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多篇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篇1

心理素質是指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核心,由積極的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所導向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複雜整體。有專家為國小生心理健康制定了以幾點標準:正常的智力、穩定的情緒、適度的反應、和諧的人際關係、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的特徵、能夠適應學習生活等。站在特殊教育的角度看,智障學生由於生理缺陷,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水平,往往比健全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水平相差懸殊,我們當然不能用國小生心理健康標準來衡量智障兒童。但在特教學校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就無法繞開“還給智障兒童一個健康心理”的課題。筆者認為特教學校要有意識地深入開展對智障兒童心理素質教育,雖然這是一個隱藏得較深的、容易被忽視的課題,但這個課題的落實,對智障兒童的實效價值,卻極其重要。因為智力的康復、情緒的穩定、正確的認知、堅強的意志等心理素質,是他們將來適應社會生活與尋求自身發展的關鍵。同時,開展對智障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也是我們落實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保持教育幸福感的捷徑之一。

在方法上,教師要在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活動中,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親和的態度,影響薰陶學生;同時要結合授課科目的特點,挖掘出對智障兒童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素材,通過對學生心理各層面施行積極影響,補償其心理缺陷,以培養出良好的心理態勢,為他們的一切行為提供健康的心理背景。具體作法闡述如下:

一、開發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開展學生智力康復訓練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特教學校只有推行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才能系統、穩步地開展對學生的智力康復訓練,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益。目前供智障兒童使用的教材是1988年編寫,已經有20多年,現在看來,它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智障教育的多維目標;注重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同一,忽視學生智力差異的多樣性;注重教師的主動,忽視學生的主體,因此,它在教育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都已經不適合當前智障教育的需要。

智障教育效果的衡量,並不在於學生學習了多少系統、複雜的知識,而在於其自身發展的需求得到多大程度的滿足,比如智力得到多大程度的開發、行為得到多少矯正、自我服務水平得到多少提高等等。2007年《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提出了“以生活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積極主張我們的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具體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既要使學生在實用生活知識、技能以及習慣等方面得到培養與發展,又要讓學生體驗愉快的學習過程,簡而言之,就是學生學習的東西要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適應。現在,許多特教學校都在開發、整合新的教育資源,革新教育內容、方法和目標,教育效益大大提高。筆者通過實踐與對兄弟特校的瞭解後認為,落實“以生活為核心”理念的教育過程,就是最好的開展學生智力康復訓練的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那樣:“生活即教育”。

智力康復訓練的過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堅持好創造情感情境原則、趣味性和成功性原則,以期獲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創造良好的情感情境,可以使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保持愉快的情緒,達到與學習環境的和諧,是智障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堅持趣味性原則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動機明確,始終在歡樂的情緒中自我要求,進行學習。成功性原則就是要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成功的期待,提供學生成功的機會,並帶給學生成功的體驗,這一原則對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別重要。

二、建立友好的師生關係,創造教育機會

筆者瞭解發現:友好的師生關係,可以讓學生形成對老師強烈的喜愛情緒,這種情緒具有固定化、持續化、依賴化的特點。就是説,學生很願意接受並服從於他心目中的領袖式的老師!

一般來説,培智班師生比不大,這為每個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打開了方便之門。儘可能多地接近、瞭解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有威信、和樂意信賴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兒童有智力缺陷,但也有豐富的情感和準確的判斷力。當他真實地感覺到你在重視他、關心他時,他就會嘗試主動走近你,期望在你這裏得到幫助和解脱,表現出無限的真誠。

關懷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催化劑。學習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顧,小到一次鼓勵、一個讚賞的眼神,都能充分滿足學生期待的被理解、被尊重、獲得成功等各種情感需要,繼而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幸福”體驗並內化為進步的動力。這時,教師對於學生的號召力、管理力、“誘惑”力明顯增強。這樣,在和學生愉悦的溝通交流中,我們既可以感覺到師生情誼的樂趣,無形之中也創造出了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

在我們學校培智部,有的老師善於處理和學生的關係,彼此親暱,和諧融洽,所以課堂紀律好、教學效果好,學生進步快。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能直接或間接對學生認知、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

三、堅持個別化教育原則,幫助學生和諧發展

個別化教育原則是説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智障兒童的個別差異,為他們設計出各自所能達到的發展目標,然後採取相應的方法促進其實現。智障教育中,即使是在一個班級裏,學生的個別差異也很明顯,既有量的差別,也有質的差別,這樣就導致了他們內在或外在需要的差異,因此,“因材補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在通過集體教學提供方法、材料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個別輔導、編組輔導的方式來“開小灶”,加深知識印象,鞏固生活技能。雖然個別輔導的目標、內容、方法各不相同,需要老師有耐心,但越是個別化,教育效果就越可能成功。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看,堅持個別化教育原則,不僅直接有利於所有學生智力缺陷的補償,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四、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自我服務能力

