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參加市體育課程培訓心得體會(共2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1W

第1篇:參加市體育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參加市體育課程培訓心得體會(共2篇)

參加市體育精品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過完元旦節的1月6日,我參加了市裏的體育精品課程展示活動的一個培訓,這次的培訓主題是足球遊戲化教學。對於即將要期末考試了還舉行這樣的體育活動,我的心裏並不是很看好的,但當我聽了三位老師的課後,我對這次的培訓活動又有了新的認識,簡單的總結就是——課的設計從實戰出發,更注實效性。下面我從討論的幾個話題説説這次培訓的精彩之處:

話題一:繫繩足球是否還是足球?

這個話題的產生是針對陳老師的《小足球—變向運球》而展開的,陳老師在課上使用的是繫繩足球進行教學。一種觀點是這種繫上繩子的足球使課堂教學失去了實戰意義,把足球限制死了。另一中觀念是在運動技術初學階段可以使用這種足球,更有利於動作技能的掌握。針對這樣的觀點體育老師們各抒己見,在各種觀念的碰撞中我們總結出來,對於低年級足球教學使用繫繩足球更適合一些,中高年級的教學還是要放開一些。

話題二:球類課上學生是否要人手一球?

這次培訓會主要是足球系列課的教學,三位老師的課有人手一球的,也有兩人一球的。那這樣的問題又讓在做的體育老師展開討論,究竟球類課用多少球適宜?在討論後我總結了一下,要按照課的內容而定,如果是技術課,在技術的初學階段最好一生一球,對技術的掌握更快一些;如果是戰術、站位為主的課就不需人手一球。縱觀所有的討論,都是體育教師們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去抒發自己的觀點,那麼這所有的討論告訴我們一點那就是看這節課球是否被充分利用。如果過多的球在課中被閒置了,那就沒有必要人手一球。有這個話題的討論又延伸至球類課的準備活動的話題,由此提出了球類課的準備活動要儘量兼顧球的`使用,不要讓球閒置,在準備活動中通過熟悉球性而讓學生活躍起來,多觸球球感會更好。

話題三:怎樣的課才能稱的上是一節好課?

這個話題是灌雲的一位老師在評課中有感而發引起的新一輪的討論。用一句話概括: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這又設計了很多方面,使整個教研活動掀起了高潮?如何上體育課?上讓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課?是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都經常面臨的問題。好多體育老師都談了自己上課的一些感受,總的來説,我們的體育課應更注重實戰性一些,不要把學生都限制死了,要學會放手,儘量做到精講多點,給學生多一些的練習時間。其次,注意課程資源的整合,而不要一成不變的沿用教科書。再者,學會恰當運用遊戲,激發興趣,增加一些實戰,競爭與趣味。總之,一節課下來我們能看見學生的小臉紅紅的,充滿些許的汗味那就是一節好的體育課。

培訓的時間雖然只有一天,但更多的是引發我們這些一線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的不斷反思,引領體育教學的方向,指引我們一線體育教師上好安全、有趣、有效的體育課才是重點。

第2篇:

精選範文:參加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共2篇)參加新課程培訓使我想到:目前的教師隊伍中,特別是我們中老年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禁錮,首先從思想上就很難擺脱這種根深蒂固的窘地,加之我們的知識陳舊,有的甚至遺忘,頭腦中尚存的淨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碎片,遠遠不能滿足新課程的要求。今天參加新課改培訓,若還與傳統培訓那樣,通過幾次專家講座或報告,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並敦促我們記住一些前沿的教育觀念.背誦教育理論文章,這顯然是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的。如今,通過新課程培訓我們必須充分在教學中體現教師的自主性、針對性、生成性、實踐性、示範性等原則。強調新型的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係的教育,多層次多領域地涉獵知識,極大地滿足教師的專業創造和教學創新,有意識地引導教師能動地、個性化地解讀教材,形成自己獨特的、開放的、創新的教學思想,培養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並能夠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學會收集、整理、利用與學科相關的資料,捕捉課堂以外的學科“風景”,接觸過去從未接觸過的東西,想過去從未想過的問題。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科書的更換,而是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方向、教學方式、教師專業化成長等全方位的整體變革。那麼,教師培訓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我們只有尋找一個充分以學員發展為本的載體,把握好三個結合點,抓住新課程培訓的關鍵,使我們通過對新課程理念的透徹理解,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參加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共2篇)]篇一:參加信息技術培訓心得體會 參加市“中國小信息技術培訓”心得體會

花果中心國小 張永 人説學無止境,今天我説教亦無止境。通過三天聽專家的指導,感到耳目為之一新,更深知天外更有天,山外更有山。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讓我們的世界觀從現實到虛擬,從微觀到宏觀,把不可能變為有可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善學習,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更新知識的能力,以後在教學中會多加運用。整合讓我們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可利用空間,在我們今後的教學中,要靈活巧妙、自然的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各學科的教學上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儘快走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誤區。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把“整合”狹隘地理解為計算機輔助教學,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陷入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誤區。主要表現在:

1、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也就是説為了評比課、公開課而使用計算機。

劉教授説,好多教師

理論,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培訓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使他們能夠運用技術表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教學設計方法培訓,使教師能夠很好地規劃和設計自己的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培訓,使教師瞭解信息化教學展開的具體進程與方式;

(5)加強管理與激勵機制: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會促進學校內部管理機構職能的逐步轉變,教師的工作方式也有很大的變化,傳統的一些管理體制與方法會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學校必須制定一些積極的配套政策並調整相關機構的職能;

[參加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共2篇)] (6)建立示範學科:建立應用(教學應用為主)示範科目,培養主幹教師,推出一些具有創新的典型課與公開課,通過示範科目帶動其它學科,推動整個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入發展;

(7)全面推進整合:將信息化教學制度化,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全面整合,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與管理的必備工具,使信息技術進每一個教室、每一個教師的每一堂課;

(8)參與課題研究,開展校內、校際交流:參與一些相關的研究課題,瞭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趨勢,走出學校,加強交流,觀摩其它學校的優秀課,吸收先進經驗,跟蹤領域的學術前沿。

也就是説,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在現代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電視、書刊的傳播,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的發展,學生可從多條途徑來獲得更豐富的信息。在獲得信息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索,讓學生獲得自己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將會大大提高教師職業的專業性。隨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教師不是像以前那樣,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即可進行教學,而是綜合應用多種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以及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電教設施開展教學。這種教學必然要打破傳統的傳授式的教學模式,而構建適應信息社會的新型教學模式。

篇二:新課程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新課程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12月16-17日,我參加了為期二天的新課程培訓學習,此次培訓的指導思想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們中國小教師的課改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加強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掌握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提高教師駕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經過這次的培訓令我感觸很大,下面將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訓由《校長》雜誌主持,由李大聖、黎加厚等四位專家主講,主要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大大地開擴自己視野的眼界,比如,李大聖老師講的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黎加厚介紹的微課程等等,這些都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沒有想到或沒有去想的。通過此次培訓從很大程度上説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學觀念,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己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改呢?怎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師生關係?怎樣才能引導學生的情感處於積極的、自由的、寬鬆的心理狀態,能自主的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自己不斷去積累,不斷去學習探究。

一、教師在新課改中的作用

因為新課改要培養學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

3、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而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主體。新課程最終要落實到教學中來,沒有教學,新課程終究只是一個靜態的方案,而不會是現實的課程。而教師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任何其他人,如專家、各級教育行政人員,等等,不管對新課程有多麼熱心、有多麼關注,都不能代替教師的實踐。

教師一是要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任,用自己的創造性實踐去實現新課程;二是要對自己的以往的和當下的實踐滿懷信心,要認真分析以往教學的優點與不足的基礎上,藉着新課程的契機,發揚光大以往的優點,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種認為新課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陳舊的、不適應新課程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也不利於新課程的開展。

二、新課改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踐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觀,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的學習者,這應該説是教師與學生的真正平等階段,在這個階段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友關係,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學習和交流,課堂的氣氛也才能真正地開放和活躍起來。其實,師生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2、教學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強調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創造力”的培養,主張變革傳統的教學,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講授知識,而是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命令學生學習,而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不再讓學生被動地去學習,而是主動地去探索。

3、教學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體應用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着課堂的教學模式,成為促進科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體等計算機應用技術在科學教學是具有掛圖、投影片等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然而,這就要求科學教師,應當儘快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學軟件的製作等。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事實上,只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從這種意義上來説,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

4、業務素質的提高

教師必須具有系統的完整的科學專業知識,這是從事科學教育所必備的素養。其次,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現代社會正逐漸進入“信息社會”,社會各部門的工作也逐步從大工業時代分工細密的專業化進入信息時代的綜合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傳統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僅靠上述狹窄的專業知識已很難應付現代教學需要,所以教師要開闊本學科視野,需具備與科學相關的基本知識等,還需瞭解科學與其他有關學科的橫向聯繫及發展。使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系統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形成比較完整的基本知識。

誠然,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反思性實踐者以及課程[參加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共2篇)]與教學的研究者。長期以來,教師已經習慣於傳授式,習慣於按照預設進行教學,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和教學習慣,教師要一下子改變這種習慣,並不是一件輕

而易舉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地改變,逐漸有意識地改變原來的教學行為和習慣。大家首先在觀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課程的理念,那麼,思想支配行動,我們的教學習慣就會不斷改變,逐步達到新課程的要求。

總之,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着眼於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在新課改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唯有這樣才能滿足新形式下社會的需要,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們身上肩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