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6W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多篇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1

閲讀教學觀摩活動是教師相互展示相互交流教學經驗、方法、技能和藝術的平台,也是全面展示各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成就的重要窗口。

3月14日,江門市蓬江區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觀摩活動在農林國小拉開了帷幕。大賽展示了全區不同國小20名優秀教師的小語課堂教學,他們代表着各校最新的研究,最高的水平,最精彩的演繹。

賽場座無虛席,雲集了來自區300多名教師。參加賽課的選手教師底藴深厚,設計新穎,教學紮實。上課老師的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很強,板書規範漂亮示範性強,課堂靈感不斷生成,教學智慧豐富,教學語言令人折服,教學效果立竿見影。沒有了熱熱鬧鬧的表演,沒有了眼花繚亂的課件,在最本色的教學中,學生學會了識字寫字,學會了用心朗讀,學會了品味詞句,學會了口頭和書面表達。教師教得紮實,學生學得紮實,多元化地向我們呈示了近年來各地區的課改經驗和優秀成果,具體如下:

一、找準切入點,教學設計巧妙。

例如,在課前十分鐘師生互動時,許多老師不動聲色,巧妙找到切入點,為上課埋下伏筆。範羅岡國小朱慧婷老師在課前活動中與學生進行了“盲人摸路”的小遊戲,順理成章地將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帶出來。

二、大賽課堂脈絡清晰,風格迥異。

也許是大賽的規定,每位參賽教師講授的都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可以分為“揭示課題”“初讀課文”“研讀課文”三大環節。紫沙國小的老師將《將相和》一文的學習分成“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大塊;許老師緊扣“這個小夥子真棒”一句引導學生學習《檢閲》;陳老師《跨越百年的美麗》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體會“執着追求”

三、字詞基礎訓練紮實。

幾乎每一位老師從板書課題開始,就進行寫字的指導。生字、難字,拼音讀、去拼音讀、帶入句子中讀,放入課文中讀;自主分析字形,師生交流辨析,教師工整範寫,學生當堂練寫;查字典理解詞義,聯繫課文理解,換近義詞理解;編順口溜識記,結合意思識記,歸類辨析識記從字詞入手,講求方法,不吝嗇時間,紮實教學,夯實閲讀教學的基石。四、重視朗讀訓練。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是很好的示範,分層次的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是很好的台階,恰當的點撥是很好的指引。五、擁有民主的氛圍。親切的話語,平等的地位,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無不讓人感受到了民主的氛圍,尤其是李老師《威尼斯的小艇》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謝謝。”“可以嗎?”這樣的話語總掛在嘴邊。

本次觀摩活動,簡單中透着智慧,簡約中成就高效,簡樸中迴歸語文,讓我們領略了全國國小語文教學的巔峯之作,提升了教學理念,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使小語教學走得更正確、健康!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2

本週六,學校教研室湯主任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為我們開展了《微型課題研究方法》的講座,聽後讓我耳目一新。

講座一開始首先借鑑蘇霍姆林斯基一段話,他説:“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很顯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説:如果教師堅持做教育教學研究的話,那麼,教師的勞動就會成為一種樂趣,天天上課就不會成為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教師就會很幸福!有時我們不是經常會感覺到了“不樂趣”、“不幸福”嗎?也許生活中就恰恰少了一點“研究”和“琢磨”的過程吧!

