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塞罕壩精神個人學習心得感悟 篇一

人才是塞罕壩林場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

50年前,正是因為有一支以127名大中專學生為核心的青年人才隊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技術難關,才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塞罕壩林場。

28年前,塞罕壩林場迎來第二批大規模的大學畢業生,現任黨委書記劉海瑩就是那時來到塞罕壩的。正是他們這一批大學生在老一輩塞罕壩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上科學謀劃、合理經營,才有今天塞罕壩林場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每年可採木材10萬多立方米的驕人成績。

如今的塞罕壩林場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讓我們欣喜的是,從2019年起,每年都有十幾個本科生、研究生通過河北省統一招考來到塞罕壩林場。

陰河分場的楊麗就是其中一員。這位來自河北農大園林植物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已在林場工作兩年多。由於林場地處偏僻,到現在都還沒談上對象。我們問她為什麼選擇來這裏,她説“這裏可以讓所學的專業派上用場”。當我們再問是否覺得寂寞時,她説“習慣了就好”。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無奈,但她的眼神透出一種堅定。

在北曼甸分場,我們還遇到了一位也是從河北農大畢業的女研究生,她雖然已經結婚,但愛人在秦皇島工作,由於防火期工作緊張,夫妻倆已經有兩三個月沒見面了。

令人欣喜的還不僅僅是有不少青年學子願意來林場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們到來之後,不是要求呆在機關,而是直接工作在森林防火、經營撫育等生產一線,以至於我們調研團動議想在下午開一個青年職工座談會時,林場領導説:“他們都在山裏,下山回到分場,再從分場趕到總場,來不及。”這給我們留下的不單是遺憾,還有感動!

新生力量,新鮮血液,為塞罕壩林場開啟二次創業的偉大征程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如今的塞罕壩林場,瞄準了建設現代林場、爭做國有林場改革發展排頭兵的奮鬥目標,確立了“京津生態屏障、森林資源寶庫、生態旅遊勝地、和諧富庶家園”的發展定位,明晰了“推進分類經營、優化人居模式、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大局”三條改革發展主線,制定了“生態立場、營林強場、產業富場、人才興場、文化靚場”五大發展戰略。我們堅信,塞罕壩的明天將更加輝煌,塞罕壩精神將在薪火相傳中永放光芒!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與感悟 篇二

塞罕壩,一個很久以前就想去的地方。

2019年6月,時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總結提煉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塞罕壩精神並號召全林業行業學習這種精神之後,更加重了我對塞罕壩的嚮往。

今年6月4日,因參加“根在基層,走進一線”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基層調研實踐活動,我帶領赴塞罕壩機械林場調研實踐團開啟了塞罕壩之行。

車從國家林業局出發,過承德,經隆化,進圍場,漸行漸遠,窗外的景色越來越美,頭頂的天空愈來愈藍。當鑲嵌在半山坡的“塞罕壩歡迎您”幾個大字映入眼簾時,我情不自禁地説:“塞罕壩,我終於來了!”

隨後的6天時間裏,我從展覽館裏一幅幅黑白照片中找到塞罕壩精神的根,從接觸的每一個塞罕壩人身上讀出了塞罕壩精神的魂,從一株株昂首挺拔的樹木身上感受到了塞罕壩精神的美。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與感悟 篇三

記得第一次到塞罕壩,我被眼前一望無際的松濤所震憾,被荒漠變綠洲的驚世之舉所折服。塞罕壩是河北林業的一筆財富,也是全國創業史上的一座豐碑。在舉國上下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作為一名務林人,更希望塞罕壩精神能夠再次進入廣大幹部羣眾的視野,通過點燃學習塞罕壩先進羣體的火把,讓塞罕壩精神薪火相傳。對此,我個人有三點體會:

第一,學習和弘揚塞罕壩艱苦創業、戰天鬥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大興艱苦奮鬥之風。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塞罕壩精神的精髓,更是我們黨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傳家之寶。塞罕壩通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打造出亞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創造了人類奇蹟。我們學習和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自覺踐行艱苦創業、厲行節約、勤儉辦事的優良作風,發揚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難、堅忍不拔、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努力奮鬥。當前,要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大手大腳,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使艱苦奮鬥精神真正成為凝聚民心在改革中攻堅克難的無價之寶。

