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社會實踐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7W

農村社會實踐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新農村,對中國農民是一種福音,對中國農村來説是重大變革,對中國農業則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浙江工業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紹杭分隊一行11人於7月15日開始了為期六天的"走進新農村"之行。

在這短短的六天中,我們對杭州餘杭和紹興柯橋、楊汛橋的四個特色農村進行調研分析,解析他們的發展經驗,包括他們在發展中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他們今後的思路及發展中改進的情況。另外,還調研了當地村民村委在新農村發展過程中的體會和想法、期望和要求。

幾天的農村之行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農村面貌的巨大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住宿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們走訪的幾個村中,大多數農民都住上了別墅般的樓房,他們的房子是經過規劃建設的,錯落有秩,外觀統一。相應的配套設施也跟上了,如統一的垃圾箱,路燈等。道路也不再是土路,而是乾淨整潔的水泥路。他們也注重休閒娛樂,大多數人家都裝了有線電視,村裏還建有籃球場、村民活動中心、圖書館等。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農民身上的負擔相比以前輕了許多,農業税基本上已經取消了。有些地方也由政府出錢幫農民買養老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起了保障作用。當前正在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合作醫療嚴格來講還不算是一種醫療保障制度,但對於得大病的農民來講,會有一定的作用。

這些變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其原因要歸根於國家政策的實施。進入二十一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國家建設的重點之一,農村問題也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全會的召開更是將建設新農村列為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國家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使農業人口將不斷向城鎮聚集,這些都有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發展取得的這些進步離不開村裏領導班子的努力,在探討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時,他們頗有體會,土地徵用問題是舊村改造中必然要遇到的難題,這時農民的素質問題也暴露得比較明顯。農民認為農地耕作是他們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在徵用時,他們很注重自己的利益,沒有從大局出發,這給領導班子的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阻礙。在其他涉及個人利益的情況下,農民也總是先考慮自己,爭取得到最大的好處。有些時候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亂説一通。可見,農民素質問題確確實實是存在的。這一問題是農村發展必然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影響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原因。

通過對幾個村建設新農村發展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啟示:

(一)建設新農村,加快經濟發展是基礎。只有經濟快速發展,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經濟發展不僅能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而且可為新農村建設奠。

(二)建設新農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是重點。建設新農村,就必須全面改變農村髒、亂、差的舊風貌,徹底改變農民羣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農村城市化,努力為農民羣眾創造一個佈局優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衞生潔化的良好環境。

(三)建設新農村,應把科學規劃放在首位。制定規劃應立足當前、把握長遠、統籌安排,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羣眾的意見與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按照方便農民、提升農村、發展農村產業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民居住區、產業發展區以及發展教育、文化、衞生等社會事業。尤其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民風民俗、文化歷史、地理特點等,把土地、水系、清潔能源、集中居住區規劃好,並搞好年度建設規劃與中長期規劃的銜接。規劃制定以後,應分清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紮實推進。

(四)建設新農村,應以為農民羣眾辦實事為抓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長期的戰略任務。當前,應從農民羣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

一是進一步解決交通問題。交通問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道路建設應以方便農民進出、有利農村發展為出發點。

二是搞好環境整治。加強對垃圾的清理、歸集、處理,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沼氣、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

三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鄉鎮衞生院的建設與改造,逐步完善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加大公共財政對新型合作醫療的補貼力度,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基本醫療保險。

四是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着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民的技能。

(五)建設新農村,應以促進民主公平為基礎。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尊重農民意願,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完善民主議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農民羣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六)建設新農村,應以提高基層黨員幹部素質和能力為依託。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有好的帶頭人。基層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努力成為勤勞致富的標兵、服務羣眾的先鋒、廉潔奉公的表率。應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切實加強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教育和培訓,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基層領導骨幹,讓他們帶着政策、帶着感情、帶着責任、帶着辦法引領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

(七)建設新農村,應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目的,努力培育"四有"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建立健全農村低保、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困有所助、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要紮實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樹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娛樂方式和符合時代特色的親情關係、鄰里關係。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努力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雖短,但它留給我們的啟迪卻是深刻而長遠的。我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了社會,明確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了自己的學習熱情,真正達到了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目的。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加快經濟發展應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增加農民收入是檢驗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核心指標。應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效、集約、規模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不斷增加農民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着力發展縣城和重點鎮,為農村轉移富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切實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

走訪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篇二

一、實踐目的:

在大學裏的第一個寒假中,我來到了我們家鄉的三匯鎮體驗獨特的鄉村文化,濃厚的鄉村文化氣息,讓我深受啟發。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我們瞭解國情,由於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農民的現狀,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而且,大學生“三下鄉”也有利於我們體察民情。只有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和收穫的喜悦。最終才會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裏!再有,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我們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鍛鍊成才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通過實踐,可以促使我們學習的提高。從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實踐內容:

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上,我們組主持的專題叫“關愛花朵,精彩大棚”,做這個活動我們的初衷是想借我們的行動展示給這些缺乏關愛的山村孩子們的父母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些禮都是村委出錢資助給我們活動的。我們這個活動是在這期志願活動裏的一部分。當我們給孩子們送去一些糖果和書本文具時,孩子們那種渴望愛的眼神深深的打動着我、震撼着我,缺愛、純真、努力、上進是在場的每一個孩子都具備的,從他們那雙充滿求淚水的眼睛裏,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們一起的幾個小時裏,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當一個小孩子代表給我們佩帶紅領巾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激動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帶紅領巾的時候差;當孩子們用洪亮的聲音唱着《春天在哪裏》時,我不知為什麼,也許是一種衝動。我的眼睛開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們感動了,被他們的純真、活潑、樸實感動了。

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愛是重要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讓我感覺到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這次活動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那我們的這個活動就算是成功了!

