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增強法律意識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83K

增強法律意識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增強領導者法律意識的途徑 篇一

增強領導者法律意識的途徑

法律意識是領導者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意識的高低不僅體現着一個國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也體現着一個領導者幹事創業的水平。好的領導者要具備較公眾更高的法律意識,用法來約束自己、規範自己。

如何提高領導者的法律意識?我想主要應注意四個方面。

一是廉潔自律和他律相結合。要使領導者從思想上重視法律,行為上受法律約束。廉潔自律是指領導者自覺地按照領導者的基本素質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在思想上樹立法律權威和法律至上的觀念。還要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切違反法律的行為,無論是普通公民,還是各級領導人,不論其地位多高、功勞多大,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活動,對於觸犯法律的要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他律,是通過國家行政的、法律的力量,使領導者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行為合法化。

二是正確使用領導職權。領導者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給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人的職權必須由法律規定,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職權範圍內活動,同時還必須責權統一。只有認識到這一點,領導者在行使職權時,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才能照章辦事,才能正確地使用黨和人民交給他們的權力。

三是領導幹部要做到決策法制化。在一個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國家裏,無一不受法律的約束和限制,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時要依法律規定,實現領導決策的民主化、法制化。比如,在制定地區優惠政策時一定要考慮法律是如何規定的,要知道地方政策不能超越法律的規定,做到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決策,在法律規定的程序內實施。

四是領導幹部要自覺接受權力監督。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權,對於領導者權力的監督是完善我國法制建設的重點內容。對於領導者在掌權和用權上進行依法監督,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監督、司法監督等,使之對其權力加以限制與監督,以保證領導者的領導權力的公正性。

總之,再優秀的領導者,如果沒有法律意識,他所做的決策也難免出現盲目性,尤其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的同時,着重強調領導者的法律意識,更顯得尤為重要。

增強法律意識 篇二

關於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的心得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法制正在不斷完善的時代。法律是我們的保護傘,敬畏法律是錯誤的想法。當代大學生有必要增強自己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修養。在生活當中要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當今,我們國家的法律還不健全,所以大學生有義務和責任去為法治社會貢獻力量。提高法律修養要在認識和知識構成上都有所提高才行。

一、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

1、教育功能。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主要是通過傳授必要的基礎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依法治國,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積極學法,嚴格守法,主動用法,自覺護法的重要性。2.導向功能。如果大學生能有較高水平的法律意識,這對法律的實施無疑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帶動和促進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實施的支持。從某個角度講,大學生法律意識具有導向功能,這種導向是相對於社會公眾而言的。3.評價功能。法的實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適用兩個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指社會公眾把法律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覺依法辦事,自覺維護法律尊嚴。而就法的適用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專門機關的司法活動進行法律監督,保證法律得到切實有效和公正、及時的實施。在這裏,主要體現的是評價功能。當然,由於大學生缺乏判斷和辨別複雜事物的能力,因此當他們在做價值判斷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評價功能的發揮。 4.規範功能。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這樣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以法律來調整習俗、道德和政策等行為規範,無法調整或調整不力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法律目的的實現除依賴國家強制力外,還必須依賴社會公眾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構建可以使他們自覺按照法律所體現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去規範自己的言行。

二、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

1、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法律意識 (1)、應培養大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2)、應培養大學生關於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3)、應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和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4)、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2、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1)、進行普法教育,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2)、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①。組織大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大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②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大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法律的內容,提高學法興趣。

③組織大學生去法院旁聽。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旁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瞭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大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

④組織大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要徹底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的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時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條件。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論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篇三

1 / 6

課程名稱:《人文專題課:法學專題系列講座》

論文題目:論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任課教師評語:

任課教師簽字:

考核日期:年月日

摘要

民眾的法律意識以及對司法的信任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法治化程度,法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不同的國家,以及各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公民的法律意識是有很大差別的。在我國,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大城市與小城市,老百姓的法律意識和對司法的信任度也是有差異的。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説,法律是和他們的生活完全扯不上關係的,似乎只要我不違法,法律就沒有我什麼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給我們提出瞭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問題。

關鍵詞:法律意識,公民,司法

Abstract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a region of a country’s rule of law degreeis thelaw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the legal awareness of the population, and it’s also a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trust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legal awareness of citizens in different every country's different regions,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developed areas, big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the people's legal awareness and trust in the justice is different. For most people, the law and their lives completely unrelated , it seems that as long as I am not against the law, the law will not my that case, Itgives us the problem of how to enhance the legal awareness of citizens.第一章緒論

