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新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1W

教師新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教師新心得體會範文篇1

原諒我可能會用寫一篇作的'形式寫一篇培訓體會。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參加了入職培訓,今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又參加了新教師實習期滿培訓。準瞬間一載年華流逝。前段時間回大學和舍友相聚,回首校園四年往事歷歷在目,我們沒有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為校園的美好更值得留戀。看着校園裏一張張稚嫩的臉龐,熟悉的場所裏有的只是不熟悉的過去。我們就像載着時光機回到過去,而我們註定只能活在當下。無數次的歎息聲中迴盪着刺耳的警鐘聲:你們不再年輕,不再屬於這裏,不再可以為所欲為,你們開始另一種生活了!有意義與否也全在於你自己!

前面只是我的一點感概,因為突然有一點點的害怕,年少時做錯事情,別人可以原諒你,幫助你,因為你還年輕,可是現在我的新教師生涯都結束了,再過段時間更年輕的教師就了,就不能再用你還年輕這樣的字眼去為自己開脱。我必須要有所行動不讓生活太平淡。對於整個宇宙,人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對於自己,卻應該是不平凡的。

我珍惜每一次培訓學習的機會,因為這些優秀的靈魂總會震撼和撞擊我的心靈,讓我為之一震,讓我躍躍欲試。我急切的想將培訓學的新理論新思想用於我新學期的教學中,我想我是可以做好的!

我並不擅長記錄或者寫作,總覺得自己寫的字不是這裏不順,就是那裏不通。所以坦白的講,教學一年我並沒有養成寫教育日記和教育隨筆的習慣,只是偶爾思考時隨便拿出一張紙記錄一下思想的行跡。但每一個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是大作家,他們可能沒有非凡的學功底,沒有華麗的辭藻,但一張張紙卻可以昇華他們的思潮,大到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朱永新,小到身邊這些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許他們在開始工作時也是懵懵懂懂的,然而造就差異的是一天一天的筆耕不輟,是不停的思考。他們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去記錄自己的教育事蹟,記錄自己的思想火花。這應該是我第一個培訓後的體會,也就是我要養成的習慣之一!

培訓時一位老師説的話我當時感觸相當深,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複雜的教育環境中,一邊新教育思潮激勇澎湃,另一邊腐朽的應試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很多老師尤其是老教師的思想中很難剔除,從教一年,我的教育思想也被左右晃動着,我一邊被新教育的理念行動吸引着,另一邊也被應試教育理念拉扯着,總是不敢行動,有時也不知該如何行動,因為總被一些老師的不作為和不行動影響着,彷彿我的嘗試會被當作另類。好在一次次的培訓和學習,周圍志同道合的同事多了起,我們開始認識新教育,雖然並沒有完全讀懂他,但我開始不斷的思考它,踐行它,新學期就打算再一次開始和學生們的開始屬於我們的新教育生活,我已經開始心潮澎湃了!

平凡中演繹不平凡,與其在那回憶過去,感歎時光流逝,不如好好活在當下,如龍應台所説: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當被我採下,而採下的每一個當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為每時,當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教師新心得體會範文篇2

從事教學工作以來,我一直這樣認為:作為教師,天然的職責就是上課,就是改作業,就是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檢測,就是培優輔差。然後,學生在老師的教育之下,能説了,能寫了,能算了,甚至能動手做事了,考試能獲取理想的分數了,能升學的升學了,能工作的參加工作了,那這個老師也就當的問心無愧了。

通過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對教師職業、對教育事業、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行為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教育必須要具備高度的透明性。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上級組織分派給某所學校的師資,要及時到位,要能填補該校的空缺,避免學校在安排工作時“拉郎配”,勉強湊齊角色而不顧演戲效果;每所基層學校該設置哪些必須的崗位、職位,每個崗位的人員究竟承擔哪些職責,完成哪些工作量,作為學校的一線教師有權瞭解;基層學校內部的評優、晉級、晉職、績效核算等,上級組織可以給一個指導性意見;各基層學校應該將該校領導班子成員及分工、職責告知學生及家長,將教師的特長與任課情況告知學生及家長;學校的大型活動計劃及開展也要徵求家長意見,求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尤其是家長最敏感的涉及費用的問題一定要讓家長知情。要讓家長感覺到學校就是人民自己的學校。

教師對職業的理解要改變。不能把教書僅僅當着謀生的手段,要認識到“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因為這份職業有自己神聖的使命,那就是要塑造人的靈魂。這些人靈魂塑造的好壞關乎着國家的興衰,關乎着民族的未來。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滲透着愛國意思、民族意識、集體意識,要能捨小我而成就大我。