第二,學習和弘揚塞罕壩人不怕困難、不懼風險,“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大無畏精神,大興知難而進之風。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質,也是塞罕壩精神的重要內容。面對當時滿眼荒沙、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塞罕壩人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克服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闖出了一條具有塞罕壩特色的創業之路。這種精神,與今天我們所倡導的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們學習和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保持一種敢做善成的勇氣、保持一種逆勢飛揚的豪氣,不怕任務艱鉅、不怕責任重大,敢於挑起重擔,敢於克難制勝,敢於奮勇爭先。善於在挑戰面前捕捉和把握髮展機遇,善於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夙興夜寐思改革,廢寢忘食謀發展,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優良的作風迎難而上、鋭意改革、不斷求索。

第三,學習和弘揚塞罕壩人獻身林業、無怨無悔、鞠躬盡瘁、“衣寬解帶終不悔”的奉獻精神,大興敬業奉獻之風。幾代塞罕壩人不怕苦、不怕累,不為名、不為利,甘於奉獻,甘於寂寞,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塞罕壩人的高尚情操,在河北林業乃至全國人民心目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我們學習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黨和人民事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造福人民羣眾。要把人生價值與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多想羣眾少想自己,多想事業少想名利,堅持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要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利,堅持慎獨慎微,謀事幹事,始終保持共產黨人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的政治本色。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與感悟 篇四

“塞罕壩”是蒙語和漢語的組合,意思是“美麗的高嶺”。然而,50年前的塞罕壩,卻是“飛鳥無棲樹,黃沙滿天飛”,是一個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5種極端環境於一體的不毛之地。

1962年,來自東北林學院、承德農業專科學校、吉林白城林業技術學校的127名大中專學生來到了這片荒涼的土地上。那時的塞罕壩,遠離城鎮,交通閉塞,創業者們大部分時間都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那時的塞罕壩,還沒有高寒地區育苗、造林的成功經驗可借鑑,完全靠自己在工作中一點一點地摸索和積累。一年可造林的時間不足3個月,雖稱機械林場,但全場90%以上的地方只能人工造林,靠雙手一棵一棵地栽植樹苗。就在這樣常人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下,塞罕壩的創業者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書寫了一部艱苦創業的奮鬥史,創造了變荒漠為綠洲的人間奇蹟。

這裏,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值得我們銘記。

王尚海,塞罕壩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為了能以實際行動説服那些怕艱苦、不安心工作的同志,毅然決然地把愛人和5個孩子從承德市接到壩上。中他被打倒了,脖子上掛着 5公斤重的拖拉機鏈軌條。妻子心疼,勸他辭職回老家。他説:“林場還沒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壩上!”他的老戰友、原圍場縣縣長王振興曾問他,真打算堅持幹下去嗎?他説:“我連墳地都看好了,在馬蹄坑,那是我參加機械造林第一塊成功的林地。”如今,他的骨灰還在“滋養”着這片茂盛的林子。

張啟恩,副場長,原是林業部造林司的工程師,愛人在中國林科院工作。可當事業需要的時候,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優越的生活條件,帶着愛人和3個孩子,舉家遷到了塞罕壩,成為塞罕壩科技興林的元勛。1968年造林時從拖拉機上摔下,右腳粉碎性骨折,從此一生與枴杖為伴。

陳彥嫻,“六女上壩”故事主人公之一,在40多年前的夏天,果斷放棄參加大學聯考上大學的機會,參加到塞罕壩植樹造林的隊伍中,與小夥子們一起摸爬滾打、艱苦奮鬥,在壩上高原書寫了無怨無悔的造林人生。“既然來了就得幹好,要不你就別來”,在看望陳彥嫻老人的時候她對我們説,“現在想想,那時是真的很苦,可當時並不覺得苦,因為有那麼多的熱血青年,大夥兒有着共同的理想。”

這樣的故事在塞罕壩有很多。第一代塞罕壩人用鮮血、汗水甚至生命譜寫的一個個悲壯的感人故事,讓我動容,令我震撼。從他們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塞罕壩人的執着、無悔、無畏,體會了塞罕壩人的創業的艱辛和科學求實的工作態度。

第一代塞罕壩人是歷史的創造,第一代塞罕壩人也創造了歷史。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與感悟 篇五

大力宣傳塞罕壩林場植樹造林的重大成就和感人故事,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導激勵全國人民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

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認真學習好、宣傳好、落實好。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寶貴精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廣大人民羣眾享有更多的綠色福)本站○(利、生態福祉。