接着,我們組進行了農事實習。雖説這不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幹這種活。但一開始亂鋤一氣,草沒鋤掉幾棵,手上倒磨出了幾個泡,後來慢慢的掌握技巧了,也鋤的快多了,不一會我就把一壟鋤完了。大蒜地裏風很大,我這才親身體會到了農民們的不容易,作為農大的學生應該給農民辦點實事,更堅定了我們把農業科技服務站建下去的決心。

三、實踐感受:

1、“團隊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當中的重要性。

每個人對每件事的看法不會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處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隨着大家相互的逐漸瞭解,分歧會慢慢減少,工作開展也會越來越順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統一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作才能順利出色的完成。

2、宣傳工作和前期準備工作在整個工作中的重要性。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都被人説爛了,可只有經歷以後才能體會到它的真正含義。你要開展一項活動,如果宣傳工作做的不到位,沒有人來參加,活動怎麼能開展下去呢?即使你準備的再充分再也白搭,給誰看呢?如果你前期準備的不夠充分,觀眾或者説參與者一多,你準備的不夠充分,肯定就會手忙腳亂,更別提發揮水平了。從這次活動中,我充分認識到準備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有可能出色的完成任務。

3、我覺得做一件事情只要你努力了,用心去做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是成功的。

四、實踐結果:

這次的社會實踐我的收穫很大,感受也很多。濃厚的鄉村文化底藴,讓我不管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是生活中。精神上有了極大的提升。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我們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的共同努力,我們以後要多為,自己家鄉獻計獻策,共創美麗,幸福的家園!在此,我想獻上我的一點建議。在農村可以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因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

1、鼓勵採取公司加農户、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要採取財政、税收、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從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為龍頭企業搞好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和科研單位帶動農户進入市場,與農户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佈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2、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效益。農產品的轉化主要是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還很低,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實行對初級產品的深加工,還可以為農產品的增長提供極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促進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不斷開發名、優、特、新品種,搞好優良品種的繁育。

3、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創匯農業。"十五"期間,我國將加入世貿組織,要以此為契機,千方百計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農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重點扶持和擴大畜禽、水產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特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的出口。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參與國外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承包等。

五、實踐體會

農村對教育的重視態度比起城市來有過之而無不及。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是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思想觀念的落後,而是在於經濟的不發展。因此,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理所應當的為自己家鄉經濟的發展而努力。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只有經濟得到了發展,教育才會隨之進步。實踐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基層人民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溝通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列子中受到了深刻的啟發和教育。是我們的思想得以昇華,社會責任感也隨之增強。雖然,三下鄉是一段路,時而坎坷,時而沿途風景獨好。她告訴了我,沒有一個人的前進道路是平平穩穩的,即使是河中穿梭航行自如的船隻也難免顛簸,因此生活受傷難免,失敗跌倒錯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只要你沒有因此失去方向,你就會欣賞到獨特的風景。

農村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告 篇三

一、農村政治

就我村而言,農村社會秩序相對穩定,但是存在村幹部行為失範,甚至有村幹部在與民爭利時採取非法手段,以致村幹部與村民關係緊張,村幹部與村幹部關係緊張。“甚至有村幹部身在其位,不謀其事。尸位素餐……”有村民如是説到。就我調查到的而言,在農村,缺少優秀村幹部。有文化的、懂高科技的、有知識的農村幹部鳳毛麟角。而村幹部的整體素質也不高。

要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發展農村經濟,我們就必需把村幹部的整體素質提高。搞好村幹部與羣眾關係。使大家力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搞好新農村的建設。

二、農村地區經濟

構建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經濟建設是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村位置雖位於新邵偏遠之地。但交通順暢。有217省道貫村而過。這給村裏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給村裏的大理石礦工業帶來了發展的希望。

我中源鋪村陸續建立了五個礦石粉工廠和七個大理石加工廠。每個工廠都需要將近10個工人,這給我們村裏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閒置的勞動力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從一位大理石工廠工作的村民口中得知:“我們一年有兩萬多元,他們在礦石粉工廠工作的人一年可能拿到25000元。我們這些產品,一般都銷往長沙、湘潭、婁底等地。只要有不斷的礦石原料,就能不停生產。”

我村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人均收入也越來越高。工業的飛速發展,使我村聲名遠揚。

工業發展較快,但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夠,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務農人員也不多,農民增收渠道單一。我村在養殖業,種植業上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

三、農村文化

構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而文化建設是關鍵。對建設新農村而言,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動力。

在這個寒假期間,我就我村的文化建設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瞭解。我村在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時,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激發了農村文化建設活力,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精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地重要任務和目標。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我們的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村改革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農村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後,這就制約了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

我們村早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娛樂中心,村民們的踴躍參與,也使我村組建了一支屬於村裏的鼓樂隊、腰鼓隊、健身操團。而每晚參加了健身團的村民們都會聚集在娛樂場地一起跳舞,健身,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也充分展示出了我村文化建設的新精神,新面貌,新風采。

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建設起重要作用,沒有農村文化建設,也沒有完整的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要搞好農村文化建設還需要以少數文藝愛好者帶動多數村民,以營造一個新的農村文化氛圍。

四、醫療衞生

農村醫療衞生保障體系是我國全民醫療衞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衞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

而合作醫療制度能提高整個社會醫療衞生服務的利用率和公平性。合作醫療能為大多數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衞生服務,與自費看病相比,參與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在花費相同成本的條件下,能享受更多的醫療衞生服務。

在農民患大病時能給予醫療保障費用。以防止農民看病不起,一致農民因病致貧,因病反貧現象。

這種現象在我村也存在。我村僅一個衞生所,農村衞生所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技術不精。水平只能居於中等或偏下,且醫療設備也不全。對鄉村衞生事業健康發展有着一定的阻礙作用。

加強農村衞生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添置醫療設備,提高衞生服務是當前重中之重,才能解決農村醫療衞生的困境。

五、生態環境

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很好成績。尤其是在城市污染防治方面。但是,中國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則仍然是個相對薄弱的環節。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農民大眾的生活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問題大致有如下三點。

1、資源問題

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自然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我中源鋪村是遠近聞名的工業小村,工業的飛速發展使我村對大理石的需求量增加,大理石資源被過度開採,破壞了山上大多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工業污染鄉鎮工業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比重逐漸增大。就我村而言,工業發展較快,工廠建立較多。而礦石粉廠在生產產品時,會產生大量粉塵,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大理石廠也可能排放出大量有害物質。若不經處理就排放,則嚴重污染河水。

我國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外保護沒有完全統一起來,工業企業在給村裏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嚴重破壞。

