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嗨起打他個鬼子好看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5W

第一篇:嗨起打他個鬼子好看觀後感

嗨起打他個鬼子好看觀後感(精選多篇)

嗨起打他個鬼子好看觀後感

今天,在學校看了電影今天,在學校看了電影《嗨起,打他個鬼子》,講的是,一個地形很好、風景很好窮寨子,日本鬼子想佔領這個地方打八路,日本鬼子想跟那些村民處好關係,交朋友,這時主人公,一個老頭,日本人讓他當嚮導,給日本人指路,那個老頭千方百計給日本人設計陷阱,讓日本人死,日本人已經死了一支軍隊,死了好些人了,最後日本鬼子懷疑他國,警覺他,把老頭抓起來了,最後,那些村民跟日本打起來了,村民成功了,日本鬼子都死了,但是老頭也死了。

還有一個人,我很崇拜,我忘了他的名字,打日本鬼子的時候,他中了槍,然後日本鬼子從後面追上來了,他讓其他人都快走,他自己中槍死了。

在這個電影裏,我最崇拜的是那個老頭,他機智、勇敢、不魯莽,見機行事,不怕犧(請您繼續關注本站:)牲,敢與日本鬼子對抗,不被金錢誘惑的精神,我也崇拜那個不知名字的人,他寧可犧牲他一個,也不讓大家落難!我應該學習老頭機智勇敢,敢於與敵人抗衡,也應該學習那個不知名字的人的大舍己救人的精神!,講的是,一個地形很好、風景很好窮寨子,日本鬼子想佔領這個地方打八路,日本鬼子想跟那些村民處好關係,交朋友,這時主人公,一個老頭,日本人讓他當嚮導,給日本人指路,那個老頭千方百計給日本人設計陷阱,讓日本人死,日本人已經死了一支軍隊,死了好些人了,最後日本鬼子懷疑他國,警覺他,把老頭抓起來了,最後,那些村民跟日本打起來了,村民成功了,日本鬼子都死了,但是老頭也死了。

還有一個人,我很崇拜,我忘了他的名字,打日本鬼子的時候,他中了槍,然後日本鬼子從後面追上來了,他讓其他人都快走,他自己中槍死了。

在這個電影裏,我最崇拜的是那個老頭,他機智、勇敢、不魯莽,見機行事,不怕犧牲,敢與日本鬼子對抗,不被金錢誘惑的精神,我也崇拜那個不知名字的人,他寧可犧牲他一個,也不讓大家落難!我應該學習老頭機智勇敢,敢於與敵人抗衡,也應該學習那個不知名字的人的大舍己救人的精神!

第二篇:《鬼子來了》觀後感

《鬼子來了》觀後感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看看《鬼子來了》,不僅要看,看完之後,還得寫觀後感。

日本侵華戰爭中,一個北方偏僻鄉村的老實村民馬大三,某一日忽然遇上了生平未遇之事,撤退的中國軍隊在他家裏留下兩個黃麻袋並説會回來取,而他們卻遲遲不來。馬大三打開麻袋,發現其中裝着一個日本鬼子和一個漢奸翻譯,厚道的馬大三要為怎麼對付這兩個敵人傷腦筋了。6個月過去了,中國軍隊還是不見蹤影,反而日本鬼子的碉堡已經修到了村口,村民們必須精心地看管住這兩個俘虜不讓敵人發現,而且還要防止俘虜查覺到情況的變化。這一切越來越困難了,村民們只能要求馬大三解決掉這兩個鬼子,但馬大三卻下不了手。馬大三與他的女人(一個年輕寡婦)由於長期照顧這些鬼子,他們之間漸漸消除了敵意,鬼子向馬大三提議,他願意以幾車糧食來換取自由,這可以救濟正陷於饑荒中的村民。馬大三願意相信這個在他家住了多時的鬼子,大家也同意了這個辦法。結果出乎馬大三的意料,日本鬼子就是日本鬼子,雙方互為友好的宴會在日本兵對村民的大屠殺中結束,村子也被燒成白地。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影片中人物的性格。馬大三:本分、善良、小聰明、明哲保身、不敢承擔責任,代表典型中國老百姓的生存哲學,拉羣人下水,責任大家擔,也就法不責眾,帶着困惑的微笑死去。

