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參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題(浙江)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1W

2018年8月5日至11日,在區委黨校的組織安排下,我有幸參加了2018年昆明市近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題(浙江)培訓班,先後考察了安吉餘村、魯家村,蕭山航民村、杭州外桐塢村、桐廬環溪村、荻浦村等地和浙江日昌升礦業有限公司富陽採礦區情況,並聽認真學習了沈偉橋等浙江大學知名教授的精彩授課。通過聽取授課、現場參觀以及與當地幹部羣眾交流座談等方式,學習考察浙江的先進思路、運行模式和創新方法。現將學習情況和培訓心得報告如下:

參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題(浙江)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

一、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浙江是美麗鄉村的首創地。2003年習近平同志親自調研、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篇章。通過系統規劃設計、持續建設和整治,浙江全省農村生態環境大大提升,帶動了鄉村旅遊蓬勃發展,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

第一階段:從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範村建設為重點,實施村莊整治建設。重點整治村莊“髒、亂、差”,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二階段:從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內容為重點,實施村莊整治建設。不斷擴大整治範圍,將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做為重點,從源頭上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面貌發生了整體性的變化。

第三階段:從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兩園”為核心內容,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升級版,明確從內涵上推進“四美”(科學規劃佈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業、宜遊)和“兩園”(農民幸福生活的家園、城市居民休閒旅遊的樂園),整個浙江農村面貌逐步發生了質的變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積極打造“一户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景、一縣一品牌”,現已培育美麗鄉村先進縣58個,創建美麗鄉村示範縣12個,打造特色風景線300多條、特色精品村2500多個、美麗庭院43萬多個,累計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600多個。通過聚點成線、連線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麗鄉村的“全景畫卷”。

二、學習浙江經驗的幾點體會

(一)一張藍圖幹到底。浙江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為目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完善農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劃引領的建設機制,通過15年的努力,圍繞宜居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樂活鄉村、善治鄉村建設目標,一任接着一任幹,最終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先於、高於、優於雲南的浙江是這樣,於今天我們的發展而言,對時間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項難以跨越的歷史規律。

(二)強化規劃引領。注重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在規劃理念上,充分結合實際和發揮自身優勢,“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個性特色,推進美麗鄉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設。外桐塢村借力自身優勢,在中國美院的協助下,着力打造藝術村落,對整村基礎設施進行整體設計,並且實現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處理全覆蓋和軟硬件全面配套。同時,從機關幹部、村組成員至普通百姓,依次劃定時限,拆除院落圍牆和違建,有力保障了規劃的有效實施。在經濟發展方面努力夯實藝術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藝術品展示拍賣等產業發展基礎,實現了從原來單一依靠西湖龍井生產,向藝術旅遊、休閒養生、名家學術交流為一體的“江南藝術旅遊第一村”的轉變。外桐塢的這一轉變與西湖龍井產業的聯繫似乎可以追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除了底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錯落,有致分部,優雅有序的村莊建設,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藝術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二)抓好環境整治。注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建立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桐廬縣環溪村、荻浦村對農村生活垃圾全部進行無害化分類處理,村裏大街小巷分類設置垃圾桶,將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類存放,每家每户也統一配發了有編號的垃圾袋,引導農户分類傾倒,分類處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資源化利用站製成有機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後運至垃圾處理場,實現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鎮中轉”。另外微型化的污水處理設施也較為特色,相對於我們實施的村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而言,環溪村污水處理設施主要特點是小,有的結合地勢環境收集處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過管網彙集到村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時,還實現了村內污水2級以上的生態處理。

(三)注重資源挖掘。注重文物古蹟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開發利用。一是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環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頤後代集居地,該村深度挖掘《愛蓮説》文化底藴,不斷將“清蓮環溪”文化發揚光大,打造成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顯傳承千年孝廉價值觀。在荻浦村,當地羣眾還將從前的豬圈、牛圈修繕,改造成具有鄉村特色的豬欄咖啡屋、牛欄咖啡屋,挖掘了鄉土文化。二是安吉魯家村創新運行架構,在村委會領導下設立魯家兩山學院以及安吉鄉土農業發展和安吉鄉土旅遊服務兩家有限公司,特別是“魯家兩山學院”承擔的“兩山理論”研學和理念輸出,固然是歷史機遇的造就,但在意識的先進、機遇的把握和資源的挖掘方面,對比而言,我們的落後可能比兩省之間的GDP差距還要大得多。