而以往的我對於課題研究也是很迷惑,通過講座明確了進行微型課題研究一般有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發現問題。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這是進行研究的前提。不能跟風,選擇的課題應該越小越好更重要的是要是自己熟悉的內容,還有就需要課題一定要有價值。實際上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如一個問題的講解、後進生的轉化、某節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安排等等。課題的價值有賴於有效的反思。

第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微型課題研究尋找方法其實也就是一個借鑑的過程,就是要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是微型課題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資料收集包括閲讀書籍、查閲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為下一步研究做準備。

第三,解決問題。教師要先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可採用案例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應特別強調,微型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教師要隨時記錄、反思和總結。在研究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方法不能實施奏效,應該再回到第二步尋找更好的方法。要特別重視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注意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

第四,解決過程總結出來。這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寫出來。這曾是我最匱乏的部分,而聽了講座後才發現其實沒有那麼難,總結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是“教育日誌”、“教育敍事”、“教育案例”更可以是“教育教學反思”。

第五,把總結出來的方法應用與教育教學。就是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這是微型課題研究的根本目的。這是第二次從理論到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顯著改進。

經過講座系統的歸納回頭看看自己,身為一線的教師,其實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一些微型課題的研究工作,只是我們缺少一些蒐集、整理、總結概括的過程,沒有形成一些科學的體系而已。

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識,在解決教育教學中的一個一個小問題、實問題的同時,讓自己成長為專業化、科研型的教師。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3

7月,參加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全國中國小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暨微課程與學科教學融合專題研修班” 為期三天的專題研修和培訓。

在培訓過程中聆聽了老師對微課教學理念解讀、微課如何與日常教學相融合、微課程的設計與製作、交互性課件的設計與製作、現場觀摩課《教師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融入學科中教與學的應用》。微課程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技能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過程、實驗、任務等)而精心設計和開發的一種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網絡課程。

樑錫卿教授指出,“知識碎片”“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其中,微課在兩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其實,“微課”是基於“翻轉課堂”的模式下,以8-10分鐘的微型課程把某個“知識碎片”或者知識點以視頻形式記錄下來,供學生自主學習,並組織學生圍繞知識點進行互動、交流。但是,目前廣大教師普遍遇到的難題是如何製作微課,尤其是習慣於ppt課件製作的教師都面臨着新的轉型和新的挑戰,力求把靜態的課件變成動態的課件,實現拉動、收放、轉動、翻頁都十分自如的目標,讓我們的課堂炫起來。

樑錫卿教授認為,只要具備平板電腦(電視)、多維攝像頭和一套製作軟件,在任何環境都可以製作微課。其中,軟件具有超強功能,基本滿足拍攝、錄音、剪輯、合成、播放等需求。這樣,任何一位教師就不需要科技人員的技術支持,就能夠獨立完成微課的製作。會上,樑錫卿現場演示了他的團隊十幾年來從事數字化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成果:“懿文德”線上交互學習軟件,並就製作工具使用等問題與在座的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

通過學習、培訓和交流使我更新了理念,收穫了思路,學到了方法,提升了能力,路漫漫其修遠兮,本次培訓雖然結束,但需要做的才剛剛開始,總之,有思想就要有行動,有行動需要有指導,有指導才能有提高,我會在工作中作好引路人與教師共同成長。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4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自然天天與學生打交道,學生種種不良表現,總是讓我焦慮不已。漠視學生當前的問題,必然導致過後更為嚴重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學生越來越難教的重要原因。然而,面對學生身上層出不窮的問題,我天天找不同的學生談話,做學生的工作,工作量極大,卻沒有收到多少成效,結果問題還是問題,我嚐到的挫敗感遠遠多於成就感,於是總覺身心俱疲,難以招架太多的問題。開展微型課題研究,可以讓我集中精力,一段時間專注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我這類能力一般的教師提供了一種解決困惑的有效思路。

在一次校公開課後,同行們的評課意見,讓我找到了我要研究的`課題方向。公開課的前半節課,學生總體反應沉悶,中途我採用了小組搶答積分競賽以鞏固和測試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此環節學生反應特別熱烈,參與積極性高漲。後來,我作了幾天的反思,查閲了一系列相關競賽的研究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文章,將我的微型課題名稱擬定為《運用競賽手段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研究》。接着,開始對照班級學生實際,設計出一系列措施,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微調。朗讀、默寫、背誦、表演等等環節,大都貫穿於小組競賽中進行操作,每個小組每週一次統計總體得分,評出周冠軍組,並給予象徵性獎勵。學生個人根據表現,比如背誦完成快的,作業完成質量好的,課堂積極參與的,按規定分值可以計入個人積分。一個學期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改觀,而且還帶來了副產品――師生關係更融洽了。

