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19K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參考多篇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1

一直懷着綠軍裝的夢,如同五月的石榴那樣的火,今天我終於能進部隊啦。許久不見兵哥哥帶我進了部隊,那裏最讓人感慨的是那份威嚴,最讓人難忘的便是那綠軍裝。

我借了哥哥的軍裝,穿在營房裏沾沾自喜,即使很不合身,但還是那般陶醉,五一部隊休假,戰士們都偷樂着,放鬆着他們被裝上發條的神經。

在兵哥哥的營房裏,有着那難忘的南腔北調,戰士都同哥哥一樣可愛,他們還讓我手握鋼槍,我想,這該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候了,什麼天倫之樂,和那綠軍裝與鋼槍根本無與倫比,雖然我演繹“小將軍”的角色只有短短几十分鐘,但卻另人終身難忘。這身綠軍裝,仔細品味,彷彿在與依賴與稚嫩告別,一時之間,自己彷彿長大了許多,懂事了許多,成熟了不少。但綠軍裝,讓我陶醉的,似乎只是表面,令我們所崇拜的威嚴,背後是艱苦的訓練。部隊裏都説:“比雞起得早,比豬吃得差,比牛幹得多,比狗還聽話。日子天天好難過,當兵為了保祖國,再苦再累也得過,堅強就是傷自我。我不禁感慨,原來這才是軍營的生活,但更令我感慨的還是那綠軍裝,之所以穿着它有份超然,就是因為連我們都不清楚,有多少責任扛在肩上。

有人説:“一次不小心,誤當兩年兵。”“當時滿腔熱血投身部隊,如今穿着軍裝受苦受累,摸爬滾打終日勞累,急難險重必須到位。即使戰士們口頭有些埋怨,但他們還是無怨無悔。他們都“傻”,傻得忠誠,傻得可愛。因此,每次看見身着軍裝的兵哥哥,我都興奮不已。認識了它的內涵,我才發現原來我還穿不起。

“軍人”,一個光榮而神聖的稱號,即使你知道當兵苦,當兵累,又為何滿腔熱血呢?也許這就是你們的陽剛之美,也許是你們不想讓祖國邊患不斷,社會動盪不安,也許是你們不想讓槍聲驚擾我們甜蜜的夢鄉,你們,穿着這綠軍裝,是為了讓我們擁有天天24小時的國防。

難忘那綠軍裝,難忘戰士們的笑臉,更難忘的是他們的忠誠。青青綠軍裝,讓人陶醉的是那份温暖,另人震撼的是那份威嚴。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2

在評選頁面,伍淑清的簡介中寫道:伍淑清一家人愛國愛港,改革開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創業,創辦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香港迴歸後,伍淑清致力於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積極增進香港青年對中華歷史和文化的認識。組織青少年赴內地交流學習百餘次。修例**發生以來,她嚴辭阻止亂港分子發起的學生,成為亂港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放言要聲討、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團。20__年9月,伍淑清現身瑞士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例會,向世界説出真實的香港。

倡港人從小培養身份認同

在那次發聲後,美心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食肆,持續遭到黑衣大肆破壞,網上也掀起了對伍淑清的“攻擊潮”。“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些網絡的攻擊,因為這些網絡後面別有用心的操縱者,對誰説要發聲,誰要説清楚香港這個事情,他們都要打擊的。”伍淑清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對於許多香港青年走上街頭並做出過激行為,伍淑清不止一次表示過痛心。在她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部分青年的身份認同。她認為,必須從幼兒園、國小開始培養孩子們的身份認同感,讓他們認識國旗、國歌和中國人。“如果出現身份不認同,孩子就會説squo;我不是中國的,我是香港的squo;。”她認為,香港教育界應着力培養青少年樹立國民身份認同,認識到自己是在香港生活的中國人。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3

28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感動了大江南北,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當時年僅26歲的嘉興盲人朱麗華,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勵下,自強不息,在黑暗世界裏創造了一份光明的事業。

然而,朱麗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見到張海迪,零距離聆聽她的教誨。昨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在參加了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嘉興賽區的活動後,晚上7時40分,抽空在嘉興國際奧林匹克酒店12樓,與朱麗華坐在了一起。

兩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年齡僅相差2歲的女性,一見面,都顯得十分激動。張海迪坐在輪椅上,精神飽滿地望着身旁的朱麗華,談人生、談學醫、談心得,時而細聲細語,時而開懷大笑。

第一次現場聽到張海迪的聲音,朱麗華腦海裏立即浮現1983年聽廣播的情景。“您的聲音和故事,很快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朱麗華動情地説,由於意外事故,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少女,五彩繽紛的世界從此變成了無法抹去的黑色,是張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勵着她挑戰自己,戰勝困難。

20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朱麗華憑着頑強的毅力,認真學習鑽研按摩技術,自學成才取得大專文憑,成為一名中醫師,並且熱心傳幫帶其他盲人從事推拿工作。經過10多年的努力,她將推拿診所辦得紅紅火火,還解決了10多名盲人的就業問題。從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計治療的患者已達17萬餘人,有百餘患兒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來。