1.1 課題來源和意義

雖然我國是一個法制社會,但法律意識並沒有深入人心,民眾對於法律並無確切認知。而民眾的法律意識以及對司法的信任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法治化程度,法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我們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的方針。

1.2 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本文就法律的普及性,民眾法律意識的多少,道德與法的互動,民眾與政府,執法者與被執法者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了影響法律意識的因素,並提出解決方法,使得民眾法律意識得到提升。

1.3 本文的組織結構

本論文分為兩章,具體安排內容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部分,介紹課題的來源、研究背景、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論文的目標與主要內容。

第二章是針對本文核心,就如何增強公民法律意識進行討論。

1.4 本章小結

本章對公民法律意識的背景和意義進行分析,提出我國公民法律意識背景和指出本論文的意義,並介紹本文的整體結構,規範指導論文的整體內容結構

第二章 論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目前,在很多人眼裏持有“法律是保護弱者的工具”,“強者自己就是法律”這樣的觀點,在很多影視劇裏的正邪較量的誇張演義,媒體的大肆宣揚某人索賠一元錢就為討個“公道”之類的案件的背景下,一部分人的法律認識反而片面、扭曲了,因此,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問題就擺在了政府的國家部門的面前了,但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我們能做的又是什麼呢?

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關鍵在於互動,這包括了道德與法律的互動;老百姓與政府部門的互動;執法者與被執法者的互動等多方面的互動 [1]。

2.1道德與法的互動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規範的制度化實踐。像諸如正義、公平、平等、誠實信用、遵守善良風俗等普遍的或個別的法律原則,其本身就是人類道德觀念的有力組成部分[2]。也因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則能夠發揮出人性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認或者否棄這樣的道德因素,那麼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極大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大程度擁有生命力都是疑問[3]。

在當前我國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的基礎下,很多不能用法律來規範的行為,社會上總是用道德來譴責,但是,道德總不是法律,法律也不僅僅是道德。作為兩個獨立的實體,法律有賴於道德的存在,但又是獨立自主的,不完全依附於道德規範;另一方面這也不是承認每一條法律規則都需有與之相對應的道德規範,不是所有的道德規範都可轉變成為法律制度的範疇。法律規範之所以為廣大的民眾所遵守,不僅僅是因為在這些規範的背後隱藏着所謂的國家強制力,即人們由於害怕受到法律的懲罰而遵守法律。更主要的是這些法律規範本身合乎道德原則,並且民眾相信它的正確性,合理性以及正義性,即法律有內在的道德價值。因此,法律為民眾所接受,就不能脱離了社會的道德規範,這也需要二者在很多時候產生良性的互動[4]。一般情況下,與道德規範相一致的法律規則才更容易被人們接受而更具有生命力。那麼這樣的法律制度也將是比較穩定的。所以,道德與法律應相互融會貫通,使彼此更加的和諧統一的存在。因此我們應將道德與法律作一體化運作。道德與法律的同質性和功能上的互補性以及兩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與法律進行一體化運作可行性的基礎。雖然道德與法律有很大差異,但在規範這終極意義上兩者先天是兼容的。

2.2民眾與政府的互動

大多數情況下,公民個體並不總是親自參加到法律活動中,其對於法律的印象也並非直接來源於法律文本,因而公民個體對於法律的體驗更多來自於在他們的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法律活動的承擔者。因為個體直接接觸法律的稀少,對於這些主體之言行的冷眼旁觀極有可能促成某種法律意識的根深蒂固。而行政人員、司法人員對於法律的態度或基於其身份的言行,會促使社會主體由觀感而生心態,更會從這些行政人員、司法人員身上去驗證這是一個“權力社會”還是一個“法治社會”。而對於部分地方的民眾來講,他們對於法律,只是處於一種觀望的地位,他們並沒有真正參與到法律中來。而在執法者的角度來看,一些執法者由於

脱離了羣眾,並不能真正的為百姓謀福利,其實很多人也都知道法律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集體獨有的,不能由某個人單獨決策,它代表的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只是把法律的執行權交由部分人,但是一旦在執法者與普通民眾缺少溝通,那麼他執法的難度就加大了,他就不能真正的代表大眾了,因此,我們看到國家機關是非常重視信訪這一塊的,一次高質量的信訪能使政府部門與老百姓之間產生非常良好的互動行為,這於執法單位和普通民眾都是很有利的。但目前的情況是:人民不相信政府。從每年被揪出的政府官員腐敗案以及最近幾起重大事故中央政府對官員問責 及官員“自動”引咎辭職來看,政府正在試圖與羣眾“互動”,對一些羣眾反應激烈的熱點政府説是被逼得也好還是主動出擊也罷,總之政府是動手治理了,效果好與不好由人民評價[5]。但由我們國家的國情來看,我們不能期望突然哪一天我們的法律環境就變好了,這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對政府的作為應持支持的態度,應該主動的與政府配合,搭建一條溝通羣眾與政府的橋樑[6]。