(四)着力產業發展。牢固樹立建設和經營並重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規模種養、農家樂和休閒鄉村旅遊,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化的同時,只要將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村美與民富相結合,發展工業也未嘗不可。一是航民村佔地不足2平方公里,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創建的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經營範圍,至今蕭山航民集團全資、控股、參股工商企業達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熱電、船運、酒店、黃金飾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團公司,至2017年年底全集團公司實現工業產值133.8億元,利潤9.1億元,擁有職工1.2萬人。村民每年分紅達6.5萬元,從國小至大學村民實現免費入學,大米、食用油等無償供應。二是 日昌升集團作為一家建築新材料生產為主的企業,以建設美好生活為願景,引領產業變革、推動產業進步為使命,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推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自2008年成立以來,組建了國內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數十項技術專利,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第四代新材料製造工藝。在生產廠區創新性的採取自上而下的台階是開採模式,真正實現了邊開採、邊恢復,採區見不到揚塵、黃土,大型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有效,花園試的廠區環境對傳統高科技企業來説可能不那麼難,但在一個以礦石開採、沙石料生產的企業而言,不僅僅是廠區環境優美,富春江邊的碼頭水質也碧綠清澈,就更讓人長見識了。

三、啟示與思考

習近平同志以“兩山論”為核心的生態文明觀,系統論述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工作着力點和制度保障等,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兩山理論”不僅僅為綠色發展理念提供了理論支撐,更是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石。從理論上看,“兩山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面的集中體現;從實踐上看,“兩山理論”是當代中國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本質體現;從理念本身的價值上看,“兩山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全區不斷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力度、大力推進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程,緊緊圍繞發展定位,持續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麪貌,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三農工作成效明顯。但對照發達地區發展現狀和先進經驗,我們還有更大的短板和不足,尤其是以下幾方面: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和發展意識僵化問題的同時,還存在寄希望於靠“大”項目解決所有問題,盼望餡餅砸到自己的幻想;二是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長遠和系統規劃,分類管理等滯後,“只見新房不見新村”的現象比較普遍;三是缺乏對特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護利用,“千村一面”沒有特色;四是沒有產業支撐,後繼乏力,成果難以鞏固。通過學習浙江先進經驗,結合全區實際,對於晉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個人主要有一下幾點淺顯的認識和想法:

(一)摸清底數、高標規劃。首先要對全區農業農村進行深入調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堅持保護、治理和建設“三位一體”,對村莊規劃佈局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完善總體和專項規劃,實行分類指導,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體現農村特色。

(二)打造重點,示範帶動。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不能“撒胡椒麪”,一哄而上,急功近利。要制訂美麗鄉村建設長期規劃,每年選定一批條件較好的村開展規劃建設管理的試驗示範,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從細節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個性,彰顯魅力,打造以生態文化為主題的多元化鄉村,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建設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進,形成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片區。

(三)強化治理、保護生態。要把農村垃圾、污水、綠化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環節抓實抓好。農村垃圾處理要圍繞推行垃圾分類和建設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開展工作。農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處理管網的,要接入污水處理管網進行處理;不能接入污水處理管網的,要建設大小適宜、小大結合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

(四)發展產業、夯實基礎。結合全區村級經濟的發展實際,晉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將產業培育當做首要工作來抓好。要利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機遇,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休閒養老、文化創意、文明公益等新型業態,不斷增加羣眾收入。通過發展美麗經濟,有效解決村美和民富的關係,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五)挖掘資源、做出特色。要把文化建設充實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深層次挖掘村莊文化元素,提升村莊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舊建築、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注意挖掘文化資源,利用好村裏現有的文化陣地,傳承文化,宣傳文化,傳播正能量,提升鄉風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