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戰爭》觀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8W

《我的戰爭》觀後感(通用多篇)

《我的戰爭》觀後感1

一部電影想要承載什麼歷史,或者能夠承載多少歷史,都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

而一場戰爭,子彈從多少方向射出,就會有多少不同視角,戰場上每個人都會説戰爭的殘酷與不對,但甚少人會承認自己非正義,所以,穿過歷史的烽煙去回眸戰爭,人們還是趴在自己的戰壕裏——一部戰爭電影其實能打的,無非是感情牌或是價值觀。

《我的戰爭》打的最多的就是感情牌,孫北川有“我們今天做的事,以後有沒有人會知道”的疑問,這是先輩英雄留在今天的疑問,更是今人對當下的反思。歷史是否被節選(1950—1953),是否被取材改編(巴金的《團圓》),但立場並未隨着國際時局的改變而改變變,表達自己態度的意願依然清晰可見。

所剩更多的還有來自對“美好”的祭奠,美好的生命——那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如虎兒郎以及韶華巾幗;美好的愛情——“到死都喜歡你”的忠誠以及“我想和你親嘴”的衝動;和壯麗的“保家衞國”理想——政治,時局,陣法……都退避在這些美好之後,以美好的消逝,去喚回記憶,去反思戰爭。

導演彭順的北上,帶給影片的是視效上的巨大震撼——作為一位香港導演,觀眾無法揣摩他對“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理解,而作為在同樣甚少接觸這段歷史的內地觀眾而言(在《上甘嶺》《英雄兒女》之後《三八線》之前,這場戰爭為政治所敏感一直再未進入影視領域),同樣不會寄望從一部電影中去窺探歷史真相——但視覺上的震撼卻足以讓更多人開始注目這段被塵封的歷史——這也是這部影片最重大的意義所在。

影片用了四場戰鬥來讓一羣普通人進入戰爭,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四場戰鬥分別利用了空間、地形等非人為因素來增加戰鬥難度,甚至代入第一視角、快節奏的手法去還原戰場(同時以十足的現代遊戲感去突出戰鬥場景),給予了戰爭電影新鮮感與革新意義。

而戰地情書以及炮火中的愛情,也在奮力的把原本昇華的“英雄”拉回普通人的陣營,他們不再是戰無不勝的超人,同樣有血有肉情感豐富,他們身上,同樣寄放這觀眾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也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場戰爭中的英雄——近年中韓三次交接志願軍烈士遺骸,讓人看到國家對逝者的安撫,而微博上孜孜不倦號召眾人對老兵的關愛,更多的還是想讓那些炮火餘生後老人能有一絲温暖慰藉。

電影負責將時間帶回戰爭開始的地方,而觀眾則需要重新踏上戰場,去一探究竟。

《我的戰爭》觀後感2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着多麼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於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於逼真的戰爭並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着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後有着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説,雖然稍勝於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並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複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於了抗美援朝,那麼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於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

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着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後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説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着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麼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我的戰爭》觀後感3

中秋節放假,本來是不打算看這樣主旋律電影。但是,聽説有些人説很熱血,有些人説很垃圾。

抱着好奇的心態,去了電影院。我的戰爭,這樣的電影,剛剛上映排片,就別影院給擠下去。

時間非常不好。賣票進去,也基本都是隨時在40歲左右人。我還想,可能看到一半,就走了。

結果電影超級好看,無論從演員、配樂、劇情、特效、都是目前中國最好看的戰爭片。看完這部影片,再看馮小剛的集結號,那肯定比集結號高上一個檔次。

先從演員來講,劉燁飾演的孫北川,接地氣描寫了一個典型的北川漢子,粗擴,直言,但心底善良。和孟三夏對話,你娃涮罈子,你娃倒桶子。讓人感覺老鄉非常親切。另外,幾個配角也非常老沉。

在説配樂,一開場,本來挺祥和的鏡頭和氣氛。由於孫北川的到來,表現的非常緊張,上腺素飆升。是爺們兒,看了都會為之一振。尤其是,剛剛開場就打了一場遭遇戰。場面堪比好萊塢戰爭片,讓人熱血沸騰。尤其是配樂,和音效。在電影院裏面,簡直是無可比擬,好像自己就親身經歷了這場史詩之戰一樣。

