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多篇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一

今天要推薦的一部電影是2000年由王小帥導演所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影片主要圍繞農村進城打工的少年小貴和城裏的孩子小堅以及一輛單車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片被禁止在國內上映,但這並不能將這部優秀的影片否定。

故事的開始即進入正題,農村少年小貴找到一份在快遞公司送快遞的工作,依靠的交通工具是一輛自行車,每單10元,攢夠600元時就可以買下這輛公司借給他的自行車,故事本來是很平靜的,,小貴馬上就可以攢夠錢買下自行車了,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

一天小貴被派去找一位張先生取件,但找錯了人,耽誤了時間,出來之後發現車子不見了,到處都找不到,於是便坐在路邊哭,沒有給顧客送快遞,經理知道後把他開除了,他苦苦哀求,經理答應他如果找到自己的車子就能回到公司工作,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在這個過程中還被當成小偷,直到有一天秋生告訴他好像看到了他的車。

小貴自行車的新主人叫小堅,是城裏的一個孩子,很想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單車,因為周圍的同學都有自己的車,而自己的家庭條件並不好,他有一個漂亮並且家境很好的女朋友,他一直很自卑,於是他把爸爸要給同繼母的女兒上學的錢偷走,在二手市場買了一輛車,就是小貴的車,他很喜歡這輛車。

在一次和女朋友約會時,車子被小貴騎走了,小堅追上去並和同學一起打了小貴,搶回了車子,之後小貴就一直跟着小堅,發現他藏自行車的地方,便拿走了車子,經理見這樣便讓他回到快遞公司。但是一天小堅和同學找到他又搶回車子,小貴無奈找到了小堅的父親,父親知道真相之後打了小堅,讓小貴把車子帶走了。

小堅不甘心,又和同學們找到小貴,但這次無論怎樣小貴就是不鬆開車子,同學們紛紛出主意,小貴都不答應,最後雙方無奈達成協議,一人一天使用車子。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又發生了一件事,小堅發現女友瀟和另一個車技好的小混混在一起,於是便偷襲了小混混。

於是小堅被追打,由於這一天要把車交給小貴,導致小貴也被打,車子也壞了,二人既無助又無奈,只能暗自神傷。

故事圍繞一輛單車的歸屬問題,體現出小貴和小堅兩個身份不同但命運相同的少年的青春。小貴作為一個農村進城打工的小孩,社會對他是不公平的,被人看不起,處處都在制約着他,他骨子裏那股倔強是他僅存的尊嚴,但是也是這種倔強讓他失去了最後的尊嚴;小堅的身份與小貴又很大的差異,他擁有城市户口,可以上學,但是他的青春是更殘酷的,雖然在城市裏,但是他一直很自卑,當他發現自己買的車子是偷來的,他也不願承認,當他發現女朋友離開他時,他也發現自己不再需要這輛車了,但自己也是遍體鱗傷了。

對於二人來説,這輛車就是他們的全部,他們對這輛車的追求越是執着,他們的青春就越殘酷,他們就像是被這個社會拋棄裏一樣,迷惘,掙扎,不斷徘徊,這是中國式的青春殘酷物語。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二

最早看這部電影是在上高中的時候,記不清是高几的時候了。雖則電影的情節很簡單,但我卻被這簡單的情節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從祖國的何處來京打工的少年,有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樣的在他鄉打工的經歷吧對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離鄉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因為貧窮和幼年的無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長的北京少年,雖則是土生土長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卻沒沾得一丁點的皇氣,也許是運氣對他的捉弄,讓他生在1個下層的人家,家子的窘迫沒有讓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氣,這僅有的身份讓他盲目的覺得應該與眾不同,也就引起了影片故事的發生。