對自我事務的處理,是智障教育的出發點,不管輕度、中度還是重度智力缺陷兒童,都應當在接受教育後,可以自我照顧或較少需要別人照顧。在傳授基本知識技能的時候,教師給予學生關懷、慈愛是應當的,但我們不可以對他們一味遷就、容忍。在自我服務能力、習慣養成、道德準則等多方面的教育上,要有嚴格的尺度,也就是説,一定要把補償缺陷貫徹在教育活動的始終,該放鬆的絕不嚴格,該嚴格的絕不放鬆。如果因為學生有缺陷,起了憐憫之心,那麼很可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我們發現,降低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標準,就會導致學生更加懶散;降低學生習慣養成的要求,就會導致學生混亂……因此,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髮展觀,在自我服務能力、習慣養成、道德準則等與他們生活密切聯繫的幾個方面,一定要嚴字當頭,不可疏忽。所以課內課外,教師都要耐心啟發,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反覆給他們講清道理,讓他們逐步養成遵循生活準則或規範的行為習慣。從心理教育角度看,越是嚴格,越是容易培養出學生良好(健康)的認知能力、動機、情感和性格。

五、營造家庭和社會教育環境,共同維護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國內外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家長的積極參與,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工作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繫、溝通工作,為學生健康發展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一方面,我們調查發現,智力障礙兒童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兒童要低得多,比如父母離婚、“爺爺奶奶”託管、多人殘疾、過於貧困等不利於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普遍存在。所以,學校要儘量把這些不利因素補充完整,比如成立家長學校開展活動、要求家長常常到校看望子女、扶貧助學等等。另一方面,向家長傳授智障兒童教育的基本知識和缺陷補償矯正方法,佈置教育任務,讓他們切實承擔教育的責任。智力障礙兒童對親情的依賴與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家長更多的關心能使他們獲得情感的豐富和情緒的穩定,起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社會教育方面,可以根據學生的喜愛,走出校園,開展一些參觀、旅遊活動;可以請社會上有愛心的人士看望學生,請周邊學校的大中國小生來陪伴他們度過週末等等。這些活動,可以增加生活樂趣,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實踐表明,學生非常喜歡這些活動,每次都很興奮,積極表現自己,所以能收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總之,一定程度上説,智障兒童的發展,就是心理素質的發展;智障兒童的教育,就是心理素質的教育。本文就當前特教學校在開展對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法,做了一個膚淺的論述,請同行指正。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篇2

學習了《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這一課程,本人受益匪淺。我覺得自己不僅學習到的是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讓我更為自信更為坦然地接受一次次的挑戰!在這次學習中,我認真傾聽了教授與從事心理工作一線老師的講座,他們都以實實在在的案例和具體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了心理健康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並且通過理論學習、自我剖析等讓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教育,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減少甚至杜絕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通過學習我還意識到要實現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的目標,教師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這幾天的學習中,我都認認真真地看教材,聽講座,做好筆記,學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教師的心理健康也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好的教師能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人不怕做事,就怕心累。當心累時,我們要有自我控制、自我調試的能力,保持樂觀積極的教育心態,不將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帶入教育工作中,不遷怒於孩子,剋制偏愛情緒,一視同仁地對待孩子,同時不將工作中不良情緒帶入家庭。我還學會了幾種解壓的方法:控制呼吸法、自我剖析法、學習轉移法、投身自然法、心情放假法、肌肉放鬆法。這些都給了我借鑑作用,正確認識自己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在工作中要有更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並且認識到,保持這種心態對每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將深深地影響着我、激勵着我對今後工作的態度,這也將直接地影響到我的學生們,使學生們能夠在良好的心態下學習、進步。在培訓學習中,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頗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知識貧乏。通過這次學習,我收穫頗豐、感想頗深: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到了解決或者啟發。對教育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提高,對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的素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篇3

從8月10日至8月17日,我參加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短短的7天培訓轉眼就結束了。回顧培訓期間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真的要對本次培訓活動説聲謝謝,感謝國家及省教育廳對農村教師的重視,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這次機會,能參加短期培訓,感謝繼續教育領導及老師們。在他們的精心安排下,讓我們這些來自於農村的老師得以與眾多專家、學者、省內外教育心理學界權威人士面對面地座談,傾聽他們對國中心裏健康教育教學的理解,感悟他們的先進心理輔導教學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訓也一定會藏在我的記憶深處。縱觀本次培訓活動安排,既有發人深省、啟迪智慧的專題講座、討論互動、觀摩研討、案例評析的理論培訓,也有親近課堂、體驗名師風采的實踐鍛鍊。這些活動都是我們農村教師所關注的但有極缺乏的領域,是我們發自內心想在這次培訓中能得到提高的內容。十天的培訓學習,讓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提升的機會,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擺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就是學生心靈的啟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為的宗旨,以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靈為育人理念。

