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2021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95K

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2021

圓是封閉的,沿着那個圓走,你可以一直一直走下去。那是條封閉的周而復始的路。百年孤獨,用近百年兜了一個圓,又回到了原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2021,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1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説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説以“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敍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敍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説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説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脱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宂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户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父親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難道名字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嗎?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_彷彿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這個家族的循環的命運再一次顯露了出來。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這個命運那就是俏姑娘蕾麥戴絲。她長得漂亮但這漂亮並沒有讓她淪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着寬大的袍子在家裏走來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頂偷看她洗澡她的態度也不卑不亢。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着白色的牀單飄向天空。白色的牀單也許象徵着高尚的靈魂。她擺脱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麗而又純潔的聖女在現實世界的塵世間是不存在的。

這是一部描寫家族的小説和中國的《紅樓夢》有些相似。但這是形似而神不似。《紅樓夢》的矛盾來自於家族內部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毀了大觀園;而《百年孤獨》的矛盾來自外

部科技、政治、戰爭、商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馬貢多小鎮。開篇的吉普塞人帶來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亞發現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本來馬貢多是個幸福的村莊“至今還沒死過人”是他們驕傲的宣言。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鎮長的出現兩黨派的鬥爭都讓這個和平的小鎮漸漸變質:士兵為非作歹學生嚮往戰場。而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又讓小鎮得到了虛偽的繁華並且迅速地在這泡沫經濟中衰敗。

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2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展現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書為標誌,魔幻現實主義流派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敍事結構不同於一般小説。這部小説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敍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説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小説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脱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宂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户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父親所開創的馬孔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脱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_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作者表達着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事實上,這本書並不容易理解。如果沒看明白,不要逼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説我看懂了。懂與不懂沒有標準,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讀幾遍的書,或許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3

一直以來深感自己的文學知識的匱乏,對國內外文學著作涉獵非常有限。很多文學作品只聞其名,沒有真正拿起書本靜下心來讀,有些準備讀的文學作品則讀到一半或者更少的時候就沒能繼續下去了。很多時候會為自己作為研究生而居然沒有去涉獵人類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而感到羞愧。每本能流傳至今的文學作品肯定有其獨到之處,都記錄着特定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無不承載着作者的思想和靈魂。品讀文學著作是我們在現今社會“穿越”的方法,是真正領略作者思想的方式。

某種偶然途徑瞭解到《百年孤獨》這本書,多位欣賞的人推薦過這本書,於是將其買入待有時間的時候來細細品讀。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和《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文學作品來源於現實才能更加深刻,每位能寫出振聾發聵、引人深思的作品的人必定有易於常人的經歷。故瞭解作者的經歷會有助於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作者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瑪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1947年進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後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1975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

此書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我對魔幻現實主義的理解是採用及其誇張的手法進行寫作,同時用誇張的手法讓讀者對現實進行反思。達到“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效果。正如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亦是東方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大都逃離不了曲折離奇的情節,各類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等,創造出一個極其生動、誇張的世界,《百年孤獨》的馬孔多和《西遊記》所營造的妖魔鬼該、光怪陸離的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文學作品中,營造的世界越是誇張,反而越顯得真實,人物越是讓人深刻。此文就達到了此種效果,此文就是在極度誇張中描繪了一個複雜而又孤獨的世界,刻畫了一個個孤獨的人們。該書內容龐雜,人物眾多,而且書中記載的這個家族喜歡沿用祖輩的姓名,加深了讀此書的難度。當然這也是坐着對一個家族孤獨的延續的一種寫作手法。記錄着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坎坷的命運,不管這家族是興盛還是沒落,不管家族的誰作出什麼樣的努力,過着什麼樣的生活都逃離不了孤獨的命運。正如書中所寫:“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深情,長大後,他們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於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書中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在很早就預示了這個家族的命運“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布恩迪亞家族的創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沉迷於各種新奇的事物,最後陷入無盡的研究之中,以至於走火入魔,至死也被捆在樹上,他是在孤獨中失去了自我。阿瑪蘭坦清楚認識到了自己的孤獨,曾有過不擇手段欲擺脱這種孤獨,但發現這種方式是徒勞的,於是只能接受孤獨,到後來幸福在靠近的時候發現孤獨已深入骨髓,竟然已經不能再享受幸福了,她在為自己編織壽衣的過程中孤獨終老。烏爾蘇拉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她為家族的事業忙碌終生,她是小説中公平、正義、善良的化身,但是任憑她如何努力,做何種嘗試終究改變不了家族任何一個人的命運。布恩迪亞上校參加革命軍隊保守黨併成為了革命領袖,發動過32場內戰,但由於不同的原因都歸於失敗,晚年又回到了小作坊循環往復地做着小金魚。他在童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母親腹中就會哭泣;長大成年後他沒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和同行者,他所愛的人蕾梅黛絲很早就死去了。布恩迪亞上校最為孤獨的是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獨,他放棄了家庭,放棄了親人,走上了戰爭的道路,他驕傲、自負、剛愎自用促使自己一次次的失敗,同時也讓自己的孤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至於在重複製作小金魚工作中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馬爾克斯為什麼要來描繪一個家族百年的孤獨史呢?對於其寫作目的我還不能完全領悟透徹,必須要藉助其餘的參考資料為我瞭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其中一種説法是採用馬爾克斯談及人性孤獨時所説:“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借用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迪亞家族他們孤獨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本書描述的史實主要是1830年至20世紀70年代間,哥倫比亞爆發的幾十次內戰。書中的許多人為了打破孤獨進行各種艱苦的探索,但是始終無法擺脱孤獨的命運,整個家族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這個家族,而且深入到真個馬孔多鎮,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者也藉以批判拉美各個民族相互鬥爭,“孤獨”的局面,號召拉美民族團結起來,共同擺脱孤獨。這是眾多人對馬爾克斯寫作目的的解讀,如果沒有讀這些評論,還真不能體會到這層次的含義。

