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野外實習報告(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47W

野外實習報告(多篇)

野外實習報告 篇一

中 國 地 質 大 學

課程論文

題目野外生存體驗

姓名楊友鵬

班級072132

學號20xx1002251

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院系 機電學院

日 期20xx 年 4 月 13 日

週五下午,期待許久的野外生存拉開了序幕。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武漢市新洲。到達營地後,環顧四周,發現這裏真的是零距離接近自然,人煙稀少,依山傍水。在進行實習之前,我們已經經過了多次的理論學習,並且進行了分組。到達營地後,從橋上向基地運送個人裝備和集體物資,所有人分成兩批進行帳篷搭建和取柴火,準備工作完成後,就開始了我們的野外生存之旅。

我作為4組組長,開始帶領我們小組開始做野外的第一餐,刷鍋、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環節分工明確的進行,第一餐雖然簡單,但是我們很開心。飯後,大家對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並做好安排後便回到各自的帳篷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很多人都早早的起來,其實大部分是被凍醒了。簡單的洗漱過後,開始做第一個早餐,火腿粥,做的還是比較好吃的,早餐過後,開始第一天的野外生存體驗活動,第一項是攀巖,以小組比賽形式進行,雖然我們組沒有獲得前三名,但還是替各位組員的表現滿意,我們都很勇敢,勝利抵達最高峯。第二個項目是溜索。在助教的開導與保護下,我也體驗了一下“空中飛人”的感受,雖然有人在過程中比較緊張,但依然完成了溜索。第三個項目是扎竹筏,在各項活動開始錢。趙佳明助教就教回了我們扎竹筏需要的兩種繩結。在前邊幾組的基礎上,我們組只需要兩人合作,完成竹筏的滑行。因為繩結鬆動和個人操作原因,我們組最終與三人落水,我們互相幫助,讓我感受到了來自這個剛熟悉、新組建的大家庭的温暖。竹筏活動結束,開始做野外生存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餐,為了幫助同學們補充能量,學校給我們每組配發了一隻雞,對於我們組幾個吃貨而言,前期準備是必不可少的,菜譜、材料、調料樣樣都買好了帶了過來,在我們全組的努力下,香噴噴的叫花雞成功做出來了,那美味真是棒棒的。之後是篝火晚會,首先是老師對各組的表現作出了點評,提出了不足與建議,之後每組都表演了精彩紛呈的節目,大家還圍着篝火做了很多有趣的遊戲。晚會時間比較久,十點多才結束,為了不影響第三天的行程,各組組長對第二天的行程略作安排後大家便早早休息了。

第三天同學們明顯沒有第一天起得早,可能因為累了,今天的活動有森林穿越和橋降兩項,穿越稍微累一些,用了兩個多小時走完全程,橋降真刺激,也許是因為刺激,並沒有人退縮,都勇敢的參加了活動。在各組活動全部進行完成後老師組織同學們清理了基地的垃圾,做到了親近自然、愛護自然的環保。把垃圾全部帶走。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時間後,於當天中午一點多,在校車帶起的塵土中離開了實習基地順利的返回了學校。

實習感想:

現在的大學生被戲稱為住在象牙塔裏看世界的人,那説明了我們缺乏“走出去”的經歷,缺乏體驗社會、體驗生活的經歷,此次實習正是對我在野外生存這方面經歷的彌補。在零距離的接近自然的同時,鍛鍊了學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礙時克服困難的能力、讓我們學會運用各種技法和可用資源彌補自身相對於客觀條件的不足與弱點、豐富了學生野外生存知識,提高學生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同時,我還學會了怎樣儘快的融入羣體,出校門時大家只是互不相識的校友,而離開時我們依然成為了曾經一起努力挑戰自我、一起克服困難的同進同退的戰友。回想整個實習經歷,我更珍惜此次生存中學到的技能和與組員之間的友誼,感謝幫助我們的助教和團結統一的組員們!

野外實習報告 篇二

(一)實習地點:

鳳凰古城

(二)實習時間:

(三)實習的目:

1、學習並把握野外實習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能,增加同學的實踐力量

2、擴大地理視野,提高地理思維力量。

3、不僅開闊了視野,使課堂上所學餓學問和理論得到印證,而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消失的很多地理學問題會引發我們去思考、去探究,從而加深對問題的討論、理解和記憶,提高我們的地理思維力量。

4、沿途中的地理景觀,能使我們產生深厚的愛好。通過實習加強我們對區域地理的理解,瞭解鳳凰的旅遊進展力量,以及鳳凰的人文資源,瞭解苗族風俗 。

(四)實習內容:

全面瞭解鳳凰的地質地貌 、氣候氣象 、河川水文、植被狀況、人文景觀、歷史文化、經濟生活等自然人文現象,並依此討論分析鳳凰旅遊開發的具備的歷史和自然優勢,1 精品實用文檔

思索鳳凰旅遊資源進展的前景與存在的問題。

(五)實習方法:

實行老師指導和個人獨立鑽研相結合,小組活動和集體商量想結合的方式,遵循事實求是的。原則,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

(六)實習路線

一 鳳凰古城概況

(萬壽宮):位於沙灣,舊為江西會館,建於清乾隆二十年間。前臨沱江水,背靠青龍山。院內的遐昌閣高聳,河邊的萬名塔拱衞。閣樓飛檐斗拱,建築古雅典樸,風韻特別。

(天王廟又名三候祠):在東門外觀景山麓,嘉慶三年修建。從東門井登山進廟,有石階100級,右側有三個台階,原各有一馬一夫,大小與真人真馬一般,工藝精緻。

廟內有大戲台,從前常有戲班來縣演出,是城內一個消遣場所。正殿有一尊高大的塑像,長年香火不絕。1911年11月鳳凰響應辛亥革命,田應會等曾在天王廟聚義。建國後戲台、神像、夫、馬均被拆毀。1962年被列為重點文物愛護單位。198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復廟宇。

(文廟):位於登瀛街,系古代祀孔之地。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保存的大成殿飛檐翹角,蟠龍矯繞。朱漆金紋,浮雕飛動。

(朝陽宮):位於西門坳,舊為陳家祠堂,建於民國4年(1915)前有高大的門牆,長白山。

6月21日早7點半,我們一行隨着帶隊老師,乘坐約一小時的大巴車到了長白山腳下。此次登長白山是我其次次登長白山,第一次登的是北坡,這次是西坡,西坡與北坡不同的是需要自己爬1400個階梯。開頭爬坡的時候天氣陰涼,山上佈滿霧氣能見度很低,心想這回確定看不上天池了。當困難的爬到天池頂部時,我很驚喜的看到了天池,夢幻的、壯麗的天池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們觀賞完善麗的天池之後,下山的路上也領會到了氣派的錦江大峽谷、玉蘭瀑布等景觀。

結束了三天的野外考察,給我留下了深刻又美妙的回憶,我要把一路上的所聽所聞所見,講給同學們聽,讓更多的人能瞭解長白山。

野外實習報告 篇三

今年7月中旬,為了深刻認識和鞏固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知識,我們級人文城規跟隨着唐院長來到韶關進行我們大一暑假的實習。韶關位於間歇上升區,流水侵蝕作用強烈,造成峽谷眾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而且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基本齊全,巖溶地貌廣佈、種類多樣,巖類以紅色砂礫巖,砂巖、變質巖、花崗巖和石灰巖為主,丹霞山更以獨特的紅巖地貌聞名於世。

