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8W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篇1

觀看了黃大發先進事蹟後,深受感動,他不但開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使草王壩每年糧食產量從原來的6萬斤增加到近百萬斤,被當地羣眾親切譽為“大發渠”。還帶領羣眾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一是要向黃大發同志一樣,樹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向預訂的目標前進。帶領羣眾歷時30餘年建成的“生命渠”,是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號召的鮮明體現。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把羣眾的需求為自任,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努力完成既定目標,展示了貧困地區基層幹部帶領羣眾克服困難、脱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堅強意志。

二是要學習黃大發同志敢於擔當、樂於奉獻的崇高精神。如1997年的除夕,全村199户只有黃大發一家吃的還是包穀沙;黃大發咬着牙,頂着妻子、兒子的埋怨,用僅有的三間老房作抵押從信用社貸了一萬元,保證了工程順利完工。這些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體現。

為此,我們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自覺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無論是黨員幹部或非黨幹部,都要時刻牢記共產黨的領導,做到忠貞不移、對黨忠誠,敢於追求、無私奉獻,努力做“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在脱貧攻堅工作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篇2

學水利技術,帶着簡陋的測繪工具翻山越嶺進行勘察;赤腳步行去炸藥廠背炸藥,腳板磨得破皮出血;率領村民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硬是憑雙手鑿出一條生命之渠,終結了村莊“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的歷史。隨着媒體報道的深入,貴州遵義市草王壩村老支書黃大發“和大山較勁”的事蹟傳遍山裏山外,感染了無數心靈。

當年,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創造了當代“愚公移山”的奇蹟。如今,黃大發老支書帶領村民憑雙手鑿出一條生命之渠。在平原上憑雙手鑿出水渠已經不容易了,何況是在山上,那裏有絕壁、有險崖,一不小心就可能身處險境。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黃大發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大發執著地“和大山較勁”,最終取得了勝利。

當下,全國正在推進脱貧攻堅。脱貧攻堅,外部輸血的同時更需要內部造血,需要調動起貧困地區人民投身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山區自然條件不佳,但人們應當有人定勝天的信念,要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困難擺在那裏,如果總是想着繞着走,那隻能説明能力有限,只能説明毅力不夠強大。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把困難征服、跨過困難這道坎。很多時候,能不能跨過困難這道坎,就在於人們是否有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

和大山較勁,彰顯了黃大發老支書的為民情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當了村支書,就應該切切實實為民謀福祉。沒有好的水渠,村莊“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村民的日子十分艱苦。農民以種田為生,解決好擺在村民面前的灌溉難這個“攔路虎”,農民才能吃得飽飯、穿得暖衣。在山區修水渠,儘管很困難,但卻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黃大發老支書帶領村民修建水渠,付出了很多辛勞。修渠的過程中,老支書還承受了親人離世帶來的傷痛。好在,全村上下一條心,終於修成了水渠,莊稼灌溉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村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修水渠只是第一步,黃大發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在此基礎上帶領村民繼續通路、通電,朝着更好的日子邁進。

和大山較勁,黃大發的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們學習。自力更生精神,正是黃大發老支書的“大發”境界。膠鞋已經斷裂卻捨不得換一雙,這個生動的細節正是老支書簡樸生活的寫照。共產黨人,就應該像黃大發一樣“先憂後樂”“先苦後甜”。黃大發的“大發”境界是一種精神力量。今天,物質生活富裕了,少數年輕人不肯自力更生,畢業了還在啃老,這是不妥當的。勞動才能創造財富,通過自己的雙手奮力拼搏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黃大發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每個人都應該從他身上汲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其實,中國經濟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正是因為弘揚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物質生活好了,但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丟。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術,才不會被別人卡脖子。

閲讀黃大發的先進事蹟,不禁讓人對他肅然起敬。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篇3

“水是我的命,溝就是我的子女!”遵義老支書黃大發36年“拿命修渠”,激勵年輕村民返鄉創業。近日,82歲的老人黃大發的事蹟引發輿論廣泛好評和稱讚。作為曾經中國最最底層的幹部,一個最最普通的農村黨員,黃大發相比很多黨員幹部,其實並無什麼特別之處。沒學歷、沒資歷、沒背景、沒官位,黃大發的“走紅”,其實昭示了廣大羣眾對好乾部的呼喚。

