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以無用之用為話題的作文:無用之用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3W

以無用之用為話題的作文:無用之用精品多篇

無用之用作文 篇一

歎“有用”之輕浮,悟“無用”之雋永。

——題記

寧靜的午後,陽光既不炫目也不暗淡,柔柔地撒在臉上,隨性翻開一本喜愛的書,就着微習的清風,一字一句地吮吸,那一個個倉頡漢字,緩緩流動,匯作涓涓細流,淌進我的心裏。

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面啊,拋去世俗的繁華,追尋心靈的救贖,才是真正令人嚮往的境界。

然而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卻不給閲讀留有一絲餘地,越來越多的人把功利作為畢生所向,憧憬那紙醉金迷的生活、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地位。閲讀,也自然成為他們嗤之以鼻的“無用之物”,“浪費時間,對生活一無是處”成了他們對閲讀的定義。但在我看來,他們才是社會的“無用之人”。

我們看日出,觀日落,賞美景,看花,聽雨,聞香,飲酒卻“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事看似無用,卻都是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把持着一顆平常心,去體會心靈的觸動,才能真正充實靈魂。既然我們無法延伸生命的長度,那就去盡力拓展生命的寬度吧!

我們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所熱愛的東西,不一定是“詩和遠方”,也不一定要終其一生追求一事。但總要有一個方向,當你沉浸於它時猶如置身蒼翠葳蕤,忘掉一切煩惱,滿心歡愉。正如詩仙李白醉情於詩歌,狂放灑脱,自由不羈;陶潛歸隱山林,嚮往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寧與愜意令人神往;文天祥忠於國家,捨身取義,一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道出多少愛國的豪情壯志……這些看似“無用”的追求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永生。

閲讀正是如此,在你拋去雜念,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那一段段有活力的文字,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時,你能尋覓到文字背後的感情,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培養我們待人接物的素質,使我們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生活,固然不會是你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我們總得學着去打造些“詩和遠方”,去尋得,那污濁世界的一方淨土,創造只屬於你的輝煌。

金錢、功利卻絕不在“輝煌”之列,那窮極一生去換來的絢麗、榮光、滿足,只不過是短暫的慾望的發泄罷了,然而人的慾望是絕無止盡的,看似“有用”的利益卻只能讓慾望越發膨脹,一步步逼近犯罪的紅線。

我們應該注重的,絕不是物質的滿足,而是心靈的昇華。去在書中感受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故事,去在書中體味每個故事所傳達出的關於人生的思考,去在書中探尋那看似“無用”卻讓人受益終生的精神的力量。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上一些無用的時間。也許正是這些“無用”之用,讓我們得到生活的啟迪,讓我們拓寬了生命的寬度。

無用之用作文 篇二

如果説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大類的話,對於物質現象是可以用“還原論”的方法來解釋的,比如:人的力量,象手的推力,就可以找到它的物質基礎,這個力量來自肌肉的收縮,可以還原為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而精神現象就不能用這樣的方法,我們是不可能在組成大腦的分子原子中找到“恨”或者“愛”的,雖然它肯定與一定的物理化學反應有關,但我們既不能定位也無法觀察,因為精神性的東西是個整體概念。這是《上帝與新物理學》一書中的觀點。

發現人類DNA結構的著名科學家之一的克拉克,在《驚人的假説》一書中,就試圖用物理化學的方法,來解釋人類的靈魂問題,儘管也發現和論證了一些與人的心理有關的神經系統的物質基礎,但還是難以從純物理化學的角度對靈魂作出一個非常滿意的解釋。馬克思在描述商品的拜物教性質以及説明剩餘價值的產生過程時説,剩餘價值不在交換中產生,還又不能不在交換中產生。精神這個東西,與剩餘價值的產生有相類似的特點,精神不能離開大腦產生,還又不能不離開大腦產生。喜歡在精神層面思考問題的人,是應該對這些幾乎是純理論性的問題有些瞭解的,雖然,它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實際利益,但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問題,使我們對一些問題能夠看的明白一點,而這個收穫,可能比很多實際利益更寶貴。

