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尊重幼兒、加強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精選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37K

第一篇:淺談尊重幼兒、加強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

淺談尊重幼兒、加強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精選多篇)

淺談尊重幼兒、加強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

所謂常規,是指沿襲下來經常使用的“規矩”。“規矩”即是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是在幼兒園保教工作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則是指教師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幼兒發展的特點、需要,以這些標準、法則或習慣為教育內容對幼兒施行教育的過程。

長期以來,由於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徑上的偏差,在幼兒常規教育上存在這樣的現象:規則內容的成人化。即無論是社會行為規則,還是班級日常行為規範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和無條件地服從者,教師不考慮幼兒的實際需要,單純根據權威的意志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來制定標準,導致班級生活規則的繁宂累積,尤其在許多生活活動的細節上也充滿了大量不必要的規定,結果使幼兒的活動處處受到限制。

規則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師既不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又不考慮知識之間的整體性,片面地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宣講規則,使規則流於形式,結果是幼兒的認知和行為脱節;

規則執行的他律性。即否認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適應、內化、形成規則意識,而只是以教師的裁判和紀律的約束來訓練孩子,導致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行為受到壓制。

凡此種種不僅沒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而造成了孩子對規則的無所適從,更甚者還引起了孩子的牴觸情緒,引發了師生間的對抗,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為了切實管理好孩子們的一日生活,貫徹我園實施的《幼兒園建構式課程》的理念,真正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角”,又是社會建構者的“以兒童為本”的思想,我們依據社會的要求,結合我園幼兒實際,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規,並引導幼兒根據日常活動的需要,自己確定規則,並在類似情境中不斷鞏固,而形成穩定的行為規則。這種常規具有自律的性質。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規,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規。無論是何種性質的常規,教師都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前提。在制定和執行常規的過程中瞭解並尊重幼兒合理的需要以及個性特徵,讓幼兒從他律走向自律,並且學會討論制定規則。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規,能夠讓孩子對環境產生信任與安全感。常規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離開座位時要把椅子靠近桌子裏,那就要讓孩子瞭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裏,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椅子而受傷,而且教室也會變得很小,那樣讓人看了也不整齊。只有讓孩子瞭解常規的意義,能夠真正地認同常規,並且能夠切實遵守,這樣才能順暢地進行每一天的活動。

常規既然訂了,就要貫徹執行。在學校裏,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什麼方式維持班上的常規呢?當老師在執行常規時,老師的態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麼?當孩子做出違反常規的舉動時,我們該先想想,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無法遵守常規。是孩子忘記了?是孩子不懂?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上的差異?有時也要換個角度想一想,不一定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什麼時間進行什麼活動,活動中應達到什麼要求,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做事要採取什麼方式等等這樣的要求,就是幼兒園的常規或紀律。

常規除了能維持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外,還能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例如班上的常規是“在教室裏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許多孩子都喜歡在教室裏橫衝直撞。這時老師就要考慮到是不是教室空間太寬闊了?教室就好像運動場一樣,暗示着孩子趕快跑步,針對這種情況,我便告訴孩子們“在教室,我們都是輕輕地走的,儘量不打擾別人”如此一來用正面的語言代替負面的語言,效果大不一樣。又如:課間的洗手問題,教師左叮嚀右囑咐,説了千遍萬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兒因為水池太滑而跌跟頭,甚至有的孩子額頭上竟摔出了一個包,究其原因,發覺是老師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夠。可是問題又來了,老師照顧到水池這邊的幼兒又照顧不到教室裏的孩子呀!於是我們便讓孩子們在解小便洗手時集體排隊一起去,然後再集體排隊一起回來,可是這樣卻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體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現象。對此,我們便採取讓孩子當“小老師”的措施,即當孩子們去水池時,請一名幼兒專門在那邊看着有沒有人玩水,是不是洗過手後手上的水在水池裏甩乾的,喝過豆漿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裏等等。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師總不忘示範給孩子看。同樣,常規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講的,還要做給孩子看!因為,幼兒園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老師就像園丁,孩子就像種子!園丁為種子準備一個完整、符合種子需求的環境,讓種子藉以發展它生命的潛能。我們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兒,有利於幼兒長遠發展的角度上去認識常規教育,並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實質性的效果。

