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2020》觀後感精品作文1000字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感動中國2020》觀後感精品作文1000字精彩多篇

《感動中國2020》觀後感1100字 篇一

我想握住這雙手——致敬“燃燈校長”

2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來自雲南的張桂梅老師獲此殊榮,頒獎詞這樣讚譽張桂梅: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在為張桂梅老師領獎時,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主持人白巖鬆的注意——張老師的雙手上面貼滿了膏藥。這雙病痛的雙手因為常年累月的付出,已經很難彎曲,只有膏藥能緩解少許的疼痛。這一幕讓現場的觀眾以及屏幕前的觀眾心疼不已,而我的眼角早已不自覺地掉下眼淚,我只想握住這雙佈滿瘡痍的手。

這雙手曾經歷生活困苦的無助。在生活最幸福的時刻,張桂梅經歷了喪夫之痛,又身患重疾癌症。在人生最不幸的時刻,張桂梅老師又是幸運的——她獲得了華坪縣父老鄉親的捐助。這些捐助大都來自老鄉們節約口糧省下的一分一毛的毛毛錢,還有她幼小的學生們甚至爬到山上為她採摘野核桃補身體。“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張桂梅老師開始變得無比強大。苦難是一筆財富,苦難讓張桂梅看到世間的美好,她要用餘生去還債——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讓更多的貧困之家收穫幸福。她的手經歷滄桑,她的心卻無比堅強。

這雙手曾寫出春風化雨的温暖。“三尺講台迎冬夏,一支粉筆耕未來”,張桂梅老師的這雙手用一根粉筆、一條教鞭,從春忙到夏,又從秋忙到冬,奉獻一生只為了撫慰那些渴求知識的眼睛。遇到張老師的孩子們無疑是幸運的,她是136個孤兒的“事實媽媽”,她更是把1600多名山區貧困女生免費送入了大學。張桂梅用最嚴苛的教學方法鞭策着自己的學生,但是倘若不採取這樣“不近人情”的方法,這些基礎太差的學生又怎能考上心儀的大學。病痛的雙手也許握着冰涼,卻能讓春風化雨温暖無數人的心,我想這般温暖已然足夠。

這雙手曾帶來走出荒野的希望。在雲南的華坪縣,如果一個山裏的女孩在國中就輟學,那麼等待她的無疑是早早嫁人,圍着灶台又是一生,貧困還會在鄉間延續。這樣被定義的人生無疑充滿了無奈,更是張老師不願看到的。其實所謂荒野並非現實的荒涼,而是內心的荒涼,是面對未來的無助。所以張桂梅老師拼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建立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她可以一步一步地走路到縣上,她可以多年穿一條磨破洞的牛仔褲,她可以把所有的獎金都捐出去。她希望用這雙不再光滑的雙手,牽着一個個無助的小女孩走出大山,走向希望與夢想的彼岸。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性柔之花只願留下悠遠的香味,恰如張桂梅老師以這雙充滿傷痛的手,讓我們看到桂的淡泊、梅的倔強,也讓我們看到偉大人格的磅礴力量。而我此刻只願握住這雙手,稍稍撫平她的傷痛!

《感動中國2020》觀後感1100字 篇二

山到高處你是峯

“山到高處你是峯,路的盡頭是家園。”2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入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1997年,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用了整整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隨後,毛相林又帶領村民們搞產業,一步步脱貧致富。他以20年的執着堅守求證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為一名羣眾身邊的好乾部。”

“天路”源自人定勝天的信念。沒有路就沒有出路,毛相林立志改變村莊的命運,他做出了驚人的決定,要為下莊村修一條通往山外的路。懸崖絕壁幾乎無處立足,在這裏修路就好比愚公移山。他對心存質疑的羣眾説道:“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為了動員村民,毛相林帶頭賣豬賣糧,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又求母親拿出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金700塊。在他的帶動下,每家每户擠出10塊錢,籌集了近4000元的啟動資金。1997年臘月初八,毛相林一聲令下,下莊人正式在絕壁上開始修路。正是靠着毛相林這種人力戰勝自然的“愚公”精神,才讓下莊村打響了改變命運的“第一炮”。

