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6K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多篇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篇1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麼時間總是向前進?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問:“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stephen hawking在《時間簡史》中回答了這個問題:“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我們對時間方向的主觀感覺或心理學時間箭頭,是我們頭腦中由熱力學時間箭頭所決定的。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説,所有的物體在相對於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裏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裏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裏還是混沌狀態,在那裏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裏存在。”

一、一本書,一幅探求真理的畫卷

我利用假期簡讀了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這本書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我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祕,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温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温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温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用簡明樸實的語言,幽默詼諧的語調,簡單生動的例子闡述了世間最為深奧的理論,講解了近代物理學上關於時空觀理論的發展。從他的敍述中我看到了我們所處的宇宙之廣闊,空間的廣闊對應了時間的漫長。身在這樣的時間與空間中,我感覺自己猶如滄海一粟,人之渺小與宇宙之廣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一個人物,一段催人奮進的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讀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於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霍金,他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同樣是一個奇蹟,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他卻創造了奇蹟。(據瞭解“漸凍症”是一組運動神經元疾病(簡稱m.n.d.)的俗稱,主要類型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因為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症”。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而與癌症、艾滋病等疾病並列為世界五大頑症。)就是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霍金離我們很遠,他的精神卻離我們很近。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邪説。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我們要把霍金的這種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學習上,作為一名學生,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脱穎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於我更深一步的閲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後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篇2

原始人種在生存競爭中區別於別的物種的特點,大腦殼,直立走,用石頭。

表面上是競爭優勢,但其實不然。腦殼大,能量消耗就大,行動會不便,原始人應該不會跟你來講道理。直立走,雌性臀部就變小,生小孩生不出來,導致十月懷胎的孩子相比於其他物種而言,本質上都是早產兒。用石頭似乎是無奈之舉,因為赤手空拳打不過。所以,想當然的優勢,並不一定是優勢。

正因為這些劣勢,反而給人類帶來了機會,機會就是:會做飯,要八卦,會扯淡。

做飯吃熟食,消化和進食所需時間縮短,腸道可以短一點,胃也可以簡單點。人腸總長一般不超過六米,豬的有二十米左右,羊的超過五十米,腸道越短,消耗能量越少,病變機率也會下降。所以,普羅米修斯和燧人氏都是人族的英雄祖先,因為他們教人做飯吃。

八卦是第二個牛逼特徵,因為早產兒,雌性帶孩子,也沒啥事,就開始八卦,八卦一般是説第三方的壞話,壞話的前提是有了善惡觀,有了區分善惡,就會產生小規模的集羣,相當於朋友圈,這個圈子裏面的人都是一夥兒的~也因為早產兒,雌性得有他人保護,雄性就承擔了義務,但雌性得讓雄性爽一爽,雄性才樂意啊,所以,人族的性交就有了區別於別的種族的非繁衍性快感,於是八卦帶來的集羣和性快感帶來的誘惑,讓雄性在集體狩獵和生存鬥爭中產生了部落優勢,所以早期人族聚居羣體數量往往超過其他種族。於是,區別善惡的蘋果就會成為禁果,禁果的比喻就是兩個,一,能區分善惡,二,能讓人族有性交的快感。從此以後,人族有了生存的優勢。

但是還不夠,除了雌性的八卦之外,雄性在工作和性交之餘做啥事情呢,因為畢竟物產豐富,我想,他們應該在吹牛逼。吹牛逼,是人族語言發展的一個大進步。因為要吹牛逼,所以雄性會想象某種很牛逼的事情,包括臆想出來的,比如,打架打不過,就吹牛逼説對方有着神靈的保護,打過了,為了避免無休止的挑戰,就吹牛逼説我有菩薩罩着的,吹着吹着,就有了圖騰,一般圖騰是信仰的初級狀態,慢慢又有了神靈。這些是吹牛逼的結果,然後藉助於這個牛逼,就建立各種理想,目標,信仰,規則,法律,道德。就這樣,同樣的牛逼哄哄的各個人族,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大的社羣組織民族,然後吹出一個國家,就形成了政治的雛形。所有這一切,都來自於吹牛逼。最大的牛逼,莫過於巴別塔。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在演化過程中如何把劣勢變成優勢的。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篇3

