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7W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多篇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篇1

暑假中,有一天我在《三字經》上讀了“羶焦香,乃腥朽,此五臭,鼻所嗅。”這句話的意思是羶,焦,香,腥,腐這五種氣味,我們都可以通過我們的鼻子聞到。

這句話,我很喜歡它,原因是這句話有一個典故。讀完我有很大的感慨和想法,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分享。

話説晉朝的時候,有個小官叫陳遺。陳遺的的母親很節儉,從不肯把吃剩的飯菜倒掉,連鍋巴也要好好收藏起來,陳遺受媽媽的影響,從小就很節省。有一次,他看見廚房裏有一大桶鍋巴,便把他們都曬乾了,收藏好。有一年發戰爭了,陳遺帶軍去迎戰,把鍋巴留在軍營裏,他們的隊伍被衝散了,他和十幾個人餓了一天。陳遺想起了在軍營裏的鍋巴不是什麼好東西,應該不會被拿走,他悄悄返回軍營,拿回鍋巴和大家一起救急,這十幾個人靠鍋巴活到了援兵來。

讀完這個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了節儉這種傳統美德的重要性,一些你有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在關鍵時候能發揮很大作用甚至是救命。其次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更要懂得節儉的重要性,我們知道現在地球資源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節約,鋪張浪費的話,總有一天我們人類要自食其果的,所以我們要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從小事做起,你我一起行動吧!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篇2

作為教師,熟讀經典名著,大有裨益。所以在我首選《三字經》一讀,圓了與經典同行,與聖人為伍的願望。中國的啟蒙教育有着悠久的歷史,而在眾多的啟蒙學經典中,《三字經》當居首位,是中國古代流傳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國學經典中最為輝煌的篇章。

很小的時候,便從長輩的教導中略知《三字經》的一些內容,但沒有詳細研讀,也沒有機會研讀。現在為了充實自己的文學素養,為了積累教學素材。業餘時間研讀了《三字經》,真是獲益匪淺。

?三字經》含有大量歷史知識,概括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廢,尤其勸學、勤學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使於兒童學習理解。《三字經》還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它不受文字限制,以通俗的文字將中國文化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才,三八經史”。

作為啟蒙教育讀本,從形式上,《三字經》是三個字一句的詩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每句簡潔明瞭,含意深刻,又能讓我們一讀就懂,易讀、易記、易解。從內容上,《三字經》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道德常規、有歷史故事、有人生哲理等等。其中有激勵人們學習的典故,如頭懸樑、錐刺股,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告誡希望我們趁年輕的時候刻苦學習,長大成才,為國效力。作為教師,我比較欣賞這幾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古代的人都知道教育孩子受環境、方法、時間、恆心的制約。我們現在條件這麼優越,一定要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我們要大力搞好學校文化的建設。在教學方法上要不斷改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教師做好服務工作就好了。教不嚴,師之惰,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懶惰,注意研究新的教法,不怕苦,不怕麻煩,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只有學好了,才知禮、義。

作為傳承人類文化知識的人民教師,應自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養,研讀經典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通過學習,可以潛而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篇3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説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

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瞭。別看它簡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後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説法。一派,孔子的説法。他的説法是什麼呢?就是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説法。換句話説,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説),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為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説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為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後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己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可以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並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不過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後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不過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篇4

去年,爸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認真地讀了起來,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它講述的是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三字經》裏我最喜歡這兩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這兩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後,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並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朋友們一起時,不要逞強,要懂得禮讓。

有一天中午,我放學回到家,看到媽媽躺在牀上睡着了,我忽然想起媽媽昨晚上夜班,天亮了才回來。“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我把書包輕輕地放下,躡手躡腳走到廚房,學着媽媽的樣子,繫上圍裙、淘米、洗菜……

當我把飯菜端到桌子上時,爸爸回來了,一臉驚訝地看着我:“我們家的小公主什麼時候學會做飯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請你先嚐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一定是吃的!”媽媽不知什麼時候也湊了過來,滿眼淚花地對我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又大聲地讀起了《三字經》。《三字經》,我人生的路燈,它將照亮我前進的征途。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篇5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説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篇6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全書三字一句,有兩句一韻,共有一千多字。所以,它也是部兒童識字課本,包括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含有豐富的典故,知識性強,全書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國學精粹中難得的啟蒙讀本。

?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習相遠。大意是人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間沒有多大差別。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習性便有了千差萬別。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這樣的,有些人長大後還象小孩子一樣善良了,有些人卻不是,這跟生活環境很重要,要是愛學習的同學交往,從小培養優秀的品質,改掉不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還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它的意思是剛採出來的玉石,如果不經過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務,就不能明白事理。不經歷風雨,是見不到彩虹的,玉在沒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人也一樣,只有經過磨鍊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還有一句是這樣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五條準則,也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要求。這五常,不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現代人所要具備的素質。

?三字經》裏每一句話的含義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個字的句話,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大道理。

我們要從此書裏,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經》的心得體會篇7

今天,我們聽了復旦大學錢文忠的“講解《三字經》”第一、二集。雖然只有原文六句,但是這六句卻在錢文忠教授獨樹一幟的講法中變得趣味盎然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字經》是宋朝時的兒童啟蒙課本,內容通俗易懂。錢文忠教授之所以能讓這有點枯燥乏味的簡單文字,讓人理解起來如此傳神,還是因為他那獨特的教學方法。他在每一段話的背後加上一個輕鬆、詼諧的小故事。通過第1、2課(集)的學習,我們已初步領悟到了學習對於人的重要性,知道了“五子登科”、“才高八斗”等成語的由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曹操四子的故事。

傳説曹操有四個兒子,他們分別是曹植、曹丕、曹彰、曹衝。這四個人雖然是親兄弟,但性格各異,又不像親兄弟。曹植才高八斗、憨厚老實,喜歡吟詩作畫,才華橫溢。曹丕__詐、貪婪,佔有慾很強。攻城時,曹丕總第一個衝進城去。可是他既不是來帶將士衝殺,又不是剿獲戰利品,而是去強佔別人的東西和親人,還很嫉妒。曹彰武藝高強,能夠鈍住一隻老虎。而曹衝則是家喻户曉的神童……,這幾個人性格的差異,凸顯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三字經》之所以被奉為“經”,是因為它朗朗上口、藴藏着無盡哲理,真希望明天可以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