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4W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一

伴着舒緩的音樂,深情的講述,王彥生慢慢從遺照中“走”下來,進入全場千餘名聽眾的心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水到渠成。49年的時間不算太長,但在這有限的時間內,王彥生以他的勤勉敬業、公而忘私、率先垂範,詮釋了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羣眾的滿懷深情。

報告會上,用照片展示的他的生活寫真一張張出現在大屏幕上。少數與女兒、與妻子、與父親的照片,更多的是他在工作崗位、在社區、在事故現場、在同事們身邊、在最需要他幫助和服務的羣眾面前的照片。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共產黨人對組織對羣眾無限關心,對親人滿懷深愛卻也愧疚的故事。

報告會感人至深,在場的許多觀眾不時因淚水而模糊了雙眼。凡是參加了王彥生同志事蹟報告會的所有人,沒有誰不為之動容。

他的生命永遠定格於49歲,也許是他比別人更早的知天命,所以在他工作的30多年,他走到哪裏,就把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對社會的貢獻,對人民的深情帶到哪裏。對此,我記着市委書記崔江水評價説:王彥生同志是我們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典範。新時期共產黨員如何重温黨章、履行自己的誓言?如何為邯鄲的發展而傾盡全力?王彥生同志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註解,他的精神將在邯鄲大地永存。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如果能讓更多的人幸福快樂,這種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二

近日,我聆聽了六位勞模的先進事蹟報告,他們做的事蹟報告,感情真摯、語言樸實、事蹟感人,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不時響起。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勞模風采,什麼是勞模精神,使我深受啟發。儘管他們的身份和經歷各不相同,但在他們身上都共同體現出了西軸人“堅韌、求實、勤苦、創新”的新風貌,這是“西軸”寶貴的精神財富,藴涵着催人奮進的無窮精神力量。他們以本身的實際舉措,鑄就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頑強拼搏、淡薄名利、甘於貢獻的西軸精神,用自身的辛勞汗水譜寫了如歌如泣的動聽讚歌,詮釋了“信念改變人生、技能成就夢想”的時代精神,充分展現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西軸人的風采。

尊重勞動,應當尊重默默無聞的勞動。人所皆知,勞模的榮譽是一個光環,發着耀眼的光芒。但孰不知,這個光環的背後,是勞模們經過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獻而編織起來的,他們敬業、勤業、精業,把崗位當舞台、把工作當事業、把付出當追求,以時間、以身體、甚至以生命演繹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勞動者之歌。“勞模”?身上濃縮的是一種進取不懈的時代精神,體現出的是一種實幹與創新相結合的精神財富,折射出的是一種奮發圖強、勇立潮頭的勞動精神,最終留給我們的是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勞模是行動的標杆,是學習的榜樣;勞模精神是一種水滴石穿的堅韌精神,沒有驚濤駭浪的衝動,有的僅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在默默奉獻中實現着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習他們甚至超越他們,最重要的要是行動起來,讓勞模精神在“西軸”落地生根、盛久不衰。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勞模精神的實質,並用於工作生活的實踐,必須長期堅持“高標準、創一流、有新意、無止境”的工作理念;弘揚“奉獻、創新、和諧”的“西軸”企業精神和“腳踏實地、雷厲風行、頑強拼搏、優質高效”的工作作風。堅決克服重形式、輕內容;重佈置、輕落實的形式主義,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工作重點、自身實際、崗位職責開展學習活動,使自己在學習活動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做好一名西軸人,繪就“西軸”最美好的畫卷。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三

5月19日,省會河北會堂內氣氛莊嚴肅穆,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這裏隆重舉行。

李保國,河北農業大學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繫太行,把課堂搬進山溝,把實驗室放在果園,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他見不得百姓受窮,一頭扎進窮山溝,10多萬農民因他而脱貧,被譽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僅58歲的他因心臟病突發猝然離世,留給人們無盡的悲痛。

報告會現場,2300多名幹部羣眾齊聚一堂,用心聆聽李保國的先進事蹟,緬懷他的奮鬥歷程,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李保國把一生獻給了太行山,獻給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還重!”河北日報駐邢台記者站原站長劉秀禮跟蹤報道李保國20年,他永遠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國一起吃的最後一頓飯,當時李保國氣色不好,卻還是沒日沒夜地忙碌着,大家責問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國回答:“那麼多農民在等着我,我脱不開啊!”