遠古時期,也許在某個時刻,人類抬起了頭開始仰望天空,思考星辰天河,我們便一步步向着智慧生物進化,通過不斷思考和想象發展出屬於我們的社會屬性和科學。就像書中描述的,世界總是處於運動和不斷變化中,我們的思考和求得真理的渴望也總是活躍跳躍的,從未知到假想,再到後一步步的驗證證明,甚至書中所描述的還未證實的物質——引力波,也在近代成為現實。人類的智慧和執着的態度讓人感到驚異和感動,而孕育出並容納我們這種生物的宇宙該是多麼神奇!

高中上物理課時,學長關於原子分子的運動規律,總是會不自禁開始思考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所充滿的物質和介質,知識到達不了的地方就開始幻想,似乎空氣中的細小微塵都真實顯現出來了。由於十分渴望證是自己的一些猜想,在那個時候就初步接觸了《時間簡史》,但是由於太心急了,只是囫圇吞棗般看了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例如宇宙大爆炸,黑洞。幾年後再次閲讀,除了感歎我們所處的空間時間流逝的如此快速外,對文章也有了不同的理解。應該是由於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沒有頻繁接觸物理,使得知識生疏,專業性的知識少了以後,看起來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感悟。

在第二章—時間與空間中有一句話“這樣,不存在絕對靜止意味着不能像亞里士多德相信那樣,給事物指定一個絕對空間位置。事件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對於在有軌電車上和鐵軌上的人來講是不同的,所以沒有理由以為一個人的立場比別人優越。”這句話讓我感觸良多,很多時候因為某件事情妄自菲薄,或者期求從他人那裏得到優越感,這些做法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們需要的是保持前進的腳步,不至於在變化中被淘汰,並保持着上進的心,而對於站在不同立場的人裏面總有認可我們的那部分。想到平時學習時,總是思考以後找工作學校名氣比不過名牌大學而心生沮喪,聯想到書中,我們的位置也是處於動態中,誰又能預料到以後考研或者創業,自己真的會比不過他們麼?保持着一顆不願停滯不前上進的心才是重要的。

介紹黑洞的那一章依然迷人而神祕,源於我們自身對於二維和三維空間的瞭解和研究,更高維度的空間簡直難以想象,其中生命狀態的存在也讓人感到好奇。書中所描述的連光都無法逃脱的黑洞,內部卻並不是這麼黑。存在於黑洞中的物質也會因為黑洞期間的坍縮運動而撕裂變成不同的物質,類似於事物時間的終點。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永恆不停的時間,萬有引力在黑洞面前都顯得那麼脆弱而有限,這是多麼奇妙的一件事。而且它還是真實存在的,並非童話幻想。這樣相比,我們所生活的周圍的一切的那些理所當然,又重新顯的不可思議起來。這樣來看,我們平時生活中那些讓人煩擾不安,甚至鬱結成心理疾病的事情是多麼的渺小而不值一提。生命的在這些可以算得上險惡的未知中的存在該是多麼難得!我們實在不應該為止放棄繼續未知生活的探險!