2.3執法者與被執法者的互動

在發展較快較好的大城市,由於民眾素質也較高,因此很多人也比較配合執法者的執法。而在一些中小城市,由於人們法律知識的欠缺,經常可以看到暴力抗法等很多不應出現的行為,為地方執法帶來很多困繞,對於“暴力抗法”行為者,社會輿論大多持批判態度。然而,唯物辯證法卻告訴我們,對於任何事物的分析,我們都應該堅持全面的觀點,要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種種聯繫,把握事物對立統一的辨證關係。雖不否認“暴力抗法”行為的負面影響和危害,但在目前整個執法環境尚待淨化,特別是個別執法部門的部分執法人員素質亟需提高的前提下,這種行為未免不是一種警醒:“暴力抗法”者究竟為哪般?是不是在“暴力抗法”的同時也存在“暴力執法”?如果説最初的責問在於暴力抗法者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那麼最終的改善則在於全民法治觀念的提高和執法部門的“人性執法”[7]。

當前,我國部分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過分誇大執法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忽視執法的“柔性”和“人性”的現象還相當普遍。我們的執法者應該清醒的意識到:面對強大的國家執法機構,你的相對人是弱勢力量,這時如果遇到不理解或是不合作,為何我們不能夠耐心細緻的去講解和説服呢?為何我們一定要通過運用強制力來彰顯我們“不可戰勝”的威力呢?如果我們在執法過程會考慮到“人性化”,我想即便是“刁民”也可能會轉變成“良民”;相反,如果我們忽視“人性化”,“良民”也可能被逼成“刁民”[8]。同樣的,法治的建設需要全民的理性參與和遵守,尤其是對於掌握着執法資源的人員來説,科學、文明、健康、富有“人性化”的行使自己的手中的權力,對於整個社會法治的建設來説,加強兩方面人員的溝通,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加快淨化我們的執法環境,無論自己在這裏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遵法守法是前提,以上各個方面的互動其實也就包括了國家每個公民的互動,比如,看到路邊一塊垃圾,自己上前撿起,總好過只在那裏站着張口大罵吧。

參考文獻:

[1]徐天文,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的思考[N],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2]張丹,增強公民法律意識 更好地實現依法治國[J],科技創新導報,2008第8期

[3]解連峯,公民意識—中國法制的保障[N],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 第8期

[4]劉欣雨,論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N],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 第21卷

[5]王俊良,略論公民的法律意識[N],成都行政學院學報,1991 第4期

[6]羅衞東。如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兼論襲警現象頻發的原因及對策

[J] 。中國成人教育,2006,第11期.

[7] 唐永春,車承軍。公民法律意識與法治———公民法律意識的法治功能及其塑造[J] 。求是學刊,1999,第3期

[8]崔傑,提升公民法律意識之我見[J],法學研究,2011第12期

第七章 增強法律意識 弘揚法治精神 篇四

第七章 增強法律意識 弘揚法治精神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學習,掌握社會主義法律的內涵、本質,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增強國家安全意識以及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

【教學重點】

本章的重點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內涵、本質,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及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課時安排】

課堂講授:3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節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

一、社會主義法律的內涵

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

三、法律的歷史

四、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節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

二、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

第三節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一、確立新的國家安全觀

二、掌握國家安全法律知識

三、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思考題:

如何理解法律、法治?

