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集錦54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4篇《暗戀桃花源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暗戀桃花源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集錦54篇)

篇一:《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給人一種傷感和感動,“桃花源”給人一種詼諧與無奈,兩句同台排練,讓人驚歎的不僅僅是兩部劇的劇情,更重要的是兩部毫無相干的話劇居然能夠在場景道具和台詞上達到某種程度的契合,不留痕跡,渾然天成;在劇情上,雖然在真實舞台排練現場與投入的話劇表演交替上演,期間也發生過許多林歲的事情,但似乎兩部話劇都沒有中斷過,給人一種完整感。這就是這部劇的高明之處,然人看了之後,覺得戲裏戲外真假難辨。這部話劇乍一看充滿了一種混亂的喜感。

兩個毫不相干的劇組,喜劇與悲劇,卻在同一個舞台上一起彩排,尤其是當演員們都串到一起的時候,更是極具喜感。然而笑過以後細想,悲劇與喜劇的穿插,不正是每個人起伏的人生嘛?喜劇與悲劇本就是一體。比如《桃花源》。老陶到了桃花源,他真的快樂嗎?春花和袁老闆看到老陶先是以為他死了,後又認定他已經瘋了。他們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們因為現實而失去了理想。這無疑是可悲的。而《暗戀》中,當雲之凡與江濱柳在40多年後重逢,那一刻,該是怎樣的一種悲喜交加,百味雜陳呢?整部劇有一個瘋女人串成。他在苦苦尋覓着什麼。正如她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在這一個混亂的世界上尋找理想和現實的平衡點。

品《暗桃》起初卻有強烈的`喜劇效果,但當老陶回武陵尋找妻子的時候,便有了另一層意義上的悲劇色彩了。或許現實與理想的分離,物是人非的痛楚才是《桃花源》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吧。如此一看,兩部看似毫不相干甚至截然相反的話劇便有了一個重合點——依舊是理想與現實的截然不同,依舊是帶着遺憾的無可奈何。所以,我覺得這部話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巧妙地將兩個毫不相關的劇本合為一體,且表達了其內在的深意

篇二: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江濱柳與雲之凡,抗戰勝利後相識在上海的一對戀人,隨着內戰的爆發天各一方卻彼此不曾忘記。直到江濱柳在台北病卧牀榻時登報尋找雲之凡,二人再得以重見,而此時江濱柳已是行將就木。這個故事叫《暗戀》。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闆關係曖昧,憤而出走卻誤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裏與兩個與春花和袁老闆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過着純真美好的生活。老陶難忘舊情,想重返武陵帶春

花去桃花源。卻發現袁老闆與春花已經成了一對怨偶,恰如自己當年與春花的關係。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卻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這個故事叫《桃花源》。

《暗戀》聽起來像一個俗套小説的主線。《桃花源》明顯就是由陶淵明的作品改編而來。這兩個故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吸引人的看點,而二者之間,更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賴聲川就有本事化腐朽為神奇,不但把兩個故事講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兩個故事拼到一起而不覺穿鑿。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兩個劇組預定了同一時間的同一個舞台分別排演《暗戀》與《桃花源》,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這兩個話劇外,裏面還隱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個女人在不停尋找一個叫劉子冀的男人;《暗戀》的導演其實是在導自己的故事;《桃花源》劇組的老闆與員工順子之間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兩個小時裏包含着如此豐富的內容:混亂與秩序,現實與荒誕,歡樂與悲傷,嚴肅與頹廢,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個主題:希望、等待與尋找。

記得《基督山伯爵》是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希望與等待。這樣的主題當然比較符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與宣傳,也激勵了不少個人在艱辛時給自己打氣鼓勁,以期有朝一日鯉魚能修成正果,躍過龍門。而裴多非卻説:希望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而賴聲川想告訴的桃花源更象是後者。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相依相戀,時局使他們分離後,他們尋找過對方卻功敗垂成,直到餘生殘影之際看到垂垂老矣的對方。

老陶走進了桃花源,卻還是忘記不了春花,所以出來後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裏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的袁老闆與春花卻彼此埋怨傷害。他們曾經也象江濱柳與雲之凡那樣期待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起時,才發現所謂的美好只是海市蜃樓。那麼如果江濱柳與雲之凡真的就一直在一起,難道就會真的幸福嗎?

《暗戀》的導演試圖用戲劇來演譯心中的她,似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對錶演屢屢失望。

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尋找着情人劉子冀,然而直到終場也沒有找到。而《桃花源記》裏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劉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己內心的結困擾着,都在尋找着什麼,都在等待着什麼。

古人以結繩記事,解決了一件事就解開一個繩結。今天已經不需要用繩結了,但多了許多心結。當然,有時候人們給心結起了許多別名,比如理想、夢、目標、希望、迷惑、期待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裏,就沒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為已經理想已經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的尷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是人們的心結;

走不進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只在人們的心結。

篇三: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一直想要去看《暗戀桃花源》這個話劇,昨天終於如願以償,看完之後除了感歎之外,還有興奮,藉此寫個觀後感,表達下我心中的所想。

《暗戀桃花源》這本身是兩部話劇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是喜劇桃花源,一個是悲劇暗戀;桃花源是在一個是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暗戀是在一個是在病房裏回憶過往情事, 本身是毫無關聯的兩個劇組結合在一起,但是卻能碰撞出火花,造就經典,給觀眾帶去歡樂。兩個故事之間有共通性,有對比性,給觀眾帶來笑聲的同時,會產生思考,悲喜交錯的舞台令人叫絕。

《暗戀桃花源》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相關的,當時人們的生活很亂,作者通過用舞台的方式表現出來,道出了人們的心聲,社會情緒得到了釋放,《暗戀桃花源》與當時的社會現象相呼應着。但是一個好的劇本,當然也需要好的演員進行演繹。通過演員的表達可以更生動的傳達作者的思想,讓觀眾更直觀的感受其中的魅力。

《暗戀》中雖沒有什麼高深的台詞,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對話,就是這種真實的源於生活的表達,才能讓觀眾感受其中。

《桃花源》是喜劇,顯然是要給人們帶去歡樂的,簡它以其誇張的語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講述現代生活,穿越古今,雜糅並取,其中有很多的笑料。

劇中的亂,不僅是兩部劇之間的交錯之亂,還有舞台上搗亂的女子、關門的看管員、突然衝上台指導的導演和幕後工作者的滑稽,正是因為這些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戲劇的效果。

雖然是喜劇和悲劇的結合,但其中所表達的愛情,都會引起觀眾的思考,不管是熱烈數十載,還是為愛所累,這些在生活中也都是常有的事情,愛情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整部劇看下來沒有轟轟烈烈的對白,沒有華華麗麗的結尾,結尾情人之間雖然愛意濃厚,卻只是簡單的問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

篇四:關於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賴聲川的話劇《暗戀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話劇。它奇妙的結構,悲中卻喜、喜終為悲的超悲喜劇的形態,博大而深遠的內涵,無一不讓人驚歎。

我喜歡舞台劇就是因為它精緻的結構、演員演出的臨場性和觀眾對演員對全劇最真實最及時的集體反饋。而電影、電視劇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所以我一直醉心於舞台劇的觀看。

對《暗戀桃花源》最初產生觀看欲是想欣賞袁泉黃磊的表演,當然也想看看何炅謝娜是怎樣演話劇的。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齣戲是二十年前的戲劇,而我對二十年前有種永遠也難以割捨的奇怪情結。我感覺這應該是部好戲。

從表象上看,本劇是以一個二流悲劇團和一個三流喜劇團為了即將的演出你爭我奪排練場地進行最後一次排練為基本線索,以穿插排練和同台排練的兩齣戲為重要雙線索,陌生女子苦苦尋找據説是約好了的劉子驥應該算作一條副線,幾條線索交織在一起,構成劇組與劇組的搶奪場地、劇組內部的種種矛盾(悲劇團導演和演員、導演和助理;喜劇團演員和美工、佈景)、兩個劇組與陌生女子的不解與誤會、兩個劇組與場地管理員的爭辯、陌生女子和場地管理員之間莫名糾纏的大大小小的戲劇衝突。正是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衝突使整部戲生機盎然。

悲劇團排練的是《暗戀》,喜劇團排練的是《桃花源》。

《暗戀》似乎應該是出悲劇。由於躲避戰爭,東北的江濱柳(黃磊飾)和西南的雲之凡(袁泉飾)在上海邂逅而相戀,戰爭結束後,雲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團聚,黃浦江邊,鞦韆索下,他的歌聲,她的身影永遠留在那裏。他們憧憬新生活,以為相愛就一定能夠重逢。臨別雲之凡送給江濱柳一條圍巾算是定了終身。從此兩人失去聯絡。四十多年後,一直生活在初戀回憶裏的江濱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瞞着妻子託人在大陸四處打聽雲之凡而未果,毅然在報紙上登了一則尋人啟事,終日等待雲之凡的到來,他繫着那條圍巾,時時刻刻想着他們離別的場面。老天有情,啟事登出的第五天,滿頭白髮、駝了背的雲之凡出現在他的面前。原來這麼多年他們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們都以為對方仍在大陸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尋找和等待中無奈才各自組建了家庭。魂縈舊夢牽掛一生終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暗戀!歎時代人生飄忽不定!戰亂讓人意外相逢相戀,戰後的時局又讓戀人終生相隔。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諾大的大陸尚能使二人有緣相聚,小小的台北卻把戀人淹沒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後、人生暮年還能見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遠留在彼此心間!這出悲劇該悲該喜?我啞口無言。

《暗戀》僅僅三個場面,但的的確確能夠攝人魂魄。那個靜夜、那索鞦韆、那個穿着白旗袍的留着兩條長辮子的美麗少女雲之凡、那唱着情歌憂鬱的思念家鄉的江濱柳;那一生的暗戀和相聚時的無言;臨別那一句“這些年,有沒有想過我”以及再度牽手的辛酸。這些場面,哪位觀眾能夠忘記呢?那清清純純的山茶花般的雲之凡、那孤獨憂鬱的世紀孤兒江濱柳的愛情和命運被袁泉黃磊演繹地十分動人。儘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孫,可那美好的初戀、刻骨的相思,他們誰能揮得去、忘得掉?也許正是這種温馨支撐着他們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應該是出喜劇。喻恩泰、謝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從沒看過這麼熱鬧的“喜劇”,三個人自始至終的“呵呵”聲、那捶胸頓足的誇張動作、“那個那個”的觀眾明白劇中人永遠説不明白的語言、春花的兇悍和嫵媚、袁老闆的理想及其破滅、陶的懦弱和永遠的表達不清......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靈活現。

篇五:《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世間情動,不過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噹啷響 。

世間情劫,不過三九黑瓦黃連鮮,糖心落低苦作言。

故事開頭,白月光,靜謐夜,兩個人。

雲之凡要走,要回雲南老家。

江濱柳説,他會給雲之凡寫很多很多的信,告訴她,他的想念。

雲之凡説,江濱柳應該要忘記,忘記很多的不快,這世上哪一個人不是千瘡百孔的呢?

“我回昆明後,你會做什麼?

等你回來。

然後呢?

等你回來。”

他説他會等,也只會等,等到地老天荒。然而年輕時,曾以為短短數月的小別,竟成了漫漫幾十年的分隔。

無數個夢裏,無數次夢到雲之凡的臉,還是當年那番的年輕漂亮。他拿出他寫好的來不及寄出的厚厚的一沓信,他想要交給她,他想要親自念給她聽,想要告訴這漫長的數十年裏,他對她無窮無盡的思念。

可是,起風了,她轉頭了,月光下終只剩他一人,以及碎了一地的哀愁。

夢醒,老淚縱橫。

然而,他還是不甘啊,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想要再次遇見他的白月光。

終於,隔了幾十年的人生,他們再見面了。

那麼多年的事情,那麼多曾在夢裏脱口而出的思念,一瞬間竟卡在了喉嚨,一時語塞。

她還是那麼美,歲月褪去她少女的活潑,加增了沉穩的風韻。

而他,還是掛着那條她織的圍巾,痴痴地等着她。

寒暄幾句,大家都不知道説什麼,她便要走。

他們都知道,往事不可再提。

“之凡,這麼多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他終究是問出了這句話,他多想告訴她,無數個夢裏她的身影;他多想告訴她,因為她,他再沒愛上其他人。

可是即便再深的緣分,也抵不過命運的交錯。

“我先生他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我想我該走了,我真的該走了。“

江濱柳多想再跟雲之凡靜靜地坐一會,然後再看一次月亮。可是,他們之間隔了那麼漫長的.歲月,並且,她真的要走了。不僅是告別,更是從他的心上離開,放下。

年少時遇見太驚豔的人,以後遇到的其他人都成了灰濛的背景。她佔據了他的所有時光,所有情緒。即使他結了婚,有了家室,但是那抹白月光,還是他心頭的白月光,是他的心上人。

然而他曾以為他們隔很遠,以為一個在大陸,一個在台灣,所以他安然地等了那麼多年。

沒想到,他們都在台北。

曾經月下,他們説,無論天地多大,他們都是終將遇見的人。然而一個小小的台北,竟把他們困住了。

世間種種,陰錯陽差,又有誰能道得明呢?

劇終,一片淚眼婆娑。為雲之凡哭,為江濱柳哭,為這段無疾而終被命運蹉跎的愛情而哭。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彷彿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如此這般陰差陽錯,那些曾以為的永遠消失在剎那,一瞬即一生。然後在無窮無盡的歲月裏,在千迴百轉的夢裏,一直尋,終不可得。

可是,放下執念又何曾不是一種解脱。那些逝去的,就讓它逝去吧。如果註定相遇,那便是什麼也擋不住的;而那些逝去的,怕是無論如何爭取都要失去的,又何必苦苦追尋。

白月光,永遠是白月光。可惜,晝長夜短。

篇六: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昨晚杭城下雨,極冷。終於看了仰慕已久的賴聲川話劇《暗戀桃花源》。

這場話劇一個月前就讓杭城的小資大資們騷動,四處討票、買票。不幸地我也趕了次時髦,找朋友要了票子。昨晚的劇院熱鬧得跟過節似的,果真看到了杭城許多文化界人士。

袁泉很美,但沒想到她的聲音那麼好聽。黃磊有點發福,但是演技絕對一流。喻恩泰還是武林外傳裏那個呂秀才的德性,謝娜演戲如同她的主持毫無區別。傳説中的何炅沒有來,那個角色換了其他演員。

看完後,我問朋友,一句話總結一下你的觀後感。朋友説:“一場笑聲不斷的悲劇。”呵呵,我倒不這麼看。我覺得是:“混亂中的和諧,錯位後的迴歸。”

因為劇院場租的混亂,兩個劇團,一個演現代悲劇,一個演古代喜劇,同時在一個舞台上排練。於是產生了混亂,鬧糟糟的舞台,一會兒是悲,一會兒是喜。觀眾的神經一會跟着黯然神傷,一會跟着狂笑不已。如同坐過山車,時上時下,但卻沒有絲毫不適。因為兩個故事,表現的都是同樣的悲劇主題。一對現代戀人黃磊和袁泉失散四十年的再相聚,一個古代女人謝娜兩次婚姻同樣的結局。愛情總是比婚姻美好,得不到的永遠會在心裏,得到的倒成了怨偶。

人生也跟這舞台一樣,經常會發生錯位。本以為這場子是你的,卻成了別人的。本以為這段感情是你的,卻成了他人的。對的時間,錯的人。錯的時間,對的人。現代的這個,四十年前上海一別,誰會料到從此生死兩茫茫,再見已經百發人。古代的`這個,嫁了他,卻戀上那個他,誰會料到如願嫁給那個他時,還是一樣被婚姻折磨得千瘡百孔。可是錯也錯了,怎麼辦,只能將錯就錯吧。這場劇中有兩個場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幕是四十後的黃磊和袁泉在病房中終於相見了,病房外,黑暗中默默坐着,背對觀眾的黃磊太太。袁泉走後,黃磊在太太懷裏撕心的哭泣。愛情雖然沒了,最後温暖他的還是婚姻。另外一幕是兩個劇團互不相讓,只得將舞台一分為二,各演各的。結果誰都沒法演下去,只有再協商成你方唱罷我登場。人生的戲只能一出出的唱,同時唱是唱不好嘀。

剛剛一個朋友短信我説:“垂死的掙扎,掙扎的希望。――-暗戀桃花源觀後感”。我説:“有看到希望嗎?我只看到無望。”他説:“希望是無所謂有無的,只是一種念想而已。可許稱為希翼更妥些。”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就象戲中的那個尋找劉子驥的女人,無望的尋找,卻不停歇。我們心中的桃花源是什麼?

篇七:《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革琪萍

尋找

兩個荒誕的故事

畫面不停地在現代和古代之間轉換

人人都在尋找愛

他們都在用力地愛,卻不懂得愛

《暗戀桃花源》堪稱劇中經典

曾獲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品味經典,光亮人生

今日分享琪萍同學對此劇的觀後感

一個舞台上,上演兩個不同時代的劇,觀眾有如上帝,坐觀世事。

其中分三個片場:

【暗戀】一對情人因着時代的變遷各自奔走他鄉,最終失去了彼此。多年後相見除了回憶什麼都留下。

【桃花源】因為妻子的背叛在傷感中離開武陵的老陶,遇見了真正的理想世界,當他回到家中卻發現彼此的夢想都已毀滅 .

【陌生女子】這個女子,是所有人的姿態。 劉子驥,是所有人的尋覓。 從登場到謝幕,固執地尋找那個不存在的劉子驥。

為了照顧觀眾情緒,中間有一些插科打諢搞笑烏龍,整場劇富有喜劇色彩,可結局偏生畫風驟變:

痴心漢老陶放棄世外桃源,回尋春花。最終一無所得:春花與袁老闆雞鳴狗跳地過活,桃花源的入口也無蹤無影。 老陶穿着一身潔白如天使的衣服站在那裏,像是站在整個世界之外,他只是看着,望着, 我們都知道,老陶回不去了。他或許將永遠生存在夾縫之中,在現實中夢想着他的桃花源。

在台北的病房,江濱柳終於見到了雲之凡。已然是四十年後了。江濱柳行將就木,雲之凡青絲白霜。雲之凡依然要匆匆離開,江濱柳依然拉着雲之凡的手。但是他們都知道“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陌生女人也醒了,放棄了找尋劉子驥。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該怎樣還是怎樣。沒了你,我的世界不會坍塌,更不會少一根汗毛。自我折磨個什麼勁呢,找不痛快有意義麼?

四十年來,江濱柳無時無刻不在思念雲之凡,江媽媽四十年從未真正得到過江濱柳的心。

四十年來,江濱柳為了和雲之凡的愛情所做的事情就是向雲之凡昆明的地址寄去一封又一封信。

四十年來,雲之凡也在不停的寫信給江濱柳的東北老家。

他們都知道一件事情,只是他們不願承認――不可能收到回信!

他們在懊悔與思念中與別人結婚生子。

江濱柳愛雲之凡麼?愛!

雲之凡愛江濱柳麼?愛!

卻愛得那麼無助,那麼懦弱。他們會説,如果知道四十年前在上海一別會造成一生的分離,我們就不會分開。

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既然相愛,為什麼要分開?

再不願,也得回到現實中,也得接受定局。既然什麼也改變不了,不如接受所有。柏拉圖式的愛情固然美麗,瑪麗蘇固然耀眼奪目,可都是水中月鏡中花,一觸即滅。世上從不缺幻想家,缺的只有實踐家。

是的,現實和理想確實差一大截,現實殘酷冷血無趣乏味,理想晶瑩剔透閃閃發光,一個是地獄,一個堪比天堂。可是,菇涼帥鍋,這中間的差距是由自己補上去的,你走過的`路,決定你的高度。

是啊,現實有黑暗,有不平等,富二代的一切來得那麼容易,網紅天生麗質難自棄,土豪炫富亮瞎眼,科技大佬侃侃而談。唯獨你,啃着泡麪,天天跑斷腿拉業務,一個月下來刨去水費電費房租所剩無幾,而未來遙遙無期。又或許,你對着書本作業抓狂,每天挑燈夜讀,不捨晝夜,依然換來慘不忍睹的掛科。這樣的微塵,太多太多,分散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迷茫的時候,想一想,在同一片天空下,還有多少苦行僧踽踽獨行,還有多少人顛沛流離。紅塵相伴,瀟瀟灑灑出發行動。

你我皆是尋常人,不比過偶像劇裏的生活,也沒有搖搖欲墜的玻璃心。既沾陽春水,便識煙火味。沒什麼好扭捏矯情的,詩情畫意美不過摸爬滾打。

暗戀,從青葱到白頭,不死不休。

可是,我依然是鄙視江濱柳的。

“暗戀”根本就是個虛名,坦白點説,不過是場延續了整個婚姻生活的精神出軌。享受着妻子的照料呵護,心裏裝着美麗純潔的初戀,給不了雲之凡一生,卻許下謊言空留掛念。真真是剪不斷理還亂。正牌的負心漢,負了江媽媽的愛,負了雲之凡的情,真的很過分,想給他一頓暴揍,把這個傻冒踹出宇宙。

老陶是愛春花的,即便在無數人嚮往的桃花源中,他依然思念那個背叛了他的女人。他的愛是痴的。老陶左右為難不知道是不是該放棄春花,思維短路,一廂情願。

這樣的人,這樣的愛情,註定悲劇。

我們尋覓和守望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我們毀掉那些能夠觸摸到的東西。傻麼?傻。

腦海中迴盪的只是江濱柳的那句話: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愛的卑微又執着,可倘若是真愛,為何不願早早出手, 是絕症讓江濱柳獲得了勇氣去尋找雲之凡。這也是我嘲笑他們的原因。 她要的,不是徒有虛名的想念或苦相思,而是實實在在的陪伴,是觸手可得的温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給不了。

是的,我們渴望一份完美的愛情,可是,別忘了,自己一直是那個主角,美與醜,窮或富,都是你來打造的,所以,你才是最終的裁判,命運的終結者。

一出《暗戀桃花源》,它是永遠找不到的幻夢,它是永遠入不了的天堂……索性,餵馬劈柴,要麼踏踏實實生活,心無旁騖,要麼捲起袖子爭取一把,不求十全十美,但求生而無悔。現實些,給自己一條生路,放他人一條活路。

THE END

篇八: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就應説對於現實-理想這一主題的反覆拷問是我最喜歡《暗戀?桃花源》的地方,陶淵明式的理想主義顯然過於虛弱,美其名曰憧憬着一個完美的理想,實則這一理想卻是以全然丟棄現實為前提的,是烏托邦式的。江濱柳作為現代陶淵明式的知識分子,把感情作為理想的唯一寄託物,40年來日思夜想,實際上卻一邊娶妻生子什麼都不誤,可見其亦有軟弱妥協的一面。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無疑把雲之凡當成了精神補品,用相思這樣隱性的自我折磨來虛弱地對抗現實,在顯然更像是一種逃遁,而非追求。老陶和江濱柳的不一樣即在於老陶是個十分現實的人,即使他誤入桃花源,也仍然記掛現實中的一切,想要回來。他的願望是把桃花源裏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現實中,為此他甚至嚥下戴綠帽子的屈辱,在這一點上他無疑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當然,那裏的江濱柳和老陶無疑都是符號化的人物,他們給出了人們在應對現實-理想這一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兩種不一樣反應,但無論他們的經歷有何不一樣,最後都還是要回到現實中來。

桃花源裏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的袁老闆與春花卻彼此埋怨傷害。他們以前也象江濱柳與雲之凡那樣期盼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齊時,才發現所謂的完美只是海市蜃樓。那麼如果江濱柳與雲之凡真的就一向在一齊,難道就會真的幸福嗎?

