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懷疑與學問》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91K

《懷疑與學問》讀後感

《懷疑與學問》讀後感 篇1

顧領剛先生在《懷疑與學問》一文中雄辯地證明了懷疑精神對於做學問的重要性,文章無論是論點還是論證都是無可辯駁的,歷史和事實都明白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對此,我還想補充説兩點。

一是懷疑固然重要,但懷疑的動機更為重要。懷疑,必須是為了一個合理的目的。如一個人想考證“三皇”、“五帝”的可靠性,並非是因為別人都説有這麼幾個歷史人物,而他偏偏想出出風頭、故意與別人對着幹,便去證明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這幾個帝王,對這種做法可就不敢恭維了。戴震懷疑《大學章句》的解釋正確與否,決不是為了故意去潔責朱子,以逞一時之快。因為治學必須有一種正確的`態度,懷疑也要“疑之有道”,―即確實是為了“真理”,為了學問而疑,否則做出來的學問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我們不難看到有這樣一批“懷疑家”,他們對什麼事都喜歡疑神疑鬼,更有甚者是在進行惡毒的猜忌。如在魯迅研究界,總有那麼幾個人在進行着一些莫名其妙的“懷疑”,最無趣的就是説魯迅與周作人的反目主要是源於魯迅與弟媳的暖昧關係。這是不是無稽之談我不知道,但我總不明白進行這種“懷疑”對魯迅研究有什麼意義?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就更不用提了。這批“懷疑家”確實比誰都會“懷疑”,可他們的懷疑要麼是故意標新立異造成轟動效應,要麼是胡亂猜忌,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總之都是與嚴謹治學的“懷疑精神”不搭邊的東西。對於這種懷疑,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學”,我們都不需要。

我要補充的第二點是,現在的中學生如何在“懷疑精神”上作一個突破?眾所周知,現行的中學教育體制由於各種原因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封閉性”,這是指現在的中學教育無論是道德灌輸還是對歷史、藝術的闡釋都在沿用一些逐漸跟不上時代步伐的理論框架,其無論扯到哪裏都會有一種政治層面的迴歸或固定觀念的落腳點。這些東西究竟正確與否我不知道,但它確實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因為既然一切都有一個大的前提,而這個大的前提是不容置疑的,早已蓋棺定論,那麼,所有的懷疑又有什麼意義?因此我想説的是,尼采敢説“上帝死了”,魯迅敢判定幾千年的儒學傳統是“吃人的禮教”,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敢跨越某種“大前提”去思考人類自身的命運和未來呢?或許只有在思想上作出這種突破後,才能在學術上有所收穫。當然,我們的突破必須是對於學術領域而言的。

對於顧領剛先生的“懷疑”,值得我們去開掘的內涵還有很多很多。

《懷疑與學問》讀後感 篇2

做學問需要懷疑,這毋庸置疑。不過懷疑本身也是一種學問,也要講究,顧頗剛先生強調懷疑對於做學問的重要性,我覺得有道理但是在這篇文章中他似乎過份地強調r懷疑的重要性,有一些觀點我就不敢苟同了。靠直追問就能夠攻破所有的虛妄學説嗎?似乎很難。要想探究一種學説的真偽是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的,否則你就無力拆穿它的“畫皮”。因此,懷疑需要資格,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才能。

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知識卻固執地要堅持懷疑的態度,那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你聽到某種學説但是懷有疑問,然後就去查資料。但是資料的解釋中用了更多的你沒有接觸過的知識和學問,於是你只好接着查下去。這樣一來,你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在這些書堆裏疲於奔命。或許你能找一個專家來幫你解惑,但是專家的指點就一定可信嗎?最終你的懷疑只能不了了之。因此如果你不是真的要做很深的鑽研,那麼你懷疑的尺度儘可以放鬆些。所以,“我們不論對於哪幾本書,哪一種學問”,大可不必像顧領剛先生説的那樣,每一件都要經過“懷疑”、“思索”、“辨別”的三步。既然你沒有能力來解決掉你的懷疑,那麼你的懷疑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盲從或迷信固然不好,但是做無用功也是不理智的。所以,懷疑也是不能太較真兒的。有好多時候你姑且相信就是,比如你最好不要懷疑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而不是三或者別的數。有好多的知識只是人們為了研究方便而做的規定,這種情況下懷疑只會讓你限於思維的混亂當中。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相應的知識而放棄了懷疑,懷疑意味着追求。只有當你懷疑之後想解決疑惑卻又無力解決的時候,你才會主動去了解相關的知識,去學習相應的技能。比如像文章中的“腐草為螢”,如果你不相信,完全可以通過查閲相關的生物書籍而知道螢火蟲繁殖的習性,這樣在揭開謎底的同時你還學習到了知識。

懷疑也意味着一種創新。當你遇到一個學説,比如是某種解決問題的理論,你覺得它不合理不完善,你自己來研究,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一種更好的方法,並且論證出你自己理論的優異之處,那麼你就創造了新的東西。這才是懷疑真正的的價值所在。懷疑帶來户贊術研究卜無盡的生命力如果在任何事上都一味地符介別人,那你永遠都只是一個磕頭蟲。沒有創造的人生是蒼白的,沒有創造的學術是死寂的。

總之,懷疑也有學問。我們不能盲目地懷疑,也不能放棄懷疑。

《懷疑與學問》讀後感 篇3

有一句俗話叫做知足者常樂,自我從學完了語文書上《懷疑與學問》這一課,我就對這句話有所懷疑了。

在學習《懷疑與學問》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驚異的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地方值得我們懷疑,同時也瞭解到了懷疑的重要性。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懷疑知足者是否常樂。經過很多事例的驗證,才證實了我的懷疑是正確的。

知足者常樂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為過,但我並不對他持肯定的態度,因為我認為知足者並不都是常樂的。陶淵明是一個很典型的知足常樂者,他很滿足現壯,安樂的生活,但有些知足的人確笑不到最後。我以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説的就是很久以前有兩個人,一個有錢另一個確很窮,他們倆同時都買了個小官當,窮的那個人比較有志氣,就想把官做大了,但是有錢的確不那麼想,他覺得一天無幽無慮的生活挺好,就放棄了生官的機會,結果窮人做了大官,有錢的小官由於一些地方不公證,結果被那個窮大官給免了職。從這裏就驗證了我的懷疑知足者未必常樂。

還有一個我身上的事例,我就是因為太滿足做一箇中等生,所以導致現在的結果,連中等生都佔不上,我覺得這完全都是由於我太滿足於眼前的成績,滿足於那點點的幾分,失去了理想,沒有了動力,失去了追求的信念。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滿足於現壯,我們要拼搏,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只有那樣我們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成績,才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同學們去隨意的發揮吧,新世紀需要這樣的人才,讓我們為了自己的目標爭取吧。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知足常樂的人已經被淘汰了,知足常樂因此也成為了貶義詞,所以不要讓知足常樂這樣的壞名聲落到我們的身上。

Tags:讀後感 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