“天路”來自開天闢地的奮鬥。修路的艱險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999年秋兩名村民被落石砸中摔下了萬丈深淵。毛相林説:那一刻我喊話問老百姓還修不修了,可以説男男女女舉雙手,喊出來“修”!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村民們住山頂喝泉水睡山洞,沒有炮眼兒放繩鑿,沒有挖機用雙手挖,用大錘鋼釺等簡單的農牧工具開鑿希望。下莊村人修路的決心,讓社會各界為之動容,源源不斷的物資被送到了下莊。2004年4月,歷時7年,毛相林帶領下莊人,硬是憑着決心和毅力,在陡峭的崖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七年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毛相林為我們詮釋了黨員幹部的堅持和擔當。

“天路”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修好以後,毛相林帶領鄉親們學會了種臍橙、種西瓜。村裏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收穫的果實通過這條天路源源不斷運往山外,每年帶來上百萬的收入。2005年以來,他培育“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志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鄉親們改變了貧困落後面貌,過上了富裕文明生活。2015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脱貧,2019年下莊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一萬兩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如今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然閒不下來,帶領村民發展生態旅遊,對於下莊村的未來,他還有更大的夢想,讓每一個農户都開上農家樂。戰鼓聲促,衝鋒號急,正是因為有成千上萬的毛相林一樣的扶貧幹部堅守在脱貧攻堅的戰線上,脱貧攻堅工作才能取得全面勝利。

《感動中國2020》觀後感1000字 篇三

“抗癌廚房”裏的“煙火氣”

近日,“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來自江西南昌的“抗癌廚房”創辦人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獲得殊榮。他們的愛心廚房,位於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由於烹製的是腫瘤醫院的病號飯,如今大家都稱它為“抗癌廚房”。每天凌晨5點至晚上8點,幾百號人拎着食材和作料輪番來此借用爐灶和炊具,烹飪起“生死關頭”一團頑強的煙火氣。

視名利為“煙”雲。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堅持着這份並不能帶來贏利的辛勞“事業”,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足以温暖無數個患癌病人和家屬,給無數個患癌家庭帶去希望,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的人生。十八年來,即便是過年之時,即便是獲頒“感動中國”榮譽之時,他們堅定地守在這家抗癌廚房中,準備好爐火,僅一元錢的收費,卻幫助和延續着癌症患者家屬對生的渴望。黨員幹部要甘為孺子牛,將這種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精神發揮到工作中,把羣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羣眾的冷暖放心頭,解羣眾之憂,為羣眾謀實事,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點燃信念之“火”。萬佐成夫婦創辦“抗癌廚房”的初心很單純,就是想讓抗癌的病人能吃得好一點、吃得香一點。對於這份愛心事業,兩人的共識是,“堅持一天算一天”,直到幹不動為止。他們秉持這個初心信念,十八年來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奮鬥者之姿,閃耀着平凡英雄的光芒,成為新徵程上引領前行的標杆、全體黨員的楷模。黨員幹部要以榜樣為鏡,堅守初心,常掃“思想灰塵”,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錘鍊過硬品格,增強實幹本領。

倡導善良風“氣”。“抗癌廚房”被媒體報道後,感動了很多人,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支持。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政府為萬佐成夫婦提供部分資金支持,並出資13萬多元對“抗癌廚房”進行了升級改造;一些民間團體還組織愛心人士到“抗癌廚房”開展志願活動。原本由個人力量自發開始的善舉,正在因為越來越多人的參與和努力越辦越好。“抗癌廚房”温暖煙火人間,點滴善舉匯聚愛的暖流。每一名黨員幹部都應以此精神為感召,樹立正確價值標杆,在面對特殊困難羣體時,讓他們在城市管理中感受到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氲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温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使命開啟新徵程。共產黨員要以先進典型為引領,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把初心使命融入日常、融入經常,扛起時代責任、彰顯黨員本色,共同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感動中國2020觀後感 篇四

今天上午,我們全學校都觀看了感動中國,裏面有很多人都有非常感人的事情。

盧永根老爺爺,他給一個一所學院捐獻了880多萬元個人捐款,那是他和夫人在生活中節餘下來的儲蓄,他和他的夫人説還要捐獻自己的身軀給醫科學院。當初,他們商量的時候,把錢怎麼處理,他們就説捐出來。在以前,他以前生活在戰爭時候,他的家鄉已經淪陷了,他為了趕走敵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大學畢業後,就開始進行50年的研究,他曾經去海外看了母親和哥哥,母親和哥哥都勸他留在美國,他不答應,説:“一個科學家,應該有個忠誠的愛國精神。”