運氣弄人,一輛山地車把兩個少年在他們人的生活的那個階段聯繫在了一起,不異的是他們都有着十七歲的青春年華,不同的是1個要通過這輛車在京城生計,1個要通過這輛車找到他的'社會形態位置'。年青意味着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積累,年青意味着要為這一學習和積累的歷程付出代價,這是歸屬他們的人的生活階段,但我覺得這一階段對談們來説是太過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過少年的生活發展的,但這少年的生活卻有影射當今社會形態的真實!社會形態貧富差距拉大,弱肉強食,電影中出現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和強者,電影中出現的小保姆小賣鋪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斷湧進都會,辛苦的奔波,希望通過時間去改變一切的新BeiJing人。

我覺得王小帥導演是個很有生活的導演,許多電影情節放佛就在身邊發生過。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三

雖然電影的情節很簡單,但我卻被這簡單的情節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從祖國的何處來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樣的在他鄉打工的經歷吧對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離鄉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由於貧窮和年少的無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長的北京少年,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卻沒沾得一丁點的皇氣,也許是命運對他的捉弄,讓他生在一個下層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沒有讓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氣,這僅有的身份讓他盲目的覺得應該與眾不同,也就導致了影片故事的發生。

命運弄人,一輛山地車把兩個少年在他們人生的那個階段聯繫在了一起,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着十七歲的青春年華,不同的是一個要通過這輛車在京城生計,一個要通過這輛車找到他的?社會位置?。年輕意味着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積累,年輕意味着要為這一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付出代價,這是屬於他們的人生階段,但我覺得這一階段對於談們來説是太過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過少年的生活發展的,但這少年的生活卻有影射當今社會的真實!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弱肉強食,電影中出現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和強者,電影中出現的小保姆,小賣鋪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斷湧進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過時間去改變一切的新北京人。

膚淺的扯了幾句看過這部電影的想法,心事卻異常沉重,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是多麼嚴重的社會現實啊

電影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範文字 篇四

應對最珍重的東西,他們的珍惜,他們的維護,盡寫在臉上。導演王小帥用成年人的理智,盡乎冷酷的將其展現了出來,並用超多的意象來構成了一個充分的意境,展此刻北京,展此刻繁華的都市裏,展此刻太平的社會中。他在試圖告訴我們:這些不是某種特殊環境下的特殊情結,而是每一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

我們都曾年輕過,都曾活在那個只屬於自己,幻化了的世界裏,都曾將自己的某種情感濃縮進某樣物品中,將其珍藏。小貴亦然,小堅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貴,小堅,貴?賤?呵呵。倒不如説是我們,以前的自己。一個意喻着現實,對理想的把握,對生存權利的維護;一個意喻着內在,對感情的滿足,對驕傲與尊嚴的幻化。

當最珍重的物品應對搶奪時,以前的我們會怎樣?恐怕每一個人都不會主動向別人尋求幫忙,也不願那樣去做。我們只能,也只願用自己的方式去維護它保護它,無視社會的規則,無視周圍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貴小堅那樣,應對上司的冷酷,父親的責罵,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東西,大部分人都會失去或者擦肩而過,或者將那份執着的情感壓縮進那個東西里,比如自開車。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那叫“心想事成”,很少。社會是繁榮而冰冷的,沒有人會施捨給我們。

於是,就有了《十七歲的單車》,一部看似黑色和壓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被禁是正因真實,是國家查禁的原因罷了)。

一部電影,是就應給人以完美與期望的。《十七歲的單車》中,完美倒是有,比如小堅得到瀟瀟之後,高興的騎車順風而行的情景,滿臉的快樂與滿足;再比如在小公園裏,瀟瀟抬臉閉眼,等待小堅的嘴脣時,逆光下青春的臉龐,清純可人,浪漫至極。

那麼期望呢?期望在哪裏?影片最後,小堅帶着一臉鮮血和滿身塵土,扛着完全扭曲的自開車,穿過漠然的人流時,我最後知道,那裏就是期望。我堅信,憑他的“軸”,他會過的幸福的。

