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目送讀書筆記 優選20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導語】

目送讀書筆記 優選20篇

目送讀書筆記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chendan_SB”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目送讀書筆記篇2:目送讀書筆記篇3:目送讀書筆記篇4:目送讀書筆記篇5:目送讀書筆記篇6:目送讀書筆記篇7:目送讀書筆記篇8:目送讀書筆記篇9:目送讀書筆記篇10:目送讀書筆記篇11:目送讀書筆記篇12:目送讀書筆記篇13:目送讀書筆記篇14:目送讀書筆記篇15:目送讀書筆記篇16:目送讀書筆記篇17:目送讀書筆記篇18:目送讀書筆記篇19:目送讀書筆記篇20:目送讀書筆記

【正文】

篇1:目送讀書筆記

伴着淡淡的油墨及紙質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我最終將一本並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捨,激盪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對於一個整天關在學校裏埋頭做題的學生來説,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

“目送”,一個多麼温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捨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終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於心間的神奇力量。

作為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温暖的筆端一一呈現。

我安靜地讀着這一切,於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温暖點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

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歷不無關係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僅限於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的交替,物異人非的變遷。

我常自比為三毛,因為我覺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於稀泥中的人,對於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麼地不忍擦去,因為它攜帶了我們的過往。

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逝。

於是,我們僅有站在風中目送着遠去的記憶。

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去的事物的不捨。

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麼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説對於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能夠追,那麼對於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着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為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

在圖文並茂的意境中,讀着、感悟着那點點滴滴的温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點温暖的浪花。

我想着,在某一天,當我與作者此刻年齡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獨自靠在斑駁的牆影中,在夕陽的餘暉下回想着我人生的點滴,那感覺,是温暖還是心痛?也許兼而有之吧?

當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歷的“目送”,轉而將目光轉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地點的景況都一一進行了講述,在作者悠長而不捨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為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自散發着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着人世的一切。

如果説開篇的《目送》是為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温暖、回憶與念想並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麼,在最終的一系列關於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則是為讀者設下的一級級台階,讓讀者看着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後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

於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應對萬千世界。

在讀着那一系列文字時,我總想象着那個在女兒、兒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爺爺。

原先任何一個人的正常離去,走的都是同一條道,是留不住的,終究要離去。

只是覺得,作者的父親與我的爺爺相比,更幸福。

可是轉念一想,生命的本質不是一樣的嗎?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飾呢?去往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都會把今生未受的福趕回來的。

這樣想着,心中便寬慰多了。

有人評論説《目送》是21世紀的《背影》。

很明顯,評論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

可是,我卻覺得這樣的比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麼,《目送》那温暖與無奈的韻味才大抵被補全了吧![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2:目送讀書筆記

《目送》是一冊深情之書,它用七十三篇“憂傷”而“美麗”的散文寫出了一個百感交集的世界。這本書所“目送”的,是一個有些許殘酷又使人振奮的時代。

這本書記敍了作者的“目送”,從那“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的安德烈,至從“今日怎樣樣”中被時光帶走的父親,營造了一個悲傷的結尾。此書中,有幾處觸動我的文字。

《四千三百年》呈現了一幕被戰爭的邪惡滲透的滿目瘡痍的場面,也不知多少人飽受摧殘與煎熬。“在阿富汗,在巴勒斯坦,安哥拉,蘇丹,緬甸……在這些憂傷的大地裏,還埋着成千上萬的地雷。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還生產着地雷……埋下一顆地雷,只需三至二十五美元;掃除一顆地雷,卻要三百至一千美元。可是——地雷要怎樣掃除?一個掃雷員,冒着被炸地粉身碎骨的危險,手裏拿着一根測雷的金屬棒,往前面的地面伸去。……要掃除阿富汗五分之一的地雷,需要的時間是四千三百年。”這觸目驚心的數字也難以言盡中毒的大地帶來的苦難。《阿拉伯芥》中,就連算術題都有關地雷。其實,中國也沒有徹徹底底的消滅中毒的大地: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目睹了中國掃雷分隊在樹木叢生的交界處掃除各式各樣的地雷,甚至偶爾會與毒蛇見面,噝噝的從面前爬過。