論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的途徑 篇五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的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法律現實的組成因素。它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本質及作用的理論觀點,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態度,對現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評價和解釋,也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認識、願望和情緒等。生活中,人們通常所講的“法律觀念”、“法制觀念”與法律意識近義。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正確守法與執法的思想保證,普法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強公民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

一、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的現實意義

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司法、執法水平和公民自覺遵紀守法、參與法律監督的積極性,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識在完善立法工作,促進有法可依的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辦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沒有法,或者法殘缺不全,那麼依法辦事就無從談起。第二,法律意識在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中的外在表現,直接影響着人民羣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説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鐵先要自身硬”,執法人員不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就會表現出執法素質差,執法水平低,就會造成執法不公、徇私枉法、執法犯法等現象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再好的法律也無濟於事。法律意識是國家司法人員正確理解和掌握法律,準確、及時適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員在辦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對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麼勢必會造成冤假錯案。因此,司法人員也要具備較高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第三,法律意識是公民守法、依法辦事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法律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各族人民羣眾共同利益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覺守法,做到依法辦事,在很大程度上,與公民的法律意識有着密切關係。一般説來,當公民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水平時,他們就能認識法律中規定的權利、義務、禁令都是與自己的利益緊密相聯的,就能做到自覺守法,堅決維護法律的尊嚴,從而就能做到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否則,則相反。第四,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在實現依法治國、嚴格依法辦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實現依法治國,關鍵是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正確處理好權與法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見諸於報端的一些中高級領導幹部,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淡薄,把黨和人民賦予給他們的權力,當做自己貪污、腐敗的專用工具,視黨紀國法和人民羣眾利益而不顧,挺而走險,最終走上不歸之路,他們帶給自己身邊的班子成員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共同犯罪與集體犯罪,在某種意義上講,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法大於權,而不是權大於法。第五,從法律的監督角度來看,依法治國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這個體系應包括人民羣眾的監督,而人民羣眾的監督權力的真正實現,來源於他們良好的法律意識,否則,這種監督就會顯得蒼白無力。

二、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的途徑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必須充分認識到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是順利推進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前提。從行政與司法來看,能否實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決於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如果沒有他們相應的法律意識,依法治國工作就難以進行。從守法與護法的角度看,公民能否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取決於公民的法律意識。我國的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要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整體水平還不高,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任務還十分艱鉅。這個問題必須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把它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總之,認識必須到位,行動必須自覺,工作必須一貫堅持,才能打開工作的新局面。

2、切實抓好普法教育

一是要克服形式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真抓實幹。普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做表面文章、走過場上,只有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才能取得工作實效。二是工作形式必須靈活多樣。我國人口多,地區差異大,要以儘量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必須因地制宜,既可集中授講,也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宣傳;既可採取就地辦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採取法律服務與幫助的方式進行,要注重教育材料的典型性、靈活性、生動性。三是要注意普法教育的廣泛性和針對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羣眾,要在機關、學校、工廠、農村和羣眾務工集中地點廣泛進行。同時對於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人要有針對性。當前普法工作應以領導幹部為重點,領導幹部手握權力,只有提高了他們的法律意識,才能使之依法行政;同時領導幹部的責任和影響比普通羣眾大,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提高其依法辦事的能力,使人民羣眾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提高人民羣眾的法律意識也是一種積極的影響;對於不同行業,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行業普法教育。四是要建立一支素質高業務精事業心強的普法隊伍,提高司法宣傳隊伍的綜合素質。五是要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在普法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這方面工作。法學教育不發達,法律專業人才少,勢必影響到法律意識的提高。因為如果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比較差(轉載自中國教育文摘http://,請保留此標記。),它將直接影響具體案件的質量而影響法的權威和尊嚴,影響羣眾對法的認識、理解和態度。因此,必須重視法學教育,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為執法機關提供儘可能多的受過專門教育的法學人才,併為在職的執法人員繼續學習和提高,提供更多的方便。

3、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

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內容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的。在文化建設上要注重發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制觀念。要堅持正確的輿論異向,弘揚正氣,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思想道德上,要用科學思想和理論武裝全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建設要努力培養“四有公民”,並且要在全體公民中廣泛進行“道德規範進萬家”和遵紀守法宣傳活動,普及法律常識,增強全民的法制觀念,使羣眾懂得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與自己工作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促使他們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進而達到真正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法律意識的目的。

4、加強立法,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

國家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那麼對於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顯然是句空話,為此,必須做到:一要通過立法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自覺守法護法,依法辦事。從公民角度講,要自覺運用法律規範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的權益;從執法者的角度講,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權;三是要維護司法公正,通過冤、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強有力地促進司法人員公正辦案,使合法權益得到保護、法定義務得到履行、違法行為得到懲罰,這樣能夠避免徇私枉法等司法腐敗。另外,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弘揚正氣、打擊邪惡活動,使好人敢做好事,使壞人不敢抬頭;加大對社會弱勢羣體的保護,為此在立法上要限制居於優勢一方,保護弱勢一方;在實際運行程序上,應給予弱勢羣體更多更有效的公平救濟途徑,用法律為他們討回公道,用法律改變他們的命運;以此激發人們知法、守法和護法的積極性。