3、農用化學品污染

在農村無法避免各類農藥化肥的使用。而農業化肥的大量使用,其中所含的n,p,k易造成水富營養化,使水面長滿水葫蘆,浮萍等水生生物。以致河水變質,河道淤塞。大量的n,p,k長期留於土壤中導致土壤變質。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四

一,農村政治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農業和農民的關注,多側重於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很少有人關注和深入研究鄉村政治問題”而國家的政治穩定與和諧很大程度上由農村政治狀況來決定。農村的政治狀況也制約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不。

就我村而言,農村社會秩序相對穩定,但是存在村幹部行為失範,甚至有村幹部在與民爭利時採取非法手段,以致村幹部與村民關係緊張,村幹部與村幹部關係緊張。“甚至有村幹部身在其位,不謀其事。尸位素餐……”有村民如是説到。就我調查到的而言,在農村,缺少優秀村幹部。有文化的、懂高科技的、有知識的農村幹部鳳毛麟角。而村幹部的整體素質也不高。

要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發展農村經濟,我們就必需把村幹部的整體素質提高。搞好村幹部與羣眾關係。使大家力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搞好新農村的建設。

二,農村地區經濟

構建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經濟建設是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村位置雖位於新邵偏遠之地。但交通順暢。有217省道貫村而過。這給村裏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給村裏的大理石礦工業帶來了發展的希望。

我中源鋪村陸續建立了五個礦石粉工廠和七個大理石加工廠。每個工廠都需要將近10個工人,這給我們村裏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閒置的勞動力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從一位大理石工廠工作的村民口中得知:“我們一年有兩萬多元,他們在礦石粉工廠工作的人一年可能拿到25000元。我們這些產品,一般都銷往長沙、湘潭、婁底等地。只要有不斷的礦石原料,就能不停生產。”

我村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人均收入也越來越高。工業的飛速發展,使我村聲名遠揚。

工業發展較快,但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夠,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務農人員也不多,農民增收渠道單一。我村在養殖業,種植業上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

三,農村文化

構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而文化建設是關鍵。對建設新農村而言,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動力。

在這個寒假期間,我就我村的文化建設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瞭解。我村在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時,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激發了農村文化建設活力,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精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地重要任務和目標。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我們的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村改革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農村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後,這就制約了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

我們村早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娛樂中心,村民們的踴躍參與,也使我村組建了一支屬於村裏的鼓樂隊、腰鼓隊、健身操團。而每晚參加了健身團的村民們都會聚集在娛樂場地一起跳舞,健身,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也充分展示出了我村文化建設的新精神,新面貌,新風采。

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建設起重要作用,沒有農村文化建設,也沒有完整的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要搞好農村文化建設還需要以少數文藝愛好者帶動多數村民,以營造一個新的農村文化氛圍。

四,醫療衞生

農村醫療衞生保障體系是我國全民醫療衞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衞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

而合作醫療制度能提高整個社會醫療衞生服務的利用率和公平性。合作醫療能為大多數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衞生服務,與自費看病相比,參與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在花費相同成本的條件下,能享受更多的醫療衞生服務。

在農民患大病時能給予醫療保障費用。以防止農民看病不起,一致農民因病致貧,因病反貧現象。

這種現象在我村也存在。我村僅一個衞生所,農村衞生所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技術不精。水平只能居於中等或偏下,且醫療設備也不全。對鄉村衞生事業健康發展有着一定的阻礙作用。

加強農村衞生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添置醫療設備,提高衞生服務是當前重中之重,才能解決農村醫療衞生的困境。四,生態環境

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很好成績。尤其是在城市污染防治方面。但是,中國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則仍然是個相對薄弱的環節。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農民大眾的生活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問題大致有如下三點。

1,資源問題

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自然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我中源鋪村是遠近聞名的工業小村,工業的飛速發展使我村對大理石的需求量增加,大理石資源被過度開採,破壞了山上大多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工業污染鄉鎮工業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比重逐漸增大。就我村而言,工業發展較快,工廠建立較多。而礦石粉廠在生產產品時,會產生大量粉塵,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大理石廠也可能排放出大量有害物質。若不經處理就排放,則嚴重污染河水。

我國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外保護沒有完全統一起來,工業企業在給村裏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嚴重破壞。

3,農用化學品污染

在農村無法避免各類農藥化肥的使用。而農業化肥的大量使用,其中所含的n,p,k易造成水富營養化,使水面長滿水葫蘆,浮萍等水生生物。以致河水變質,河道淤塞。大量的n,p,k長期留於土壤中導致土壤變質。

大學生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 篇五

調查對象:__省__市__縣__鄉__村和__村部分村民

時間: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方式:在村委會幹部的協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__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張杏莊村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的。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自強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只有近八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得以改變,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之前,我並未真正體會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但是通過這次實踐調查,我終於明白了。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誌的現代化農村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得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莊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全面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得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衞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保險和貧困補助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提高農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廣大農民基本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的“新農村”包括五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範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條件,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齊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衞生的處理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因風宜俗,提倡科學、文化、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説,近幾年來,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範圍和人羣來説,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農業生產情況。本村耕地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三級別。主要種植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等農作物,基本上達到了農業的多元化生產。

畜牧養殖情況。畜牧養殖方面以養雞業較具規模,兩村有10户以公司+農户為模式的養雞基地,配套設施完善,每户養雞數量在3000~10000只不等。養豬主要以家庭散養為主,部分養殖户已打算明年春天擴大養殖規模,但相對現代化的養豬企業還有很大差距。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條河流流經村東,但這並不是村裏的主要灌溉水源。20__年以後從未進行挖掘修整,年久失修。人飲工程方面,目前本村村民還是以自家水井取水飲用為主,尚未進行自來水改造工作,張杏莊村有80%的農户已於20__年改用自來水。通訊方面,全村移動電話和有線電話的總擁有率已達100%,現已有部分家庭安裝有衞星電視接收機,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號清晰的電視節目,電腦網絡的運用正在逐步安裝和調試中。

公共設施建設情況。村委會辦公樓在政府專項資金的扶持下已經在前年完成改造,煥然一新。村黨支部楊書記説,原有辦公樓雖然破舊,但是專項資金有限,而且村裏為了減輕村民負擔,沒有集資重建,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況。本村農民的經濟來源主要以常規農業種養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為主,20__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動人口四百多人,佔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取得的成效:

1、村中設有定點醫療機構,人們的日常就診很便捷,讓他們對突發情況的處理不至於出現措手不及的情況。

2、村中孩子們的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減免情況落實的比較令人滿意,讓家境貧窮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園,圓自己的求學夢。

3、村中關於給予農民補助的情況基本得到落實,讓農民真正感到正策益處,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温暖,但仍有少數問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相關問題村委會正在跟村民進行協調。

4、農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穩定提高。

不足之處:

1、村中不經常組織村民進行勞動技能的培訓,如果能多增加些培訓就相當於用技術來武裝農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農民在生產中走彎路。

2、農民的娛樂生活太單調,村中的公共活動場所太少。除了村委會前有一處可供村民休息的小廠地外就沒發現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場所。

3、村中目前的綠化比較亂,根據村中得綠化計劃,形式上是沿路線綠化,沒有集中的綠化用地。

第3 / 5頁

4、在調查中發現村中的垃圾亂堆放嚴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閒置的宅基地堆放,這嚴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象。

隨着社會主義經濟得發展,農民也會越來越富有,人們的家園保護意識也會越來越強烈。這樣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種濃濃的鄉村氣息也會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更多的公共活動場所和更加完善的綠化措施。再規劃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變成鄰里交往的熱土。 一點建議:

1、道路綠化:村、組、團綠化和家庭綠化相結合。在綠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邊以樹木、花草綠化為主並和庭院的樹木綠化相結合,創造美麗的鄉村風光。

2、增加村中的公共廁所。張杏莊村是一個開放的村莊,平時人員流動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廁所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規劃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統,搞好環境衞生。

4、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統規劃。

5、做好村中產業調整,爭取做到產業不單一,使村子在經濟狂飆的現代有一定的綜合調整能力。

總之,我國現在還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民富了,才是農村的真正進步。中國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來了,才是走進了現代化。所以我們要做更多的實踐與調查工作,掌握農村的真實情況,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使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得以加快。

大學生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 篇六

當前學術界在討論村民自治或村級治理時,大都忽視了對村級治理類型的區分。村民自治作為一種民主化的村級治理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因為面對制度環境的不同,而具備相當不同的效果和表現,不能理解村民自治所面對的特殊環境,也就難以理解村民自治這樣一種民主化村級治理制度的實踐後果。村民自治制度是國家強制實施的一項制度,依據村民自治制度實施場域的村莊狀況的不同,這一制度安排的實踐後果會有不同。

本文試圖依據村集體掌握經濟資源的多少,將作為強制實施的村民自治制度實踐後果的民主化村級治理區分為動員型村級治理和分配型村級治理。這兩種村級治理類型因為村集體經濟資源多少的不同,而在具體表現中具有相當的不同。當然,將民主化村級治理分為動員型和分配型兩種類型,還是一種理想類型的分類方法,實踐中兩種村級治理類型交叉重合之處甚多,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不同。

一、治理視角的村民自治

當前學術界對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兩種十分不同的視角,一種視角主要從民主的方面來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實施的狀況及其後果,這種視角關注的焦點問題是村民自治制度作為一種民主制度,在當前村莊社會中的實施狀況及其對村民民主意識、民主觀念乃至民主技術的訓練程度,這種視角的研究是當前學術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

另一種視角是從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實施狀況及後果,特別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實踐可能性,其關注的焦點是村民自治作為一種民主化的村級治理的具體過程、運作基礎及其主要特徵,這種視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成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釋學術研究向政策基礎性學術研究過渡的重要標誌。從治理的視角來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變成為一種民主化的村級治理制度,這種制度既不同於傳統的村莊自治,也不同於政權意義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這一概念,表達了前一種治理的含義,村民自治是一種社會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則表達了後一種治理的含義。

從治理的角度來研究村民自治,正好與村民自治制度的緣起相關。村民自治制度在廣西一些山區自發產生的時候,就是為了應對人民公社解體之後出現的社會失序現象,自發產生的村委會引起國家的重視,既與當時民主化的語境有關,也與當時農村治理面臨的困境有關。而在實踐中和《村委會組織法》的規定來看,村民自治在村莊(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應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義。民主化村級治理的關鍵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村莊內生秩序狀態,這種狀態是通過四種民主辦法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來達到的。

從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實質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辦法來形成村莊內生秩序,這些秩序包括經濟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設),抵禦上級過度的提取,抗禦地痞對村莊的騷擾,以及監督村幹部的行為等等,這樣,治理視角所關注的問題就是用民主的辦法來形成內生村莊秩序時的過程、可能及特徵。而正是因為村集體經濟資源狀況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辦法來形成村莊秩序時的過程、可能、特徵及其側重點上的不同,這種不同就是我們本文將要重點討論的民主化村級治理的分配型和動員型類型。我們將以村民代表會議的民主決策過程及村民代表能力來展開討論。

二、民主化村級治理的理論過程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級治理可以劃分為兩個相互聯繫的部分,一個部分是用民主的辦法來決策村務,其內容包括選舉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召開村民會議表決,以村民代表會議的形式進行村務決策和監督;一個部分是用集中的辦法來辦理村務,即由村幹部這些具體的村民推選出來的人將村民決策的村務辦理下去。

展開以上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的實質就是形成村務決策和推選出執行這些村務決策的人員,從理想狀態來講,村民可以隨時罷免自己選出來的村幹部及村民代表,實際上則因為罷免需要成本,就為村幹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為相對脱離村民意願提供了可能。村幹部及村民代表這種相對脱離村民的狀態,必然帶來民主化村級治理的第二個部分即用集中的辦法來辦理村務的後果。相對的脱離既為村幹部創造了發揮個人才幹的空間,也為村幹部提供了謀求私利的機會。

村民代表也是相對脱離於村民的,但一般來講,村民代表較村幹部離村民更近,一是因為村民代表是更小範圍村民推選出來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並不掌握着村幹部一樣辦理村務的權力,而只是決策和監督村務的權力。因此,也可以將村民代表當作村民的一個部分,而單獨將村幹部作村務的辦理人,即集中的主體。

