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看2021《袁隆平》電影精品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6W

觀看2021《袁隆平》電影精品觀後感

2021《袁隆平》電影優秀觀後感1

種下夢想,點燃希望。“我做過一個夢,夢見我們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把還長,子粒像花生那麼大,我非常高興,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涼。”正是這則禾下乘涼夢,擊潰了籠罩在中國人頭上“吃不飽”的威脅。他經歷過國家風雨飄搖的艱難時刻,眼見“14億人口要吃飯”的最大的國情,頂着“水稻不具有雜交優勢”的質疑,抱着“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的信念,一頭扎進稻田培育雜交水稻,開啟了改變中國的糧食麪貌的征程。他是偉大的科學家,更是為國為民的國之大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對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

澆灌汗水,催發蓬勃。翻過一山又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袁隆平團隊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同時,持續探索種植和推廣“海水稻”,要把世界更多的沙漠地區變綠洲,使得全球糧食產量大大提升。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實幹篤行,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用金黃的稻浪告訴世界也告訴我們,什麼是“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什麼是“在平凡崗位,不平庸作為”,什麼是“肩扛重擔,勇毅前行”。我們在最好的時代,應該向麥田的稻穗一樣,低下頭俯下身,守初心擔使命,在自己的崗位上深深紮根,用汗水澆灌出祖國大地錦繡圖景。

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一稻濟世,萬家糧足。新中國成立以來,正是因為有一代代像袁隆平一樣的科技工作者忘我奉獻、艱辛求索,才使得我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到今天已然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他們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操,不僅為我們留下了飽腹的物質糧食,更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如今,我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國防安全等風險壓力不斷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這就要求廣大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點燃以身許國的熾熱情懷,把個人的科學追求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偉業之中,揚起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在各項領域以創新精神講述新的稻田“豐年”故事。

2021《袁隆平》電影優秀觀後感2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一顆稻穀種子,在播種前,要浸潤24小時並催芽24小時使其預先發芽。種子的發芽過程,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基層工作也是如此,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從一顆種子開始,發芽、紮根,袁隆平同志懷着堅定的理想信念,潛心研究,攻堅克難,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基層幹部需要常懷一顆為羣眾辦實事的初心,到最基層去看一看民情、聽一聽民聲、問一問民意,才能把政策落到實處,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開出“成功的花”。

孟子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一顆水稻生育週期在105~150天成熟,期間經歷了風吹日曬、電閃雷鳴,才能從小幼苗成長為大稻穗。90歲高齡的袁老依然要下田搞科研,基層工作也是如此,“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凡事需要幹部親力親為,把羣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羣眾的幸福感當做檢驗工作的標準,把自己鍛鍊成知識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羣眾基礎好的好“苗子”,能夠融入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

“實幹方能興邦,實幹方能強國,實幹方能富民。”袁老不帶不下田的研究生,因為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有人説基層“苦”“累”,不願意下到基層去,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基層幹部紮根羣眾,辦實事,以“實”字當頭、“幹”字為先。越是艱難險阻,越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越是困難重重,越要迎難而上,做羣眾之“需”事,辦羣眾之“急”事,解羣眾之“難”事。堅持學習與實幹相結合,在實踐中思考問題、總結經驗,將技能轉化為勞動之果。

“人就像種子,要做好一粒好種子”,這是袁老生前常説的一句話。如今,他帶着夢想的種子去了遠方,把實幹和奮鬥的種子留給了我們,我們必須緊握“接力棒”,把“禾下乘涼夢”和“全球覆蓋夢”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2021《袁隆平》電影優秀觀後感3

梳耙耬犁,您把一生浸在稻田裏;宅心仁厚,您把蒼生裝在心頭上。一粒種子,一生追夢。不知經歷了多少赤日炎炎、多少揮汗如雨?未曾改變的是您堅定的臉龐,未曾動搖的是您如炬的眼光。為了讓國人吃飽飯,您窮盡一生、堅守一生、奮鬥一生。如今,巨星隕落,精神不朽,夢想不滅,讓我們真正感受到您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

孜孜不倦,您的眼中滿是福謀天下的“初心”。源於**年代的飢餓記憶,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讓年輕的您萌生了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願望。農業科學研究,沒有任何經驗可尋,註定了是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從為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跑遍大半個中國達六年之久……您從未選擇放棄。不論是太陽暴曬,還是風雨交加,您始終腳踏泥土、埋頭彎腰在田間勞作。即使耄耋之年,您依然該上班就上班、該下田就下田,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稻田裏,孜孜不倦、初心不改、奮鬥不息。數十年如一日向田野奔跑忙碌,讓您不斷向惠澤眾生的“禾下夢”邁進,徹底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您給我們樹立了一面“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鏡子,砥礪廣大青年學習奮發有為、增強本領,把科學精神、執着精神融入血脈,在新時代中建功立業。