再説整部電影的劇情,非常接地氣,孫北川和張洛東的兄弟情,張洛東與李順良的父子情很温暖,卻不刻意描寫,都是順着情節推進,情感戲都是捎帶品。但是,有一些鏡頭,簡直是催淚,看的我都想哭。着實兩個鏡頭讓我眼眶濕潤的一塌糊塗:1。都給我活着回來,聽到沒活着回來;2。孫北川死,王珞丹親孫北川的時候那個一言不發。簡直讓一個大老爺們兒感到動容。

在説特效,如果看了我的戰爭,再看集結號,那基本上,特效方面,集結號就不用再看了。而且集結號的劇情拖沓,戰爭場面就十幾分鍾,根本沒有辦法比擬。

最後,我要説的是,本來這樣的影片,被人罵過之後,排片量就少,也就那麼幾天,估計撐不過兩個周,如果大家要是有時間的話,還是親自去電影院看看吧。不要只聽一幫2B,叫囂什麼戰爭,什麼非正義的,和你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可是這部影片本事,就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就是一個炸藥錢,都值了你的電影票錢。不看,真的太可惜了。

觀影歸來,我一直在思索!思索着孫北川背靠黃土面朝藍天躺在戰場上問張洛東:你説,以後會有人記得我們嗎?

《我的戰爭》觀後感4

以否認影片《我的戰爭》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惜的是劇中情節難讓人動容,好的場景也乏善可陳,一味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而人性的蒼白,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難比肩他國戰爭經典。電影敍事時與史料相悖。如歷史上的第一戰役是中國軍隊悄悄入朝,神不知鬼不覺,運動中小遭遇戰。到第二戰役開打,美國人都不相信有中國正規軍隊進入。影片首部大戲,就呈現首批入朝參戰的列車就遇有美機狂轟濫炸,大部隊重武器阻擊的江面大橋遭遇戰。如在時間節點調整一下更符合歷史。影片呈現的中國軍隊進攻時的“人海”,猶如韓國的《太極旗飄揚》場景,戰士地成批成批倒下。海外媒體常指責中國軍隊人海戰術,漠視生命,這樣情節易授人口實。戰爭與愛情總是影片中不變的元素,用連長遇女老鄉酒後失態引發感情戲似乎有情節略顯粗糙,沒法打動人。優秀的戰爭片,一定要有愛情戲嗎?《拯救大兵瑞恩》沒有男女感情線。《太極旗飄揚》裏那個男一號有一個未婚妻,沒出現在戰場景中。這兩部片子的情節一氣呵成,更為流暢。

所謂準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侷限性恰恰也在這裏,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着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蔘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我的戰爭》觀後感5

我要説的也不是影片反映的保家衞國、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中學畢業後就不再概括中心思想了。我也不懂電影藝術,看電影純屬消閒,本文純屬瞎扯。

一部視覺戰爭大片

這是一部視覺戰爭大片,戰爭場面雖然不能跟二十多年前的《雷霆救兵》恢宏與慘烈相比,但四場戰鬥也是挺殘酷的,氣勢與拍攝手法絕非充斥熒屏的腦殘抗日神劇可比。毫無疑問,無論演員陣容,還是戰爭場面的聲、光、影,本片完全夠得上國產大片的水準。我看的是IMAX,很爽!