卓嘎和央宗,她們姐妹的家鄉是在邊境的玉麥,當時當給了她們家鄉里所有人新房、糧食和畜牲,可是他們的爸爸沒有留在新房裏,而是留在了玉麥,要守住玉麥,他們帶了好長時間,媽媽和妹妹都死了,他們也不離開,她們的爸爸還做了國旗放在了玉麥的好多地方。最終,她們感動了大家,玉麥已經有9户人家32口人了。

王珏,他曾經十五年每年都給醫院兩萬元,而且也沒有留下真實姓名,只留下了“蘭小草”,警方追尋了這個“蘭小草”十五年,終於找到了,“蘭小草”是王珏,是一個醫生,他住在一個小島上,給那裏的病人治病,他陪着老人、病人、父老鄉親,當他的了一種病的時候,本來是可以休息治療好的,可是他就是不聽家人的勸解,照樣給島上的病人治病,到最終因病逝世。在他死前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對妻子説的:“捐獻的日子快到了,你準備好那兩萬塊錢了沒有。”

黃大發,他在一個村裏,這個村子非常窮,就是缺水,他的心願就是吃上大米飯,於是,他一直奮鬥,帶領着施工隊,去把水從十幾公里外引過來,第一次失敗了,大家都灰心了,可是,黃大發沒有放棄,有一次帶領施工隊開鑿渠,經過了36年,終於成功了,讓村裏的人都吃上了白米飯。

感動中國看完了,我感覺裏面的人的感動事情都是異常感動,不能用語言形容。但裏面還有好多人都沒有寫出來。

《感動中國2020》觀後感1100字 篇五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2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名單公佈,畢生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女學者葉嘉瑩入選。頒獎典禮上,雖已過鮐背之年的葉嘉瑩先生,仍是精神皓然,秀雅出塵。香粉不施,鬢髮皤然,一襲淡雅素衣,深情繾綣地吟誦她所愛戀的詩詞,沉然端凝地講述她跌宕的一生。她站在那裏,就是一首詩。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是葉先生多艱人生的最好註解。她出生於軍閥混戰的亂世,“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動盪晦暗,註定了其半生輾轉漂泊。少年喪母,“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慟絕人寰的《哭母詩》,字字讀來,濃情透紙。中年喪女,“門前又見櫻花發,可信吾兒竟不歸”,哀婉悱惻的《哭女詩》,滿腔悲痛,空留餘哀。國破家難,人生痛事,她始終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將生命寄付於詩詞。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迦陵從此得所棲,讀書講學兩相宜。”葉先生少時習讀詩詞,始知陳維崧別號“迦陵”、郭麐別號“頻伽”,二者結合在印度佛經中意為妙音聲之鳥,身形纖巧,卻卓爾不羣,便以“迦陵”作為別號。妙音鳥、荷花、柔蠶、藍鯨、鯤鵬,是她的詩詞中頻繁出現的五種意象,皆體現了“弱德之美”的詞體特質。據先生自述,“弱德”之“弱”表現為收斂隱曲,雖內斂卻不怯懦的儒家傳統,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這,既是詞學意藴,亦是葉先生人格風骨的體現,堅守詩心,堅忍不拔,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崇高境界。

轉蓬萬里,情牽華夏:“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自去國,倍思家,雖身處異國他鄉,葉先生始終心牽祖國。愛國,是她精神的底色。在年逾半百之際,她決意放下樂享餘年的“小我”“小家”心態,主動提出返回祖國內地教書,一圓歸國還鄉之夢,將人生餘熱悉數交付於國家與詩詞。三十多年來,她先後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聘為客座教授,詩詞講學的身影遍佈祖國大地,培養了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研究人才,並將全部財產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浮沉一生,最使葉先生切切於心的,除詩詞之外便是“我的國”,她深藴民族精神、文化骨血的愛國之心令人動容。

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葉先生是中國詩教的“擺渡人”,貫中西文脈,探詩詞美韻。她在晚年坦言自己最大的心願,便是“煉石補天”般地傳承中國古典詩詞,將自己內心對古典詩詞的熱愛作為一點星火,藉此點燃年輕人心中熱愛傳統文化的火焰,將中國詩歌中的美好品格與高潔修養傳遞給年輕一代,終“要見天孫織錦成”。她不顧年事已高,工作至深夜,精挑細選200餘首適合兒童閲讀的古詩詞,推出《給孩子的古詩詞》一書;始終堅持著書立説,嘔心瀝血寫成的19部詩詞著作,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名作。葉先生始終以“無聲的覺悟做有聲的事業”,為中華文化的長流作出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