第一天我們在去帽峯山的途中觀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皺,沉積時是水平的,後來由強烈的擠壓力和構造變動使地表發生塑性變動,主要是碳酸鹽巖和石灰巖,厚度都大於1米,屬於巨厚層沉積。

馬路的對面採石場,有典型的斷層構造,中間接近水平,兩邊近於直立,根據山體兩側巖石的顏色和巖性差異,判斷可能為正斷層。不難看出,這一帶的泥盆紀的地質運動比較活躍。可以推出,平卧褶皺受到斷層干擾。

隨後,我們來到帽峯公園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層由新到老,觀察巖層產狀及性質,可以明顯發現開始是以泥灰巖為主,伴有粉砂巖、泥質灰巖、頁巖,後來以石灰巖為主。中部存在較多層間揉皺,小型斷層,考慮到屬於海相沉積,初步判斷為潮間帶到潮下帶過渡類型,地層由幾釐米的薄層變為幾米的厚層,説明沉積環境由複雜多變變為穩定,北側為帽子峯組,南側為天子嶺組。

最後,我們來到武江邊觀察河流的發育,河流在彎道處存在橫向環流,使凹岸侵蝕後退,凸岸堆積生長,而在河流一側可觀察到三級河流階地。

7月10號我們乘車到達廣東韶關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首先觀察的是石炭系下統、石凳子組的斷層構造,觀察到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所以判斷為逆斷層。返回出口的路上觀察到灰白色帶狀的方解石脈。

步行到達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的煤窯所在地,()主要成分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達古生物化石的沉積地點,圖示為挖掘化石所獲。

在登山終點,我們觀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蝕窪地、峯叢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觀。芙蓉湖岸邊,我們觀察到山體的向斜構造,向斜判斷依據為巖層受到水平地質運動擠壓後巖石由老變新以及地形起伏狀況。

第三天,我們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上由紅色陸相砂礫巖構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均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這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不過在去的路程中,我們先在國道106線2202公里+250米的地方下了車,這裏有一個性質為古湞江河流階地沉積的地貌點。我們對其進行了觀察,發現它是二元相結構,地層的上部為河漫灘相沉積,地層的下部為河牀相沉積,它的成分大多是粘土粉砂粒、鵝卵石、泥沙,而且從鵝卵石有規律地朝同一方面排列這一現象,可看出古湞江河流的流向是近似水平的。

隨後,我們進入了丹霞山景區。一路往上走,我們來到了著名的陽元石景區。陽元石已經有30萬年的歷史,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絕景”。它的性質是蝕餘石柱,其巖性屬於碎屑巖類(包括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礫石巖)。陽元石是由於地殼抬升後,兩組巖層相互交叉,流水沿着節理面侵蝕搬運,即是由垂直節理髮育而形成的。在陽元石的表面我們能看出水平層理,這是由於巖層巖性軟硬不一,軟層被侵蝕凹陷,硬層不易侵蝕被保留而形成的。

後來我們又坐上車,來到了一處性質為水平韻律層理與節理髮育的地貌點。它是由於地殼抬升後巨大巖塊由錯落方法墜落形成,而又由於其下錯的巖塊形似向上爬行的鱷魚,故稱“鱷魚上山”。其巖石的本色是紅色和白色,但因雨水沖刷而發黑。巖石的沉積層基本上為水平層理,其上的黑色條帶上有鵝卵石,反映了河流相與湖泊相轉換的古地理環境;巖石的紅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錯層理和斜層理,其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們來到馬壩人遺址、大峽谷,這是實習內容的最後一部分了。在路上我們還看到一個滑坡體現場,我們親自爬到滑坡體的對面進行觀察,老師們給我們介紹了滑坡體形成的特徵以及我們面對滑坡體可以採取的一些防護措施。真正到野外實習了我們才會發現,原來生活中,身邊的事物就藴含知識。在你經過一大堆黃土的時候,你絕不會想到那叫滑坡體,也不會想到我們還總結出它們的特徵以及應對措施。

要觀察大峽谷,光有觀察力還不夠,還要有體力。在大峽谷中我們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浹背之際感受水流衝下來引起的氣流,真的是應了那句廣告詞“透心涼,心飛揚”。當然,那一千多級的階梯更是考驗人,所以我覺得我們去實習不僅僅是收穫知識,更是磨練人的一個過程。當有想偷懶的同學問院長可不可以不爬的時候,院長調侃地説,你可以不上來,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峽谷下面沒有纜車,所以只能通過爬樓梯的方式上來。但是當你重返“地面”的時候,你會為自己自豪的。

最後一站就是馬壩人故址。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會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為時五天的實習,你會發現你不僅僅在思維能力上得到極大提高,更能練就堅持的毅力。和組員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樣的視覺來看生活!

野外實習報告 篇四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並不等於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於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瞭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作為一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學生,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貌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2。時間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點

肇慶市七星巖公園 三水木棉圍 崗美 東崗村 三榕峽公路旁

二、肇慶地區主要地貌類型

第一天,經過幾個小時從珠海到肇慶的車程,在白土鎮安頓好,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這裏的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峯。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温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峯。 七星巖風景區具體由閬風巖(峯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峯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裏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峯佈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要觀察這裏的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緊跟着老師的腳步,我們找到了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羣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在這裏,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羣石灰巖,主要是由白雲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雲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雲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巖石上,巖石並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裏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峯。雙源洞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兩邊,時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鐘乳。在石灰巖裏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巖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 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石鐘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是原來巖洞崩塌後留下來的,屬於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巖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裏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我們沿着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巖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巖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裏是沙頁巖與石灰巖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裏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彙集到落水洞後,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衝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落水洞發育於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巖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我們在這裏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裏正好是巖層層面和巖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於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後便形成了。

接着,我們來到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峯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峯連接 而成山脈。天柱巖高 108 米,由下而上有 4 層溶洞,最低的一層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遠, 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 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由於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已經停 止了發育。第二層的溶洞較小,我們沒有仔細觀察。而是選擇仔細觀察第三層的溶洞,這個 洞比較大,裏面黑暗一片,我們無法看到洞裏 有多深,我們在洞裏面的較外部聽老師講解。 在洞裏,我們在閃光燈和電筒的微光下可以看 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 個倒扣的"臉盆" ,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 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局部地區又受到 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 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 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鍾 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 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 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 我們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 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 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裏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 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巖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 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老師説這一層以前經過很多河流 的沖刷,雖然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流向,但大致水面的 位置和可能的方向還是可以判斷出來的。而在這裏,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比較巨大的石鐘乳, 老師説遲早一天他會整個掉下來。經過大概 1 個小時的登山,我們到達山頂的摘星亭。從山 頂眺望,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 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衝 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峯。 這些山峯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後的兩翼形成 山巖的(稱為殘峯),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 是由於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 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類型,斷層中間破碎帶由於風 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 湖。老師還在這裏給我們講解了肇慶市 的地貌特點和大概的形成過程以及一些 地貌知識,這裏真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 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們到了木棉圍的公路旁 的河流階地上,那邊有大量的鵝卵石, 普遍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部分被水泥蓋住了。此處階地鵝卵石磨圓度好,粒徑不 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而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 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而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 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 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和 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 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 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 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此處 基巖的多樣性。然後,我們還到一些村莊 裏面觀察了不少階地。 而下午我們到了北嶺那邊的東崗村洪積扇 參觀考察, 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 西江從肇慶 市的西部流進, 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 市的南端流過, 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 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 再到沖積平原的 過渡。洪積扇是乾旱,半乾旱地區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 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 扇面上水系不發育。由於山前構造斷裂下降,洪積物厚度可達數百 米。從扇頂至扇緣高差也可達數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結形成 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洪積扇因山地不斷抬升,山前平原 不斷下降,形成上疊式扇體。當山地上升規模,幅度均較大時,老 扇隨之抬升,在其下方發育新扇體,形成串珠狀洪積扇。當山地前 緣有不等量的新構造活動時,新扇體向相對下降的一側移動,使新 老扇體並列向一側偏轉,造成不對稱形態。簡單來説,洪積扇是由於 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 量堆積, 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 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羣, 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特點,這裏 的巖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粒徑較大,較疏鬆,大多 為礫石,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裏到山外是由粗變細。