總之,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知難而進,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多管齊下、深入細緻地開展這項工作,才能真正抓出成效來。

淺析公民的法律意識及其提高途徑 篇六

公民法律意識及提高的途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國家的法制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社會範圍內開展了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過去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羣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公民法律意識加強的實際意義

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司法、執法水平和公民自覺遵紀守法、參與法律監督的積極性,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識在完善立法工作,促進有法可依的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辦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沒有法,或者法殘缺不全,那麼依法辦事就無從談起。第二,法律意識在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中的外在表現,直接影響着人民羣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説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鐵先要自身硬”,執法人員不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就會表現出執法素質差,執法水平低,就會造成執法不公、徇私枉法、執法犯法等現象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再好的法律也無濟於事。法律意識是國家司法人員正確理解和掌握法律,準確、及時適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員在辦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對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麼勢必會造成冤假錯案。因此,司法人員也要具備較高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第三,法律意識是公民守法、依法辦事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法律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各族人民羣眾共同利益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和要求。建國來的司法實踐,使我們體會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國家的法制建設。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只有我國公民法律意識之“水”漲了,依法治國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來。

二、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

(一)、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並存

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礎,從這方面講,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之路才剛剛起步。由於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在我國居於統治地位,因此,我國公民對現行法律的態度總體上還是積極的。與上述積極態度相反,由於非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我國公民又對現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視的消極態度,表現在他們對相

當一部分法律規範和司法機關持不信任態度,寧願依賴政策或某些行政職能部門,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於現行法律調整對象的被動地位,不懂法也不願主動去了解、諮詢法律,從而用合法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中國幾千年封建意識以及建國後極“左”思想的影響,使公民的法律意識還存在着與時代精神相沖突的若干傳統觀念相交織的狀況,特別是產生有法律制度的現代化與法律意識滯後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相當一部分公民仍習慣於按傳統觀念參於社會生活,評判他人與社會、解決糾紛及維護自身權益、甚至給“權大於法”以相當程度的認可,視法為維護道德的武器,致力於“無訟”來維護社會的安定,特別是封建統治者“言出法隨”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存在,給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種畸形的法律觀念,“領導人講的話就是法”。這表明,法律權威的削弱和法律觀念的動搖成為法制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法律權利意識弱於法律實用意識。

首先人們對權利的認識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人們通過各種渠道瞭解自己應享有的各種權利,越來越多的人們主動參加了普法宣傳教育,關注廣播、電視、報刊的法制節目,主動接受法律方面的宣傳教育。其次,人們對權利的主張要求日益強烈,權利的主張範圍在不斷擴大。近年來訴諸於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越來越多,這表明人們已習慣於尋求法律援助的救濟方式。近年來,關於人格權、身份權、繼承權、知識產權等案件的數量增長也表明了權利的範圍在不斷擴大。但是,我國公民的法律權利意識還存在較多問題,

(四)、法律意識層次有待提高。

文化素質高的人的興趣較為廣泛,獲得信息的渠道也較多,因此他們對法律的認識就有可能較高,而文化素質低或文盲恰好相反。公民對法律的認知程度與他們自身的法律意識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講,與公民的利益關係密切並實現程度較好的法律,他們就較容易知曉,反之就少些。我國公民中絕大多數人對法律實踐的認識往往是通過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親身感受得到的感性認識,因而難免帶有片面性,對法律的認識能力也難免帶有感情色彩。此外,我國公民中文化素質低下、文盲、半文盲人數佔有一定比例,他們缺乏對法律知識瞭解的主動性,一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識處於片面的不繫統的法律心理層次,處於法律意識發展初始狀態,因而難以認識到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

三、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從以上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的列舉及存在的問題可見,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呈現出多方面、多因素的不平衡狀態。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制度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在我國的確立,成為佔有統治地位的現代化法律意識;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在我國社會生活中還處於低水平狀態,並且與許多非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混雜在一起,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商品經濟不發達

我國目前商品經濟還不發達,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自然經濟,在我國農村佔有較大比重。商品經濟的不發達將成為影響公民法律意識的決定因素。其一,從商品經濟與法和法律意識的相互關係看,沒有商品的經濟產生和發展,就沒有法和法律的產生和發展,商品經濟是產生民事法律的客觀基礎。而自然經濟卻不能提供民事法律之基礎,在它的基礎上產生的法律只能起到鞏固和確立財產歸屬權利的作用。其二,從商品經濟活動的自身特性看,商品經濟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遵循等價、有償的價值規律進行的,法律上的平等要求不過是價值規律的法律語言,由此形成平權法律意識。