第二篇:淺談對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

淺談對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

【摘要】良好的常規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持之以恆,需要預先思考,每次仔細地提出要求,需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才能避免一些不良行為的出現,杜絕類似情況的反覆出現。在尊重幼兒的同時,需要運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來加強幼兒的常規教育。學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的啟蒙教育,在教育中,要重視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及時發現、正確引導幼兒的創造性火花。幼兒因其好動、好玩、好奇.對周圍事物,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疑問,常常帶着為什麼、會怎樣等問題參與到各種活動之中。因此,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潛能,大力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成為教師當前的重要任務。詳細説明了如何在尊重幼兒、加強幼兒常規教育的前提下對幼兒的進行長效培養。

【關鍵詞】幼兒常規教育規則

【關鍵詞】語言活動幼兒創造性思維

所謂常規,是指沿襲下來經常使用的“規矩”。“規矩”即是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是在幼兒園保教工作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同的常規教育則是指教師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幼兒發展的特點、需要,以這些標準、法則或習慣為教育內容對幼兒施行教育的過程。

一、目前常規教育中出現的偏差現象

長期以來,由於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徑上的偏差,在幼兒常規教育上存在這樣的現象:

1.規則內容的成人化。即無論是社會行為規則,還是班級日常行為規範都是南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和無條什的服從者,教師不考慮幼兒的實際需要,單純根據權威的意志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來制定標準,導致班級生活規則的繁宂累積,尤其在許多生活活動怕細節上也充滿了大量不必要的規定,結果使幼兒的活動處處受到限制。

2.規則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師既不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又不考慮知識之間的整體性,片面地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宣講規則,使規則流於形式,結果是幼兒的認知和行為脱節。

3、規則執行的他律性。即否認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適應、內化、形成規則意識,而只是以教師的裁判和紀律的約束來訓練孩子,導致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行為受到壓制。

凡此種種不僅沒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而造成了孩子對規則的無所適從,更甚者還引起了孩子的牴觸情緒,引發了師生間的對抗,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讓常規教育出現良性循環

為了切實管理好孩子們的生活,貫徹實施《幼兒園建構式課程》的理念,真正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角”,又是“社會建構者”的“以兒童為本”的思想,我們依據 社會的要求,結合我國幼兒實際,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規,並引導幼兒根據日常活動的需要,自己確定規則,並在類似情境中不斷鞏固,而形成穩定的行為規則。這種常規具有自律的性質。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規,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規。無論是何種性質的常規,教師都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前提。在制定和執行常規的過程中瞭解並尊重幼兒合理的需要以及個性特徵,讓幼兒從他律走向自律,並且學會討論制定規則。

1、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規,能夠讓孩子對環境產生信任與安全感。

常規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離開座位時要把椅子靠近桌子裏,那就要讓孩子瞭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裏,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椅子而受傷,而且教室也會變得很小,那樣讓人看了也不整齊。只有讓孩子瞭解常規的意義,能夠真正地認同常規,並且能夠切實遵守,這樣才能順地進行每一天的活動。

2、 常規既然制定了,就要貫徹執行。

在學校裏,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什麼方式維持班上的常規呢?在執行常規時,老師的態度如何,孩子的感受義是什麼?當孩子做出違反常規的舉動時,我們該先想想,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無法遵守常規。是孩子忘記了?孩子不懂?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上的差異?有時也要換個角度想一想,不一定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什麼時間進行什麼活動,活動中應達到什麼要求,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做事要採取什麼方式等等這樣的要求,就是幼兒園的常規或紀律。