書中除了那些經過無數偉大的科學家修正的規律,驚奇的定律外,霍金先生對於宇宙起源和命運的研究也讓我敬佩。縱觀歷史,那些偉大的科學家中也不乏研究出了定理便百般維護自己研究的學者,不接受其他意見而影響了之後的研究。霍金先生卻在讓大眾都接受了自己關於世界起源於大爆炸的研究後,繼續研究思考,甚至懷疑這個設想,和其他科學家繼續研究證明。霍金先生雖然行動不如一般的科學家,但是思想上對於研究發現科學的理解卻比常人都深刻許多。這應該也是為什麼,他被稱為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在不少電影中人們也願意將他和愛因斯坦,牛頓這類科學巨匠比較。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變化瞬息,比前之時代都更加快速發展的時間點上,如果沒有一個開放性的思維,和多方面學習合作的認識,閉門造車,抱着自己的死理生活是不會取得什麼大的成就的。我閲讀期間也反思了不少自己因為偏見,和對過去片面經驗的依賴,不願意動腦去思考的新的應對問題的方法而浪費的時間和精力。大學是開放性的學習環境,需要高度的自主和對信息的分析能力,現在沒有老師將知識分類好直接給你,而是提供一個思路讓我們自己去開闢道路,在開闢的過程中利用好大學這個多資源的條件。例如,這次的讀書活動。我因為高中學習的舊方法確實取得過一些成就,照搬過來,卻因為手機等外部誘惑加多,而沒能善加調整,因此顯得力不從心,巨大的落差感也差點擊垮了自己長久以來累計的自信心。所以《時間簡史》中,霍金先生對於研究的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傳頌學習。

在讀這本書的額同時我也有閲讀涉及道家思想的書籍,例如《淵海子平》。科學和玄學從某種方面來説確實大相徑庭,一個追求準確的證明和嚴謹的邏輯,一個卻是以天命因果循環為主,但是值得驚奇的一點是,它們都試圖找到一個能統一世間變化規律的規則,類似於大統一原則,從而通過這個大統一來解釋過去預測未來。人類對於未知的害怕和好奇,自古以來就一直引領着我們朝着更高級的方向發展,而正是這些好奇心的堅毅的探索之心,讓我們在不同的文化中總能找到共同點。習近平主席最近提出來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相當有科學依據的了。

除了書中的內容,這本書的書寫方式也是十分的積極幽默,帶着對生活的熱情,,讀起來實在是比物理教材書有趣的多,雖然裏面有些知識點因為篇幅和受眾問題寫的很簡短,不太好理解,但是用來開發興趣解釋平時中的疑惑已經足夠了。特別是在瞭解霍金先生是在何種情況下寫出這本暢銷書的。看完這本書,我無法説自己對於物理有了多麼深刻的理解,但是對於生活卻有了不同了看法,我所處的狀態,以後要走的路,思考問題的方法都不會再是侷限在我自己這個渺小的個體中了。我得時刻走出去看看,看看這個浩瀚壯闊的宇宙,去獲得萬千世界中我力所能及的各種不同的體驗,把這些神奇的力量轉變成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如同《時間簡史》中那些不可思議的科學規律一般,去發現自己神奇潛力無限的一面!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篇4

小時候,夜晚看着滿天的星星總有一種嚮往,幻想着能有來自哪顆星星的神祕物種賜予我超本事;之後,當我明白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太陽,更加堅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幾億或幾萬年前的星星,也給宇宙塗上了神祕的色彩。正是由於童年對宇宙的好奇,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宙科普讀物——《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著名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所著。然而在2018年3月14日的早晨,史蒂芬·霍金教授卻在劍橋的家中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不得不説霍金教授的離去是全人類的損失,幾乎所有人都對這樣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離去致以自我最高的敬意與哀思,他就像是羣星的鬥士,先我們一步去往遼闊無垠的宇宙世界,成為我們仰望的星空。霍金教授以往説過,能夠讀懂這本書中每一句的人就夠資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了,這給了我一些安慰和繼續讀下去的勇氣。

這本書在開頭部分講述了我們宇宙的圖像。早在公元前340年,人們就明白了我們的地球是圓球而不是平板。人們對真實世界逐漸地瞭解,從地心説到日心説;從靜止的宇宙到膨脹的宇宙。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為什麼各個行星繞着其他星球轉動。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所有物體都被另外的物體吸引,物體質量越大,距離越近,相互吸引力也越大。可是如果空間有限,由於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會使所有星球都被吸引而坍縮,而事實上宇宙並不如此,所以應當有無限多星體均勻地分佈在無限空間中使這種情形不至於發生。如果從另一方面研究,必須區域的星體會坍縮在一齊,再在其外面均勻地加上無限多的星體對原先的星體是沒有影響的,所以這些星體還是會坍縮在一齊。牛頓引力理論必然會導致宇宙不可能靜止.