《暗戀》就像是一個將醒未醒的夢,而《桃花源》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與《暗戀》那種安靜傷感的氛圍不一樣,《桃花源》卻是極富感染力的喜劇。但是,嬉鬧之間,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個井是一個神祕的符號。老陶一進入桃花源便遇見桃花源中的那對白衣夫婦。如果説能夠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徵,那麼,尋訪桃花源在另一種層面上講,能夠理解成人類想回歸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狀態。因為從現實來看,井象徵着一種簡單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當下雜亂無序的生活,那是我們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平凡卻幸福的日子。我們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應像白衣夫婦那樣,悠然和睦,歲月靜好,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後代。然而現實卻是活在古代卻毫無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闆,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滅的古典感情的江濱柳和雲之凡,或許還有江太太。在本劇的高潮部分,即兩部戲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為了兩個劇團現實場地的分隔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分隔物何嘗不是聯繫物呢,聯繫着《暗戀》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劇,戲劇和真實,古典和現代。這種強烈的比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好像哪裏缺了一塊,就像那一塊尷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劇中,桃花源導演袁老闆發現佈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

台軍隊約60餘萬人。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台的60萬士兵,在台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代替。在台灣經濟進步的腳步中,他們仍然是被犧牲的一羣,大部分晚景淒涼,少有人關注。幾十年來他們的肉體雖然在台灣,但心靈仍然寄託在那遙遠的家鄉。雖然過了幾年開放大陸探親,但很多人已經等不到那時候,連魂都歸不了故土了。當年來台灣的那些老兵此刻還健在的已經很少了!他們的根在大陸,他們一生都想着回大陸看看他們的親人,有的老兵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願如果他們還健在的話,他們也是最期望讓兩岸能夠統一的人!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淚在這一刻最後在兩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眼中決堤,時隔半個世紀,這兩隻手最後又緊緊地握在一齊。

觀看《暗戀桃花源》這部影片之後對我的啟發很大。使我認識到了很多之前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和一些之前完全沒有過的一些想法。有的時候,我們苦苦追求的看似完美的事物,真正到了我們的身邊時,卻反而沒了那種我們的認同感,感覺沒有我們之前追求的那麼完美,感覺被騙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每個普通人都應經歷過這種事物。而對於我們永遠達不到的東西我們因為不得而痛苦。即使明白得到之後也不必須完美。在這種狀況下,要麼去我執,要麼在苦苦追求飽受折磨。我想,雖然大多數人都就應想要去我執,從慾望中解脱出來,但我覺得能做到去我執的人還是少數。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就應尋求讓我們不再痛

苦反而覺得快樂的方式來追求我們的理想。把奮鬥的過程當做一種快樂,淡化結果。而且要適當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對我們所追求事物的追求,儘量使自我在追求的過程中享受到追求拼搏奮鬥的快樂。對於感情,雖然真的是感情在一齊必會死於生活的單調,不聊和摩擦中。但我覺得,這些能夠儘量的避免,能夠透過努力來維持感情的完美性。

篇九: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其次,劇中劉子驥這個人物一向沒有出現,但劇中卻又一個瘋女人一向在尋找他。這就影射了主體對於模糊的慾望對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這種現象。也正是由於這種欲求使人飽受折磨,飽受求之不得之苦。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擺脱嚮往烏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烏托邦的束縛呢?我想,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認識清楚慾望對象的不可到達性,然後不去慾望,這有破除對其的慾望,方能使我們解脱,重新獲得快樂。但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做到去我執的人還是少數。大多數人仍然喜歡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完美的那些東西,所以大多數人仍舊活在痛苦之中。

暗戀表達的是海峽兩岸的骨肉分離,桃花源則表現的是在那一種時代背景下,人們迷茫的精神狀態。正是因為這一與政治和時代有關的命題,《暗戀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讓很多台灣觀眾在笑過之後失聲痛哭。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繫。最後,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裏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後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而與之相對應的兩岸的關係也不正是這樣嗎?海峽兩岸關係從幾十年前的完全禁嚴到逐漸放寬政策,其中少不了兩岸民眾個性是台灣民眾的爭取。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就我查資料瞭解,1949年,台灣發佈戒嚴令,從此進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期間,台灣執政者為維護穩定,製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獄。據前立委謝聰敏統計,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嚴為止,台灣共發生29000餘件政治相關案件,涉案人數達140000人,其中約30004000人遭到處決。而《暗戀桃花源》此劇創作成功,台灣剛剛解除戒嚴,省內政治文化一片荒涼,百廢俱興,劇作的推出,無疑給台灣文化市場注入首股新鮮血液。據史料

統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20餘萬外省人來台,其中撤

戲劇《暗戀》的導演試圖借舞台來重現心中的她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於演員的表演。江濱柳想來就是導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髮雲鬢也無緣再見到她,無非透過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邊的女助理義無反顧的陪着他瘋,陪着他痴!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劇場執着地尋找着情人劉子驥這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裏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終場也沒結果。劇場的管理員絮叨着十分鐘!我這輩子不明白等了多少個十分鐘了!片中每個人都困擾於自我內心的糾結,都在期望着什麼,尋找着什麼,等待着什麼,最終卻又逃避着什麼。 《暗戀》聽起來像一個俗套小説的主線。《桃花源》明顯就是由陶淵明的作品改編而來。這兩個故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吸引人的看點,而二者之間,更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賴聲川就有本事化腐朽為神奇,不但把兩個故事講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兩個故事拼到一齊而不覺穿鑿。

細看這兩出劇,情節資料雖則完全不一樣,卻處處存有建構-解構關係。如《暗戀》裏的江濱柳與雲之凡滿懷着感情出場,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裏則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與叫罵。又如兩出劇一同排練的時候,雖然兩方面的台詞幾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卻完全不一樣。《桃花源》裏的老陶執意想念現實中的妻子,而《暗戀》裏的江濱柳卻在幻想記憶裏的戀人。能夠説《桃花源》的整個情節設計就是理想對現實的打岔;《暗戀》則正好相反,江濱柳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卻要在現實中苦熬。這種一邊建構一邊解構的資料安排讓人措手不及,最後只能懷疑一切:到底是現實更好還是理想更好?每一條路都被堵死了,解答變得徒勞,思想陷入深淵,彷彿進到一間逼仄的小房子裏,退無可退。

一個舞台,上演着兩處不一樣的戲: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衝突重重,其實暗含玄機。

整個劇以其平平淡淡的對話結束,這種手法確實是真愛的流露,展現一劇中導演的真情流露、同樣也體現了二劇導演的高超指導水平。積澱了幾十年的感情,積攢了幾十年的話,情怎能續?話如何説?最後只能是用幾句簡單的問候草草結束。這種留白真的是給人留以無盡的遐想,大愛無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實高明,值得我們學習。

《暗戀桃花源》:戲;夢;人生

但是,活在糾結不堪的現實裏的人,心裏總有一個夢。就像老陶誤闖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沒有那紛紛落下的花瓣,或許我們想象不出那種場景。那隨風飄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夢幻,或是死的絢爛。在那漫天的飛舞中,誰會分清這是現實還是夢境,是歡樂還是憂傷。那個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終高一向喊着劉子驥這個代表着尋找的名字,發出了痴狂絕望的哀歎和吶喊。那個看似瘋狂的女人,就像離開桃花源後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憶的江濱柳,努力尋找着卻再也見不到。尋尋覓覓之中,落花,迷了誰的眼,又落在誰的夢裏。

從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方面來看《暗戀桃花源》。暗戀劇組,江濱柳和雲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闆的最初夢想,甚至是那個一向在尋找劉子驥的瘋女人。

篇十: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古人以結繩記事,解決了一件事就解開一個繩結。這天已經不需要用繩結了,但多了許多心結。當然,有時候人們給心結起了許多別名,比如理想、夢、目標、期望、迷惑、期盼 最後,我想要説,作品和現實還是不一樣的,現實往往比作品表達的更復雜,更殘酷,但是我們不得不應對。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更高於生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以上就是我對於《暗戀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謹代表個人觀點。

鞦韆,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個符號,帶着浪漫主義色彩。那個坐在鞦韆上的女孩,也成為了江濱柳一次次回眸時凝望的焦點。在舞台上,一個鞦韆,就營造了那個回憶裏無比清新的場景,提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也為演員的表演帶給可依靠的物質空間。鞦韆,象徵着一

種古典浪漫的感情,帶着青澀的曖昧,和未知的憧憬。年華易老,江濱柳和雲之凡之間的情書,好像是遙遠卻難以舍下的夢。江濱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夢一樣的回憶,可現實中的那個雲之凡已老去。那個在鞦韆上搖曳的夢遠去了。

,但是劉子驥卻從沒有出現過,劉第一文庫網子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讓人不斷的尋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這個結局收場。導演在此處想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兩個劇組預定了同一時光的同一個舞台分別排演《暗戀》與《桃花源》,在爭執不下的狀況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這兩個話劇外,裏面還隱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個女人在不停尋找一個叫劉子冀的男人;《暗戀》的導演其實是在導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劇組的老闆與員工順子之間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兩個小時裏包含着如此豐富的資料:混亂與秩序,現實與荒誕,歡樂與悲傷,嚴肅與頹廢,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個主題:期望、等待與尋找。

落葉歸根,誰不想回到生養他的那片沃土?當時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

那時,在他們眼裏世界很小,自我很大??

篇十一: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而《暗戀桃花源》正是在一個整體混亂無序的環境中展開,也正貼合了台灣人民的心聲。之後在無序的大環境下又出現了整體的統一秩序(即兩個劇組的同台演出),能夠説是劇本中的一個高潮,這也表達了台灣人民對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實際,是《暗戀桃花源》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劉子驥卻從沒有出現過,劉子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讓人不斷的尋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這個結局收場。導演在此處想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最後,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結構情節安排得十分巧妙,個性是當暗戀和桃花源這兩個劇組出此刻同一舞台同一空間時,情節的互為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們恍然大悟,原先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齊之後,山茶花就會變成春花,原本完美的感情也會消失不見。

2。人生與感情

落葉歸根,誰不想回到生養他的那片沃土?當時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文字作為台詞中的一部分,經過改寫,加上了一些感歎詞和生活化的字詞,完全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氣息,脱離了一種文縐縐的感覺。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時,在桃花源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的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着想象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從老陶,和春花與袁老闆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出這彷彿是兩個世界的人。很喜歡記得老陶説的一句:這些年來,我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看起來好像走投無路了,但是,只要換一個觀點,就能夠立刻獲得一個新的方向。袁老闆迴應他的卻是:我覺得很累。兩種風格的台詞,強烈的比較,令人哭笑不得之時,也發人深思。有一句話説話劇是語言的藝術。透過語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語言真是奇妙。

不一樣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靜,大概是出於兩人的青澀,有那麼多的話要説卻又羞於啟齒,氣氛有那麼一點點尷尬,可兩人卻都很享受;可此刻的安靜,多少是出於無法抑制的傷感和無奈,同樣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説,但是實在是不明白,從何説起。氣氛也有點尷尬,可這尷尬讓兩人更加難受。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是人們的心結;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感情啊,到底是出喜劇還是杯具?從戲劇中看人生,那是蒼涼;把人生當作戲劇,那是荒唐。到底還是戲劇歸戲劇,人生歸人生。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卻恍惚於二者間,走到底都不會明白自我所堅持的是對?是錯?然而,最初卻決絕得容不得自我回

頭張望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裏,就沒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為已經理想已經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的尷尬。

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會藏有兩樣東西:其一,是一份永遠實現不了的感情,叫暗戀;其二,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遺憾感情令人唏噓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之間的感情也讓人糾結。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裏,就沒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為已經理想已經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的尷尬。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後時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很有喜劇色彩也發人深省。想想自我就像那舞台上兩部戲的重迭,人生到目前為止有多少錯過巧遇等待,在驀然回首時,往往全成空。每個人或許都會在這兩部戲中跳來跳去,偶爾會跳出戲外戲,做會觀眾,審視自我,嘲笑自我,然後繼續過自我的生活??

杯具《暗戀》痴情男女,傾城之戀,上海作別,命運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時隔40春;喜劇《桃花源》飲食男女,俗世翻騰,誤入桃源,前情難忘,故地拾舊,情何以堪,終不得解;電影《暗戀桃花源》一個舞台,兩齣戲劇,喜劇不喜,杯具不悲!兩個原本獨立的敍事文本,陰差陽錯的集中於同一戲劇舞台上。嚴肅與荒誕、內斂與誇張、秩序與混亂、悲傷與快樂,夢想與現實,縱橫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獨特的電影結構,卻皆直指:期望尋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我看來,舞美的設計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華麗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細節美所展現出的優雅。《暗戀桃花源》的舞美設計,就如上方的文字所敍述的,每一個設計都凸顯出匠心獨具,貼合話劇所要呈現的物質空間和氛圍。那麼,話劇的語言就應是其靈魂,精雕細琢,從內散發出獨特的美感。

每一個觀眾的一種東西。雖然受着舞台的限制,但是夢境卻依然能夠清晰呈現。那個夢迴過去的江濱柳,在一種時空交錯中與雲之凡相見,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夢幻。那個悲哀的老陶,在充滿夢幻色彩又飄滿花瓣的美景中,見到了酷似春花的白衣女子,是一種完美願望的寄託,也是隻能在夢幻中實現的情景。所以,兩個在同一舞台展現的故事,當花瓣飄落,微風吹起的時候,造夢的時刻就到來了,此時,不管是那一部戲,其實都能夠在這一刻到達一種情緒上的交融。還有,那個不斷出現的瘋女人,找着一個不明白是否存在的男人,或許也是一種尋找夢中之人的象徵。我們或許會猜測她是由於暗戀這某一男子,或許只是做了一場夢,見到了一個並不存在的人。電影並沒有給我們交代,但是,箇中含義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自我去體味。人生:悲喜交加的大戲或許電影就是想給我們暗示一種人生的存在方式。舞台也就是人生的平台,有笑中帶淚的喜劇,也有苦中作樂的杯具。悲和喜其實並沒有個性的定義,所謂的杯具和喜劇,只是相對於某些人來説的,但是其實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準和立場不一樣,對於這種結果的認識也就不一樣。就像老陶,我們覺得他很可憐,其實也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我的安穩。江濱柳雖然和可悲,但是他其實也

落葉歸根,誰不想回到生養他的那片沃土?當時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

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會藏有兩樣東西:其一,是一份永遠實現不了的感情,叫暗戀;其二,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走不進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只在人們的心結。

在整部劇中,《暗戀》和《桃花源》的資料佔了絕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員的表現重心都落在這上方,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雙重虛構的資料。説它雙重虛構,是因為它不僅僅對觀

眾而言是虛構,對於整部劇而言,也是虛構。賴聲川在《暗戀》與《桃花源》之外,構建了另一重真實,以此來虛化這兩齣戲的劇情,並在那一處真實中設計了一個喊着劉子驥名字的瘋女人。不得不説這個瘋女人的設計十分巧妙,她不停叫喊尋找的劉子驥便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個終生尋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陽劉子驥。且不論賴是否認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對於劉子驥這個人物本身卻是有着必須立場的,至少他並非認為這是無好處的。於是他把關於劉子驥的資料設計到一個瘋女人身上,並透過這個女人的嘴巴確定了劉子驥和劇中現實部分的關聯。女人説,劉子驥曾與她在南陽街上吃過一碗酸拉麪,她記得,於是要不停地找他。女人以與劉子驥極其相似的執著姿態尋找着什麼,或許就是《暗戀?桃花源》裏的理想聖地?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記得《基督山伯爵》是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期望與等待。這樣的主題當然比較貼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與宣傳,也激勵了不少個人在艱辛時給自我打氣鼓勁,以期有朝一日鯉魚能修成正果,躍過龍門。而裴多非卻説:期望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而賴聲川想告訴的桃花源更象是後者。

暗戀是一出現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亦因戰亂離散;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一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瀕臨病終。

記得《基督山伯爵》是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期望與等待。這樣的主題當然比較貼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與宣傳,也激勵了不少個人在艱辛時給自我打氣鼓勁,以期有朝一日鯉魚能修成正果,躍過龍門。而裴多非卻説:期望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而賴聲川想告訴的桃花源更象是後者。

影片尾聲,江濱柳與雲之凡最後見面了,其實兩人早年闊別後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個城市裏了,最近的時候可能只隔一條街道,卻咫尺天涯,重逢無門,真真造物弄人!紅顏雲鬢換化作白髮蒼蒼,當初的青春夢想被生活消解成了無言的唏噓!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夠相遇,小小的台北難倒了他們!亦或他們就應感謝命運,他們把對方最好的時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記憶裏,並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一個了斷。這些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塵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開,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被深深觸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不一樣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靜,大概是出於兩人的青澀,有那麼多的話要説卻又羞於啟齒,氣氛有那麼一點點尷尬,可兩人卻都很享受;可此刻的安靜,多少是出於無法抑制的傷感和無奈,同樣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説,但是實在是不明白,從何説起。氣氛也有點尷尬,可這尷尬讓兩人更加難受。

杯具《暗戀》痴情男女,傾城之戀,上海作別,命運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時隔40春;喜劇《桃花源》飲食男女,俗世翻騰,誤入桃源,前情難忘,故地拾舊,情何以堪,終不得解;電影《暗戀桃花源》一個舞台,兩齣戲劇,喜劇不喜,杯具不悲!兩個原本獨立的敍事文本,陰差陽錯的集中於同一戲劇舞台上。嚴肅與荒誕、內斂與誇張、秩序與混亂、悲傷與快樂,夢想與現實,縱橫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獨特的電影結構,卻皆直指:期望尋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值得推敲的還有女護士的主角。當江濱柳追憶多年前的難忘舊情時,女對於他的長情大感費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陳兩個禮拜以前分手了。這兩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長什麼樣貌啊?可怎樣想都想不起來哎!他們之間似乎在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舊時人們窮盡一生尋覓的神聖感情,今人是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麼?這天的感情較之過去是不夠純粹了麼,還是因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説: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可推,理想的生活就無生活的理想,因為已經理想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這聽起來就象文字遊

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與現實的尷尬。生命與感情,試問,誰的價更高?平平實實的生活維繫着生命的歷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過客或是理想的奢侈品,給平實點綴些色彩與激情。過後,沒有它,依舊需要生命的常態。

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現桃花源;入桃花源後,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闆,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悦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

我認為《暗戀桃花源》這部劇包含多種現實寓意,下方就此分析(僅個人觀點)

細看這兩出劇,情節資料雖則完全不一樣,卻處處存有建構-解構關係。如《暗戀》裏的江濱柳與雲之凡滿懷着感情出場,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裏則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與叫罵。又如兩出劇一同排練的時候,雖然兩方面的台詞幾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卻完全不一樣。《桃花源》裏的老陶執意想念現實中的妻子,而《暗戀》裏的江濱柳卻在幻想記憶裏的戀人。能夠説《桃花源》的整個情節設計就是理想對現實的打岔;《暗戀》則正好相反,江濱柳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卻要在現實中苦熬。這種一邊建構一邊解構的資料安排讓人措手不及,最後只能懷疑一切:到底是現實更好還是理想更好?每一條路都被堵死了,解答變得徒勞,思想陷入深淵,彷彿進到一間逼仄的小房子裏,退無可退。

身穿白色旗袍的雲之凡坐在鞦韆上,緩緩説着全劇第一句台詞:好安靜啊,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安靜的上海。聲音在響起的那一瞬間,突然覺得舞台好空曠,彷彿就這樣走入了那個年代,那個有關上海的泛黃的記憶。

在上《藝術概論》課程時,老師給我們觀看《暗戀桃花源》之後我深有體會,這則故事分為《暗戀》和《桃花源》兩場劇。《暗戀》説的是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繫。最後,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裏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後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怎一個你那冰涼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説的是漁人老陶的老婆偷漢子,遂大怒出走,來到了桃花源。在那裏遇見了一對夫婦,剛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姦夫長得一樣。日子雖然快樂,但是總還是想回家。等回了家,發現姦夫淫婦過着並不快樂的生活。失望之餘,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來時路

最後,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結構情節安排得十分巧妙,個性是當暗戀和桃花源這兩個劇組出此刻同一舞台同一空間時,情節的互為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們恍然大悟,原先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齊之後,山茶花就會變成春花,原本完美的感情也會消失不見。

在我看來,《暗戀桃花源》是現實生活中兩種時光與空間的巧合,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台上,兩個劇團都着急要排戲,互相搶舞台。之後,舞台上的兩個劇組最後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我的戲排完,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齊??

兩個劇組在一個舞台上劃界同台飈戲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按説必須局面失控,事實卻是某種美麗的混亂。兩個劇組的台詞竟然能夠相互自然的無縫對接,並且神奇的潛台詞深意補充。例如一段中,護士説:你還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闆説:不要回去,你回去只會干擾他們的生活。護士插:我是説雲小姐如果真的的來的話,事情可能會更麻煩。老陶插:這話怎樣説?護士插:因為你可能會更難過。由於兩劇在感情母題上的冥冥暗合,電影的缺席的在場與戲劇的現場感、間離性不露痕跡的找到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誰也想不到,兩人的下一次見面,竟是在四十年後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濱柳在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才找到他四十年來朝思暮想的雲之凡。

篇十二: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2。人生與感情

戲劇《暗戀》的導演試圖借舞台來重現心中的她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於演員的表演。江濱柳想來就是導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髮雲鬢也無緣再見到她,無非透過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邊的女助理義無反顧的陪着他瘋,陪着他痴!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劇場執着地尋找着情人劉子驥這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裏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終場也沒結果。劇場的管理員絮叨着十分鐘!我這輩子不明白等了多少個十分鐘了!片中每個人都困擾於自我內心的糾結,都在期望着什麼,尋找着什麼,等待着什麼,最終卻又逃避着什麼。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在上《藝術概論》課程時,老師給我們觀看《暗戀桃花源》之後我深有體會,這則故事分為《暗戀》和《桃花源》兩場劇。《暗戀》説的是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繫。最後,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裏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後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怎一個你那冰涼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説的是漁人老陶的老婆偷漢子,遂大怒出走,來到了桃花源。在那裏遇見了一對夫婦,剛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姦夫長得一樣。日子雖然快樂,但是總還是想回家。等回了家,發現姦夫淫婦過着並不快樂的生活。失望之餘,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來時路

在我看來,暗戀看似是一出杯具,實則為一出喜劇;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劇,實則為一出杯具。暗戀的最後,分別四十年的一對情人最終見面,了無遺憾;桃花源中春花雖背叛老陶與袁老闆私通生子,卻沒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徹底陷入柴米油鹽的混亂人生中??

值得推敲的還有女護士的主角。當江濱柳追憶多年前的難忘舊情時,女對於他的長情大感費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陳兩個禮拜以前分手了。這兩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長什麼樣貌啊?可怎樣想都想不起來哎!他們之間似乎在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舊時人們窮盡一生尋覓的神聖感情,今人是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麼?這天的感情較之過去是不夠純粹了麼,還是因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説: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可推,理想的生活就無生活的理想,因為已經理想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這聽起來就象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與現實的尷尬。生命與感情,試問,誰的價更高?平平實實的生活維繫着生命的歷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過客或是理想的奢侈品,給平實點綴些色彩與激情。過後,沒有它,依舊需要生命的常態。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文字作為台詞中的一部分,經過改寫,加上了一些感歎詞和生活化的字詞,完全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氣息,脱離了一種文縐縐的感覺。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時,在桃花源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的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着想象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從老陶,和春花與袁老闆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出這彷彿是兩個世界的人。很喜歡記得老陶説的一句:這些年來,我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看起來好像走投無路了,但是,只要換一個觀點,就能夠立刻獲得一個新的方向。袁老闆迴應他的卻是:我覺得很累。兩種風格的台詞,強烈的比較,令人哭笑不得之時,

也發人深思。有一句話説話劇是語言的藝術。透過語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語言真是奇妙。

,但是劉子驥卻從沒有出現過,劉子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讓人不斷的尋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這個結局收場。導演在此處想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裏,就沒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為已經理想已經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的尷尬。

花去桃花源。卻發現袁老闆與春花已經成了一對怨偶,恰如自我當年與春花的關係。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卻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這個故事叫《桃花源》。

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會藏有兩樣東西:其一,是一份永遠實現不了的感情,叫暗戀;其二,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相依相戀,時局使他們分離後,他們尋找過對方卻功敗垂成,直到餘生殘影之際看到垂垂老矣的對方。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淚在這一刻最後在兩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眼中決堤,時隔半個世紀,這兩隻手最後又緊緊地握在一齊。

再看看一劇和二劇中的感情。雖説兩個話劇不相干,但是它們分別表現了感情,簡單地透過比較竟到達了哲學的高度。一個是熱戀的愛人分手數十載,其愛越久迷香;一個是為愛媾和卻又為生活所累,引發了人對感情與生活這個永久話題的再次思考。

記得其中有一句台詞:人世間所有飄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個自我的故事。我們在努力生活,我們都在盲亂和期冀中尋找着永恆而真實的生活,誰會最終找到呢?

那時,在他們眼裏世界很小,自我很大??

觀看《暗戀桃花源》這部影片之後對我的啟發很大。使我認識到了很多之前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和一些之前完全沒有過的一些想法。有的時候,我們苦苦追求的看似完美的事物,真正到了我們的身邊時,卻反而沒了那種我們的認同感,感覺沒有我們之前追求的那麼完美,感覺被騙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每個普通人都應經歷過這種事物。而對於我們永遠達不到的東西我們因為不得而痛苦。即使明白得到之後也不必須完美。在這種狀況下,要麼去我執,要麼在苦苦追求飽受折磨。我想,雖然大多數人都就應想要去我執,從慾望中解脱出來,但我覺得能做到去我執的人還是少數。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就應尋求讓我們不再痛苦反而覺得快樂的方式來追求我們的理想。把奮鬥的過程當做一種快樂,淡化結果。而且要適當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對我們所追求事物的追求,儘量使自我在追求的過程中享受到追求拼搏奮鬥的快樂。對於感情,雖然真的是感情在一齊必會死於生活的單調,不聊和摩擦中。但我覺得,這些能夠儘量的避免,能夠透過努力來維持感情的完美性。

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現桃花源;入桃花源後,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闆,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悦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兩個劇組預定了同一時光的同一個舞台分別排演《暗戀》與《桃花源》,在爭執不下的狀況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這兩個話劇外,裏面還隱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個女人在不停尋找一個叫劉子冀的男人;《暗戀》的導演其實是在導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劇組的老闆與員工順子之間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兩個小時裏包含着如此豐富的資料:混亂與秩序,現實與荒誕,歡樂與悲傷,嚴肅與頹廢,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個主題:期望、等待與尋找。

誰也想不到,兩人的下一次見面,竟是在四十年後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濱柳在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才找到他四十年來朝思暮想的雲之凡。

就在雲之凡要離開的時候,江濱柳顫抖的聲音響起:之凡,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從矛盾的衝突和協調方面來説。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音樂與佈景還是人物的性格。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暗戀與桃花源兩個不一樣的劇組,一個杯具,一個喜劇,兩種截然不一樣的舞台效果,但是作品本身將其音樂處理的很好,在兩個劇組換場的銜接處,音樂的輕重緩急處理的十分好,既不會讓人感覺突兀也不會太平淡而顯得乏味。而且在開始的時候暗戀劇組的音樂節奏緩慢,桃花源劇組節奏則明顯歡快,轉而到後半場則恰恰相反,變成暗戀劇組節奏激進,而桃花源節奏趨緩。這也在劇情上給人一種帶動。之後,在人物性格上,也有體現出矛盾的衝突與協調。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個處於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闆則是愛意濃濃,人物表現力比較平緩。然而,老陶在經歷了桃花源之後,像是受到了某種薰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氣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變得舒緩,給人心平氣和的感覺。而相比較下,春花和袁老闆生活在一齊,經歷了相處的磨合,不僅僅沒有過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變得落魄潦倒,從而人物的性格爆發,十分具有表現力。這也是體現了矛盾的衝突與協調。 兩部話劇:一個古裝的喜劇,一個現代的杯具;一個胡編亂造猥褻經典,一個追憶歷史述説往事;一個追求搞笑虛情假意,一個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員台上表現拙劣,台下語出驚人,兩台毫不相關的話劇擺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詞到達令人叫絕的喜劇效果,透過比較其分別對愛的表述,竟讓人產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讓人折服於作者的天才創作。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方式給我眼前一亮,難道這就是傳説中的化腐朽為神奇?