本次培訓,還讓我們這些在家兼職的或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成為每位培訓人員提高自己心理輔導課教學業務水平的一條捷徑。在培訓過程中,我積極嘗試與其他學員之間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瞭解到心理輔導課程開展情況,並且注意到他們是如何處理心理輔導課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惑,以及他們對心理輔導課程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在培訓中,我們不斷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間的“相長”。也為學員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研討平台。在小組討論中,學員們暢所欲言,許多提出的觀點和問題,都是農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起全體學員的一致共鳴的同時,也得到專家們的重視,他們的回答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對於我們今後的心理健康輔導過程中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習之餘,我自我反思,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深入思考,自己對心理輔導含義的理解,以及心理輔導方法的選擇和心理輔導方法的正確性、妥善性,課堂觀察或是深入學生心裏等方面,考慮到對學生的有效性了嗎?等等都是我沒有思考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讓我獲得前進的動力,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要主動學習,主動研究。十天的培訓是短暫的,但是留給我的記憶與思考是永恆的,通過這次培訓,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以及差距所在,我將以此為起點,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梳理與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將近半個月來我們經歷了太多的感動,經歷了太多的激勵。回頭去看看自己在十天裏留下的腳印,我相信這不會是學習的結束,而是學習的開始!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篇4

當前由於我國地理﹑經濟發展的差異,產生了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他們在為城市飛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夫婦因各種原因把他們的未成年子女留在農村學習和生活。我們把這種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稱為留守兒童。

根據2005年中國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5800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4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筆者今年所教的九年級年級,一個班60人,留守兒童就有15人,其中有3名是父母全部在外打工。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後,與他們聚少離多,溝通較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未成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較大的缺失。留守兒童極易產生情緒消極、認知水平較差、內心失衡、人際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據湖南師大“農村問題兒童發展與教育”課題組同志的調查表明:25﹪的獨生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行為,而問題行為實際上大多來自兒童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作為一羣特殊的受教育羣體,給學校班主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該怎樣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讓我們先了解什麼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它是採用觀察和評定方法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長處和侷限性,採用各種教育和心理學手段與措施改正心理的缺陷,發揚心理的長處或優勢,並發展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特徵,從而使人格平衡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是學習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教師自身水平。俗語説“活到老,學到老“。要想當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學生心理的特點,掌握一定的中國小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才能在學生工作中游刃。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包括學習類﹑人際交往關係﹑和青春期生理與心理民展引起的困惑與不安。班主任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學習相關知識。

二是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留守兒童的班主任應對每位留守兒童建立一份完備的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係;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係,同伴關係;性格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輔導。

三是加強對留守兒童家長聯繫與幫助。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繫、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每一個新學年,筆者都要求所在班級的留守兒童提供一份詳細的家長聯繫方式表,包括外出父母的電話號碼和務工地址,留守的臨護人的姓名與學生的關係﹑電話號碼和家庭詳細地址。並在開學初與外出父母取得聯繫,共同教育留守學生。

去年我所在班有一名學生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每次週日他就不願返校,對其家訪後得知他與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奶奶年歲已高,又要照顧剛滿週歲的妹妹,無暇顧及孫子,加上他自己性格內向,總覺得自己很可憐,別人瞧不起,只想一個人呆在家裏。筆者通過與他父母多次交流後,他母親最終返鄉照顧兒子。這名學生從此不再逃學,人也開朗了許多。 四是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在農村因種.種原因很多學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活動課,班主任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在班會課時講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知道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通過遊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此外,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廣播﹑板報和批覆學生週記等方式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採用個別諮詢和小組輔導相結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個別輔導,是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而小組輔導也稱團體諮詢,是一組兒童在輔導教師指導下討論訓練並有效地處理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農村中學的學生絕大數為住宿生,班主任可定期在課外活動時間將本班留守兒童集中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大家聚在一起由班主任或學生自己提出心理問題,每個成員發表看法,最後班主任作總結。這種方法易於解決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同伴之間也更容易相互影響。兩種心理教育方法各有千秋,兩者相結合效果更佳。

當然,要想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單靠學校老師的努力遠遠不夠,還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注和配合,只有多方面齊抓共管才能讓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篇5

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着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因此,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應該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孩子的“心理健康醫生”。這次我有機會參加心理健康學習,真實感受頗深!

