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800字(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3W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800字(多篇)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800字 篇一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聽到這個噩耗傳出時,我心頭一顫、難以相信這個消息,原來有的人偉大到讓我們以為他沒有生老病死。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並將此作為畢生追求。他帶領中國科研團隊一次次攻破難題,為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做出重要貢獻。看完《袁隆平》這部電影后,我頗有感悟。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回顧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心懷“禾下乘涼夢”,秉着“躬耕田壟情”,畢生辛勤耕耘,讓全球數億人口擺脱飢餓,用一生為這句話寫下了註腳。我們要讀懂袁隆平院士“平凡”背後的“不凡”,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敢為人先的創新創造、樸實無我的奉獻精神,寫就不凡人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親歷過饑饉歲月的袁隆平懷院士揣着“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理想,決心向“飢餓惡魔”發出挑戰,深紮實踐熱土,努力發揮聰明才智,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用一生的實踐讓水稻高產成為現實。

“操場裏跑不出千里馬,花盆裏長不出萬年鬆。”袁隆平院士憑藉豐富的想象、敏鋭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水稻育種經驗,做到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雙結合”,推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先賢荀子在《勸學》中説:“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試想,如果沒有在平凡崗位上鍥而不捨、日積月累的創新創造,哪有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就斐然。作為青年學生,我們要勤於“下田”、善於“蹲苗”、敢於“拓荒”,努力從實踐中汲取“創新”之經、“闖關”之法、“奪隘”之策,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樑、鐵肩膀、真本事,努力做敢於擔當的排頭兵、善於作為的領頭雁,以水滴石穿的韌勁和迎難克難的姿態踐行為民之情,實現報國之志。

接續奮鬥,是最好的紀念。我們要從袁隆平的“不凡人生”中汲取成長力量,播種為國為民之夢,涵養創新創造之能,積蓄苦幹實幹之功,在為民造福、奉獻社會中發光出彩。

2021袁隆平電影觀後感 篇二

袁隆平常説“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因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堅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堅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臉,才有了水稻高產夢的實現,“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了實現夢想,他從未停止過向前探索的腳步,用一生致力於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他卻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詮釋着什麼是信念堅定,什麼是矢志不渝。他信念堅定,不管碰到怎樣的難題和困難,他都不變方向、穩紮穩打、逐一攻關;他矢志不渝,一直堅持下田,只為心中所夢。向他學習,就是要如他一般聽黨話、跟黨走,做勇敢的“追夢人”。

風吹過稻浪,總能看到一個樸實無華的背影,時而如普通農民般辛勤勞作,時而在田裏現場記錄水稻的相關數據,時而在為身旁的其他研究院或者學生耐心講解着。那背影便是稻田裏的“耕耘者”——袁隆平。一縷米香裏,有他的懷揣夢想、辛勤付出;一陣稻浪裏,有他的腳踏實地、勇敢逐夢;一方禾田裏,有他的悉心呵護、用心照料。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大大的突破裏藏着他的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不辭辛苦。淌下的是汗珠,換來的是飽滿的穗子;付出的是努力,收穫的是端穩的中國飯碗。如他一般腳踏實地、不辭辛苦,才能在耕耘中有所收穫、在創新中不斷突破、在奮鬥中成長進步。

袁隆平23歲時就説過“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字裏行間流露出他濃厚的為民情懷。從起初發現“鶴立雞羣”的飽滿稻株的異常欣喜,到百試無果的曲折低落,再到走入正軌後的漸入佳境,他一直走在“讓大家吃飽又吃好”的路上。倘若沒有他心中時刻想着國家和人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就沒有那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成果,就沒有雜交水稻的應用與推廣,就沒有風吹稻浪時的芬《www.》芳。最好的紀念就是向他學習,最好的致敬便是如他一般。如他一般時刻與人民羣眾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當好“服務員”,把羣眾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好,真正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讓我們如他一般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努力做一粒好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