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論語》心得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7W

讀《論語》心得通用多篇

讀《論語》心得篇1

在韓國時,我就知道到孔子,直到他是一位聖人,他的學説思想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影響及其深遠。韓國,日本都深受孔子所創的儒家思想的影響。

讀了《論語》一書之後,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論語》教會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許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信而這自信過了“度”變成了驕傲,自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們高高的抬着頭,自信滿滿的樣子,從不輕易向別人請教問題。

?論語》中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默爾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充分的表現出了孔子的謙虛。

根據史實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曾向頑童請教問題。可見,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博學的孔子,還需新的向別人求教,謙虛地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那麼,驕傲自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通過對《論語》的學習領悟出什麼道理,低下高傲的頭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通過學習《論語》,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謙虛的內涵。

?論語》不愧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我聽説現在台灣流行一種“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國小習《論語》,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論語》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從國小習《論語》,能夠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這並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認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華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國家,反之,德行不夠只能是禍害。

讀過《論語》,我更加覺得德行的重要,培養好的品德,學會做人,謙虛,不自滿。這樣不但自己,對國家也是一種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多讀一些像《論語》這樣的書。

讀《論語》心得篇2

俗話説:“讀一本書,會使你更加堅強,更加聰明,更加坦然。”我這一週讀了一本書叫《論語》。我讀着這本書我彷彿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體會到: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

我讀着《論語》這本書我彷彿正在孔子與他的學生身旁和他們交流。我體會到他們高尚品德。其中有這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覺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説的原文是這樣寫得:“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曾子説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我為別人幫忙是否盡了最大努力,我與朋友交往有沒有撒謊不誠實,我傳授課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讀了這句話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種好習慣,這樣就可以知錯就改,讓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説的原文是這樣寫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説:“學習並且不斷温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兒,不是該很高興嗎?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氣去教他,這樣才是君子的作風、是啊!不斷温習是一種好習慣。可以加強知識的印象,牢記這個知識,從而是你進步。

才剛剛品讀了幾天論語,我就受益匪淺,好像在和孔子與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應該堅持讀書。

讀《論語》心得篇3

<<論語>>着本流傳了千百年的書籍,只到今天,甚至連外國人也來學習<<論語>>。孔子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不可用金錢衡量的財富。裏面的精神足以使我們學習一輩子。年幼的我,讀完《論語》,雖然裏面有很多精神仍不能充份瞭解,可是讀完着本名著後心得也很多……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着句話的意思是説:“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從來都不懂得複習,總以為自己後會把這些知識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大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才發現自己記住的東西並不多,在離大考的前幾天裏,總是在很辛苦地記知識點。即使是這樣,還是不能把知識點都記全。在考試上吃虧的總是自己。可是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開開始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果然記得牢了,成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論語》教會了我一個學習方法,使我學習更輕鬆了,學得更高興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張威威。”意思是説:“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卻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了出來,媽媽也表揚了我。《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這樣使我再也不會擔心牛奶被姐姐找到或被媽媽發現我把牛奶藏起來了。

讀《論語》心得篇4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他的老師説:“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説:“那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學説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同學們,要知道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是多麼重要,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還必須改正。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時刻都在激勵着我和我們要不斷的進步,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為實現這一目的,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讀《論語》心得篇5

“得半部《論語》者,得天下”。這句話我也忘了是從哪裏聽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後註譯的《論語》,覺得這句話太過誇張。不過,自我《論語別裁》後,我對《論語》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見解。

我看《論語別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過,當我接觸了《論語別裁》後我對“做學問”,“作人”有了新的認識。

不過,由於我每天只有一小時,所以現在我並未完全看完《論語別裁》上冊,更別説整部《論語別裁》了。我只是閲讀了《學而篇》,粗略地翻閲了《為政篇》和《公治長》。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對《學而篇》的讀後感。

首先,讀了《論語別裁》給了我新的認識。現在讀《論語別裁》,不像以前那麼枯燥乏味,那麼難懂,而是有種與南懷瑾先生面對面交談一樣。原來讀《論語》這類四書五經的書也能這樣有趣。同樣,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古人讀書都得“寒窗苦讀”的見地。

然後,是我對“三家店”的認識。南懷瑾老先生生動形象地比喻,讓我明白了原來“五四運動”時,那些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竟這樣理解孔子的話。

還有就是南懷瑾寫這本書是用心在寫。他把自己原本的認識與現在的理解,毫無保留地都説出來了。

這是我在讀“學而有何樂”時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過字面來解釋。説“悦”應改為“苦”。朋友來家是“包袱”,雖然很真實,,但我當時就認為這些認識彷彿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鑽“牛角尖”。

讀《論語》心得篇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説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説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並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於君子來説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願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更多有益的東西,靈活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以上是我學習論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