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故事感人落淚,情節催人奮進 ——《扶貧書記》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4W

9月18日下午,由綏化市紀委監委、綏化市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的大型現代龍江劇《扶貧書記》,在肇東市影劇中心進行演出,台上北林區文工團的演員們精彩的演出使我不時地為他們落淚,故事情節感人,令人讚歎不已。

故事感人落淚,情節催人奮進 ——《扶貧書記》觀後感

故事講述的是某縣紀委幹部李愛民臨危受命,被組織上派往貧窮落後的秦家河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扶貧工作的故事。秦家河村因為貧窮,基礎設施條件落後,年輕人紛紛都選擇去外地打工,村裏基本上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主角李愛民剛駐村就馬不停蹄,披星戴月走訪調查,發現大量的問題癥結——該村村情混亂,脱貧致富思路不清,沒有主導產業,村委會主任不作為亂作為,偏親向友,利用職權為自己親屬謀利,假貧户成為了貧困户,貪佔國家扶貧款,真貧户卻沒有享受到國家的扶貧政策,經過精準識別,李愛民大刀闊斧將事情真相大白於天下,使真正的貧困户成為建卡户。而吃慣偏食的村主任江大川親屬,拉幫結夥處處為難李愛民,使故事情節衝突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故事中還展現出了李愛民對村民們生活上的關心,村民王奶奶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與孫女兩人艱辛度日,一日病發,昏迷過去,正在孫女哭着喊人求助時,李愛民及時趕來了,不僅給王奶奶帶來了藥,還給小孫女拿來了新衣服。在聊天過程中碰巧了解到,王奶奶的兒子兒媳在外地的一個草莓種植企業打工,而恰巧自己正在為村裏的草莓採摘園的項目缺少技術人員而犯愁,這個消息讓他豁然開朗,並讓王奶奶的小孫女給他的爸爸媽媽打電話,這樣還讓一家人可以團聚,李愛民又通過關係找來了省農科院的專家來作技術指導,召集了村民,在村裏大力發展草莓種植產業,當草莓採摘園開園的時候,村裏洋溢着豐收的喜悦。草莓採摘園的成功運營,使落選村委會主任的江大川等人心裏嫉妒起來,便在暗地裏使壞,在採摘園裏灑下遍地蟲子,草莓產業受到了損失,部分村民前來圍攻李愛民,要他賠償損失。當人羣散去,夜色中窗外電閃雷鳴,李愛民獨自無助傷神。這時響起了畫外音,他的老領導安慰他:“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別忘了組織在後面支持你,共產黨員的脊樑是鐵做的,只要我們挺住了,沒有我們不能克服的困難。”他重新振作,克服了困難。李愛民回到家裏,因為不讓妻子收禮,拒絕女兒因請託人的關係找到工作,女兒聽後又作又鬧,李愛民情急之下打了女兒。面對哭泣的妻女,李愛民想到為支持他工作,家人平日裏無悔的付出,悔恨不已......李愛民作為紀檢幹部,時刻把紀律挺在前面,管住身邊人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了觀眾的心中。秦家河在李愛民和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發展起了草莓採摘園,同時做大做強了水稻等其它產業,鄉親們脱貧了,日子越來越紅火。李愛民扶貧期滿,也該離開了。全體村民依依不捨相送,李愛民動情的説:“鄉親們啊,我也捨不得你們啊。來秦家河我有兩個收穫,一是帶領大家脱離了貧窮,再就是結識了你們這些農民兄弟......”台上台下,演員、觀眾都沉浸在難捨的氛圍中,淚光一片。

整個兩小時的演出令人感動,故事情節緊扣,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是一場非常有教育意義的話劇,激勵着我們廣大幹部熱愛工作,不忘初心,勤廉為政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擴展閲讀:相關精準扶貧題材電影觀後感

初心,意指做某件事的最開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隨着時間的消逝,人們做某件事的初心也漸漸逝去,也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由來。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員,2018年2月,我毅然加入精準扶貧“尖刀班”駐村工作隊,秉承初心,感同身受。

我之初心

如同來時,我寫下的那篇體會:“我自知不是個偉大的人,但絕不是個自私的人,想想裝備站裏的幾個同志各自的處境,摸着額頭回答了聽從安排,自此踏上了前往青樹子村的精準扶貧路!即使是今夜我依然覺得不能後悔!虧欠了愛人和孩子,感謝家人的理解”。

中年的男人總是重情,扶貧工作亦是如此,幹着幹着就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放不下的糾葛,有了糾葛就始終想着去解決問題,這便是人性的初心。

每週一早上那個唯一的時間,陪着女兒一路同行,然後站在學校門口目送她走進教室的時候,小傢伙三步一回頭,朝我揮揮手時,我已鼻酸,眼瞼強忍包住缺失的陪伴。但這一刻我依然要拉開車門,奔赴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崗位。這便是一個父親的初心。

每天都在下午5點30那個時刻,想到忙碌一天的愛人,此時可以拿起手機,接受我簡單的問候,就那麼簡單的一句:“回家了嗎?”這便是一個丈夫的初心。

還有幾個老人,總想着給我打電話,卻又總覺得我在開會而放下。或許我最近總是忙碌着,忽略了我該有的一個兒子的初心。

李宗盛在《山丘》中寫下絕唱:“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我們今天努力脱貧攻堅,如同翻越人生的山丘,這個需要歷史去見證的過程,遠方無人等候,時不我予哀愁,我們唯有初心不變,方能堅持始終。

國之初心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貧困地區人民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羣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地走精準扶貧之路,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讓貧困地區人民情願、主動、自信、堅定地走上脱貧致富的道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便是國之初心。

圍繞着這個初心,全國各地若干的幹部下沉農村,參與脱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消滅貧困,共同富裕,這其中有我。為此初心,曾無比堅定自豪,忘我的放大着自己初心,也曾數次意志消沉,刻意的收攏着自己的夢想。感歎自己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但能堅持不忘初心,盼望始終。在精準扶貧這項偉大工程面前,若要歲月靜好,我們必須負重前行。民之初心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源自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他們的本性,這便是民之初心。

民之初心是目標,精準扶貧是策略,幹部下沉是方法。

就社會生活而言,美好生活就是指人們對發展過程、結果和狀態的美好體驗和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人們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一定滿足後,必然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具體而言,就是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進展,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現代文明的發展成果。

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需要我們幹部的正確引導。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更多的是羣眾的精神貧窮和文化貧窮。很多百姓之所以沒有獲得幸福感,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追求遙不可及,而沒有放眼當下。

今天的我們,如同南劇《初心》向書記一樣,懷揣自己的初心,擱下了愛人和孩子,心繫民之初心,默默奉獻着自己微弱的力量,為了國之初心,負重前行。慶幸的是我們健康活着,而他遺憾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