教師的工作要具有陽光性。要能面對每一位學生及學生的家長。對待優等生、後進生要平等;對待富裕家庭學生和貧困家庭學生要平等;對待外向的學生和內向的學生要平等。給他們以相同的愛,不偏愛一個學生,不歧視一個學生,不放棄一個學生,讓每位學生在在自身條件基礎上能有更大的收穫。

教師的工作更具多面性。教師,尤其是一線教師工作繁雜,工作壓力大,為此,學校領導對待教師不要過多的檢查工作,也不要責備教師工作的不如人意,而是要多瞭解教師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身體狀況、家庭狀況,讓教師在倍感關愛之後努力做好份內工作以回報組織的關懷。那麼教師對待學生也要如此。教師要研究科學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興趣之中快樂之中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飲食衞生情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關注學生的家庭狀況,以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健康中成長。

教師的身份必須兼備保衞職責。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知識的傳播者,實現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教師還必須要承擔更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要保護學生的健康,保護學生的安全,當學生遇到危險、受到傷害的時候,教師要敢於挺身而出,成為學生的保護神,哪怕是自己遭遇不測也毫不退避。

教師新心得體會範文篇3

每一次學習陳鶴琴老先生的著作,都會帶給我新的思考。最近又一次重温了《陳鶴琴文集》,陳老的“活教育”思想體系讓我對自己從事的幼兒園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識。

陳鶴琴先生的課程論明確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對它們去學習”。我園地處全國的農業示範區——楊凌,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如何開發和利用好這一資源,踐行“活教育”?如何更好的讓“活教育”思想來引領我們,讓我們的幼兒教育更加生活化、自然化?怎樣挖掘教育資源,創設“活”的教育環境,更好的支持孩子的發展?隨着對《陳鶴琴文集》不斷的深入研讀,結合工作實際和自己的思考,有了以下幾點啟示:

一、“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幼兒教育課程觀

陳鶴琴先生認為“所有的課程都要從人生實際生活與經驗裏選出來”切合人生的課程內容就是“兒童的一飲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觸,燦爛的玩具用品。”因此,在陳鶴琴先生參與起草的1929年的中國幼稚園課程暫行標準中,自始至終地貫徹了生活課程的思想,連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餐點”和“靜息”都納入了幼兒園的課程內容。陳鶴琴先生的源於生活的幼兒園課程觀尊重兒童的興趣、特點,體現了學習活動中兒童的主體地位。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生活”一詞也頻頻出現,教育內容要生活化成為了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基於以上教育思想,我們應堅定“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以及“生活課程化、課程生活化”這一課程觀。“生活課程化”重在認識到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藴藏着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要樹立教育的整體觀,讓生活課程化。“課程生活化”重在我們要把課程內容滲透到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樹立教育的整合觀,讓課程生活化。

二、“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幼兒園教育內容

陳鶴琴先生的課程論指出:選擇幼稚園課程內容應該遵循三條標準:1.凡是兒童可以學的東西,都可能作為幼稚園教材;2.教材必須以兒童的經驗為依據;3.凡能使兒童適應社會的就可取為教材。基於以上依據,我們應該聯繫幼兒生活實際,結合幼兒興趣,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資源生成園本教育內容。

課程內容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支柱。陳鶴琴曾説過:所有的課程都要從人生實際生活與經驗裏選出來,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的、形式化的,只有大自然、大社會才是知識的真正來源,是兒童學習的活教材。由於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依靠抽象的符號和邏輯的推理,而是依賴於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當選擇的課程內容為幼兒所熟悉時,他們才能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投身於他喜歡的工作中。他主張幼兒園的課程要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科學地組織和選擇教材,引導幼兒從廣闊的自然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各種實際的、活生生的知識。

“整個教學法”是陳鶴琴先生針對分科教學的弊端提出的。他認為:“我們不能把幼兒稚園裏的課程像大學的課程那樣獨立,什麼音樂是音樂、故事是故事的,相互間不發生影響。我們應當把幼兒園的課程打成一片成為有系統的組織。”因為生活是整個的、互相聯接的,不能是四分五裂的。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其組織形式必然是綜合的。綜合化,是當前世界範圍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強調幼兒園課程的綜合也是《綱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這一思想的引領下,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生活實際又結合本土教育資源生成這樣三個園本主題活動課程——六一主題、體操比賽主題、農高會主題。這三個主題,內容均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時間上根據既定時間適時開展。活動的形式上,從活動前的準備、到活動的進行和開展、再到活動的小結、反思與評價,整個過程都應該按照主題活動以課程形式來開展;這樣通過引導每一位幼兒完全的參與園本主題活動的開展,來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