敢於創新,您的腦中滿是水稻種植的“夢想”。“高產、再高產、更高產、超高產!”這是您一生所求,對於雜交水稻的產量,您的追求沒有盡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您一生的夢想是將雜交水稻種植覆蓋全球,讓更多的人吃飽飯。您長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水稻等,同時還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實現水稻的推廣種植和豐收後,您敢於自我突破,敢於技術創新,把雜交水稻種到了沙漠,種到了鹽鹼地,使中國的農業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到世界的矚目。您還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新時代的我們,要永遠銘記您的不朽貢獻,傳承您勤勉敬業的操守,書寫屬於我們的燦爛明天。

樸實無華,您的心中滿是付出所有的“情懷”。您説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裏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一輩子只專注一件事——解決吃飯的問題,您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為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這份堅守堅守與執着的背後,是您大愛無言的家國情懷,信仰如光的“中國夢”。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給您的頒獎詞曾寫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風雨幾十載,您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您的一生中,沒有休息,沒有退休,哪怕鮐背之年,您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着水稻的心。因為您在以自己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傾力傾情。

您,窮盡一生上下求索,讓中國人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您,夢裏夢外鞠躬盡瘁,讓神州大地各處都飄散着豐收的喜悦!

您是稻田裏的守望者,您是真正的國之脊樑。袁老,一路走好!

2021《袁隆平》電影優秀觀後感4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多年以來,您堅守初心和使命,讓全國人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您一直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樂”,基本每天都去田地裏,風雨無阻。您常説,“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到北京參加完“共和國勛章”授勛儀式回到家鄉後,第一時間就跑到試驗田查看水稻生長情況;“90後”的您,在摔倒之前依然堅持到三亞南繁基地工作。實幹出真知,苦幹結碩果,水稻的單產和總產量得以大幅度提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您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踐為我們青年人上了一堂生動的“科技愛國奉獻”課。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老您常説的一句話,您也用畢生在認真的註釋。您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改革先鋒”“共和國勛章”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20餘項國內外大獎,您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中長輩經歷過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成為一生的習慣;您見證過國家和人民遭受的磨難,一路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解決了温飽問題,紮根大地,矢志不渝。吾輩當自強,聽着您故事的孩童長大了,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定將“榜樣精神”厚植於心,外植於具體工作,始終不忘初心,胸懷赤子之心,腳踏實地,一心為民,甘於奉獻,勇於創新,繼承和追逐“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揮灑滿腔熱血,奉獻無悔人生。

先生之風,山高稻長。何其有幸,與您在同一世界同一時間的分分秒秒。從此以後,碗中有米,腦中有你,心中有國,不辱使命,不負人民。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顆編號8117的“袁隆平星”,將指引着我們繼續前行……

2021《袁隆平》電影優秀觀後感5

電影《袁隆平》在今天播出,下面我來談談我的觀後感。

播種、抽穗、結實,稻田由青綠變金黃,長長的稻穗隨風搖曳,而那個有着禾下乘涼夢的老人,卻永遠地走入了夢鄉。斯人已去,但他説過每一句話語,都銘刻在人們心上;他在稻田間忙碌的身影,都印在了人們眼中。

追逐夢想,做矢志不渝的愛國奉獻者。他説:“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正是這樣一位為“稻粱謀”、為民生計的國之仁士,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水稻研究,成功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宏願:“讓中國人吃飽,更讓中國人吃好、吃得安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青年一代,當把對國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與愛國情懷同頻共振,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捧出一顆丹心,獻與億兆生靈,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價值。

砥礪耕耘,做奮鬥不息的稻田守望者。他説:“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試驗田的路上。”第三代雜交水稻攻關時,不管多熱多遠、路有多偏,袁隆平都要下田看看,即便是在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當天,他還下地查看第三代雜交水稻制種情況。“手植一穗稻,華夏自此無饑饉。肩荷兩盞燈,寰宇他日遍嘉禾”,靠的就是這種專注田疇、腳踏實地的精神品質。青年幹部自當“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甘吃“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勤勉之苦,堅持厚學實幹,自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要沉到基層一線去看,走到百姓家裏去聽,自覺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

勇於探索,做創新不止的時代先行者。他説:“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搞科學研究,不斷地想攀高峯。”從1964年開創雜交水稻研究,到2020年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這其中一次次重大技術創新,一條條畝產攀升曲線,讓雜交水稻技術衝破了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稻禾之下,袁隆平提出設想、勇於探索,秉承創新精神,不斷嘗試農業科技創新,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是一個永不過期的關鍵詞,青年一代當敢於打破“經驗思維”,勇於“破局”,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幹事創業態度,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