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多篇

欄目: 徵文稿 / 發佈於: / 人氣:3.59K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多篇

年,是365天的總括,是一年的結束,也是一年的開始,那麼對於過年這個話題,大家有什麼感想呢?可以寫一寫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五篇,以供大家參考,我們共同閲讀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一)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饅頭,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兒,大年七年級扭一扭。”不遠處幼兒園孩子們歡快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喚醒兒時記憶,鼻尖略略酸澀,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經煙花綻放後的煙火味兒,縈繞鼻尖,經久未散。

幼時的我,對於“年”的最初記憶是從滿街的各式煙花爆竹開始的。“飛碟”“仙女棒”“陀螺”“電光花”,各式各樣的小煙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驅車還要有趣的玩意兒,心滿意足地抱回家,歡呼雀躍地等待春節的到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伴隨着二踢腳“嘭”的一聲響,期盼已久的春節終於來了。幼時,奶奶總會用麪粉熬上一鍋濃濃的“膠”,貼上紅底黑字的春聯,寄託了全家對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聯,下聯,橫批,一點點撫平,彷彿舊年的煩惱也被一一抹去。幫着父輩們貼好春聯,換上新添置的衣服,興奮地去尋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趕,嬉笑打鬧,媽媽聲音還在身後:“小心點,別弄壞衣服”……“東南西北”“拍洋畫兒”“騎馬打仗”,每一項遊戲都好玩極了,叫喊着,瘋笑着。

家家户户門口都掛着紅彤彤的大燈籠,年味兒十足,可愛極了。縷縷香味伴隨着“滋啦”的聲音不斷從廚房飄出,“別野啦,回來吃飯啦”,呼啦啦一鬨而散。春節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個“硬菜”,炸丸子、紅燒肉、熘魚片、紅燒雞塊,這肉香,早已安撫了我的五臟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總會先夾出一點來,放在條台下香爐旁的碗裏,説是要先供奉祖先,他們會保佑我們的平安。

暮色被炊煙籠上了一層薄紗,像是鑲嵌在天幕裏的流蘇。屋裏被濃濃的香味籠罩着,濃得化不開。餃子,又名交子,更歲交子,新舊交替,是年夜飯歡快的終章,既是一年的結束,又是一年的開始。胖乎乎的餃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滾,我們一個個的都踮起腳尖往裏面瞧,尋摸着,都想找到那個包了硬幣的“福餃”。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剝着開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點的鐘聲終於敲響。“去吧”,終於得到首肯的我們,叫喊着跑出去,一樣樣將各種煙花小心擺出來,借奶奶遞過來的一支燃香,對準“陀螺”的引線,“嗤啦”,它開始飛快地盤旋向上,“電光花”頂端冒出的煙花,四射迸開。“嘭”“嘭”“嘭”,我們抬起頭,形態各異,瞬息萬變的煙花,曼妙地展開她一張張淺黃、銀白、洗綠、淡紫、青藍、粉紅的笑臉,美不勝收。巨大的煙花在空中綻放,花瓣如雨,紛紛墜落,似乎觸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華兒女心底最深的記憶,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人們説,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紅彤彤的的燈籠,白胖胖的餃子,絢爛的的煙花,共同都構成了我們集體的,“年”的記憶。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二)

過年是那冬日裏蒸騰的那團白氣 ,過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過年是爆竹聲的萬象更新,過年是對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媽媽趕集回來的時候買了一捆韭菜,我問我媽説:“媽媽,你買韭菜乾什麼呀?”媽媽説:“包餃子。”我説:“餃子有什麼好吃的呀?”媽媽説:“你們呀,現在你們真是夠幸福的了,在我們那個時候平常時候根本吃不到餃子。”

在我媽媽的那個年代裏,每年過春節最高興的是便是包餃子了,而吃餃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個年代裏白麪是最寶貴的了。

媽媽那個時候,姊妹多,在平常她們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給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給老三穿,他們從來沒有穿過新衣服,只有等到過年的時候才會有新衣服穿。

媽媽還説在她那個時候不比現在,現在每家每户都有電視,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們以前一個村裏就有一台或兩台電視,最多不超過三台,她們想看春晚的話,必須很早就要吃完飯去別人家看電視,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為會被其他人圍的水泄不通。

這大概便是媽媽她們那一輩人集體過年的記憶吧!