課題研究確實“麻煩”,比如積分的統計,獎品的準備等,但是它能有助我解決我的教學難題,所以,我願意堅持。當然,我也在思考:怎麼進一步改進?該課題研究結束後,我該如何傳承或積累既得的成果?如果研究結束後,一切又回到原點,那就失去了研究的大半價值了。

微型課題研究,步子小,易操作,理論水平不豐富的也可以做起來,非常合適我們一線教師。然而,有時心裏想好要記錄的學生日誌因為稍微忙了一些就擱淺了。幾個學生的跟蹤教育記錄,也是以“忙”為藉口,漏記不少內容。一般情況,我習慣記錄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對我有思想衝擊的點點滴滴,可是主動及時進行深入研究的不多,我分析這是我成長緩慢的原因之一吧。我發現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一定得投入、一定要學會通過問題研究給自己遇到的困惑找出路!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5

微課——這個校本教研新形式的產物,原先我覺得挺困惑的。經過幾天的研修學習,看了裏面的微課,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課”其實就是無生上課,就是教師根據事先設計的教案,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面對聽課者上課。“微課”可以在辦公室或其他場所進行,它觀察、研究對象主要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狀態只能作出猜測。活動的目標主要在於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技能等。

教師在學科組內參加活動。每人上“課”、被評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聽“課”者由其他參加者(同組教師和專業人員)組成。在活動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不僅登台上“課”,展示自己對某堂課的準備情況,同時又可作為學習者向同事、向專業人員學習,並參與對教學效果的自評與他評,不斷反思、修改自己的課前備課,總結經驗,提升能力。

“微課”的反饋及時、客觀、針對性強。

由於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於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蔘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老師心中必須有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老師的教學素養。微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課,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湧現了許多新世代的產物,微課就是其中的一種。之前接觸到微課的時候,對它很模糊,沒有明確的認識,我們會認為微課是一次簡短的課堂活動,或是記錄課堂活動的一小段視頻,或是將40分鐘的一節課分解成多個課堂碎片等等。在經過培訓之後才有了較深入的瞭解。認識到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它主要表現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視頻長度短;“小”是指主題小;“精”是指設計,製作,講解精良;“悍”是指學習效果震撼令人難忘。

我們的教學一直是老師與學生面對面教學,之後出現了在線教學,但單純的面對面教學是最低效的,在線學習會比面對面教學更有效,怎樣能達到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呢?那就將這兩種模式結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學習模式。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學校上新課,家裏做作業,所有內容齊步走,只照顧到三分之一的學生,也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學生課後遇到問題怎麼辦呢?沒辦法解決就會到課外輔導班。而現在所推行的翻轉課堂則是在家裏看視頻上新課,到學校來做作業參加討論,家中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隨時在線與同學互動,回到課堂老師可以對有疑惑的同學進行個別講解,也可對某知識點重點講解。由此在課堂中可以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學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觀看視頻進行學習。

此次培訓中我還學到了微課設計與製作的環節,包括選題設計、撰寫教案、準備教學素材與練習測試、製作課件、教學實施與拍攝、視頻後期編輯以及教學反思。製作微課的方法,我們可以用錄屏軟件、攝像工具、錄播教室、智能筆、ipad和專用軟件等。其中的一些方法對於我們是很適用的,而且所用工具我們也可以找到,我們現在缺乏的應該是技術。

以後當我們學會了微課並能很好製作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為微課而微課呢?會不會用微課代替課堂的新知識教學呢?微課的作用為“解惑”而非“授業”,它用於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網絡在線課後輔導,並不能完全代替課堂的新知識教學。微課是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準備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讓教師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快樂、更高效。

