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2W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多篇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篇1

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為了讓我校全體同學心懷一顆感恩的心,積極地面對生活,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感恩主題教育,讓同學們在活動中有所認識,有所感悟,有所啟迪。

一、達到了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感恩”系列教育活動,學生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並在此基礎上學會了關心他人、知恩圖報。使學生樹立起了感恩之心,使學生對父母心存感恩,更使學生把這種愛化作博愛,能夠感恩幫助過自己的人。學生能夠時時、事事、處處心存感恩,使家庭充滿和諧、充滿愛心、充滿希望。

二、內容與形式

1、從班會入手,開展了感恩父母教育。

結合實際,我校召開了主題班會《感謝的心》。班會上開展了一些活動,同學們表達了自己如何與父母交流感情。班會進行的很成功,同學們各抒己見,爭相舉手表達自己如何向父母感恩。這折射出了學生對家長的關心和感激。

2、從實踐體驗入手,開展了父母感恩教育。

從四月開始,我校通過主題班會《感恩的心》向學生進行了全員發動,公佈感恩系列教育活動內容。讓全班同學從實際出發,從小事做起,開展了“感恩調查卡”“爸爸媽媽我想説”“看看我的表現”等活動,通過讓學生寫體會、寫信等,築起了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心靈之橋。宋名航的家長在給孩子的回信中寫到:親愛的孩子,你懂得為家人分擔家庭的責任,懂得孝順父母了,懂得改變自己身上不良行為習慣了,你爸高興的一夜未眠,你的行動我和你爸感到慚愧,因為我們很久未對你的爺爺奶奶這樣照顧過,你是我們的好兒子,是我和你爸學習的榜樣。而且許多家長紛紛用來電,對面交流等方式殷切的希望此類活動可以長期開展下去,也很願意參加此類活動,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與孩子交流。看到這些我們當老師的真的感到很欣慰。

3、從讀書收集資料入手,開展了感恩父母教育。讓學生收集了部分名言、警句等進行交流、熟讀、背誦、理解,汲取傳統美德之精華。

4、關注現實生活的感恩細節,讓孩子在生活中踐行。

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着,我們運用以大見小,以點帶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項感恩作業:讓孩子用一句話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個舉動為父母消除疲勞;一天當家為父母分擔家務。

我們要求孩子們每星期至少做一次,並且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最讓孩子們受益的是,通過與父母交流他們開始關注父母的喜好,瞭解他們的心願,記住他們的生日。孩子們會在不經意中給父母長輩送去最温馨的祝願。他們還試着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父母帶去進步的喜訊、成功的喜悦。我讓孩子們把在家中的感恩行動記錄下來,比如與父母道晚安、給父母夾菜、為父母捶背等。

5、牆報“感恩的心”

適逢即將來臨的五月的母親節,我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個作業,每個人做一份以“感恩”為主題的手抄報,他們做的手抄報特別漂亮,內容豐富,將對別人的感激之情表現得很充分。

對於這些感恩的手抄報,我們在班級內部進行了評獎。同學們都很高興。一方面自己的勞動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另一方面同學們彼此對感恩有了更深的瞭解,同學關係也更加融洽。

6、學唱一組感恩歌曲,開一次感恩會。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幾十首感恩的歌曲。有韓紅的《天亮了》,張艾嘉的《心甘情願》,羅大佑的《母親》《搖籃曲》,鳳飛飛的《心肝寶貝》,曾路的《母親》等等,活動期間,校園裏處處飄蕩着動人的歌聲,在歌聲中流露着濃濃的親情。

本月末,我們開展了題為“點亮親情,感恩父母”的感恩會,在會上,各班利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抒發了對父母的熱愛。有唱歌、朗誦、將自己和家長之間的感人故事等。

我們的感恩教育活動就此就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感恩教育仍在繼續。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篇2

帶孩子玩時該不該拍照?

暑假的遊樂場是孩子們玩樂的場所,大滑梯、海洋球、沙池、各種組合積木,是遊樂場的標配。我帶孩子去的時候,總有這樣一些家長特別喜歡給孩子拍照片,以記錄他們成長的瞬間。拍照本身並沒什麼問題,但有的家長為了發朋友圈,不停打擾正在玩耍的孩子,並要求孩子配合照相,就有點不對了。想問問這樣的家長,你到底是帶孩子出來玩?還是隻為了拍照發朋友圈?