聽了朱麗華的經歷,張海迪十分開心,並回憶起自己15歲時,隨父母學習鍼灸和行醫的經歷,她意味深長地説:“盲人心裏應該有個太陽,永遠樂觀面對生活。”朱麗華也感慨地説:“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説話間,兩人都開心地笑了。

當了解到朱麗華如今不僅是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還是市政協委員,並先後獲得嘉興市殘疾人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等各種榮譽時,張海迪連連稱讚。

談話很快就超過半小時。作別張海迪,走出門外的朱麗華仍顯得十分激動:“這半小時將是我人生的一大財富,我將永遠珍藏,繼續努力,多為殘疾人事業貢獻力量。”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4

“這些天來,細讀各網站、公眾號上有關葉連平的文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省優秀教師、當塗縣江心初級中學老師陳宏亮説,為這樣一位耄耋老人不顧九旬高齡,仍然堅持無償家教、無私捐學的責任擔當和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懷深深感動。這束微弱但永不熄滅的“鄉村燭光”照亮了鄉村教育的前路和方向,更樹起了教師這一崇高職業的榜樣和豐碑。

陳宏亮認為,和全國道德模範葉連平老師相比,還有許多地方沒有做到,還有許多地方能夠做到。有人説,教育即“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任周遭環境再喧囂,教師的心必須是寧靜而恬淡的。葉連平老師始終保持一顆寧靜的心,在寧靜中尋找力量,將一生心血奉獻給鄉村教育,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職業使命和畢生追求。只有教書育人者把心靈歸於寧靜,並堅守這份寧靜,方能尋找到教育的美好和本真。學習葉連平,就要學習他寧靜而恬淡的心境。

敬業是一種對事業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進取的動力。葉連平老師退而不休,心繫教育,將育人工作落細、落小、落實,體現出來的正是盡職盡責的職業操守。而在這一份盡職盡責之中,他也收穫屬於他、屬於孩子們、屬於教育的快樂。辛勤、專注、堅守,這就是敬業的本質,也是教育工作者快樂的源泉。學習葉連平,就要學習他敬業和樂業的精神。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就是葉連平,作為一名老黨員,紮根基層,為農村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幾十載的真實寫照。學習葉連平,就要學習他無私和奉獻的情懷。

陳宏亮表示,正是無數個葉連平這樣的優秀人民教師,他們將一生心血奉獻給鄉村教育,把整個身心都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我們的祖國才由當年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如今邁向強起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嶄新起點,將在鄉村教育的三尺講台上,心無旁騖,不改初心,逐夢前行,努力當好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師。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5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您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3月3日晚,《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户端播出,“七一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吳天一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頒獎典禮上,視頻短片裏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一句句真情的話語,還原了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蹟。

作為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1958年,吳天一響應祖國號召來到青海。當時,國內的高原醫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吳天一克服自身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頻繁出入高寒地帶,爬冰卧雪,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數據。受強烈紫外線的影響,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在高低壓實驗氧艙進行首次人體模擬實驗時,他的鼓膜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在調研途中,他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十四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兒戳入心臟……憑藉着一股韌勁,吳天一的高原醫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投身高原醫學研究60餘年,吳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羣眾上萬名。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6

學習優秀教師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左__,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個最基層的農村教師,卻有一種奮勇向前的拼搏精神,從一個掃盲教師到拿到大學文憑甚至成為全國模範教師、優秀教師;有一種不為名利所動的高貴品質,寧願放下三次改行的機會,也要堅守艱辛清貧的教育工作崗位;有一顆“不是我所生,卻與我更親”的愛生之心。這些都源於他無私奉獻於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這種蠟燭精神讓一個普通的名字響徹中國,傳遍教育界,成為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學習了左相平教師的先進事蹟,我感慨萬千,不斷進取,堅守崗位,不為名利所動,愛生如子,這才是最崇高的師魂!同是教師,我深深為自我曾有過的抱怨感到羞愧,為自我曾打罵過學生感到後悔,這一次的學習讓我改變了自我從教的想法,我不再把我的工作當做飯碗,而是作為事業認真去做,甚至當做國家、社會公益事業,只求付出,不求回報。我不再把學生當做獲取績效工資的工具,而是作為花朵去呵護,作為棟樑去培養。

我相信只要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左相平教師的蠟燭精神,整個教育界必須滿是輝煌!