精神領域、人文領域的很多東西幾乎沒有一點用處(指實際利益),最近的傳統文化無用論,可能就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文化的。其實,人文領域的很多東西,是“無用之用”、“無用大用”(易中天語)。易中天認為:一個學科,一個東西,一種精神文明,如果它百無一用,又不可或缺,就是必須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一個是百無一用,什麼用都沒有,一個是不能缺少,那麼,它必有大用!比方説藝術,藝術是最沒有用的東西,藝術有什麼用?不能吃不能喝。柏拉圖就説,畫的鞋子不能穿,畫的蘋果不能吃。作家繪聲繪色的描寫騎術,而自己不會騎馬;金庸寫了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他一招都不會,一巴掌就能把他打倒。從這個角度看,藝術沒有用,百無一用,但是不可或缺,它從來不能缺少。任何民族都有藝術,沒有哪個民族是沒有藝術的,很多民族沒有宗教、沒有科學、沒有文字、沒有政治、沒有法律、沒有軍隊、沒有監獄,都有藝術,必有大用。所以無用之用視為大用。

其實,這裏的“有用”與“無用”,基本是從物質層面來説的。有的東西,從物質層面看沒用,但從精神層面看就有用;從精神層面看沒用,而從物質層面看就有用。有的東西,在有些人看來有用,在別人看來就沒用;有的東西,在有些人看來沒用,可在有的人看來有大用。就藝術來説,可能在物質層面沒用,到了精神層面,有用與無用的劃分就有所區別了。豫劇大師常香玉就説:“戲比天大!”。正象易中天所説:“人文學科的東西它沒有一個什麼終極真理,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看法,每個人可以有每個人的方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讀法,結論不重要。”

無用之用作文 篇三

那個傍晚,和往常一樣,放學後直奔回家。媽媽在無意中隨口提起外婆家門口黎明路的榕樹它因為影響交通被砍伐了。留下的那個樹幹醜陋不堪,無用。

心底突然一陣抽痛,只因影響交通就要被砍伐嗎?當今社會,竟已如此不盡人情。或許它是這個時代文明的象徵,對遠方的遊子來説,她是望明月時,記憶裏故鄉的第一幅畫;她是老大回鄉時,眺望時找尋的第一個選擇。她紮根在土地中,她是土地,是故鄉,是烙印在生命中的記憶。於是,思緒慢慢回溯至兩千年前一個同樣平常的傍晚,惠子與莊子正倚着一棵梧桐樹相互辯論。

“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惠子拍着莊子的肩開他玩笑,説莊子常説的大而無用,就像這棵樗樹,大而無當。可是胸襟似海的莊子何曾會計較這些。他微眯着眼告訴惠子,若有這樣的一棵大樹,何必斤斤計較於它究竟有什麼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然後逍遙天下?無作之用,方為大用。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那棵時乖命蹇妨礙了城市交通的榕樹。在立足經濟的實用計算下,這棵大樹似乎沒有特別有益之處:遮風擋雨已不為馬路與機動車所需,高大堅固的軀體反而有礙速度與激情;二氧化碳轉化功能完全可以由站位乖順、以量取勝的行道樹代替;小生物圈功能也可二次承包給周圍的街道公園。這巨榕的確是城市的“老物”,但這些東西老而不死、老而無用便顯得尤其不美,尤其不合時宜老河道蛛網密佈,妨礙地產,填!青磚碧瓦的老屋面積使用率低,拆!古寺浮屠顏色暗淡,有礙市容,毀!方言俚語妨礙溝通,俗不可耐,禁!