我就見過這樣的媽媽,他的兒子差不多4歲,在沙池玩沙子,媽媽覺得兒子裝沙的動作很帥,就要求兒子停下襬個pose,孩子照做了,媽媽又説:笑一笑。孩子也做了。一會媽媽發現角落一個大號瑜伽球,就讓兒子抱過來,兒子玩沙玩得很開心,不太願意去。媽媽就説:“你去把那邊的球抱過來,我給拍個最帥的照片!”兒子不情願去了。那個大球對於他來説有點大,得用力抱高一點才不至於挨着地。這個過程中,媽媽不斷找角度拍照。嘴裏説着:“兒子你真棒!太帥了!好了,可以了,你去玩沙吧。”

我在一旁看着,“小傢伙好乖啊,這麼大的球都抱過來了。挺有毅力的!”媽媽會了一句:“是啊。”然後專注去發朋友圈了。而我的女兒在一個角落,一直玩着自己的遊戲,嘴裏唸唸有詞,把裝好的沙桶排成一排,沉浸在某個故事場景中了,她抬頭見我注視着她,又自顧玩去了。

想當初我也曾像那位媽媽一樣熱衷給女兒拍照。小傢伙故意跟我對着幹,搖頭晃腦,要麼就跑開。有一回她生氣了,問他“你是不是就喜歡手機裏的我?”當時我就啞口無言,對呀,手機裏有的只是虛假影像,而面前的她才是真實的,是我今生最大的牽掛。如果不看手機的照片視頻,我的頭腦中還存有多少女兒影響?誠實地説,真的沒多少,都是手機在幫我記錄。我不要這樣。我希望老了不用捧着手機看,也能在頭腦中清晰地回憶出她童年的每一幀。從那後我帶着她出來玩,很少玩手機,就是在家裏看手機也節制着。我和老公協定,每天看手機一小時。

這時只聽小男孩大聲喊起來:“你真討厭,我不在這玩了!”那位媽媽開始還笑着哄孩子,“好,好,不拍了,不拍了還不行嗎!你玩,你玩吧!”後來孩子明顯情緒上來了,什麼都不願意玩。媽媽也生氣了,“不玩,拉倒,不玩那就回家,好不容易帶你出來玩會,給你拍個照,還不樂意。那以後再也別出來了!”媽媽怒氣衝衝帶着孩子走了。

其實孩子有什麼錯呢?他本來也非常專注地在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而他的媽媽卻為了拍照發朋友圈,反覆打擾他,一會兒讓他擺pose,一會兒讓他看鏡頭,一會兒讓他笑一笑。不斷分散他的注意力,最終導致孩子情緒崩潰。孩子本來專注在遊戲上的注意力,被反覆地打斷和破壞。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做什麼事都注意力不集中。我們大人做事被反覆打斷也是沒好脾氣的,何況孩子,他們雖然小,也是有感覺的。反覆地打擾,不僅會破壞孩子的注意力,還會大大降低孩子的遊玩體驗。再大的興趣,也經不起反覆地打擾。有時候越投入一件事,越恨被人打斷。

也許孩子正對一件事或一個東西很感興趣,希望引起我們的共鳴。也許孩子覺得一個遊戲非常有趣,希望我們參與。如果我們總是忙着拍照,而不能及時給孩子反饋,孩子就會覺得被忽視。

而且拍照、發朋友圈還會帶來安全問題。在人多擁擠的場合,家長的注意力如果集中在拍照和看手機上,會帶來許多安全隱患。比如本月5號青島雙胞胎海邊溺水身亡的新聞,媽媽自述只是看了一眼手機,再看孩子就不見了。有時看一眼就是幾分鐘,如果媽媽一直關注孩子,就算遭遇離岸流,家長大聲呼救,孩子的獲救機會還是會有的。這種痛對一個母親來説難以承受,對一個家庭是毀滅性的打擊。人數眾多的場合,孩子容易被人羣撞倒踩到。如果是在開闊地帶,家長低頭看照片效果的時候,孩子沒準就跑出視線範圍了,那後果更不堪設想。在各種遊樂園,展會上都會聽到走丟孩子的招領廣播。慶幸的找回來了,沒找回來的呢,抱憾終身,一個家庭的大不幸莫過於此。

