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作文新版800字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06W

高三作文新版800字

永遠不要嘲笑你的教師無知或者單調,因為有一天當你發現你用瞌睡來嘲弄教師實際上很愚蠢時,你在社會上已經碰了很多釘子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三作文範文最新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作文範文最新1

苦樂

人生一如耕種,春天播撒下一把種子,在中間還要用無數辛勞的汗水澆灌它,最終才能在秋天快樂地收穫。苦與樂相依而生,苦的過程成就了樂,也讓人真正體悟到樂的真諦。否則,如果輕易得到了樂,但沒有先前苦的滋味,又怎能理解樂的寶貴與不同呢?

餘秋雨寫過一本《文化苦旅》。奇怪,別人往往為樂而遊,但他為什麼卻偏要經歷“苦旅”呢?翻開書頁,書中蒼茫的氣息撲面而來:寧古塔、敦煌、尼泊爾,沒有哪一個地方可以稱得上宜人的。他難道就不能去一些更加宜人的地方嗎?當然可以,可他並不。因為他在那一個個苦地方,看到了歷史長河中個人、國家乃至於全人類盛衰興亡的經驗。寧古塔的寒風,吹散了古代文人的宏偉抱負;敦煌的斯坦因,馱走了敦煌文化千年的輝煌;深山中的尼泊爾魚尾山屋,彰顯着人類的韌性。他用一次次苦旅,在這些條件艱苦的地方,找到了屬於個人、國家以及全人類的精神寶藏。這樣的收穫帶給了他更豐富的知識,更深刻的理解。與這些收穫帶來的樂相比,旅途中的苦又算得了什麼?餘秋雨的苦旅,實際上是朝着苦去挖掘樂。他知道這其中一定潛藏着能令他收穫滿滿的精神寶藏,但只有通過苦旅才能夠找到。他所經歷的苦旅,並不是外界強加給他的,而是他自己為了個人發展,收穫更加深層的樂而選擇的。

不僅僅是餘秋雨,國家發展的道路,同樣是一次苦旅,是一次更為偉大的苦旅。上世紀中葉,新中國剛成立時可謂一窮二白。如果我們想立即獲得樂,我們完全可以向外國人交出我們的主權,來換取他們的援助,而不必走那自主研發的艱辛苦旅。但我們沒有,而是走上獨立自主研發的苦旅。研發衞星導航時,我們完全可以選擇美俄等現成的導航,但我們沒有,而是走上了自主開發“北斗”的苦旅。時至今日,我們是二十世紀新成立的國家中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我們的北斗導航擁有比美俄更加先進的短報文系統。放棄了當時眼前的樂,我們選擇了一條充滿艱辛的苦旅。但我們今天收穫的,是更加甜美的樂,是獨屬於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驕傲。這樣的樂,不是任何外人能夠給予的,而是我們為了自己國家的發展,選擇自己的苦旅,奮鬥而來的。

如今,我國芯片自主化程度不高,在貿易戰中多次被卡脖子。固然,我們可以選擇屈從於外國,換取使用外國芯片的樂,但如果我們像新中國的先驅一樣,選擇一條苦旅,開始開發屬於我們自己的芯片,那麼七十年後,我們國家的後輩是否又會收穫更加甜美的樂呢?

高三作文範文最新2

成長的變化

小時候,我們總是在期待假期,期待春節,期待着自由並快樂的時光。小時候的我們沉浸在煙花爆竹的喜悦和拿壓歲錢的時光中。

但是我們在成長,已經成年的我們慢慢的失去了對這些的嚮往和憧憬,我們開始生活在忙碌和自己的瑣事中,成長總是要付出點什麼的。現在我在回味,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春節對於我而言是多麼的令人激動和嚮往,對那是我而言春節幾乎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現在這種感覺似乎隨着年齡的增長再慢慢的減淡。

從前,期待回家,回到這個住的時間不長但是格外重要的地方,現在就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在慢慢的長成,慢慢的均勻生活的喜憂,或許並不是不重要了,只是單純的沒有表現出來罷了。對於孩子們而言確實是最開心的時候,過完年就長了一歲。但是現在的我們對麼希望時間可以慢一點,再讓我好好體會青春。

春節,從貼家門口的福字開始,再到年夜飯,在平時的快節奏生活中,都忘記了生活的一些小地方。從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中出來,回到悠閒的時間中去,早晨可以睡到陽光透過窗簾照進房間,慢慢享受清晨的陽光和空氣。時間似乎是平時的好幾倍,這大概是現在過春節最值得我留念的地方。當然不乏難得一次的年夜飯,或許可以見到幾個很久沒見到人。

