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研課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1W

第一篇:研課主持人心得體會

研課心得體會

研課主持人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就是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文字。讀書心得同學習禮記相近;實踐體會同經驗總結相類。 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有,並且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去考慮和研究它。心得體會這種學習方法對於一個人來説也許是優秀的,但沒有被推廣普及的必要。因為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方法的奏效是它與這個人相適應的結果。方法,也是個性化的。借鑑他人的學習方法並不是不可以,但找尋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下是由

第五次研課終於結束了,可是我的心裏並沒有因此而輕鬆,因為這一次主持研課,我作為主持人,反而是收穫最大的,最多的。感覺最強烈的是,它暴露了我的種種不足,讓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文本解讀能力差,課堂應對不足,做事沒有敬事而信等。

回顧從接受任務到真正參與主持,我更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用xx老師的話説,就是換個角度學習,收穫更多。

跟着網師學習研課,是在12年網師上學期,那時,我很貪婪,研課過關後,我就去攻其他網師課程了而不是選擇繼續參與研課。直到去年2014年新學年開始,我才用有效教學框架來備課。開始備課很艱難,每節課都要花四五個小時,後來越來越得心應手,一學期,用框架備了兩冊課文。

但是,我可從來沒想過作為主持人來參與網師的研課啊,我清楚我的水平,這一點我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去年冬天,青風老師找到我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不過,面對講師的信任,最終答應了下來,也許我心裏也想嘗試換個角度來學習吧。

接下來,根據青風老師的要求,我要主持的可能是低段童話教學,於是我跑到國小去借一二年級的語文課本,看有哪些課文屬於童話。我第一次體會到講師們的一個辛苦--原來選定一篇要研討的課文是這麼難啊。

其實,我對課本的胡亂翻翻,與後面的經歷相比,一點也不能稱之為難呢。

這學期開學初,青風老師確定了主持研課的順序,我是主持第三次,後來由於第五次研課主持人藍玫那裏有些情況,改為主持第五次。第五次是要研中段寫人的記敍文。於是又借課本翻,在老百曉在線上點來點去。選定了一個,被講師們否定,又選定一個,又被否定……後來,終於確定了《軍神》,寫出了文本解讀和教材解讀,我設計了框架,製作了課件,又跑到附近國小上了一次。以為這次是塵埃落定了。

可是,誰知好事如此多磨呢,把課文放到備課室裏,魏老師反對用這篇課文,説這篇課文假得很明顯,小醉老師等也説這是紅色文本,否定掉!終於選定了《西門豹》。這時候,發現自己鑑別文本的能力有待提高,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豐富的閲讀積澱。

好吧,重新開始,解讀,確定教學目標,確定研課目標……這時候,我心裏竟然有些懈怠了,不及準備《軍神》時那樣投入。好在有青風老師和魏老師的給力支持和協助,終於順利完成了資料包的製作。我自己也設計了一個針對原文的框架,在自己班裏上了一節。

在《建議》的第四次研討中,魏老師和幹老師對交集點的辨析,對《西門豹》交集點的討論,也為第五次研課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前天晚上順利寫出了主持稿,昨天上午因去縣城參加一次考試沒有時間修改,昨天下午才進行了修改。修改之後,我心裏既輕鬆又緊張,既興奮又忐忑。

昨天晚上,正式主持研課。剛好逢上學校開考務會,請假。急匆匆吃過晚飯,鍛鍊身體,6點40分,坐在電腦前,等待上課了。

開始了,先公佈作業,然後重温研課目標,接着圍繞研課目標進行討論。

由於青風老師和幹老師給力助陣,課堂討論得很是熱烈。先感謝一下。特別是幹老師,他的身體正不舒服呢!我的主持稿內容很多,先把交集點的一些東東拋出後,接下來該拋出兩份預習作業來討論了,青風老師提醒我讓我請學員們討論一下《西門豹》裏有哪些交集點,我這才意識到,課堂成了理論課堂了。討論了一會兒,學員參與討論的熱情很高,我卻一心想着下一步做什麼,很少迴應學員的發言(這就是主持人的失職啊,用佐藤學的話説,就是沒接住學員投來的“球”)。過了一會兒,把兩份預習作業拿出來討論,之後剛把幹老師的設計拿出來,幹老師拿出了他修改後的,這時候,頂頂佩服幹老師!大家圍繞幹老師的設計討論開來,我呢,也忘了自己的主持人身份,陶醉在幹老師設計的問題之中!當然也就顧不上學員們提出的問題了,心裏想着反正有幹老師和青風老師呢。