整部影片,大部分出現的都是陰影里居民的面孔,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在寫着“拆”字的磚房裏開小店的,小堅的親戚;整日無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後還賣掉的,嘴脣塗的紅紅的小保姆。在他們身上,還折射出了更多的東西,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對,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幾乎沒台詞,卻一向伴隨着劇情的發展。剛開始以為她是被人包養的,整天無所事事用換衣服來打發時刻的小情婦,結果不是,她只是個小保姆,而且還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後再賣掉;還有一個就是高圓圓扮演的,清純至極的女孩瀟瀟。她主動追求小堅,甚至主動給過小堅一個親吻自己的機會,也曾發奮給過小堅以支持與諒解,可最終還是跟了黃毛大歡。我一向認為小堅沒有珍惜她,雖然,他愛她。可最終依舊成了一個轉瞬即逝的夢幻,如同一陣風。觸動起每一個觀者心底的那根弦。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五

十幾年的光陰流逝,兩位女演員高圓圓、周迅都已訂婚。如果不是碰巧看到插曲出自汪峯,也許不會回頭去看這部電影。影片的訊息和汪峯大部分音樂的主題是一致的:我們如何在城市裏尋找、追逐夢想,充滿挫折卻依然執着。

電影是要打動人的,不應拍成腦筋急轉彎,挑戰觀眾的智商。這部影片的出色之處在於,它老老實實地講了個故事,表達了大城市裏小人物的處境,沒有複雜流轉的情節,沒有晃動炫技的鏡頭。

農民工和城市貧民,界線有那麼清楚?對於女孩子來説,恐怕只是口紅和高跟鞋;男孩子呢,則是香煙和打火機。單車到底是誰的?這恐怕是無解的難題,但是它重要,因為關係到男孩的臉面:對於農民工,是餬口的工具;對於衚衕男孩,是暗戀的女孩。

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的單車,幾乎是每個少年都有的記憶。穿着校服,騎着單車,雙手脱把,青春懵懂,好像就發生在昨天。地安門、後海、沙灘,青灰的衚衕,悠揚的鴿哨,沒有比這更好的背景。

青春已經散場,這些還回得來嗎?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900字五 篇六

影片《十七歲的單車》又是一個17歲的故事。是否因為雨季中的故事總是特別多呢?這個17歲不美:暴力,以強欺弱,狂躁以及命運的不公。《藍色大門》讓我懷念惋惜我的17歲,而它卻讓我慶幸自己已逃離了17歲的無知、荒唐,至少已經成長起來,沒有什麼挫折,沒有悲慘的事情發生。説起來,自己的17歲還真是與單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時候上高二,國中三年加上高一過了4年的寄宿生活,終於在高二這一年厭煩了,於是開始走讀。從家到學校實在不近,要坐兩次車,算起來至少要40多分鐘;還不如騎單車,因為以我的速度,穿梭於城市中的羊腸小路,30分鐘也就到了。而且,自己神經質地討厭在狹窄空間與人緊密接觸的感覺,在上班上學高峯的時候去擠公車對我來説無疑是件極痛苦的事。

這樣想着,便開始了騎單車上學的生涯。在單車上感到自由,因為自己可以隨意掌控速度和時間雖然老爸老媽總是在為我的安全擔心。有一次,我剛出門,老媽想起有件事忘了和我説,急忙追出門竟發現我已經騎得無影蹤了,第二天就開始敦促我早15分鐘起牀,以便有足夠的時間慢慢騎。從此我在車上多了一種樂趣——看街邊的廣告牌和形形色色的人。如今,在大學校園裏,每天還是要騎單車上學(雖然只用10分鐘),體會到了騎車的比開車的還牛的感覺,還見識了單車堵塞的壯觀場面。今天偶然拾起這些七零八落的單車記憶,竟幸運地發現,那其中大多是很美好的東西;其間的一些小意外(比如有次把一輛出租車撞了,人沒事,只是把人家車燈撞壞了)也只是年少輕狂時有驚無險的小插曲,現在賞玩起來倒是比一路平安、無事發生的日子更值得回味。