《目送》裏也有許多趣味且發人深思的篇章。《常識》中的兩個驚呼的大學生渾然不知嗑瓜子要從尖的那頭;《黑幫》裏猖狂殘暴的那羣“阿跛”與讓人不禁笑出聲的多條針對猴子的“注意事項”;《憂鬱》中杜鵑患上的“春天憂鬱症”;《母親節》中安德烈將“我很無聊網”裏的“吃魚糾紛”影像作為母親節禮物……

《目送》裏更多是人生哲學。譬如《(不)相信》陳述了令人沉吟的“相信”與“不相信”的含義;譬如《兩本存摺》所解釋的對待金錢與時間態度的不一樣之處;譬如最終龍應台目送逝父產生的眷戀……

《目送》勾勒出了一個全面的時代。眾多再平淡可是的事,龍應台有聲有色的寫出了真情實感。這本書深邃,憂傷,美麗。

篇3:目送讀書筆記

後面還有多篇目送讀書筆記!

《目送》是一本美麗,憂傷,深邃的書,裏面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兒子的離、母親的老、父親的逝、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脆弱、失落,猶豫和放手,堅強和通達……這些在龍應台的筆下都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也像作者所言“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書中一共寫了六次“目送”,每次“目送”都是一次意味深長的離別。龍應台把這場離別安放在兒子揹着書包遠去的背影裏,安放在母親失憶後把“女兒”叫作“雨兒”的聲音裏,安放在父親安眠的那個雨天中響起的楚歌裏……而這些片段正是我們每個人情感共鳴的基石。那牽念的目光,連之後生命的起點和終點。生命在這一程又一程的目送裏,成長、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由此產生的陣痛也讓我們和作者的心靈相近相通,因為這温馨的日常、感傷的離別和悲切的失去是龍應台的人生,同樣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龍應台最終將對子女和父母的全部感情都凝結在“不必追”三個字上,這是最真實的無奈,也是最超然的領悟。

在《寂寞》一文中,龍應台説當她一個人寂坐時,常想到晚明張岱寫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於是,龍應台感悟到“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應對,素顏修行”。我想也許正是這種一個人的寂寞,使她開始了人生終極的思考,“面死而思”讓她對生命的寂寞和短暫抱有一種“向死而生”的進取。

《山路》裏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在我看來,這就是她給我們上的一次“人生大課”。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附着依託。”於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孤獨應對,素顏修行”,要懂得珍惜當下,尊重生命。

如何尊重生命呢?這是普世的關於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思考。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龍應台也有悲憫天下的情懷。在《目送》中的第二部分留下了那些關切世界的文字。在《跌倒》中,作者記述了一名十五歲的學生在學校的廁所裏,用一個塑料袋套在自我的頭上自殺的事。對此,她傷痛地寫道:“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誰,教過我們怎樣去應對痛苦、挫折、失敗?”“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可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樣跌得有尊嚴……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應對別人……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樣收拾?”這樣的文字怎能不讓我們心靈震顫,掩卷沉思?

除了關注“人”的生命,龍應台的目光也關照到了那被變成測雷器的小草“阿拉伯芥”;她寬容地讓浣熊一家在她的廚房裏嬉戲;她為“狼來了”拍手稱快……因為悲憫,她的文字中也就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書中也收錄了她捕捉的各種風景和日常,這些照片不得不説也是她對人生的一種駐足凝視和對生命的關照尊重。

我為龍應台樸實細膩的文字而沉醉,我為龍應台“素養修行”的領悟而感慨,我為龍應台普世的人文關懷而感動。她的詩意的生命情懷,是廣博的,也是豐厚的。

當我們逐漸長大,離開父母去求學去工作的時候,我們當然能深刻地體會“不必追”的堅決和苦澀;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再有力氣為我們遮風擋雨,最終要去應對困難的只能是自我。因為我們終究是在過自我的人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去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去闖。我們能做的僅有珍惜當下,尊重生命,像史鐵生一樣“好好活”,像海倫·凱勒一樣勇敢堅強,像朱自清筆下的“春”一樣明媚燦爛。