每當快過年的時候,街道里就有了過年的氣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來拿着漿糊和春聯,樂樂呵呵的貼春聯,還有掛大紅燈籠,還有媽媽給買新衣服的期待。

要説過年對我到現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們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東是文化大省,在“儀式感”營造這一塊,向來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們山東是全國最講究,最豐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七年級,我們會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會在自己院子裏放鞭炮,這劈里啪啦的響聲向徵着新的一年裏第一天的開始,家裏的老年人早早的起牀,吃過餃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輩的禮拜。接着就是我們這些晚輩“拉幫結派”挨家挨户地磕頭拜年,要説到我們山東的拜年方式可是獨具一格、齊魯大地、孔孟之鄉、習俗傳承、禮儀之邦。山東人有自己專屬的拜年方式。

這大概便是我們這些人集體過年的記憶了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或者這才是過年的意義吧,跨過年關,在新一年的開端得到一些新的禮物,獲得一種生活的新可能,這樣才能在周而復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擁有“新”的一年。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三)

二十五年前,新婚的我們從青藏高原青海西寧市來到珠三角嶺南廣東佛山,這是一次海拔落差2200米的遷徙,是一次由西北到東南距離3000公里的轉移,更是大西北高原文化與南粵習俗的一次融合。這次由高到低由西到東由南到北的生活習慣大轉變,首先從過年派“利是”開始。

我們剛來南粵大地不久,便逢新春佳節來臨,這是我們夫婦第一次在廣東過大年。

入鄉隨俗,初到廣東的我們也學着過廣式春節。首先,從形式上接軌:我們把北方叫慣了的“壓歲錢”改稱為“利是”,把北方裝壓歲錢的“紅包”改稱為“利是封”;其次,從內容上接軌:在北方,過年的紅包要麼是長輩包給晚輩,要麼已經掙工資的晚輩孝敬長輩,但只要能掙工資了,基本上就收不到紅包了。而在廣東,給壓歲錢被稱為“派利是”。派,就是大派發,發放範圍除了給老人和孩子,擴大到只要你高興可以派發給任何未婚人士(無論男女無論年齡無論是否已掙錢),擴大到可以派發給保姆保安保潔,甚至於派發給過年給自己提供服務的旅店酒店服務生出租車司機,還有老闆派發給員工、村長派發給村民、小區物業派發給業主等等。只要你想派,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派。派發面積大,範圍廣,派發金額不定。廣東人似有一種説法,派出的利是越多,來年越是會發財。

當時,在我們居住的大院裏,幾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孩老人,還有一羣二十多還打光棍的靚仔帥哥們。過年出門只要一見面,無論碰上哪一個,我就馬上派出一個利是,討回個“恭喜發財”的吉祥祝福。大家笑容滿面,其樂融融!

可是我們小兩口,又不老又不小,春節過完了,竟然沒收到一個紅包,且這種現象還持續了好幾年。終於,在某個春節過後的一天,我堅定地對老公説:“不行!我們家必須要添丁加口,改變過年收不到利是的現狀!”於是,我們的造人計劃正式啟動並付諸實施。沒想到腹中的寶寶更會配合,挑了個過年的時間降臨人世!這下可好了,出生在春節,一生下來就可以“逗利是”了。親朋好友、鄰居同事派給我家襁褓中的寶寶那些"利是",也讓我嚐到收利是的高興滋味,可煩惱也接踵而來。喜的是在大過年生了個胖小子,小孩子一出生就有利是收;煩的是這回收支來了個大顛覆大逆轉,從“貿易逆差”一下轉到了“貿易順差”,我們處於經濟上的有利地位,這個逆轉來之過猛,反而令我們一下不能適應。想想父母從小就教育我: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不能欠人家的人情,有來無往非君子,這些教誨天天縈繞於心,讓我們兩口子開始有點兒惴惴不安,這麼多人情應該怎麼還?總不能坐等人家再生一次孩子吧!乾脆擺一次滿月酒,將“順差”帶來的人情收益一次性還清,圖個兩口子心安理得。由收利是引發的“貿易順差”也就順利解決!

年年歲歲節相似。有了兒子後的春節,你來我往,派利是收利是,孩子圖個樂兒,大人圖個吉祥的好意頭。來到廣東已經二十五年了,我覺得必須要給廣東人派利是的好習俗點個贊。廣東人派利是約定俗成,金額隨意,少則幾元多則幾十元或百元,以討吉利討開心為目的,圖的是平安快樂的好意頭。而北方的紅包基本是少則百元起步,多則千元,上不封頂,無形中增添了經濟壓力和人情負擔,甚或鬧出一些不愉快。

這幾年,搶紅包開始變成日常遊戲,過年時家家户户的節目又增加一個時代特色。

北方的壓歲錢是壓住“邪祟(諧音‘歲’)”保平安的意思,而南方的利是也是“利事”或“利市”的諧音,萬事大吉的意思。無論北方或南方,中國的民俗都是祈盼吉祥祈盼平安。所以,讓"利是"迴歸到本來的意義,不攀比不計較,這樣的春節才能過得快樂又祥和,順心且喜慶。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四)