河北小山村的農民:沒有正面面對戰爭,幾千年的農民邏輯讓他們善待俘虜,但最後去發現他們的意識形態,道德行為準則於現代戰爭邏輯很不適應。

花屋小三郎:帶着日本武士道精神出現,但又害怕死得不壯烈,花屋心理變化過程是導演的功力所在。

翻譯:代表着有點文化的中國人,腦子轉得很快,中國劣根性代表。挑撥離間,被上司看不起,“支那狗”。又看不起花屋這樣日本農民出身的下層士兵。最後他受刑的時候笑是對時局的嘲笑,也是對自己翻譯生根的嘲笑。

《鬼子來了》顯然對人們所定格的中國農民呆板木訥的標準照不以為然,偏要把

人物鼓“動”起來,馬大山和他的鄉親們不無生動活潑、生機盎然。不是農民不農民的問題,這部電影方法的天才之處和獨特魅力在於,不避重就輕,總是徑直要把人生命性的勃發躍動給煎迫碾壓出來,燃燒或者暴曬,在這個軟沓沓病殃殃的年月,讓“生命動作”披荊斬棘,實在用心良苦。《鬼子來了》,不給人的側隱之念留下任何餘地:給鬼子白麪餃子吃,夠了;“我就是殺不了人啊”,夠了;送還鬼子,夠了;寫“友好條約”,夠了;開“聯歡晚會”,夠了;燒光殺光,夠了——還是是不夠,還要讓戰俘了的鬼子砍掉民族英雄了的馬大山的頭,而且還要當着“國軍”和百姓的眾,而“眾”是什麼,“眾”是魯迅在《藥》裏寫過的雀躍的脖子伸得有鴨脖子那麼長爭看殺革命者的頭的中國人。

而對日本人的把一段魔鬼華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豐滿,有殘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表現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給村裏的孩子吃糖。沒有和村民衝突。而最後的爆發是軍官的暗示和挑撥。因受刺激而發瘋殺了最喜歡的小孩,刻畫了立體豐滿具有人性,內心審視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動”的一部分。

鬼子來了,村民們不是鳥獸散,去打埋伏,而幾乎要夾道歡迎;千方百計掩護的,不是八路軍新四軍,而是鬼子漢奸;遇到困難,不知如何是好,不是翻翻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看看,找游擊隊武工隊指明方向,而是不向組織彙報不説,去跟偽軍隊長江湖術士搞上了。説我黨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得益於人民戰爭的法寶,這法寶至少於長城腳下的這×村是不存在的——給村民送來糧食的不是“共軍”而是“皇軍”,而村民彈冠相慶的,也不是凱旋歸來的人民子弟兵,而是雙手沾滿了同胞鮮血的侵略者。為什麼偏偏找來兩個黑白片年代銀幕上壞得一塌糊塗的著名的奸角陳強和陳述在這裏跑跑龍套呢?姜文請兩位老藝術家故地重遊,是要向二老致敬吧,而觀眾呢,看着這兩張面孔誰不浮想聯翩呢,姜文請我們舊夢重温——陳強所飾的武林高手,不是他年事已高武功已經要不了人命,而是,鬼子的命,他不敢要。練得虎虎生風卻奈何不了就擒的鬼子,僅僅因為他是鬼子,很尖刻。姜文順手牽來,就把風魔眾生的武俠神話給戳破了,很深刻。

作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鬼子來了》的取意和表現手法是十分

新意的,是觸犯某些國人的.電影中有個最為橫烈的人物並不是馬大三,而是一個叫做七爺的殘廢,是個雙腿殘廢的老頭,老頭面容慘淡,終日以牀共眠,他從頭至尾最愛説的一句話只是:我要一手掐死一個,活埋了他們!豪言壯語,一直都讓觀眾以為那只是口號罷了..而在當所有人都沉浸在日軍故意佈下歡慶酒會的陷井時,七爺此時卻固執的費盡力氣拿到槍桿,當日軍開始大屠殺後,他艱難的爬出房門,精狠的打出了一槍,殺死了一個日本人,但最後卻被砍斷了一隻手而斃命.那是一場令人震撼的屠殺,其中所裸露出來的悲慘,是讓人窒息的痛苦.<鬼子來了>七爺的角色是很具有深層意義的,在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瘋子,除了憤怒,什麼都不會.但到了最後,我們才恍然大悟的發現,原來所有人裏面,只有他才是最清醒的,他不相信日本人能有個好東西,能懂得知恩報恩這種善德,於是,在所有的村民都被欺騙,乃至被兇殘的殺害之後,原本信善厚道的馬大三,此後也變成了另外一個兇暴的七爺, 在馬大三的本來膽小的身體裏變得充滿了七爺才有的血性,憤怒,還有瘋狂!這是一種鬥爭的力量,也是唯一的武器... ...