3、 常規除了能維持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外,還能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例如班上的常規是“在教室裏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許多孩子都喜歡在教室裏橫衝直撞。這時老師就要考慮到是不是教室空間太寬闊了?教室就好像運動場一樣,暗示着孩子跑步。針對這種情況,我便告訴孩子們“在教室,我們都是輕輕地走的,儘量不打擾別人”如此來用正面的語言代替負面的語言,效果大不一樣。又如:課間的洗手問題,教師左叮嚀右囑咐,説了千遍萬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兒因為水池太滑而跌跟頭,甚至有的孩子額頭上競摔出了一個包。究其原因,發覺是老師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夠。可是問題又來了,老師照順到水池這邊的幼兒又照顧不到教室裏的孩子。於是我們便讓孩子們在解小便洗手時集體排隊一起去,然後再集體排隊一起回來,可是這樣卻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體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現象。對此,我們便採取讓孩子當“小老師”的措施,即當孩子們去水池時,請一名幼兒專門在那邊看着有沒有人玩水,是不是洗過手後手上的水在水池

裏甩乾的,喝過豆漿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裏等等。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師總不忘示範給孩子看。同樣,常規也是如此,不能只講,還要做給孩子看。因為,幼兒園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三、常規教育應該滲透着對幼兒的思維的啟迪

如何開啟幼兒的思維是幼兒常規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有了爭取而有效的啟迪方法,孩子的人生可能會收益匪淺。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對孩子進行思維品質的培養。

1、利用文學作品,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

文學作品為幼兒提供全面的語言學習機會,在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包含了從理解到表達、從模仿到創造、從接受到運用的過程。文學作品中的仿編、續編、改編活動,有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學習詩歌《小熊過橋》後,我引導孩子們進行浯言形式的轉換,將詩歌改編成故事,孩子們經過創造性的想象和構思,編出了各種不同情節的故事:有的講小熊智鬥1人灰狼,有的講小熊過橋買東西,還有的小朋友把小熊過橋的整個過程仔細地描繪出來。 一首短短的詩歌,經過孩子們的加工,變成了一個情節豐富的故事,充分發展了孩子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2、在講述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講述活動為幼兒提供的是一種正式的語言運用的場合,能培養幼兒清楚地、連貫地在集體場合表述自己見解的能力。如在講述活動《吃吃、編編、講講》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山楂餅,然後向幼兒提出問題:“這些山楂像什麼?”孩子們充分展開想象,有的説像皮球,有的説像橘子??我讓幼兒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麼?最後,我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編一個好聽的故事。在整個活動中,給予幼兒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間,孩子們在輕鬆的活動中,創造力、思維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3、活動與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談話是種語言表達和思維結合的活動,是幼兒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為此,我有意識、有目的的在談話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如在談話活動《地球公公喜炊誰》中,我首先讓幼兒瞭解環境污染的來源和危害,然後讓幼兒討論地球公公喜歡和不喜歡的各種做法,並讓幼兒提出各種保護環境的措施。由於幼兒目的性較明確,加上老師的鼓勵和啟示,孩於們的思維非常活躍。有的説:“我們發明一種沒有廢氣的汽車,就可以減少空氣的污染了。”有的説:“我發明 一種水管,工廠裏排除的污水經過這條水管就會變回幹爭的水了。”雖然孩子們的想法有點離奇,但卻證明幼兒會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

水平去想問題的。在實踐中,我發現孩子們的思維開闊了,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養幼兒思維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老師就像園丁,孩子就像種子。園丁為種子準備一個完整、符合種子需求的環境,讓種子藉以發展它生命的潛能。我們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兒,有利於幼兒童遠發展的角度上去認識常規教育,並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實質勝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龍安, 品德與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99年版