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回憶起李保國帶領羣眾種蘋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廣蘋果套袋技術、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樹……楊雙牛流着淚説,崗底村原來是貧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過31000元。崗底的窮帽子,是李保國幫我們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國用命換來的,李保國是我們崗底人的大恩人啊!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他為什麼一年200多天紮在山裏?因為他始終堅持一個理念——生產為科研出題,科研為生產解難。”跟隨李保國20年,助手齊國輝見證了李老師用點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讓太行山區的一個個村子綠起來、富起來。“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已深深紮根於我們心中,我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業做得更好。”齊國輝含淚許下諾言。

報告會上,學生陳利英哭着追憶——老師是“嚴師”,會因為學生寫論文不認真,罰他在學校寫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師更是“慈父”,會想着幫學生湊錢買房、幫學生找對象。“我們早就把您當成‘父親’,只是還沒盡一天孝心,您怎麼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國的人生伴侶,也是他的工作搭檔。“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他是怕時間不夠,他怕他少幫了一個扶貧點,就會辜負一羣人的希望。”報告過程中,郭素萍幾度哽咽,泣不成聲,“保國,多想和你再去崗底看蘋果,多想和你在車上聊綠嶺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頓團圓飯。保國,我想你!”

整理李保國的遺物,一張行程表讓河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饒桂生深受震撼:從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時間裏,李保國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里。“我為學校有這樣一位好老師而自豪。”饒桂生表示:全校師生將以李老師為榜樣,弘揚“太行山精神”,拓展“太行山道路”,讓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的旗幟高高飄揚在燕趙大地。

聆聽飽含真情的講述,感受李保國的崇高風範和人格力量,台下聽眾熱淚盈眶,會場內多次爆發熱烈的掌聲。掌聲和淚水背後,是大家對李保國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聽了報告會,省紀委駐省委辦公廳紀檢組副組長王春河對李保國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哀思之後,我們更應該化悲痛為力量,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他甘於奉獻、不為名利的精神追求,傳承他待百姓似親人的為民情懷,弘揚他讓荒山披綠、窮嶺生金的責任擔當。”

“李老師事蹟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傳承李老師的精神,是我們弟子唯一能做的。”“非常感動,一輩子學習的榜樣!”報告會剛剛結束,幾位報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經被來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點贊刷屏。

報告會後,觀眾表示,李保國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會走,他的事業不會走,燕趙大地一定會湧現出千千萬萬個李保國,匯聚起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磅礴力量。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四

各位英模用樸素無華但是飽含深情的語言,為我們演繹和再現了一個個“生死時速”的戰鬥歷程,給每一個場內和場外的聽眾、觀眾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報告會上,四川省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空降兵某師師長楊傑、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隊民警蔣曉娟、阿壩州公路局裝載機駕駛員義德陽、綿陽市遊仙區人武部部長鄭強和黑龍江省__市巡特警支隊支隊長劉亞民6位英模,先後作了感人肺腑的發言。

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他們臨危不懼、自強不息,捨己救人、珍愛生命,無私奉獻、團結互助,他們的事蹟閃爍着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光芒,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堅強脊樑。在這次災難面前,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表現出了一種格外的團結。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彰顯了一種無畏而又不屈的民族精神。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説的“災難永遠也壓不倒我們英雄的中華民族。”我們始終堅信我們不會向短暫的困難所屈服,反而通過這次災難會使得我們更加的團結,凝聚我們精神的這股繩會顯的更加的緊實。

如果説前一階段的抗震救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那麼這一階段的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將是一場任務更為艱鉅、工作更加繁重的“持久戰”。汶川大地震發生至今的一個多月,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時艱,全力以赴抗震救災,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在不期而遇的“遭遇戰”面前,我們經受住了各種考驗。要堅決打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持久戰”,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久的耐力、更堅定的信心做好工作。