再看看一劇和二劇中的感情。雖説兩個話劇不相干,但是它們分別表現了感情,簡單地透過比較竟到達了哲學的高度。一個是熱戀的愛人分手數十載,其愛越久迷香;一個是為愛媾和卻又為生活所累,引發了人對感情與生活這個永久話題的再次思考。

其次,劇中劉子驥這個人物一向沒有出現,但劇中卻又一個瘋女人一向在尋找他。這就影射了主體對於模糊的慾望對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這種現象。也正是由於這種欲求使人飽受折磨,飽受求之不得之苦。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擺脱嚮往烏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烏托邦的束縛呢?我想,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認識清楚慾望對象的不可到達性,然後不去慾望,這有破除對其的慾望,方能使我們解脱,重新獲得快樂。但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做到去我執的人還是少數。大多數人仍然喜歡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完美的那些東西,所以大多數人仍舊活在痛苦之中。

在我看來,《暗戀桃花源》是現實生活中兩種時光與空間的巧合,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台上,兩個劇團都着急要排戲,互相搶舞台。之後,舞台上的兩個劇組最後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我的戲排完,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齊??

整個劇以其平平淡淡的對話結束,這種手法確實是真愛的流露,展現一劇中導演的真情流露、同樣也體現了二劇導演的高超指導水平。積澱了幾十年的感情,積攢了幾十年的話,情怎能續?話如何説?最後只能是用幾句簡單的問候草草結束。這種留白真的是給人留以無盡的遐想,大愛無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實高明,值得我們學習。

現場的哭泣和笑聲證明,當敍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躍,人們的心靈在敍事所帶給的新的時空範圍內,碰觸到了某種被無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我們需要戲劇來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種温柔的和美學的方式來承認一些真相,並重新鼓起勇氣去應對我們命該遭遇的一切。

篇十三: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一個舞台,兩個劇組。説是一場鬧劇,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動。

相對《暗戀》,我覺得《桃花源》的語言更有爆發力,或者説給我更多更強烈的共鳴。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餅後發出的感慨。誇張的語言活靈活現的體現出老陶的性格特徵和對生活境況的強烈不滿。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灣,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餅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説法,這一切都已經不能再這樣稱呼了。這幾句台詞裏體現出一種感覺,所有的一切彷彿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處。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種只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對話也很有有意思。剛開始,他們説了一些關於老陶打魚的事兒。之後的對話中,大家都拒絕使用看來較為精確清晰的具體詞語,代之以中國人口語中的這個、那個、哪個、什麼等等。這種台詞的模糊化在後面一幕老陶即將歸來時春花和袁老闆的對話中也有體現。從表面聽起來這些話意思很模糊很迂迴,但是我們都聽的懂,都明白那個這個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體的詞語缺少任何一種應有的藴含。這種模糊的語言,具有象徵性,彷彿能無限擴大,到達另一種深度,比具體的語言更有張力和爆發力。最讓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説的最當初,我們都不是什麼。這好像回到了對人類起源,

這部劇很明顯是一個劇中劇,在此稍加以説明以便表述。兩個話劇我們把它們認為是一劇,整部話劇就能夠把它看作是二劇。在一劇裏,演員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從二劇的立場來看,它又是那麼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為他們在一劇中的水平差才展現出了二劇中的喜劇效果。就這樣一劇裏的兩部部水準不高的話劇演員透過爭舞台這個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搗亂的女子、關門的看管員、突然衝上台指導的導演和幕後工作者的滑稽,就這些人在舞台上亂七八糟的表現,共同構成二劇。這兩個共同構成一個整體,構成了新鮮活潑的藝術效果。

花去桃花源。卻發現袁老闆與春花已經成了一對怨偶,恰如自我當年與春花的關係。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卻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這個故事叫《桃花源》。

暗戀是一出現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亦因戰亂離散;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一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瀕臨病終。

影片尾聲,江濱柳與雲之凡最後見面了,其實兩人早年闊別後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個城市裏了,最近的時候可能只隔一條街道,卻咫尺天涯,重逢無門,真真造物弄人!紅顏雲鬢換化作白髮蒼蒼,當初的青春夢想被生活消解成了無言的唏噓!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夠相遇,小小的台北難倒了他們!亦或他們就應感謝命運,他們把對方最好的時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記憶裏,並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一個了斷。這些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塵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開,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被深深觸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暗戀》的導演試圖用戲劇來演譯心中的她,似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對錶演屢屢失望。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遺憾感情令人唏噓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之間的感情也讓人糾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文字作為台詞中的一部分,經過改寫,加上了一些感歎詞和生活化的字詞,完全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氣息,脱離了一種文縐縐的感覺。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時,在桃花源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的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

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着想象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從老陶,和春花與袁老闆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出這彷彿是兩個世界的人。很喜歡記得老陶説的一句:這些年來,我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看起來好像走投無路了,但是,只要換一個觀點,就能夠立刻獲得一個新的方向。袁老闆迴應他的卻是:我覺得很累。兩種風格的台詞,強烈的比較,令人哭笑不得之時,也發人深思。有一句話説話劇是語言的藝術。透過語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語言真是奇妙。

正如導演賴聲川所説:《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於它滿足了台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願望:台灣實在太亂了,這齣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鑽出一個秩序來。

電影處理的很有技巧,能夠説是很經典的一種安排。戲中戲的結構,可能已經被很多人用過,但是這個電影用一種撞擊中的人生交錯感來影射現實的方式,還是很有獨特的視角的。戲:逃離現實的衝動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卻在一個劇場排練。本身雙方在場地方面就有衝突,又加上題材和風格的迥然不一樣而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巧的是,兩者在某些方面竟然還有契合的部分。暗戀是一種相對來説比較被動和痛苦的事情,雖然在心中保留着那份愛戀是完美的,但是對於人生來説,其實是一種遺憾。於是,年老的江濱柳仍然想要尋找雲之凡,那個讓人心動的女子。而在桃花源中,那個落寞的老陶,被帶了綠帽子而誤入仙境。兩個故事雖然處理的方式不一樣,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杯具。其實表達的都是一種遺憾與對現實的逃離。江濱柳要逃離動亂的現實,要尋求一些完美的東西。而老陶也要逃離開悲慘的境遇,來到人間仙境去找尋一種心靈上的平靜和解脱。兩個戲共同在舞台上譜寫出一個悲喜交錯的人生大戲,可為之一歎。夢:完美的象徵那個美麗的桃花源,就是每一個悲哀失落之人的夢中仙境。這個似夢似幻的地方,有着無窮的吸引力,絢爛的色彩和寧靜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心生嚮往。其實這個夢境也就是戲劇本身能夠帶給我們

看完台灣導演賴聲川《暗戀桃花源》後,我無比的興奮,雖然上了一夜的班,可絲毫感覺不到疲倦,盡興之餘,寫點觀後感,留個紀念。

篇十四: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看完台灣導演賴聲川《暗戀桃花源》後,我無比的興奮,雖然上了一夜的班,可絲毫感覺不到疲倦,盡興之餘,寫點觀後感,留個紀念。

《暗戀》的導演試圖用戲劇來演譯心中的她,似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對錶演屢屢失望。

正如導演賴聲川所説:《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於它滿足了台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願望:台灣實在太亂了,這齣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鑽出一個秩序來。

落葉歸根,誰不想回到生養他的那片沃土?當時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

篇十五: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去年被颱風“海葵”括走的《暗戀桃花源》在這個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劇院連演兩場,平靜的小城一時婦孺相告、一票難求。朋友送來兩張珍貴的戲票,不由分説偕夫人正裝出席,劇場內已是錦衣笑語,滿堂熠熠。

這本戲在華語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經久不衰,真是難以想像。之前我問看了首場的一個學生,他興奮地告訴“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謝娜沒來”。觀演中途收到朋友短信詢問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無厘頭。劇終謝幕後,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劇場,不像是看了一場喜劇之後的輕鬆表情。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齣戲?

年輕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戲主打明星牌,營銷很成功。每個大牌後面都有大批的粉絲。黃磊在暨陽湖邊遊覽,我遠在香港的女兒即實時微信詢問他是怎會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場內就無來由地一片掌聲,網絡時代明星的感召可見一斑。這個世界變化快,好劇本也要會推銷會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熱影的幾部片子(《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小時代》簡稱富二代),質量不高卻也輕鬆票房過億,還不是靠了幾個當紅小哥靚女的號召力。

成人們是看賴聲川。賴大導演真是不賴,這位出生台灣的加州大學戲劇博士掌控駕歎舞台和劇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滿臉大鬍子滿腦子創意,在國際獲獎無數,被譽為劇場導演之翹楚。本劇故事確是挺難敍述的。説的是有《暗戀》和《桃花源》二個劇組為爭搶一個舞台進行彩排而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暗戀》反映的是在抗戰勝利後的上海灘,一個東北青年和一個昆明姑娘相遇相戀,因戰亂而離散,直到四十年後的台北,男主角臨終病危時仍放不下他的初戀。時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現代愛情悲劇。《桃花源》走的是怪誕、穿越的路數,以陶淵明的同名遊記作為背景進行戲説,説是武陵打魚人老陶與美貌妻子春花婚後不育,春花和袁老闆偷情私通,老陶憤恨出走誤入桃花源,在其中過了十天夢幻般的時光,再回到武陵時卻發現一切全都變了……。要把這二個混身不搭的劇情和劇組生生組合在一台戲中,衝突錯亂,對比反襯,古代現代,嚴肅搞怪,使這部戲成為經典話劇,真的全賴“老賴”,確實是功力不凡,歎為觀止。

觀眾最後看到的其實是自己,是自己的內心。開場時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時無厘頭、全場鬨笑,最後伴着思索默默離場,對這出130分鐘時空交錯的大戲竟一時思緒紛呈、無從評價。當明星遠去,從戲中戲裏走出來,思維的焦點不由得引向自身,審思起愛情和婚姻、家國和命運、現實和夢幻這樣宏大而恆久的命題,體察個人的生活境地和身處這個時代的情懷,從而超越了舞台劇情,通向生活真諦和生命意義的終極。

所謂真諦和終極意義,説起來其實很簡單,我體會就是三句話:多欲得苦,簡單是福;運命無常,隨遇而安;善待親情,珍惜緣分。

多欲得苦,簡單是福。桃花源,人稱世外桃園,或許正是我們能夠想象的理想境界。那裏鮮花紛呈,笛聲悠揚,沒有爾虞我詐,沒有情慾氾濫;人們撲蝶嬉樂,生活簡單,在那裏人與人、與自然以及與自我的靈性和諧相融。所謂的淨土不過如此。環顧周邊現實,人們總是被貪慾、物慾和情慾所包圍,總在利益和慾望面前義無反顧、飛蛾撲火,結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還是虛幻、是苦果。我們身邊就有不少春花、袁老闆這樣的人物。

運命無常,隨遇而安。坐在鞦韆上的雲之凡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對未來充滿着希望,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已捧在手中的愛情會無緣無故地丟失,也無法預期和掌控自己跟隨命運的舢舨最後會漂向何處,更不可能知道國家的分化和時代的變遷了。如滄海一粟般存在的人們,在歷史和國家的尺度面前,個人命運更多的是無奈和無助。作為天之驕子,人們常常會誤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十分偉大,能夠隨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實人類是自然之子其生存與周遭一切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在大自然、大時代這個巨輪上,人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在時間的河流邊,我們總會不由得唏噓和感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順時應勢、趨利避害,與其怨天尤人、隨波逐流,不如虛懷若谷、隨遇而安。

善待親情,感恩當下。人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們能有此生感知當代社會、體驗生命歷程,就已經是十分地幸運和富有了。不要對自己所擁有的不以為然,也不能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甚至對自己的不如願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實我們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蒼的恩惠和造化,當下的身心、財物、親情都是寶貴財富,一絲一縷、一花一草都應珍惜並感恩,活着、工作着、經歷着,這就是美麗,就是幸福。佛説人生有生、老、病、死、愛離別、求不得、怨長久、放不下等“八苦”,產生煩惱的是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點和慾望稱為“五毒”。其實我們和劇中人一樣,都在其間糾結、折磨、掙扎和沉淪。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會有快樂。真諦擺在面前,不離不棄,伸手可得。領悟不易,踐行更難。真要感謝賴聲川和劇組在這個美好晚上帶給了我們歡笑、思索和啟迪,並鼓勵我們不斷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還有個神祕的紅衣女子游離於劇情內外,她來自何方,她隱藏着何事,她要尋找何人,她和我們有何干系……

篇十六: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據説這是一部先鋒話劇,據説它很難懂,據説它乃城中大熱,如火如荼。恩,最後一個不是據説,我在1月的上海想看看這齣戲,發現票就好像雪災中時候一樣難買,3月份的也已告罄,所以我忍了,我只能看看它的DV版,聊勝於無,幸好這部經典話劇即使隔了兩個框,也鮮活得奪框欲出。

話劇最要緊就是好看,牢牢抓住人眼睛不放,否則幹嘛花幾百銀子進去坐着,一開始的《暗戀》戲份差點就讓我沒再看下去,這種老套的劇情只要你看到一個開頭,就猜到它的結尾,相戀的男女,被時空交錯,垂手不可得,男的娶了個庸妻,碌碌一生,對此女始終不能忘懷,到老還念念不忘,登報尋找,可憐他的結髮妻,還在一邊興高采烈回憶個不停,他早就鑽到夢裏跟老情人盪鞦韆去了。《暗戀》根本就是個虛名,坦白點説,不過是場延續了整個婚姻生活的精神出軌。

《桃花源》則好玩得多,一出活脱脱的喜劇,描繪了一個老婆偷漢的可憐男人,憤然出走,誤闖桃花源的故事。這出喜劇因為脱離了風雅階級,直落底層,開起低俗玩笑來坦蕩得很,第一幕主要圍繞男人下身的脆弱,不管是不舉還是狀若微物,都讓一個男的由內而外迅速垮台,喝酒喝不成,吃餅咬不動,打魚撈不到大的,老婆還出牆了。男人倘若被戴綠帽,他就活該成為世人笑柄,如果是因不舉被戴綠帽,奮而尋死也情有可原,所以老陶划着小船去找死了。本來可以算個悲劇,因為誤入桃花源,又成了出喜劇,桃花源裏他又遇到那對狗男女,居然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你撲我來我撲你,小日子何其樂陶陶。然而所謂桃花源,不過是出幻夢。回到現實中,潑婦出軌的下場,只是得到另一個無能的丈夫,過另一種悽慘貧困的生活,還不如老陶呢,老陶起碼不會讓她生出個倒黴孩子受苦。

兩齣戲最後拼接在一塊,居然發現台詞都能合上,因為主題其實差不多,都是在尋找張愛玲那朵紅玫瑰,那個傳説中永世不朽的愛情,但結局都是一樣的,一經找到就變成一抹蚊子血,比如春花跟袁老闆,找不到就如江濱柳,始終心心念念那朵心中的白茶花。有意思的是,江濱柳的精神出軌能被世人所接受,認為這是一個男人對愛情從不放棄的渴望,據説最後有人為此拋了兩滴熱淚,讓我很不解,如果真是愛,何必拿他老婆當墊背。而春花的尋找愛情之路,因為摻雜上了肉慾,淪為一場鬧劇,一出喜劇,大家都在同情老陶,明明春花也在尋找愛情,並且勇敢落到實處,可是最後看到她跟袁老闆雞飛狗跳的生活,還覺得挺為老陶解氣,狗男女總算沒有好下場嘛。

至於一直在尋找劉子稽那姑娘,只有她從頭到尾都是狀況外,一刻不停地尋找,從來沒放棄,她不屬於誰,也不擁有誰,但是顯然她是點神經病,怎麼可能一輩子找着那個人,那段愛,不停下來生活呢?你看江濱柳,可以結了婚再找,春花,也可以拋棄丈夫再找,雖然一找到就夢碎,好歹他們鮮活地活了一把。那麼到底是出軌的人齷齪,還是尋找的姑娘太傻

暗戀一出桃花源,它是我永遠找不到的幻夢,它是我永遠入不了的天堂……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在我看來,賴聲川在劇本的選擇和編排上非常出色。《暗戀》和《桃花源》這一對本子的出現並非偶然,《暗戀》是戰亂衝散情 侶,桃源裏的人本身是為避秦末戰亂而遷移到此。《暗戀》裏一直在找尋,找尋過去的時光,找尋舊情人。而《桃花源》裏現實太可怕,所以去尋找解脱和夢想。最 後,兩齣戲都再次迴歸現實。能把那麼複雜的戲劇理念表達出來,而且觀眾居然能夠很輕鬆的接受,引起感情上的共鳴,甚至思想上的撞擊,真是非常不得了的事 情。更難得的是,整個劇很輕鬆,很好玩,笑聲不短,好像是在玩。結尾處,燈光熄滅,只有台上台下的啜泣聲相互呼應,那一片黑暗和寂靜感人至深。

篇十七: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1992年的《暗戀桃花源》,明星不少,林青霞,金士傑,李立羣,對於大陸觀眾來説,起碼也不是陌生的面孔。這個是根據話劇改編的電影的版本。至於話劇,台灣,大陸,不知有多少個劇團排演過。

劇場的舞台上,有兩個劇組,《暗戀》和《桃花源》。前者在拍一個大時代下的戀愛悲劇,後者在惡搞《桃花源記》。因為場地的原因,只好交替排練,後來各在舞台一邊。這樣悲劇喜劇就同台登演了。但是兩者應該是有契合之處的,要不賴聲川幹嗎把它們編到一部戲裏。

《暗戀》是優雅的懷舊片,從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江濱柳,雲之凡。雲之凡的一襲白衣,江濱柳的格子圍巾,上海公園和台灣病房的場景以及老上海的音樂,都要渲染一種靜的哀傷。《桃花源》卻是鬧劇。老陶(桃)、春花(花),袁(源)老闆,翻滾跳挪,張牙舞爪。不管是四壁透風的武陵的家,還是落英繽紛芳草鮮美的桃花源,都充斥一種誇張的嘲諷。

我覺得,講的還是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吧。

《暗戀》裏第一場戲就是1949年,林之凡和江濱柳在上海公園的道別。他們以為只是匆匆一別,哪知一別就是四十年,一隔就是一生。第二個場景,就是台灣的病房了。江濱柳坐在輪椅上,呆呆地盼望看到報上聲明的林之凡能來看他。他把所有的保險存摺交給妻子,卻不耐煩讓她陪他。手錶一直是當年與林之凡分別時刻的時間,錄音機裏一直是那時上海公園他唱的歌。林之凡來了,兩個人卻沒有幾句話。四十年的時間,能從哪裏説起呢。只有林之凡要走,拉開門的時候,江濱柳的一句:這些年,你還想着我嗎?讓人心酸。這個故事,是一生的現實對於理想的引頸期盼。

《桃花源》吵鬧的多。老陶對家徒四壁的牢騷,跟老婆春花的戰爭;春花和袁老闆的勾搭,他們關於未來的想象:延綿不絕的子孫,手拉着手,肩並着肩。。。。。。絕望的老陶架舟獨行,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芳草鮮美。乃棄舟,緣溪行。通過狹方通人的小洞,來到桃花源。看到長相酷似老婆春花和袁老闆的夫婦兩個,卻詩情畫意,彬彬有禮。一住幾年,暴躁吵鬧的老陶終於也變得温文爾雅,詩情畫意。其間三人整日鶯歌燕舞,彷彿神仙。到老陶對於這個女的心有所動,有變為第三者的危險時,他就主動離開要求回家看看了,這裏是桃花源,只有美好。回到家裏,看到的卻是春花和袁老闆的戰爭了。詩情畫意的他最後又發出“啊——”的長叫。這個故事,是縹緲的理想對於現實的無奈和諷刺吧。

不管怎樣,現實總是這樣讓人不滿意,苦悶或是苦惱。所以多少年以來,人們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暗戀桃花源。而劇中的桃花源,卻顯得那麼的縹緲不真實。在劇中若有若無貫穿的,還有個瘋女人,一直在找一個叫劉子驥的人。又一個執著的人,又一個悲劇。人們把對理想的執著轉移一些來用作對現實的真正接受,會不會更好過一些呢?可是,多少年來,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所有的人,都逃不了,暗戀桃花源吧。

篇十八: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今天晚上有幸在解放軍歌劇院觀賞了目前一票難求的大型舞台劇暗戀桃花源。這是又著名導演賴聲川的傑出作品。這部“劇中劇”延續了“諜中諜”,“賊中賊”新穎的創作思路,讓觀眾帶着淚水接受了兩個半小時的“折磨”。一邊是“暗戀”的悲劇感動出觀眾的淚水,一邊是“桃花源”的喜劇逗出觀眾的淚水。

首先,介紹演員(casting),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龐大的演員陣容讓我覺得錢還是沒有白花啊。看演員表,其中暗戀部分由資深的演員黃磊和有舞台公主支撐的袁泉出演,感人至深。桃花源部分又武林外傳中呂秀才的扮演者餘恩泰領銜,有何炅,快樂精靈謝娜摻和,實在是把我的眼淚笑出來了好幾次,肚子笑得都疼。

其次,介紹劇情(gut),此劇講述了兩個劇組“暗戀”和“桃花源”共用一個舞台排聯的故事。一邊是感人至深的悲劇,情到濃處,潸然淚下,一個理想愛情和殘酷現實的距離讓本來相愛的兩個人40年在同一座城市卻不得相見。此部分,黃磊和袁泉的演技實在讓人欽佩,不愧科班出身,大家風範。“桃花源”戲説了陶淵明的桃源遊記的故事,整個就是三個小丑的瘋狂搞笑,可難為這三個活寶了,山竄下調,各顯起能!這又完全是另外一種感覺,彷彿武林外傳的再現,快樂大本營的重演。不得不佩服這幾個人的喜劇天賦,不幹這行實在是太可惜了,哈哈。

最後,觀後感,分兩點講。

一,劇情本身揭示了現實和理想,過去和現在,上代人和這代人,悲劇和喜劇,清醒和麻木.......多種思想形態和思維模式的碰撞,深刻且餘味深長。

二,更讓我感到悲哀的是場下的觀眾,首先手機不停響,嚴肅的場景卻爆發出笑聲,不改鼓掌的瞎鼓掌,演員辛苦的結束了演出,卻換來的是觀眾的麻木和匆匆離去。此時我從謝娜的眼神中看出演員是多麼希望能和觀眾再多交流一分種,哪怕一分種。全劇的領銜是黃磊,這名擁有碩士學位,電影學院的老師,一個身患疾病卻每每能為藝術而從不妥協。當之無愧啊。

中國人,漸漸的麻木不仁,漸漸的眼睛裏只剩下金錢,漸漸的離開中國,已經沒有了文化,已經失去了殘存的那點精髓,留下的只有滅亡。這個政府做了些什麼,這個民族做了些什麼,中國人做了些什麼,周樹人老先生如果還健在估計也會被氣死,或者又一個鉅作“阿P”就會誕生了。

篇十九: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賴聲川的話劇《暗戀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話劇。它奇妙的結構,悲中卻喜、喜終為悲的超悲喜劇的形態,博大而深遠的內涵,無一不讓人驚歎。

我喜歡舞台劇就是因為它精緻的結構、演員演出的臨場性和觀眾對演員對全劇最真實最及時的集體反饋。而電影、電視劇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所以我一直醉心於舞台劇的觀看。

對《暗戀桃花源》最初產生觀看欲是想欣賞袁泉黃磊的表演,當然也想看看何炅謝娜是怎樣演話劇的。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齣戲是二十年前的戲劇,而我對二十年前有種永遠也難以割捨的.奇怪情結。我感覺這應該是部好戲。

從表象上看,本劇是以一個二流悲劇團和一個三流喜劇團為了即將的演出你爭我奪排練場地進行最後一次排練為基本線索,以穿插排練和同台排練的兩齣戲為重要雙線索,陌生女子苦苦尋找據説是約好了的劉子驥應該算作一條副線,幾條線索交織在一起,構成劇組與劇組的搶奪場地、劇組內部的種種矛盾(悲劇團導演和演員、導演和助理;喜劇團演員和美工、佈景)、兩個劇組與陌生女子的不解與誤會、兩個劇組與場地管理員的爭辯、陌生女子和場地管理員之間莫名糾纏的大大小小的戲劇衝突。正是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衝突使整部戲生機盎然。

悲劇團排練的是《暗戀》,喜劇團排練的是《桃花源》。

《暗戀》似乎應該是出悲劇。由於躲避戰爭,東北的江濱柳(黃磊飾)和西南的雲之凡(袁泉飾)在上海邂逅而相戀,戰爭結束後,雲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團聚,黃浦江邊,鞦韆索下,他的歌聲,她的身影永遠留在那裏。他們憧憬新生活,以為相愛就一定能夠重逢。臨別雲之凡送給江濱柳一條圍巾算是定了終身。從此兩人失去聯絡。四十多年後,一直生活在初戀回憶裏的江濱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瞞着妻子託人在大陸四處打聽雲之凡而未果,毅然在報紙上登了一則尋人啟事,終日等待雲之凡的到來,他繫着那條圍巾,時時刻刻想着他們離別的場面。老天有情,啟事登出的第五天,滿頭白髮、駝了背的雲之凡出現在他的面前。原來這麼多年他們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們都以為對方仍在大陸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尋找和等待中無奈才各自組建了家庭。魂縈舊夢牽掛一生終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暗戀!歎時代人生飄忽不定!戰亂讓人意外相逢相戀,戰後的時局又讓戀人終生相隔。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諾大的大陸尚能使二人有緣相聚,小小的台北卻把戀人淹沒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後、人生暮年還能見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遠留在彼此心間!這出悲劇該悲該喜?我啞口無言。

《暗戀》僅僅三個場面,但的的確確能夠攝人魂魄。那個靜夜、那索鞦韆、那個穿着白旗袍的留着兩條長辮子的美麗少女雲之凡、那唱着情歌憂鬱的思念家鄉的江濱柳;那一生的暗戀和相聚時的無言;臨別那一句“這些年,有沒有想過我”以及再度牽手的辛酸。這些場面,哪位觀眾能夠忘記呢?那清清純純的山茶花般的雲之凡、那孤獨憂鬱的世紀孤兒江濱柳的愛情和命運被袁泉黃磊演繹地十分動人。儘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孫,可那美好的初戀、刻骨的相思,他們誰能揮得去、忘得掉?也許正是這種温馨支撐着他們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應該是出喜劇。喻恩泰、謝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從沒看過這麼熱鬧的“喜劇”,三個人自始至終的“呵呵”聲、那捶胸頓足的誇張動作、“那個那個”的觀眾明白劇中人永遠説不明白的語言、春花的兇悍和嫵媚、袁老闆的理想及其破滅、陶的懦弱和永遠的表達不清......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靈活現。

武陵人漁夫陶總是捕不到大魚,明明覺得妻子春花和有着遠大理想又有點錢的房東袁老闆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裏自己發泄發泄。他的房租由袁老闆“照顧着”、他打的小魚還得由袁老闆收購,他本來就表達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魚,深受春花袁老闆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氣。後中了春花袁老闆的激將法計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險、划着他的小船駛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渦的上游去打大魚了。大魚沒打到,但是卻意外的闖進陶淵明描寫的陶花源。桃花絢爛,落英繽紛。人們穿着白袍素衣,那裏的一切純淨友好幸福和諧。陶還遇到酷似春花袁老闆的一對夫妻,他們使他忘了煩惱、心靈平靜。但他始終惦念着家裏的春花。滿懷希望的回到家裏準備把春花接到桃花源過嶄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闆也帶過去。當他興沖沖回到家中才發現在他離家的這些年,春花和袁老闆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兩人打打吵吵,日子過得還不如他們以前好。他們還把他當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聲長歎潸然離開。熱熱鬧鬧的喜劇頃刻間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悲劇。情也好,愛也罷,只不過是行雲流水,終究成灰。醉也好,夢也好,終歸是一聲長歎——無奈!