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們到了三榕峽公 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斷層,節理,巖層及滑坡 等地貌。 首先,我們在公路旁的山邊學習羅盤的用 法。如何量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如何用羅 盤定地物方位。然後,我們沿着公路一直走我們 所在考察的地點位於背斜的北翼, 面前的大山是 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巖。在這邊,地表 大部分為沉積巖多覆蓋, 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 理和層理。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窪的地區。該背斜發育於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 砂頁巖,頁巖具有巖理,與泥巖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由於在公路旁 200 多人在走,警察也 一度勸我們停止行程,但最後在老師們的交涉下,只出動警車為我們開路,看來應該有更重 要的地貌值得我們冒這一個險。果然,一段步行後,我們看到一個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 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是斜 坡巖土體沿着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 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 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滑坡是我們地貌學第一節課所教的內容,現在親眼看到,還真是震 撼。而 3 天的實習也到此為止。

三、結語

這次肇慶地區地貌學實習能夠圓滿完 成,有賴於老師們事先充分的踩點佈置等各種 的準備,令我們從課堂外這另一個角度去認識 地貌學。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尤其要感謝我的 實習指導老師,老師們的耐心指導教誨和經驗 技術的授予,使同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氣氛保持良好的狀態。這一次實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以 往書本上沒有生氣的文字和圖片裏的石頭與地貌, 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鞏固了我對 硬知識的認識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去加深對地貌學的體會和理解。總的來説,這一次的實習是一次美好的經歷和一次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同時也是一次思維模式的轉換。 希望再有機 會去進行野外實習。

野外實習報告 篇五

為期一週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結束了。 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與第一次旅遊相比, 本次帶有旅遊性質的實習讓我對很多景點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對於城市面貌、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歷史等專業問題也有了進一步的具體認 識,對我來説,本次實習可以説是獲益匪淺。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實習的收穫。

一、現代城市建築與古代建築格局的破壞

在北京待了一週的時間, 在各個景點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剎海地區 和頤和園公園。我的很多同學與我有同樣的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什剎海地 區和頤和園公園是老北京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築,而除了這些,北京留給我們的只 有鋼架建築和仿古建築,讓人看了除了厭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僅是遼、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時期便 是燕國的都城。明清時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改建的,全城分為官 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條 7.8KM 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南起永定門,北 抵鐘鼓樓,整個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形成了完整 和諧、舉世無雙的巨大建築羣。而現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園,北京 的古城牆和古城門早已經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稱號名不副實。近年來,隨着 北京現代建築的迅速發展,很多建築已經違背了古都的文化內涵。比如説,位於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門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門廣場西側的國家大劇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萬春亭建設,造型看調似具有中國傳統特色,但實 際上華而不實,體現出一種強調形象而忽視現實功能的時代特色。國家大劇院被 稱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 但是這個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極不和諧的建築 橫亙在南北中軸線旁,缺乏文化銜接,割裂了傳統與未來。現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門城樓舉目眺望,北京無不是林立的高樓,北京古都的傳統風水格局被禁錮在有 限的幾個地方。現代城市的表情顯得蓬勃生機,勢不可擋,但傳統古都的安寧與

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築羣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築羣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劇擴張的年代,卻顯得寶貴和脆弱。看着這樣的“現代國際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間想起建國初期樑思成先生的雙星閃耀計劃,如果當時的 計劃成型,如果整個老北京城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從開始 就不是經濟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現在我面前的是怎樣的宏偉與震撼:她以規整、恢弘為基調,以南北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築為主題,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襯其 崇高、輝煌。現在,由於現代建築的發展,北京已經越來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現代國際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築是先祖留給世人的財富,維護古都風貌的問題顯得日趨緊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築是無與倫比的,天壇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門、景 山上的萬春亭等是世界公認的北京標誌性建築, 這是北京最為突出的特點和價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樣定位與發展,都不能以犧牲自己的歷史文脈為代價。

二、北京交通沉重負擔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應該是人多車多。不論是公交還是地鐵,絕不會給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後一班公交和地鐵上,也不能讓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負擔好好享受須臾的輕鬆。不論怎樣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規劃,不得不承認,北 京的交通規劃已經很偉大了,接近兩千萬的人口擁擠在一萬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萬人次的人口流動,真是為難了那些交通規劃師們。我在擁擠的地鐵上常 常在想, 萬一地鐵出故障停止運行, 那北京城就得癱瘓了。 雖然設計者很不容易,

但是還是有幾點關於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説。第一,雖然 北京實行了各種措施,但是不 得不説北京的交通擁堵現象還 是很嚴重,如何更好的緩解交 通狀況,還是一個長期而艱鉅 的問題;第二,為了防止堵車, 北京有各色各樣的立交橋,從 而節省了等待紅綠燈的時間。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橋最多的城 市,在城區裏到處是凌空飛架 的立交橋。但是從通行的狀況 來看,北京的立交橋並不算十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上、下)

分通暢。有很多立交橋經常出 現擁堵,其規劃設計和交通設 計備受質疑,甚至認為北京立 交橋的設計美觀大於實用;第 三,進入大城市,明顯感覺到 私家車太多了,雖然北京曾經 採取過單雙號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擁堵的交通還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説了以上 幾點,再籠統的提幾點建議: 1、控制中心城區車流量, 借鑑國外城市的成功經驗,實 行進城收費制度,單雙號限行 等制度。

密集的地鐵網, 密集的地鐵網,但是還是不能滿足需要的。

野外實習報告 篇六

實習概況

本次的韶關野外實習是在大學學習了《地質學》與《地貌學基礎》課程,對各種地質構造,包括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等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且對不同時代地層的巖性、化石特徵、巖層接觸關係等了初步的知識儲備,以及學會如何使用地質羅盤、作信手剖面圖、素描圖、標本採集後,在唐曉春院長、李春生教授、葉浩老師和王芳老師等的帶領下,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班的本科同學,在丹霞山、大峽谷、芙蓉山等地方,進行主要針對各種地質構造和不同時代地層的巖性、化石特徵、巖層接觸關係等的實習活動。