期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愛自我身邊的花鳥魚蟲,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愛生命中的每一天。

篇4:目送讀書筆記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我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我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此刻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我的視野時,才明白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明白,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明白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能夠這樣想象嗎

感激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篇5:目送讀書筆記

《目送》這本書,龍應台用平實的詞彙描述出母親同時也是女兒在應對親情時的無奈,同時又敢於直面生活帶來的無奈。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近乎詩句的意景寫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學,有點像《論語》,用對話並且只用對話,只可是龍應台將對話換成了描述,平鋪直敍的日常生活的描述。昨日有讀者把龍應台與季羨林比較,我更提高到與孔子比較。

另外,我覺得龍應台的文字不太適合男性閲讀,文字太過細膩。我注意到發言的女性產生共鳴的比較多,而男性發言比較少並且感受不深,我覺得這是因為龍應台是女的,這是必然的,我感覺散文是不是會分性別。

目送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龍送兒子的離別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我與冷漠的兒子構成了比較,深情的“目送”沒有換來不捨的“回頭”,讀書筆記i1766.而作為女兒的她對待父母我個人認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所以有了心理誤差,我認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結構”不一樣所造成的。兒子可能更喜歡對外界的探索、冒險,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決絕,女人則多愁善感。

文章描述的龍應台就像此刻被人詬病的“直升機媽媽”,整天徘徊在兒子的頭頂,其中還涵蓋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所以作為龍應台來説包容的不僅僅包括男女之間的差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別外,並且還中西文化的差別,這就讓龍作為跨國母親付出更多努力。

篇6:目送讀書筆記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提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因為——這條路上的艱辛,僅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僅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僅有自我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僅有在別人最終的目送中,自我走。

可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篇7:目送讀書筆記

輕輕地,我合上了這本封面猶如綠色水粉肆意潑墨的水彩畫的書。心中留下的,卻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一個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倫敦,她拿着傘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等待着紅色巴士上的兒子。兒子拒絕了他的傘,任憑雨絲打濕頭髮。她驚奇於康河裏飄着的白襯衫一般的東西竟是一隻天鵝時,兒子淡淡的説:“小孩。”當她指着三一學院的蘋果樹時,兒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丟人。當她驚奇於反對津巴布韋獨裁的牌子時,兒子説:“你不明白啊。”並加以了講解。那是在為兒子做的晚飯上,兒子教她做一道菜,兒子演示完畢,她説:“好,我以後做給你吃。”兒子卻説:“你還不明白嗎,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我是要你做給自我吃。”孩子們長大了,獨立了。唯有她,心中記得的,仍是那圓潤微胖的可愛臉頰,清晰見底的歡愉的眼睛。孩子們如今高挺的背影告訴她,不要追。剩下的,是幼稚的,無知的,不會照料自我的她。

1964年,她12歲,那是個有座右銘的年代,那是個對未來充滿着光明的憧憬的年代。56歲的同學會,告別了清純的童年,燦爛的青春的一些人,中年人,他們經歷過了生活的起伏成敗,有的人輝煌的走下去,更多人默默地走下去,還有人不再走下去。生活是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着一種想説又説不出來的“懂”,做最終的轉身離開。兄弟,她為他們眼神中不經意流露出的風霜感到心疼,想必他們也曾為她的流離覺得不捨。他們不會彼此互訴衷腸,他們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路。只是,他們記得,記得你的乳名,記得以往完美的共同的歲月。同齡人滄桑的背影告訴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還記得,母親那樣愛美。她去屏東看母親,離前24小時她就要開始做工作。“我要走了,要上班。”母親是以一種被打敗的國小生的神情望着我的,她兩手交握,放在腿上,聽話的坐着。我給她塗指甲油,像給殭屍塗腮紅,我為她塗口紅,抹胭脂,我們聽着周璇的老歌,曾幾何時,母親是一個那樣耽溺於美的女人。化好粧後,我説:“我要走了哦,要上班,但立刻會回來看你的。”從廣州到衡陽,五百里路,是1949年父母顛沛南下的路。在這穿越五百里的火車上,母親抗拒地抱着被子,不肯睡覺。母親不住的説:“帶我回家”,明明在回家的路上,眼前明明是兒女,母親卻認不出了,母親只是要求,回家。那個家,是一段時光,過去的時光。母親蒼老的背影告訴她:不必追。