11月14日,我校全體教師學習了盤縣縣教師左相平的先進事蹟後,我感慨頗多,情緒很不平靜,個性是他身上表現出的高尚道德風範,更使我感動不已。

他從教十年如一日,盡職盡責,嘔心瀝血,鋭意進取,勇於創新,用心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們生活簡樸、廉潔從教、克己奉公,言傳身教,把自我全部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他們的崇高品格和師德不僅僅受到學生和教師的尊敬,並且得到了廣大人民羣眾的高度讚譽。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像左相平這些誠實質樸的人民教師,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頑強的意志,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把自我的心血和力量獻給教育事業,他們的身上閃爍着師德的絢爛光輝。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中國小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師的道德表現能夠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於言教。要在自我的職業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標準,這是構建我們未來民族道德素質的基礎。

師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萃,也是優良革命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書育人,教書者務必先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範,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務必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靈魂。他們讓我們懂得了,一個人,原先能夠這樣用心地對待工作和生活,能夠這樣真誠地與人相處,能夠這樣熱情地幫忙別人……在當今冷漠、隔閡漸成風氣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這樣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嗎?能夠想像,假如生活中處處有像郭力華這樣的人,那我們這個社會,必將更加和諧,必將佈滿更多的温情,必將更有人情味,必將更讓人留戀。

學習了左相平的感人事蹟後,我深切體會到:一個人,原先能夠這樣用心地對待工作和生活,能夠這樣真誠地與人相處,能夠這樣熱情地幫忙別人……我很感動,從中學到了很多,也讓我重新熟悉了教師這份職業,在如今的這個工作崗位上,我想我就應用一份真摯的態度去對待,爭取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為教育事業盡微薄之力。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7

彭士祿,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因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等巨大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全國科學大會獎、“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榮譽狀、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

今天,彭士祿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僅有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徐匡迪七位科學大家獲此殊榮。

一片丹心圖報國

海豐縣,取義於“南海物豐”,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不僅歷史悠久,更是一片紅色故土。

1925年,彭士祿出生於此,是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次子。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1928年9月,海豐縣一片血雨腥風,母親被捕後英勇就義;不到一年,父親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被先後送到20多户百姓家裏寄養。

童年時期,他曾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受盡磨難。1940年,周恩來派人輾轉找到了15歲的彭士祿,一句“孩子啊,終於找到你了!”讓顛沛流離的彭士祿淚流滿面。

1940年底,彭士祿抵達革命聖地延安,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坎坷的童年經歷,磨鍊了他不怕艱險的性格。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期間問彭士祿:“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説。

吃百家飯長大的彭士祿,忘不了幾十位“母親”對他的撫養,也忘不了父母為革命犧牲生命,這些都讓彭士祿堅定了“願將此生長報國”的信念!

甘做核動力領域“墾荒牛”

20世紀50年代,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缺乏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

但是,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在這種狀況下,彭士祿深知,需要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他帶領團隊惡補英語,經過兩年努力,基本上過了英語閲讀關,並且瞭解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為了核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實驗。 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

彼時,彭士祿告別妻子兒女,隱姓埋名,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命名其為“長征一號”,舷號為“401”,被授予軍旗。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他還推進了我國核動力民用發展,開創了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準、計算程序、研製能力等成功經驗,對我國後續核能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樸實無華真性情

彭士祿個性質樸無華,做科研非常嚴謹,但性格卻舉手投足真性情!

他有一個綽號是“彭大膽”“彭拍板”,身邊的同事經常這樣稱呼他。

我國建造核潛艇的過程幾乎從零開始,科研團隊中有學化工的、有學物理的,還有學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研究人員常常為一些工程問題陷入激烈爭論。因為時間太緊張,爭論不休的問題總是由彭士祿來拍板、簽字。

於是,“彭大膽”“彭拍板”的外號漸漸被人叫響。那是因為,彭士祿心裏牢牢地掌握着實驗數據,這是他大膽作決定的重要依據。

在彭士祿的朋友間,還流傳着“三個夫人”的趣事。畢生摯愛的核動力事業,被彭士祿稱為“第一夫人”。而“煙酒茶”則被彭士祿笑稱為“第二夫人”,夫人馬淑英被他稱為“第三夫人”。

對於彭士祿付出一生心血的核動力事業,夫人表示理解,笑着作出讓步,但調侃地説,自己應該在“三個夫人”中排“第二”。彭士祿則幸福地對相濡以沫多年的夫人作出了妥協。

由於彭士祿在核動力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之父”,但彭士祿寧謝紛華甘淡泊,“作為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對我來説,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有什麼‘之父’之説。”

還有10天,彭老就要過95歲生日了!祝福彭老生日快樂,幸福安康!

布的人物事蹟心得體會篇8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終於在20__年2月10日晚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了,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獲獎者,有為了國家核潛艇研製而隱姓埋名的英雄;有幾十年自己拾破爛,從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卻把錢給了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的老人;有的為親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華夏兒女。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着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他人。’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他們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們卻充滿着微笑來到頒獎典禮舞台上。他們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多麼大的正能量。觀後心理暖烘烘的。熱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圍很多人,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在這些人的事蹟面前,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今後怎麼活着。

看着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蹟介紹,看後我非常感動,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捨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世界上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親默默的付出只為能夠讓孩子過的更好,她從未想過你能回報她點什麼,她的一生都在為你擔憂和操勞,從來不會抱怨“累”,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媽媽我愛你!

看了今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蹟都讓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