關於宇宙的產生,此刻比較為大家理解的説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開端之前,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奧古斯丁以往説過: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個性質,在宇宙開端之前不存在。對於普通人來説,這種説法聽起來很荒謬,也很難理解。事實上,時間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必須改變對時間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亞里士多德和牛頓都相信絕對時間。他們相信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是不可改變的,時間和空間之間是獨立的。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解釋了:對於所有觀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樣的,並且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質量會變得很大,要加速將變得更困難,所以它永遠達不到光速,因為那時它的質量就會無限大。然而這種理論和牛頓引力理論不是很協調。

於是愛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他認為引力不像其他種類的力,它只可是是空間——時間不是平坦的這一事實的後果。大質量的物體會使空間——時間彎曲,地球圍繞着太陽轉的時候雖然沿着彎曲的軌道做圓周運動,可是它事實上是沿着空間中最接近於直線的軌跡運動。這就像一架飛機在多山的地面上飛行,它在三維空間是沿着直線走的,可是在地面上的影子卻是彎曲的,因為地面不平坦。在太陽周圍的空間——時間由於其質量而彎曲,所以光線在太陽周圍就不能沿着直線走。在正常情景下很難觀察到這個效應,可是在日食時就可能觀察到,這正好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大質量的物體能夠讓時間變得慢一些。因為光的能量和頻率相關:能量越大,頻率越高。當光經過大質量的物體會失去能量而頻率下降,光速恆定,必然導致時間變慢。在1962年,驗證到水塔頂上和底部的精確的鐘時間不一樣步,接近地球的鐘走得更慢。這種現象可能讓人大跌眼鏡了,以我們以前所明白的,時間是絕對的。如果時間能夠不一樣步的話,那麼我們想像的時空隧道就可能由於某種原因而真實存在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確多次存在穿越時空事件。1954年,在一次熱氣球比賽中,哈里·洛根和德里克·諾頓乘做的熱氣球在魔鬼三角地帶神祕地失蹤,經多方查找,仍無下落。在1990年春天古巴的春季熱氣球比賽中的那隻失蹤了36年的熱氣球,在原先失蹤的地方又突然出現。洛根和諾頓仍然和當年一樣年輕,在他們看來僅有幾秒鐘的時間,對地球來説卻已經有36年。這讓我想到了馬航mh370。馬航已經失蹤半年了,至今仍然沒有找到,不排除進入時空隧道的可能。也許過個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飛機或許真的會再次出現,讓我們為馬航mh370默默祈禱。

1924年,我們現代的宇宙圖象才被奠定。美國天文學家埃得温·哈勃證明了,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並且他用絕對光度計算出了我們與其他星系的距離。那麼那些星球離我們那麼遠,我們怎樣區分它們的種類呢?不一樣恆星的光譜不一樣,並且某些顏色在光譜裏找不到。因為每一種化學元素都會吸收獨特的光譜線組,根據失去的譜線能確定恆星大氣中存在的元素。20年代天文學家觀察光譜時發現了一種奇異的現象,所有星系的線光譜和銀河系一樣具有吸收的特徵線組,可是這些線組都會出現紅移現象,即向光譜的紅端移動。人的眼睛看不一樣頻率的光顏色不一樣,人眼睛能看到的頻率最低的光是紅色,頻率最高的光是藍色。如果星系離我們遠去,由多普勒效應我們能夠明白眼睛看到的光的頻率會減小,即出現紅移現象;而如果星系靠近我們,眼睛看到的光的頻率會增大,則出現藍移現象。那麼如果星系運動是紊亂的,紅移光譜和藍移光譜會一樣多,可是事實卻是大部分星系出現紅移現象,這意味着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宇宙在膨脹!而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不特殊,僅有所有星系都相互離開才能出現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我們能夠想象這樣一種情形:一個氣球上畫了很多斑點,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點的距離都在增大。類似的,這樣就能夠任何兩個星系都在相互遠離。

