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2W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1

《十七歲的單車》第六代導演王小帥所導,本片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入圍金金熊獎,獲得了肯定。他憑藉單車將本不會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連接起來,擦出了青春的火花;他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着兩個不同階層社會下的青春時代的故事;他把鏡頭對準兩個少年,一個是農村來外打工的少年,一個是城裏貧困家庭下的少年,用他們的故事來闡述平凡人平凡的十七歲。

20世紀90年代自行車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對於少年時代的他們,都希望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山地自行車,在他們眼中擁有好的自行車就可以在同學面前抬起頭來,消除自卑。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在時代背景下將人物鮮活的展現了出來。

從買自行車到自行車被偷到找自行車再到偷自行車被抓。以自行車為線索展開,以自行車貫穿始終。不僅僅侷限於主角的深刻塑造,而且將在城裏當保姆打工的紅琴和家中富庶的瀟瀟形象同樣刻畫的栩栩如生。本以為紅琴是城市裏的女子,阿貴心中對她的喜愛,卻因地位不同,不敢啟齒,得知同樣是來自於農村的打工者時深感遺憾。小堅心中喜愛着瀟瀟,卻因自己家境貧寒無法與瀟瀟家境富庶相比較,而不敢表示情感。小堅是學生,身着校服,阿貴是快遞員,身着快遞服更加展現了階級與階層之間差異淋漓盡致的詮釋,好面子、自卑等,這些都在他們身影中顯現。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王小帥依舊使用第六代導演特有的電影觀念:紀實的手法,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時代的真實現狀。秉承着“我的攝影機不撒謊”的審美追求,拍攝一部部受人喜愛的作品。

長鏡頭的大量使用,把故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增強了電影藝術的真實感,每個鏡頭都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的一覽無餘,當第一次去送快遞,到了樓下,阿貴仰視了一下高樓,是他對大城市的嚮往,想要融入其中的情感流露。構圖開放,又給觀眾留有想象的空間,引起濃厚的興趣。當阿貴與朋友一起在門口看對面樓上的女子,門框意味着阿貴內心的激動,但受到了階級的阻礙。特寫鏡頭的使用、跟鏡頭的使用的等,都促使影片更加完整,內容更加充實豐富。空鏡頭的使用,展現了人物的情緒,推進了情節的發展,當阿貴扛着遍體鱗傷的自行車走在街道上,漸行漸遠,消散在人羣中,心情沉重起來,開放式的結尾,阿貴又將何去何從,小堅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無疑又將問題拋給了觀眾。

影片中的音樂隨着事件發展起伏而時而沉重、時而輕鬆,當他騎着新自行車去送快遞時,音樂輕快而活潑,當他在找自行車時,音樂沉重而低哀。音樂阿貴的心情變化而變化,畫面的色調、光線也隨之改變。

在那個時代,階級之間的差異顯著,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大。社會的差距,貧富不均會引起諸多不便,會自動的將弱勢羣體與其他人劃分開來。自帶的自卑感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平凡人平凡的故事也能打動人。便發生了因階級差異、貧富不均導致的自卑感,錯過了許多許多……

説起十七歲那年,我們的回憶便被一串串的勾起,説不完的話語,講不完的故事如洪水般洶湧而來……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2

前幾天,我剛看完一部很老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時,就覺得一種莫名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是一部很感人的電影,雖然我還沒有長到那麼大,十七歲我相信很快就會到來。小時候,在家裏附近幹過一些壞事,還被別的小孩追着罵。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很可笑。我看過很多部電影,常常是一些玄幻片和搞笑片,甚至是大人們口中的大片,看完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不知有什麼啟發。這部很老的電影簡單而不乏對社會有諷刺之意,我特別可憐劇中人,多希望那時有一個和諧的社會!

這部電影是老師推薦給我們看的,當時我們還不以為然。直到寒假終於有機會看了!一輛車,是他在那個城市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他生存的希望,雖然他生活在那城市的最底層,可是他很滿足了。他不明白這輛單車對另一個男孩子的義意,他只知道,這輛單車是讓他在那個城市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因為一輛單車讓小貴和小堅兩個看似不同社會級別的人相識了,其實電影中令我最感動的不是小貴被別人打了還死死地守護好自己的單車,而是小貴和小堅每天站在衚衕那裏交

