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09W

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説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請您閲讀。

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一種生活的哲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是在現實中會發現身邊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無任何優點,無法包容一個自己有所厭惡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師呢?老子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啟示。雖然取自的這一章主要是表達事物辯證統一的論點,卻能成為生活的一種哲學。人們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麼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當我遇見一個滿是缺點的人時,就把他當作老師,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自己不能這麼就行。我想這種哲學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道與名是永恆的,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我們平常如果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為了得到好評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個好人,行不言之教,對每一個人都會是同一心境,如春風淋浴,會善待周圍所有,你説不出他哪裏好,但他總是那麼親切的對你好,大家都説她好,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2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説是什麼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慾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幹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於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3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呢,因為班主任這此佈置的作業,沒方法硬着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經,我忽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着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終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應該説分紅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依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

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義,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説,“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説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義就是,萬物都是逐漸生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慢慢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且不説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論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曉得。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偏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義是説天長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於它們不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幹持久。所以説聖人把本人置於後,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幹構成就了他本人。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收縮的經濟時期,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説,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讀去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涵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行無為,有助於國度的穩定,但假如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關於當代的青年人瞭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辦法,一分為二的對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念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4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瞭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説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鬆、盲目、自願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説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説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迴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説“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説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高二道德經讀書筆記5

感恩無處不在:子女對父母的孝,學生對老師的敬,朋友之間的義,以及人民對祖國的熱愛,社會對底層勞動者的尊重等。感恩同其他道德一道,編織着堅實有序的人際關係大網,維繫着整個社會的穩定。同時,感恩也在許多人那裏缺失。幸而社會的正義力量稱頌和推崇感恩精神。其中一例就是尊敬長輩逐漸成為一種具有社會約束力的禮法。《道德經》三十八章雲“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但禮的這種約束力亦有很大的侷限性:導致違心的趨禮。這不難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只在逢年過節時象徵性地給老人送點禮品,甚至為圖省錢而送劣質產品。這些是絕對背離感恩本義的。感恩分為感念恩德和感謝恩德即知與行兩部分。有知無行,有行無知,無知無行皆不為感恩。同在三十八章老子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為真正有道德的人從不刻意表現自己的道德;自然流露而無以為的道德方為真道德。在五一勞動節或五四青年節,敬老院的老人一日之內竟可被請去洗了五次澡或理了四次發。這等荒唐事是由一羣學生頭戴小紅帽,肩扛青年志願者大旗,轟轟烈烈完成的。周陽由於一句“要讓爸媽生活得更好”的真心話而忘記按慣例“先感謝國家”

便受到於某的批評,並稱要加強運動員德育。道德在沒有大的利益衝突時絕不會為“愛國”和“愛家”排上先後。周陽在奪冠並收到獎金之前,月工資只有五百元,此時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辛苦養育自己而生活拮据的父母,“感謝國家”若有真情也在其次。絕不能讓所謂的德育流落於類似“感謝領導”的套話的庸俗。道德要求真性情;用假的道德來偽裝自己,是天下最無恥的虛偽。《道德經》第一章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為用言語表達的大道和真理都不是不易之論。老子並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是想告誡讀者,大道重在心悟,自發而成;一切對大道的闡釋只是一種參考和啟發,絕不可拘泥於之;一切從表象入手的論説,只是為了引人步入深境,而不可僅停留於此。蘇軾的《日喻》説得形象:一位盲人問日,或曰狀如銅盤,或曰光如燭。這盲人日後聽到鐘聲,摸到笛子,都以為是太陽。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道可致而不可求”,道可循序漸進自然獲得而不可不學而強求。在兩個比喻中,第一個已十分形象,並強調了“狀”如銅盤。而盲人卻將其意外延而致謬誤。這是由於求道者不知思考所致。法西斯國家愚民政策的道德依據是愛國,國民為此竟放棄了更高的道德準則。他們若有獨立思考的人格絕不至於落入深淵。而第二個比喻看似形象,其實忽略了授道的對象連燭光也不曾見過。這是授道者不明事理了。有的父母自己踐行着不孝,卻怒聲教育叛逆的孩子要尊敬長輩。孩子那裏根本沒有對孝敬長輩這一概念的具體印象,怎麼主動做到孝敬長輩?

感恩和道德,如同人的肢體與整個身軀。真正的道德包含感恩,但感恩若失去道德根基則即刻失去生命。若想擁有感恩,其一要有獨立人格以承載感恩;其二要善於反省以內化感恩。

老子講“自然無為”,這“無為”我想可分為“無為(音韋)”和“無為(音未)”。當你全然不覺感恩甚至道德的存在時,你一定無為;而這樣也就無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