宇宙可能從大爆炸開始,並且到目前為止一向在膨脹,那麼宇宙有沒有邊界呢?如果有,宇宙外又可能是什麼呢?我以往十分愚蠢地做了一個簡單的推論。我先假設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邊界外必定存在,每個邊界都存在邊界外,這樣無限個邊界便是無限。而無限的宇宙意味着無限的物質,這樣很難讓自我理解,於是我覺得可能是人對無限的理解有錯誤。可是之後,我發現我把問題引到死衚衕,以人太低能無法理解結束了問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關於宇宙的邊界的一系列問題,人們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結合在一齊,就可能使空間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卻沒有任何邊界。這就類似於地球的表面,雖然地球的面積是有限的,但它卻沒有任何邊緣,只可是地球表面是二維的。而空間是三維的,第四維時間也是有限的。

將宇宙的資料分割成物質和力的這種做法一向沿襲至今。亞里士多德認為物質是連續的,人們能夠將物質一向分割下去。我本來也一向這樣覺得,可當我明白光速是所有物質運動的速度的極限時,我就不太相信物質能夠一向分割了。在狹義相對論發表時,人們還認為原子不可分割,之後湯姆遜證明了電子的存在,人們逐漸瞭解了原子的結構,質子和中子被認為是物質的組成單位。事實上它們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的。當然,此刻還不能説是否有比夸克還小的粒子。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滅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整個反粒子構成的反世界和反人。如果你遇到了反你和你握手,你們將會在一個巨大的閃光中消失。

黑洞是時空的一個區域,它由恆星衰老坍縮而構成,其引力十分強,以至於任何東西甚至光都逃不出來。黑洞中存在時空曲率無窮大的奇點,在那裏任何定律都失去作用,時間也將終止。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必須有個開端,並且有個終結,空間——時間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並會在大擠壓奇點或黑洞奇點處結束。當然,這只是基於必須科學理論的猜想,包括大爆炸也是,宇宙的開始與結束是否真的如此,還是個未解的迷。

?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站在霍金的肩膀上,對宇宙稍微多了那麼一點點的瞭解。相對於宇宙,人類的力量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如果宇宙註定要有終點,生命的存在就會那麼沒有意義。無論是小到地上的螞蟻,還是大到人類的禮貌都將會消失在茫茫世界中。而我自我的所遭受的苦與樂,成功與失敗都必然湮滅在時間裏,想到那裏,不免有一些傷感。一切存在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每個生命都要繼續走下去。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盡頭,生命仍然因為本能,因為信念,因為心靈的滿足而活着,而這也就是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望會指引每一個人去探索和發現屬於自我的星空,而人類就是這樣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不斷前行。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篇5

這兩天朋友圈裏對聖誕節形成了陣線分明的兩大派,一派堅決抵制、一派身體力行的支持。抵制西方節日一直都有,不只是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都有抵制的。其實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惑,對於自己不能改變又必須身處其中的制度和習俗產生強烈的反感,最早的是大學聯考、最近的是房屋限售。看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讓我對形形色色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人類簡史》按照人類的發展史寫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但它絕不同於歷史課本,書中素材源於歷史,最後都是匯於哲理。比如人類轉瞬登上了金字塔頂端,不僅讓生態系統猝不及防,連人類自己也不知所措。人類歷史上眾多的災難,不論是生靈塗炭的戰亂還是生態遭劫,其實都是源於這場過於倉促的地位跳躍。

對於我一直迷惑的不存在宗教在人類歷史上的為何能起這麼大作用這一問題,此書也給出瞭解釋: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國家、種族、宗教均是如此。所以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其實是想象,它與我們的生活的真實世界緊密結合,塑造了我們的慾望並將我們連接在一起。改變這些秩序,就得同時改變數億人的想法,這絕非易事。比如説抵制聖誕節,就得説服許多陌生人合作,而這又得靠着他們都相信另一些共同的虛構故事才行得通。

