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24K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1

今天,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條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愛是教育的永恆的主題。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教育在線中的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着愛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發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為,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須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助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那時,我家裏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節省,可是隻要有同學跟我借錢,只要我兜裏還有錢我就一定會借。漸漸地,我發現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牀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後來,我當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相互提高。學會幫助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説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裏的人同地獄裏的人一樣都是圍着一口鍋,拿着兩米長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裏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裏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地獄裏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裏拿着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裏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後再被別人喂。由於有了先己後人和先人後己之別,於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裏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裏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裏像聖經裏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裏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恆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樑,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並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2

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感受很深,它裏面的內容寫得十分真實,讓我看得進神進肺。沒有任何虛偽的説教,並且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別喜歡愛看這本書。

?愛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後即暢銷不衰,目前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該書主要講了: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的一年來的經歷,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裏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呀!在學校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之下,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氛圍裏,朋友間的關愛都無不流溢於紙上,真是動人心絃啊!

愛,像人的靈魂,天天陪伴在我們身邊,實在他的意義已融進我們的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説操勞奔走,單是穿衣洗臉,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往書架上放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頭疼發熱,問冷問熱尋醫找藥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沒法形容的愛。

當我們墮進窘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邊,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點睡,別熬壞身子。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輕易忽視,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沒法感遭到。

親情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體會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無條件的溺愛,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長的行為是最能夠作為榜樣,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的。這要求家長要從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鐵先要本身硬。只有一個能夠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嚴格要求他人。書中孩子的父親就是這麼做的,他用他的博愛、無私、熱情贏得了孩子敬佩。這一點對我一樣也很有幫助,它指導了我怎樣和我的學生進行交換。

還有孩子之間的最純潔的友誼,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它教導孩子們看待一個人不應當從他的穿着,而是應當從他的行為。只有關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實的好朋友。有時候友誼不是從嘴巴上説出來的,而是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當你面對障礙的時候,你會欣喜的發現你實在不孤單。書中側重描寫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誼,也描寫了他怎樣處理和別的同學的關係。它告知孩子們交往要以寬容為本。

中國的文聖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愛心。作者精心構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節,把美好的感情與思想送進我的心靈: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崇敬、對四周人的愛、對同學們的關心,面對出現災情的災區人民的關愛與幫助等。當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嚴重的特大災難,我敬佩災民們那種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時間衝鋒在廢墟中搶救傷員的英雄們。這一切的一切,一樣也看到我們全中國人民同胞的團結,充分體現了祖國人民一方有災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讓我從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到:愛是教育氣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偽的。但只要我們專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愛在點滴的地方。愛體現在紮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知識、和一顆愛孩子們的心。

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學生更多地給予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點庇護、一些寬容,讓學生感遭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手寫我心,把真心亮給學生看,用真情訴給學生聽,把真心帶給學生讀,我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從中也會獲得到無窮的動力與愛我堅信孩子未來一定會回報祖國的。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3

暑假中,靜下心來認真讀了《福祿貝爾幼兒教育著作精選》,福祿貝爾是19世紀德國幼兒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兒教育理論的奠基人。閲讀本書有助於深刻地瞭解福祿貝爾重要的幼兒園教育理論和方法,也能更好地瞭解當代世界幼兒教育的發展,並且也能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書中講述的觀點理論性很強,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須反覆閲讀多遍,仔細咀嚼多次後才能體會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這樣反覆閲讀、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領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時也讓我不禁感歎福祿貝爾在教育方面的高瞻遠矚,在那個年代就能對幼兒教育擁有這樣深刻獨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書中就福祿貝爾的一些經典著作做了精闢的分析和解讀,分別有《人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學》、《幼兒發展中的教育》、《母親:遊戲與兒歌》等經典著作中的重點章節。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這一章節:《絨球——兒童的第一個玩具》。福祿貝爾認為,球具有不同尋常的魅力,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説有恆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時期無與倫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僅對兒童具有意義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義的玩具和一種教育手段。兒童在玩絨球的時候,認識到,物體有時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緊握的、可觸摸的,但有時候也是自由運動的。球讓兒童感覺到自身是一個整體,並遵循着人類的本性去發現他自己的命運,在生命的早期,兒童就去尋求並且必須去尋求、去注視、去抓住、去佔有整體,即使是在無意識的階段也同樣如此。兒童尋求的這個整體也是通過絨球給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徵(因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個整體),同時也是單個事物的特殊象徵,例如,蘋果和其他球形的物體,在這些球形的物體中多樣性得以體現,就像穀物的種子中所藴含的多樣性一樣。因此,球非常適合滿足兒童的這種探究慾望。福祿貝爾所説的絨球——或與之相同的圓球——實際上是其他一切形狀的基礎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狀都可以通過某些確定的簡單法則從球體中符合邏輯地發展出來。如同球體本身是一個整體一樣,它也是每一個整體的.象徵和一般表現。兒童能夠在其中看到每一個整體和他自身,就像他能從中看到每一個整體和每一個物體一樣,他也能夠反覆地將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從而使他能與自身面對面。

