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 篇一

《文化苦旅》是著名學者餘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跡來丈量中華文化,用心靈去頓悟生活的哲理。書中餘秋雨扮演了一個傑出的“導遊家”,它吸引了每個年齡階段的諸多目光,進入了一個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間,那裏銜接着歷史,連帶着現代,希翼着未來,將一雙雙天真而好奇的眼睛,塗抹了層深幽的色彩,要他們閃爍的是一絲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將一張張經霜而冷峻了的臉,深刻上責任,沉重中獲釋,焦躁中輕鬆,為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指向歷史後的未來。這是餘秋雨先生這部作品給我的最大的感覺。

這段苦旅有點長,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遊記似的散文,寫的幾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勝,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過、流連過的地方,還包括了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髮蘇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從中國諸多旅遊名勝,到荒蕪一片的陽關,從大漠到水鄉,從西北到江南,從古蹟到文人,無一處不是中華大地上歷史的閃光點。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篇二

太多的賞析都不講,只管在字裏行間去體會與思考。

一、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初遇這本書,是在大二的現當代文學課上。書上是這樣寫的:

“……將自然山水置於人文山水的層面,從中再現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印,挖掘積澱千年的文化內涵。

這不是一般的文化評述,而是在知性與感性的雙重作用下,抒發審美文化的人文意義。當山水風物的文化內涵在餘秋雨的“啟封”下奔瀉而出,人們領略到的是與山水風物鑄融在一起的中國文明的歷史和中國文人的命運。”

“旅”,便是身體力行。“苦旅”,作為動賓短語講,苦是形容詞作動詞,使旅途變苦;作為偏正短語講,就是苦的旅途。

我喜歡前一種説法,正是因為其中的文化,讓我們面對山水風物時,能夠感受到它的形成與變遷,和文人的命運與理想,都帶着波折與心酸。文化,使創造它的人與物變得苦澀。

文化,本身就帶了一點兒苦澀。

二、

《文化苦旅》最先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餘秋雨先生。 要進行苦旅,餘秋雨先生排除萬難辭掉了工作,放下了世人賦予他的一切榮譽,轉身去探求中國文化的人文意義。且不説結果如何,古今中外的文化學者,親身到眾多文化古蹟會考察,卻不花一分經費的,實屬不多,也實屬不易。

至今《文化苦旅》我只看過一遍,很慚愧,因為我始終認為,好書應該時常拿出來讀一讀,隨着自己的成長,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三、

新版的《文化苦旅》一共分為三個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也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整本書都是在講中國,對於我來説,也只有中國之旅的部分,印象最深刻,理解得最透徹。

中國之旅中,作者把目光放在了文化中最容易被人遺忘的那一部分。餘秋雨先生在書會考察的地方,大多是不廣為人知的,像天一閣、寧古塔,或者是知名的人、物中,不廣為稱道的一部分,像蘇軾的黃州和我國山西平遙的晉商。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都江堰》,在整本書中的篇幅不算長,但卻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沒有成為西風殘照下的廢墟,沒有成為考古學家們的難題,而是直到今天還執掌着億萬人的生計,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這就是都江堰。

就像我在課本中學到的,這不是簡單的文化評述,它寫自然,寫人文,把中國的山水風物和文人融合到一起,抒發自然山水的人文意義。

四、

世界之旅較中國之旅相比,就危險得多了。車子被砸,東西被盜,經常發生在作者這一支考察隊的身上。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對北歐人民生活方式的描繪,飯後,人們坐在街邊,手握着一杯咖啡,或與人交談,或獨自看着當日的報紙。那裏的人們並不熱衷於工作、攢錢和買房,工作就是為了能夠好好的休息,好好的享受生活。這和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每個月幾天的假期,就是為了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要是問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答案是為了他們的孩子。可是,孩子們長大後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仍舊努力的工作,為了以後他們的孩子,他們似乎並沒有享受到過去父母為他們辛苦工作帶來的任何好處。

這便是文化的差異。

世界是廣袤的宇宙,文化便是星辰。文化沒有高低,但都獨一無二,不論對於民族還是世界,都是最偉大的財富。

五、

人生之旅是最後一部分。也許是我涉世未深,文中藴含的一些人生之道,並不是都能看懂,都能理解。變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而不變的,是同為中國人永恆的精神:愛國、堅韌、勇敢,正直。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篇三

文化苦旅之歷史觀《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他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為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他的筆觸時而奔放,時而靈動,有時像大江奔騰,洋洋灑灑,蕩氣迴腸;有時像小溪宛然,曲徑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氣勢磅礴,凜然睥睨天地,有時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遊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遙九地而地塹縛我不得”;而有時卻又好像在苦苦地尋覓,為中國的文化,歷史尋覓一條出路,一條重獲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讓我觸動的卻是他那不羈的文思,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讓人不禁歎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令人扼腕,往往在讀他的散文時總能體味到原來不曾想到的東西……真正的歷史是沉默而寂靜的,它無言,用沉默傲視人間,傲視人間的`斗轉星移,王朝更迭。