龍應台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着時間的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清涼的涓涓細流流過心上,帶給人淡淡的感動與憂傷。

我原以為親人在這世間是永不變更的。但很奇怪,隨着時間的流逝,年幼的晚輩像是變做了“大人”,而曾一手將這些“大人”養大的人們,卻退成了孩子。設想三十年後,人到中年,孩子大了,不再依靠你了,他們展翅飛去,獨留你一人。孩子會把你當作無知的“孩子”,會認為你麻煩可笑。父母已然老去,他們會變得遲鈍退化,變得像孩子般需要細心照料,甚至忘記了你是誰。兄弟姐妹們各在各的道路上懷着滄桑低頭前行。親人們都仍在那裏,但你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在那裏。每個人的世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時間似乎是顛倒了過來。孩子們獨立的世界,父母的留在過去的世界,而你自我的世界,流離,迷茫。這是個多麼奇妙的循環啊!你只能注視着親人們一點點變化,發現自我,正在遠離他們的世界。於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目送着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

我的印象中,小時候,總喜歡依偎着父母,我享受把我的小手放入他們厚重或是細膩的大手裏,這總讓我覺得踏實幸福。不知從何時起,我不再去拉父母的手了,大衣上的兜成了我的手的安放處。不知何時起,我為父母在同學面前叫我的小名感到臉紅。

而媽媽呢,她看着姥姥,姥爺生命漸漸枯萎,逝去。她與兄弟很少聯繫,只是在節日時問候一句。

時間是會前進的,我們在屬於自我的路上獨自前行。與身邊的人的路只是存在一些交集。而處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上,我想,我們能做的,應當是珍惜此刻,珍惜身邊的人,然後不留遺憾地目送,放手。

篇8:目送讀書筆記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台在送別自我兒子之後留下的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似乎在親情裏,父母永遠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主角,僅有父母在感歎時間的易逝,害怕子女的離去。而子女,只會留下一個背影,好像是在告訴父母,不用送。可是,怎樣會不送呢,人生幾十載,為人父母最遺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我的子女走到最終嗎?時間匆匆,自我永遠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龍應台在這本散文集裏,寫了許多她的心境故事,可是,在每一篇裏似乎都有些對時光流逝的不捨。每當龍應台寫到自我母親的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唏噓,時間真是個愛抓弄人的東西。

龍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打扮得體並且十分要強的女人。可是到了老年,時間將她的記憶都抹去了,她變得需要人照顧,變得邋遢,變得誰都認不清了,只是會一向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明白是不是所有遲暮的人都是這樣的,可是當人老了的時候,總會忘記一些事情,總是會看到那些與自我同輩的人走了,總是會看着年輕一輩而想起當年自我是如何如何。可是,卻回不去了。屬於自我的那個年代早已走遠,在這個年代裏,自我好像就是個旁觀者,無所謂自我的健康,也無所謂自我的想法,什麼都想着,自我老了,也該為自我的子孫着想了,於是,整天整天的想着為子孫祝福,而沒有想到子孫最擔心的還是自我。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能夠忽略,可是唯獨自我為子女的那份情,不會隨時間消逝。感歎時間,是否也要讚美,親情的偉大,又或者説是父母的偉大呢?

