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華好家風徵文【新版多篇】

欄目: 徵文稿 / 發佈於: / 人氣:1.51W

中華好家風徵文【新版多篇】

最美家風徵文1000字 篇一

餘嘗為外祖母作小記,其文也精,其意也善,告之慰之,頗自得意。抑若時會考,品物雜盛,整拾之際,數有佚失,此小記亦在其列,故為此篇。然祖母春秋高,長餘遠矣,少壯之事,蓋鮮有聞;稍斑白之秋,驟然謝世,此所以題散記者也。

祖母楊氏,世居金州。餘三歲時借舍,彼時尚未學。同涉田刈麥,餘憩於木陰至夜,微醒之時,正值歸際。欣然於阡陌之間,踏歌於星月之下。其謂餘曰:“子飢乎,渴乎?”餘報否也。是夜,不覺路遙,但見身強力健之影,悠然乎田間。後二年間,餘多歸家入學,寒暑之外,誠難逢面。明年暑,餘從母遊娛其居,方圍近十丈,形類倒山,正側間置,堂室分別,雖飾之以土,而堂廡特大。中有蠶房牛畜之地,彈弓玩樂之具,別有趣味。蓋其院落凡幾十家,老壯有所事,幼婦有所攻,草木葱鬱,人煙阜盛。

吾母之兄下有一子,餘兄也,一月無事遂閒步周山,折花捕蟬,自由之至。是日薄暮,二人莫見歸,祖母得之於小山前。以羣犬久不去,吾與兄逡巡而不敢前,見之,折木為竿而臨,數聲振吼,散盡。左右執一,緩緩而歸。復居三日,吾從母乃歸。

後三年,舅遷居今地,祖母隨之,近於吾家,常相通往。是歲六月,祖母值花甲,吾復從母為之壽,禮者眾,壽者盛,如祖母姊與其夫劉公,祖母兄楊公,與同族兄妹芸芸,俱相視而笑,各道歡娛。由是雖於生辰而反忙乎平日。擢盤換盞綠色作文網之間,稍有不便;徐行疾走之時,既顯蹣跚。宴賓之際,故友舊親禮於各方,若久不逢。餘乃知昔於故院者,今多城內。是日夜,觥樽雜陳,鬢斜簪亂,大喜於眾賓中者,祖母也。客盡,餘母、舅與之相談晏甚,攜餘乃歸。後四年間,吾學於國中,然每逢上元、端陽、中秋等節令,常聚交遊。其間亦竊聞祖母常嬰小疾,顧不甚以然。

五年,餘暑學餘之際,母語予以祖母因疾入院,侍湯問藥、不能遠廢。於是其院六日,餘侍三日。其間白髮筍生,軀體不便,孑然弗行。六日夕,病劇,自言目眩神迷,故不敢開。

明日晨,益篤,母舅鹹來,若時渾然奄弱。方旋復醫於安康。是日夜,餘舅傳噩,使母備悼具,昭昭吾耳,千萬不快。次日,亡骨歸,餘母大慟……哀者雜,悼者繁,餘形散意亂,不知所言,不知所事。夜,母遣餘眠,哀鳴上下,不絕於夢。明日醒,木既之塋土。陵於故地小山之陬。後七日,吾從母等一眾祭之,因賦“冢前野草盛、人煙來去稀。”過故院,臨小山而望,寥寥二三家,偶值殘垣破壁,田園近乎穢,苔蕪生階。或有野狸奴無窟流亡,望之楚甚。

其後數月,劉公逝。

次年初,楊公喪。

是年夏,為之葺碑,歷歷鐫吾名,復值松柏。餘臨其塋,唯不盈半丈之丘,而沒幾十載之骨,痛哉!一夜,吾與母涼於庭談之,母曰“素雅體強,孰分此不幸,若在,六十有六矣。”

後一年,以舊居久無人,平之。

中華好家風徵文 篇二

所謂“校有校風,班有班風”。而我們有家有家風,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四個字——“尊老愛幼”。