從村務決策的形成即村民意願的角度,村級治理面對的首要問題當然是村集體公益的維護,或説如何在村莊範圍內獲得公益,減少外部性,這種村民意願的典型是修路架橋和維護治安等具有強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國家和村內個人提供的情況下,村集體辦理這些事業成為最佳選擇,這時候,村民都會有讓村集體來興建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的願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的形式形成具體的村務決策。

問題是,雖然每個村民都希望獲得公益的好處,但每個村民也會盡可能減少自己為獲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項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業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無多甚至反受其害,這樣,雖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卻因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鮮有在每一件具體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決策中一致同意的情況。少數人服從多數人正是實踐中運行的民主制度的規則,大多數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務的決策,但村務的辦理卻難以跨越這些具體村務決策中的少數反對派。

在辦理村務時,村幹部缺乏制度上和組織上對付反對派的辦法,雖然這些反對派只是村中的少數派甚至只是個別村民,這時候,村幹部可以調用兩種資源,一是村莊輿論壓力,一是個人魅力。當反對大多數村民的少數村民在村莊中處處感受到來自鄉鄰以道德評價為特徵的輿論壓力時,他們不得不隨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難”。輿論壓力正是傳統社會的特徵,涂爾干的“機械關聯”就是這個意思。當前中國農村因為經受巨大變革,“機械關聯”大都解體,村莊輿論壓力難以阻止少數人對自身利益的尋求。

個人魅力是村幹部可以調用的另一種資源。一個善於説理的人往往可以説服那些不能忍受暫時受到利益損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報,一個道德高尚的村幹部可以讓村民提高對利益受損的忍受度,一個社會關係多的村幹部可以帶來反對者的壓力,而一個性情暴燥、身體強健的村幹部,則可以構成對反對者的身體威脅。總而言之,在村莊輿論不能對村中少數反對派構成壓力時,辦理村務的村幹部的個人魅力和能力,就成為一種可能的替代手段,現實中這種情況到處可見。

除以上兩種辦法以外,村集體經濟成為村幹部可以調用的另一種資源。擁有豐富村集體經濟資源的村莊,大多數村民可以不顧少數人的反對而決定資源如何分配與使用,村幹部也可以利用村集體資源來建立對村民的獎罰機制,少數村民若反對大多數村民的願望和決策,他們雖然可以不顧村莊的輿論壓力,卻不得不考慮經濟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損害,從而不得不照應多數人的願望。況且村集體經濟資源的豐富,使得村幹部可以不從村民那裏抽取資源,就可以辦理好村中公益事業。

麻煩出在村集體經濟較少的村莊。較少的村集體經濟決定了辦理村中公益事業,需要從村民手中抽取資源,所謂“村民事業村民辦”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體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上面標語所表達的。而這種提取因為缺乏強制手段(村級民主不是國家民主的一個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後盾),而在少數反對派拒絕出錢出力時,村幹部無計可施。

較少的村集體資源也減少了村幹部強制村民順應村中大多數人意願或村中公益事業的能力。這樣一來,在一些村集體資源較少的村莊,在既缺乏村莊輿論壓力,又缺少村莊能人的情況下,村莊中公益事業就可能成為每個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業都因為受到少數村民的反對,而辦不下去的狀況,這種狀況會大大損害村民本來可能得到的好處,或為了得到這種好處,而不得不讓每個村民花費更大代價(比如集體建供水設施和每户打井)。辦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業的村民意願是不成問題,通過村民大會或代表會議形成村務決策也不成問題,但在辦理村務時,村幹部卻往往面對着無法逾越的少數反對者的反對,最終致使民主化的村級治理效果不佳。

這就是説,從理論上看,決定民主化村級治理狀況的關鍵是村中可能出現的少數反對派能否被説服成為合作者,或直接説被壓服。如前所述,這取決於村幹部的。個人能力,村莊輿論壓力以及集體經濟資源的多少。村幹部個人能力和村莊輿論與民主化的村級治理的互動關係,我們已分別討論,本文中,我們重點討論村集體經濟資源對於民主化村級治理的影響。

三、集體資源與民主化村級治理的類型

如前所述,村集體經濟資源在兩個方面深刻地影響着民主化的村級治理,豐富的村集體經濟資源增加了村幹部説服或壓服少數反對派的能力,同時,豐富的村集體資源使得民主化村級治理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資源的提取,而是集體資源的分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民主化村級治理可以依據村集體資源的多少區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動員型村級治理和分配型村級治理。

在村集體經濟貧乏的村莊,民主化村級治理包括以下兩個具體過程,一是相對容易達成的關於村莊秩序的決策,特別是修路架橋等公共工程和維護治安等公益事業的決策。而在這些決策達成以後,村幹部就必須説服村中的少數反對派以順利完成決策。

走訪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篇七

實踐主題:

服務海會教育,愛心照亮希望

實踐目的:

瞭解農村情況,開展支教活動

實踐形式:

下鄉支教

實踐時間:

20xx年6月26日-6月30日

實踐地點: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海會中學、海會鎮中心國小

實踐活動主辦方:

九江職業大學校團委

實踐活動承辦方:

九江職業大學向東班愛心家教協會

簡介概況:

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地處江西九江市東郊,東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西靠風景秀麗的廬山區五老峯,南接星子縣城,距九江市區、九江機場、九江碼頭、九江火車站均僅30公里,距省會南昌100公里,鎮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轄海會、高壠、廬山水泥廠等3個居委會,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9個行政村、1個林場,現有人口2.82萬人。

為響應貫徹落實《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充分發揮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的優勢,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貢獻,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九江職業大學校團委積極組織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

實踐內容:

(一)序言

6月26日我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一行12人來到九江市海會鎮海會中學,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海會鎮是一個農村走向城市化的典範社區,半城市化的現狀更體現了黨中央響應振興農村的政策。在海會鎮的五天裏,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國小生聯歡,為國小生義務輔導功課,走訪調查研究並幫助他們幹農活,在這裏,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在這裏也看到了市民的文明。這是我們這些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於農村問題。其中大家關心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就是農村教育資源問題。

(二)國家戰略部署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話進程,對教育將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基礎是否穩定。只有加強基礎教育,才能更好的振興祖國的未來。