一座又一座城市擊殺得老物們節節敗退,城市們握手慶功時卻愕然發現戰友們有着與自己如出一轍的面孔高樓密集,馬路開闊,線條冷硬,規劃整齊。人們在批量生產的水泥森林裏暈頭轉向,心生惶恐,漸漸思念起那些“無用”老物。思念那小橋流水的江南風韻,思念那青磚碧瓦的悠然詩意,思念那古寺浮屠的靜穆莊嚴,思念那方言俚語的放肆鮮活它們真的不美,真的無用嗎?再好好地看一看那棵榕樹吧!那綠色的焰火般的樹冠中升騰的生命之靈,那漣漪般盪開在樹幹深處記錄歷史風塵的年輪密語,那枝葉婆娑中江南小城的似水流年,那與樹為鄰彼此關照的温情脈脈除了地下的生存爭奪,生命本應有更悠遠明朗的高貴姿態,美應是超越一切的灑脱,它看似無用卻精緻空靈,足以讓精神飽滿明亮,不致迷失。

樹然,人亦然。

無論是楊絳筆下的那位三輪車伕老王,還是餘秋雨文中奔波千里的信客。無論是大街小巷的吆喝聲,還是純手工製作的裁縫鋪,這些、那些帶着“現代人”“青少年”嘲笑、不解與蔑視在高科技的海洋裏觸礁沉沒。殊不知那看似無用的,漸漸湮沒於歷史煙塵之中的,是我們文化的明珠,是祖祖輩輩內在的靈魂,是我們的曾經,是我們的過去。那些璀璨的文明,一如樹被鋸掉了繁茂枝葉,甚至是連根拔起的話,沒有了過去的我們談什麼未來?沒有了精神家園的我們談什麼幸福?我們將成為荒原中的孤魂,文明中的野蠻人,鋼筋水泥叢林裏的精神的流浪兒。這就是被人們忽視的看似無用中的大用啊!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無用”之美可謂大美。

無用之用 篇四

中國的一個教師團訪問日本大學,發現日本大學生不僅有繁重的課本知識,還要學習農業、藝術等方面的知識。一位中國教師問出了那句經典的問題:“這有什麼用?”日本教授回答:“我們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生活。”

這個例子大概可以很好地解釋“在大學裏做一個農夫”有什麼用的問題——教育不僅在於知識,更在於生活的技能與態度。“不務正業”的無用之後,往往可以是生活中最有用的技能與態度。

老子提倡以柔克剛,無為清修,用在當今社會也同樣給我們以深刻啟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與其刻板功利地死磕書本,不如放學生迴歸土地迴歸自然,迴歸本真。在耕耘花草的時候,我們不談分數,不求功利,只用心耕耘足下的土地,聆聽鋤頭奔向土壤時生命最本真的呼喚,任由它盪滌我們早被世俗塵封的心靈。

無用之用,用在無用。太多的功利會遮蔽我們的心靈,磨損生命本該擁有的樣子。教育中最可貴最有價值的實踐活動並不在於收穫了多少可以實際衡量的財富與人脈,而恰恰存在於一些看似不務正業的生活體驗之中。正如那位日本教授所説,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生活本身。

在生活中滿分作文網,無用之處往往閃爍着最智慧的光芒與最動人的光輝。

或許在早晨起來時,我們可以少些對工作學習的唸叨,多享受清晨微風撫弄大地的情致;在週末,我們不必埋首於桌前忙着業績與分數,而是騎行至郊外,領略路邊悄悄向上的小樹的生機;在課堂上,我們不會拘泥於文言文的背誦默寫,多談談蘇軾在逆境中仍闊達向上的樂觀,多談談翻譯大家許淵衝如何將中國古典詩詞翻譯得連外國人也為之動容。

這些時候,工作對我們來説不知識薪酬,學習對我們來説不只是分數。這些看似無用的,都是我們生活的體驗,並最終構成我們的生活。

洋務運動開辦新學堂時增設算術課與機器製造課,當時的大臣和百姓也大多不理解:這有什麼用。可是,正是由於這些當時的“無用之學”才開創了中國近代化的開端,而如今,這些知識技能也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

歷史的滾輪不停向前,我們的思想觀念也要及時更新換代。無用之用,用在無用。少一些功利的追逐,多一些對生命本身的思考,多聽聽心靈發出的拷問,多向生活本身求答案,或許“這些都有什麼用”的問題會少很多。

無用之用,用在無用。無用是生活的饋贈——饋贈一方淨土安放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