[2]吳慶元, 學會創新,海天出版社.2014年版

[3]唐淑,幼兒園課程研究與實踐2014年版

[4]朱家雄,幼兒園課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第三篇:尊重是幼兒教育的前提

淺談尊重是幼兒教育的前提——長春市雙陽區 智能幼兒園陳晶

如果説“愛是教育的前提”,那麼我認為,尊重更是幼兒教育的前提,是幼兒自然和諧.健康發展的前提。沒有尊重的幼兒教育,是不理性的.不科學.不道德的教育。它將給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帶來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會毀掉幼兒的一生。以下做以前單闡述:

一、 尊重是各領域教育活動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可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安排和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接受能力和個體差異。比如:有的小班孩子就開始寫字,寫不好還要挨批評,完全不考慮幼兒肌肉發展水平。有的為了保證衞生和安全剝奪幼兒遊戲的權力,根本不考慮幼兒對遊戲的需求。還有的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顧想自己怎麼教卻從不考慮如何才能引導幼兒自主、快樂的學。使幼兒的思維發展限制.探索精神得不到培養.好奇心.求知慾,得不到充分滿足。導致幼兒對學習失去興趣,

甚至一提到學習就會恐懼.厭煩,更別説通過教學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的發展。

所以教師在五大領域的教學中應從尊重幼兒的發展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安排教學活動。並要難易適度,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並尊重個體差異,對不同幼兒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給幼兒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才能使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技能.知識等各個方面真正得到發展,因此説無論是哪個領域的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尊重是最基本的前提。

二、尊重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健康領域指導要點中指出:教育者應“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在重視幼兒心理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請你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而有些教師在教育中,並沒有把幼兒看成是獨立的個體,忽視其尊嚴,損傷幼兒的自尊心。其表現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幼兒表現出的各種行為經常採取消極的處理方式,如對班內不聽話的“淘氣包”.“皮孩子”或犯錯誤的幼兒經常會用恐嚇.威脅等方式對待比如:“不聽話就別回家啊!”“再調皮就讓警察把你帶走”、“你算沒記性了是吧”.“你怎麼總打人呢”“你就沒有聽話的時候”“真煩人,你給我出來,到前面站着去”,有的教師甚至在全班同學面前體罰幼

兒,這種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使孩子顏面掃地 ,完全失去了自尊。試問一個得不到尊重、失去自尊的孩子,怎會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陽光的心態。,這時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幼兒學會將自己現在的成長和過去比較,把今天的進步和昨天比較,幫助幼兒在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過程中樹立自尊心.自信心。所以説尊重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

三、尊重是幼兒建立良人際關係的前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

而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教師對幼兒的不尊重恰恰破壞了師生和同伴關係,如:小明在班上經常會調皮、搗蛋,在正面教育不見明顯效果後,老師就説:“ 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孩子,大家記住誰也別和他玩,都離他遠點······”。就這樣小朋友因為教師的態度而對他這類孩子挖苦、.嘲笑:“你是最不聽話的孩子 ,我們不和你玩。”慢慢的小明在集體中無所適從,成了離羣的雁,被老師和小朋友拋在集體之外。這使小明對老師和小朋友,充滿了怨恨和敵對心理,他不相信會有人對她好,會真心和他做朋友,於是過激行為明顯增多,人際關係更加糟糕。

教師對於幼兒的過錯或失範行為應本着尊重 理解、包容

的態度對待,誰都有做錯事的時候,孩子更是。所以老師應給孩子犯錯和改正的機會,避免簡單的批評.指責.訓斥.懲罰。因為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不但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只會增加幼兒反感和牴觸情緒,這時的教師應幫助幼兒認識錯誤,找到避免犯錯誤的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教師也應樹立正確兒童觀。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和幼兒真正的溝通,平等相處,尊重幼兒的語言.行為.思想,遇事要多和他們商量,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並從中總結經驗,如果老師做錯事了應該在孩子面勇於承認錯誤;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鬆.民主.和諧的成長環境。促進幼兒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幼兒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幼兒的發展特點決定了教師不能以簡單的是非對錯.好壞優劣.來評價幼兒。教育者要用尊重的目光來觀察、瞭解、解析、教育幼兒。因為尊重是幼兒教育的前提!