春節,是鑲嵌在每個人心中最濃厚的鄉愁。無論在哪裏,大年三十,在外的遊子大多會如同歸巢的燕,大包小包帶着禮物、帶着牽掛、帶着鄉愁回到家鄉。

在我印象中,鄉愁可能是紅紅火火的春聯。在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起牀,蹲在爐子邊看父親往鍋裏一邊加麪粉和水,一邊攪拌成米白色的漿糊用來貼春聯。父親總會趕我去將門上已經發白的舊春聯清理乾淨,然後我們一起換上新春聯,辭舊迎新。他還特地把福字倒過來貼,取諧音意為“福到了”,可真應了王安石的那句“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所謂貼春聯,貼的便是對新春的寄語。

鄉愁也可能是熙熙攘攘的年集。説到新年,最無法忘卻的就是趕年集了。小時候,父親總開着他的三輪車載着裹得嚴嚴實實的我去趕年集,路上偶遇到鄰里鄉親,總會熱情地捎他們一程。到了集上,腳步聲、吆喝聲、笑聲摻雜在一起,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小孩子們手裏拿着糖葫蘆蹦蹦跳跳,大人們則忙着討價還價、貨比三家,臨走時滿滿當當的年貨已經堆滿了每個人的後車廂。所謂趕年集,趕的便是對新年的期盼。

鄉愁抑或是熱氣騰騰的年夜飯。在我們家,母親和姐姐是準備年夜飯的主力。鍋碗瓢盆叮叮噹噹響起時,飯菜的香氣也瀰漫開來,這時候父親總會温上一壺好酒,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聽父母講述他們幼時的不易和如今的變化,感歎時代的變遷和如今的好政策,展望未來要更加努力。所謂吃年夜飯,吃的便是那一抹對新時代的展望。

鄉愁或許是絡繹不絕的問候。大年七年級,鞭炮聲早早響了起來,“過年好!”一句句問候聲此起彼伏,鄰里近親笑意盈盈地帶着祝福進門。孩子們總是最開心的,不管是零食還是壓歲錢,兜裏往往是鼓鼓囊囊的。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如今拜年不拘於形式,相距千里的親人可以一個視頻電話打過來互道祝福,手機微信發消息、家庭羣裏發紅包進而成為了拜年的主流方式。所謂拜年問候,問的便是那一份對新年新氣象的祝福。

鄉愁是漂泊在外的人們與家鄉之間難以割捨的情結,是遊子對故鄉的牽掛與依戀。春節則是內心深處最久遠最深刻的記憶,就像一壺陳年老酒,隨着臘月的到來,節日的到來,淡淡的思鄉愁緒就悄悄瀰漫到眼前。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00字(五)

所有傳統節日中,新年,是一家人最期盼的,也是最隆重的節日,也成為我兒時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

貼春聯 穿新衣 總把新桃換舊符

記憶中的新年,是從祖輩大掃除開始的。爺爺奶奶用掃帚、撣子對家裏進行大掃除,並在門上貼上春聯、大大的“福”字,這就算是正式拉開序幕了。

小時候,村裏沒有便利的網上購物,平時若想穿一件新衣服,要麼去裁縫店做,要麼去城區百貨商場購買。所以,能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是一件多麼令人期待的大喜事!每到過年,媽媽總會給我置辦一身新衣服,但在大年七年級之前,我只能每天去看一眼、摸一下新衣服,天天數着日子,期待着把它穿上身。

舌尖上的美味 把酒話新年

快過年時,爺爺就會拿出家裏蒸糕的一套工具。村上會蒸糕手藝的人並不多,所以,鄰居們都會請爺爺幫忙製作。就這樣,爺爺一蒸籠一蒸籠地做着糕點,而我就蹲在灶前生火,看着美味的糕點出籠,開心得不得了!如今,爺爺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一到過年,爺爺還是會蒸糕,這個儀式從未改變。

除夕之夜,家人歡聚一堂,吃着奶奶燒的家常美味。大人們斟點小酒,話一年來的人和事,小孩子給大人們一一拜年,説上吉祥話,送上祝福語,拿到壓歲錢。這幸福温馨的場面不禁讓人感慨:在外拼搏再辛苦,這一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守歲,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儀式。當大年七年級零點的鐘聲響起,每家每户都點燃爆竹,用這種方式喜迎新年的到來。“歡樂過新年,煙花燦九天”包含着大家對於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煙花聲、爆竹聲,不消不散,猶如昨日之聲,讓我久久沉浸在美好的童年回憶裏。如今,我們不需要苦苦等到新年到來之際,才實現這些物質上的願望。我們可以每天都穿新衣,每天都吃美味的菜餚,但是已找不到兒時的那種期待與興奮。

新年,就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背井離鄉的人們迴歸故里,陪着父母、陪着長輩,點燃家的温度。於我而言,新年是傳承。我們不僅僅為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更為他們提供精神上的富足。生活需要儀式感,新年更需要儀式感,只有讓後輩從小在這種儀式感中成長,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