雖然我們並未能身赴前線參與到抗震救災的大集體中。但我們也應該在抗震救災的後方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正所謂一場勝利的大戰離不開穩固通暢的後勤保障。我們身處後方,更多的責任是考慮如何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我們集團公司的每一位員工,就以自身工作的小範圍來説,擺在我們眼前的不僅僅是如何處理好現有的一些問題。我覺得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發掘一些在之前工作中並沒有被我們重視的環節。

其實在我們日常工作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注意的細節。比如碰到顧客或者前來辦事的訪者時,我們不應該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去面對他人。打個招呼,遞上一杯茶。這不僅僅是一種禮節上的表現,更是一種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體現。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如何在現階段吸收更多的資源,而是在做好現有的工作之餘應抱有更遠的眼光。相信每個人都聽過“魚鈎”和“魚肉”的故事,真正值得我們去選擇的是什麼,這一點就顯得尤為的重要。作為對外服務的一個部門,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更好的為我們現有的客户做好服務。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服務質量,加強辦事能力,通過現有的客户打響康橋工業區這個牌子。只有這樣,我們的工業區才會迎來更多的收穫。

雖然創建一個工業區不是易事,但創辦一個成功的工業區是難上加難,這就值得我們每一位員工值得去思索的問題了。

“一場大災,一種大愛。”雖然這次地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但通過這場全民抗震救災行動,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明天和偉大希望!”陽光總在風雨後,相信明天會更好!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五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羣眾脱貧致富,被譽為“太行新愚公”。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作出批示: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河北新聞網4月25日)

“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河北省特等勞動模範”、“農民教授”、“科技財神”、“太行新愚公”……把這些身份疊加起來,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時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時代內涵。

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他的職業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國教授的一生沒有追求個人財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讓太行山變綠,讓生活在那裏的農民脱貧。一個人能夠具備工匠精神的基礎是他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工作給了他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 1981年起搞起山區開發研究,34年間李老師每年在山裏“務農”的時間超過200天,汽車成了他移動的家,稀疏了頭髮,黝黑了皮膚,雙手長滿繭子,長期奔波留下了嚴重糖尿病和心臟病,但這一切都沒有使他改變最初的夢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的是傳承和鑽研,憑的是專注和堅守,是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34年,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區,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植保新方法,讓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的溝溝壑壑變成了“山頂洋槐帶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的“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34年間,他一頭扎進太行山,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省板栗、蘋果、核桃產業發展。數字的背後是他多年的堅持與積累,是他對於技術的不斷探索與突破。多年來,在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他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許多果農都成了“技術把式”。在教學科研活動中,他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將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學術風格教授給了學生。

李教授的身影雖已走遠,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榜樣的力量卻異常強大,鼓舞和激勵着我們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改革前進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李教授用他的親生經歷向我們講述了謀事創業道路上,守着最初的夢想,帶上愛國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進步,辦法總比困難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積極發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用實踐指導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定能打贏脱貧攻堅戰。

從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堅韌不拔的毅力,以 “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的事業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們要接過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領域中踏下心來,認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貪快求成而走捷徑,實實在在做事,為燕趙大地脱貧攻堅奮發作為。

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六

聆聽了幾位教師的師德報告,對照師德標兵們的所作所為,特別是對照好教師的標準,我深感自己做的不夠,還有較大差距,我深受啟發,也引發了幾點思考。

一、要加強師德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學校有眾多的制度措施,但我認為,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是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有學術上的影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受益終生的。

二、教師應該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勵自己,堅定選擇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講奉獻,不求索取,敬業樂業,無愧於“教師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決不能讓一些不良風氣玷污教師這片淨土,影響學生純潔心靈的塑造!

三、身為教師,我們不能把教書育人降低到只傳授知識的層面上。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通過學習不斷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從教素質。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温暖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學生的美好心靈,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