用焦建利教授的話來説:“今天,我們任何人,都可以藉助網絡,向其他任何人學習我們想要學習的幾乎任何東西,只要你願意,你就和這個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是藉助了網絡,藉助了微課。通過這一載體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看到了微課的發展趨勢。今後,要努力鑽研,讓微課在教學中得到實踐。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6

一、先進的理念使數學課堂充滿和諧

本次優質課競賽展現出來的民主和諧的氛圍是一大亮點。比如信豐四中的盧法明老師、於都五中的朱書華老師等,他們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已的見解,認真傾聽學學生的看法,師生互動和諧,一種平等對話的理念貫徹始終。大多數老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循循善誘,很多老師充滿激情,課堂充滿感染力,如崇義縣章源中學的黃穎彬、贛州四中的謝訓秀老師,他們通過自然、親切語調,循循善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科學的把握與設計使數學課堂緊湊有序

教學的創意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把握與設計兩個方面。這次的比賽總體老師把握了這麼一點,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緊密的會考聯繫使數學課堂充滿實效

參賽老師都能深刻地領會會考考試要求,緊密地聯繫會考,認真鑽研,恰當選取一些歷年來的會考數學題來設置問題,在課堂教學上實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合理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使難點化解

令人欣喜的是,本次優質課競賽中,大多數老師都能夠製作出漂亮的多媒體課件。並通過合理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幫助學生化解難點,達到直觀理解之目的任何一節課都不能十全十美,因為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已,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完美!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7

參加了微型課題研究,我收穫頗多。“微型課題研究”是當前教學上的熱門話題,也是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載體。微型課題是指以教師自身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微型課題的特點是切口小、範圍廣、方向明、週期短、投資少、收益高。課題追求有實用價值,教師從自己身邊的教育教學問題入手,去研究解決的辦法。

一年來,我針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通過獨立研究,共同討論,尤其是通過上學期的《化學發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校本作業優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收穫和體會。以下就是我的幾方面感受:

一.在課題研究中提高了教育教學科研理論水平

在課題研究以前曾經一直認為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的任務就是上好課,教育好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就可以了,至於教學研究,那是教育專家的事或者説是各級教研員的工作,與我的教學生活很遙遠,但現在自己做課題後我轉變了看法。

教育教學研究就在我們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的研究取材就應當取材於我們的日常教學生活中,例如在我們的平常教學課堂上有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具有一定的教研價值,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深思之後用文字寫下來,和同行同事交流也許會取得更好的解決辦法,在生活中更要做一名有心人,善於積累還應當及時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動態,提高從實際工作中發現科研課題的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我認識到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教研工作者的首要環節,也是關鍵的一步,因為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引導着研究方向,並制約着整個研究工作的進行及研究的價值。

通過課題研究活動,我加強了課題研究的理論學習,加強了對課題研究的理解,學會從多方面、多途徑地去尋找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如從網上下載、從雜誌上尋找,到圖書館收集、分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深了對課題研究的理解和認識。在整個課題研究活動中,我由開始的無所適從到現在漸漸地得心應手,並在活動中不斷成長。課題研究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從熟悉課題、理解課題,到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嘗試活動前的準備到活動後反思的整個過程中,我體驗着課題研究帶來的成功快樂。

二.在課題研究中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能力

微型課題研究實際上是一種行動研究,是行動者為解決自己實踐問題而進行的研究。行動研究是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的批判性思考。