作為一個黨員,雖然黃大發“大字不識幾個”,但時刻記着“先進模範帶頭作用、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由此可見,理想信念是鑑別幹部的“試金石”,也是區分“好乾部”與“壞幹部”的“分界線”。各級各部門要大力選拔那些政治堅定、忠黨愛民的幹部, 大力選拔以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嚴格按政策辦事、按程序辦事、按規矩辦事的幹部,堅決不用那些黨性不純、理想信念不堅定的人,堅決不讓拉幫結派,搞小圈子的鑽營者佔到便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共產黨人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因此,黨員幹部要先學一步,深學一層,以黃大發為鏡子,在思想認識、精神境界、理論素養、理想信念等方面有一個大的提高,進而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打牢轉變作風的思想基礎。

鄭培民同志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可見,做官必須先學會做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良知、失去人格,忘了本份。黨員幹部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強政治修養;實踐黨的宗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堅持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加強組織紀律性修養;繼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保持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的本色,加強作風修養。這些內容和要求,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明確了任務,是我們做好領導幹部黨性修養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和指南。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篇4

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

這名幹部的心靈感悟,就是全縣黨員幹部學習老支書事蹟後共同的心聲。

“學在深處強信念提境界,做在實處拔窮根奔小康。”龍南縣龍南鎮黨委組織委員羅俊説,“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黃大發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發渠”就是最好的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學習,再宣傳,全縣再次掀起“大發渠”精神學習熱潮。”中央級的新聞報道還在持續,學習老支書精神的高潮火熱掀起,讓“大發渠”精神成為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堅強精神動力,也正在龍南縣這片熱土落地生根。

通過學習讓我更加明白: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首先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體現在思想上。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科學理論,它們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指導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有了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頭腦,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種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和干擾,少走彎路並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篇5

黃大發是貴州省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至2004年先後擔任過原草王壩村大隊長、村主任、村支書等職務。黃大發同志是全省農村黨組織書記的優秀代表,是決勝脱貧攻堅的dquo;時代楷模dquo;。

黃大發同志,幾十年如日,把人民作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率領羣眾鑿水渠、開山路,一輩子、一條渠。黃大發用一生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對黨忠誠、心繫羣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他的事蹟傳遍山裏山外,感染了無數心靈。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黃大發同志對黨的感情樸素而真摯,對黨的事業堅定而執着。他的敢於擔當、敢想敢幹,始終不向貧困低頭,不向命運屈服。他心裏之中裝着羣眾,把羣眾的疾苦冷暖放在心坎上,盡心盡力改善羣眾的生活條件。

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應學習黃大發的感人事蹟,學習他矢志不移、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質;學習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戰天鬥地的愚公精神:學習他牢記宗旨、心繫羣眾、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學習他不忘初心、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黨員本色,同時要求幹部職工對這種精神進行傳承和發揚,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各級黨員幹部要想黃大發看齊,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增強dquo;四個意識dquo;,堅定dquo;四個自信dquo;,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把個人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融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兒,超常規舉措深入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矢志不渝的奮鬥終生。

各級黨員幹部要以黃大發為鏡,自覺對標找差,不斷檢視自己,增強黨性修養,真心實意為人民羣眾造福;要向黃大發一樣,紮根基層、只爭朝夕、苦幹實幹。會議號召全體幹部要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脱貧攻堅這場硬仗,以超強的耐力助力脱貧攻堅戰,把學習黃大發同志的崇高品質與dquo;兩學一做dquo;、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擼起袖子幹、邁開步子加快趕,走好新時期的長征路,決勝脱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

黃大事蹟心得體會篇6

“大發渠”通水後,黃大發馬不停蹄地帶領村民“坡改梯”。村民徐國樹記得,自家“坡改梯”後有了4畝梯田,全部種上了水稻。1996年,畝產達到1000多斤。和徐國樹一樣,草王壩的村民從此吃飯不愁。

接下來,是修路、通電。黃大發每天帶領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齊心協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鋪通。1996年,村裏通電工程啟動。黃大發帶頭拿出100元,村民湊錢1萬元。一圈上百斤重的電線,村民挽在肩頭往前拉……草王壩村,終於亮起了電燈。

黃大發又商量着修學校。沒有老師怎麼辦?黃大發要求村裏幾個上過中學的年輕人回來當代課老師,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兒子黃彬權。拗不過父親的黃彬權回村裏教書,一干就是十幾年。迄今,草王壩走出30多個大學生。

昔日的草王壩,如今已更名為團結村。近年來,在黃大發的精神感召下,團結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發展起中藥材、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精品水果,養起了肉牛、生態豬和蜜蜂,解決就業11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萬元大關。2019年底,團結村順利脱貧出列,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

在團結村,民宿、露營、農旅基地等旅遊項目陸續入駐。預計2022年7月通車的仁遵高速在團結村設了下道口。屆時,從遵義城區到團結村只需半小時車程,團結村的致富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