《暗戀》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愛情是什麼?婚姻是什麼?是遙遠的夢境?是美麗的桃花源?是不斷的重複?

《暗戀桃花源》難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遠在暗戀着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戀一個永遠走不進的夢的世界?就像那個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尋那個誰也不知道下落的劉子驥?現實如此絮亂,戀人的離別,婚姻的失落,挪來擺去的道具,張冠李戴的錯位的佈景,互相干擾的排練,走亂場的演員,説串了的台詞,無奈的退讓,憤怒的爭吵.......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現實,就是人生?

但最後還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練,並且學會了理解、學會了相互欣賞。

是啊,和諧才能共存。

縱然生活有太多的無奈,也該珍惜今生的緣分。生活應該學會“放輕鬆、放輕鬆”!

篇二十: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戲·夢·人生

一個舞台,上演着兩處不一樣的戲: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衝突重重,其實暗含玄機。

電影處理的很有技巧,能夠説是很經典的一種安排。戲中戲的結構,可能已經被很多人用過,但是這個電影用一種撞擊中的人生交錯感來影射現實的方式,還是很有獨特的視角的。戲:逃離現實的衝動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卻在一個劇場排練。本身雙方在場地方面就有衝突,又加上題材和風格的迥然不一樣而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巧的是,兩者在某些方面竟然還有契合的部分。暗戀是一種相對來説比較被動和痛苦的事情,雖然在心中保留着那份愛戀是完美的,但是對於人生來説,其實是一種遺憾。於是,年老的江濱柳仍然想要尋找雲之凡,那個讓人心動的女子。而在桃花源中,那個落寞的老陶,被帶了綠帽子而誤入仙境。兩個故事雖然處理的方式不一樣,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杯具。其實表達的都是一種遺憾與對現實的逃離。江濱柳要逃離動亂的現實,要尋求一些完美的東西。而老陶也要逃離開悲慘的境遇,來到人間仙境去找尋一種心靈上的平靜和解脱。兩個戲共同在舞台上譜寫出一個悲喜交錯的人生大戲,可為之一歎。夢:完美的象徵那個美麗的桃花源,就是每一個悲哀失落之人的夢中仙境。這個似夢似幻的地方,有着無窮的吸引力,絢爛的色彩和寧靜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心生嚮往。其實這個夢境也就是戲劇本身能夠帶給我們

每一個觀眾的一種東西。雖然受着舞台的限制,但是夢境卻依然能夠清晰呈現。那個夢迴過去的江濱柳,在一種時空交錯中與雲之凡相見,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夢幻。那個悲哀的老陶,在充滿夢幻色彩又飄滿花瓣的美景中,見到了酷似春花的白衣女子,是一種完美願望的寄託,也是隻能在夢幻中實現的情景。所以,兩個在同一舞台展現的故事,當花瓣飄落,微風吹起的時候,造夢的時刻就到來了,此時,不管是那一部戲,其實都能夠在這一刻到達一種情緒上的交融。還有,那個不斷出現的瘋女人,找着一個不明白是否存在的男人,或許也是一種尋找夢中之人的象徵。我們或許會猜測她是由於暗戀這某一男子,或許只是做了一場夢,見到了一個並不存在的人。電影並沒有給我們交代,但是,箇中含義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自我去體味。人生:悲喜交加的大戲或許電影就是想給我們暗示一種人生的存在方式。舞台也就是人生的平台,有笑中帶淚的喜劇,也有苦中作樂的杯具。悲和喜其實並沒有個性的定義,所謂的杯具和喜劇,只是相對於某些人來説的,但是其實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準和立場不一樣,對於這種結果的認識也就不一樣。就像老陶,我們覺得他很可憐,其實也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我的安穩。江濱柳雖然和可悲,但是他其實也

是有着安定的家庭。人生無法完美,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碩大的舞台,各種不一樣風格的戲都在上演,有苦有甜,有笑有淚,或許才是人生真正的含義。

篇二十一: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江濱柳與雲之凡,抗戰勝利後相識在上海的一對戀人,隨着內戰的爆發天各一方卻彼此不曾忘記。直到江濱柳在台北病卧牀榻時登報尋找雲之凡,二人再得以重見,而此時江濱柳已是行將就木。這個故事叫《暗戀》。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闆關係曖昧,憤而出走卻誤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裏與兩個與春花和袁老闆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過着純真完美的生活。老陶難忘舊情,想重返武陵帶春

花去桃花源。卻發現袁老闆與春花已經成了一對怨偶,恰如自我當年與春花的關係。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卻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這個故事叫《桃花源》。

《暗戀》聽起來像一個俗套小説的主線。《桃花源》明顯就是由陶淵明的作品改編而來。這兩個故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吸引人的看點,而二者之間,更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賴聲川就有本事化腐朽為神奇,不但把兩個故事講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兩個故事拼到一齊而不覺穿鑿。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兩個劇組預定了同一時光的同一個舞台分別排演《暗戀》與《桃花源》,在爭執不下的狀況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這兩個話劇外,裏面還隱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個女人在不停尋找一個叫劉子冀的男人;《暗戀》的導演其實是在導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劇組的老闆與員工順子之間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兩個小時裏包含着如此豐富的資料:混亂與秩序,現實與荒誕,歡樂與悲傷,嚴肅與頹廢,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個主題:期望、等待與尋找。

記得《基督山伯爵》是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期望與等待。這樣的主題當然比較貼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與宣傳,也激勵了不少個人在艱辛時給自我打氣鼓勁,以期有朝一日鯉魚能修成正果,躍過龍門。而裴多非卻説:期望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而賴聲川想告訴的桃花源更象是後者。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相依相戀,時局使他們分離後,他們尋找過對方卻功敗垂成,直到餘生殘影之際看到垂垂老矣的.對方。

老陶走進了桃花源,卻還是忘記不了春花,所以出來後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裏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的袁老闆與春花卻彼此埋怨傷害。他們以前也象江濱柳與雲之凡那樣期盼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齊時,才發現所謂的完美只是海市蜃樓。那麼如果江濱柳與雲之凡真的就一向在一齊,難道就會真的幸福嗎?

《暗戀》的導演試圖用戲劇來演譯心中的她,似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對錶演屢屢失望。

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尋找着情人劉子冀,然而直到終場也沒有找到。而《桃花源記》裏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劉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我內心的結困擾着,都在尋找着什麼,都在等待着什麼。

古人以結繩記事,解決了一件事就解開一個繩結。這天已經不需要用繩結了,但多了許多心結。當然,有時候人們給心結起了許多別名,比如理想、夢、目標、期望、迷惑、期盼……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裏,就沒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為已經理想已經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的尷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是人們的心結;

走不進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只在人們的心結。

篇二十二: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感情的喜劇與杯具

杯具《暗戀》——痴情男女,傾城之戀,上海作別,命運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時隔40春;喜劇《桃花源》——飲食男女,俗世翻騰,誤入桃源,前情難忘,故地拾舊,情何以堪,終不得解;電影《暗戀桃花源》——一個舞台,兩齣戲劇,喜劇不喜,杯具不悲!兩個原本獨立的敍事文本,陰差陽錯的集中於同一戲劇舞台上。嚴肅與荒誕、內斂與誇張、秩序與混亂、悲傷與快樂,夢想與現實,縱橫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獨特的電影結構,卻皆直指:期望……尋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試論感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為相思;踏破鐵鞋無覓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為相聚;悲哀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魂照影來,是為回憶。這樣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不知還要繼續到何夕?哪管才智超羣的男兒,或是冰雪聰明的女子,個個甘情緒願的闖入情關,枉死離恨。只是可歎,誰又會是誰的桃花源?生活與時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亂!嘻笑玩樂,至悲至喜,荒誕之中不斷撞擊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恆的秩序,也未可知!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愛戀,他們在戰亂失散後都曾尋找過對方,但直至濁世半生方見到孤光殘影的對方……。老陶誤入桃花源,卻終似莎士比亞説的“温暖的茅屋,勝似無情的宮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來後又迷失了桃花源……。桃花源裏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卻為具體而瑣碎的生活彼此撕扯與埋怨。其實,他們亦曾象江與雲“執子之手”那般期盼過“與子偕老”,而真到一齊時,才發現所謂的完美竟是鏡花水月。原先,縱使有海誓山盟,終歸敵但是時光的磨蝕!那麼,江濱柳與雲之凡即便真的就一向在一齊,必須就會幸福長久嗎?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結尾曾寫道: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期望與等待。小説主人公在冤獄中毫無放下期望,最後在等待中贏得了復仇與重生。李碧華則寫到: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感情,忠肝義膽的氣概,皆因為時光相當短暫,方支撐得了,久病牀前無孝子,曠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完美在於“沒時光變壞”。顯然,賴聲川的“桃花源”更象是能指進而所指着後者。正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等待着盛開怒放時的驚豔,然而就在前夜遭遇一場暴風雨的突襲,所有的期望與等待統統化作了烏有!還沒來得及散發的馨香就這樣被無情的驅散,不知誰會來掩埋墮入泥淖的殘軀。

戲劇《暗戀》的導演試圖借舞台來重現心中的她——“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於演員的表演。江濱柳想來就是導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髮雲鬢也無緣再見到“她”,無非透過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邊的女助理義無反顧的陪着他瘋,陪着他痴!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劇場執着地尋找着情人劉子驥——這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裏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終場也沒結果。劇場的管理員絮叨着“十分鐘!我這輩子不明白等了多少個十分鐘了!”片中每個人都困擾於自我內心的糾結,都在期望着什麼,尋找着什麼,等待着什麼,最終卻又逃避着什麼。

值得推敲的還有女護士的主角。當江濱柳追憶多年前的難忘舊情時,女對於他的長情大感費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陳——“兩個禮拜以前分手了。這兩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長什麼樣貌啊?可怎樣想都想不起來哎!”他們之間似乎在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舊時人們窮盡一生尋覓的神聖感情,今人是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麼?這天的感情較之過去是不夠純粹了麼,還是因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説: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可推,理想的生活就無生活的理想,因為已經理想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這聽起來就象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與現實的尷尬。生命與感情,試問,誰的價更高?平平實實的生活維繫着生命的歷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過客或是理想的奢侈品,給平實點綴些色彩與激情。過後,沒有它,依舊需要生命的常態。

中國人迷戀也極善於把玩文字的諧音之妙。“桃”與“逃”,“柳”與“留”都是經典的漢字諧音字義轉移。戲劇《桃花源》的導演在發現佈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大動肝火。美工解釋説,這叫“留白”。“留白?”導演深表困惑。美工繼續補充:“這種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導演拒斥同時甚至帶點恐懼的語氣。“留白”與“意境”本是中國傳統藝術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透過導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式“重讀”,其好處已經兼容到了對於人生的哲學思考。個性是最後他極為鬱悶且一臉無辜地大聲追問:“這棵桃樹為什麼要逃出來麼?”這分明是對老陶是“逃”還是“留”艱難選取的迎面質疑?觀眾也在不經意的亂象湧動間再次參與了劇情發展。

兩個劇組在一個舞台上劃界同台飈戲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按説必須局面失控,事實卻是某種“美麗的混亂”。兩個劇組的台詞竟然能夠相互自然的無縫對接,並且神奇的“潛台詞”深意補充。例如一段中,護士説:“你還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闆説:“不要回去,你回去只會干擾他們的生活。”護士插:“我是説雲小姐如果真的的來的話,事情可能會更麻煩。”老陶插:“這話怎樣説?”護士插:“因為你可能會更難過。”由於兩劇在感情母題上的冥冥暗合,電影的“缺席的在場”與戲劇的“現場感”、“間離性”不露痕跡的找到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影片尾聲,江濱柳與雲之凡最後見面了,其實兩人早年闊別後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個城市裏了,最近的時候可能只隔一條街道,卻咫尺天涯,重逢無門,真真造物弄人!紅顏雲鬢換化作白髮蒼蒼,當初的青春夢想被生活消解成了無言的唏噓!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夠相遇,小小的台北難倒了他們!亦或他們就應感謝命運,他們把對方最好的時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記憶裏,並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一個了斷……。“這些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塵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開,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被深深觸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感情啊,到底是出喜劇還是杯具?從戲劇中看人生,那是蒼涼;把人生當作戲劇,那是荒唐。到底還是戲劇歸戲劇,人生歸人生。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卻恍惚於二者間,走到底都不會明白自我所堅持的是對?是錯?然而,最初卻決絕得容不得自我回頭張望……

篇二十三: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看完這個電影版話劇,我們跟隨着鏡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暗戀桃花源》。矛盾的衝突和協調,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從矛盾的衝突和協調方面來説。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音樂與佈景還是人物的性格。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暗戀與桃花源兩個不一樣的劇組,一個“杯具”,一個“喜劇”,兩種截然不一樣的舞台效果,但是作品本身將其音樂處理的很好,在兩個劇組換場的銜接處,音樂的輕重緩急處理的十分好,既不會讓人感覺突兀也不會太平淡而顯得乏味。而且在開始的時候暗戀劇組的音樂節奏緩慢,桃花源劇組節奏則明顯歡快,轉而到後半場則恰恰相反,變成暗戀劇組節奏激進,而桃花源節奏趨緩。這也在劇情上給人一種帶動。之後,在人物性格上,也有體現出矛盾的衝突與協調。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個處於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闆則是愛意濃濃,人物表現力比較平緩。然而,老陶在經歷了桃花源之後,像是受到了某種薰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氣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變得舒緩,給人心平氣和的感覺。而相比較下,春花和袁老闆生活在一齊,經歷了相處的磨合,不僅僅沒有過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變得落魄潦倒,從而人物的性格爆發,十分具有表現力。這也是體現了矛盾的衝突與協調。

從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方面來看《暗戀桃花源》。暗戀劇組,江濱柳和雲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闆的最初夢想,甚至是那個一向在尋找劉子驥的瘋女人。

首先,從暗戀劇組來説,開頭,江濱柳將一切都計劃好了,那些信,那些愛意。在他的理想中,他和雲之凡在一齊只是時光的問題。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雲之凡沒有回來,而他也沒有聯繫上雲之凡,過往的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在他重病之時,最後,他見到了雲之凡,但是,不僅僅是他,我們也都同樣意識到了,一切都不一樣了。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孫。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不明白江濱柳的心理,但是,設想一下自我在當時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許我們也能體會一二。雲之凡在江濱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單純只是年少時的愛戀那般簡單,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衝動,是他年少時的夢想與憧憬,那是一些比簡單的感情更重要的東西。另外,我覺得江濱柳對於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見得是沒有感情的,或許那是比感情更讓那個人割捨不斷的,比如親情,比如職責。之後,再看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闆之前對未來有着多麼完美的嚮往,有孩子,有歡笑,只是現實讓他們變得窮困,墮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當初設想的那個樣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後真正的勝者,他經歷了比現實完美的桃花源,被現實逼迫的看清了現實,這才是我們的社會想要讓我們學會的。而瘋女人,她一向在尋找劉子驥

,但是劉子驥卻從沒有出現過,劉子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讓人不斷的尋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這個結局收場。導演在此處想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最後,我想要説,作品和現實還是不一樣的,現實往往比作品表達的更復雜,更殘酷,但是我們不得不應對。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更高於生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以上就是我對於《暗戀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謹代表個人觀點。

篇二十四: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在上《藝術概論》課程時,老師給我們觀看《暗戀桃花源》之後我深有體會,這則故事分為《暗戀》和《桃花源》兩場劇。《暗戀》説的是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繫。最後,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裏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後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怎一個“你那冰涼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説的是漁人老陶的老婆偷漢子,遂大怒出走,來到了桃花源。在那裏遇見了一對夫婦,剛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姦夫長得一樣。日子雖然快樂,但是總還是想回家。等回了家,發現姦夫淫婦過着並不快樂的生活。失望之餘,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來時路……

拋開形式,該劇資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實都不算新穎,甚至是老生常談得能夠,説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傷劇加上一部家庭倫理輕喜劇。《暗戀》裏的江濱柳給我的感覺像極了《雷雨》裏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鬱鬱寡歡周樸園,需要以一個女人為藉口來擺脱墮落於現實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軌型知識分子,與那位寫《桃花源記》的陶淵明先生恰有幾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換成了一個叫雲之凡的白茶花一樣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這出喜劇倒是俗得多了幾分真實感,讓人忍俊不禁。軟弱的老陶因為對生活的無能為力反而誤入太虛幻境一般的桃花源,與理想生活來了個無厘頭邂逅,過了幾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細看這兩出劇,情節資料雖則完全不一樣,卻處處存有建構-解構關係。如《暗戀》裏的江濱柳與雲之凡滿懷着感情出場,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裏則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與叫罵。又如兩出劇一同排練的時候,雖然兩方面的台詞幾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卻完全不一樣。《桃花源》裏的老陶執意想念現實中的妻子,而《暗戀》裏的江濱柳卻在幻想記憶裏的戀人。能夠説《桃花源》的整個情節設計就是理想對現實的打岔;《暗戀》則正好相反,江濱柳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卻要在現實中苦熬。這種一邊建構一邊解構的資料安排讓人措手不及,最後只能懷疑一切:到底是現實更好還是理想更好?每一條路都被堵死了,解答變得徒勞,思想陷入深淵,彷彿進到一間逼仄的小房子裏,退無可退。

就應説對於“現實-理想”這一主題的反覆拷問是我最喜歡《暗戀?桃花源》的地方,陶淵明式的理想主義顯然過於虛弱,美其名曰憧憬着一個完美的理想,實則這一理想卻是以全然丟棄現實為前提的,是烏托邦式的。江濱柳作為現代陶淵明式的知識分子,把感情作為理想的唯一寄託物,40年來日思夜想,實際上卻一邊娶妻生子什麼都不誤,可見其亦有軟弱妥協的一面。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無疑把雲之凡當成了精神補品,用相思這樣隱性的自我折磨來虛弱地對抗現實,在顯然更像是一種逃遁,而非追求。老陶和江濱柳的不一樣即在於老陶是個十分現實的人,即使他誤入桃花源,也仍然記掛現實中的一切,想要回來。他的願望是把桃花源裏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現實中,為此他甚至嚥下戴綠帽子的屈辱,在這一點上他無疑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當然,那裏的江濱柳和老陶無疑都是符號化的人物,他們給出了人們在應對“現實-理想”這一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兩種不一樣反應,但無論他們的經歷有何不一樣,最後都還是要回到現實中來。

江濱柳的理想變成了現實,他看到了40年後的雲之凡,但云之凡並沒有給他他要的感情。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闆的生活雞飛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樣,老陶的願望落空,卻無法重回桃花源。在那裏,賴聲川對於現實的尊重程度幾乎到了冷酷的地步,陶淵明式的逃遁已經完全站不住腳,理想的分量讓人唏噓,現實則充滿諷刺和傷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對於《暗戀》及《桃花源》而言,其實質即是對現實的一再確認,而非對理想的重構。但從《桃花源》這段裏,賴聲川還是放了一些對理想的想法在裏面。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春花和袁老闆是一對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裏則成了驚為天人的恩愛夫妻,可見賴並不是個性看重道德化社會之下的倫理觀,他把這種倫理觀念放到理想的園地裏給徹底顛覆了。之後他又竭力美化桃花源裏的三人生活,無論從佈景還是在台詞等等方面都有意識地把觀眾拉離地面,給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覺。這其實是他對於神性的一種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裏的種種體現,從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也許在賴聲川看來,所以理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在人性的世界裏,沒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沒有人可逃遁之處。

在整部劇中,《暗戀》和《桃花源》的資料佔了絕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員的表現重心都落在這上方,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雙重虛構的資料。説它雙重虛構,是因為它不僅僅對觀眾而言是虛構,對於整部劇而言,也是虛構。賴聲川在《暗戀》與《桃花源》之外,構建了另一重真實,以此來虛化這兩齣戲的劇情,並在那一處“真實”中設計了一個喊着“劉子驥”名字的瘋女人。不得不説這個瘋女人的設計十分巧妙,她不停叫喊尋找的劉子驥便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個終生尋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陽劉子驥”。且不論賴是否認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對於劉子驥這個人物本身卻是有着必須立場的,至少他並非認為這是無好處的。於是他把關於劉子驥的資料設計到一個瘋女人身上,並透過這個女人的嘴巴確定了劉子驥和劇中現實部分的關聯。女人説,劉子驥曾與她在南陽街上吃過一碗酸拉麪,她記得,於是要不停地找他。女人以與劉子驥極其相似的執著姿態尋找着什麼,或許就是《暗戀?桃花源》裏的理想聖地?

正如導演賴聲川所説:“《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於它滿足了台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願望:台灣實在太亂了,這齣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鑽出一個秩序來。

當時光被敍事填滿的時候,我們會暫時忘記它的空洞和殘酷。戲劇大概就是這樣的手段之一。人們需要這樣的安慰來反觀自身的處境,來尋找到久已被變幻無常的生活打碎的夢。

現場的哭泣和笑聲證明,當敍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躍,人們的心靈在敍事所帶給的新的時空範圍內,碰觸到了某種被無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我們需要戲劇來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種温柔的和美學的方式來承認一些真相,並重新鼓起勇氣去應對我們命該遭遇的一切。

篇二十五: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早就明白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這部戲了,這兩年由黃磊、孫莉夫妻檔主演的話劇版,一向在大陸各大城市巡演,媒體也有許多報道,但舞台劇的受眾畢竟有限,觀眾被媒體宣傳吊足胃口後,卻沒有機會能夠觀看,就算是劇團來本市演出,也有可能買不到票或買不起票而錯過,我就是這些觀眾中的一人,之後才明白,這齣戲其實老早就已經有了電影版,而且是大名鼎鼎的電影明星林青霞、李立羣主演的,這次觀看了這部電影視頻後,最後了卻了一樁心願,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暗戀桃花源》。

我明明看的是電影版的《暗戀桃花源》,還要説是原汁原味的呢?一方面是,這部電影比較忠實地記錄了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的舞台演出,表現形式更多的是採用戲劇語言,基本上是放下使用電影語言,我不贊同這部電影是戲劇語言和電影語言共同表述的,我認為在這部電影裏,電影拍攝過程也就是一個錄相過程,比方説,我們就很少、甚至根本就看不到鏡頭的移動,攝影機基本上是屬於固定拍攝的,就像是一個觀眾在戲院裏座位上觀看該劇的視角。另一方面,電影中的演員並不是臨時搭建的劇組,他們都是演了一年多該劇舞台劇後在來演這部電影的,在這部電影中,有着濃厚的話劇劇場效果,當然這也是電影資料所決定的,電影的資料就是《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劇組排練時發生的`故事,這些經過長時光話劇演出的演員,就能夠在電影中很好地保留舞台劇的韻味。

《暗戀桃花源》這部戲的題材到底就應歸為喜劇、還是杯具或正劇呢?雖然主要資料的兩本戲《暗戀》、《桃花源》,一個是杯具,一個是喜劇,但就整個故事框架來説,這只是《暗戀桃花源》這部戲的兩個故事的載體或事道具而已,就像是相聲或小口中的兩個包袱,整部戲述説的是兩個劇組,因劇院安排失誤,不得不在同一舞台上排練,所造成的一系列誤會和笑料,而其中的兩個劇團排演什麼節目並不是原故事最關鍵的因素,所以就應説整部戲歸為喜劇也許更適宜些,當然最恰當有可能稱之為實驗話劇或先鋒話劇為好,整部戲從頭到尾,兩個劇團在舞台,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哭,哭得人腸斷;笑,笑得樂開懷,這種悲傷和喜慶不斷地來回切換,只能用兩個瘋了來詮釋,所以説這部戲是鬧劇也不為過,當然絲毫沒有貶低的成分。

也許是個人愛好原因,我比較關注喜劇《桃花源》,雖然《暗戀》中有我的年輕時的偶像林青霞,但畢竟時過境遷,林的號召力已經今非昔比了。我對賴大編劇將陶淵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折騰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喜劇,真的感到不適應,它將我從中學語文課本上學這一課時,就留下的浪漫、温馨的世外桃源完美印象,敲打成一塊塊斑駁的碎片,從此完美的桃花源不見了,只留下世俗的春花、袁老闆在那裏叫喚。文學的桃花源,是中國文化中的經典,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寄託,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這賴大編劇選取什麼故事不好,十分糟蹋這千古流傳的神話,哎,我看過之後,真有一些欲哭無淚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就算是要改編也麻煩改編的唯美一點。

《暗戀桃花源》畢竟是一部舞台劇,其最精彩的部分也許更就應是其台詞,其實裏面還是有許多經典的台詞的,個性是《桃花源》中李立羣飾演的老陶,有許多台詞十分絕妙,但觀眾事前如果沒有看過相關介紹的話,一時半會是不容易理解的。至於許多文章所介紹的,該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首演,就引起不一樣凡響,原因是影射了台灣社會亂中有序的奇怪現象,我等大陸觀眾肯定無法體會,對於大陸的觀眾不定來説,更多的也許是因為其有名而想到要觀看的吧!