通過對微型課題研究所做的嘗試,我體會到,微型課題研究的價值可以歸結為“改進”和“參與”。在計劃——行動——觀察——評價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教師的聲音。行動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改進教育實踐,不是構建教育理論。教師“參與”研究是為了科學地“改進”自身的工作,“改進”不僅僅意味着教師通過內省、反思、探究教育教學行為,還意味着通過研究改變教師對教育實踐的理解,使教師專業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從而實現教師的專業擴展。由此,微型課題研究將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方式之一。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問題、體制的問題、評價的問題、考試的問題、升學壓力等方面的問題,而課外作業繁多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調研,分析論證,提出了校本作業設計的原則。該原則是:1.控制學生課外作業的數量。 2.按知識點設計校本作業。3.重複的題目不出,類似的題目少出。 4.難題少出,偏題、怪題、超綱的題目不出。

三.較為全面的掌握了微型課題的研究的方法

1.課題研究需要甘於寂寞、踏實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

課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內取得成效。它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冥思苦想。參與課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甘於寂寞、淡泊名利、默默奉獻,如果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課題研究是很難有所收穫的,更難體會到精神方面的充實與情感上的滿足。

2.精心選題是課題研究的良好開端。

我認為一個好的課題一定要能幫我們解決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並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 “近”、“小”、“實”。“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貼近學科學習背景。我翻閲了大量書籍資料,調查訪問了有關學生,與同事討論,最終我選擇了《化學發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校本作業優化》這一課題、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實實在在的對它進行了多維化的設計研究。

3. 自我管理是課研究有序、紮實進行的必要保障。

確定實驗研究對象,制定研究計劃,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便及時瞭解學生對於化學作業的態度和完成效果,使課題研究有的放矢。通過設計、討論、試驗、修改等多種方式,精選習題,反覆推敲。設置作業時分為基礎訓練、能力提升和大學聯考鏈接三個部分。

4. 善於積累、不斷反思是提升課題研究質量的關鍵

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因此,我非常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都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讓自己的研究留下軌跡。記錄自己研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保留電子文擋和紙質資料,同時不忘反思,撰寫經驗總結。

5.教學相長是課題研究的魅力所在。

作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了寬鬆的作業環境,自主權掌握在學生手裏。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通過本課題前期的實施和研究,教師的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教學觀念轉變了,業務能力加強了,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

課題研究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關於課題的思考並沒有結束,課題的學習與研究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自我發現——自我反思——自我解決”對專業發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體驗到“經歷着的研究者”的充實與自在,體會到“撥開雲霧,喜見陽光”的幸福與快樂! 此次活動對我來説,是一次重大的意義上的推進,我將充滿熱情,充滿信心,在教學和教研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聽微型課心得體會篇8

我非常有幸在20xx年10月11日在沂南縣第一國小參加了臨沂市語文講課比賽的觀摩,我在期間共學習了國小八位優秀教師的課。八位優秀教師文采卓越,各有千秋,讓我受益匪淺,更主要的是讓我感到自身的不足,更確定了我自己今後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讓我對語文閲讀課這一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

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靳如敏老師教學的思路明晰,曾兆翠老師幽默的語言,王麗麗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的魅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更好,誰就能震懾學生的心靈。當我聽這幾位老師的課時,她的語言親切,自然,她的語言簡潔,準確。她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帶着學生在課文的創設的情境中遨遊,帶領學生感受課文。

二、自讀感悟,開放引導

新課標中提到:學生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觸而領悟,就是讓學生知有所獲,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貴在悟,而教師的引導是第二位的。着眼於閲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讀後教,先讀後導”的過程。我想他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模式的一個充分體現吧。喬士芹老師的教學有這樣三個層次:1、初步閲讀階段的自讀感悟;2、.深入課文自讀感悟;3、賞讀階段的自讀感悟。例如,在學生自讀感悟時,老師向學生提出這樣要求,輕聲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圈起來;第二個階段的自讀感悟,讓學生想這些具體字背後藴含着什麼?老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多麼精湛的語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

三、處理把握教材

老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如戴老師由一幅圖畫開始,讓學生觀察畫上人物的動作,表情,理解人物的心情。緊緊抓住題眼,步步深入文本。

四、評價語言

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例如老師們運用這些語言“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你真棒……”。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