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1W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篇1

9月23日,在基地學校福山外國語國小,在帶教導師指導下我初次研讀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從專家老師們透徹的分析中瞭解到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認識和體會。因此,我想在新課標自我解讀的基礎上談談我的看法:

一、致力於實現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認為是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各體差異的關係。強調我們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讓每一個學生既能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能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與態度,如“良好的學習習慣”、“克服困難的勇氣”等,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僅要讓每個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會做人的態度。

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時的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為了實現良好的數學教育,教育工作者應着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學習需求。對待每一節數學課,我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課件完備,設置不同的有趣的環節,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第二,積極引導學生探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第三,關注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考。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二、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國小低段學生正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的關係,逐漸形成集體意識,自我意識、道德觀念等。到了國小高段,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強烈,道德情感和認知水平也逐漸發展起來。因此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把握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要尊重兒童人格發展,在兒童各階段的認知和人格發展過程中,不失時機的加以教育和引導,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優良的個性品質、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説“要教書,必先育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教育教學的良好效果。

三、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實現教師引導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以及師生共同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要努力轉變角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從師生實際出發,整合課程資源,師生共創共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性的過程,真正孕育出一個個兼備高尚品德與聰明才幹、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有鮮明個性且善於合作的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觀念更新與勇於創新、勤於學習與善於實踐和業務精良

且樂於奉獻的教育典範。 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處理好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揚教學民主,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

在當前的社會評價標準下,雖然有學生較為優秀,但也有學生是芸芸眾生中平凡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判斷一個學生是否成功,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分數的高低作為唯一的標準,事實上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養成了良好心態應該更為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只要堅持這種做法,我相信,多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自身的努力下,都會取得較為理想的進步;當然,也許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並不一定有很明顯的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們通過努力,提高自信心、敢於直面困難和挑戰,在以後的學生和生活中一定會表現得更為出色。

五、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教學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學生學習新知、鞏固練習時,教師如果能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環境,就會激起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興趣。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在於展現生活中無法辦到的事,延伸數學的思維,物化推理過程。網絡上的資料,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獲得新課以外的大量信息,進一步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學生在大量、迅速、有選擇地攝取新知識、新信息的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而當學生查資料時,老師適時地在學生中間巡視、點撥,成了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由於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個人獲取必要知識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師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個性、習慣、品格的培養。

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課程標準作為基礎和規律,需要每一位教師來探討學習,為能更好地服務學生,希望通過此次的解讀交流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篇2

今天線上參加了北京師範大學吳欣歆教授解讀《國小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培訓,我收穫非常多,吳教授從“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五個方面對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和變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細緻的講解,我從主要變化的內容中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很多新趨勢,比如,語文教師要特別關注育人導向的具體落實,將育人導向轉化為真切的真實的教育教學行為,轉化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識字與寫字、閲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要關注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通過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習任務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語言、思想、知識、情感修養等各方面發展有效落實等等。眾多的變化,留給我印象的就是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當中首次單獨設定了課程內容,讓課程內容成為一個獨立的板塊呈現。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內容,分為三個層次的學習任務羣:基礎型學習任務羣,包括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包括實用性閲讀與交流、文學閲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閲讀與表達三個學習任務羣;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包括整本書閲讀和跨學科學習,用六個學習任務羣呈 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內容。這與原來課標中的“識字與寫字、閲讀、寫話、習作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階段目標,不同了,有了這個三個層次的學習任務羣的課程內容,老師在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就更好把握了,學習任務羣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回顧之前我的教學,基本上僅以教科書為教與學的資源,而且還是用線性推進的方式開展教學,上課流程就是首先是識字寫字,然後是解詞,然後是分析段落大意,瞭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教學效果單一、低效。吳教授舉的學生學習演講的案例給了我我很啟發,讓我明白瞭如何去落實學習任務羣,應該通過學習任務羣的讓學生通過調派各種學習資源去完成這個學習任務,使閲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識字與寫字四種語文實踐活動,變成了互動交流的關係。學生可以以任意一個實踐活動為起點,他可能會以閲讀與鑑賞為起點,通過閲讀與鑑賞來實現自己梳理探究後達到表達交流這樣一個目的。學生可以在這四種語言實踐活動當中,以任意一個活動為起點,通過這個活動帶動其他的三個活動。也可以以任意一個活動為中心,通過這個活動來有機的組織其他的三類活動。今後的語文課我要嘗試着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設計合理科學的語文學習任務羣,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慾。不再用原來的線性推進的方式開展教學了。

新課程標準是引領我專業成長的指南,我會繼續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帶着自己的思考、收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運用,上課做到“心中有方向,行動有目標”,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紮實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篇3

2022年九年級化學《課程課標準》課程理念部分第三點:構建大概念統領的化學課程內容體系的內容是,精心選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化學課程內容,注重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反映化學科學發展的新成就,體現化學課程內容的基礎性、時代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科內的融合及學科間的聯繫,明確學習主題,凝練大概念,反映核心素養在各學習主題下的特質化內容要求。

每個學習主題圍繞大概念選取多維度的具體學習內容,既包括核心知識,又包括對思維方法、探究實踐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充分發揮大概念對實現知識的結構化和素養化的功能價值。

一、什麼是大概念?