(三)經濟收入狀況

海會鎮是著名的旅遊鄉鎮,素有“贛北旅遊第一鎮”的美譽。境內有廬山東門、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碧龍潭、海會寺、白鹿洞書院等著名景區。經過海會鎮黨委、政府十多年來的開發與建設,旅遊事業蒸蒸日上。2005年接待遊客達40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6000餘萬元,財政收入58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榮獲“江西省衞生示範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省級“五四紅旗團委”、“青年文明號”、省“青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四)教育問題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師資力量和教育普及的落後。

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説: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説: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説,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

海會鎮委極力支持教育事業,雖説有不少的貧困的家庭,師資力量比較落後,但渴望教育還是非常值強烈。鎮委委組織資助貧困學生,以至於入學率還是很可觀的。我們在海會的這些天儘可能的和孩子們在一起學、在一起玩,以找到共有的樂趣。

實踐總結:

這次的"三下鄉"的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國家需要有重視未來的潛力;一個好的城市對教育的投資比重永遠放在首位;一所好的學校對師資力量的重視永遠高於物質條件;一個好的老師永遠把學生放在首位,時刻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成功則國家興隆。只有這樣他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加強團隊合作才能創造更大的成功。

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江澤民同志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教育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教育理論的理解,深化對理論結合實際的理解。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求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悦,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八

調查主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着力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我們要認真學習黨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緊緊抓住“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兩大方面,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灤南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東馬營鄉豐元莊村

調查目地:

1. 豐富大學生生活,開拓眼界

2. 增強廣大學生動手能力

3. 提高廣大青年思想素質

4. 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5. 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認識

一、為什麼要建設新農村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保護的條件和能力。借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必須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建設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

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

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村教育、衞生、文化等設施條件,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等)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二、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着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着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羣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衞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三、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精心組織,統一部署,高標準制定發展規劃。我們按照新農村建設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導思想,採取外地學、當地看、比着乾的辦法,組織全鎮村幹部分別到、等地,學習、借鑑外地經驗,通過實地看、問、學,提高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性認識。同時,組織全鎮幹部系統地學習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增強鎮村幹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分類制定各村新農村建設規劃。對市、縣確定的重點、試點村,採取試點先行的辦法,對照新農村建設“20個字”(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分層制定建設規劃,力求全面推進。對鎮定試點,則依據優勢,側重於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對一般村則廣泛暢導創造條件、抓住機遇、分類突破、營造優勢、逐層推進。全鎮所有村已根據自身實際,全部制定出未來五年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

2、咬定目標,精心組織實施 。從外地發展的經驗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通過長期抓、長期積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點是咬定目標不放鬆,我鎮無疑也必須走這條路。我們立足從努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入手,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發展,農村農民生活富裕,立足通過用先進文化、致富技術、打造文明鄉風,立足通過集鎮建設、自來水工程建設、公路建設、能源沼氣建設、生態家園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羣眾生活環境,實現村容整潔,立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民主管理。

3、先易後難,分步實施,整體推進 。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辦法是辦點示範,先易後難,最後攻堅,有的村已具新農村雛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強,就可具規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範性,對條件基礎稍差的村則注重從解決基礎設施入手,儘快改善條件,分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相反的村則注重從改善羣眾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創造條件,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力爭通過五年的建設、發展,形成各具優勢,各具規模的新農村格局。

4、充分體現民意,讓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是人民羣眾的新農村,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們自己最清楚,建什麼樣的新農村,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我鎮在

領導、主導新農村建設時,最重要的是充分聽取、採納他們的建議、意見,體現民意,讓羣眾的主人翁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急在上頭,冷在下頭”的尷尬局面,才能調動全體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進取心,才能全鎮上下擰成一股繩,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果

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鎮的展開,我鎮的建設已取得很大成果,現在僅以我村為例説一下:我村原為省級貧困村,村裏種地的水費都沒有,人們的莊稼長勢不好,沒有好收成。現在我村得到了重視,省裏撥下款來,人們的心氣也高了,積極配合幹部工作,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原來我村的路是土路,一下大雨便泥濘不堪,走不了路。現在村裏修上了水泥路,無論下多麼大的雨都可以暢通無阻;村裏也安上了鍛鍊器械,一些老年人有了鍛鍊身體的好去處;村裏的孩子也都接受了教育,有了學習的機會;村裏還新建了醫療站,還有合作醫療保障,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證;人們收成好,生活好,心情自然就好了,業餘時間還組建秧歌隊,豐富文化生活;……

五、社會實踐感悟

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是青年學生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重要環節。我們想要儘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知社會,認清自我,調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難和挫折中鍛鍊自我,為適應以後的工作準備。這是我參加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實踐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於自身成長。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踐中 ,大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為以後建設祖國奠定了基礎 。

其實,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建設,需要科技的支撐,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學生到這裏來實踐。農村,並不僅僅代表着貧窮和落後,更代表着潛力。農村是磨練和鍛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發人的潛力。

大學生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 篇九

調查目的:

作為剛過完緊張的高三生活而言的學生,當學生們踏入了大學的大門時,是那麼的興奮與神往,在一個學期的適應後,逐漸地融入了大學的生活。

作為大學生的第一個的寒假,不再受作業干擾,能夠無拘無束地度過自己一個開心的假期,時間沒高三的時候緊迫,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的春節又會有哪些不同的安排呢?

邁進了大學也意味着開始走向了社會,學生的消費水平有什麼不同呢?消費的方向以及那些領域能夠吸引大學生的眼球……也能從大學一年級學生對春節的安排看出大學一年級學生的時間觀念。

調查對象:

由於假期的時間比較難確認其是大學生,所以這次的調查是30%是通過派問卷的形式,而另外70%則是通過qq或msn來通過問答的形式來獲取被調查對象的問題,因此本次調查的對象是:街上大學一年級學生:30名,國中同學:40名,高中同學:30名。

調查的內容:

就本次的調查通過對大學一年級學生是否合理的安排了春節的時間進行了適當的課外積累、充電;是否符合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哪些方面更多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去參與;大學一年級學生是否能夠適當的消費以及正確的消費,是否逐漸體會到了社會的那種緊張的狀況。

調查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以及在互聯網上通過製成問卷的方式來向另外70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進行數據的統計,最後製成圖表以及答卷方式顯示調查的結果。