春節因為我們的成長在慢慢的改變,小時候的春節在忙着玩耍,稍大一點後大概在忙着寫作業,到了大學大概會很自由,但是到了工作就只有短短的七天,還要應付各種瑣事。這些潛移默化的改變慢慢的參透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成長是慢慢摒棄幼稚變得沉穩。

時間的改變讓我們不在稚嫩,讓我們跟清晰的明白了成長的真諦和意義。拉開椅子坐在餐桌前看着都要一點點改變的家人,這大概是最温馨的時候了吧,你一句我一句的寒暄問暖讓我們重新回憶這一年發生的重要事件和記憶猶新的事情。

萬家燈火通明,在家家户户的歡聲笑語中結束舊的一年開啟新的一年,或者是重新開啟一段人生。所以的一切都會重新開始。

高三作文範文最新3

無用實為大用

南方一所大學中一羣學生“不務正業”,在學校中成立協會養花種菜做“農夫”的行為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有的人支持,但也有人表示反對:“這在幹嘛?做這些事有什麼用?你們是想把自己培養成“職業農民”嘛?這就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我想,反對話語中最多的那條,恐怕就是“做這事兒有什麼用了。”是的,也許確實沒有用,我猜種花的“同志們”中真正想當農民的恐怕沒有,應該也不是刻意去學習種花技能的,那麼他們做這件事確實沒啥用!可是,“無用”就一定沒有必要做嗎?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有無相生”的觀點。舉個例子,我們若建一幢房子,實際上用的是水泥,磚瓦構成房子的建架結構。然而,我們所居住的,抑或是買房賣房所計算的,卻是其中空的部分。所以建房子即將實心的“有”化為了空虛的“無”,而此中顯然“無”比“有”更加重要。所以“無”“有”總是相伴相生的,就比如當去刻意想學好某一項技能,而且也成功地做到了,這稱之為“有”。而你學習這項技能時所用的新方法,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和別人一起的交流技巧等,你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它們的重要性,可它就是你沒有追求的,“無”的那一部分,顯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們大家應當學會辯證地去看待“有”與“無”。如果僅僅追求“有”那是萬萬不行的,如此下來人會沉溺與自身的快節奏中,心浮氣躁,所以“無”必不可少。

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時間看一些清新的散文是“無用”;在疲於工作追求金錢時放下公文包去旅行是“無用”;在無止境的出差,赴遠方學習中抽空去照顧自己所愛的人是“無用”……但當我們放下激進的心態,去思索一番的時候,這些,真的是“無用”嗎?顯然答案是:不是。

如果為“有用”而活,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過於功利,我們就只能浸在“追求、得到、追求、再得到……”的令人興奮一時的死循環裏。生命的美好絕非僅體現在“成就感”上。一個人終會有他追求不到的東西,正如一個人不可能完美無缺。但一個人應當完善自己的精神及人格。

事實上,“有”更多代表着物質上的享受,而“無”則是精神上的。在現在這個時代,兩者均不可或缺,但是人們往往更重視前者,而易於忽略生命中的點點“細節、忽視了生活的美好,迷失在功利中……任何事都必“有用”,精神上的滿足更能令人愉悦。

“無用之用”,自有深意!

高三作文範文最新4

無用之用

中國的一個教師團訪問日本大學,發現日本大學生不僅有繁重的課本知識,還要學習農業、藝術等方面的知識。一位中國教師問出了那句經典的問題:“這有什麼用?”日本教授回答:“我們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生活。”

這個例子大概可以很好地解釋“在大學裏做一個農夫”有什麼用的問題——教育不僅在於知識,更在於生活的技能與態度。“不務正業”的無用之後,往往可以是生活中最有用的技能與態度。

老子提倡以柔克剛,無為清修,用在當今社會也同樣給我們以深刻啟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與其刻板功利地死磕書本,不如放學生迴歸土地迴歸自然,迴歸本真。在耕耘花草的時候,我們不談分數,不求功利,只用心耕耘足下的土地,聆聽鋤頭奔向土壤時生命最本真的呼喚,任由它盪滌我們早被世俗塵封的心靈。

無用之用,用在無用。太多的功利會遮蔽我們的心靈,磨損生命本該擁有的樣子。教育中最可貴最有價值的實踐活動並不在於收穫了多少可以實際衡量的財富與人脈,而恰恰存在於一些看似不務正業的生活體驗之中。正如那位日本教授所説,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生活本身。