在我們家很重視尊愛幼,我們家風的來歷還是因為我。由於在一次吃飯時,我不懂事,搶了妹妹吃的東西,還自己佔位先吃。媽媽説我不懂尊老愛幼,從此便立下了這個規矩。自此之後,在我們家裏的人,都很遵守這個規矩。就比如在一次過年裏,媽媽和爸爸都起得很早,忙得包餃子,下餃子。等餃子下完後,媽媽對我説;“把這一碗餃子,去給你的姥姥送去。”於是,我便端着餃子送到姥姥家。在晚上吃團圓飯時,媽媽總對我説要先讓爺爺姥姥坐下,等人都坐下後,在開始吃。我都勞記着媽媽的話,媽媽做好菜後,我端到桌子上,然後給姥姥爺爺讓座。所有人就為位後,要讓着弟弟妹妹,不要跟他們搶好吃的。

吃飯時,媽媽總給弟弟妹妹挾菜,而我要也學會尊老愛幼,所以我挾了幾個水餃給爺爺姥姥,姥姥和爺爺説我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大家想必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在生活中,我們也要這樣做,有好東西,要拿出來給弟弟妹妹分享。就比如上一次,媽媽給我買了許多的玩具,我到家就藏了起來。媽媽説要給弟弟一起玩。我想到了媽媽的定的家風——尊老愛幼。於是拿出來,和弟弟一起玩得很開心。

尊老愛幼是我們家的家風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把這種傳統,我們要把這種傳統傳承下去,讓它發揚光大。

最美家風徵文1000字 篇三

爺爺言傳身教的家訓

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家每户都有自家的家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每一個故事都詮釋了家訓不僅是刻板的規矩,更是祖輩對我們的言傳身教。“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就是我的爺爺言傳身教留下的家訓。

我的爺爺名叫任益華,是一位老共產黨員,1932年出生在南京,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空軍總後勤部工作,是少尉軍銜的會計。1958年爺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主動請纓支援社會主義邊疆建設,離開戰鬥了八年的空軍部隊,跟隨着王震將軍,舉家奔赴祖國的北疆黑龍江,在那片荒涼的東北土地上紮了根,一待就是近30年。當時的黑龍江被稱作北大荒,目之所及盡是蒼涼,冬天更是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我的爸爸,也就是爺爺最小的兒子,就出生在那裏,爺爺給他起名“荒冬”。彷彿小兒子的出生見證了爺爺堅定的信念“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九十年代,爺爺退休了,在退休後的數次工資調整中,他屢屢申請不要給他漲工資。他跟組織説:“我已經退休了,不能再為國家出力了,現在是黨和國家在養着我,我已經很滿足了”。隨着改革開放,祖國經濟條件蒸蒸日上,爺爺的退休工資按照制度也逐步上漲,於是他就每個月額外多繳一點黨費。爺爺説:“我現在能為黨和國家做的,也就剩這麼點事了。”1998年中國許多地區發生特大洪災,當時我家剛買房不久,借了很多外債,日子過得挺緊的。爺爺沒有給我家一分錢,卻將全部的存款都捐給了災區。不僅如此,他還將家裏暫時用不上的衣服被褥等等物資都捐了出去。爺爺對我説:“國家有大難,我是黨員,我應該做的”。這件事讓我的父母埋怨了很久。當時我還小,不知道爺爺這樣做是對是錯。可是這件事在我小小的心裏,卻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許多年後,當我讀到習近平總書記説的:“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私人利益。”我終於理解了爺爺,爺爺只是用行動説明了什麼是“共產黨員的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什麼是“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2013年爺爺去世,只留一句話:“我死後,喪事從簡,將我的遺體捐給國家。”2015年奶奶思念成疾,也隨爺爺而去。奶奶深受爺爺的影響,也追隨爺爺的腳步,留遺願將遺體捐給了祖國。他們的名字一起被鐫刻在南京遺體捐獻者紀念林“厚德園”和泰州卧龍公墓“寄思園”的紀念碑上。他們用一種偉大的方式鐫刻家訓“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2013年,我接過爺爺的衣缽,成為一名正式的共產黨員。每當重温那鏗鏘的入黨誓詞,我都會想起我的爺爺,一位有着堅定信仰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了我,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始終牢記着他言傳身教的家訓,並將身體力行,繼續傳承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