調查結果: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在自己的第一個長的假期當中還是比較有意義地度過了第一個假期,由於剛考完大學聯考的壓力徹底的解放,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過個好年以及能更好地在春節期間自我增值以及更好地進行社會的實踐,以及在自我的消費當中能夠體會到了錢的攢來不易以及有了一個宏觀的瞭解到瞭如何進行適當的消費以及制定了消費的計劃。

在調查問卷以及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下詢問得知在七年級到初八的期間5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進行親戚間的走訪,3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跟隨着父母去旅遊,剩餘的20%則只是呆再家裏過年;在初八至元宵期間,7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喜歡跟以前的國中及高中的學生進行同學聚會,3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則喜歡呆在家裏看書或者上網聊天、玩遊戲……

另外再消費方面,新年期間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或多或少的都收到了不少的利是錢,邁向成人,利是錢也開始由自己來掌握,於是在消費方面,在與同學的吃喝玩樂方面大概佔20%,大多數同學的聚會都是訂在了ktv一起唱k,有的選擇在kfc或自助餐一邊吃和一邊聊天,2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則喜歡聚在一起逛街,4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則在春節期間選擇去花市擺攤,用自己的利是錢來攢取第一桶金,剩餘的2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則是用來購買書籍,用來玩遊戲或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

在這次的春節期間以及消費的方向及使用上,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或多或少地還是偏向與自己的玩樂,難得的一次假期,學生們都大多來選擇與以往的同學進行見面,7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的假期過得快樂已經能夠正當的消費,2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則認為自己的消費完全有剩餘能用於更多有益的地方,而有10%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則認為利是錢不夠還需向父母去要求更多的金錢從而來滿足各方面的金錢消費。調查結果分析:在這次的問卷方式回答當中,由於高三的壓力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在高三的寒假當中大多是以學習為主,連拜年的`時間都大大的縮小了,主要是為了大學聯考以及在應試以及父母的壓力下,高三的寒假過得十分的乏,因此在大學的第一次寒假當中,學生們大多都選擇來放縱下自己,讓自己適當的休息以及娛樂,因此在適當的跟隨了長輩們去拜年後,大多數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喜歡跟隨以前的同學見面,好好地聯絡感情並且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大學一年級的生活,對一切都是有種新鮮感,並且部分的學生在成年後獨立的意識更加強烈,因此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想試試第一次攢錢的感覺,因此有的去尋找社會做下短期的兼職從而來增加一下社會的閲歷,或者尋找擺花街的方式能更好與不同階層的人員接觸,也更好地瞭解到如何來推銷到自己的產品或者如何跟人來最好的交往……

因此不能忽略小小的懶惰或者鬆散,即使是假期,也應該勞逸結合,而不是隻是貪圖享樂,這樣的假期才能過的有意義。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十

一、調查的意義

改革開放xx年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上龕鄉作為房縣比較偏遠的鄉鎮之一,雖然在縣域經濟範圍內不能實行以工補農的願望,但是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和涉農增收致富的項目資金的投入,特別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使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上龕鄉倉坪村是上龕鄉的中心村組帶,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經濟發展相對來説走在全鄉前列,可以説,在十一五期間,倉坪村在村組配套設施建設、黨建工作、計劃生育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經濟發展等一些涉及民生的工作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和可喜的變化,在這種變化背後,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幸福感等都是我十分關心的話題,作為土生土長的村民,對我村農村社會民生問題作出分析和提出幾點建議,既有助於增長本人為村民服務的工作能力,更增加本人的學識和修養。所以我認為,這樣對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把村民的福祉作為工作的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調查的範圍、對象及方法

帶着這些問題,我就以上龕鄉倉坪村五個村民小組,共計1405人,679常住人口最近三年的民生問題做出一份調查報告,報告採取實地走訪羣眾、村幹部交談、查閲年報等方式,就農村民生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三、調查結論

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如今,走入上龕鄉倉坪村映入眼簾的是道路硬化、房屋亮化、庭院綠化、村美化讓人真切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大為改善。隨着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政府對農業、農村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9-2011鄉政府對倉坪村村級公路、人畜飲水、危房改造、能源建設、醫療衞生設施、中國小校舍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達到109.7萬元,引導農村改水、改廁、改善住房條件,開展村莊整治,優化居住環境,基本上解決了農村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上學難等突出問題。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正改變着我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汽車、農用車、摩托車、拖拉機等機械交通工具,已在我村廣泛使用。在現在看來,基本上沒有肩挑背馱的現象。

二是農民收入大幅增加。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農民收人來源由過去以農業收入為主,變為以多種經營和打工收入為主。據2010年報統計,我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68萬元,其中:種糧收入28.6萬元,佔8.6%;多種經營收入168萬元,佔33.2%;打工收入267萬元,佔36.1%;第三產業收入175萬元,佔16.1%。這説明,我村農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種糧收入已悄然退出農民收入的主體地位,多種經營收入成為農村收入的主體,務工收入逐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打工、三產業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國家實行減免農業税,落實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家電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後,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據不完全統計,全村各項惠農性補貼達到12.9萬元。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981元,基本上達到全縣人均生產水平。

三是農民生產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隨着村民收入的增加,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居住條件逐步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據年報統計,近三年,鄉政府先後投資8萬元重建了村委會,投資16.4萬元對農村居民進行了危房改造,農民自己投資84萬元,興建民宅5389平方米。同時,隨着家電下鄉一系列惠農消費政策的實施,農民的購買力也不斷提高,電飯鍋、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手機、照相機、電腦等時尚生活用品紛紛進入村民家庭。

四是農村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近年來,全鄉相繼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被徵地移民基本20年後扶保障制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城鄉低保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救災救濟、住房救助、司法援助、臨時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困有所濟”的新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涉及存在民生的主要問題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已從温飽型家庭向小康型家庭邁進。