書中反覆強調福祿貝爾這樣的觀點,對於需要得到發展的兒童和促進他發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們不僅應該觀察而且應該激發他們的孩子正在覺醒的個體力量和個體活動,以及在幾乎不易覺察的開始之中及表露的細微跡象之中正在覺醒的精神。

人的發展(包括兒童的發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礎和起點是心靈和感情。但是,對行動和思想的訓練,肉體和精神經常不可分割地伴隨它們。思想必須轉化成行動,行動必須通過思想來決定和明確,這兩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質之中。這些論述對於認識、促進和保護兒童最初階段的發展和認得發展的規律是必要的。

當然,在談論兒童運用絨球遊戲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所有的兒童玩具和遊戲的共性,即兒童特別喜歡在每一個物體中發現整體以及從每一個物體中創造整體。許多中物體,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都能在兒童時代的生活環境中發現,特別是那些有生命的物體的來來去去會引起兒童的不隨意注意或者由於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兒童的隨意注意。一般情況下,生命總是會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喚醒生命一樣。兒童會看到狗和貓的走動,有時是大狗有時是小貓,兒童也會注意到鳥兒,籠中的鳥、窗前的麻雀,兒童還會注意到鴿子、公雞母雞等等。通過一個並且是同一個物體,甚至是一個無生命的物體(絨球),我們可以想象許多種物體,特別是有生命的物體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絨球提供給兒童觀察、創造和玩耍的僅僅是最基本的形狀,或者説,絨球是一切表現為整體並能自發行動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體表現的一些現象,例如,呈現、分離、返回、尋找、發現、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滾動、滑動、轉動等,上述的每一個現象都能夠如球一樣地表現出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説,絨球對兒童而言是一個多麼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圓球始終是萬物的統一物和解釋物,因而也是聯繫和理解萬物的真實途徑。正是通過圓球,將兒童與保育員和他周圍的環境聯繫在一起。因為球是萬物的特徵,是萬物本質特性的統一體和結合。球展現了容量、質量、物質、空間、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藴含着一種獨立的力量(彈力),因而它可以靜止和運動,也具有穩定性和自發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聲音,它有重量,因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備了萬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絨球通過下落,通過或快或慢的運動,使兒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現象和規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別是地球引力的規律和限度。

運用絨球的第一種遊戲也實現了從不同方面對兒童智力的培養。通過絨球的運用,兒童不僅可以看到靜止的物體,而且也可以再不斷變換的現象中觀察物體。運用絨球進行的遊戲喚醒並訓練兒童的智力,使它能夠在內部重現已經在眼前消失了的物體。這些遊戲喚醒並訓練再現、記憶和在記憶中保持以前見過的物體的能力,也就是説培養記憶力。

絨球給予了兒童所有這一切和許多其他的東西,並且成為兒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個。通過絨球的運用,兒童得以發展自己,加強了生命和本性的統一性,也相應地增強了身體和精神的統一性。正是在運用球的最初的遊戲中,兒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為統一體的外部世界。

福祿貝爾針對絨球和兒童的發展詳細地從人類發展層面、兒童發展層面、語言和遊戲對兒童的影響以及精神的發展等都作了獨特而詳盡的思考和闡述。在沒有拜讀福祿貝爾的作品之前,我雖然一直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但是對於孩子們的各種球類玩具的認識和理解是多麼膚淺啊,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審視自己對於球類玩具以及其它簡單玩具、民間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義玩具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4

世界教育名著《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是一本風靡歐美的家庭教育“聖經”。書中斯賓塞先生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們證明教育是一件快樂的事。生動而具體地向人們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親、一位偉大的英國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仔細地敍述了小斯賓塞的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歷程。這些都對我們教育者給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導作用。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思想就像一塊寶石,經過歲月和時光的打磨後,更加光彩奪目,它因為揭示了教育的規律和兒童心智發展的規律,而使無數的孩子和家庭受益。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教育學家和科學家們把斯賓塞尊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現代的亞里士多德”,説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鋒”、“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師聆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稱讚他為“教育史上的一座紀念碑”。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對我們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父母進行專門的教育”!這是一個世紀以前這個歐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對後人的忠告。讓我們記住他的教誨吧。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這是一本對世界上許多家庭和學校都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著作,作者斯賓塞博士客觀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快樂教育的原則和方法,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點亮了一盞明燈。在這本書裏,斯賓塞博士告訴父母: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長的自然規律,誘導孩子的興趣發展,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發揮父愛的積極作用,幫助孩子樹立快樂的心態和學習方式。