它任憑人們在他身上居心叵測的塗抹着,不屑與何人爭辯。“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它沉默不是因為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無數的霸業,再強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過曇花一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對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項羽能怎樣,羽扇綸巾的周瑜能怎樣,立馬橫刀的張飛又能怎樣,歷史的一個轉身就讓他們灰飛煙滅,終成一抔黃土。只有歷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間,穿越了時間,創立下獨屬於它的基業。可不幸的是,每當翻開厚厚的歷史書,總會被蕩起的濃濃灰塵迷住了雙眼。小時,曾相信歷史,相信史官筆下那一個個稜角分明的人物,後來才漸漸懂得,所謂歷史不過是人之歷史,變成了一些人為了取悦另一些人的工具。那一幕幕,一場場,滌盪着對與錯、善與惡的史實也只是陰謀家的説辭。在歷史之流中,永沒有善惡,存在的只是解釋。浩瀚五千年留下的文明,在一次次刪改中扭曲了原來的模樣,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梗概。善惡、對錯有時並非由什麼定義,而區別它們的往往卻是勝敗強弱。

一切正如尼采所言“歷史沒有正義,只有利益”,在無窮的利益的驅使下,歷史也淪落成為了工具。追溯過去,不知有多少人在歷史的夾縫中苟延殘喘,他們被歷史所遺忘,被歷史所判定,更可悲的是判定他們功過是非的是那些別有用心之人。若他們地下有知,會不會發出一聲長歎,歎息這民族的哀魂。我無力扭轉歷史的滄桑,更無能評判一個民族的優劣。我只知道,有太多的人未能瞑目,卻又匆匆流逝于濤濤的歷史洪流之中。然而,我相信,某些史官一杆竹管筆塗劃的文字,哪怕能鐫刻山河,能雕鏤人心,卻又怎能羈絆住歷史的腳步,它放肆奔騰,橫無際涯,一紙丹書又怎能成為它的囚籠;我相信,總有一天它能突破黑暗重回光明,讓世人重新去評判它,還它一坦蕩蕩的模樣。月到風來——讀《文化苦旅》有感江南,如詩的畫,如畫的詩。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粉牆黛瓦深巷幽弄,琴聲酒香古月悠揚。四方青磚,一彎清流,環抱出那個晶瑩的你。幾千年來,小溪將宋埠元橋、明磚清瓦帶到了這如夢般的你的身旁。忘不了那坐在家門口編竹篾的阿公;忘不了那呷茶談天的阿婆,還有那屋裏煮着的老湯,屋外曬着的藕粉?? 江南,那也是一片曾被迷霧籠罩的天空。“假如我是秦淮歌女手中的琵琶,就情願在紙醉金迷的世界中破碎。只要我這裂帛的一碎,能夠驚醒能歌善舞的商女,莫再演那亡國之痛的《後庭》遺曲,只要能夠震醒那沉醉於歌舞昇平煙花柳巷的王子公孫。甚至,這破碎的聲響能化作一曲悲歌,飛過秦淮歌畔,去勸告聲色犬馬中的世人,豔曲未終,亡國日近啊!”江南,讓一個王朝的痛苦回首。那雙幽怨的眼,凝視着一個世界的變遷,朝代的更迭。月下,秦淮河,一片槳聲燈影;姑蘇城,三分舊怨悽情??