上次研課,幹老師就提出三年級開始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文本細讀。什麼叫文本細讀啊?看幹老師的設計就知道了。西門豹的形象,我也只是讀出常規的解讀。用原文給我們班上課時,我和學生討論了原文的最後一段。西門豹與子產、宓不齊的區別在哪裏?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子產、宓不齊治理地方,是民不能欺、民不忍欺。我們只是討論到西門豹是威懾百姓,沒有把西門豹與法家聯繫起來。經過幹老師的分析,我和學員們才認識到:原來他們三個做法的區別就是法家與儒家的區別啊。課文中也有這樣一句:“此,誰也不敢再提給河伯娶媳婦”這不就是威懾所致麼?如果在這裏能夠引發交集點,那麼就會真正把握好了西門豹的形象。

討論進行到八點多,我覺得再把兩份框架拿出來討論已經沒有必要了,青風老師也是這個意思。於是果斷地改變了計劃。開始討論研課目標二:浪漫精確綜合三階段在教學中的運用。我先是出示了懷特海的關於三階段的原文,接下來出示一份框架,結合框架作者的反思來討論對三階段的理解。這個板塊最有價值的地方還是幹老師給出的一個建議:預習中的問題要細,這個細是指能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真是很精闢的提示啊,我趕緊複製了下來,青風老師也同時提醒我記下來,嘿嘿,我們想到一塊兒了!

關於三階段的運用,我出示的問題自己都覺得不好,因為找不到學員們的交集點,所以感覺匆匆而過的樣子。好在不是本次研課的最重點的部分。

研課進行到九點十分,來不及小結了,匆匆宣佈下課。

在研課進行中,我總是忘了我的主持人身份,參與討論不多。作為一名學員,我也是極少參與討論的,一方面因為思維比較慢,一方面因為習慣了聆聽,還有就是晚上要陪孩子,很多時候都只是課後看記錄呢。就是昨晚我坐在電腦前主持的時候,孩子們也總在一旁叫:“媽媽,你看”“媽媽,你看”,呵呵,也是一種干擾了。所以看到學員們課後獻花獻咖啡的,我感到很慚愧啊。

研課結束了,幹老師青風老師還在與學員們討論着,我先當了逃兵,匆匆傳了幾份附簡評的作業給學員後,就去陪孩子們了。孩子們睡下後,回到電腦前,看到青風老師給我的肯定,更覺得慚愧了,覺得自己準備不夠好,沒有做到敬事而信,這不是網師的品質。

今天上課看到理想課堂羣裏幹老師的話,才開始反思我們確定的這次研課目標。幹老師説,昨晚的課,似乎有意想加強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的確是這樣的,在研課中,這樣妥不妥?我認為是合適的。在具體的教學中,需要理論的指導。交集點,是教育理論概念,同時也是認知心理學的概念。我們的學科教學,不就是要用理論來指導對文本的處理、對文本的細讀麼?魏老師説,之所以許多教學之所以少慢差費,就是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不從交集點出發,不從真實的問題出發。

其實交集點不僅可以指導我們的新課教學,還可以指導複習課的教學,明確學生的問題模糊處,引導學生把前後知識點聯繫起來,才算是完成複習的任務啊。

所以,感覺身為主持人,是參與研課中收穫最多的。與收穫相比,前期的折磨,又算得了什麼呢?只不過是要交的一點“學費”罷了,也早就像風一樣飄散啦。

所以,現在,最想説的就是:感謝研課!

當然更要感謝給我無比信任和幫助的講師們!

對青風老師,我經常有愧疚的感覺,因為麻煩他太多啦,不知道他有沒有比自己主持研課還要麻煩的感覺?呵呵。

這學期,因為學生要參加會考,我們提前學完了課本,一直在複習,我就沒有運用框架來備課,現在來看,如果用交集點來指導備課,用框架來設計,當然是完全合適的,會使複習的效果更好呢。

本站範文網[]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用框架來備課的,我也希望能把理想課堂構築到我們學校的每一所教室(當然這是不太可能的想法,因為接受縣教研室的安排,可能要搞什麼高效課堂了,但我總覺得,無論是杜郎口模式還是永威教學模式,就像幹老師分析的那樣--無力發展教師專業,想要尋找一條教師可以置身於學習之外的便宜教學模式。

在研課中成長,這是研課結束後湧上心頭的第一句話,是我這次主持研課的最深切體會!暗暗下了決心:以後我會以更大的熱情在研課中學習,向研課更深處漫溯!