生活中的節日教育,也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尤其在傳統節日方面,例如: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節日,我們都可以開展相應的班級教育活動,在遊戲中、活動中引導孩子學習社會知識,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三、“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幼兒園教育環境

環境作為幼兒園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資源,其創設的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幼兒的身心發展。陳鶴琴先生“活教育”中的環境觀至今對幼兒園環境創設有着深遠影響。陳鶴琴先生“活教育”中的環境觀旨在創設更適宜幼兒成長的環境,促進幼兒和諧發展。“活教育”的教學論和方法論,體現了“共同學習模式的建構”和“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等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要讓幼兒真正的參與進去,要讓環境材料與幼兒的主觀經驗相符,能讓幼兒產生共鳴,與幼兒產生互動,能激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因此,我們在音樂特色課程建設實踐過程中,要注重選擇適合幼兒的材料,儘可能選用幼兒專用的設備設施,活動材料的大小、高度、功能等都應是適合幼兒發展需要的。在教育環境創設過程中,應做到以科學的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為前提,以“活教育”思想為指導,集藝術性、教育性和互動性為一體,創設温馨、舒適、安全、愉悦的豐富教育環境,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終身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創新、大膽實踐,陳鶴琴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激勵着我不斷進步,相信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定能幫助我不斷成長、不斷收穫。

教師新心得體會範文篇4

通過國小的師風師德的學習,我認識到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要想成為一名新世紀的合格教師,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樹立事業心,增強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獻身教育事業。

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們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一個教育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情育人,熱愛學生;以言導行,誨人不倦;以才育人,親切關心;以身示範,尊重信任”。尊師愛生,是一種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對待學生,管而不死,嚴而不厲,愛在其中。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説,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對學生冷漠,缺乏熱情,決不是一個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教師愛學生體現在“嚴”和“慈”上。常言道:“嚴師出高徒。”又説:“嚴是愛,寬是害”。對學生不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是難以培育出跨世紀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設者。“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所以,對學生不嚴不行。當然,嚴要得法,嚴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訓練來要求。慈,就是對學生要關心、愛護、寬容、尊重。充分鼓勵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進步,使學生全面發展。 “熱愛關心學生”是真摯的師愛,是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實踐中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現了教師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的愛,體現了教師的獨立人格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保護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即是敬業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現,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師教書這個職業的具體表現。

二、培育教師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

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對事業的忠誠,他們不是僅僅把教書看成謀生的手段,而是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並能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他們以自己的真誠去換取學生的真誠,以自己的正直去構築學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純潔去塑造學生的純潔,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繪學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他們應是最能以身作則的人。教師時時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範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俗話説:“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為人師表,身教重於言教。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

三、熱愛學生,尊重、理解學生以人為本,關心愛護學生。

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更困難。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具有十分強烈的質量意識,要真正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方面下功夫。一個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着的愛,才能激發出做好這一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才能堅定不移地辛勤耕耘,獲得豐碩的育人之果。熱愛學生,是教師全部職業活動中最寶貴的一種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這種愛,是不能以血緣關係和個人好惡為轉移的,教師應當把它無私地奉獻給全體學生。愛是打開心扉的鑰匙。要把真摯的愛融在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缺點較多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裏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如果他們切實地感到老師是在誠心誠意地愛護自己,關心自己,幫助自己,他們就會很自然地對你產生歡迎的傾向,喜歡接近你,並心悦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導。

反之,如果他們感覺到你有愛生之心,他們就會在情感上對你採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牴觸的消極態度,那樣的話,無論你怎樣苦口婆心,他們也不會接受。所以,具有愛心,是教師取得教育成果的極為重要的前提,對學生愛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然而,教師只有“愛的教育”和“奉獻的教育”還遠遠不夠,瞭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引導學生,才是教師在愛學生這一基礎上的發展方向。

總之,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有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真正名副其實如_同志《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明確指出一樣:“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

教師新心得體會範文篇5

我仔細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後,覺得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其中對《教師的時間從哪裏》,《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印象最為深刻,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書中一直在要求教育同行們學習,學習,學習。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其他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這兩年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成為名師,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如流水一樣被我荒廢了,而我依然一無所獲。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終於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説,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這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裏,我想到這一條建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保持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力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條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學生對自己越是尊重,他對你在道德上的教誨與關於應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接受得快。如果學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對你的教育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為提高學生集體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於實施這一原則,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