只是這樣一些記憶如今在看了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後,竟似乎又變得不夠真實了,好像説自己17歲單車的美好時光純屬偶然,而那些孩子的那些沮喪少年的單車故事,才是真實的17歲。“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暴力的一點是小時候沒人告訴你童話,長大之後沒人告訴你童話是假的。”徐克如是説。這部電影裏的孩子們,童年的時候,或屈服於生活的重壓,或屈服於父母望子成龍的夙願,大概都沒有怎麼享受過童話的快樂;長大後,主體意識漸漸甦醒,開始自編自演一些童話—奮鬥的童話,愛情的童話,沒有人告訴他們童話的虛幻,至少沒有他們信服的人,直到殘酷→←的現實本身戳穿了童話的謊言,一切都被徐克的話應驗。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七

17歲本該是無憂無慮,青春懵懂的歲月,但是在北京城的衚衕裏,一個倔強瘦弱的身影在洶湧的人羣中尋覓,翻找……

當城市化的呼喊傳遍這片黃土地,越來越多來自農村的人們進城淘寶。在那個充滿了誘惑的地方,有人用淳樸交換了圓滑,有人用誠信換得了金錢,更有的人用良知去換取那外在的權利。當然還會有些人在城市的最底層,為了生存苦苦掙扎。在王小帥導演的《17歲的單車》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來自農村小夥在城市中生活的點滴。主人公是兩個同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17歲小夥,用一輛單車,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故事。

《17歲的單車》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人也很平凡,但是正因為這樣才更加動人。我們在郭連貴,一個農村來的孩子的眼中看到讓人心疼的無奈,以及對這個現實社會無聲的控訴。苦苦掙扎,不過就是想要簡單平凡的生活。也許幸運女神未曾眷顧他,一次次的打擊這個十七歲的少年。

同一輛單車對於兩個17歲少年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的。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小堅,這輛單車只是在同學之間相互炫耀的附屬品,為了這莫名的虛榮,他努力學習,希望父親能兑現自己的承諾,為他買輛自行車,但是最終還是失信了。在虛容心的促使下,他偷了父親的錢去買了一輛二手車。敗露的他,非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把偷父親的錢,説的理所應當。學校裏的攀比,讓他學會了虛榮,一輛單車,承載了他的追求。

但對於來自農村的小貴來説,這輛單車卻是他生活的全部,是他在這個城市中活下去的資本,是他生活的支點。他每天騎着它穿梭在大街小巷,對生活充滿希望,在努力工作中,期待着美好的明天。可是當他真正擁有這輛車時,卻又被偷走了,也許這是上天的不公,但他卻讓小貴得到了成長。

這輛車對於他們有着不同的意義,但卻同樣重要,所以在最後他們選擇了共同擁有……

樸實才會顯得更加真實,而那些華麗光彩是否該反省一下自己?

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八

這個片子給我的感覺是在90年代的中國城市弱勢羣族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悲慘生活,這部片子的風格和《陽光燦爛的日子》有點相似,但格調相當陰暗,壓得人幾乎喘不過氣來,讓人悲觀地發現在中國森嚴的等級制度中生活是多麼地無望。

影片的中心都圍繞着一輛單車發展,而單車似乎也是一種隱喻,指的也許是對個人來説非常珍貴卻很容易被別人奪走的東西,比如自由,人權,當一個人最珍視的自由被這個社會無情地奪走,而脆弱的個體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又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這種悲哀,所有我們當初以為美好的東西,或者是初戀或者是愛情,或者我們為之付出的一切,都象美麗的肥皂泡一樣破碎了,得到的都只是永遠的欺騙和壓榨。當我們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而變得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個社會無情地拋棄,因為我們是“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我們是社會變革中天經地義的犧牲品。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影片的結尾,主角拿起磚頭擲向強者,最後被強者追殺,即使無關的人也難以倖免,心愛的單車被砸爛。似乎預示着:在這個森嚴的充滿暴力的等級社會中,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能逃脱地出去--要麼同心協力,拿起武器,要麼就只有死路一條。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影片的主角抬着破碎的單車走在城市中的情景,似乎預示着一種無奈,我們所曾經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最終會被這個骯髒的等級社會砸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