父母這種做無形中教壞了孩子。如果我們總是無論到哪裏,不管做什麼,都要拍照、曬朋友圈,手機不離手,那麼孩子自然有樣學樣,認為出來玩就是:拍照—曬朋友圈—over。

部分家長隱隱想在朋友圈尋找存在感,過度依賴朋友圈。其實,在朋友圈發幾張孩子的照片,説明一下孩子在玩什麼,這麼做的意義,也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

尤其是愛心爆棚整日就想曬娃的媽媽們,不管孩子幹什麼,都覺得可愛有趣,忍不住就要拍拍拍曬曬曬,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必須曬出來給大家看看。其實別人沒你那麼喜歡你的孩子。不如用那個時間,多觀察孩子在做什麼、多傾聽他們在説什麼。那些腦海中的記憶將成為關於孩子最好的回憶,等他們長大後再講給他們聽。

我們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拍照慾望,尤其不要因拍照而打擾全神貫注的孩子!

看到孩子的美好,就是控制不住慾望想拍啊,那儘可能偷偷地拍。並不是每張照片都要拍孩子的正臉,也不是每張照片都要孩子看鏡頭、笑一笑。有時背影也很特別,孩子的其他表情也很可愛。

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放下手機,給孩子最好的陪伴。要知道你有很多時間可以和手機在一起;只要你拿起它,它隨時在你身邊;聽你召喚。但是如果寶寶長大了,當他們長到10歲、12歲、16歲,你就會發現他們漸漸地越來越需要自己的空間,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糾纏你,鬧着你。靜心下來,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想一想你有多久沒好好注視你的孩子了?你們正在漸行漸遠,趁着現在,多留下些美好記憶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篇3

人世間最偉大的莫過於一顆感恩的心,它也是人世間最高尚的情懷。

人人都知道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無私的愛,卻沒有人真正的體會到父母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在這個世界,父母是最疼愛我們的人,是父母賜給了我們的血肉之軀,撫育我們成長,教會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自從上學期學校開展了孝敬父母的實踐活動之後,讓我更加認識到父母養育我們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我們到了真的要為父母做點什麼了的時候了。

記得有一次我放假的`時候,媽媽包餃子。我在旁邊寫作業,看媽媽實在是太累了,又擀皮又包餃子,我看到後眼眶裏流出了心酸的淚水。我跟媽媽説:媽媽,你教我擀餃子皮,我學會了這樣你就不能像以前那麼累了。之後,媽媽細心的一步步的教我擀餃子皮,後來,我終於學會了擀餃子皮。媽媽高興的説:孩子,你長大了,知道心疼媽媽了,也能幫媽媽幹活了。以後,媽媽每次包餃子我都幫着擀餃子皮。這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個假期,從那以後,我決定要用我辛勤的勞動來換取媽媽的一片歡心。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我們不能把孝敬父母這四個字總是掛在嘴邊,而需要用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孝敬父母,哪怕是你辛苦了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一個你自己親手做的小物品都可以來孝敬我們的父母。記住在孝的天平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平等的,不能用價錢來衡量的,關鍵是看你有沒有孝敬父母的那顆感恩的心。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篇4

感恩的心,感恩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定會珍惜每當我聽到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養育我十幾年的爸爸媽媽。在這些年裏,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傳授我知識,教我做人的道理。

有一種愛,驚天動地,比什麼都重要。在危險來臨時,他們會築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將我們緊緊的擁在懷裏。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毫不猶豫,在所不惜這種愛就是父母之愛。

有一天晚上,我吃飽飯後,跟媽媽説:媽媽,我想去政府廣場玩一下,行嗎?媽媽回答:可以,不過不可以玩危險的遊戲哦。我連忙點了點頭,然後就像兔子一樣地跑出去了。我到廣場後根本就是把媽媽的話拋到九霄雲外了,還可以説是左耳進右耳出。看見有幾個小朋友在爬樹,我的手開始發癢了。馬上爬上了樹,在上面我和那幾個小朋友玩得非常開心,根本忘了媽媽的告誡。在我從樹上下來的時候一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衣服被弄破了。我回到家的時候等候我的不是責罵,而是關心:你看你,全身髒兮兮的,衣服還破了一個洞把衣服脱下來給我洗!這時我的眼淚都想流出來了到半夜1點多我起來上廁所,發現媽媽的房間還亮着燈,就偷偷的去看,我看到了媽媽還在幫我縫衣服,我的眼淚水想下雨一樣,嘩嘩地流了出來。我一邊睡覺一邊想:媽媽在這些年來為我付出了多少?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媽媽!