實習目的

野外實習是我們自然地理專業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在韶關地區進行對於地質和地貌的野外實習是學習自然地理學及地質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一方面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實習,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關技能,並在實習中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分析地貌現象的初步能力和嚴肅、嚴格、嚴密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修養,為將來參加地理調查或科研奠定基礎,也為今後的專業學習提供實踐動力。

實習內容之一

芙蓉山礦山公園

芙蓉山礦山公園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國家礦山公園,其目的為了恢復原來開礦留下的礦業遺蹟恢復破壞的生態,是具有礦山文化的礦山博物館。

礦山公園屬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於晚古生代石炭紀下統的石磴子組,是原本水平的地層由於褶皺導致層面向上傾斜形成,巖性為灰黑色中層石灰巖淺海相。用羅盤在出露巖層測產狀,測得該巖層傾向為北東37度,傾角20度 在礦山公園內向斜剖面的礦層斷層中,從斷層面兩側,通過斷層面兩側巖層是否延續性判斷斷層上下盤,斷層面上部為上盤,斷層面下部為下盤,正斷層是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逆斷層是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在該斷層中找一個標準層,發現斷層面兩側上盤上升,下盤下降,所以為逆斷層。剖面上還有些裂縫,不過由於有些裂面兩端沒有發生錯動,因而不能是斷層,只能稱為節理。

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區域,由於巖性變為白雲巖和石灰巖,抗侵蝕能力下降,發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實際上就是一個受喀斯特溶蝕和侵蝕形成的窪地。

喀斯特地貌有三種組合,分別是峯林谷地,孤峯盆地和峯叢窪地,而芙蓉湖就是一個典型的峯叢窪地。在地表,湖對面有峯叢地貌,兩側還分佈着不少石灰巖孤峯;在地下,有許多溶蝕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開挖成機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仙洞有三層結構,是喀斯特溶蝕洞穴的典型。

實習內容之二 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華縣和湞江區交界地帶,總面積約180km ?,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巖構成。早第三紀以後的喜山運動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繼承了燕山晚期構造運動的特徵,仍以較大規模的斷塊抬升為特徵,而無明顯的褶皺運動,因而丹霞組地層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的產狀,在地塊抬升過程中,相對脆性的,主要由較堅硬的礫巖和砂礫巖組成的丹霞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節理。水流的不斷切割侵蝕使節理深度加大,同時,在懸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積着許多由崩積物組成的山麓堆積物,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山的丹霞組按巖性可劃分為三個巖性段,從山下到山頂巖性由粗到細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下段為下景觀層,半山亭-錦石巖為主要景點,也是觀察丹霞組下段粗碎屑巖組成的巖溶及懸崖峭壁等地貌景觀的典型地點。上段為上景觀層,在長老峯的觀日亭不僅可以觀賞日出和晚霞,還可以觀賞丹霞組上段的。砂礫巖。

實習內容之三 乳源大峽谷

乳源大峽谷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縣 城西南68km處的大布鎮。峽谷長約15km,深約300m.峽谷寬度介於100-1000m之間。該區域出露的巖層主要為泥盆系中下統的含礫砂巖、石英砂巖、石英巖、和第四系礫巖及砂質粘土層,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統的片巖、頁巖、灰巖和泥盆系下統的生物灰巖,地層傾角約為5度。

峽谷頂部地形平緩,為粵北地區古夷平面的一部分。峽谷由兩組斷層形成,隨着河流侵蝕與新構造運動,屬於地塹式峽谷,在觀測點近處山頂為大峽谷頂面,屬於剝削麪,因構造陷落、地殼開裂、河流下切形成,大約300萬年左右,遠處山頂主要由砂巖、礫巖組成,受現代地質構造運動強烈抬升而成,海拔約1296.7m,峽谷附近海拔平均約1000m,至少有2-3級剝蝕面,是由於地殼階段性抬升及階段性穩定的隆起與夷平。大峽谷發育有多級裂點,形成裂點帶,説明該地殼有多次抬升或侵蝕基準面多次下降。垂直落差200餘m的埕頭瀑布就是大布河從大峽谷谷口沿梯級河牀裂點墜下形成。

實習內容之四 馬壩人遺址 馬壩人博物館

馬壩人為早期智人,馬壩人的化石是在獅子山發現的。獅子巖為可溶性 ,巨厚層(200m以上),屬於發育在水平流動帶的大型溶洞。洞內含有的石鐘乳、石筍、石柱都比較少,石鐘乳少也許是因為洞頂層薄,水裏碳酸鈣的含量少。獅子巖有3層溶洞,説明地殼階段性抬升。第一層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層溶洞有13萬年前的馬壩人頭骨化石及動物化石,第三層溶洞裏有生物化石。從獅子巖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組合:孤峯和盆地。

馬壩人博物館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樓為馬壩人遺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點出土的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二樓為石峽遺址出土的各類人類文化遺存。

實習心得

在學完了大一的相應地貌地質基礎知識,我終於有機會把它應用於實習中,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我們看到的地質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樣貌。由於受到多種因素干擾,特別是人工開鑿挖取山體,導致其受到了破壞。所以我們在鑑定考證某種地質地貌時,要謹慎細微的從多方面觀察,才有可能判斷正確。理論知識是進行户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結合具體場景綜合考慮。而且,野外實習是一種苦力活,考驗的不單單是應用實踐的能力,更是對意志信念力的磨練。至今在乳源大峽谷爬的那個1368級階梯攀爬過程仍歷歷在目,雖然中途真的筋疲力盡,但是登到了最頂級,那種喜悦那種快感難以言語。那是意志力的勝利勛章。

野外實習報告 篇七

高月,鍾賢宇,喻振陽植物野外實習報告

年級:2014級

專業:生物技術二班

組別:第四組

組員:李佳俊,何真,賈菲,林棟,本次野外實習為期一週,本應在一年前進行,但因為各種原因推遲了一年。而在這晚來了一年的實習中我的收穫不僅是知識,還有友情,自信等。本次實習分為動物實習和植物實習兩部分,其中我組首先進行的是植物實習,為期三天。在這短短的三天時間裏,我們收穫了很多東西,有很多事情值得去記錄。現將我組實習報告整理如下。

1、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植物學野外實習是植物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植物學野外實習是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實踐課程,是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植物學野外實習,鞏固和豐富學生已經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加深對植物學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科學思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2、實習時間

2016年5月9號到5月11號

3、實習地點

洛陽欒川龍峪灣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區。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是在龍峪灣林場的基礎上建設而成的洛陽市第二大森林公園,該公園地處伏牛山主峯,以其豐富的資源、優雅的環境、獨秀的山峯聞名於世。地處亞熱帶和暖温帶過渡地區,據調查龍峪灣有各種草本、木本植物1900餘種,其中國家保護的有42種,龍峪灣有各種野生動物、昆蟲類約400餘種,其中國家一、二、三級保護的有48種,被稱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王國”。龍峪灣還是中原地區的“中草藥寶庫”,有很多是國家中藥的保護品種,有山珍20餘種,野生水果50餘種。

4、實習的組織形式

本次實習以小組為單位,將所有同學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由6至7人組成,其中一半的小組進行植物實習,另一半的小組進行動物實習。在雙方實習期滿後交接實習用具,進行角色對調。在每次的外出採集之前,會由帶隊老師首先確定好路線。在實習的過程中,會由專門的老師帶領大家,並且會有老師殿後以保障大家的安全。