電影中間有一段講的是馬大三下不了手殺兩個俘虜,於是去出了村,過了河,過了河又上了山,上了山又進了城,找到了以前傳説中的百步穿揚的神槍手,以求之去借刀殺人,可冷幽默的是,這槍手卻告訴馬大三自己是拿槍的主,根本不可能用刀殺人,可那村子地方小,隨便打一槍,日本鬼子也會趕來要了他的命的,所以這個任務他根本就不能接,他又告訴馬大三如果要借刀殺人,下次記得一定不能找槍手,要找刀手.就在馬大三氣斃之時,槍手又把他帶到了傳説中的京城第一快刀手, 劉爺那裏,槍手是這麼對姜文説的:"昇天的道上,劉爺給他們墊了一步,刀起頭落,如輕風吹過,飄飄然不覺之中,油然而生,你知道他們咋感激劉爺的不?你肯定知不道,那些被劉爺砍下來的腦袋,必轉九圈,面朝劉爺,眨眼三下(此時在一旁洗澡的痴呆劉爺加了一句:嘴角子上蹺),啥叫含笑九泉,這便是含笑九泉. " 聽完這一通話後的馬大三,震驚的拜倒在地.

<鬼子來了>的結尾是最完美的一個鏡頭,無情的詩意,絕響一般的深刻,最後

是令人目瞪口呆的震撼.

含笑九泉,馬大三最後是含笑而死,但他笑的是什麼?是寧靜村莊中村民們愚味的善良,還是戰爭下人性的荒唐,我看都不是,馬大三笑的應該是有兩點,一是對日本人嘲笑,一抹重重的嘲笑對着的是日本軍人當時在中國所具有那種罪惡.兇殘滅絕人性的罪行,這一抹子也是是足以讓日本人羞愧到無地自容也無法解釋的.而另外一點,馬大三笑的,卻是圍在四周看熱鬧以及宣傳仁義道德官方政策的那些民眾,他們愚昧的念頭,終將會像他一樣得到深刻的教訓的.

《鬼子來了》,馬大山人頭落地的最後兩個鏡頭,色彩卻是有了,姜文是在向那場民族噩夢説再見嗎?不是,那面“鮮血染紅的旗幟”覆蓋一切前的瞬間,那個死人頭的笑,笑得很詭異。馬大山不知道怎麼處置手上的鬼子,瘋子喝道,“我一手拎一個,活活給他們掐死了”——於是,恰恰是瘋子傻子説出了真理。一個愚昧、貧窮和落後的民族是不可能有一種精神的,而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遲早要被淘汰,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同時又是一個事關生存而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第三篇:《鬼子來了》觀後感

新聞二班0801403104王 劍 夕

最後一抹色彩

——看《鬼子來了》有感

非常榮幸,與楊老師“口味相投”。在老師播放這部電影前不久,通過種種途徑,看到了這個傳説中“立場有問題”的抗日電影。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開始大笑,接着悲哀,最後堵心”。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感受,看了網上很多的影評,“英雄所見略同”。老師課上放電影時,沒有字幕,這不禁令我大為着急,因為有很多台詞,不靠翻譯,大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味,也就無法理解整個電影的感情,不能和我一樣大笑過後,倍感悲哀。所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就頂着“億萬人民”的希望回去拿回我們的有字幕版的片子。

不得不説,姜文是個有才的導演,《鬼子來了》是一部有深意的電影。也就是這樣有才的導演到演出的這樣有深意的電影,終招致“光腚”總局的“封殺”。有識之士紛紛扼腕。“牆內開花牆外香”,這樣一部電影,只能採用特殊手段去國外參展,卻一舉奪魁,獲得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及2014年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這不能不説是一個恥辱,一個泱泱大國有關“海納百川”的恥辱。

“鬼才導演”姜文,賦予這部改編自小説《生存》的電影以與眾不同的感染力。全片以黑白色為基調,這不禁使人聯想到國外的《辛德勒名單》和國內的《南京!南京!》。可是這其中又有很多不同。