篇二十六: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一月十六號,我和我的兩個小夥伴一起去看了場話劇,話劇的名字叫《暗戀桃花源》。這部話劇我在兩年前就已經聽説過了,一直很想看,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心情很愉快。

十六號這一天,我早早做完了老師佈置的作業,我的一個小夥伴到傍晚六點多才做好了作業。後來,我們一起坐上了開往科技文化中心的專車,吃了肯德基,在最後兩分鐘內跑向了大劇場,坐到了座位上。哦,對,我在座位上還看到了另外一個同學,他身邊有美女在,都沒注意到我。我的位置是與舞台一個平面的,離舞台只有大概五米的距離,後來我回來説,當時我都看得見黃磊叔叔的皺紋呢。

説到黃磊叔叔,我很喜歡他,從很早以前,記不清楚那是什麼時候,我看了一部電視劇叫《似水年華》,是他和劉若英阿姨一起演的,故事發生在美麗的烏鎮,講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在後來我還特意去過那個小鎮。《似水年華》我看了好幾遍,每次都感動得哭了。這次看《暗戀桃花源》,我覺得《暗戀》的那部分,與《似水年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準備好了眼淚來看《暗戀桃花源》的,可我後來一直都沒有哭。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我看的不夠專心,身邊坐了好多爺爺奶奶輩的老人,總是在那裏亂動,害我都沒辦法投入到話劇裏,我很生氣。不過《桃花源》還是很好玩的,我在那裏笑得前俯後仰呢。

我覺得這場我等了很久的話劇並沒有讓我失望,座無虛席的話劇院和謝幕時長久不息的掌聲應該就是最好的證明吧。回來的第二天,我又看了一遍電影版本林青霞阿姨演的《暗戀桃花源》,我覺得沒有大陸版本的好看。

我很開心。

篇二十七: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想不到啊,好大一個上海我們能夠在一塊兒,小小一個台北把我們攔住了”是江濱柳感歎命運的安排不隧人願;“我先生很好,他真的很好”是雲之凡告訴對方我過得還算幸福;“我真的要走了”讓他直面了現實。四十餘年的懷念該是怎樣的懷念啊,但是那相見的一刻,心中的山茶花回不去了,一生的夢幻就此清醒。

暗戀的江濱柳、誤入陶花源的老陶,心中都放不下那個以前,只有回去了,看到了她的現今,看到了不曾有自我出現過的那些歲月,才會明白,你在遠足的同時,她和有她的世界並沒有靜止。陰差陽錯也好,詬病不改也好,你的桃花源她不可能瞭解,你的經年苦思也只能鎖在心田。這是個杯具也是個喜劇,悲喜交加。

話劇看得不多,之前看過《戀愛的犀牛》,然後就是一些學校裏的畢業戲了,感覺把劇本上的東西表此刻舞台上,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字立馬就生動起來了。雖然這個戲中,有兩場戲攪在一齊,還借用演員的口,互相批評了一下:《暗戀》的導演説,《桃花源》的喜劇毀了他的偶像陶淵明,而《桃花源》的導演説,覺得《暗戀》的杯具看得他想發笑。很想明白,劇本的創作過程是怎樣一個過程,把那樣一些體會、情愫,透過舞台可能的形式得以表現出來,然後設計場景、對話、人物、背景、服裝、道具等等等等。

戲中有戲,更是有難度,我覺得很新鮮,也很受戲中人物感動。

篇二十八: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從來沒有看過話劇,但早就聽過賴聲川導演的大名以及他執導的《暗戀桃花源》,因此7月15日《暗戀桃花源》第四次來到廣州,我便與好友雷童一起去看。 雷童第二天便寫出了一篇觀後感,並問我為何觀看演出後明明感觸頗深卻沒有寫些什麼。其實我只是太忙,關於《暗戀桃花源》,尤其是其中的《暗戀》部分,我有太多的話要説,如今在這裏補上。

雲之凡和江濱柳的愛情, 正如《暗戀桃花源》節目介紹冊上所説,因為處在這樣的紛爭時代而註定不能有結果。而最後即使重逢,卻因為雙方都已有了各自的伴侶,只能用最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意。聽着那一句句略帶生澀的“你身體還好嗎?”“你過得怎麼樣?”,心總會感覺到被這兩人的悲劇一層一層剝開似的疼痛。雲之凡臨走時,江濱柳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本以為他終於會一訴衷腸, 他卻只能惆悵地問了一句:“這些年你想過我嗎?”實際上,他在最後和雲之凡握手的那一刻也是壓抑着的;他很明顯地努力剋制着自己,想把自己的悲傷控制在哽咽狀態,避免哭泣。然而,就是這一連串的情緒上的壓抑把《暗戀》的悲劇效果推上了高潮。江濱柳和雲之凡沒有釋放出的淚水,絕大部分最後都掛在了觀眾的面頰上。

我必須承認,我也流下了眼淚,但我的流淚還有另外的原因:我被江太太的偉大感動了。 江太太也是一個悲情的人物。按照劇情,她在江濱柳心目中的地位永遠無法與雲之凡相比。這一點,從江濱柳多年以來經常聽他和雲之凡曾經分享過的歌曲並陷入沉思可以看出。江太太憑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不可能察覺不到江濱柳心中最愛的女性不是他。然而她對江濱柳的情感是真摯的。第一個證據就是她對小護士講述和江濱柳初識時的事情那種如數家珍的語調和幸福略帶羞澀的表情。第二個證據就是江太太急着幫江濱柳交住院費用的細節。中年婦女本來最讓人厭煩的就是嘮叨,��嗦還有斤斤計較。然而在這一幕中,江太太對醫院的抱怨恰好體現出了她對於江濱柳無微不至的關心,連繳費這類沒有急迫時限的瑣碎小事都掛在心上,要迫不及待地第一時間辦好。她的嘮叨確實是可愛的,甚至可以説每聽一次都會感到温馨的,是百聽不厭的!綜上,江太太的偉大,在於她能不計較地位和待遇,全心全意地付出去愛江濱柳。用《士兵突擊》里老馬班長的話説,江太太的偉大就是因為她甘於平凡。她身上人性的光輝,是雲之凡身上沒有的,也是一個再完美的雲之凡也掩蓋不了的。

我理解江濱柳為什麼在生命最後的時光開始尋找雲之凡。他們有着美好純真的情愫,但因為時世的動亂而無疾而終。他理應覺得遺憾,理應尋訪雲之凡的消息。不管雲之凡是生是死,只有得到了確切的消息,也算是給了當年愛慕她的自己一個交代。但我不能夠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年以來,雲之凡在江濱柳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如此的高。江太太為了江濱柳付出如此的多,應該説對江濱柳是有恩的 (愛也是恩賜的一種啊)。而云之凡即使再完美,再獨一無二,也只是江濱柳未曾擁有的愛慕對象而已。或許是明白我的感受,江濱柳最後很好地安排了江太太今後的生活,可以算的上是一個合格的男人了。

也許下輩子他能夠明白,假如命運不願讓他同時擁有他的所愛和愛他的人,那麼他應該不再執着於自己的所愛,而用自己的一生去報答那個愛自己的人。

篇二十九: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在我看來,《暗戀桃花源》是現實生活中兩種時光與空間的巧合,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台上,兩個劇團都着急要排戲,互相搶舞台。之後,舞台上的兩個劇組最終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我的戲排完,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齊

“暗戀”是一出現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亦因戰亂離散;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一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瀕臨病終。

“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現桃花源;入桃花源後,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闆,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悦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

《暗戀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錯差互的舞台奇觀。(4)

先説説《暗戀》這部分,粗略看來,戲的資料並不盡同於它的標題,這哪裏是“暗戀”,這分明是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苦戀”,或者説,是“絕戀”。情竇初開的男女青年江濱柳和雲之凡在黃浦江邊甜蜜約會,沒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語,也沒有觀眾習以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鞦韆”,“圍巾”,幾盞昏黃的街燈,和燈下兩個安靜的人。這時的兩個人,正如他們自我説的那樣,彷彿一切都不存在了,整個世界就只剩他們兩個人。

那時,在他們眼裏世界很小,自我很大

誰也想不到,兩人的下一次見面,竟是在四十年後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濱柳在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才找到他四十年來朝思暮想的雲之凡。

很安靜,就像四十年那樣,僅有隻言片語

不一樣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靜,大概是出於兩人的青澀,有那麼多的話要説卻又羞於啟齒,氣氛有那麼一點點尷尬,可兩人卻都很享受;可此刻的安靜,多少是出於無法抑制的傷感和無奈,同樣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説,可是實在是不明白,從何説起。氣氛也有點尷尬,可這尷尬讓兩人更加難受。

就在雲之凡要離開的時候,江濱柳顫抖的聲音響起:“之凡,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淚在這一刻最終在兩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眼中決堤,時隔半個世紀,這兩隻手最終又緊緊地握在一齊。

半個世紀後,江濱柳對年輕人説:在那個大時代下,人都變得好小,好小時代,造就了這段跨越時代的悽美的“暗戀”。

再説説“桃花源”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裝喜劇,老陶、春花、袁老闆都在尋找着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闆偷情,放下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來到了桃花源。世人豔羨的無憂生活,老陶在那裏沉澱心思,也被那兒的人與事物所改變。所以他不計前嫌回去邀請春花和袁老闆一齊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闆與春花也成了夫妻,還有了孩子,每一天仍為柴米油鹽的事糾結,過着並不歡樂的生活。他們不願相信老陶説的關於桃花源的事更不願與其一同前往。最終老陶一人獨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卻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頭看似鬧劇的這出《桃花源》進行到此時,卻悄悄的與《暗戀》連結了,變得使人無奈又感傷。

我認為《暗戀桃花源》這部劇包含多種現實寓意,下方就此分析(僅個人觀點)

1。兩岸關係

“暗戀”表達的是海峽兩岸的骨肉分離,“桃花源”則表現的是在那一種時代背景下,人們迷茫的精神狀態。正是因為這一與政治和時代有關的命題,《暗戀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讓很多台灣觀眾在笑過之後失聲痛哭。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繫。最終,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裏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終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而與之相對應的兩岸的關係也不正是這樣嗎?海峽兩岸關係從幾十年前的完全禁嚴到逐漸放寬政策,其中少不了兩岸民眾個性是台灣民眾的爭取。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就我查資料瞭解,1949年,台灣發佈戒嚴令,從此進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期間,台灣執政者為維護穩定,製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獄。據前“立委”謝聰敏統計,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嚴為止,台灣共發生29000餘件政治相關案件,涉案人數達140000人,其中約3000—4000人遭到處決。而《暗戀桃花源》此劇創作成功,台灣剛剛解除戒嚴,省內政治文化一片荒涼,百廢俱興,劇作的推出,無疑給台灣文化市場注入首股新鮮血液。據史料統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20餘萬外省人來台,其中撤

台軍隊約60餘萬人。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台的60萬士兵,在台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代替。在台灣經濟提高的腳步中,他們仍然是被犧牲的一羣,大部分晚景淒涼,少有人關注。幾十年來他們的肉體雖然在台灣,但心靈仍然寄託在那遙遠的家鄉。雖然過了幾年開放大陸探親,但很多人已經等不到那時候,連魂都歸不了故土了。當年來台灣的那些老兵此刻還健在的已經很少了!他們的根在大陸,他們一生都想着回大陸看看他們的親人,有的老兵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願……如果他們還健在的話,他們也是最期望讓兩岸能夠統一的人!

所以真切的期望台灣能夠和平統一,不要戰爭,不要讓我們這一代人重蹈老一輩骨肉分離的悲慘局面!

落葉歸根,誰不想回到生養他的那片沃土?當時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

而《暗戀桃花源》正是在一個整體混亂無序的環境中展開,也正貼合了台灣人民的心聲。之後在無序的大環境下又出現了整體的統一秩序(即兩個劇組的同台演出),能夠説是劇本中的一個高潮,這也表達了台灣人民對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實際,是《暗戀桃花源》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2。人生與感情

江濱柳與雲之凡在大上海相戀,卻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尋找桃花源的老陶,卻在目的地看到一對仙人與自我的愛人和情敵長得一模一樣還有一位一向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劉子驥”,是為“戲外戲”。無論是“暗戀”、“桃花源”還是“戲外戲”,每個故事的核心都是尋找遺失的感情。

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會藏有兩樣東西:其一,是一份永遠實現不了的感情,叫“暗戀”;其二,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遺憾感情令人唏噓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之間的感情也讓人糾結。

江濱柳與雲之凡相戀於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後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黃,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個劇中人,都有一種宿命。老陶與春花的感情被袁老闆破壞,春花與袁老闆看似感情甜蜜,卻也勝可是柴米油鹽瑣屑家常的煩惱。突然想起了錢鍾書的《圍城》,想起了孫鴻漸與唐曉芙,想起了《金粉世家》裏的冷清秋與金燕西,“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感情的墳墓”。“暗戀”中或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感情是完美的,可是如果他們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後就會是更一種人生了吧!與之構成比較的荒誕劇“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瑣瑣屑屑,在這個崇尚金錢和名利的社會,稍微更顯真實一點吧!春花亦是可憐的,她並沒有理解真正的感情,她只明白誰對她好,誰有錢,誰能給她幸福,她就選取誰。《北愛》中楊紫曦為了錢而和吳狄分分和和,小猛為了名利放下沈冰,可是幸福轉瞬即逝,當他們幡然悔悟時,吳狄和沈冰已經不再在原地等着他們了。劇情中沒有寫老陶回去後,春花後悔的一幕,卻寫了老陶發現現實不如自我想象的一樣完美想再回桃花源時卻找不到路的場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戲,沒有愛的地方,始終是異鄉。我猜大多數人在錯失真心愛自我或真心對自我好的人後都會嚥下後悔的苦水吧!

在我看來,“暗戀”看似是一出杯具,實則為一出喜劇;“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劇,實則為一出杯具。“暗戀”的最終,分別四十年的一對情人最終見面,了無遺憾;“桃花源”中春花雖背叛老陶與袁老闆私通生子,卻沒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徹底陷入柴米油鹽的混亂人生中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後時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很有喜劇色彩也發人深省。想想自我就像那舞台上兩部戲的重迭,人生到目前為止有多少錯過巧遇等待,在驀然回首時,往往全成空。每個人或許都會在這兩部戲中跳來跳去,偶爾會跳出戲外戲,做會觀眾,審視自我,嘲笑自我,然後繼續過自我的生活

篇三十: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一個舞台,兩個劇組。説是一場鬧劇,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動。

身穿白色旗袍的雲之凡坐在鞦韆上,緩緩説着全劇第一句台詞:“好安靜啊,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安靜的上海。”聲音在響起的那一瞬間,突然覺得舞台好空曠,彷彿就這樣走入了那個年代,那個有關上海的泛黃的記憶。

鞦韆,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個符號,帶着浪漫主義色彩。那個坐在鞦韆上的女孩,也成為了江濱柳一次次回眸時凝望的焦點。在舞台上,一個鞦韆,就營造了那個回憶裏無比清新的場景,提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也為演員的表演帶給可依靠的物質空間。鞦韆,象徵着一種古典浪漫的感情,帶着青澀的曖昧,和未知的憧憬。年華易老,江濱柳和雲之凡之間的情書,好像是遙遠卻難以舍下的夢。江濱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夢一樣的回憶,可現實中的那個雲之凡已老去。那個在鞦韆上搖曳的夢遠去了。

《暗戀》就像是一個將醒未醒的夢,而《桃花源》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與《暗戀》那種安靜傷感的氛圍不一樣,《桃花源》卻是極富感染力的喜劇。可是,嬉鬧之間,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個井是一個神祕的符號。老陶一進入桃花源便遇見桃花源中的那對白衣夫婦。如果説能夠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徵,那麼,尋訪桃花源在另一種層面上講,能夠理解成人類想回歸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狀態。因為從現實來看,井象徵着一種簡單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當下雜亂無序的生活,那是我們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平凡卻幸福的日子。我們夢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應像白衣夫婦那樣,悠然和睦,歲月靜好,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後代。然而現實卻是活在古代卻毫無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闆,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滅的古典感情的江濱柳和雲之凡,或許還有江太太。在本劇的高潮部分,即兩部戲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為了兩個劇團現實場地的分隔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分隔物何嘗不是聯繫物呢,聯繫着《暗戀》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劇,戲劇和真實,古典和現代。這種強烈的比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好像哪裏缺了一塊,就像那一塊尷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劇中,“桃花源”導演“袁老闆”發現佈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十分惱火。他叫來美工小林。小林説,這叫“留白”。“留白?”導演立刻撓頭。小林説:“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這兩個本是表示中國傳統藝術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導演的疑問句式的“重讀”,就表達了他對這樣的古典概念的懷疑態度與不理解,或者是對現實的一種質疑。最終,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悶地大聲喝問:“這棵桃樹為什麼要逃出來?”與其説這是對“留白”“意境”的詢問,不如説這是對老陶離家出走之行為緣由的詢問,對老陶離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緣由的質問。缺了一塊的幕布,彷彿在説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後瑣碎的混亂的生活。

可是,活在糾結不堪的現實裏的人,心裏總有一個夢。就像老陶誤闖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沒有那紛紛落下的花瓣,或許我們想象不出那種場景。那隨風飄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夢幻,或是死的絢爛。在那漫天的飛舞中,誰會分清這是現實還是夢境,是歡樂還是憂傷。那個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終高一向喊着劉子驥這個代表着“尋找”的名字,發出了痴狂絕望的哀歎和吶喊。那個看似瘋狂的女人,就像離開桃花源後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憶的江濱柳,努力尋找着卻再也見不到。尋尋覓覓之中,落花,迷了誰的眼,又落在誰的夢裏。

在我看來,舞美的設計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華麗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細節美所展現出的優雅。《暗戀桃花源》的舞美設計,就如上方的文字所敍述的,每一個設計都凸顯出匠心獨具,貼合話劇所要呈現的物質空間和氛圍。那麼,話劇的語言就應是其靈魂,精雕細琢,從內散發出獨特的美感。

相對《暗戀》,我覺得《桃花源》的語言更有爆發力,或者説給我更多更強烈的共鳴。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餅後發出的感慨。誇張的語言活靈活現的體現出老陶的性格特徵和對生活境況的強烈不滿。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灣,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餅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説法,這一切都已經不能再這樣稱呼了。這幾句台詞裏體現出一種感覺,所有的一切彷彿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處。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種只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對話也很有有意思。剛開始,他們説了一些關於老陶打魚的事兒。之後的對話中,大家都拒絕使用看來較為精確清晰的具體詞語,代之以中國人口語中的“這個”、“那個”、“哪個”、“什麼”等等。這種台詞的模糊化在後面一幕老陶即將歸來時春花和袁老闆的對話中也有體現。從表面聽起來這些話意思很模糊很迂迴,可是我們都聽的懂,都明白“那個”“這個”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體的詞語缺少任何一種應有的藴含。這種模糊的語言,具有象徵性,彷彿能無限擴大,到達另一種深度,比具體的語言更有張力和爆發力。最讓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説的“最當初,我們都不是什麼。”這好像回到了對人類起源,

人類本質的詢問。這句話有着巨大的力量,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還有一點是語言的白話化。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文字作為台詞中的一部分,經過改寫,加上了一些感歎詞和生活化的字詞,完全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氣息,脱離了一種文縐縐的感覺。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時,在桃花源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的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着想象中幸福美滿的歡樂生活。從老陶,和春花與袁老闆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出這彷彿是兩個世界的人。很喜歡記得老陶説的一句:“這些年來,我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看起來好像走投無路了,可是,只要換一個觀點,就能夠立刻獲得一個新的方向。”袁老闆迴應他的卻是:“我覺得很累。”兩種風格的台詞,強烈的比較,令人哭笑不得之時,也發人深思。有一句話説話劇是語言的藝術。透過語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語言真是奇妙。

記得其中有一句台詞:人世間所有飄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個自我的故事。我們在努力生活,我們都在盲亂和期冀中尋找着永恆而真實的生活,誰會最終找到呢?

篇三十一: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1992年的《暗戀桃花源》,明星不少,林青霞,金士傑,李立羣,對於大陸觀眾來説,起碼也不是陌生的面孔。這個是根據話劇改編的電影的版本。至於話劇,台灣,大陸,不知有多少個劇團排演過。

劇場的舞台上,有兩個劇組,《暗戀》和《桃花源》。前者在拍一個大時代下的戀愛杯具,後者在惡搞《桃花源記》。因為場地的原因,只好交替排練,之後各在舞台一邊。這樣杯具喜劇就同台登演了。可是兩者應當是有契合之處的,要不賴聲川幹嗎把它們編到一部戲裏。

《暗戀》是優雅的懷舊片,從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就能夠看出:江濱柳,雲之凡。雲之凡的一襲白衣,江濱柳的格子圍巾,上海公園和台灣病房的場景以及老上海的音樂,都要渲染一種靜的哀傷。《桃花源》卻是鬧劇。老陶(桃)、春花(花),袁(源)老闆,翻滾跳挪,張牙舞爪。不管是四壁透風的武陵的家,還是落英繽紛芳草鮮美的桃花源,都充斥一種誇張的嘲諷。

我覺得,講的還是現實與夢想的距離吧。

《暗戀》裏第一場戲就是1949年,林之凡和江濱柳在上海公園的道別。他們以為只是匆匆一別,哪知一別就是四十年,一隔就是一生。第二個場景,就是台灣的病房了。江濱柳坐在輪椅上,呆呆地盼望看到報上聲明的林之凡能來看他。他把所有的保險存摺交給妻子,卻不耐煩讓她陪他。手錶一向是當年與林之凡分別時刻的時間,錄音機裏一向是那時上海公園他唱的歌。林之凡來了,兩個人卻沒有幾句話。四十年的時間,能從哪裏説起呢。僅有林之凡要走,拉開門的時候,江濱柳的一句:這些年,你還想着我嗎讓人心酸。這個故事,是一生的現實對於夢想的引頸期盼。

《桃花源》吵鬧的多。老陶對家徒四壁的牢騷,跟老婆春花的戰爭;春花和袁老闆的勾搭,他們關於未來的想象:延綿不絕的子孫,手拉着手,肩並着肩。。。。。。絕望的老陶架舟獨行,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芳草鮮美。乃棄舟,緣溪行。經過狹方通人的小洞,來到桃花源。看到長相酷似老婆春花和袁老闆的夫婦兩個,卻詩情畫意,彬彬有禮。一住幾年,暴躁吵鬧的老陶最終也變得温文爾雅,詩情畫意。其間三人整日鶯歌燕舞,彷彿神仙。到老陶對於這個女的心有所動,有變為第三者的危險時,他就主動離開要求回家看看了,那裏是桃花源,僅有完美。回到家裏,看到的卻是春花和袁老闆的戰爭了。詩情畫意的他最終又發出“啊——”的長叫。這個故事,是縹緲的夢想對於現實的無奈和諷刺吧。

不管怎樣,現實總是這樣讓人不滿意,苦悶或是苦惱。所以多少年以來,人們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暗戀桃花源。而劇中的桃花源,卻顯得那麼的縹緲不真實。在劇中若有若無貫穿的,還有個瘋女人,一向在找一個叫劉子驥的人。又一個執著的人,又一個杯具。人們把對夢想的執著轉移一些來用作對現實的真正理解,會不會更好過一些呢可是,多少年來,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所有的人,都逃不了,暗戀桃花源吧。

篇三十二: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上週末有幸觀看了台灣著名導演賴聲川的經典話劇《暗戀桃花源》。劇情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只想説説自我看後的感覺。

我一向是對杯具不感冒的,也許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但我確確實實不喜歡看杯具,所以《暗戀》看得我是挺無趣的,畢竟這樣類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並且大段大段瓊瑤式的的台詞,尤其是剛開場那會兒,瓊瑤的一塌糊塗,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劇,所以我對它的興趣高一些,更何況有何炅謝娜這兩個活寶,想不笑都難啊!可是意外的驚喜來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傳》裏面的“關中大俠”——呂秀才,初入桃花源時的一句:“哇塞,芳草鮮美;我靠,落英繽紛!”實在是太經典了!看《武林外傳》的時候就覺得他和佟掌櫃倆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人物。這次看了他在話劇中的表現,發現依然是最出彩的一個,不愧是上戲碩士啊,功力的確深厚!其實我覺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熱熱鬧鬧的喜劇,本質上實際是一出套在喜劇套子裏的杯具,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杯具,笑聲中會有苦澀的感覺。尤其是最終,老陶本來已經在桃花源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因為仍然無法忘記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闆都帶到那個人間仙境去。可是武陵的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就應是丈夫的主角,此刻卻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還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個完美世界。熱鬧的開場,寂寥的結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鬧的喜劇形式表現出來,反而更讓人平添了幾分隱隱的心痛。

另外還想提一句,那個不時出現的白衣女子,口口聲聲要找的劉子驥,和《桃花源記》中的“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提到的那個人名字一模一樣啊!這也是我幾天之後才想起來的,可是還是不懂她的串場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哪位能給解釋一下

篇三十三: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賴聲川的話劇《暗戀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話劇。它奇妙的結構,悲中卻喜、喜終為悲的超悲喜劇的形態,博大而深遠的內涵,無一不讓人驚歎。

我喜歡舞台劇就是因為它精緻的結構、演員演出的臨場性和觀眾對演員對全劇最真實最及時的團體反饋。而電影、電視劇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所以我一向醉心於舞台劇的觀看。

對《暗戀桃花源》最初產生觀看欲是想欣賞袁泉黃磊的表演,當然也想看看何炅謝娜是怎樣演話劇的。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齣戲是二十年前的戲劇,而我對二十年前有種永遠也難以割捨的奇怪情結。我感覺這應當是部好戲。