然而,江南註定是一段苦旅。苦,卻並不因為這裏過往的陰晴圓缺,聚散離合,不為那秦淮豔曲,不為那洞庭漁歌。苦,是因為無數長夢的乍醒和多少慨歎的頓生。從春江月夜到煙雨樓台,那長亭、蘭舟、斷橋、長堤,無不引人情思,動人心魄。而今安在哉?不在麼?那夕照下,還剩一樹柳彎腰;那春雨裏,還掩一座石板橋。還在麼?那才子佳人,固已遠去;晚風清韻,卻也無存。一邊是舞榭歌台,一邊是雨打風吹,道出的不是時光變遷催人老,確是江南的缺席。有景無風,有物無韻,這便是失約的江南。那唐風宋韻沉默着,明歌清曲黯然着,靜觀這個不屬於自己的時代。 總覺得不該是這樣,只要我們能用真心去呵護江南,似應可以渠清如初,風物似昨。可江南偏偏成為一段苦旅。在古風與新貌間,在文化與金錢間,在風韻與價值間,有過,並也正在進行着無形的鬥爭,等待人們的抉擇。我便看到了這段苦旅,人們一樣都不想放棄,物質與精神不分輕重,一條岔路引人思索。在難以抉擇中雙管齊下,在舉棋不定間漸行漸遠。於是,古蹟在,利益也在;於是,風韻不在,興致也不在。我或可説,而今的江南徒有其形,靈魂卻無所寄託了。苦旅中,樓台間煙塵滾滾,西湖邊喧鬧震天。一切都還在,又似乎都不在,只有旅人在夢醒後,在人流中,如中了流失的鳥一樣飄搖不定,踽踽獨行。我知道,黃梅曲調遮不住商業大潮的滾滾濤聲,這是一個別樣的時代。但我很可惜這樣的江南,在飄搖間兩手空空,煢煢孑立。沒有選擇,也沒有放棄,這樣的旅程看似完美,卻註定有苦難等在盡頭,我不願走,也不願江南走這樣的路。如果可以,我願換回舊日江南,如果不可以,我情願她在新時代的洗禮中浴火重生,也不想見他亦古亦今,讓人為難。我院人們用真心虔誠選擇,即使那分岔的路百般誘人,也比有一條值得獨求。不愛苦旅,我只想要真的江南。因為我知道,最可貴的是心靈的迴歸,最真實的是靈魂的召喚。不貪戀陌路風景,懷着真心從殘缺走向美好,從暮色到黎明。舟行水盡,自有月到風來。文化苦旅讀後感我相信作者在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必然不會帶着愉悦的心情,而是懷着沉重的情感。文化和歷史的探求,總是有着不太為人知的沉痛與傷感。在我讀這本書時,便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道士塔,我想講的不僅僅是中國封建末年文人文化人格的落寞,那個屈辱、悽慘、蒼涼的年代,血液正從這個古老的國度龐大的身軀滴下來。這便是歷史的悲涼,誰都改變不了這傷痛的結果,可同時又要痴心的研究。歷史的學者一般都是老人,一個再怎麼健壯的青年,在這痴心的痛苦中也會迅速老去。相比之下莫高窟和陽關雪則展示了一種美,把那種悲壯與柔情完美的結合起來。莫高窟不僅擁有美的外表,她是“一種感召”,她把幾千年來的藝術家靈動的生命力以一種美的形式展現出來,她是具有生命的美。千年來,她以豪放姿態為一代代的藝術家提供靈感,同時又把藝術家的靈感記錄下來,生生不息。陽關雪展現的則是一種死寂,這是一個古戰場,朔風下,埋藏着千萬將士的頭顱。當夕陽染紅了純白的雪,我不知道那是對已故將士的柔情,還是漠北特有的悲壯,或許都有吧。相比於西北邊塞,南方則有的是一種温文爾雅的美。

南方的那些名山名水,大都都是那些超塵脱俗的隱逸者地家園。就拿廬山來説吧,李白、白居易、蘇軾、歐陽修等等都曾來此,他們的交流好像是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在這個隱逸的聖地,暢飲酒,豪揮墨。至於西湖,這不僅是一個文人雅士雅集的地方,有了蘇堤和白堤,便為文人們更添了另一重形象,文人不僅會喝酒賦詩,也有一種經世濟民的情懷,這蘇堤和白堤,完全是為了百姓而修建的。蘇堤也是一種美,那是一個“真正卓越到了從容的蘇東坡”的特有的美,他胸懷天下、淡泊從容,解除這一方的百姓的疾苦,為百姓所紀念也是情理之中的。廢墟,看起來在現實中並沒有意義,然而,它的意義卻只存在於廢墟。我相信廢墟的存在必定有它的的意義,廢墟是進化長鏈中的重要一環,它連接着過去,指向未來。他是開始之前的開始,是結束之後的結束。他是一切重生的源泉。廢墟代表着悲壯,代表着離別與死亡,這與人生一樣,有了生離死別,有了種種的人生悲劇,於是誕生了不懈的拼搏、堅韌的生存,於此人生才顯現出其真正的美麗,人生的美,不會是一種柔美,而是一種壯美。“由於這種美襯托了人類嚴峻的生存狀態,考驗了人類終極的生命力,因此顯得格外動人心魄”。

人的生命力不會在平和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我相信,只有在嚴峻的生命考驗下,生命的美麗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自然,不僅賦予了人類生命,同時也在不斷地毀滅生命,因為只有不斷地生命挑戰,才能孕育出一個真正的生命,才能使生命的價值體現。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祕諦其實是同樣的,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無數的先人對人生展開了深入的思考,同時將其以不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文明成果,它其實是先人思想的載體和傳承者,以其特有的面貌,在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下,在後人的面前展示出其斑駁陸離的面貌,以特有的形式向後人訴説先人的思考。文化苦旅,又何嘗不是對心靈探祕的苦旅呢?讓我們在文化中慢慢的行走,在先人智慧中得到人生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