《南京!南京!》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去看,第一時間去影院看的舍友,回來後寫了一篇很沉重的日誌。而我,則選擇了在網絡上下載了來看。黑白,壓抑,沉重,整顆心都是揪得緊緊。是的,這樣的黑白色,的確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也好像更加接近歷史。可是,那上面有高貴優雅的高圓圓、秦嵐,有妖嬈豔麗的江一燕,這些美女的角色,總感覺和黑白色格格不入。而《鬼子來了》則不同,這是發生在長城腳下,一個叫做掛甲台的小村落的事情。影片中有的只是愚昧無知的農村老百姓,駐紮村子裏的無恥殘忍的日本士兵。沒有大牌明星的加盟,都是最質樸的面容,最質樸的拍攝場景,與全片的黑白色相得益彰。不得不承認,顧長衞的拍攝指導,使得《鬼子來了》在畫面上勝了《南京!南京!》一大截。

而説到《辛德勒名單》,似乎《鬼子來了》“抄襲”了《辛德勒名單》的創意,全片從頭至尾幾乎全是黑白色,只在最後一抹鮮紅從小女孩的身上蔓延開來,那般的紅,那般的耀眼。希望的色彩一瞬間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淚,無意識地留下,似乎是羨慕那抹希望,卻實在是在心痛,為那個年代的人們心痛。《鬼子來了》的結局則更為刺激觀眾的眼睛,馬大三的頭就那樣,以奇怪的角度呈現在大屏幕上,不斷變大、變紅,不停地旋轉,九圈,對,就是九圈,不多不少正好九圈。而馬大三那似滿足、似解脱的笑容就那樣定格在畫面正中,漸漸拉近鏡頭。然後,鏡頭似乎被鮮血淋透,一片通紅,全劇終。帶着笑容,頭轉九圈,這是否就是劉爺所説的“含笑九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馬大三最後的笑容,一定包含了很多。面對全村人的慘死,馬大三心中有憤怒、無奈、愧疚,他是抱着必死的心去刺殺日本俘虜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無顏苟活,別無他路,只有選擇這種途徑去解脱自己。姜文不想用太多的言語去解讀馬大三最後的心 - 1 -

新聞二班0801403104王 劍 夕路歷程,姜文選擇用鏡頭來説話,所以最後的滿目鮮紅,説明了太多的問題。

其實,第二遍再看《鬼子來了》,我一直有一個疑惑,那就是:魚兒和孩子哪裏去了?是被馬大三送走了,還是怎麼了?那時,日軍已經投降,國內相對平靜,或許,這個時候,在哪裏都是安全的。可是,為什麼姜文沒有交代到魚兒和孩子的問題?是覺得這兩個人不夠重要,還是給我們留一個念想?都説姜文的《鬼子來了》,太過於愚化中國人民,而屠村的結局也不是大家所想看到的。那麼,魚兒和孩子是否就是一個希望,一個念想,一個傳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內心裏,是願意這樣想的。我想,那一個歷盡艱險、苦難、屈辱和不堪的年代,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傷疤,我們已經感受了太多的傷痛,我們需要像《辛德勒名單》裏那個小女孩一樣的希望,一個念想,一個曾經存在的證明,一個重新崛起的力量。

看過很多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唯此一個,讓我可以笑,但笑完後,留下無盡哀歎與寄想??

- 2 -

第四篇:鬼子來了觀後感

《鬼子來了》觀後感 再看這個影片之前,我對這個電影的瞭解僅侷限在它是被廣電總局禁播的一部中國人拍的抗日戰爭時的影片。因為其特殊性,我一直對這個影片“耿耿於懷”,想一睹為快。而法國《新觀察家》中“沒有一絲一毫相似於迄今為止來自於中國的任何一種創作特點,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電影”的評價,還有姜文本人:“我描繪了人類的誤解與愛恨,恐怖與死亡” ,讓我對這部電影更加期待。