從表象上看,本劇是以一個二流杯具團和一個三流喜劇團為了即將的演出你爭我奪排練場地進行最終一次排練為基本線索,以穿插排練和同台排練的兩齣戲為重要雙線索,陌生女子苦苦尋找據説是約好了的劉子驥應當算作一條副線,幾條線索交織在一齊,構成劇組與劇組的搶奪場地、劇組內部的種種矛盾(杯具團導演和演員、導演和助理;喜劇團演員和美工、佈景)、兩個劇組與陌生女子的不解與誤會、兩個劇組與場地管理員的爭辯、陌生女子和場地管理員之間莫名糾纏的大大小小的戲劇衝突。正是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衝突使整部戲生機盎然。

杯具團排練的是《暗戀》,喜劇團排練的是《桃花源》。

《暗戀》似乎應當是出杯具。由於躲避戰爭,東北的江濱柳(黃磊飾)和西南的雲之凡(袁泉飾)在上海邂逅而相戀,戰爭結束後,雲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團聚,黃浦江邊,鞦韆索下,他的歌聲,她的身影永遠留在那裏。他們憧憬新生活,以為相愛就必須能夠重逢。臨別雲之凡送給江濱柳一條圍巾算是定了終身。從此兩人失去聯絡。四十多年後,一向生活在初戀回憶裏的江濱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瞞着妻子託人在大陸四處打聽雲之凡而未果,毅然在報紙上登了一則尋人啟事,終日等待雲之凡的到來,他繫着那條圍巾,時時刻刻想着他們離別的場面。老天有情,啟事登出的第五天,滿頭白髮、駝了背的雲之凡出此刻他的面前。原先這麼多年他們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們都以為對方仍在大陸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尋找和等待中無奈才各自組建了家庭。魂縈舊夢牽掛一生終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暗戀!歎時代人生飄忽不定!戰亂讓人意外相逢相戀,戰後的時局又讓戀人終生相隔。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諾大的大陸尚能使二人有緣相聚,小小的台北卻把戀人淹沒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後、人生暮年還能見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遠留在彼此心間!這出杯具該悲該喜我啞口無言。

《暗戀》僅僅三個場面,但的的確確能夠攝人魂魄。那個靜夜、那索鞦韆、那個穿着白旗袍的留着兩條長辮子的美麗少女雲之凡、那唱着情歌憂鬱的思念家鄉的江濱柳;那一生的暗戀和相聚時的無言;臨別那一句“這些年,有沒有想過我”以及再度牽手的辛酸。這些場面,哪位觀眾能夠忘記呢那清清純純的山茶花般的雲之凡、那孤獨憂鬱的世紀孤兒江濱柳的感情和命運被袁泉黃磊演繹地十分動人。儘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孫,可那完美的初戀、刻骨的相思,他們誰能揮得去、忘得掉也許正是這種温馨支撐着他們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應當是出喜劇。喻恩泰、謝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從沒看過這麼熱鬧的“喜劇”,三個人自始至終的“呵呵”聲、那捶胸頓足的誇張動作、“那個那個”的觀眾明白劇中人永遠説不明白的語言、春花的兇悍和嫵媚、袁老闆的夢想及其破滅、陶的懦弱和永遠的表達不清......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靈活現。

武陵人漁夫陶總是捕不到大魚,明明覺得妻子春花和有着遠大夢想又有點錢的房東袁老闆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裏自我發泄發泄。他的房租由袁老闆“照顧着”、他打的小魚還得由袁老闆收購,他本來就表達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魚,深受春花袁老闆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氣。後中了春花袁老闆的激將法計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險、划着他的小船駛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渦的上游去打大魚了。大魚沒打到,可是卻意外的闖進陶淵明描述的陶花源。桃花絢爛,落英繽紛。人們穿着白袍素衣,那裏的一切純淨友好幸福和諧。陶還遇到酷似春花袁老闆的一對夫妻,他們使他忘了煩惱、心靈平靜。但他始終惦念着家裏的春花。滿懷期望的回到家裏準備把春花接到桃花源過嶄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闆也帶過去。當他興沖沖回到家中才發此刻他離家的這些年,春花和袁老闆早已做了夫妻。並且有了孩子。可是兩人打打吵吵,日子過得還不如他們以前好。他們還把他當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聲長歎潸然離開。熱熱鬧鬧的喜劇頃刻間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杯具。情也好,愛也罷,只可是是行雲流水,終究成灰。醉也好,夢也好,終歸是一聲長歎——無奈!

《暗戀》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感情是什麼婚姻是什麼是遙遠的夢境是美麗的桃花源是不斷的重複

《暗戀桃花源》難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遠在暗戀着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戀一個永遠走不進的夢的世界就像那個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向在追尋那個誰也不明白下落的劉子驥現實如此絮亂,戀人的離別,婚姻的失落,挪來擺去的道具,張冠李戴的錯位的佈景,互相干擾的排練,走亂場的演員,説串了的台詞,無奈的退讓,憤怒的爭吵.......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現實,就是人生

但最終還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練,並且學會了理解、學會了相互欣賞。

是啊,和諧才能共存。

縱然生活有太多的無奈,也該珍惜今生的緣分。生活應當學會“放簡便、放簡便”!

篇三十四: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今日晚上有幸在解放軍歌劇院觀賞了目前一票難求的大型舞台劇暗戀桃花源。這是又著名導演賴聲川的傑出作品。這部“劇中劇”延續了“諜中諜”,“賊中賊”新穎的創作思路,讓觀眾帶着淚水理解了兩個半小時的“折磨”。一邊是“暗戀”的杯具感動出觀眾的淚水,一邊是“桃花源”的喜劇逗出觀眾的淚水。

首先,介紹演員(casting),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龐大的演員陣容讓我覺得錢還是沒有白花啊。看演員表,其中暗戀部分由資深的演員黃磊和有舞台公主支撐的袁泉出演,感人至深。桃花源部分又武林外傳中呂秀才的扮演者餘恩泰領銜,有何炅,歡樂精靈謝娜摻和,實在是把我的眼淚笑出來了好幾次,肚子笑得都疼。

其次,介紹劇情(gut),此劇講述了兩個劇組“暗戀”和“桃花源”共用一個舞台排聯的故事。一邊是感人至深的杯具,情到濃處,潸然淚下,一個夢想感情和殘酷現實的距離讓本來相愛的兩個人40年在同一座城市卻不得相見。此部分,黃磊和袁泉的演技實在讓人欽佩,不愧科班出身,大家風範。“桃花源”戲説了陶淵明的桃源遊記的故事,整個就是三個小丑的瘋狂搞笑,可難為這三個活寶了,山竄下調,各顯起能!這又完全是另外一種感覺,彷彿武林外傳的再現,歡樂大本營的重演。不得不佩服這幾個人的喜劇天賦,不幹這行實在是太可惜了,哈哈。

最終,觀後感,分兩點講。

一,劇情本身揭示了現實和夢想,過去和此刻,上代人和這代人,杯具和喜劇,清醒和麻木.......多種思想形態和思維模式的碰撞,深刻且餘味深長。

二,更讓我感到悲哀的是場下的觀眾,首先手機不停響,嚴肅的場景卻爆發出笑聲,不改鼓掌的瞎鼓掌,演員辛苦的結束了演出,卻換來的是觀眾的麻木和匆匆離去。此時我從謝娜的眼神中看出演員是多麼期望能和觀眾再多交流一分種,哪怕一分種。全劇的領銜是黃磊,這名擁有碩士學位,電影學院的教師,一個身患疾病卻每每能為藝術而從不妥協。當之無愧啊。

中國人,漸漸的麻木不仁,漸漸的眼睛裏只剩下金錢,漸漸的離開中國,已經沒有了文化,已經失去了殘存的那點精髓,留下的僅有滅亡。這個政府做了些什麼,這個民族做了些什麼,中國人做了些什麼,周樹人老先生如果還健在估計也會被氣死,或者又一個鉅作“阿P”就會誕生了。

篇三十五: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據説這是一部先鋒話劇,據説它很難懂,據説它乃城中大熱,如火如荼。恩,最終一個不是據説,我在1月的上海想看看這齣戲,發現票就好像雪災中時候一樣難買,3月份的也已告罄,所以我忍了,我只能看看它的DV版,聊勝於無,幸好這部經典話劇即使隔了兩個框,也鮮活得奪框欲出。

話劇最要緊就是好看,牢牢抓住人眼睛不放,否則幹嘛花幾百銀子進去坐着,一開始的《暗戀》戲份差點就讓我沒再看下去,這種老套的劇情只要你看到一個開頭,就猜到它的結尾,相戀的男女,被時空交錯,垂手不可得,男的娶了個庸妻,碌碌一生,對此女始終不能忘懷,到老還念念不忘,登報尋找,可憐他的結髮妻,還在一邊興高采烈回憶個不停,他早就鑽到夢裏跟老情人盪鞦韆去了。《暗戀》根本就是個虛名,坦白點説,可是是場延續了整個婚姻生活的精神出軌。

《桃花源》則好玩得多,一出活脱脱的喜劇,描繪了一個老婆偷漢的可憐男人,憤然出走,誤闖桃花源的故事。這出喜劇因為脱離了風雅階級,直落底層,開起低俗玩笑來坦蕩得很,第一幕主要圍繞男人下身的脆弱,不管是不舉還是狀若微物,都讓一個男的由內而外迅速垮台,喝酒喝不成,吃餅咬不動,打魚撈不到大的,老婆還出牆了。男人倘若被戴綠帽,他就活該成為世人笑柄,如果是因不舉被戴綠帽,奮而尋死也情有可原,所以老陶划着小船去找死了。本來能夠算個杯具,因為誤入桃花源,又成了出喜劇,桃花源裏他又遇到那對狗男女,居然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你撲我來我撲你,小日子何其樂陶陶。然而所謂桃花源,可是是出幻夢。回到現實中,潑婦出軌的下場,只是得到另一個無能的丈夫,過另一種悽慘貧困的生活,還不如老陶呢,老陶起碼不會讓她生出個倒黴孩子受苦。

兩齣戲最終拼接在一塊,居然發現台詞都能合上,因為主題其實差不多,都是在尋找張愛玲那朵紅玫瑰,那個傳説中永世不朽的感情,但結局都是一樣的,一經找到就變成一抹蚊子血,比如春花跟袁老闆,找不到就如江濱柳,始終心心念念那朵心中的白茶花。有意思的是,江濱柳的精神出軌能被世人所理解,認為這是一個男人對感情從不放棄的渴望,據説最終有人為此拋了兩滴熱淚,讓我很不解,如果真是愛,何必拿他老婆當墊背。而春花的尋找感情之路,因為摻雜上了肉慾,淪為一場鬧劇,一出喜劇,大家都在同情老陶,明明春花也在尋找感情,並且勇敢落到實處,可是最終看到她跟袁老闆雞飛狗跳的生活,還覺得挺為老陶解氣,狗男女總算沒有好下場嘛。

至於一向在尋找劉子稽那姑娘,僅有她從頭到尾都是狀況外,一刻不停地尋找,從來沒放棄,她不屬於誰,也不擁有誰,可是顯然她是點神經病,怎樣可能一輩子找着那個人,那段愛,不停下來生活呢你看江濱柳,能夠結了婚再找,春花,也能夠拋棄丈夫再找,雖然一找到就夢碎,好歹他們鮮活地活了一把。那麼到底是出軌的人齷齪,還是尋找的姑娘太傻

暗戀一出桃花源,它是我永遠找不到的幻夢,它是我永遠入不了的天堂……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在我看來,賴聲川在劇本的選擇和編排上十分出色。《暗戀》和《桃花源》這一對本子的出現並非偶然,《暗戀》是戰亂衝散情侶,桃源裏的人本身是為避秦末戰亂而遷移到此。《暗戀》裏一向在找尋,找尋過去的時光,找尋舊情人。而《桃花源》裏現實太可怕,所以去尋找解脱和夢想。最終,兩齣戲都再次迴歸現實。能把那麼複雜的戲劇理念表達出來,並且觀眾居然能夠很簡便的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甚至思想上的撞擊,真是十分不得了的事情。更難得的是,整個劇很簡便,很好玩,笑聲不短,好像是在玩。結尾處,燈光熄滅,僅有台上台下的啜泣聲相互呼應,那一片黑暗和寂靜感人至深。

篇三十六: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去年被颱風“海葵”括走的《暗戀桃花源》在這個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劇院連演兩場,平靜的小城一時婦孺相告、一票難求。朋友送來兩張珍貴的戲票,不由分説偕夫人正裝出席,劇場內已是錦衣笑語,滿堂熠熠。

這本戲在華語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經久不衰,真是難以想像。之前我問看了首場的一個學生,他興奮地告訴“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謝娜沒來”。觀演中途收到朋友信息詢問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無厘頭。劇終謝幕後,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劇場,不像是看了一場喜劇之後的簡便表情。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齣戲

年輕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戲主打明星牌,營銷很成功。每個大牌後面都有大批的粉絲。黃磊在暨陽湖邊遊覽,我遠在香港的女兒即實時微信詢問他是怎會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場內就無來由地一片掌聲,網絡時代明星的感召可見一斑。這個世界變化快,好劇本也要會推銷會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熱影的幾部片子(《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小時代》簡稱富二代),質量不高卻也簡便票房過億,還不是靠了幾個當紅小哥靚女的號召力。

成人們是看賴聲川。賴大導演真是不賴,這位出生台灣的加州大學戲劇博士掌控駕歎舞台和劇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滿臉大鬍子滿腦子創意,在國際獲獎無數,被譽為劇場導演之翹楚。本劇故事確是挺難敍述的。説的是有《暗戀》和《桃花源》二個劇組為爭搶一個舞台進行彩排而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暗戀》反映的是在抗戰勝利後的上海灘,一個東北青年和一個昆明姑娘相遇相戀,因戰亂而離散,直到四十年後的台北,男主角臨終病危時仍放不下他的初戀。時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現代感情杯具。《桃花源》走的是怪誕、穿越的路數,以陶淵明的同名遊記作為背景進行戲説,説是武陵打魚人老陶與美貌妻子春花婚後不育,春花和袁老闆偷情私通,老陶憤恨出走誤入桃花源,在其中過了十天夢幻般的時光,再回到武陵時卻發現一切全都變了……。要把這二個混身不搭的劇情和劇組生生組合在一台戲中,衝突錯亂,比較反襯,古代現代,嚴肅搞怪,使這部戲成為經典話劇,真的全賴“老賴”,確實是功力不凡,歎為觀止。

觀眾最終看到的其實是自我,是自我的內心。開場時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時無厘頭、全場鬨笑,最終伴着思索默默離場,對這出130分鐘時空交錯的大戲竟一時思緒紛呈、無從評價。當明星遠去,從戲中戲裏走出來,思維的焦點不由得引向自身,審思起感情和婚姻、家國和命運、現實和夢幻這樣宏大而恆久的命題,體察個人的生活境地和身處這個時代的情懷,從而超越了舞台劇情,通向生活真諦和生命意義的終極。

所謂真諦和終極意義,説起來其實很簡單,我體會就是三句話:多欲得苦,簡單是福;運命無常,隨遇而安;善待親情,珍惜緣分。

多欲得苦,簡單是福。桃花源,人稱世外桃園,或許正是我們能夠想象的夢想境界。那裏鮮花紛呈,笛聲悠揚,沒有爾虞我詐,沒有情慾氾濫;人們撲蝶嬉樂,生活簡單,在那裏人與人、與自然以及與自我的靈性和諧相融。所謂的淨土可是如此。環顧周邊現實,人們總是被貪慾、物慾和情慾所包圍,總在利益和慾望面前義無反顧、飛蛾撲火,結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還是虛幻、是苦果。我們身邊就有不少春花、袁老闆這樣的人物。

運命無常,隨遇而安。坐在鞦韆上的雲之凡沉浸在感情的甜蜜中,對未來充滿着期望,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已捧在手中的感情會無緣無故地丟失,也無法預期和掌控自我跟隨命運的舢舨最終會漂向何處,更不可能明白國家的分化和時代的變遷了。如滄海一粟般存在的人們,在歷史和國家的尺度面前,個人命運更多的是無奈和無助。作為天之驕子,人們常常會誤認為自我無所不能十分偉大,能夠隨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實人類是自然之子其生存與周遭一切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在大自然、大時代這個巨輪上,人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在時間的河流邊,我們總會不由得唏噓和感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順時應勢、趨利避害,與其怨天尤人、隨波逐流,不如虛懷若谷、隨遇而安。

善待親情,感恩當下。人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們能有此生感知當代社會、體驗生命歷程,就已經是十分地幸運和富有了。不要對自我所擁有的不以為然,也不能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甚至對自我的不如願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實我們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蒼的恩惠和造化,當下的身心、財物、親情都是寶貴財富,一絲一縷、一花一草都應珍惜並感恩,活着、工作着、經歷着,這就是美麗,就是幸福。佛説人生有生、老、病、死、愛離別、求不得、怨長久、放不下等“八苦”,產生煩惱的是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點和慾望稱為“五毒”。其實我們和劇中人一樣,都在其間糾結、折磨、掙扎和沉淪。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會有歡樂。真諦擺在面前,不離不棄,伸手可得。領悟不易,踐行更難。真要感激賴聲川和劇組在這個完美晚上帶給了我們歡笑、思索和啟迪,並鼓勵我們不斷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還有個神祕的紅衣女子游離於劇情內外,她來自何方,她隱藏着何事,她要尋找何人,她和我們有何干系……

篇三十七: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一個舞台,上演着兩處不一樣的戲: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衝突重重,其實暗含玄機。

電影處理的很有技巧,能夠説是很經典的一種安排。戲中戲的結構,可能已經被很多人用過,可是這個電影用一種撞擊中的人生交錯感來影射現實的方式,還是很有獨特的視角的。戲:逃離現實的衝動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卻在一個劇場排練。本身雙方在場地方面就有衝突,又加上題材和風格的迥然不一樣而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巧的是,兩者在某些方面竟然還有契合的部分。暗戀是一種相對來説比較被動和痛苦的事情,雖然在心中保留着那份愛戀是完美的,可是對於人生來説,其實是一種遺憾。於是,年老的江濱柳仍然想要尋找雲之凡,那個讓人心動的女子。而在桃花源中,那個落寞的老陶,被帶了綠帽子而誤入仙境。兩個故事雖然處理的方式不一樣,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杯具。其實表達的都是一種遺憾與對現實的逃離。江濱柳要逃離動亂的現實,要尋求一些完美的東西。

而老陶也要逃離開悲慘的境遇,來到人間仙境去找尋一種心靈上的平靜和解脱。兩個戲共同在舞台上譜寫出一個悲喜交錯的人生大戲,可為之一歎。夢:完美的象徵那個美麗的桃花源,就是每一個悲哀失落之人的夢中仙境。這個似夢似幻的地方,有着無窮的吸引力,絢爛的色彩和寧靜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心生嚮往。其實這個夢境也就是戲劇本身能夠帶給我們每一個觀眾的一種東西。雖然受着舞台的限制,可是夢境卻依然能夠清晰呈現。那個夢迴過去的江濱柳,在一種時空交錯中與雲之凡相見,是一種歡樂,也是一種夢幻。那個悲哀的老陶,在充滿夢幻色彩又飄滿花瓣的美景中,見到了酷似春花的白衣女子,是一種完美願望的寄託,也是隻能在夢幻中實現的情景。所以,兩個在同一舞台展現的故事,當花瓣飄落,微風吹起的時候,造夢的時刻就到來了,此時,不管是那一部戲,其實都能夠在這一刻到達一種情緒上的交融。還有,那個不斷出現的瘋女人,找着一個不明白是否存在的男人,或許也是一種尋找夢中之人的象徵。我們或許會猜測她是由於暗戀這某一男子,或許只是做了一場夢,見到了一個並不存在的人。

電影並沒有給我們交代,可是,箇中含義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自我去體味。人生:悲喜交加的大戲或許電影就是想給我們暗示一種人生的存在方式。舞台也就是人生的平台,有笑中帶淚的喜劇,也有苦中作樂的杯具。悲和喜其實並沒有個性的定義,所謂的杯具和喜劇,只是相對於某些人來説的,可是其實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準和立場不一樣,對於這種結果的認識也就不一樣。就像老陶,我們覺得他很可憐,其實也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我的安穩。江濱柳雖然和可悲,可是他其實也是有着安定的家庭。人生無法完美,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碩大的舞台,各種不一樣風格的戲都在上演,有苦有甜,有笑有淚,或許才是人生真正的含義。

篇三十八: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看完台灣導演賴聲川《暗戀桃花源》後,我無比的興奮,雖然上了一夜的班,可絲毫感覺不到疲倦,盡興之餘,寫點觀後感,留個紀念。

兩部話劇:一個古裝的喜劇,一個現代的杯具;一個胡編亂造猥褻經典,一個追憶歷史述説往事;一個追求搞笑虛情假意,一個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員台上表現拙劣,台下語出驚人,兩台毫不相關的話劇擺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詞到達令人叫絕的喜劇效果,透過比較其分別對“愛”的表述,竟讓人產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讓人折服於作者的天才創作。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方式給我眼前一亮,難道這就是傳説中的化腐朽為神奇?

單從兩個話劇來説,毫無新意。《暗戀》演的俗套,就是因為導演的“絕大多數的真實”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員卻怎樣也演不出那種“像一朵美麗山茶花”的效果、“牽着小手”的那種感覺,對歷史滄桑的感覺和對感情的真摯,是這代像小護士一樣的年輕人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出來、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殘存在導演的心中。導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來我們這些觀眾的同情。《桃花源》簡直是顛覆傳統的表現,顯然是受了西方某種思想的影響,它以其誇張的語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講述現代生活,穿越古今,雜糅並取,一味造些笑料,劇中語言竟不如台下的對白,更何談其思想。可就是這樣的兩部很粗糙的話劇,作者巧奪天工,把它們放在了一齊,再加上些許台下搗亂的人,用一個爭戲台的衝突,完美地結合在一齊,起到了意外的喜劇效果。這不能不説這是一種大膽的創新,並且他也顛覆了一種人的思維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為什麼這麼説,在此略微説明一下。

這部劇很明顯是一個劇中劇,在此稍加以説明以便表述。兩個話劇我們把它們認為是“一劇”,整部話劇就能夠把它看作是“二劇”。在“一劇”裏,演員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從“二劇”的立場來看,它又是那麼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為他們在“一劇”中的水平差才展現出了“二劇”中的喜劇效果。就這樣“一劇”裏的兩部部水準不高的話劇演員透過爭舞台這個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搗亂的女子、關門的看管員、突然衝上台指導的導演和幕後工作者的滑稽,就這些人在舞台上亂七八糟的表現,共同構成“二劇”。這兩個共同構成一個整體,構成了新鮮活潑的藝術效果。

還有一筆值得一提,就是這種劇中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那種一會兒在《暗戀》中、一會兒又在《桃花源》中,一會兒又把人拉在劇中,讓觀眾做劇中的觀眾。產生這種效果,的確是個意外的收穫。

再看看“一劇”和“二劇”中的感情。雖説兩個話劇不相干,可是它們分別表現了“感情”,簡單地透過比較竟到達了哲學的高度。一個是熱戀的愛人分手數十載,其愛越久迷香;一個是為愛媾和卻又為生活所累,引發了人對感情與生活這個永久話題的再次思考。

整個劇以其平平淡淡的對話結束,這種手法確實是真愛的流露,展現“一劇”中導演的真情流露、同樣也體現了“二劇”導演的高超指導水平。積澱了幾十年的感情,積攢了幾十年的話,情怎能續?話如何説?最終只能是用幾句簡單的問候草草結束。這種“留白”真的是給人留以無盡的遐想,“大愛無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實高明,值得我們學習。

篇三十九: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看完這個電影版話劇,我們跟隨着鏡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暗戀桃花源》。矛盾的衝突和協調,現實與夢想的差距。

從矛盾的衝突和協調方面來説。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音樂與佈景還是人物的性格。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暗戀與桃花源兩個不一樣的劇組,一個“杯具”,一個“喜劇”,兩種截然不一樣的舞台效果,可是作品本身將其音樂處理的很好,在兩個劇組換場的銜接處,音樂的輕重緩急處理的十分好,既不會讓人感覺突兀也不會太平淡而顯得乏味。並且在開始的時候暗戀劇組的音樂節奏緩慢,桃花源劇組節奏則明顯歡快,轉而到後半場則恰恰相反,變成暗戀劇組節奏激進,而桃花源節奏趨緩。這也在劇情上給人一種帶動。之後,在人物性格上,也有體現出矛盾的衝突與協調。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個處於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闆則是愛意濃濃,人物表現力比較平緩。然而,老陶在經歷了桃花源之後,像是受到了某種薰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氣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變得舒緩,給人心平氣和的感覺。而相比較下,春花和袁老闆生活在一齊,經歷了相處的磨合,不僅僅沒有過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變得落魄潦倒,從而人物的性格爆發,十分具有表現力。這也是體現了矛盾的衝突與協調。

從夢想與現實的差距方面來看《暗戀桃花源》。暗戀劇組,江濱柳和雲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闆的最初夢想,甚至是那個一向在尋找劉子驥的瘋女人。

首先,從暗戀劇組來説,開頭,江濱柳將一切都計劃好了,那些信,那些愛意。在他的夢想中,他和雲之凡在一齊只是時光的問題。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雲之凡沒有回來,而他也沒有聯繫上雲之凡,過往的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在他重病之時,最終,他見到了雲之凡,可是,不僅僅是他,我們也都同樣意識到了,一切都不一樣了。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孫。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不明白江濱柳的心理,可是,設想一下自我在當時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許我們也能體會一二。雲之凡在江濱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單純只是年少時的愛戀那般簡單,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衝動,是他年少時的夢想與憧憬,那是一些比簡單的感情更重要的東西。另外,我覺得江濱柳對於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見得是沒有感情的,或許那是比感情更讓那個人割捨不斷的,比如親情,比如職責。之後,再看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闆之前對未來有着多麼完美的嚮往,有孩子,有歡笑,只是現實讓他們變得窮困,墮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當初設想的那個樣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終真正的勝者,他經歷了比現實完美的桃花源,被現實逼迫的看清了現實,這才是我們的社會想要讓我們學會的。而瘋女人,她一向在尋找劉子驥

,可是劉子驥卻從沒有出現過,劉子驥好像就是那夢想一般,讓人不斷的尋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這個結局收場。導演在此處想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最終,我想要説,作品和現實還是不一樣的,現實往往比作品表達的更復雜,更殘酷,可是我們不得不應對。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更高於生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以上就是我對於《暗戀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謹代表個人觀點。

篇四十: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江濱柳與雲之凡,抗戰勝利後相識在上海的一對戀人,隨着內戰的爆發天各一方卻彼此不曾忘記。直到江濱柳在台北病卧牀榻時登報尋找雲之凡,二人再得以重見,而此時江濱柳已是行將就木。這個故事叫《暗戀》。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闆關係曖昧,憤而出走卻誤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裏與兩個與春花和袁老闆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過着純真完美的生活。老陶難忘舊情,想重返武陵帶春

花去桃花源。卻發現袁老闆與春花已經成了一對怨偶,恰如自我當年與春花的關係。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卻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這個故事叫《桃花源》。

《暗戀》聽起來像一個俗套小説的主線。《桃花源》明顯就是由陶淵明的作品改編而來。這兩個故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吸引人的看點,而二者之間,更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賴聲川就有本事化腐朽為神奇,不但把兩個故事講得有滋有味,並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兩個故事拼到一齊而不覺穿鑿。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兩個劇組預定了同一時光的同一個舞台分別排演《暗戀》與《桃花源》,在爭執不下的狀況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這兩個話劇外,裏面還隱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個女人在不停尋找一個叫劉子冀的男人;《暗戀》的導演其實是在導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劇組的老闆與員工順子之間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兩個小時裏包含着如此豐富的資料:混亂與秩序,現實與荒誕,歡樂與悲傷,嚴肅與頹廢,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個主題:期望、等待與尋找。

記得《基督山伯爵》是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期望與等待。這樣的主題當然比較貼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與宣傳,也激勵了不少個人在艱辛時給自我打氣鼓勁,以期有朝一日鯉魚能修成正果,躍過龍門。而裴多非卻説:期望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而賴聲川想告訴的桃花源更象是後者。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相依相戀,時局使他們分離後,他們尋找過對方卻功敗垂成,直到餘生殘影之際看到垂垂老矣的對方。

老陶走進了桃花源,卻還是忘記不了春花,所以出來後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裏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的袁老闆與春花卻彼此埋怨傷害。他們以前也象江濱柳與雲之凡那樣期盼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齊時,才發現所謂的完美只是海市蜃樓。那麼如果江濱柳與雲之凡真的就一向在一齊,難道就會真的幸福嗎?