第四篇:尊重幼兒

尊重幼兒,允許幼兒自由選擇

在一次“娃娃家”遊戲中,黃靜怡和陳奕辰都在爭着當娃娃家的媽媽,這是我看見了走過去説:“娃娃家的媽媽只有一位,你們石頭剪刀布吧。輸的去當營業員好嗎?一位在老師的要求下就去當營業員了,但這不是她自願的,也就無所事事,對她來説這個遊戲沒有體驗過,所以玩一會兒就不喜歡玩了。後來我就想可以引導幼兒再找幾個夥伴組成新的小家,這樣家與家之間也就有了聯繫,可以互相到鄰居家串門了,可以一起去遊玩。兩位媽媽還可以商量照顧寶寶的方法。我叫來黃靜怡小朋友你也來當媽媽吧,我就在請幾位幼兒來當爸爸、爺爺、奶奶。這兩個小家都玩的很高興。幼兒之間也多了語言的交流機會。

從這次的角色遊戲中,我發現幼兒只有自己內在的需要和興趣而選擇的遊戲才是真正快樂的遊戲。我們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多給幼兒創造機會。這是他們自己的一種輕鬆愉快的活動,教師對幼兒的活動要多觀察,少干預,採用隱性指導。

中心園三月份

第五篇:小班幼兒常規教育

一切從“心”開始——小班幼兒班級常規管理之我見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帶有明顯的目的性、組織性和協調性。這些活動的安排對幼兒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從幼兒個體需要來看,特別是對於小班幼兒,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既能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促進身體健康,又能使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從而受到更為全面的教育,還有利於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生活能力,為幼兒今後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小班班級管理中,從“心”開始,讓幼兒成為學習、生活和管理的主人,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從而使班級成為幼兒全面發展的有力保證。

一、“愛心”——常規管理的奠基石

對於年齡小的小班幼兒來説,充滿愛的班級氛圍對孩子的常規形成十分重要。這個“愛心”中包括各方面的愛。只有給予孩子愛,孩子才會因為你的愛而感動,從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1、理智關愛

當我們給幼兒愛護和關心,使師幼之間充滿融融愛意時,我們愛幼兒的情感必須是理智的,應善於把這種愛滲透當教育活動和日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做到愛中有教,嚴中有愛,從而使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老師是愛他的、喜歡他的,感受到老師的親切。

2、全面關愛

幼兒年齡小,不善於交往,我們可以主動親近幼兒。課上,從教態到語氣都要十分真摯而親切,使幼兒感受到母愛般的温暖,課下,要主動接近幼兒,愛撫幼兒,給他們講故事。要真心體貼幼兒,既要關心幼兒的教育問題,還要注重幼兒的養護問題。從睡眠、起牀到用餐、喝水,都要事事關注,事事細心,還要隨時觀察幼兒的身體健康狀況。這些看似婆婆媽媽的小事,正能夠體現出幼兒園教師母愛般的師愛。

3、人格關愛

我們要把幼兒當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如平時和幼兒講話時可蹲下來,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在一般人看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這件小事體現了教師的一種觀念,一種尊重幼兒,和幼兒建立平等關係的觀念。

4、科學關愛。

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及運用移情訓練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善惡美醜,以科學的教育思想塑造幼兒美好的心靈,並注意引導幼兒建立友好合作的同伴關係。讓孩子們在老師、保育員的關愛之下,逐步養成了一日活動常規。

二.“童心”——常規管理的雙刃劍

孩子的心靈是一方最純淨的沃土,孩子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真、善、美”的童話。我們應該走進童心,瞭解孩子內心世界。遊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方式之一,嘗試把常規管理與多種遊戲方式結合起來,可以讓孩子在玩中培養常規,在玩中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