書中的一篇寫龍母親的,最令我感慨——《回家》。為了母親,子女們陪母親會她的家鄉看看,可是母親卻總嚷着要回家,可是那裏就是他們最初的家啊,母親卻忘了。“她走近牆邊,抬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的看過去。半響,回過頭來看着我,眼裏説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這是母親在回到家鄉時的一個場景,也許母親想起了一些過往,不知是悲傷還是空洞。我想,應當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我的一些往事,可是卻不知如何應對,都把這些事忘記了那麼久了,久到似乎並不是自我的回憶,所以眼裏僅有空洞,不知是該悲傷時間的傷害,還是該高興自我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無奈的看着自我的女兒,也許想詢問更多,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為什麼原因,也不知在那個自我輝煌的年代裏,女兒是否也陪她一齊走過。在回台灣的路上,母親在深夜的火車上又再一次的説要回家,可是這一次做兒女的都明白,母親想回的家,不是一個明確地址,也不是一個郵差能夠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時間,母親想回到那段時間裏,在那裏,母親還是個貌美的女孩,也許還在羞答答的想着自我的夢中情人;也許是在某個新年,母親還在為團圓飯而忙東忙西,而外面,自我的子女還是想豆丁那麼大,吵着嚷着要發鞭炮,要吃餃子。“媽媽是個搭了‘時

光機器’來到那裏可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篇9:目送讀書筆記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我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我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zw.86.,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此刻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我的視野時,才明白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明白,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明白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能夠這樣想象嗎

感激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篇10:目送讀書筆記

《目送》之於我來説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之後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説,因為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台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説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最終姍姍來遲,我也最終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為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此刻,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氲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此刻,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篇11:目送讀書筆記

最近,我閲讀了台灣著名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閲讀的一本好書。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台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温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閲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敍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台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我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台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明白自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職責,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可是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閲讀總是伴隨着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閲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一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説着“雨兒,我僅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説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温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着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當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當抽出時間帶着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裏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忽然聯想到她寫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認為是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可是當別人問她“家,是什麼”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之後,作者又幫我們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裏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於愛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們為母親發明的“大字報”;《為誰》一文中安德烈讓媽媽學做的“西餐”無不浸透着真摯濃郁的愛。在《尋找》、《憂鬱》的文字裏,我也讀懂了作者傷春悲秋的情懷,就像秦觀的《踏莎行》裏的句子“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説,讀散文,是需要有必須的人生閲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閲讀,才能變成一次歡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以往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應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我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篇12:目送讀書筆記

對於龍應台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之後才明白,《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台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我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境。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我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説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説法。説愛國、歷史、禮貌、正義、夢想、感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幹能夠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我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脱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嚐遍。

篇13:目送讀書筆記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異常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異常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激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我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終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可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篇14:目送讀書筆記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我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我做為一個女兒在應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我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堅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應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一樣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應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zw.86.)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應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篇15:目送讀書筆記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期望能夠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感情;生活,學習,娛樂。

它最好不要説教意味太重,必須不要有閲讀障礙,資料應當簡潔卻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閲讀過程中或者閲讀過後,有一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閲讀一遍的衝動。

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覆誦讀,然後謄寫在自我最寶貴的筆記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閒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着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作者如是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主角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明白,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以往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此刻有點信了。以往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此刻也還沒準備相信,可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終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以往相信,以往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可是應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所以,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以往經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篇16:目送讀書筆記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提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因為——

這條路上的艱辛,僅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僅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僅有自我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僅有在別人最終的目送中,自我走。

可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篇17:目送讀書筆記

龍應台説,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親人僅有一次緣分,無論愛與不愛,下輩子都不會再見。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而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而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要學會放手。

選擇﹒不回頭

龍應台説,選擇,就像過了河的“卒”,或動或靜,都不能回頭。

人生如戲,卻又有別於戲。馮小剛説,人生遠比藝術來的深刻。我想,也許是源於生活的真實和不可重來。他沒有預演的機會,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曲終人散,因為選擇了便不能回頭。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暴風雨,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漸老﹒別吝嗇

龍應台説,“老”,其實就是一個敗壞的過程,而生命敗壞的過程,其實就是走向失去。

當父母日漸老去,不能自我穿上衣服,請你有耐性一點。還記得,還記得他們曾花費多長時間教你這些事嗎?