《暗戀》的導演試圖用戲劇來演譯心中的她,似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對錶演屢屢失望。

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尋找着情人劉子冀,然而直到終場也沒有找到。而《桃花源記》裏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劉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我內心的結困擾着,都在尋找着什麼,都在等待着什麼。

古人以結繩記事,解決了一件事就解開一個繩結。這天已經不需要用繩結了,但多了許多心結。當然,有時候人們給心結起了許多別名,比如夢想、夢、目標、期望、迷惑、期盼……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夢想,就是夢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夢想的生活裏,就沒有了生活的夢想了,因為已經夢想已經實現了。沒有夢想的生活就是夢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夢想的尷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是人們的心結;

走不進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只在人們的心結。

篇四十一: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在上《藝術概論》課程時,教師給我們觀看《暗戀桃花源》之後我深有體會,這則故事分為《暗戀》和《桃花源》兩場劇。《暗戀》説的是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繫。最終,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裏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終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怎一個“你那冰涼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説的是漁人老陶的老婆偷漢子,遂大怒出走,來到了桃花源。在那裏遇見了一對夫婦,剛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姦夫長得一樣。日子雖然歡樂,可是總還是想回家。等回了家,發現姦夫淫婦過着並不歡樂的生活。失望之餘,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來時路……

拋開形式,該劇資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實都不算新穎,甚至是老生常談得能夠,説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傷劇加上一部家庭倫理輕喜劇。《暗戀》裏的江濱柳給我的感覺像極了《雷雨》裏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鬱鬱寡歡周樸園,需要以一個女人為藉口來擺脱墮落於現實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軌型知識分子,與那位寫《桃花源記》的陶淵明先生恰有幾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換成了一個叫雲之凡的白茶花一樣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這出喜劇倒是俗得多了幾分真實感,讓人忍俊不禁。軟弱的老陶因為對生活的無能為力反而誤入太虛幻境一般的桃花源,與夢想生活來了個無厘頭邂逅,過了幾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細看這兩出劇,情節資料雖則完全不一樣,卻處處存有建構-解構關係。如《暗戀》裏的江濱柳與雲之凡滿懷着感情出場,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裏則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與叫罵。又如兩出劇一同排練的時候,雖然兩方面的台詞幾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卻完全不一樣。《桃花源》裏的老陶執意想念現實中的妻子,而《暗戀》裏的江濱柳卻在幻想記憶裏的戀人。能夠説《桃花源》的整個情節設計就是夢想對現實的打岔;《暗戀》則正好相反,江濱柳是一個徹底的夢想主義者,卻要在現實中苦熬。這種一邊建構一邊解構的資料安排讓人措手不及,最終只能懷疑一切:到底是現實更好還是夢想更好?每一條路都被堵死了,解答變得徒勞,思想陷入深淵,彷彿進到一間逼仄的小房子裏,退無可退。

就應説對於“現實-夢想”這一主題的反覆拷問是我最喜歡《暗戀桃花源》的地方,陶淵明式的夢想主義顯然過於虛弱,美其名曰憧憬着一個完美的夢想,實則這一夢想卻是以全然丟棄現實為前提的,是烏托邦式的。江濱柳作為現代陶淵明式的知識分子,把感情作為夢想的唯一寄託物,40年來日思夜想,實際上卻一邊娶妻生子什麼都不誤,可見其亦有軟弱妥協的一面。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無疑把雲之凡當成了精神補品,用相思這樣隱性的自我折磨來虛弱地對抗現實,在顯然更像是一種逃遁,而非追求。老陶和江濱柳的不一樣即在於老陶是個十分現實的人,即使他誤入桃花源,也仍然記掛現實中的一切,想要回來。他的願望是把桃花源裏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現實中,為此他甚至嚥下戴綠帽子的屈辱,在這一點上他無疑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當然,那裏的江濱柳和老陶無疑都是符號化的人物,他們給出了人們在應對“現實-夢想”這一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兩種不一樣反應,但無論他們的經歷有何不一樣,最終都還是要回到現實中來。

江濱柳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他看到了40年後的雲之凡,但云之凡並沒有給他他要的感情。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闆的生活雞飛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樣,老陶的願望落空,卻無法重回桃花源。在那裏,賴聲川對於現實的尊重程度幾乎到了冷酷的地步,陶淵明式的逃遁已經完全站不住腳,夢想的分量讓人唏噓,現實則充滿諷刺和傷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對於《暗戀》及《桃花源》而言,其實質即是對現實的一再確認,而非對夢想的重構。但從《桃花源》這段裏,賴聲川還是放了一些對夢想的想法在裏面。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春花和袁老闆是一對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裏則成了驚為天人的恩愛夫妻,可見賴並不是個性看重道德化社會之下的倫理觀,他把這種倫理觀念放到夢想的園地裏給徹底顛覆了。之後他又竭力美化桃花源裏的三人生活,無論從佈景還是在台詞等等方面都有意識地把觀眾拉離地面,給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覺。這其實是他對於神性的一種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裏的種種體現,從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也許在賴聲川看來,所以夢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在人性的世界裏,沒有夢想可言,也自然沒有人可逃遁之處。

在整部劇中,《暗戀》和《桃花源》的資料佔了絕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員的表現重心都落在這上方,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雙重虛構的資料。説它雙重虛構,是因為它不僅僅對觀眾而言是虛構,對於整部劇而言,也是虛構。賴聲川在《暗戀》與《桃花源》之外,構建了另一重真實,以此來虛化這兩齣戲的劇情,並在那一處“真實”中設計了一個喊着“劉子驥”名字的瘋女人。不得不説這個瘋女人的設計十分巧妙,她不停叫喊尋找的劉子驥便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個終生尋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陽劉子驥”。且不論賴是否認可“桃花源”式的夢想,但他對於劉子驥這個人物本身卻是有着必須立場的,至少他並非認為這是無好處的。於是他把關於劉子驥的資料設計到一個瘋女人身上,並透過這個女人的嘴巴確定了劉子驥和劇中現實部分的關聯。女人説,劉子驥曾與她在南陽街上吃過一碗酸拉麪,她記得,於是要不停地找他。女人以與劉子驥極其相似的執著姿態尋找着什麼,或許就是《暗戀桃花源》裏的夢想聖地?

正如導演賴聲川所説:“《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於它滿足了台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願望:台灣實在太亂了,這齣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鑽出一個秩序來。

當時光被敍事填滿的時候,我們會暫時忘記它的空洞和殘酷。戲劇大概就是這樣的手段之一。人們需要這樣的安慰來反觀自身的處境,來尋找到久已被變幻無常的生活打碎的夢。

現場的哭泣和笑聲證明,當敍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躍,人們的心靈在敍事所帶給的新的時空範圍內,碰觸到了某種被無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我們需要戲劇來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種温柔的和美學的方式來承認一些真相,並重新鼓起勇氣去應對我們命該遭遇的一切。

篇四十二: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感情的喜劇與杯具

杯具《暗戀》——痴情男女,傾城之戀,上海作別,命運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時隔40春;喜劇《桃花源》——飲食男女,俗世翻騰,誤入桃源,前情難忘,故地拾舊,情何以堪,終不得解;電影《暗戀桃花源》——一個舞台,兩齣戲劇,喜劇不喜,杯具不悲!兩個原本獨立的敍事文本,陰差陽錯的集中於同一戲劇舞台上。嚴肅與荒誕、內斂與誇張、秩序與混亂、悲傷與歡樂,夢想與現實,縱橫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獨特的電影結構,卻皆直指:期望……尋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試論感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為相思;踏破鐵鞋無覓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為相聚;悲哀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魂照影來,是為回憶。這樣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不知還要繼續到何夕?哪管才智超羣的男兒,或是冰雪聰明的女子,個個甘情緒願的闖入情關,枉死離恨。只是可歎,誰又會是誰的桃花源?生活與時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亂!嘻笑玩樂,至悲至喜,荒誕之中不斷撞擊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恆的秩序,也未可知!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愛戀,他們在戰亂失散後都曾尋找過對方,但直至濁世半生方見到孤光殘影的對方……。老陶誤入桃花源,卻終似莎士比亞説的“温暖的茅屋,勝似無情的宮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來後又迷失了桃花源……。桃花源裏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卻為具體而瑣碎的生活彼此撕扯與埋怨。其實,他們亦曾象江與雲“執子之手”那般期盼過“與子偕老”,而真到一齊時,才發現所謂的完美竟是鏡花水月。原先,縱使有海誓山盟,終歸敵可是時光的磨蝕!那麼,江濱柳與雲之凡即便真的就一向在一齊,必須就會幸福長久嗎?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結尾曾寫道: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裏——期望與等待。小説主人公在冤獄中毫無放下期望,最終在等待中贏得了復仇與重生。李碧華則寫到: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感情,忠肝義膽的氣概,皆因為時光相當短暫,方支撐得了,久病牀前無孝子,曠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完美在於“沒時光變壞”。顯然,賴聲川的“桃花源”更象是能指進而所指着後者。正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等待着盛開怒放時的驚豔,然而就在前夜遭遇一場暴風雨的突襲,所有的期望與等待統統化作了烏有!還沒來得及散發的馨香就這樣被無情的驅散,不知誰會來掩埋墮入泥淖的殘軀。

戲劇《暗戀》的導演試圖借舞台來重現心中的她——“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於演員的表演。江濱柳想來就是導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髮雲鬢也無緣再見到“她”,無非透過幻象聊以慰藉。僅有身邊的女助理義無反顧的陪着他瘋,陪着他痴!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劇場執着地尋找着情人劉子驥——這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裏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終場也沒結果。劇場的管理員絮叨着“十分鐘!我這輩子不明白等了多少個十分鐘了!”片中每個人都困擾於自我內心的糾結,都在期望着什麼,尋找着什麼,等待着什麼,最終卻又逃避着什麼。

值得推敲的還有女護士的主角。當江濱柳追憶多年前的難忘舊情時,女對於他的長情大感費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陳——“兩個禮拜以前分手了。這兩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長什麼樣貌啊?可怎樣想都想不起來哎!”他們之間似乎在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舊時人們窮盡一生尋覓的神聖感情,今人是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麼?這天的感情較之過去是不夠純粹了麼,還是因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説:生活的夢想就是夢想的生活。可推,夢想的生活就無生活的夢想,因為已經夢想實現了。沒有夢想的生活就是夢想的生活?這聽起來就象文字遊戲的悖論,卻道出了夢想與現實的尷尬。生命與感情,試問,誰的價更高?平平實實的生活維繫着生命的歷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過客或是夢想的奢侈品,給平實點綴些色彩與活力。過後,沒有它,依舊需要生命的常態。

中國人迷戀也極善於把玩文字的諧音之妙。“桃”與“逃”,“柳”與“留”都是經典的漢字諧音字義轉移。戲劇《桃花源》的導演在發現佈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大動肝火。美工解釋説,這叫“留白”。“留白?”導演深表困惑。美工繼續補充:“這種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導演拒斥同時甚至帶點恐懼的語氣。“留白”與“意境”本是中國傳統藝術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透過導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式“重讀”,其好處已經兼容到了對於人生的哲學思考。個性是最終他極為鬱悶且一臉無辜地大聲追問:“這棵桃樹為什麼要逃出來麼?”這分明是對老陶是“逃”還是“留”艱難選取的迎面質疑?觀眾也在不經意的亂象湧動間再次參與了劇情發展。

兩個劇組在一個舞台上劃界同台飈戲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按説必須局面失控,事實卻是某種“美麗的混亂”。兩個劇組的台詞竟然能夠相互自然的無縫對接,並且神奇的“潛台詞”深意補充。例如一段中,護士説:“你還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闆説:“不要回去,你回去只會干擾他們的生活。”護士插:“我是説雲小姐如果真的的來的話,事情可能會更麻煩。”老陶插:“這話怎樣説?”護士插:“因為你可能會更難過。”由於兩劇在感情母題上的冥冥暗合,電影的“缺席的在場”與戲劇的“現場感”、“間離性”不露痕跡的找到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影片尾聲,江濱柳與雲之凡最終見面了,其實兩人早年闊別後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個城市裏了,最近的時候可能只隔一條街道,卻咫尺天涯,重逢無門,真真造物弄人!紅顏雲鬢換化作白髮蒼蒼,當初的青春夢想被生活消解成了無言的唏噓!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夠相遇,小小的台北難倒了他們!亦或他們就應感激命運,他們把對方最好的時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記憶裏,並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一個了斷……。“這些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塵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開,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被深深觸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感情啊,到底是出喜劇還是杯具?從戲劇中看人生,那是蒼涼;把人生當作戲劇,那是荒唐。到底還是戲劇歸戲劇,人生歸人生。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卻恍惚於二者間,走到底都不會明白自我所堅持的是對?是錯?然而,最初卻決絕得容不得自我回頭張望……

篇四十三: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在這學期第一次上課時觀看了這部賴聲川導演執導的影片,看時覺得電影情節緊湊,引人入勝,並且劇情十分幽默時不時就引得教室裏一片笑聲。但觀看過後,再次回想時,個性是聽了教師的講解後,感觸頗多。

這部電影是以兩個劇組“暗戀”和“桃花源”交替排練時發生的事為主線展開的“暗戀”這個劇組主要是講男主角濱柳和女主角雲之凡相愛,卻因為戰亂的原因最終沒在一齊,而男主角一向思念女主角的故事。而“桃花源”這個劇組就是以我們熟悉的《桃花源記》為背景,講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闆三人的感情故事。正是這兩個劇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為影射,透過刻畫主體和慾望客體之間空間距離和時光距離的關係,傳達出很多了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首先,距離是永遠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慾望對象不可被主體佔有到達。就像是“暗戀”劇組的故事所講,因為濱柳和雲之凡沒有在一齊,所以他們的感情存在了想象之中,正是由於這樣,他們的感情存活了下了。即使有了自我的家庭,有了愛自我的妻子,濱柳一向對雲之凡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有尋找雲之凡。相反,感情一旦被跨越,感情必死。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樣,感情早已死於日常生活的單調,不聊和摩擦。也正因為如此,春花選取了和袁老闆私通。劇中的袁老闆之前一向提到“一個遠大的夢想”,春花也對之十分嚮往。但老陶走後,當這兩個人真正在一齊時,由於生活的單調,感情也漸漸消失不見了。春花之前嚮往的夢想生活也徹底破滅了。而劇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裏兩夫婦和睦相處,十分相愛。這處劇情乍看是導演在像我們傳達一個在一齊卻仍舊完美的感情,實則不然。因為這劇中的桃花源只是一個烏托邦的世界,是觀念中的非現實的,是人們無法到達的。

其次,劇中劉子驥這個人物一向沒有出現,但劇中卻又一個瘋女人一向在尋找他。這就影射了主體對於模糊的慾望對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這種現象。也正是由於這種欲求使人飽受折磨,飽受求之不得之苦。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擺脱嚮往烏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烏托邦的束縛呢我想,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認識清楚慾望對象的不可到達性,然後不去慾望,這有破除對其的慾望,方能使我們解脱,重新獲得歡樂。可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做到“去我執”的人還是少數。大多數人仍然喜歡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完美的那些東西,所以大多數人仍舊活在痛苦之中。

最終,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結構情節安排得十分巧妙,個性是當“暗戀”和“桃花源”這兩個劇組出此刻同一舞台同一空間時,情節的互為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們恍然大悟,原先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齊之後,“山茶花”就會變成“春花”,原本完美的感情也會消失不見。

觀看《暗戀桃花源》這部影片之後對我的啟發很大。使我認識到了很多之前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和一些之前完全沒有過的一些想法。有的時候,我們苦苦追求的看似完美的事物,真正到了我們的身邊時,卻反而沒了那種我們的認同感,感覺沒有我們之前追求的那麼完美,感覺被騙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每個普通人都應經歷過這種事物。而對於我們永遠達不到的東西我們因為不得而痛苦。即使明白得到之後也不必須完美。在這種狀況下,要麼去我執,要麼在苦苦追求飽受折磨。我想,雖然大多數人都就應想要去我執,從慾望中解脱出來,但我覺得能做到去我執的人還是少數。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就應尋求讓我們不再痛苦反而覺得歡樂的方式來追求我們的夢想。把奮鬥的過程當做一種歡樂,淡化結果。並且要適當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對我們所追求事物的追求,儘量使自我在追求的過程中享受到追求拼搏奮鬥的歡樂。對於感情,雖然真的是感情在一齊必會死於生活的單調,不聊和摩擦中。但我覺得,這些能夠儘量的避免,能夠透過努力來維持感情的完美性。

篇四十四: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原為賴聲川編導的舞台劇,1992年改編為電影版本演出,由金士傑、林青霞、李立羣、丁乃箏、顧寶明等主演。

目錄電影劇情演職員表獲獎記錄電影劇情

某劇場這晚迎來現代愛情悲劇《暗戀》和古裝愛情喜劇《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因為都與之簽定了當晚的彩排合約、又都是演出在即,雙方發生爭執只為獨佔唯一的舞台,結果誰都不願相讓只能間隔着排戲。 現代悲劇裏,江濱柳(金士傑)和雲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戰亂時生出愛情,無奈一別竟是杳無音信大半生,江濱柳幾十年來不間斷的尋找雲之凡從來無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滿的家庭事業比對永藏在心間的對雲之凡的單純愛戀,只覺空落。古裝喜劇中,武陵漁夫老陶(李立羣)被妻子春花(丁乃箏)戴綠帽,每日受盡她及其情人袁老闆(顧寶明)的欺辱,某日藉口外出打魚實為想自殺之時,誤入桃花仙境,而春花與袁老闆結為夫妻後,過的卻是比原來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兩戲同台排練,摩擦和尷尬自是難免,卻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觀,這戲裏出錯或可有可無的幕布、道具,一場戲排練完畢留在台上的殘跡,竟成那戲天然的一部分。而將兩齣戲連在一起的,尚有一個找尋某個男人的神情恍惚女子。

演職員表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名稱屆次稱號備註1992年東京國際電影節第5屆青年電影銀獎獲獎1992年台灣電影金馬獎第29屆最佳劇情片 最佳男配角(顧寶明) 最佳改編劇本(賴聲川) 最佳錄音(杜篤之) 提名 獲獎 獲獎 提名 1993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第43屆卡里加里電影獎獲獎

篇四十五:暗戀桃花源

話劇劇名。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編導賴聲川於1988年獲“國家文藝獎”。

目錄作品介紹劇情簡介創作靈感語言藝術收縮展開作品介紹

《暗戀桃花源》(The Peach Blossom Land) 《暗戀桃花源》(1986年)的靈感,來自賴聲川有一次在台灣藝術館看朋友排戲。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間,還有兩個小時要給幼稚園開畢業典禮。舞台上的彩排還沒有結束,小朋友們都來了,鋼琴啊,講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來,賴聲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樣在舞台上表達悲與喜乃是“一體 之兩面”;整個大環境的混亂無序,正好給他提供了描述的對象。於是,各自並不完整 的悲劇“暗戀”與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出現在一個舞台上了。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干擾的刺激,《暗戀桃花源》這部戲不大可能在那個時候出現;舞台上沒有干擾,這出 戲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張力與動力,戲劇根本無法往前走。這裏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 ,等等;可就是這麼多種干擾,這麼亂,居然從這中間又鑽出個秩序來。“暗戀”與“ 桃花源”兩齣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 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羣與顧寶明都親眼 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 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這是與台灣人潛意識中的願望是符合 的。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着 一種亂中的秩序。這種亂,轉變成劇場中的錯誤,就是把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 這些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後,居然也生長出了它的秩序來。這齣戲,統合了台 灣觀眾生活中的許多亂象;它開掘的社會潛意識,綜合了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態 ,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這種對社會潛意識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達在戲劇 藝術中,是有意識地提煉一種美學上的追求。

劇情簡介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干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定了當晚彩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魚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暗戀桃花源》一劇以奇特的戲劇結構和悲喜交錯的觀看效果聞名於世,被稱為【表演工作坊】的“鎮團之寶”。

創作靈感

暗戀桃花源在我一生中,有相當的意義。她是我在台灣現在這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個平衡、一個人們渴望的秩序。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完全不搭調的故事,被安排在同一個舞台上,一個是在病房裏回憶過往情事的暗戀,一個是在桃花盛開的桃花源;這兩個故事看似天南地北,但卻可以從中找到他們的共通性。在創作時,我運用了許多對比、不和諧的人物、事情,來滿足現代人在潛意識中的某種慾望,我不敢説這是幽默,但我能説,暗戀桃花源是你我生活中的一個小玩笑,一個會令人發出會心一笑的小玩笑。 創作的時候,我常會想着很多問題,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其實,説穿了,那就是人生嘛�u每當我們在劇本中,設計一個人物時,不就是把許多的問題加在他或她的身上嗎?如果一個角色,缺少了這些問題而是一個完美的形像,那這個角色只能活在劇本里;沒有人能演好他,因為,他根本不是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的。 另外,我也曾經試圖去顛覆一個形像、一個角色,就像是平常嚴肅的政治人物,可以用丑角的形式來表現他;又像是女人,也可以用男人的態度來詮釋她。其實,太多的顧慮只會困住自己,綁住自己的思緒,有人説我的戲劇常加入很多政治的色彩,讓人看了之後不知不覺中,有股莫名而來的壓力;但是,我認為,我想要的就是要讓我的觀眾以不一樣的角度、視野和空間去看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一些本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他們是可以不一樣的。 一對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 因戰亂而在上海相遇且相戀,卻又因戰亂而分開離散;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逃到台灣來,各自男婚女嫁,江濱柳一直痴心苦戀,直到四十年後兩人才再相逢,時江濱柳已似風中殘燭,瀕臨病終,這就是《暗戀》這出現代愛情悲劇的大綱。而《桃花源》則是在敍述武陵人“老陶”無法生育,而妻子“春花”卻又跟“袁老闆”私通,老陶無奈傷心的出走,溯河而上,意外地發現了桃花林,進入了桃花源中,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後,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着想象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 這兩齣戲在同一個劇場中爭着排練,不時地相互干擾、打斷了對方的演出,卻無意巧妙的.湊成了一出完美交錯的舞台劇。根據導演賴聲川表示:這齣戲的靈感其實是出自於台灣舞台劇劇場的混亂環境,當年陳玉慧導演所導的《謝微笑》在藝術館彩排,其實對劇場工作人員來説,那麼該已是一種家常便飯的情況,《謝微笑》下午彩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小時卻被安插了一場畢業典禮,劇場管理人根本不管他們還要裝台、調燈、技術排練,只是一股腦兒的將各種活動安排插入,於是當天彩排都還沒結束,國小生就已經坐在台下了,另一方面鋼琴、講桌都等着要搬上台,造成混亂無序的情況。沒想到這卻引發了賴聲川導演的靈感。於是《暗戀桃花源》 這部構思巧妙、安排縝密的好戲就此孕育而生。