5、實習內容(1)實習用具本次植物實習的用具有:高枝剪,枝剪,掘根器,手鋸,放大鏡,捲尺,指北針,野外採集記錄本,編織袋,揹包,自封袋,鉛筆,工具包(大鈍鑷子,小鈍鑷子,尖鑷子,剪刀),繩子各一個,標本夾一套,白麪線,標籤(號牌)若干

(2)準備工作

在實習開始前一天下午,指導老師對大家進行動員和實習指導。

①老師們為大家介紹了龍峪灣的基本情況,包括海拔、氣候、植被分佈等情況。

②教授了大家怎麼採集標本、保存標本、記錄標本Ⅰ採集標本

應選擇以最小的面積,且能表示最完整的部分,即選取有代表性特徵的植物體各部分器官,一般除採枝葉外,最好採帶花或果。如果有用部分是根和地下莖或樹皮,也必須同時選取少許壓制。每種植物要採2-多個復份。要用枝剪來取標本,不能用手摺,因為手摺容易傷樹,摘下來的壓成標本也不美觀。不同的植物標本應作不同的採集方法。(1)必須採集完整的標本。剪取或挖取能代表該種植物的帶花果的枝條(木本植物)或全株(草本植物),大小掌握在長40cm、寬25cm範圍內的。有的科如傘形科、十字花科等植物,如沒有花、果,鑑定是很困難的。(2)對一些具有地下莖(如鱗莖、塊莖、根狀莖等)的科屬,如百合科、石蒜科、天南星科等,在沒有采到地下莖的情況下難以鑑定的,因此應特別注意採集這些植物的地下部分。(3)雌、雄異株的植物,應分別採集雌株和雄株,以便研究時鑑定。(4)採集草本植物,應採帶根的全草,如發現基生葉和莖生葉不同時,要注意採基生葉。高大的草本植物,採下後可折成“V”或“N”字形,然後再壓入標本夾內,也可選其形態上有代表性的部分剪成上、中、下三段,分別壓在標本夾內,但要注意編同一的採集號,以備鑑定時查對。(5)喬木、灌木或特別高大的草本植物,只能採取其植物體的一部分。但必須注意採集的標本應儘量能代表該植物的一般情況。如可能,最好拍一張該植物的全形照片,以補標本的不足。(6)水生草本植物,提出水面後,很容易纏成一團,不易分開。如金魚藻、水毛茛、狸藻等。遇此情況,可用硬紙板從水中將其托出,連同紙板一起壓入標本夾內。這樣,就可保持形態特徵的完整性。(7)有些植物,一年生新枝上的'葉形和老枝上的葉形不同,或者新生的葉有毛茸或葉背具白粉,而老葉則無毛,如毛白楊的幼葉和老葉。因此,幼葉和老葉都要採。對一些先葉

開花的植物,採花枝後,待出葉時應在同株上採其帶葉和結果的標本,如山桃,由於很多木本植物的樹皮顏色和剝裂情況是鑑別植物種類的依據,因此,應剝取一塊樹皮附在標本上。如樺木屬的一些種類。(8)對寄生植物的採集,應注意連同寄主一起採下。並要分別註明寄生或附生植物及寄主植物,如桑寄生、列當等標本的採集。(9)採集標本的份數:一般要採2―3份,給以同一編號,每個標本上都要繫上號籤。標本除自己保存外,對一些疑難的種類,可將其中同號的一份送研究機關。請代為鑑定。他們可根據號籤送給你一個鑑定名單,告訴你這些植物的學名,若遇稀少或奇異的、或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還須多采。以上所説的採集方法,採回的標本只能適用於臘葉標本的製作,如果將花或果實用藥品浸製保存其原來的形態用作示範材料或實驗材料。採集時必須將花和果實放在採集箱中帶回室內浸製。

Ⅱ Ⅲ

③老師們特別着重強調的一點是安全問題,實習地區是一個風景區,來往車輛比較多,且山路曲折,不容易發現危險

任務分工每天實習情況①第一天②第二天③第三天標本的採集標本的製作

6、成果展示7.心得體會

我們於5月9日——11日在洛陽市欒川龍峪灣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植物野外實習,主要實習內容為植物標本的採集、製作與保存。我們組共製作植物標本129種,有菊科、大戟科、山茱萸科、天南星科等植物。我在組內的分工主要是負責在標本採集過程中的野外記錄。通過此次實習,我不僅認識了更多的植物、掌握了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瞭解瞭如何對植物標本進行保存;而且也深深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在小組裏各成員分工明確,大家目標一致、互幫互助,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團隊精神。同時,實習過程中和老師們同吃同住,一同上山採集,也讓我們更加感受到老師們的博學和親切,收穫頗豐。----何真

我們於5月9日-11日在洛陽市欒川縣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進行植物野外實習。這是實習分組進行,每組6-7個人,主要進行植物的採集、標本的製作,標籤的填寫等。我在組裏主要承擔照顧同學,標籤填寫的責任。我們共採集了130種植物,主要是薔薇科……。這次野外實習,加深了同學間的友誼,增強了同學間的團結協作能力。我們從課堂來到野外,加深了我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也深刻認識到了鍛鍊身體的重要性。

野外實習報告 篇八

一、實習目的意義

(一)野外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學是一門與自然和社會密切想關的科學,資源專業所涉及到的內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學為基礎的,所以,不論是地理專業還是資源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實地考察與研究。從學科的角度,要求學生能將學到的理論和知識應用於實踐,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區域考察與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實習是地理專業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加深對地理學基本原理和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地理學的空間觀點和綜合分析能力,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獲取科學研究資料的重要途徑

所謂科學研究,簡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發現的事實修正現有結論為目的而進行的大量調查和實驗。因此,收集和佔有資料、特別是第一手科學資料的豐富程度,直接關係到研究者學術水平的提高,只有資料豐富才能提高科學的生產能力。地理資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資料外,地圖、航空照片、衞星照片(tm磁帶)、幻燈片、錄像磁帶等也是地理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蒐集資料有很多方面,諸如教師講課、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文獻閲讀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既要收集室內文字圖件資料,博覽羣書,選讀文獻,尤其是外國文獻原著,經常做筆記、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作為我們從事研究的基礎,又要有拓寬和縱深,學會從實踐中獲得資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堅持做科學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資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實習是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環節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學廣闊而富有生機的實驗室,是內容最為生動最為豐富的教育環節之一。野外實習是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的不可多得的機會,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諸多地學和現實問題,將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學野外實習,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峽谷,或是寒風凜冽的高山冰川,在這種嚴酷環境下要測量準確的地理數據,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往往需要經歷艱苦的勞動,付出巨大的代價。這無論是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還是綜合素能的提高,均會起到非凡的作用。

總之,野外實習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訓練,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能,為以後獨立工作奠定基礎。參加實習的教師和同學必須認真對待,高度重視。

二、野外實習的主要階段

地理學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據時間的順序,一般可劃分為準備階段、野外工作階段和總結階段(圖1-1)。其中雖以野外工作為重點,但準備階段和總結階段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由於受時間的限制,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實習時間,大部分是用於野外工作的。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視準備工作或不進行野外工作的總結。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視了這兩個環節,實習才能得到圓滿的效果。

為了使野外實習取得預期效果,出發實習之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十分必要。野外實習的準備工作,一般要求在實習前的幾個月內進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幾方面:

(1)確定野外實習的地區、路線和主要實習點。指定實習隊負責人,負責實習的準備工作。初步確定實習的時間、地點、主要路線和主要實習內容,初步做出經費預算。

(2)收集有關實習地區的文獻資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圖和有關專業圖件。瞭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區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要特別注意瞭解實習區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儘量將實習內容與生產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3)進行野外預查。通過預查進一步確定實習地區和實習路線。專業指導教師要通過預查進行備課,選擇的實習方案,確定觀察路線和實習點上的實習內容,包括教師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觀察與操作的內容。預查中要儘量與當地政府部門和有關單位取得聯繫,一方面通過他們瞭解區域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可以求得他們對野外實習的支持。

通過預查,還要落實實習隊的野外後勤工作,包括落實實習隊的食宿地點、交通工具等。注意瞭解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給養條件、氣候條件、衞生條件及安全保證情況等。

(4)野外實習計劃。根據教學實習目的,確定詳細的實習日程,寫出每一天的實習路線、地點及主要內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慮實習內容的合理順序,又要考慮交通和路線的條件,儘量做到經濟、合理。實習中要保留適當的休息時間,特別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學生容易疲勞的情況下,休息之後可以收到更好的實習效果。實習計劃應寫明各階段對學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學生介紹實習地區的基本狀況和主要實習內容。首先讓學生對實習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一個基本的瞭解,以便在野外實習和獨立觀察判斷。實習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查閲實習地區的有關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狀況的歷史和現狀等有關文獻資料和圖件,包括前人的調查報告、論文、專著、地形圖、各種專業地圖、航片、衞片、tm磁帶等。

(6)其它準備。

1、體能準備。

野外實習經常需要連續地坐車、大劑量的運動,對參加的每個人都是體能和精神上的考驗,所以,保質充沛的體能和精力是圓滿完成實習的基本保證。

2、物質準備

第一,實習過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實。

第二,實習中所需的設備、器材等的準備,如照相機、攝像機、羅盤等。

第三,常用醫療用品和藥品準備。

第四,個人生活用品以及與野外實習相適宜的着裝準備。

第五,為預防突發事件,請遵循前人從實踐中總結而來的兩條訓誡“窮家富路”和“冬天出門帶乾糧,夏天出門帶衣裳”,後者對乾旱區域更具現實意義。

(二)野外工作階段

野外階段是實習過程的主體部分,野外工作的時間、地點、內容和方式要按實習計劃進行。在路線調查或沿途觀察中,要隨時對照地形圖,在圖上確定自己的位置,並把觀察到的特殊現象和地理界限等標記在地圖上。在途中停歇或到達觀察點時,要將沿途看到的主要現象、主要認識和主要問題記在野外記錄薄上。

(1)實習記錄。它是實習的最基礎成果,是編寫實習報告與習作論文的基本依據,因此要及時真實地記錄下來。記錄內容包括沿途觀察和實習點的觀察與描述。

(2)照相與素描。照相已成為野外實習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全面、記錄自然環境特徵。素描是自然地理實習的重要補充,它可有意識地取捨,突出重點,達到照片無法表現的效果,尤其是對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條件的同學可充分發揮特長。

(3)綜合分析。自然地理實習,是從要素觀察描述開始到綜合分析歸納結束。因此,野外實習要注意每一個實習點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所發生的各種相互作用的性質、過程、方向和發展規律。

(4)互相幫助,安全第一。野外情況複雜,要時刻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險的地段活動,登山涉水,要注意上下游的變化,任何情況下不能一人單獨進行野外活動,以防不測。大家除了學習上互相切磋之外,生活上也要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實習隊是一個整體,要防止掉隊發生。

(三)總結階段

野外實習的總結,一般在野外工作結束返校後進行。首先要對野外記錄及蒐集到的文字資料等進行認真地整理和分析;對野外蒐集到的大量數據資料,進行清理、統計和分析;對野外攝影進行洗印與擴印;對採集的樣品進行整理,並抓緊進行必要的室內分析與測試。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要對實習地區進行系統的區域綜合分析。主要包括:實習區地理位置的分析,實習區地理現象的描述,對類型、區域分異及其內部聯繫的描述和分析,對自然環境和地理現象的形成因素、動態過程及發展歷史的描述和分析,對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分析等等。明確實習取得的主要結論和存在的問題。

最後,學生應根據實習計劃的要求,在規定期限內提交實習報告作為野外工作的主要成果。

野外實習報告 篇九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動物學是一門內容十分廣博的學科,研究對象是動物各類羣的形態結構、分類和有關的生命活動、發育規律、以及動物和外界環境之間多種多樣關係的科學。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能很好地認識和利用動物,使它能更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並且通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鑑定,瞭解其用途,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預防;掌握動物標本的採集以及製作方法;通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並且通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鑑定,瞭解其用途;掌握動物標本的採集以及製作方法;通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掌握所採集動物的種類名稱、分類地位、分類依據、採集場所、採集方法、標本製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過野外實習,不僅能夠把在課本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聯繫到實際中,還能夠使我們對已學的知識加深理解。同時可以增強我們的實踐能力,培養我們對於動物學學習的興趣。

2、通過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動物(主要是昆蟲),學習採集動物標本的方法, 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類鑑定,同時學會和熟悉運用諸如圖片比照、動物分類 檢索表、主要特徵鑑別等方法進行動物分類鑑定。

3、通過對捕捉到的動物進行動物標本的浸製、剝製、乾製等的標本製作, 學會動物標本製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

4、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培養我們在今後的教學科研工作中應有的科學態度, 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榮譽精神。

二、實習基本情況簡介

1、實習時間:20xx年05月26日——20xx年05月29日

2、實習地點: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寨西浮溪村

黃山市位於安徽省的南部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實習地點是黃山的最南端——湯口,該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學和科研價值,是我們進行野外實習、學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實習人員:20xx級生物科學班全體學生

4、指導教師:耿學俠、查嶺生、李學明、丁建華

三、實習要求與任務

1、認識100種以上的動物種類 (主要是昆蟲),並至少能分類到目。

2、學會並掌握描述動物的分類特徵。

3、學會利用檢索表檢索和鑑定動物的類別

4、學會製作昆蟲標本和動物錄製標本的基本方法。

四、實習內容

我們實習的內容主要為無脊椎動物(昆蟲)的野外觀察、採集、分類鑑定、標本製作與保存等。無脊椎動物——昆蟲標本的採集與製作

1、昆蟲採集工具

捕網、毒瓶(裝有乙醚或酒精,用於迅速毒殺昆蟲)、三角紙包等

2、昆蟲採集方法

本次實習中我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網捕法和燈光誘捕法,介紹如下:

(1)網捕法:分為飛網採集法和掃網採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蟲後用捕網採集,適用於善跳會飛的昆蟲。飛網法主要對象為鱗翅目(蝶類)、蜻蜓目、雙翅目(蠅類)、和膜翅目(蜂類),掃網法主要對象為竹節蟲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蟲、同翅目、脈翅目以及陸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類羣等。 捕網的使用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後,使網袋底部往上甩,將網底連同昆蟲倒翻上面來。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後,轉動網柄,使網口向下翻,將昆蟲封閉在網底部。