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卧雪、艱苦奮鬥,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創業史,不僅創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綠色財富,而且創造了“忠於使命、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要把塞罕壩林場作為站得住、推得開、叫得響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典型,廣泛宣傳學習,推動塞罕壩精神和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宣傳塞罕壩精神,充分展現老一輩綠色先驅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和新一代林場人矢志不渝的接續傳承,提煉總結其中藴含的時代價值,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新能量。要大力宣傳報道塞罕壩林場在高寒地區科學造林育林、改善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發揮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帶動作用,使全國湧現更多的塞罕壩,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六

55載天道酬勤,譜出生態史詩;數十載矢志不渝,鑄就綠色長城。位於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壩,儘管在蒙古語裏意為“美麗的高嶺”,可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裏被荒漠、流沙佔據,最高氣温33.4℃,最低氣温-43.3℃,年均氣温-1.3℃,年均積雪達7個月,年均無霜期64天,年均6級以上大風天數76天。55年的艱苦創業,三代塞罕壩人在極端困難的立地條件下,在140萬畝的經營面積上成功營造出面積112萬畝的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工林的綠色奇蹟。如果把人工林按1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12圈,不僅為京津築建了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也鑄就了“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偉大的時期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精神是由一個個鮮明具體的“座標”組成,從而形成一個能夠長久涵養後人的“精神譜系”。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設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好八連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時期的女排精神、經濟特區拓荒牛精神、新時期創業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這些紅色精神猶如鮮活生動的歷史鏈條,把可歌可泣的中國精神串接起來,展示出來。

塞罕壩精神植根於140萬畝的塞罕壩土地,源於幾代成百上千名塞罕壩人的奉獻奮鬥,成長於塞罕壩日益輝煌的綠色事業之上,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是這些紅色精神的傳承、光大和延續,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表達和最新詮釋,成為永遠飄揚的精神旗幟。

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歌德説過,奇蹟是信仰最寵愛的孩子。也正是沿着“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這條由“信仰”鑄就的道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奮鬥在塞北荒漠,用辛勤的汗水不斷澆灌,用堅韌的精神作為支撐,55年如一日,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從“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到“萬里藍天白雲遊,綠野繁花無盡頭”的美麗高嶺,塞罕壩精神的產生、發展到發揚光大,既是塞罕壩機械林場人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又是時代發展所形成的精神財富。

當年貼在塞罕壩地窩子門框上的一副對聯:“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卧雪冷乎凍乎不在乎——樂在其中”,充分表達了塞罕壩人戰天鬥地的壯志豪情和樂觀主義精神,印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既給我們留下了一道怡人的綠色長城,也為我們築起了一道精神長城。每個時代都有着不同的代表精神,但為追求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是一致的,塞罕壩精神是當前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中國構築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之旗。

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一個強大的民族,總有一種百折不撓的意志;一個崛起的國家,必然始終保持着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精神振奮則百業俱興,形神怠馳百事俱廢。今天,我們已經踏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經濟進入調整期、改革進入攻堅期、社會進入轉型期,各種矛盾疊加凸顯……這都要不斷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也必然伴隨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如何以更大智慧與勇氣啃硬骨頭、涉險灘,完成艱鉅繁重的社會轉型與改革攻堅任務?如何衝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不斷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讓中國夢沿着綠色發展的航程展翅飛翔?這些,在塞罕壩精神中都能找到“答案”。

精神是時代最盛開的花朵。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要弘揚55年鑄就的塞罕壩精神,把其貫注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體現到創新創業的各個崗位中,化作永不停滯的血脈、永遠傳承的基因。這樣,追夢的腳步才會格外堅實,圓夢的力量才會更加澎湃,才會以厚重的奮鬥底色托起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在“信仰”鑄就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闊步前行。

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七

xx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蹟,高度概括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的偉大號召,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奮鬥。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牢記使命,扛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重任。55年時間,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最根本的就在於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始終牢記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今天,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深刻銘記任何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歷史教訓,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以切實之舉踐行使命,以身體力行落實責任,匯聚起13億人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之力。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堅持艱苦創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在當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塞罕壩人吃黑莜麪、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發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卧雪冷乎凍乎不在乎”的樂觀主義情懷;更堅持依靠科學精神解決高寒地區造林育林的技術難題,一代接着一代幹,創造了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蹟。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無論是破除能源資源約束難題,還是償還生態環境欠賬,都不是一次衝鋒就可以解決的。但只要我們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發揚爬冰卧雪、以苦為樂的精神,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什麼難題不能破解,什麼大事不能幹成?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推進綠色發展,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歷經55年建設發展,塞罕壩展現出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圖景,深刻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論斷,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今天,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緊迫而艱鉅,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塞罕壩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啟示我們,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塞罕壩精神為標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就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