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天的懷念史鐵生全文散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91K

秋天的懷念史鐵生全文散文(多篇)

《秋天的懷念》課文原文: 篇一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聽説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説。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説。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説。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説着:“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説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説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揹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説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作者簡介: 篇二

史鐵生(1951-2010年),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中國當代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三十萬東海文學鉅獎”金獎(五萬元)。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秋天的懷念》創作背景: 篇三

此文寫於1981年,最初發表於當年《南風報》上,那年史鐵生30歲。1969年到陝北延安“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在生龍活虎、絢麗多彩的青春年華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氣變得陰鬱無比、暴怒無常。而他的母親此時肝病相當嚴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覺,可她將兒子瞞得緊緊的,仍鼓勵兒子好好活着。母親猝然離去後,史鐵生寫下了這篇文章以紀念他的母親。

作者簡介: 篇四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説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

拓展閲讀:《秋天的懷念》讀後感 篇五

懷念美好與感傷盡在不言中。

作家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提到自從他的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他喪失了對生活的全部信念成天都沉浸在消極的情緒裏自暴自棄不能自拔卻忽視了母親苦苦的安慰不知母親已經是身患絕症病入膏肓。母親去世了妹妹推着他去完成了母親生前未完成的心願―――在秋天帶着他去北海看花於是在一片奼紫嫣紅之中作者懷念起他的母親。

秋縱然美但美得淒涼;秋縱然傷感但又是那麼華麗。秋是莊稼豐收的季節也是草葉飄零迴歸大地的季節。在秋天的風裏一位少年靜靜地坐在輪椅裏懷念着他逝去的母親―――這是一種怎樣的一種場景又是怎樣的一種依戀啊!

“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收音機裏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可見作者內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而母親則一直小心地注意着我在一種忘乎所以的絕望中作者對母親的安慰非常反感母親也從未放棄過一點一滴能讓她的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希望的機會千方百計地寬慰他想方設法地帶他去看花去感受生活的生機和希望……這一切都是為了作者―――為了不讓他難過母親任“我”丟一切可以發泄情緒的東西;為了不讓他難過母親不停地撫慰;為了不讓他難過母親對“跑”和“踩”之類與腳相關的字眼十分敏感常常避而不談;為了不讓他難過在即將帶作者去看花的時候母親卻再也承受不住病魔的折磨不甘心地去世了。她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與世長辭的時刻依然惦念着自己的兒女這位母親是多麼的偉大!

最後作者的妹妹推着作者去看了花在一片五顏六色的秋花之中作者油然而生出對母親的深切的懷念和哀思。

這是一篇感人泣下的文章這是一種感天動地的母愛。

記住現在擁有的就是財富千萬不要等到失去之後才知道回憶和珍惜!這應該是天下所有為人子女以及所有人應該銘記體味的一句話。

《秋天的懷念》賞析: 篇六

1、主題思想。

此文主旨寫母愛的真摯、細膩、深沉、偉大。作者以去北海看菊花為中心,敍述病入膏肓的母親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隱瞞起病情,忘我地把愛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兒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後一息的事,她對兒子的摯愛無微不至:理解、體諒、包容兒子的“暴怒無常”;用盡苦心想辦法調整、改善兒子的心情(外出看花兒);儘量避免可能對兒子情緒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事情;臨終時刻念念不忘有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全文表現出了母親對子女真摯無私的愛,也表達了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在這篇文章裏,我們能從作者對母親的深愛裏,看到他對生活、人生的這種認識與信念。正是這種厚重的意藴,使它超越了一般懷念文章的悲悼、痛惜的情感而昇華到一種崇高、壯美的境界。母愛是人類的天性,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偉大的感情。但遠遠不是任何一個承受母愛的兒女都能一樣深切地感受到的。有多少心靈缺乏或是失去了愛與感受愛的功能,粗礪到近乎荒漠一片。不能感受愛的心靈一定不會去愛,能感受愛的心靈在感受的同時就是一種對愛的回報。史鐵生正是以訴説母親對自己的愛而訴説了自己對母親的愛。