取蟲時,先用手握住網袋中部,將蟲束在網底,再將毒瓶伸入網內扣取。對於膜翅目昆蟲,應先隔着網將其彈暈再放入毒瓶中。對於鱗翅目昆蟲,應隔網用手輕捏其胸部,之後使其兩翅豎立,放入三角紙包中。

(2)燈光誘捕法:利用某些昆蟲趨光性的特點,夜間在駐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樹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盞電燈。昆蟲會趨光而至,多數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採集,用鑷子夾入毒瓶或紙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備製作標本。主要對象為蜉蝣目、廣翅目、鱗翅目(蛾類)、襀翅目。

其它的輔助方法有振落法,適用於在高大樹木上的昆蟲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蟲。搜索法,適用於躲藏在各種隱蔽的地方昆蟲。毒殺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蟲。

3、昆蟲的分類鑑定

(1)參考:指導教師的講解、徐亞君和唐鑫生《無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

(2)方法:根據昆蟲的形態特徵利用分類檢索表和形態對比進行鑑定

4、昆蟲標本製作

(1)製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主要用於鱗翅目昆蟲的展翅。

②昆蟲針:用於針插固定昆蟲,針由細到粗分別為0、1、2、3、4、5號。 ③鑷子:用於夾鑷昆蟲。

④標本盒(內放泡沫):用於存放標本。

(2)製作方法:展翅法、針插法等

(3)製作過程

一個昆蟲標本製作的全過程應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標籤、保存等幾個步驟。 ①清理與插針:標本必須清理,在採集昆蟲時,蟲體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蟲標本都要用昆蟲針針插固定,針插的方法依昆蟲的大小、結構、種類特點的不同而定。插針部位一般是從前胸近後緣正中略偏右一點向下插針,正好通過第二對足的基節為準。針插高度採用三級台規範。標本的留針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觀。

②整形與固定:標本插針後就進行整形與固定,包括整姿、展翅、雙重針插和粘貼針插。對蝗蟲,甲蟲等標本的觸角、步足等須一一整形。對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進行展翅,使之模擬飛翔狀態。對小型蛾子等為使其美觀,也可用雙重針插法。有些小昆蟲如瓢蟲等,可直接把標本粘貼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紙尖上蘸少許萬能膠或一般膠水。粘在蟲體前足與中足之間,在用三號針從小三角片的底邊附近插入,使它達到一般標本的高度。

③標籤和保存:每一個標本都必須附有標籤,以此説明標本的中名、學名、採集日期、地點和採集人姓名。在野外實習中,要將完整無損的標本分目上盒,在實習結束前,各組展示標本,進行考核。實習結束後,選取製作精美且符合科學要求的標本放入專門的標本盒,帶回學校標本庫。 具體的標本製作過程以蝴蝶為例:

①根據蟲體大小,選擇適當的昆蟲針,自蝴蝶胸背中央垂直插入,並留有8mm長度。昆蟲針要從前足與後足中間的胸部垂直穿過。

②將針對準展翅板槽的中間垂直插下,使蟲體背面與展翅面板平行。

③用小號昆蟲針或鑷子拉住或捏住左右前翅較粗的翅脈向前拉,直拉至前翅的後緣和身體相垂直。蝴蝶的腹部要與胸部成一直線。

④壓上事先摺疊過的透明的壓翅條,使其前翅後緣與壓翅條上的摺痕重合。為了使標本呈自然狀,可用昆蟲針在翅基部翅脈處撥弄整形蝶翅,並把足、觸角和觸部稍加整理。

⑤檢查標本製作是否正確,有無差錯,若無差錯可把它放好以晾乾或烘乾

五、實習結果

這次實習我們共捕捉了105只昆蟲,通過鑑定之後將它們分為15個目。各目主要特徵分別介紹如下:

1、直翅目:21只,該目是野外實習昆蟲第一大目。該目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大。前翅革質,後翅膜質。後足為跳躍足。漸變態。

2、鞘翅目:17只,該目是昆蟲綱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目。該目觸角多樣,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質化,在背中線處相遇,後翅膜質。無尾須。完全變態。

3、半翅目:15只。該目觸角絲狀或剛毛狀,1—5節。刺吸式口器。前翅為半鞘翅,後翅膜質透明,或兩對翅均為膜質,也有兩對翅近於革質者。無尾須,漸變態。

4、革翅目:6只。該目體長略扁。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前翅革質,很短,不能遮蓋腹部。後翅半圓形,摺疊於前翅下。尾須革質,鋏狀。漸變態。

5、螳螂目:1只。該目頭部三角形。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前足為捕捉足。前翅革質,後翅膜質。尾須短,漸變態。

6、雙翅目:7只。該目觸角絲狀或短而具芒。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前翅膜質,後翅退化為平衡棒。無尾須,完全變態。

7、膜翅目:7只。該目觸角絲狀或膝狀。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兩對膜質翅,前大後小,或無翅。無尾須,完全變態。

8、廣翅目:1只。該目觸角長,絲狀,或為櫛齒狀。咀嚼式口器。前胸方形。兩對膜質翅,後翅基部寬大。靜息時翅呈屋脊狀置於背面。無尾須,完全變態。

9、蜚蠊目:3只。該目體背腹扁平。前胸背板寬大,蓋住頭部。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前翅革質,後翅膜質。腹末一對尾須,漸變態。

10、蜉蝣目:4只。該目體柔弱,觸角剛毛狀。成蟲口器退化。翅1—2對。尾端有一對尾須和一箇中尾絲。發育為半變態。

11、蜻蜓目:3只。該目體細長。觸角剛毛狀。咀嚼式口器。兩對相似的膜質翅,靜息時平放或斜向豎立於背。半變態。

12、毛翅目:2只。該目外形似蛾,身體和翅面有短毛。觸角絲狀,很長。咀嚼式口器。兩對膜質翅,靜息時翅呈屋脊狀置於背面。無尾須,完全變態。

13、襀翅目:3只。該目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兩對膜質翅,前翅狹於後翅。腹末有一對長尾須,半變態。

14、同翅目:2只。該目體型變異較大,刺吸式口器,吻3節。前翅質地一致,較後翅略硬,靜止時置於背面呈屋脊狀。

15、鱗翅目:3只。該目觸角棒狀、絲狀或雙櫛狀。虹吸式口器或口器退化。兩對膜質翅,身體和翅面覆蓋鱗片。無尾須,完全變態。

六、實習心得與體會

這次動物學的野外實習時間雖然很短,卻收穫頗豐。一方面,我們領略了黃山的韻味與美麗,另一方面我們也真正的見到了許多不曾見到的動物。這次實習,不僅鞏固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而且我們將理論知識真正地運用到了實踐之中,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理解了很多以前沒有認識到或沒有明白的問題,也培養了我們對科學研究的嚴謹的態度、對生活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的協作精神。在實習的過程中大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組員之間團結協作,分工明確,很好的完成了實習的任務。雖然實習過程比較辛苦,但是大家依然微笑着面對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大家在笑聲中掌握知識、鍛鍊耐力,它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和知識令我們難以忘懷,實習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通過這次實習,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如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紮實,交際能力較弱,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不足等等。這些不足,我將會努力的克服,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爭取自己進一步更好的發展。今後,我要充分利用在學校的時間好好學習,不僅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學好,還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要把學習知識侷限於課本上,爭取做更好的自己。