一、教師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反之則使學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師自身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

(一)學習心理衞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

(五)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

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以良好的心態感染學生

我們要以積極的情緒狀態和較強的感染力,要以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對學生的一片愛心、對所任學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響學生。努力做到教態親切、熱情、和藹可親,教學語言要生動活潑、富有幽默感。教學方式、方法要直觀、形象、豐富多樣,富有趣味性。要創設一個團結互助、好學上進的集體風氣,使每一個同學在良好的集體環境裏成長。

當然,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我們的教育教學與應試教育思想的碰撞,產生了不少問題,問題的出現需要我們去思考、去解決,如教師採用怎樣的教學方式;選擇怎樣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學習評價難以操作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果能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最終一定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學生總有一些不良的現象,如逃學、早退、遲到、作業不按時完成、上課搞小動作、做鬼臉等現象,無時不展現在你面前。此時,你的心情又如何呢?是氣憤、激怒、傷心,非想揍他一頓,還是用樂觀的心態來教育他,我想,教育學生需要耐心和寬容,用真誠的愛心去感化學生,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去對待學生的錯誤。讓學生靜心去尋找自己錯誤的原因,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錯誤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有多深,我想這樣的耐心和寬容教育學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何償不用呢?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篇6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民工規模的擴大,農民工跨省,跨地區流動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由於父母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處於普遍缺失的狀態之中。而月塘中學,正地處偏遠的革命老區,經濟非常落後,老百姓為了生活,不得不進城打工。這對於經濟的發展是個可喜的表現,但對於教育,卻引人深思,那麼多家長遠離家鄉外出務工,把打工地作為他們的第二故鄉,而他們的子女由於無法就近上學,只好留在家裏,教育子女的重擔由誰來承擔?這就出現了亟需全社會給予關愛的特殊羣體——農村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弱勢羣體,因長期與父母分離,再加上代管人多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愛現象比較嚴重,學習上、思想上與孩子進行交流較差,因此,這些孩子在學習上、思想上、行為上、心理上容易發生偏差。作為這些的教育管理者之一——班主任,如何作好這些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關愛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我個人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育的。

首先,建立好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我班有留守兒童10名,為作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我通過多方瞭解,掌握每名留守兒童學生的家庭情況,監護人的情況,並根據平時的觀察、瞭解,掌握留守學生的性格習慣,建立好個人檔案。通過觀察總結,我班留守學生性格有以下幾種類型:沉默寡言型、過渡活潑型、無拘無束型。對於沉默寡言型的學生,大多是寄養在親戚家中或從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從而養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即不和同學老師交流,上課回答問題也膽小,不敢舉手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就經常上課時鼓勵他們發言,鍛鍊他們的膽量,並利用每週班會活動時間,開展活動,讓他多與同學交流,這樣他就慢慢學會與同學交流了;對於過渡活潑型的學生,由於是隔代教育,往往是溺愛現象相當突出、嚴重所引起,常常“自以為是”,愛排異同學,針對這類學生,我不是一味的批評,我常有意識安排他們為集體作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人,讓他在幫助中體會快樂,改掉了“自以為是”的壞習慣;對於無拘無束型的學生,這類學生大多缺乏組織紀律性,無組織無紀律,想幹啥就幹啥,針對這類學生,我“抓住”他們犯錯的機會,進行當面全班性批評、教育,課後進行個別交流,告訴他們,只有學習上、紀律上進步了,就會受到同學的尊重,並選他們當紀律委員,用以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

其次,組建學習共同體,主動與留守兒童經常性地進行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並且,我還經常與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通過電話進行交流和溝通,及時反饋這些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況,並督促留守兒童的父母平時應多與孩子聯繫和溝通,要求他們經常與自己的孩子通電話,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況。以使學校家庭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儘量減少由於“留守”而給孩子帶來的不利影響。目前,我班的10名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相處融洽,學習、生活能力、性格發展等方面都呈現較好的發展趨勢。

第三,留守兒童的情感波動性較大,對周圍的反應比較敏感,他們需要平等友善、關心、理解和尊重。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更容易被寵壞、更容易形成嬌氣的不好習慣、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傷害。作為主任應當採取措施,使留守兒童經常保持樂觀、穩定、愉快的積極情結,使他們獲得愛的互需、愛的激勵,從而促進其在學校、家庭的學習與生活。並引發全體同學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幫助。比如:我利用寫家信的方式,讓全班的同學都寫一封給父母親的信,往往寫得感情最真摯的是那些留守兒童,因為他們的心中是那麼的思念父母。而後將好的作文展出或誦讀,讓全體同學都感受一個孩子對父母的真摯的心。這樣所有的同學都深受感染,他們都會用一顆誠摯的心關心身邊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應當幫助,體貼父母不在身邊的同學,那麼,我班留守兒童也不再覺得自卑、孤獨、可憐。他們要與同學、與教師、與社會上關愛他們的人親切可以的交流。我班同學也相處融洽,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班集體。

總之,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班主任,更要具有一顆愛心,還要具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