課標明確表述了義務教育化學課程中的大概念,是指反應化學學科本質具有高度概括性,統攝性和遷移應用價值的思想觀念。

大概念1:從分子層次認識物質,通過化學變化創造物質;

大概念2:認識物質是多樣性的,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

大概念3:從分子、原子、元素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

大概念4: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而且在變化過程中伴隨着能量變化;

大概念5:化學是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和綠色發展觀。

二、學習啟示

1、大概念是課程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一個維度的課程內容。我們要改變原來對於教學內容的這個要求的定位,大概念也是要求學生去建構的。

2、大概念更重要的體現了統攝作用。我們要清楚大概念的具體內涵跟主題下的核心知識思維方法,重要實踐、重要態度之間的關聯性。

課程內容部分每個學習主題,主題內容中的第一條1。12。13。14。15。1,這些都是大概念。

例如主題五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的大概念是5。1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三句話闡述了大概念的具體內涵。第一句更多闡述了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這既是讓學生要有這樣的觀念性的認識,同時它也是讓學生要去明確圍繞建立起來,化學、技術、工程如何去解決跨學科問題的思路方法;第二句主要闡述要認識化學在解決資源、能源、材料環境、人類健康等相關問題中的作用,這就將5。2主題的核心知識,化學與資源,能源,材料健康,進一步去體現了這個主題,它的跨學科實踐活動,是要去解決面向這些真實問題的。最後這一句話,要求學生要去建立、樹立建設美好中國,為全球生態安全做貢獻的信念,主動踐行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科學觀和綠色發展觀。這段話主要表述的是態度情感,跟這個主題下面的5。4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挑戰是關聯起來的。這就是大概念的統攝作用。

大概念教學通過傳統單元的性質可以更好的將相關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整合,而在整合的過程中有機會讓學生對大單元設計目標及知識和方法進行體驗,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達到量變到質變。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和方法學習的價值,感受到學有所用,更有利於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其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隨着新課標的實施,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去領會主題大概念,進而去用大概念的教學,改變我們的教學。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篇4

?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就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教學活動建議中提示了一些與新課程想適應的教學方法,在美術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中也提供了不少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教學過程的線索。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對心得美術課程理念和目標很認同,但是自我感覺缺乏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未能較好的把握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有時依然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示範進行描繪或製作,不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取得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之間的平衡,對學生提出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創作的要求,但示範過度,以致學生模仿範例,作品雷同,遏制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揮,也有的老師採用放任式的教學方法,一味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卻不指導或必要的示範,導致學生無法掌握基本的技法,創造能力同樣難以得到發展。還有一些教師“喜歡用一個主題競賽性遊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易投入,但比賽環節時間壓力大,學生很難有時間和空間、理解、感受和表現,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流於形式,有些不需要合作的內容卻採用了分組合作的方式,降低了教學成效。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篇5

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我們的語文課應上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藴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閲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閲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味

國小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台。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閲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體現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説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説: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説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對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篇6

我認真閲讀了《國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其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英語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教學思想,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感受”。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認識到: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學生年齡的特點是:愛説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填鴨式地問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彙,他們便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因而教師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一、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我們要在備課上多花工夫,變備教材為備學生.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卻很少。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教學中要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新課標中大力推廣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教師不僅要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教案”。還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個人並不贊同國中英語學習的課堂總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有些重複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老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展示老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可以鼓勵開放性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我想這樣的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樣也能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提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習的情緒更加飽滿高漲.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二、激發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學法。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還要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教師的工作是解決學生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其中除了教學上的,還有心靈上的。對待形形色色的問題,對待不計其數的學生,都要用一顆熱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學習英語的毅力和耐心都較差,聽課時的心情也常處於一種抑制狀態,覺得學習無聊。故我們要強調有意義的學習,這些均需要我們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要多説,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引導學生在英語課上多説.根據國中生的年齡特點,上好英語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在英語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課堂上除了多給他們參與活動和發言的機會外,特別是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質疑,哪怕再淺顯也應耐心回答,並予以支持和表揚,這樣對消除他們心頭的恐懼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三、當好主持人的角色。

我們老師便要當好一個主持人的角色。教師要充分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要考慮活動的組織形式,時間安排,活動之間的銜接。要密切關注課堂活動進展情況,以便給予指導或對活動內容,組織形式和活動時間進行及時調整。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併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使課堂活而不亂,內容多而緊湊。同時還要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交際活動當中去。

總之,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同時,我們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隨時處於一種被挑戰的狀態,我們只有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重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才能適應這種互動的課堂模式。在每一種角色的扮演中,我們都會受到碰撞、挑戰、激勵,也使我們變得更加活躍、豁達,這種心理狀態有利於我們不斷更新知識,深化思想,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好新課程標準下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