花兒感謝小草,小草的碧綠襯托花的美麗;小草感謝大樹,大樹的遮風擋雨帶來小草油油生長;大樹感謝士壤,肥沃的士壤讓其茁壯成長。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篇5

孩子請求父母該不該全答應?

孩子總會跟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一些父母無論是合理的需求,還是不合理的需求,全部滿足孩子,認為不能虧待了孩子;而一些父母卻認為“小孩子哪這麼多要求啊!如果什麼事都滿足他,豈不是慣壞了他!”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看看孩子的需要是不是合理的,需不需要延遲滿足他們呢。

嬰兒時期的寶寶需要第一時間被滿足,寶寶心內更幸福

孩子剛生下來一歲前,沒有哪個家長捨得讓孩子餓得哭一會再去喂。而我每次餵奶都很少等到孩子哭鬧,寶寶雖然不能用語言表達,但媽媽們都是能感知寶寶是幸福快樂還是不安煩躁。

3歲之前切記安全比“第一時間滿足”更重要。

兒童樂園裏有各種各樣的遊樂項目,走到“小蹦極”的地方,按照規定參與的孩子身高不能低於1.2米。

可孩子看着別人玩得很嗨皮,也非要去玩這個“小蹦極”,這種情況出於安全,就不可能選擇第一時間滿足孩子,這要是大人必須給孩子建立的原則觀念。而我每次遇到類似情況,會告訴孩子這個規定,等你長高了再來玩,而且個子小容易被踩到,會很痛。一般情況下她還是可以欣然接受,其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孩子的迴應和滿足。鬧得厲害的話,試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兒童樂園有很多好玩的項目呢。安全對已這個時期的孩子最重要,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危險,也最容易受傷。父母一定要堅持這個原則。

孩子超過三歲可以“延時滿足”

而我今天最想説的也是這部分。之前看過很多這方面的專業研究,三歲是寶寶智力養成和主動意識形成的關鍵節點,意識未形成階段,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持續給寶寶積極的思想暗示和引導。但是過了這個階段,意識和思維體系逐漸形成,適當的“延時滿足”可以確保孩子不被寵壞。

三到四歲的孩子會開始發展自主意識,這是他們開始成長的一個分水嶺,這種自主意識在五歲之後會更加明顯,他們開始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他們開始懂得了“討價還價”。當然,有時候孩子懂得討價還價也不算壞事,適當的“獎勵”能促進孩子的積極性。

很多父母永遠都在跟孩子讓步,明明已經明確的拒絕了孩子的請求,轉眼之間,因為不忍心,又或者因為孩子哭鬧,所以又妥協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請求並不是真心想要的,的是一種試探。遇到孩子出乎意料的請求時,父母應該要懂得去分辨,什麼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什麼是孩子隨口説説的,再來決定要不要跟孩子妥協,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清楚地判斷,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父母應該把握好分寸,該堅守底線的時候,就不要因為心軟而輕易讓步。如果父母一直毫無底線,什麼都答應,那孩子當然會得寸進尺,同時也會讓孩子不能很好的娶判斷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父母多和孩子商量溝通,這樣也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自制力,培養獨立性。

孩子的事情請求父母,能答應一定要答應他們,但要有方式,一句話“非請莫幫,請了必幫”。

舉個例子:有一次去超市,在超市存包櫃處遇到一對母子。兒子和媽媽請求説:他想來輸密碼,取物。媽媽開始愉快答應了,超市的存包櫃密碼有點高,孩子試了幾次夠不到,就鬧着要媽媽抱着開箱。媽媽無奈下只好抱着孩子,可母子兩人忙活了好半天也沒有把存物箱打開,這時我看到媽媽抱孩子也確實有點累了,媽媽的情緒爆發了,邊呵斥孩子笨,邊奪下孩子手中的密碼條,把孩子放到地上,也不管孩子的哭鬧,自己快速地按下密碼把箱子打開取出裏面的東西,拖着孩子要離開超市。這時小男孩見媽媽把東西拿出來了,他邊哭邊喊就勢地上打起滾來,反覆説着;“我要輸密碼!我要輸密碼,我就要輸!”結果引來不少人圍觀。媽媽感覺丟臉了,就不顧孩子的哭鬧一手拿着東西一手夾起躺在地上哭鬧的孩子朝門外衝去。剛走出超市門口母親就惡狠狠地把孩子摔在地,邊打邊教訓孩子,後來在眾人地勸説下這才拉起哭鬧的孩子連拖帶拉地走遠了。