語言藝術

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編導賴聲川於1988年獲“國家文藝獎”;1991年,該劇在美國、香港巡迴演出;次年由賴聲川親自執導改編為電影,影片獲1992年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銀獎,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劇片和最佳錄音入圍,及台灣影評人協會評選的1992年度十大華語片第3名。 《暗戀桃花源》及其表演工作坊作品。 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劇組和“桃花源”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在此彩排的合約,遂發生了對舞台的爭奪。 “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亦因戰亂離散;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一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瀕臨病終。 “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現桃花源;入桃花源後,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闆,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悦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 《暗戀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錯差互的舞台奇觀。 賴聲川説:“《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於它滿足了台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願望:台灣實在太亂了,這齣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鑽出一個秩序來。讓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調了。” 《暗戀桃花源》被拍成電影以後,影片事實上就成了三種語言的奇妙織體:台詞(文字)語言,舞台(劇場)語言和電影(鏡頭)語言。三種語言的織體豐富了影片的語言層次感,這一點本身就頗有意味。電影不是什麼綜合藝術,不過,如果我們要對電影《暗戀桃花源》進行台詞語言、舞台語言的分析的話,毫無疑問是在承認二者同屬電影語言“講述”範圍內的前提下的。我們可以説,從電影語言到舞台語言到台詞語言,對於《暗戀桃花源》而言,是向下兼容的。

台詞語言

話劇是語言的藝術。這句話的含義更多地偏向於諸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莎士比亞那裏,人物的台詞常常是一瀉千里,痛快淋漓的。往往是通過語言造就不朽的人物。

詞語意指之確定性的喪失

詞語在話語中的意義主要是通過上下文關係來獲得的,而不是依據字典的定義或字面的意思。今天尤為突出的是,詞語作為一種符號,其能指與所指之間的一種確定性對應關係發生了鬆動甚至喪失。於是,以往被某種定義保護起來的概念遭到了迎面質疑。 “桃花源”剛開始是老陶在開酒瓶。這酒瓶有瓶蓋但就是打不開。老陶一邊説着:“這叫什麼家?買個藥買一天了還買不回來,這還叫個家嗎?”説完去拿刀,“康裏康朗康裏康朗”開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與刀拍在桌上。“我吃餅!”拿餅坐下,“武陵這個地方,根本就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鳥不語花還不香呢!我老陶打個魚嘛,嘿,那魚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塊兒不上網!老婆滿街跑沒人管!什麼地方!”吃餅,可這餅像橡皮一樣根本吃不動。起身,用刀,“康裏康朗康裏康朗”,砍不動。“這叫什麼刀?這叫什麼餅?這根本就不是餅!大家都不是餅!” 在此,漁夫老陶的生存狀態不是一個沒酒沒餅的問題,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餅吃不動的問題。他周圍的任何一個事物,家,酒,刀,餅,地方,按老陶的説法,都已經不能再這樣稱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內。我們看到,這些東西雖然還是那個東西,可對老陶來説,確實已經不再具備那個東西的屬性,從而老陶開始懷疑人們對它們的命名。 如果説上面所説還只是對具體的東西--“物”--而言,那麼下述例子則直接就是對美學概念和範疇的質疑: “桃花源”導演“袁老闆”發現佈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不禁大為不解。他叫來美工小林。小林説,這叫“留白”。“留白?”導演立刻撓頭。小林説:“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導演的語氣表明,他對這些概念根本抱有一種拒斥同時甚至有些恐懼的味道。“留白”、“意境”本來是中國傳統藝術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可導演只通過對兩個概念進行疑問句式的“重讀”,就表達了一種態度。最後,他百思不得其解,苦悶地大聲喝問:“這棵桃樹為什麼要逃出來?”難道是為了“留白”和“意境”嗎?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對老陶離家出走之行為緣由的詢問。導演在戲中安排了老陶因老婆春花與袁老闆有姦情而痛感“夫妻失和,家庭破碎,憤世嫉俗,情緒失調”,因此到上游去了;但導演在這裏關於佈景的一句吶喊似乎是説:我也不知道老陶出走的真正原因。這就對傳統意義上的所謂“情節”即“因果關係鏈”進行了一次破除。

對語言與人的關係的思索

對語言與人的關係的思索--人被語言所困,人通過語言得到解放。 自索緒爾對語言進行共時性研究以來,語言與人的關係問題一直是人文科學的焦點課題。“桃花源”一劇中人物的説話可以説集中體現了這些思考。老陶來到桃花源,發現春花也在這兒。後經解釋,原來不是春花,是桃花源中的女人。

篇四十六:暗戀桃花源

目錄內容簡介劇情介紹演出地點內容簡介

《暗戀桃花源》2013年帶給國內觀眾的是一種全新的演出形式,是賴聲川先生“顛覆自己”的一個版本,本劇由眾多影視明星及著名主持出演包括:黃磊、何炅、朱媛媛、等主演。 《暗戀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的鎮團之寶,該劇1986年在台灣首演,引發觀演狂潮。此後又產生了多個版本。1991年復排巡演,奠定國際聲譽。 1992年,電影版《暗戀桃花源》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等眾多獎項。1999年《暗戀桃花源》在台灣第三次復排;2006年,推出《暗戀桃花源》大陸版, 海峽兩岸也同時推出《暗戀桃花源》20週年紀念演出的不同版本。

劇情介紹

《新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演出在即,雙方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對、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 《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已瀕臨病終。 《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

演出地點

《暗戀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的鎮團之寶,該劇自1986年在台灣首演,引發觀演狂潮。作為2012年賴聲川演出季的延續,這出經典舞台劇經過北京央華文化公司組織、安徽省紅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賴聲川導演和黃磊、何炅、孫莉等眾明星兩個多月的辛苦排練,將以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在正式開演。

篇四十七:暗戀桃花源

目錄演出概述演員演出概述

賴聲川――2012戲劇演出季之話劇《暗戀桃花源》 演出時間:2012年6月8日至10日 演出地點:保利劇院 演出票價:80 180 380 580 880 980 票務:票票通 開心票

演員

何炅、謝娜、黃磊、孫莉等

《暗戀桃花源》簡介

《暗戀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的鎮團之寶,該劇1986年在台灣首演,引發觀演狂潮。此後又產生了多個版本。1991年復排巡演,奠定國際聲譽。1992年,電影版《暗戀桃花源》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等眾多獎項。1999年《暗戀桃花源》在台灣第三次復排;2006年,推出《暗戀桃花源》大陸版,海峽兩岸也同時推出《暗戀桃花源》20週年紀念演出的不同版本。

劇情介紹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演出在即,雙方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對、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 《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已瀕臨病終。 《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

《暗戀桃花源》大事記

1986年:台北首演 引起巨大轟動,該劇也被稱為戲劇舞台上難得的“藝術與商業完美結合之作”。丁乃竺飾演雲之凡,江濱柳由名震華語劇壇的知名錶演藝術家金仕傑擔綱主演。 1991年:世界巡演,林青霞接棒出演雲之凡,使其蜚聲國際,而江濱柳仍然由金仕傑扮演。 1992年:拍攝電影版,林青霞、金仕傑、李立羣出演,該片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及東京電影銀櫻花獎。 1999年:在台灣三度復排,蕭艾繼林青霞後接演雲之凡,金仕傑版江濱柳再度登台。 2006年:兩岸同時推出20週年紀念演出,大陸版由黃磊、袁泉、何炅、謝娜、喻恩泰等主演。此版本共演出超過200場,轟動一時。 2010年:推出《新暗戀桃花源》,融合了傳統越劇的元素。由黃磊、孫莉、趙志剛、謝羣英、徐銘等主演。2010年4月23日在杭州首演,4月29日開始全國巡演。 2012年:將復排06版本,由黃磊、孫莉、何炅、謝娜、等主演。

篇四十八:暗戀桃花源

目錄基本概述劇本特色主要演員基本概述

《新暗戀桃花源》可以説是賴聲川的新年大手筆,據悉,此次賴聲川是拿自己的得意之作“開刀”,重新編導,給這部經典名作一個嶄新的更有藝術情趣的新面貌,讓話劇與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玩“聯姻”。他把《暗戀》部分依然按原版保留,黃磊、孫莉這對伉儷仍是台柱子,穩穩撐着“暗戀”這邊的天空。而《桃花源》部分則大刀闊斧地植入越劇基因,詞、曲、服裝統統翻新,桃花源部分的台詞由專業越劇編劇顏全毅全部重寫,因此,黃磊、孫莉等話劇的原班人馬和越劇名角趙志剛、謝羣英、徐銘等結合在一起,所以説,賴聲川徹底顛覆了自己。“戲越往後面演,越劇的力量會更強,越劇本身的唯美和哀沉,比原本的話劇版更有魅力。尤其是經過改造後的老陶回家這一幕,我感覺用越劇來演,比話劇更‘酸’,更有味道。”因而,他把這個2010年重新制作的經典名劇改名為《新暗戀桃花源》。

劇本特色

《新暗戀桃花源》首次加入的越劇元素,使紅了24年的《暗戀桃花源》再一次讓觀眾們笑到飆淚、悲到心酸。昨晚,賴聲川的《新暗戀桃花源》在温州東南劇院上演,這是該劇全國巡演的第一場。話劇與越劇的顛覆組合,呈現了無限的魅力。座無虛席的東南劇院,再次驗證了賴聲川的創新能力。 黃磊和孫莉這一對已將“暗戀”演得爛熟的夫妻搭檔,為新版本增添了不少新意,比如台詞中加入了“為了排這個戲,《非誠勿擾》節目請我參加我都給推了……”而由越劇名角趙志剛、謝羣英、徐銘主演的“桃花源”部分,則從完全顛覆以往“越劇王子”形象的趙志剛上台一開腔,就引發笑聲不斷;老陶、春花和袁老闆三個人之間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更是用完全不同於傳統越劇才子佳人的誇張搞笑方式表現,讓觀眾們樂得前仰後合。 《新暗戀桃花源》中矛盾衝突最激烈、最出彩有趣的部分,是“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劇組同台表演的一場戲,只見一悲一喜、一古一今這反差極大的兩台戲在荒誕奇特的氛圍中渾然成一體,再加上話劇和越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的“混搭”,更是帶來了奇妙效果。

主要演員

《新暗戀桃花源》主要演員:黃磊、孫莉、趙志剛、謝羣英、徐銘

篇四十九:暗戀桃花源話劇觀後感

看完台灣導演賴聲川《暗戀桃花源》後,我無比的興奮,雖然上了一夜的班,可絲毫感覺不到疲倦,盡興之餘,寫點觀後感,留個紀念。

兩部話劇:一個古裝的喜劇,一個現代的悲劇;一個胡編亂造猥褻經典,一個追憶歷史述説往事;一個追求搞笑虛情假意,一個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員台上表現拙劣,台下語出驚人,兩台毫不相關的話劇擺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詞達到令人叫絕的喜劇效果,通過對比其分別對“愛”的表述,竟讓人產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讓人折服於作者的天才創作。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方式給我眼前一亮,難道這就是傳説中的化腐朽為神奇?

單從兩個話劇來説,毫無新意。《暗戀》演的俗套,就是因為導演的“絕大多數的真實”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員卻怎麼也演不出那種“像一朵美麗山茶花”的效果、“牽着小手”的那種感覺,對歷史滄桑的感覺和對愛情的真摯,是這代像小護士一樣的年輕人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出來、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殘存在導演的心中。導演那份曾經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來我們這些觀眾的同情。《桃花源》簡直是顛覆傳統的表現,顯然是受了西方某種思想的影響,它以其誇張的語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講述現代生活,穿越古今,雜糅並取,一味造些笑料,劇中語言竟不如台下的對白,更何談其思想。可就是這樣的兩部很粗糙的話劇,作者巧奪天工,把它們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許台下搗亂的人,用一個爭戲台的衝突,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劇效果。這不能不説這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而且他也顛覆了一種人的思維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為什麼這麼説,在此略微説明一下。

這部劇很明顯是一個劇中劇,在此稍加以説明以便表述。兩個話劇我們把它們認為是“一劇”,整部話劇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劇”。在“一劇”裏,演員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從“二劇”的立場來看,它又是那麼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為他們在“一劇”中的水平差才展現出了“二劇”中的喜劇效果。就這樣“一劇”裏的兩部部水準不高的話劇演員通過爭舞台這個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搗亂的女子、關門的看管員、突然衝上台指導的導演和幕後工作者的滑稽,就這些人在舞台上亂七八糟的表現,共同構成“二劇”。這兩個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形成了新鮮活潑的藝術效果。

還有一筆值得一提,就是這種劇中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那種一會兒在《暗戀》中、一會兒又在《桃花源》中,一會兒又把人拉在劇中,讓觀眾做劇中的觀眾。產生這種效果,的確是個意外的收穫。

再看看“一劇”和“二劇”中的愛情。雖説兩個話劇不相干,可是它們分別表現了“愛情”,簡單地通過對比竟達到了哲學的高度。一個是熱戀的愛人分手數十載,其愛越久迷香;一個是為愛媾和卻又為生活所累,引發了人對愛情與生活這個永久話題的再次思考。

整個劇以其平平淡淡的對話結束,這種手法確實是真愛的流露,展現“一劇”中導演的真情流露、同樣也體現了“二劇”導演的高超指導水平。積澱了幾十年的愛情,積攢了幾十年的話,情怎能續?話如何説?最後只能是用幾句簡單的問候草草結束。這種“留白”真的是給人留以無盡的遐想,“大愛無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實高明,值得我們學習。

篇五十:暗戀桃花源話劇觀後感

一個舞台,兩個劇組。説是一場鬧劇,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動。

身穿白色旗袍的雲之凡坐在鞦韆上,緩緩説着全劇第一句台詞:“好安靜啊,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安靜的上海。”聲音在響起的那一瞬間,突然覺得舞台好空曠,彷彿就這樣走入了那個年代,那個有關上海的泛黃的記憶。

鞦韆,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個符號,帶着浪漫主義色彩。那個坐在鞦韆上的女孩,也成為了江濱柳一次次回眸時凝望的焦點。在舞台上,一個鞦韆,就營造了那個回憶裏無比清新的場景,提示了故事發生的依靠的物質空間。鞦韆,象徵着一種古典浪漫的感情,帶着青澀的曖昧,和未知的憧憬。年老,江濱柳和雲之凡之間的情書,好像是遙遠卻難以舍下的夢。江濱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夢一樣的回憶,可現實中的那個雲之凡已老去。那個在鞦韆上搖曳的夢遠去了。

但是,嬉鬧之間,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個井是一個神祕的符號。老陶一進入桃花源便遇見桃花源中的那對白衣夫婦。如果説能夠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徵,那麼,尋訪桃花源在另一種層面上講,能夠理解成人類想回歸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狀態。因為從現實來看,井象徵着一種簡單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當下雜亂無序的生活,那是我們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平凡卻幸福的日子。我們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應像白衣夫婦那樣,悠然和睦,歲月靜好,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後代。然而現實卻是活在古代卻毫無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闆,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滅的古典感情的江濱柳和雲之凡,或許還有江太太。在本劇的高潮部分,即兩部戲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為了兩個劇團現實場地的分隔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分隔物何嘗不是聯繫物呢,聯繫着《暗戀》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劇,戲劇和真實,古典和現代。這種強烈的比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好像哪裏缺了一塊,就像那一塊尷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劇中,“桃花源”導演“袁老闆”發現佈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十分惱火。他叫來美工小林。小林説,這叫“留白”。“留白?”導演立刻撓頭。小林説:“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這兩個本是表示中國傳統藝術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導演的疑問句式的“重讀”,就表達了他對這樣的古典概念的懷疑態度與不理解,或者是對現實的一種質疑。最後,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悶地大聲喝問:“這棵桃樹為什麼要逃出來?”與其説這是對“留白”“意境”的詢問,不如説這是對老陶離家出走之行為緣由的詢問,對老陶離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緣由的質問。缺了一塊的幕布,彷彿在説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後瑣碎的混亂的生活。

但是,活在糾結不堪的現實裏的人,心裏總有一個夢。就像老陶誤闖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沒有那紛紛落下的花瓣,或許我們想象不出那種場景。那隨風飄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夢幻,或是死的絢爛。在那漫天的飛舞中,誰會分清這是現實還是夢境,是歡樂還是憂傷。那個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終高一向喊着劉子驥這個代表着“尋找”的名字,發出了痴狂絕望的哀歎和吶喊。那個看似瘋狂的女人,就像離開桃花源後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憶的江濱柳,努力尋找着卻再也見不到。尋尋覓覓之中,落花,迷了誰的眼,又落在誰的夢裏。

在我看來,舞美的設計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華麗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細節美所展現出的優雅。《暗戀桃花源》的舞美設計,就如上方的文字所敍述的,每一個設計都凸顯出匠心獨具,貼合話劇所要呈現的物質空間和氛圍。那麼,話劇的語言就應是其靈魂,精雕細琢,從內散發出獨特的美感。

相對《暗戀》,我覺得《桃花源》的語言更有爆發力,或者説給我更多更強烈的共鳴。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餅後發出的感慨。誇張的語言活靈活現的體現出老陶的性格特徵和對生活境況的強烈不滿。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灣,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餅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説法,這一切都已經不能再這樣稱呼了。這幾句台詞裏體現出一種感覺,所有的一切彷彿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處。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種只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對話也很有有意思。剛開始,他們説了一些關於老陶打魚的事兒。之後的對話中,大家都拒絕使用看來較為精確清晰的具體詞語,代之以中國人口語中的“這個”、“那個”、“哪個”、“什麼”等等。這種台詞的模糊化在後面一幕老陶即將歸來時春花和袁老闆的對話中也有體現。從表面聽起來這些話意思很模糊很迂迴,但是我們都聽的懂,都明白“那個”“這個”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體的詞語缺少任何一種應有的藴含。這種模糊的語言,具有象徵性,彷彿能無限擴大,到達另一種深度,比具體的語言更有張力和爆發力。最讓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説的“最當初,我們都不是什麼。”這好像回到了對人類起源,

人類本質的詢問。這句話有着巨大的力量,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還有一點是語言的白話化。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文字作為台詞中的一部分,經過改寫,加上了一些感歎詞和生活化的字詞,完全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氣息,脱離了一種文縐縐的感覺。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時,在桃花源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的他回到武陵,發現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闆已陷入了現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並沒有從此過着想象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從老陶,和春花與袁老闆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出這彷彿是兩個世界的人。很喜歡記得老陶説的一句:“這些年來,我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看起來好像走投無路了,但是,只要換一個觀點,就能夠立刻獲得一個新的方向。”袁老闆迴應他的卻是:“我覺得很累。”兩種風格的台詞,強烈的比較,令人哭笑不得之時,也發人深思。有一句話説話劇是語言的藝術。透過語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語言真是奇妙。

記得其中有一句台詞:人世間所有飄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個自我的故事。我們在努力生活,我們都在盲亂和期冀中尋找着永恆而真實的生活,誰會最終找到呢?

篇五十一:暗戀桃花源話劇觀後感

勞動節,我驅車前往南京,觀看期待已久並錯過數次的話劇《暗戀桃花源》,這部話劇是世界華語劇壇的當代經典,自1986年首演以來,倍受觀眾、戲劇界及媒體的好評。根據舞台劇《暗戀桃花源》改編的同名電影由林青霞、李立羣、金士傑等領銜主演,在第43界柏林電影節和第5界東京電影節獲獎。

劇情內容大致:一座空曠的劇場裏,一個劇團在排練一台叫《暗戀》的舞台劇——抗戰勝利後,江濱柳在上海與雲之凡結識,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這對情侶因內失散。江濱柳到了台灣,十年後結婚,日子也過得平安,但幾十年來心中一直無法忘懷年輕時那段最美麗的日子。一直等到兩岸交流開放,江濱柳正式託友人到大陸打聽雲之凡的下落,才發現當年雲之凡也離開大陸到了台灣,而他卻一直不知道。現年已老、住在醫院的他使出了年輕時的大膽精神,在報紙上刊出一則尋人啟事、尋找雲之凡、尋找他早已失去的夢想....

這段故事是《暗戀》劇團導演自己的愛情故事。他好象在潛意識裏讓自己失去的夢想再現舞台,他隨時陷入自己的回憶,隨時對男女主演表示不滿,而他們雖然努力也不能完全體會導演的意境。

當戲正排得起勁時,另外一個劇團也來到劇場,打斷了《暗戀》的彩排。他們説場地是他們訂的用來排練古裝戲劇《桃花源》。這個戲很大膽的改變了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無能漁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一氣之下往上游打魚去,不小心進了“芳草悽美、落英繽紛”的“桃化源”。這地方的百姓是古代避戰住進去的,對當時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在這仙境中老陶遇見了一對與春花、袁老闆長得一模一樣的夫妻。他起先痛苦萬分,後來慢慢學會如何與他們相處,過着快樂的日子。可是他仍然不能忘記春花,最後他決定回去帶春花一起去美麗而遙遠的“桃花源”...

兩個劇團在同一個舞台上相撞,混亂一片,又找不到劇場管理員,只有你爭我奪,一會兒是《暗戀》演出,一會兒是《桃花源》的演員在對白。漸漸地,衝突與矛盾開始融合,兩齣戲同在一個舞台上演出

其中一名不知哪裏來的白衣神祕女子在劇場中游蕩,四處尋找一名叫“劉子驥”的人....

這台劇目,嚴肅中不段鬧出笑話,打鬧中又引出許多嚴肅的主題,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起哀樂,生活中誰沒有幾件傷心的事,誰不是常以笑面示人。

在看到這齣戲的最後一幕,我流淚了,江濱柳和雲之凡苦戀了40年之後才相見,數十年的思念,一世的情愫,滿腹的話語,只在兩行熱淚中對視彼此,一切盡在不言中......

篇五十二:暗戀桃花源話劇觀後感

其實去看這個話劇,純屬衝着二點:

第一,追星,黃磊,何炅都是我喜歡的個人;

第二,這個話劇的名氣,老是聽到有新聞報道和身邊的同事有傳道!

一狠心就為了去體驗一把現場話劇的魅力,與死黨劉蛋蛋同學購買了480的三等票(總共六等)

扳着手指頭,期盼着公演的時間到來!

開演前,整個人都很興奮,很期待,並且對於話劇這個高雅的藝術表現是生平的第一次,所以特意借了望遠鏡,因為我想象中的話劇最重要的就在於台上的表演,尤其是肢體語言!後來的觀看過程,證明這個決定是英明的!

接下來,説説觀後感:

暗戀桃花源,原來是由二部分組成:

“暗戀”“桃花源”是兩個不相干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定了當晚彩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

“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

“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魚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

説實話,看完後,與我心目中所想象的話劇相差甚遠,尤其是沒看懂是什麼主題和意思!就連有電台記者採訪觀後的機會來到我和蛋蛋的面前,我們也沒辦法很好地表達,真的很後悔沒有去看過賴聲川,真的後悔沒有去看過劇情介紹,如果這個機會再擺在我面前,我一定會去充分準備一下,時刻準備着被採訪!哈哈

次日,仔細上網做了瞭解:

尤其是整場戲的核心在於一個貫穿始終的“紅衣女”,主題要表達的是人生其實是個尋覓的過程。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何嘗不是在走一個尋覓的過程,也許像劇中人一樣,直到生命的盡頭也未必尋覓的到。

快樂而充實地過好每一天,最重要。

篇五十三:暗戀桃花源觀後感600字

《詩經》詠唱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子訴説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往今來,人們都在尋找着一些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理想抱負也可以是愛情婚姻。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復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關雎》講的是古人對愛情的追求,而《暗戀桃花源》則講的是現代人對於愛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長的人生中個體人對於愛情婚姻的追尋。儘管《暗戀》和《桃花源》都是在講訴關於尋找愛情婚姻的故事,但它們兩者的“尋找”是不同的。

《暗戀》是“等待的尋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動盪、家國破碎,由於一場家庭多年分離之後的團聚,江濱柳和雲之凡不得不分離。但沒想到這一次本應短暫的離別竟成了戀人之間幾十年陌路的起點。江濱柳和雲之凡在分別之後都一直在尋找着對方,可是多少年來都求之不得。多年以後,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灣卻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最後一次在病牀上相見了,可是兩個老者相見了又能怎樣,早已物是人非。《暗戀》是一對戀人心懷愛戀,等待着,尋找着對方,他們不僅是在尋找愛人,更是在尋找婚姻,所以《暗戀》是“等待的尋找”。

《桃花源》是“逃避的尋找”,漁夫老陶,打魚不順,造人不順,婚姻不順。在妻子和姦夫袁老闆的逼迫下不得的上游打魚,最終到了桃花源。在新的世界裏,他被新的氣象感動,由俗氣市井的漁民被改造成了豁達超脱的“仙人”。後來重回家中救贖妻子春花和袁老闆,可被世俗沉重壓迫的春袁二人又將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來就擁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卻充滿各種矛盾。於是他逃避婚姻,離開那裏卻尋找到了桃花源,所以《桃花源》是“逃避的尋找”,是一種不尋找的尋找。

篇五十四:暗戀桃花源觀後感600字

我認為《暗戀》是悲劇,因為它正經嚴肅有淡淡的憂傷;《桃花源》是喜劇,因為它誇張搞笑有輕輕的喜感。而《暗戀桃花源》是悲喜劇,因為它悲喜交加。但我這樣説不對,它們就是戲劇本身。它們是在模仿人生,人生就是這樣,悲喜交加。只有《暗戀》不行,只有《桃花源》也不行,《暗戀桃花源》才是人生。它們讓我們可以看到古今,可以看到悲喜,可以看到愛情與婚姻,還可以看到大不同。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的衝撞才是其中最精彩的。戲劇是需要矛盾的,而《暗戀桃花源》中最大的矛盾是《暗戀》和《桃花源》兩種差異巨大的價值觀的交鋒。這種偉大也是極難模仿的。

《暗戀桃花源》以“尋找”為主題,兩出劇中劇人物的尋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尋找還有戲裏戲外的導演對戲劇中人物感覺的尋找,演員對角色的尋找,觀眾對戲劇的尋找。但這些偉大的“尋找”與那個無名女孩對劉子驥的尋找相比都太膚淺。

“劉子驥,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驥”,馬也。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個人都是在尋找劉子驥的人,但在一片迷茫和混沌的時光中,不是每一個人都看得清楚,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伯樂。那個女孩,她穿越了魏晉,穿越了民國,在那一年的台灣,她在尋找着哪一個時代的誰?

在起初開篇的時候我還不懂《暗戀桃花源》是個怎樣的故事,現在我懂了。《暗戀桃花源》講訴的是在每一時代每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成長,每一個人都在尋找着困惑着自己的那些事的答案。此生很榮幸能夠看到這齣劇並且能夠喜歡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