本片由香港人彭順執導,與動作片大師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相比,雖然有幾個鏡頭依稀能看到徐克的影子,但顯然不是徐克瀟灑飄逸的武俠美學風格。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智》劇的風格。

國產片仍然不擅長講故事

國產大片從《英雄》、《十面埋伏》、《夜宴》和《無極》等開始,攝影技巧、場景設計達到了國際大片的高度,但故事情節卻蒼白無力,更不必説思想深度了。

本片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劉恆,但故事也講得不算好,幾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前後脱節,故事性不強。

軍列入朝後在大橋上遭遇美軍空襲,美機輪番投彈、掃射,旁邊懸崖上暗堡裏的機關槍又響了起來,士兵們像割草一樣被放倒,還沒走上戰場就捱了一悶棍。我腦中馬上出現《兵臨城下》中新入伍的蘇軍士兵在碼頭上遭遇德軍突襲的慘景,當然了,《兵》劇的場面要血腥、殘酷得多。

部分細節經不起推敲

軍列入朝遭遇空襲很正常,美軍確實掌握了朝鮮戰爭的制空權,但大橋旁邊的懸崖上出現聯合國軍暗堡就太了。一次戰役是我軍祕密入朝後突襲聯合國軍,二次戰役後聯合國軍已退回三八線附近,美軍可以空襲我軍後方和補給線,但怎麼可能在火車暢通的我軍後方鐵路線築起暗堡伏擊我軍列呢?

第三場戰鬥是孫北川率領九連進佔聯合國軍撤退後的小鎮中伏被圍,但不可思議的是孟三夏的文工隊居然與九連一起進入該鎮。雖然我不瞭解志願軍的建制,不清楚哪一級別的部隊才有文工隊,但文工隊不屬戰鬥序列,怎麼可能跟着尖刀連進入最前線呢?為了表現孫北川英雄救美幫孟三夏排雷這一情節,連常識也不要了。

《我的戰爭》觀後感6

"歷史會隨着時間的洗滌愈顯現其價值。"這句很多人都認同的話在今天似乎被遺忘,歷史及其的重大意義似乎也被人們理所當然的漠視。《我的戰爭》又給了我們對於戰爭的新的思考。

影片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九連與文工團在前線經歷的生生死死。暫且拋開專業電影手法來講,孫北川與小神仙等人在戰爭中所顯現出來超越常人的果敢與智慧,着實叫人敬佩!老爹多次在關鍵時刻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去引爆炸藥,這種奉獻精神叫人動容!文工團女兵們在隊友文珺"關榮"後,深惡痛絕地向敵人扔出的那一枚手榴彈,讓人感動與激昂······在他們的眼裏倒映着瀰漫的硝煙,在他們緊鎖的眉頭中能感受到殲滅敵人的決心!

"戰爭,遠比我們想象的殘酷得多。"通過大筆墨的對戰爭場面的描述,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血腥與殘忍。敵人的刀刃就在你的喉尖、你的胸前。槍林彈雨,冷漠無情,可能下一秒就要把你同愛的人分隔陰陽。毫不誇張,今天的和平與安寧是億萬前輩用鮮血換回來的,是無數勇敢、堅韌、智慧堆砌出來的。不銘記最可愛的人,這份尊敬又該獻給誰?不銘記最可愛的人,這份光榮又能屬於誰?

孫北川在某次任務後輕描淡寫地問小神仙道:"你説,以後會有誰記得我們嗎?"此時此刻的鏡頭不在孫北川身上,卻瞰俯着整個大地。這簡單的一句台詞卻深深地觸動了我。同樣表達相同的意思,《芳華》中以旁白的方式來描寫越南戰爭中士兵的發問——誰會記得自己為來之不易的和平出過力?相比之下,《我的戰爭》中通過第一人稱的拷問,更直戳人心。戰爭無比血腥,和平來之不易。戰爭本就是不人道的,對帝國主義的霸權我們不能苟同更不能妥協!一個真正大度智慧的國家決不會用如此卑劣的霸權手段去灌輸自我價值以實現征服。所謂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就意味着以暴力實現文化融合的現象會越來越少,人類的社會價值觀也會隨時代的發展愈發對強權政治嗤之以鼻!

除了大國情懷,小家之情的惺惺相惜也很叫人動容,與現代都市的紙迷金醉與複雜的利益關係不同,戰爭年代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都如此純粹、樸質。戰爭的極度危險使他們團結一致,珍惜分秒。由小家及大家,更讓人渴望和平,痛惡戰爭。

文明的不發不會停止。及時現在還有很多地方仍遭受着戰爭的折磨,但我們相信只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和平之夢的實現一定在不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