換車子的那個片段,感覺他們每天交換車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也感覺到了他們十分守信。最後,小貴扛着車子走的那段慢鏡頭,與北京城裏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電影中有一個鏡頭:一些社會上的人追着小貴,小堅急速地穿梭於衰舊的衚衕中,下棋的大爺無動於衷,巷頭的大媽尋眼望去,彷彿看着一場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世紀大戰;孩子們看看大人後也是一臉的冷漠,甚至連一點驚慌也沒有,然而就是在這一場被人視為冷漠的爭鬥中,引發了一場血案。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歎道:夢想是那麼的遙不可及。我們會為了一個夢想而執着,幻想,衝動,甚至迷惘!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3

今天,我一路震驚地看完了《十七歲的單車》。令我震驚的,不只是主人公們拿回自己東西的方式,更是他們對東西的愛惜程度。

本片講述的是:離開家鄉到外地打工掙錢的小貴,到快遞公司工作,騎這個公司所發的自行車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在他努力工作快要得到那輛自行車時,卻發現自己的車不見了,後來她看到一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騎着他的自行車,他是小堅。他雖然生活在城市,家境卻非常貧寒,在父親三番屢次沒有實現給他買自行車的承諾後,他偷了妹妹要上學的錢(本該給他買自行車)去買了一輛二手車,而這輛車正是小貴被偷的那輛。小貴不顧一切地向小堅要自己賴以生存的愛車,最後兩人合計着共用這輛車。在看這部電影時,我不止一次地脱口而出:‘直接去公安局不就得了。’在他們搶車時,我一直都覺得小貴太傻。既然找到了自己的車又要不回來幹嘛不去公安局呢?尤其是在他第一眼認出車時,幹嘛跟個小偷似的推着車就跑呢?原來,他是太樸實,剛到城市根本不瞭解城市的各種便利、公正之處。這,就體現了農村人與城市人的差別,農村人因為接受不到新的東西而吃了很多沒必要的苦。而另一位主人公小堅,家境貧寒,從小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輛自行車,卻等了那麼久,還沒等來。他甚至超過了爸爸賜給他的條件,可依然沒得到。當我看到小貴找不到自行車那一幕時,我非常能體會他當時的心情。那種無助、茫然,我也曾體會過,但我就體會了幾秒,因為我是眼神問題。因為我靠的是運氣,他靠的卻是堅持,不分晝夜的堅持。小堅,在丟失了自行車時也是吃不下飯,睡不着覺的。我什麼時候的愛車程度能像他們一樣呢?我應該也只會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吧!但這部電影也反映了一個現象:青少年會被同伴帶壞。

人之初,性本善。小貴本不會吸煙,也不會打人,他那麼樸實,可正是因為他的樸實,他才更容易被帶壞,使他在要車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吸煙,還學會了打人。看完這部影片,我明白了影片一開始反覆出現的形容詞‘軸’的意思:堅持,老實。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篇4

一部敍事性很強的電影作品,而且是完全憑藉敍述性和闡述當代青年成長的故事而被禁播,仔細想想也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了。

片中小貴和小堅都沒有錯,即使有錯也是錯在了他們對理想的堅持,對美好青春的嚮往。同為一件事物而堅持,但卻用途完全不一樣,這輛普通的單車在他們各自的青春年華中發揮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但我認為導演在影片中更加着重刻畫的並不是青春本身,而是當代中國青年人青春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巨大的,是殘酷的,是很表面化但卻很少有人注意的。之所以巨大,體現在他們的生活差距,小貴想擁有單車,因為那是他生存的必需品,是他要擺脱貧困的必需品。更準確的説單車並不是他的追求,因為在他的命運中談不上什麼是追求,談不上什麼是青春的追求。而單車對小堅來説則是他的追求,雖然他在應試教育下不應該存在這種追求,不應該用車技在同學中炫耀,不應該用車技去吸引女生的注意,但這一切他都做了,而且他很固執,無視身邊的所有人。

之所以殘酷,體現在他們命運的差距,體現在社會的無情,當在偉大首都北京的小巷中進行血腥的打鬥時,那些旁觀者是那麼的熟視無睹,鎮定自若。就象自己家的牲畜在那追逐打鬧,且導演在這段鏡頭中着重的去刻畫了場面和旁人,以及恰當的音樂,讓這種殘酷體現的是那麼的強烈,使你看過很久也不會忘記。

之所以表面化,體現在這種事不經意間都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但卻很少會引起注意,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影片開頭那段打工者的自白,詼諧幽默下讓每個觀眾都是那麼的熟悉,因為對於這些打工者大家應該都習以為常了。導演這是選擇到了這些大家都熟悉的現象和場面讓觀眾和社會有一次自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