但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生活沒有提高,突出表現在農民存在五大憂慮。

一是養老之憂。統計年報表明,我村60歲以上老人已達91人,佔全村總人口的25.3%。隨着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打工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青年村民湧向城市,我村的“空巢”老人不斷增加,家庭養老的問題客觀存在,留守老人守望着一片薄地和幾間民房做一天就做一天,在孤獨中勞作和生活,唯一的精神寄託是對兒女的期盼和思念,直到動不了的那一天,在期盼中離開人世。由於勞動力的大量外出,作為山區人口又居住分散的我村,有的村人死了,連安葬死者的幫工也請不到。在走訪中,看到很多房屋上了鎖,鎖環呈斑斑鏽跡,院落裏雜草叢生。有人説土地是農民最後的保障,是返鄉之後的最後棲息地。其實,邊遠山區農民的這塊棲息地越來越顯得蒼涼。農民在50歲以後在外地就很難找到工作,令人擔憂的是上了年紀不能打工之後,又會重複他們父輩的那種在期盼中告別人生的過程。也有少數做兒女的不履行贍養老人的法律義務,老人失去了勞動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但是又不符合政府救助的條件,處於兒女不贍養、政府低保不救助的尷尬境地。貧困、孤獨、寂寞是我村老人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

二是生病之憂。近幾年,國家十分重視農村醫療衞生工作,鄉衞生院和村衞生室條件不斷改善,農民全部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每人每年交60塊錢,在農村衞生所就可以報銷3O%。但是,因藥費高、治療費用高,報銷後的花費,對農村家庭來説,仍然是個天文數字,很多富裕家庭因病返貧。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一旦得了大病,也就意味死亡。在農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不怕生錯命、就怕得壞病”。農民一旦生病,首先選擇扛着,不願去醫院檢查,其次是選擇偏方治療,再不行了才選擇醫院檢查,往往誤了最佳治療期導致死亡。

三是教育之憂。農村老人有一個傳謠,“兒女打工跑四方,生下孩子交老孃。孫子不聽爺奶話,回家埋怨多慣養。”充分表達了爺爺奶奶對孫子扶養和教育的無賴。隔代教育讓幼兒失去親情,失去了本應完整的家庭,在個性的形成上是有缺陷的。近幾年,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把達不到一定規模的國小和教學點相繼裁減,這使農户居住分散的邊遠山區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山裏的孩子上國小也得走十幾裏甚至幾十裏的路,只能選擇住讀,七、八歲的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尚不能自理,讓爺爺奶奶感到辛酸,讓父母感到無奈。如果學校在管理和服務方面出現一點漏洞,對家庭、對社會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

四是安全之忱。前些年有人提出,農民工進城與城市人爭了飯碗。這種觀點遭到社會輿論界的強烈反對,其實農民外出打工做的是最苦、最累、最危險的活。建築、挖煤、開礦等高危行業工傷事故的頻繁發生。據統計,我村去年在外地打工人員因工程事故死亡人數1人。交通事故在農村也是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交通條件好了,農民富裕了,很多農民家庭購置了摩托車和農用車,上龕鄉村級公路路窄、坡陡、彎急,交通事故時有發生,據派出所統計,2008年我村在村級公路上發生的交通事6起,死亡一人,近幾年呈上升趨勢。

五是就業之憂。我村打工的農民一般都沒有專業技術和固定的工作。聘用企業用工緊張的時候,尚可與老闆講講條件,比如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等,待遇也高一點。遇到市場低迷的時候,村民一時找不到工作,更注重現實利益和服務利益,缺乏維權意識,為了打工而打工,為了掙錢而奔波。尤其是丟棄土地和失去土地的村民,丟棄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來源。據2010年年報分析,全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僅有103人,剔除鄉村企業的從業人員38人,也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237人外出打工。從收入來源上分析,2010年我村經濟總收入562萬元,打工收入310.2萬元。也就是説打工收入超過農民收入的二分之一,恰恰這一半是最不穩定的收入。農村民生的對策和農村民生工作存在的各種矛盾,歸根結底是社會轉型、經濟轉體在農村的具體體現。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找準切入點,加快統籌城鄉工體建設和社會新農村建設就是最佳切入點。

四、分析及建議

(一)統籌規劃,鄉村集鎮一體。根據山區、河流、人口的分佈和人口集中的優勢,規劃一個“以鄉政府為中心、集鎮為支撐、村連村為接點、自然村為基礎”的四位一體的鄉村格局。採取居住區和生產區分離的辦法,逐步消除散居户、獨家户。在全鄉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形成鄉鎮中心至村莊的集鎮規劃。這個規劃包括生活居住區規劃、農業產業規劃、商業流通規劃。堅持發展規劃與建築規劃並重,房屋設計與羣眾認可並重,主題風格協調與建築特色並重的方針,引導村民建設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特色、安全節能環保的住房。

(二)散户集中,兼村合併。對我村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的農户,通過政策鼓勵、扶貧搬遷等形式,向人口居住集中的村組、集中合併。對閒置下來的土地和山林,可興辦不同形式的養殖場、林場或多種種植基地,保證土地、山林資源發揮效益。對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加強土地治理,最大限度滿足因人口的增加和建房的擴張對土地的需求。

(三)興辦實業,引導就業。鄉村二元結構所帶來的發展差距,促使很多農民背井離鄉,靠打工增加收入。大中城市的飛速發展是靠犧牲農村土地和農民的廉價勞動力為代價,把大量的社會問題留給了農村和山區。農民要擺脱“打工掙錢―討老婆一生孩子―打工賺錢”這樣的一個往復循環的怪圈,必須從長遠考慮,興辦實業,引導就業。結合上龕鄉實際,立足現有資源優勢,放眼市場,統籌佈局,利用我村集體山場、土地、林特,發展林特藥種植與加工、產業發展與養殖業,引導村民返鄉就業,建設家園。

(四) 發揮功能,建設平安村組。隨着人口鄉鎮化的發展,生活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人口的户籍性質、職業分工將會出現多元化的趨勢,開展城鄉社區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村組社區要堅持“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理念開展工作,圍繞各方面需求,開展村組社區基層組織建設、社區組織活動、社區服務活動。在組織建設上,以黨團組織、村委會組織、村小組組織為主體,把村務公開、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納入村民自治的內容,真正把倉坪村社區建設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村民自治組織。在服務內容上,把涉及民生的社會救助、醫療衞生、計劃生育、民事調解、勞動保障、環境衞生、便民服務、政策諮詢、大病統籌納入村組社區服務內容,形成村組社區服務網絡體系。在組織方式上,通過鄉幹部駐村引導服務、部門定崗幫扶、村組社區提供濟貧幫困服務、村民自我服務等有效形式,打造服務性村委會、管理型村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