第二篇:研分會的心得體會

做好唱功求成功擴大影響促發展——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分會舉辦“新聞稿寫作培訓”講座

12月7日下午,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分會舉辦了“新聞稿寫作培訓”講座,會議由院研分會文宣部部長李佩冠主持,由遠翠萍老師主講。參加此次講座的有胡海波院長,楊燕老師,王平老師以及全體研分會的全體成員。此次講座在院620室舉行。

遠翠萍老師首先説明了新聞稿寫作的要求,用四個字來歸納:快、真、精、特,簡明精要地提出了新聞稿的要求,隨後她非常詳細地介紹了新聞稿的構成,包括標題的選擇,導語的類型、新聞主體的撰寫,以及結束語的寫作。之後,遠老師從她自身從事多年的新聞寫作經驗,為我們説明了如何撰寫一份高層次、高質量的新聞稿。

學以致用,參與評價。接下來,在胡海波院長的提議下,遠老師和到場的學員一道,共同來討論和點評新聞稿件,同學們各抒己見,見仁見智,充分使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活躍了會場的氣氛。

最後,胡院長以精煉、幽默的話語總結了此次講座,道出了自己的深刻體會,提出了對研分會的成員的幾點要求。

此次講座到場的人員不但有學院的老師,還有我們研分會的全體同學,體現了學院對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視。據悉,全體研分會的成員將繼續深入學習新聞寫作知識,用實踐的方式來深化此次講座的所講內容。

第三篇:小數乘法評研課聽課心得

小數乘法評研課聽課心得

龍鳳四小孫策

這節課於老師講的很完整,從中我學到了很多:

這節課於老師從幾大部分入手,先讓學生複習知識點,自己總結,然後舉例子使學生回憶相關內容,最後用大量的習題來把所學的內容加以鞏固。整個教學思路清晰連貫。

於老師教態自然大方,聲音洪亮,讓學生一聽就精神振奮,語言精練,不重複,這是需要有經驗的積累才能達到的。

於老師設置的前置性作業,簡單清晰,一目瞭然,教學重難點突出,方便學生的回憶和記錄。

這節課是一節複習課,本來學生不願意上,但是於老師用知識問答和習題搶答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這節本來枯燥乏味的課生動起來。

整節課思路清晰明確,重難點突出,對於重難點的習題也設置的有層次梯度,逐級加難,使學生有梯度的思考。

第四篇:“四個有效”研訓活動心得體會

“四個有效”研訓活動心得體會

參加本次活動,使我們知道了“四個有效”,指的是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有效評價、有效作業。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四個有效”的幾點粗淺的認識。

“有效備課”是“四個有效”的前提,就是解決“教什麼?怎樣教?”的問題,“教什麼”指教學的內容,而教學內容不能等同於教材內容,這是參加本次研訓活動我獲得的最大認識。因為“教材內容”往往必須經過適當刪削、裁剪之後才能變為“教學內容”,否則,教學很難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如我們看的一節名師王xx的錄像課《與象共舞》,就打破閲讀理解的常規,把閲讀教學明確地指向寫作,如果教師貪多求全,企圖把眾多內容“最大化”地教給學生,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就是這樣的,也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性,自己不再探究。因此,“有效備課”要做到六個方面的“清清楚楚”:教什麼、在什麼起點上教、教到什麼程度、為什麼這樣教、怎樣教、教得怎樣,既備課必須根據教材特點來確定教學目標,在充分保證對教材內容全盤兼顧的前提下適度彰顯自身的個性,以便“集中火力”地解決某一問題,做到因“課”制宜。總而言之,細讀文本,正確把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學內容,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有效教學”首先要確立學生主體觀,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從課堂預習、問題預設、教學設計、學生聽講等方面,做紮實、做到位,才能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針對問題的預設,我認為應做到: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

3、 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有效評價”應遵循引導性、激勵性、藝術性的原則,開啟學生積極學習的心智,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學習情緒,引發向上的動力,建立足夠的學習信心;改變那種單一、模式化的語言或形式。

“有效作業設計”,就是要減負增效,對於語文課來説,聽説讀寫思多方面涉及,形式要多樣,如朗讀、閲讀、背誦、書寫、聽、講、談、表演、觀察、記錄等等,改變以往單一的、大量的、充分的抄寫形式。

第五篇:基於問題研究的結構化觀研課活動學習心得

基於問題研究的結構化觀研課活動

心得體會

活動議程:

1. 主持人致辭(1---3分鐘)

2. 導學教師陳述(5分鐘)

陳述內容包括(理念,思路,設計,策略,效果,問題)

3.對話與諮詢(5分鐘)

4.小組討論形成意見(優勢和問題)(15分鐘)

5. 小組展示(15分鐘)

關於智慧導學策略優化的問題

1. 課堂掌聲不易長。

(長掌不超過10秒,中掌不超過6秒,短掌不超過3秒)

2. 桌子與黑板呈垂直狀態。

3. 情景創設走向師生創設,走向多元化。

4. 學生展寫要簡捷而多元。

5. 學生課堂用語和展講語言要説“人話”(像平時跟人交流一樣)。

6. 小組討論走向結構化。

(有人主持,有人負責,為敢想敢講做立體準備)

7. 展示走向多元化。

雷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