在電影課上老師放映之前,我一直在想象這個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大概是鬼子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偉大國民不甘區區彈丸小國侮辱,憤起反抗??然而我知道,一部被禁播的抗日影片絕不會如此簡單,事實也確實是這樣。這部電影所變現的東西,絕不僅僅是鬼子的殘忍與喪失人性,也絕不是我們印象中的中國人民對於自己家園的浴血維護。第一遍的時候,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抗戰勝利後接收官員的“義正言辭”,英美代表口嚼了口香糖的“颯爽英姿”,還有任鬼子揮刀殺害的村民和被自己人下令斬首的馬大三,當然,我會忘記影片末尾莫名其妙出現的那頭豬和那羣歡快的旁觀者嗎?更進一步,或許還有觀看電影的歡快的同學!想到這兒我難道會告訴你我想到了我們民族的脊樑——魯迅先生(也許用戰士來稱呼更合適,不過我還是用一個更文藝的詞來稱呼罷)嗎?而我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姜文大導演片子國內禁播,魯迅先生被御封中國民族的脊樑,其文“瀰漫”國人教科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難道真是廣電總局口中所説的“其電影沒話了日本人,過分醜化了國人”?確實,當翻譯官董漢臣被村民釋放後居然給鬼子隊長出主意讓鬼子爽約,結果招來一句奚落:“我們日本人不像你們中國人那樣不講信用。”這句話對我來説真的是太刺耳了,但仔細想想,我敢説這句話似乎有那麼一點點道理嗎?

姑且讓我先談談我對這個影片的印象吧。影片絕大部分是黑白畫面,也許這是在渲染觀看者心中的那種悲涼情緒吧,與最後的那大三人頭落地、含笑而死的彩色畫面的鮮明對比,更能讓人“浮想聯翩”吧。這個影片我之後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會比以前更理解一點。因為影片中滿是讓我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例如,影片開頭的那個“我”,他的出現僅僅是作為這個影片開始的印子,還是有更加深刻的寓意?這難道也是電影的一種風格,荒誕派藝術風格?每個荒誕藝術都會給人以最為深刻的自省與反思,都是對我們最為痛心的追問,這個也是嗎?再讓我囉嗦一下影片中的部分情節吧。二撥子娘台詞:“日本子來咱們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動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燒殺搶掠八年(或者更久,我會提九一八嗎?),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卻借二撥子娘之口説日軍對自己秋毫無犯,以我個人拙見,這還真是美化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段命如草菅的日子,但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些在抗日戰爭中流血犧牲的中國軍人,聽到二撥子孃的這段話,他們會作何感想?會不會像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樣,像把尖刀直插入他們心臟!姜大導演,本人才疏學淺,是在不明白這是何意,我也絕不會想到你這是在刻畫中國人愚昧麻木的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有,鬼子來到村子後,與村民一起喝酒唱歌,百姓們感激不盡,日軍與村民親如兄弟,並有“今兒我高興,不單是衝這幾車糧食,主要是衝皇軍給了我們面子”等台詞,這個,以我學到的歷史知識跟我這些年來所形成的價值觀、認知觀,我是絕對對此不認可的!嚴肅一點,我會説,這嚴重違背了歷史,是對歷史的扭曲!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到了小泉純一郎與靖國神社。 無論我對這個影片中的部分或者大部分的內容並不認可,但據我上網得知,這部影片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的,除去中國。因為這部影片確確實實用一種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的方

式,表現了姜文導員所想表現的核心思想。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只要有土地,我就可以聽其、任其。中國的農民是淳樸而且安於現狀的,他們被諸多的勢力欺壓了兩千年,形成的秉性卻温順賢良,兩千多年以來的封建思想已經深入國人的骨髓,習慣了被壓迫的老百姓已經對於尊嚴的事情麻木了,為了生計這樣的眼前利益而過分樂觀的活着。小鎮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揚着皇道樂土,教育眾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村落里老百姓見了鬼子一口一個“森塞”的叫着。固執的不肯殺人的村民們為了結果被俘的鬼子,費盡周折請的一刀劉,在封建時期,作為慈禧身邊八大臣劊子手,竟然得到的結論是這鬼子命不該絕。自己人可以很痛快的殺,對於侵略者卻得出這樣的結論,並最終同意了鬼子用人換糧的建議。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這部片子的結局是掛甲台整個村落在大火中消失在鬼子的屠刀下,而國軍的抗戰將領又讓斧劈日本戰俘的三兒受戮於已經被俘的小鬼子。這就是中國人的悲哀。為什麼這樣一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民族被一個島國踐踏了整整八年,這部片子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很多時候,不是別人的兇殘和強大,而是我們自己的愚昧和自殘。阿q精神是國人悲哀,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精神, 應該回到戰國時代,重塑團結凝聚的精神,需要風蕭蕭兮易水寒,將士一去不復還壯舉!