(二)、特殊的歷史環境因素

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某些政策、方針上的失誤和偏差,致使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受到了一定影響。一是我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在依靠羣眾、發動和組織羣眾,搞大規模羣眾階級鬥爭的過程中進行的,沒有羣眾運動,就沒有革命的最後勝利。然而,由於羣眾運動是不依靠法律的,並且在我們發動羣眾時候,也只能講明政策和有關規定,而不是用法律來嚴格規定約束羣眾,因此也就產生了羣眾對自己創造的、表明自己意志的法律,有時也不太尊重的副作用。二是由於法制建設的目的主要是創造一個穩定的、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因此,法制在革命戰爭時期和和平建設時期的地位,顯然不同。

(三)、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的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縱觀中國法制史,這種傳統文化體現在中國法律方面的顯著特徵有三個:一是缺乏對權利的邏輯規定和論證,權利觀念極其淡薄;二是強化專制主義,權利崇拜觀念極其狂熱;三是宗法倫理精神和原則滲透,影響着法的價值取向,形成以家族為本位的法律觀念,併成為中國法律文化傳統的核心。這種宗族倫理傳統使法成為一種倫理道德的附庸,這種狀況必然產生重人治輕法制的思想,併成為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歷史重負。

(四)、法律生活的失調

社會主義國家是法制國家,法律生活應該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國家法制健全,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制生活本身協調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這為我國法律生活的協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現實生活表明,我國法律生活要實現真正的和諧與協調,還要作出久遠的努力。目前,我國的法制還不十分健全,法律還不是真正完備,法律的滲透還不太強,法律的觸角還沒能完全伸展到各個角落;再者,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從內容到貫徹執行還不夠嚴謹,有些地方甚至相互矛盾。如:同一性質或後果的行為,在不同地方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應有的權威就會受到削弱,公民的法律意識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四、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途徑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結合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實際狀況,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必須充分認識到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是順利推進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前提。從行政與司法來看,能否實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決於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如果沒有他們相應的法律意識,依法治國工作就難以進行。從守法與護法的角度看,公民能否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取決於公民的法律意識。我國的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要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整體水平還不高,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任務還十分艱鉅。這個問題必須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把它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總之,認識必須到位,行動必須自覺,工作必須一貫堅持,才能打開工作的新局面。

(二)、切實抓好普法教育

一是要克服形式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真抓實幹。普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做表面文章、走過場上,只有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才能取得工作實效。二是工作形式必須靈活多樣。我國人口多,地區差異大,要以儘量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必須因地制宜,既可集中授講,也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宣傳;既可採取就地辦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採取法律服務與幫助的方式進行,要注重教育材料的典型性、靈活性、生動性。三是要注意普法教育的廣泛性和針對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羣眾,要在機關、學校、工廠、農村和羣眾務工集中地點廣泛進行。

(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

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內容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的。在文化建設上要注重發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制觀念。要堅持正確的輿論異向,弘揚正氣,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思想道德上,要用科學思想和理論武裝全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建設要努力培養“四有公民”,並且要在全體公民中廣泛進行“道德規範進萬家”和遵紀守法宣傳活動,普及法律常識,增強全民的法制觀念,使羣眾懂得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與自己工作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促使他們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進而達到真正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法律意識的目的。

(四)、加強立法,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

國家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那麼對於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顯然是句空話,為此,必須做到:一要通過立法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自覺守法護法,依法辦事。從公民角度講,要自覺運用法律規範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的權益;從執法者的角度講,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權;三是要維護司法公正,通過冤、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強有力地促進司法人員公正辦案,使合法權益得到保護、法定義務得到履行、違法行為得到懲罰,這樣能夠避免徇私枉法等司法腐敗。另外,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弘揚正氣、打擊邪惡活動,使好人敢做好事,使壞人不敢抬頭;加大對社會弱勢羣體的保護,為此在立法上要限制居於優勢一方,保護弱勢一方;在實際運行程序上,應給予弱勢羣體更多更有效的公平救濟途徑,用法律為他們討回公道,用法律改變他們的命運;以此激發人們知法、守法和護法的積極性。

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一項長期而宏大的社會工程,它既包括不同的層次和方面,又涉及各個領域和部門,也不是短期內就能奏效的。在法治城市的建設中,我們應當使這項工作制度化、系統化和長期化,以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需要。

b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