哪一天,當父母一再重複嘮叨,説着同樣的事情,請不要打斷他們,聽他們説,在你小時候,也許他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讀着相同的故事,直到你靜靜地睡着。

有一天,你終會發現,即使父母有許多過錯,卻總想給你最好的;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後的一天,你的頭髮也會在陽光下閃爍銀光。當那天到來時,我們會不會想念他們呢?所以請不要吝嗇你的愛,像他們待你一樣待他們可好?哪一天,當他們的腿不聽使喚的時候,請扶一把,像當初他們扶着你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相信﹒不相信

龍應台説,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之後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二十歲之前相信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日也還相信。

其實啊,相信與不相信又有什麼呢?人生要學會邊走邊忘。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是智慧。舍看起來是給人的,實際是給自我。人生路上,應試着邊走邊看,邊走邊忘。

最終,有些相信變成了不相信,有些不相信的倒也信起來。也許這些改變來自於挫折,畢竟,人生路上不盡是歌舞昇平。

唯一不變的,是我相信,母愛親情的偉大。已成長的你,想沒想過,生養你的兩個人真的走了,再也不會説話了,再也不會喊你的名字了,再也不會睜開眼睛了,再也不會和你一齊吃飯了……

《目送》不僅僅寫小一輩的故事,也寫老一輩的故事。龍應台説,我掠開了雨濕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記得這最終一次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額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一代又一代人,從最初的彼此依偎取暖到“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的愁怨與無奈要經歷的太多太多。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我的思想,他會在自我選擇的那條路上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他一路披荊斬棘,獨自抵抗風雨。而老一輩人能做的,只是站在路的起點,目送孩子的背影。因為那是他自我選擇的路,無論多泥濘多坎坷,也沒有人能夠替他到達終點。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篇18:目送讀書筆記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我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我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此刻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我的視野時,才明白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明白,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明白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能夠這樣想象嗎?

感激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篇19:目送讀書筆記

2016年的暑假即將結束,在這個假期中我認識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親”這個詞。

《目送》,這本其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着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着朝陽邁去,而順着我們的背影一向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裏,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此刻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向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裏總是帶着説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隨着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那時,我們可能會懊悔,懊悔以往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我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感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以往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温馨的回憶。

龍應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帶給我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在這喧囂雜亂的社會中讀着她的書,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靜了......

篇20:目送讀書筆記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異常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異常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激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我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終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

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可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小編簡評】

目送讀書筆記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目送讀書筆記範文。

【網友評價】

事例敍述生動,具體。

熱門搜索
差異 黨校黨性教育心得體會 遙控直升飛機使用説明 搬運合同範本新版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原文及翻譯 仲裁庭 樹葉黃了國小生作文 拍一拍的設置幽默句子精品 中秋節簡短的走心創意文案經典 課程標準既教學大綱精彩 2023年鄉府工作報告通用多篇 論黨史的學習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五年級下冊長城作文500字精品 市文化和旅遊局行政執法工作總結 關於防震安全知識 仿寫陋室銘寫一篇什麼銘通用 夢想的實現作文 傳承優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 寫老師的作文 投標人員總結 2020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登鸛雀樓》的原文及其翻譯新版 亂世佳人觀後感600字 期末考試試卷分析與總結 銷售公司下季度工作計劃 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總結 運動工作總結 省引 市發改委上半年工作總結 國小音樂《賣報歌》教學反思精品 全國哀悼日致敬英雄句子 學雷鋒倡議書 新上任述職報告多篇 企業員2023年工作計劃通用 今年五一勞動節調休怎麼調 大學開學典禮新生髮言稿精品 日記寫貓的600字以上 新職員自我介紹五分鐘 數學考試反思300字精彩 2022寒假國小生日記400字 綏化學院是幾本 大學生愛護環境演講800字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心得 有關安全的文章 怎樣用不二法門造句 2019送給六一兒童節的祝福 2017工傷人員離職申請書 旅遊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