秋天本身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但對很多人來説也是一個悲傷、淒涼的季節。生活的信念來源有很多,但是自己必須有勇氣地、堅強地面對生活。

就像那各色的菊花一般,人生也要活出各種色彩,讓我們正視自己的世界,打開封閉的內心,接納自己,接納他人,勇敢地綻放自己,就像那五顏六色的菊花一般。雖然命運作祟,但仍要認清這個混沌的世界。

2、藝術特色。

此文是一篇不到千字的散文,儘管文字很樸實,但卻是作者生活的真實體驗,表露出真情實感。作者把對母親無邊的懷念,濃縮到短短的篇幅裏,字字句句浸滲的是心血,卻又平靜得像一泓秋水。母親的病已到了垂危的地步,但是她忍着,是兒子的殘疾與不幸壓倒了她自己的病痛與不幸。為了使兒子得到一點點歡樂與安慰,她願意去做一切。可是,她要推着殘疾的兒子去北海看菊花的心願最終沒來得及實現,昏迷前,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史鐵生躺在輪椅上,靜靜地思索。如果要詛咒、怨恨生活與命運的不公平的話,他比別人更有理由,然而,他擇了愛。“我懂得母親沒有説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要好好兒活”,為了母親的愛。是母親教他愛生活,教他愛別人勝過愛自己。是這愛給了他與命運抗爭的勇氣。當然,不光是母親,還有那閃爍在天上的“奶奶的星星”、那“遙遠的清平灣”的鄉親們和《人間》所有給他愛的人(《奶奶的星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人間》是史鐵生的小説前兩篇曾分別獲全國優秀小説獎)。生活使他認識到,歷史要用許多不幸和錯誤去鋪路,人類浩蕩前行,在這條路上,不是靠的恨,而是靠的愛,“自打人類保留了火種,寒冷就不再可怕”。他終於從個人的不幸與悲哀中解脱,完成了一個強者的心路里程。

此文中他不是在“表現”而是在“訴説”。這裏似有本質性的區別。“訴説”的文字不是做出來的,他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動於衷而不能自禁,或許顧不了聽者的情形,甚至沒有人聽也要訴説;而“做出”的文章,是要評説或表現一點什麼,是要給別人聽的,就要更多注意引起聽者的注意,免不了下些修飾的功夫。這樣的文章當然也能動人,但使人更多歎服作家的才氣、靈氣,而可能缺少那種真情訴説的心靈共振。文中寫的是一件母親想要推着兒子去北海看菊花的事,事情細小,語言也是平淡的。真情的訴説不需要矯飾。母愛就是這樣,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華麗動聽的語言,點點滴滴卻能綴成偉大的樂章。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菊花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作者這裏已不是在看菊花,他在懷念母親,懷念那浩蕩的、與生命俱在的愛他在了卻母親未了的心願;他又在看菊花,真誠地看菊花——這正是為了母親的心願,是母親教他愛這眼前的生活,他要和妹妹好好兒活。此處也是借花朵的各種顏色象徵母親堅強的品格,讓作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下去的勇氣,也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

史鐵生是用心靈寫作的作家。他腿的殘疾是他的不幸,也許正是這不幸迫使他更加沉靜深邃地思考生命與人生,把紛擾的外部世界用心靈來過濾淨化。他的作品沒有編織與雕琢,不像一些得意的作家那樣“玩”自己的才氣。此文完全能體現出這一點。

生平經歷 篇七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生於北京,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衚衕國小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秋天的懷念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癱瘓而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説《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説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

1996年11月,短篇小説《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鉅獎”金獎。小説《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作品風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説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xx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説《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絃》《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説《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説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説《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個人的記憶》《靈魂的事》《答自己問》《我與地壇》《病隙碎筆》《扶輪問路》長篇小説《務虛筆記》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

秋天的懷念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