現在我還是不明白那個“我”到底代表着什麼,但是,我似乎已經接近看到了這部影片的本質。他是在魯迅先生之後,重現了國人的麻木不仁,就像魯迅所説的,“中國的老百姓,向來不憚於反抗的。只要你給他們地種,讓他們活,他們就像陷入沼澤的人,只要鼻子還露在外面,能喘氣,就不願意動一動。中國人,只要做穩了奴隸,就知足了。真是萬劫不復。” 他在深深地刺痛我們的神經,不僅僅是在過去,也包括現在,我們仍然沒有擺脱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和兩千年的封建制度所帶給我們精神上的禁錮,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在講明歷史的時候,也在反應着我們的現在,還會昭示着我們的未來!

第五篇:觀後感《嗨!夥伴》

七年級(2)班曹晨

嗨!夥伴

——觀兒童劇有感

當清香的微風,緩緩拂向你的耳畔,是否覺得竟多了幾絲盎然。的確

,這風,是經歷了無數個國度,品盡了數不清的歲月,才會在如今你的耳畔中輕輕盪漾着,盪漾着……

在一片寂暗中,燈光漸漸接近了劇中央,慌忙讓自己適應了燈光的亮度,緊盯着。頓時一陣悠揚美妙的歌聲緩緩飄過,在這劇院中漸拉開了序幕……

在台上,演員們完整的將再普通不過的“學生”形象再次映入了眼簾。一個身穿粉色短裙的女生把校園當成了美容店,拿着隨身的鏡子不斷地打扮自己;一位穿着一身名牌的運動褲的女生大肆的為所欲為,稱雄稱霸;戴着一副潮流的大黑框眼睛的男生,在校園中不斷充當着“新聞者”,四處宣傳着“火炬手”的評選;還有一個斯文,穿着普通的襯衫的“男學生”在認真的埋頭讀書。

劇幕(一)他們在激烈的談論有關各班競爭“火炬手“。突然班長冒了出來,緊隨着老師和一名鄉村的女孩兒,她含含蓄蓄的介紹自己:“大家好,我叫田合,是這次學校組織有關鄉村支教的特派員。”隨即迎來了同學們的熱情款待。

在相處的日子裏,同學們漸漸受到了這位鄉村女孩兒的感染力。她樸實、善良、吃苦耐勞。一塊兒為了她,放棄了自己曾一度高高在上的榮譽和自尊,自發的為女孩兒撿瓶子湊錢為她的奶奶買棉被。以前他們躊躇滿志,一度的以個人為中心,在班長穆子的引領下,同學們漸漸成長了許多……

劇幕(二)從劇幕的一開始,一個温文爾雅的男生“吳貞“,就一直非

常沉默.為了達到母親的種種要求,不惜放棄了難得一遇的“火炬手”,專心學習。然而他的內心卻又是多麼渴望這些活動,他又是多麼想參與其中,他回家後,與母親闡述了自己內心的想法,然,卻遭到了母親的極力反對,只是一句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影響學習!他曾偷偷的在學校畫畫,卻偶然被母親翻出,母親狠狠責罵他,但,當母親翻到一頁時,卻又被深深地感動,熱淚盈眶……那畫上的女人,不就是她自己嗎!!終,那位母親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所帶給吳貞的痛苦,改過了。吳貞也終於實現了自己久違的理想……

劇幕(三)班長穆子是一個善良的女生,她也是競爭“火炬手“之一,但因她的父親是這所學校的副校長,讓穆子在很多比賽中很為難。但她從來不以父親為驕傲,自己總以嚴厲的要求來恪守自己。在這次支教活動中,她熱切地希望自己能夠參加,不料,卻遭到父親堅決的拒絕,為此,穆子困惑不已。在她生日的那天,父親意外的告訴了她關於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原來也是一名鄉村支教老師,但因一次災害,穆子的母親為了挽救她的學生而遇難。從而,他的父親就一直非常後悔與內疚,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因此給自己烙下了一個深深的印跡。但聽了穆子與老師同學的話後,決定尊重女兒,讓女兒走自己快樂的道路!!

全劇在美好的音樂與歡快的舞蹈下結束。

嗨!親愛的夥伴,你是否已感受到耳畔那輕微的耳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