其實故事中的孩子本無錯,媽媽的本意也是好的,可惜方法不太對,人在發怒的狀態下很容易失去理智。孩子要求自己去開密碼箱是一種對外界新鮮事物好奇心的驅使,當孩子嘗試沒有成功時,家長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成功,在上面的事例中,母親完全可以和孩子共同來完成這件事。可以母親讀密碼數字,孩子按密碼;也可家長拿着孩子的小手兩人一同去完成這個過程。如果孩子堅持要自己完成,可以讓孩子再嘗試一下。順利的讓孩子的好奇轉變為求知慾,這樣孩子不僅能品嚐到掌握這項技術的喜悦,也有可能成為他在夥伴中驕傲的資本,這樣他的求知慾望會越來越高,孩子的本領會越來越多,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聰明。

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對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而有的家長卻沒有讓孩子的好奇轉變為求知慾,更沒有讓孩子的求知慾得到滿足,不僅如此還使孩子遭受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孩子一天長大,和孩子相伴的家長不僅僅是授教者,也是受益者,其中我們學着理解孩子,控制情緒,換個角度想問題,讓自己每天都在成長。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篇6

我有這樣一個疑問: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有回報了多少給父母?

“感恩”二字有無數次出現在我眼前、心中。

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長成一個落落大方的小姑娘,我的爸爸媽媽可是功不可沒呀!從蹣跚學步到上學讀書,每一個過程,每一天,每一個點滴,都是他們為我們付出。只有父母為我撐起幸福的藍天,只有父母,幫我插上理想的翅膀,只有父母,為我建起知識的森林,只有父母,才會樂此不疲的悉心照顧我,只有父母,才會給予我無微不至的愛......

父親為了一個家,從而日夜操勞,起早貪黑地工作,我的父親就是如此我的父親叫某某某,是一個為國家效勞的武警幹部。自從我有了記憶起,父親比我們家任何一個人起得都要早,母親每天七點二十分起牀,可父親卻六點三十分就起牀了。每天當我才從暖洋洋的被窩裏爬起來時,父親已經用他那有力的大手“砰”地把門關起來了。他,去工作了!

晚上,當我已經進入甜蜜的夢鄉時,不知,深夜幾點了,有一隻温暖的、粗糙的收撫摸着我的臉。是他,是父親,幾乎每天如此。儘管父親工作很忙,但,我在他心中永遠是第一!

有一次,我在學校裏生病了,老師打電話給媽媽,可是媽媽的手機關機,我心想:這可怎麼辦?爸爸在很遠的地方辦事,可不能麻煩爸爸呀!丟了工作那可不得了!我沒發現老師正在打電話。那是,我也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不一會兒,走廊裏響起了一個剛勁有力的聲音:“好的,我接下女兒帶他去看病,馬上回來!”父親來接我了。可我心裏納悶極了,父親日理萬機,怎麼會來接我呢?在車上,父親慈祥地告訴我他好不容易騰出時間,和我看完病他還得趕回去。

聽到醫生説我發燒了,沒什麼大礙回家休養一下就好了,聽到這,父親才舒了一口氣。

父親是這樣忙碌,母親也是無微不至的關心我,關心着一個完美的家庭。

母親工作忙得馬不停蹄,回家還要煮飯、做家務……

“父愛如山”也足以説明父愛的沉重;“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足以説明母愛的偉大。當我們來到這世上那一刻起,父母們便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照顧我們。

光陰似箭,轉眼間十年了。十年呀!父親、母親為我們做了多少,已經數不勝數了。作為子女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的做點什麼嗎?哪怕為父母洗洗腳,熱情的遞上一杯熱水,那也就是遞上一片親情,哪怕提提菜,也就是幫父母減輕負擔……他們為我們操勞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回報的太少太少。現在,行動起來吧,讓我們感恩父母,獻出我們的一片真心和一絲絲關愛,讓這個陽光明媚的世界充滿着真誠的愛!