野外實習報告 篇十

一。實習目的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技能。

2、通過野外實習,瞭解調查地區氣候、地貌、母質等成土因素的特點及其和土壤發生的關係。

3、通過對土壤的觀察和採集,掌握主要土壤類型及其發生演變和分佈規律,學會土壤剖面點的選擇和修整、土壤剖面層次劃分,形態描述和記錄。

4、瞭解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和變化的影響。

二。實習地區自然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杭州地區

時間: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蕩、水庫佔8%。

杭州地區處於中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温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16.2℃,夏季平均氣温28.6℃,冬季平均氣温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台錢塘台褶帶,中元古代以後, 地層發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更添人類文化(特別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響之疊加。由於以上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上述各內在因素(包括巖石、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和人類文化等)及其彼此間的共同作用,鑄就了杭州地域綜合體系統(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綜合體系統)

三。實習時間、地點和任務

四。實習內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從照片中的剖面可見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火成巖,較灰巖更易受到風化,其風化層疏鬆通透性能好,有利於土壤形成和發育,因此土層發育較厚,土壤剖面整體呈現黃棕色,腐殖質層為灰色,由於出於森林地帶,微生物對枯枝落葉的分解作用較活躍,有機質和各種養分的含量較為豐富,因而土壤呈現疏鬆的團塊狀和細粒狀,這種土壤結構內部的有機質以嫌氣性分解為主,分解過程相對緩慢,有利於養分的保存,同時也有利於水分的保持。腐殖質層和澱積層在顏色上分層不明顯,只在結構上有所不同(見附錄1號圖-從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採集點處於丘陵緩坡,屬於地帶性土壤形成環境,成圖母質主要是灰巖,受水熱條件影響較大,礦物分化明顯,剖面主體呈現紅棕色,分層較明顯(見附錄左二)。腐殖質層為灰黑色,較薄;0-15釐米;澱積層呈現紅棕色,在16釐米以下,土層發育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區新沙島

水稻土樣

耕作層

犁底層

滲育層

該農業土樣取自新沙島中部,取樣深度為60釐米,此時水稻處於拔節期。仔細觀察可見照片中土壤顏色是有所區別的(見附錄左三),A層為耕作層,約0-20釐米,呈現青灰色,夾雜有鏽斑;P層為犁底層,約20-25釐米;W層為滲育層,黃色,以氧化狀態為主;土樣出現這樣的分層主要原因在於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土壤淹水期間,物質交換主要在水土界面上進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擴入影響最大。由於與表面水相接處的表土中氧的濃度較高,導致出現比下面土壤顏色為淺的氧化層;下部由於氧的來源被隔斷,加上微生物的活動會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機還原物質不斷產生,導致土壤呈現一種青灰色。當排水乾田後,氧氣沿水稻根孔擴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而在鏽管之間仍為還原狀的灰色,在土團結構面也有類似現象,水稻土上層鏽斑多於下部,同時鏽斑也反映了水的週期性。此外,人類的施肥活動也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礦物質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響。

旱作土樣(中間)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母質層

A層約為0-26釐米,有鏽紋鏽斑但不明顯;B層26-75釐米,鏽紋鏽斑較多;C層在75釐米以下,鏽紋鏽斑很少。由於鏽紋鏽斑的形成主要與農業灌溉時水的週期性影響造成的氧化還原環境的交替有關,旱作土處在還原環境下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期都處於氧化環境,因而不會像水稻土出現青灰色的土層,而是在間歇的氧化還原條件下,由氧氣沿根孔擴散使根孔壁形成鏽紋鏽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質層

母質層

A層友誼黑色土層,深度為5-7釐米,上面種有樹木,因此有枯枝落葉參與土壤有機質的積累;C層為耕作土,沒有明顯的B層。該土樣取自洲頭,是新成土,以沙為主,土體很疏鬆,有明顯的分異現象,土壤中還有很多根系,説明該處土壤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環境所以有生物出現。

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屬紅壤,為什麼兩地土壤的A、B層色彩均有差別?

答:由於玉皇山植被髮育時間久,保護較好,土壤物質交換穩定,有機質積累較多;大奇山屬於被破壞以後又逐漸恢復的山體環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不如玉皇山地區豐富,所以腐殖質層顏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質層為淺。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質是火成巖,玉皇山成圖母質則為灰巖,因此兩種巖石風化程度不同,灰巖在南方更易風化,因此土壤中有機質積累也較豐富,所以使得玉皇山採集土樣的澱積層顏色深於大奇山所採集的土樣。

2、水稻土、旱作土與自然土壤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

答: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用顯著:施肥影響了有機質的積累,增加了礦物質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風化加速了礦物質的風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還原交替的環境。這些人為因素是自然土壤採集點所沒有的,因此雖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離上相隔並不是很遠,但差別卻很大。

3、洲頭所取的自然土壤樣本中只有A、C層,A層很薄,缺少B層,為什麼?

答:A層為腐殖質層,也可稱表土層。包括有機質的積累層或物質淋溶層。該層生物活動最為強烈,進行着有機質的積累轉化作用。而洲頭土壤由於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長的植物生長時間較短,枯枝落葉相對較少,生物活動不是很活躍,加之江水的影響,故而A層土壤發育較薄。缺失的B層為澱積層,是由物質澱積作用形成的。本層澱積物主要來自土體上部,也可以來自土體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帶來水溶性或還原性物質,因土體中部環境改變而發生沉積聚集。洲頭由於靠近富春江,江水間斷性的漲落衝擊洲頭,河流對洲頭的這種侵蝕作用,日照風曬對土體的風化吹蝕作用,加之洲頭土壤本就是較為疏鬆的沙性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被風化淋溶的物質徹底自土體中淋失而無澱積層(B層)。

4、旱作土從下到上,鏽紋鏽斑增加明顯,為什麼?

答:與水稻土相比,旱作土處於水淹的時間較少也較短,土壤中氧氣含量較高。灌溉時土壤處於短時間的還原環境,但表層依舊有氧氣擴入,因此表層仍以氧化環境佔優勢,鏽紋鏽斑較少。在中部由於水的隔斷作用土壤處於還原環境,在非灌溉期氧氣沿作物根孔進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在這樣的氧化還原環境交替情況下土壤中形成鏽紋鏽斑,且較上部稍多。下部由於灌溉的深度影響,仍舊以還原環境為主,很少有鏽紋鏽斑。

5、洲頭取了2個剖面,2個都是沙泥互層,一個為青灰色(水邊,),另一個剖面分層明顯,泥為青灰色,沙為黃色(離水邊較遠,),為什麼?

答:靠近水邊的土壤長期淹水,在還原環境下形成了分異不明顯的沙泥互層;離水邊較遠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週期性變化的影響,淹水時缺氧,處於還原環境,還原物質不斷積累,退水時氧化,在氧化還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現青灰色,沙呈現黃色的明顯分異現象。

五。實習總結及體會

通過土壤地理的野外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土壤的形成及其差異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也對五大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間的差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選擇和整修,圖樣標本的採集,領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幾天的實習也培養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鍛鍊了我們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遺憾的是實習中為了保護考察地區土壤,土樣採集都有路老師一人代勞,少了一份參與的樂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依舊學到了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麗的風景。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段寶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