其實,每一個家庭都應該讀一讀《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師益友,時刻幫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質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長。

我深深地被斯賓塞富於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為他奇妙的開創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真正的有成效的“快樂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觀念;只有“快樂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求知慾、創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樂應該是學習的真諦,是人生的真諦。我不時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過失而慚愧,也為自己偶爾的一些與斯賓塞的方法相同的成功教育方法而高興。

對於知識的學習,斯賓塞談到: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愉快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恐嚇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後很可能不繼續鑽研;而那些以愉快的發現獲得知識的人們,不只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許多快意和成功的體驗將促使他們終身進行自我教育,這不就是教育的真諦嗎?我相信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都如我一樣,希望自己的課堂成為愉快的課堂,希望自己的學生快樂學習並學有所成,這也將成為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很羨慕斯賓塞先生,因為他説他可以完全按自己快樂教育的方法來教學,而我們卻有着種種束縛。但不管怎樣,我期待着能以斯賓塞快樂教育的精髓,努力學習做一個快樂的教育者,帶着孩子們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5

?陶行知教育名著》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陶先生是熱愛學習的楷模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 “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着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的典範

讀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熱愛學生,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説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三、陶行知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2、先生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

陶行知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6

?賞識你的學生》由孟繁華主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課程教師培訓的教材。全書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第二章老師,您聽我説,第三章每個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謝,第五章就這樣被你感動,第六章師心深處,第七章恨,鐵就能成鋼嗎?全書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或經典案例,並附有家長留言、專家評析和思考與探索。附錄中則收入了最具殺傷力和最具激勵作用的評價性語句,以及建議閲讀的書刊和網站目錄。該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趣味性,同時又針對教師羣體,具有指導意義。

教育的祕訣是真愛,對於一個教師來説,賞識學生並且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前景考慮,為他們提供最適當的教育方式,這才是真正關愛學生的最佳體現。本書所展示的,或是學生的心靈獨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選的專家評析,然而,它為我們開啟的,卻是教育的全部奧祕,那就是在對學生的心靈進行了真正的解讀後,愛的付出。本書給每一位老師帶來了啟示,原來“懲罰”也可以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在學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動。併為教師們提供了與學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靈關照的機會。讓每一位“誨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為,這些都是來自真實心靈的呼聲。

從《賞識你的學生》中,我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尊重和愛這兩個詞語的含義。摘錄:“愛學生”和“尊重學生”的含義是不同的。“愛學生”意味着喜歡、欣賞學生,保護學生的成長,給他們以幫助,促進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則意味着要把學生看成和我們自己一樣的人,看成是一個自由、獨立、完整,有其獨特天性、人格特徵和尊嚴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納、平視、理解和寬容地看待學生的一切所作所為。

感悟:“尊重學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們教師的座右銘。賞識資優生是錦上添花,賞識弱勢羣體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關愛弱勢羣體,才能使處於失衡狀態的天平重歸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裏可能有牛頓,你的譏笑中可能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可能有愛因斯坦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須考慮他們個性的獨特性、差異性,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想,我們培養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當他離開學校的時候,對老師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對學校充滿一種懷念之感,對學習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對生活更帶一種熱愛之情,對人生擁有一張理想之帆,賞識教育不是營造温室,讓學生習慣被賞識,而是培育學生的自信,教學生學會賞識自己、賞識他人,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永續發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欣賞;少一些冷嘲熱諷,多一些讚許鼓勵;少一些不聞不問,多一些體貼愛護,我們都會為人父母。

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往往批評多於鼓勵,甚至經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語言,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例:“這麼簡單的題目都要做錯,怎麼能考第一。”“講了幾遍的題還不會,真是對牛彈琴。”“看人家學生怎麼怎麼好,你們以後怎麼辦?”本來是想通過揭學生的痛處,來喚醒學生,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這樣做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適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引進新的觀念,新的方法來教育學生,以適應當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理應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學生。

賞識就是愛的體現。它不是虛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臨下的寵幸,不是不講原則包辦代替的溺愛,它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愛與殷殷期待。它並不深奧,它也許就是一句你很聰明;就是摸摸孩子的頭、牽牽學生的手;就是把沒有自信的學生推到賽跑道的起跑線上;甚至它還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驕傲。一句温馨的話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次表現的機會往往就藴含着賞識,就能生動地表達你的賞識。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7

最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現,儘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儘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麼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首先,學生從國小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於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再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由此,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上教育名著課心得體會篇8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為祖國、為民族、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前進、感悟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