關於父母心得體會篇7

讓你的孩子早點閲讀

當下社會上十分流行各種兒童早教,媽媽們紛紛把孩子送進早教中心,接受各種知識,感統,社交早期教育,好像花了錢進了班,孩子就能早點成才,比同齡人更優秀。至少心理上也能得到某種安慰。

先不説孩子能不能學到知識,已經有學者研究得出,過早開發孩童智力,其實對智商並不能起到作用。2007年,美國社會學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人為的干預雖然能夠在短時間裏面讓孩子的智商提高,不過,以後若不再進行人為干預,那麼孩子的智商還是會降下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對“以學習知識為主導”和“以社會交往為主導”的學前班進行了一番實驗,最後發現:在5歲時,前者比後者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掌握更多的知識,但是到了6歲,其實兩者就變得差不多了,並且,在學習熱情和創造力上,後一組孩子反而會更加好。

每個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是太早就學習文字和數字這樣抽象的符號,那麼就會導致孩子以後很多的精力都會關注在抽象的事物上,對於這個世界就不會很好地去感知,會錯過非常多的美好的事物,同時也會缺少理解、歸納和判斷的主動性和能力。

孩子一定要有豐富的感覺經驗、獲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後,才能夠判斷事物,知道每件事物之間的聯繫。要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強,卻讓他學習,那就只能夠簡單地記住而已。就像是,我們給小樹澆水,但是無法被樹根吸收,水就會溢出來。要是一下子要孩子掌握太多的知識,孩子根本學不進去,還會產生厭學情緒。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8200萬的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德國教育的祕密是什麼?居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國小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

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而一個人會思考是很重要的。在中國,人們太容易千篇一律,人云亦云。這都是教育的“功勞”。有位名人説過:中國人這麼多,很多還不思考,想想多可怕。

會思考一定要有閲讀量,也就是讀書,讀好書。孩子還小,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比讀了多少本書,能背誦多少詩詞更重要。在媽媽的引導下,我比同齡的孩子早接觸到閲讀。小時候性格比較孤僻,媽媽一度擔心長大的我不能融入社會,現在看來有點多餘,我能言善談,這都是讀書叫我早些看清了社會,瞭解了人性。比起在户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追逐奔跑的遊戲,我更樂意在屋子裏捧着一本書安靜地呆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當時心智發展有限,大部分名著我還是當故事來看的,其中很多內容無法完全理解,成年以後再讀感慨頗深,但是當時在小朋友的世界裏“思考”還是比大多數同齡人要深刻得多的。國中三年讀了許多國學經典。那段時間很是多愁善感,看着看着就自己蒙在被子裏哭。一直到大學我都保持讀書的習慣。

參加工作之後,漸漸讀得少了。但心情常常低落,莫名感到空虛。總覺得活得太累、太苦,明天太縹緲。思考為題常常陷入死衚衕,於是5年之後,我又開始讀書,因為有了些生活經驗,一本書好處更能補充正能量,也值得這麼選好書了。能流傳下來的書,都是被很多人論證過有價值的,其中前人的經驗都寫在書裏,以及未來的趨勢也被一些研究者預言在書籍裏。

我閲讀的範圍,大概在史書、經濟學、現實生活題材小説(主要是描寫建國之後到上世紀80年代的小説)、兵法、團隊管理、名人傳紀、國學、儒釋道、佛經等。我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這些書籍的閲讀使我的競爭力明顯加強了,想問題的思路更廣了。

讀書是一個修正自己世界觀的過程。同時,我們還可以看看那些牛逼的人物是怎麼想問題,怎麼處理問題的, 是怎麼在逆境當中生存的。

拿李嘉誠做例子,他在小時候就是個瘋狂的閲讀者,他父親是個國小校長,小李嘉誠每天有個習慣,就是一有空,就把自己關在書屋裏讀書。讀書培養了李嘉誠氣質,給了李嘉誠自強不息的精神營養。在李嘉誠不滿1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

李嘉誠獨自一人挑起了照顧媽媽,弟弟妹妹的重擔。可以説李嘉誠的起點是相當低,而且苦的。但是李嘉誠一步步的走向了人生的巔峯。。我敢説,李嘉誠小時候大量閲讀的書籍對李嘉誠有非常大的幫助。

因為書讀多了,人想問題會非常通透, 心胸也會隨之開闊, 就感覺沒什麼難處能難道自己。

而讓孩子熱愛讀書,父母要先做好榜樣。多在家中創造條件,能讓孩子隨手都能拿到書。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看書。可以讓孩子試着講故事,允許孩子提奇怪的問題,允許孩子選擇自己要讀的書。

在讀書這件事上,父母要少干預,多引導,少些目的性,少些功利心。讀書不一定能讓孩子成功,但會讀書的孩子,一定是有思想的孩子,在人生這條路上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