無論是大學聯考還是房改,身為人類就不可能脱離想象所構出的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擴大而已。最後附上尼布爾的'祈禱文: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篇6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書名很厲害,內容也很厲害。

書中內容時間跨度之大,完全與書名相匹配。讀完基本可以對人類從過去到未來的發展進化有一個簡單瞭解,對於一個知識儲備不足的人來説,簡直可以是科普寶典。

但由於書中介紹內容時間跨度大,所以即使在重要節點處內容也不十分詳盡。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市面上有很多詳解書籍可供鑽研。

下面介紹本書讀後感。

第一,很慶幸在讀這本書之前讀了《殺戮與文化》並且不小心看過《神的歷史》,因為書中對這兩方面的描寫並不多,但是這兩方面卻在推動歷史。人類的發展時刻伴隨着殺戮,從人類還是直立人甚至更久以前,殺戮就是活下去唯一的辦法。而宗教,是凝聚一羣人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甚至出現在部落、國家、民族、金錢等一系列概念之前。

第二,由於書中內容時間跨度更長,所以讀這本書有一種站在上帝的視角旁觀人類的趕腳。會更容易跳出人的身份來思考人,這很重要。因為旁觀的時候對優點和缺點的認知會更少有主觀偏見。

第三,着眼於個體的時候,會把人與人之間的事放的更大,而着眼於歷史卻能清晰的看到個體。這對思考特別有好處。

第四,書中雖然對人類過往描述的更多,但因為主體始終都還是人,所以,今天的很多情況在歷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與根源。

第五,讀過本書後發散了好多,譬如自由、快樂,還有其他。

有關簡史的心得體會篇7

從小時侯,我就常常抬頭仰望星空,那些亮閃閃的小點給人一種神祕的感覺,讓人想去不斷探索,不斷揭開其中的奧祕。

到此刻,我的心裏又有了一些疑問:宇宙有沒有邊界?如果有,那宇宙的外面又會是什麼?它會不會消失?沒有宇宙之前有沒有時間?時間的本質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在我心裏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紗。在《時間簡史》這本書裏,霍金先生對這些問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了探討,讓我明白了更多的知識。

初讀此書,我就被霍金先生那簡單趣味,而又充滿着道理的語言給折服了,他把那些複雜,枯燥無味的公式,還有科學道理給分析的十分易懂,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祕。整本書的編排從淺顯到深入,讓我讀了還想讀,讓人慾罷不能。

雖然我只讀懂了一小部分,但我依然能夠從霍金先生幽默的言語中發現他對生命、自由與死亡的獨特見解。霍金先生總是用最平易的語言向我們闡述時間與空間的本質以及宇宙的發展。他以簡單的例子解釋着黑洞理論,反粒子和虛粒子的概念。這本書加深了我對宇宙知識的瞭解,聽到了一些一齊全然不知的名詞,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我對宇宙的興趣也更濃了。宇宙,這個對於我異常神祕的世界,我也開始了對於它的探索。

搬出天文望遠鏡,調整好焦距,把鏡頭對準了一個我觀察了很久的星星——土星。看到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小點後,我開始了微調。視野中的圖像越來越清晰,一個帶有光環的黃色星星展此刻我的眼前,看到它,我不禁高喊起來:“我成功啦,我看到了土星!”在那一刻,我又不禁想起中國在天文領域的發展:2。16米天文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也是遠東最大的光學望遠鏡,1998年榮獲國家科技提高一等獎,fast天眼射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還有數不勝數的火箭、衞星等等,都代表了我國天文領域的重要發展,也體現了我國的科技技術的提升。

隨着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可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趣味,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覺得神祕無比。這些問題必須會隨着時間的流逝,科技的發展而解開。此刻,就讓我們將這一切留給時間吧!

讀了這本書,我已經置身於廣闊的宇宙,期待解開更多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