在生活中,無用之處往往閃爍着最智慧的光芒與最動人的光輝。

或許在早晨起來時,我們可以少些對工作學習的唸叨,多享受清晨微風撫弄大地的情致;在週末,我們不必埋首於桌前忙着業績與分數,而是騎行至郊外,領略路邊悄悄向上的小樹的生機;在課堂上,我們不會拘泥於文言文的背誦默寫,多談談蘇軾在逆境中仍闊達向上的樂觀,多談談翻譯大家許淵衝如何將中國古典詩詞翻譯得連外國人也為之動容。

這些時候,工作對我們來説不知識薪酬,學習對我們來説不只是分數。這些看似無用的,都是我們生活的體驗,並最終構成我們的生活。

洋務運動開辦新學堂時增設算術課與機器製造課,當時的大臣和百姓也大多不理解:這有什麼用。可是,正是由於這些當時的“無用之學”才開創了中國近代化的開端,而如今,這些知識技能也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

歷史的滾輪不停向前,我們的思想觀念也要及時更新換代。無用之用,用在無用。少一些功利的追逐,多一些對生命本身的思考,多聽聽心靈發出的拷問,多向生活本身求答案,或許“這些都有什麼用”的問題會少很多。

無用之用,用在無用。無用是生活的饋贈——饋贈一方淨土安放靈魂。

高三作文範文最新5

巴黎聖母院大火

馬克思説過:“文化遺產是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巴黎聖母院喪於大火令人惋惜,而作為文明的傳承者的我們,面對不可更改的慘境時,更應該保持理性,善於反思,堅守住人類尚存的文明的高地。

文明的意外損失值得反思。誠如網友A所言,一場大火竟將人類珍貴的百年文明付之一炬,難免不讓人痛惋。可痛惋之後,巴黎聖母院殘破的廢墟之上,是否飄蕩着人類沉痛的反思?無獨有偶,諷刺的是就在去年,巴西博物館慘遭大火,一夜之間,兩百年繁盛的拉美文明遺產灰飛煙滅。兩個案例的背後,都折射出文物保護工作者安全意識的集體出走,文明的損毀是設施老化、工作懈怠、人員失職等一系列問題埋下的惡果。願人類化悲痛為力量,積極反思,別讓文明之殤再次刻上人類卑羞的恥辱柱。

文明的不同待遇值得反思。網友B的言論並非空穴來風。回溯歷史,我國的文明瑰寶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無情焚燬,除雨果等文化名人勇敢發聲之外,又有多少勇士站出來阻止或痛斥這野蠻荒誕的人類罪行?如今落魄孤寂的殘柱遺址依舊刻錄着戰爭的累累罪行,卻又能換來多少英法後人愧疚自責的凝視?可見,即使是人類共同享有的古老文明,也會被部分人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價值排序。我們能做的,便是果斷地摘掉有色眼鏡,還文明以文明,予文化以文化,站在人類思想的原點去欣賞每一種文明的獨特價值和魅力。

文明的報應之論值得反思。網友C言辭激烈,竟將文明的喪失歸於荒謬的天道輪迴,披着愛國的羊皮,實是失去理性的惡狼。正如前文所言,文明是獨立於物質之外,完全受全人類共享和發展的偉大財富,無論是哪一種文明的離去,都是對人類存在本身的重創。圓明園的慘劇如此,巴黎聖母院的倒塌亦是如此。當成吉思汗的馬蹄踏上矇昧的歐亞大陸,當日軍戰機的尾翼劃過北平上空,當原子彈投向古老的長崎廣島,人類原罪的觸手就已經伸向了文明的脆弱襁褓,文明的冤魂俯瞰大地,統統控訴着的都是人類的罪行!文明從來是聖潔而又無辜的,創造於先人之手,卻毀於愚昧後輩的槍林彈雨、野蠻焚燒,若衝動地把文化之殤歸於天道輪迴、因果報應,那是令人恐懼的反智行為,是對責任的推卸和逃避,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踐踏和褻瀆!解讀文明還需迴歸理性,反思文明必須堅守底線。

文明之殤,帶走的是文明之美,留下的是反思的淚。誠如叔本華所言,“反思是人類自我完善必修的功課”,文明誠可貴,反思價更高,願人類文明的恥辱柱上不再刻下無辜的罪名。

Tags:高三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