對於作者寫作目的我還不能完全領悟透徹,但我對這個家族孤獨的原因也有自己的理解,當然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個。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原因並非他們不善於分享快樂,而恰恰在於他們不曾分享自己的痛苦。收容麗貝卡,當修建鐵路至馬孔多後,家族免費接待來往的行人,無不體現着這個家族的人,尤其是烏爾蘇拉善於分享快樂。但是,這個家族的特點是不善於分享自己的痛苦,家族的人互相之間都將痛苦埋藏在心裏,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面對着這些困難,面對着這些孤獨,親人之間、親人之間甚少進行心靈的交流。人們總是記住相互承擔痛苦的人,而分享快樂的人永遠都只是過客,哪怕是受益者也不會對分享着有多少感激之情,或者僅僅存在感激之情。人與人交流正式如此,能夠一起分享快樂,但不能一起承擔痛苦的人註定不是真正的朋友。一起分享快樂的朋友在人生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但是能一起承擔痛苦的朋友卻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們雖然並非生來孤獨,但是我們大多時候都是處在孤獨之中。

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4

《百年孤獨》是一部包容萬象、精彩繽紛的史詩級小説。一部悠長的家族恩怨史,隱隱約約中映襯着拉美社會近一個世紀的的波譎雲湧。於刀光劍影、戰火紛飛和兒女情長的期期艾艾與冤冤孽孽中,更是折射出一幅地道的拉美文化及社會人倫道德的畫卷。真可謂是一本奇書。而正本“奇書”正是圍繞着布恩迪亞家族與馬孔多一百年的興衰榮辱而展開的。

正如全書結尾處寫的那樣:這個註定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作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代表作,書中充斥着大量作者運用誇張修辭手法後的痕跡(尤其是那場一連下了四年的雨和一掛就十年的豔陽,還有那兩百多節運送屍體的火車。浪漫主義的氣息隨處可見。),伴以各種或鮮明乖張,或沉鬱頓挫,又或是幽默詼諧的文字,於潛移默化中就牢牢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一旦開卷,就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就將整本書讀完,絲毫不顧忌那些枯燥晦澀的人名。

隨着情節的推移流動,作者巧妙地運用多種修辭和表現手法,尤其是寓情於景——作者通過時不時對景物的細緻描寫,不知不覺中調動了讀者的所有感官,使讀者擁有身臨其境之感,為烏爾蘇拉的勤勞勇敢而心生敬意;為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沉浮的人生與戰爭宿命而唏噓不已;為麗貝卡的食土情懷與孤獨終老而深深震撼;為費爾南達的保守虛偽而啼笑皆非;為梅梅激情卻無果的愛情而久久留戀……馬孔多前的小溪從原先的清澈見底到香蕉公司時的“色彩繽紛”再到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眼中的渾濁蕭瑟,馬孔多一百年來的風雨瀟瀟,即是無情的輪迴,也是自得其理的發展。

象徵手法的運用也為本書的表達效果增色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馬孔多的居民集體患上失眠症這一段——馬孔多的居民為防止失眠症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將每日所行之事、所言之語紛紛寫於小標籤上,貼滿整個居室。我認為,一字一句皆象徵着作者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過去的種種回憶——儘管人們通過失眠症而變得精力充沛,但一直向前走的你是否還記得昨日的星輝斑斕?人生固然需要進步,但在疲累之時,欲休息之際,會不會因為已忘記回家、迴心裏的路而懊惱萬分,捶胸頓足呢?

在閲讀時,我也曾深深沉浸於那些精彩絕倫的神話典故中。到底是魔幻現實主義,吉普賽人的飛毯、日夜纏繞布恩迪亞的鬼魂、蕾梅黛絲的_、與死神對話的阿瑪蘭妲和那場如史前洪水般的大雨……為整部作品平添了引人入勝的神祕感。只可惜自己對拉美和西班牙的相關文化典故不甚瞭解,加之初讀此書,未能完全領略其中的奧義,甚是可惜。

其實,正如很多評論家所言,馬爾克斯似乎使用了一個巨大的哈哈鏡和一個不斷變換焦距的照相機,虛虛實實,拍出了一張張或誇張怪誕,或深情動人,或發人省醒的人間百態圖。

名作《百年孤獨》閲讀心得和收穫5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説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裏。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裏行間,而是靠着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説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裏,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