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楊絳《老王》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8K

楊絳《老王》讀後感多篇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1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有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麼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裏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2

楊絳先生的《老王》,我很早就已經讀過。

第一遍是粗略的看過,滿心的感覺就是一個“好”,但究竟好在哪裏,我卻説不出來,那時的感覺真的就像性急的豬八戒狂吃人蔘果,大嚼大咽,還來不及細品其中的滋味。

第二遍是聽説有人要用此文來上公開課,翻開借來的課本,細細地讀了一遍,然後洗耳恭聽。不能説別人上的不好,但當上課人充滿激情地説,“楊絳先生對勞苦百姓的同情……”,心裏卻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同情”是什麼意思?同情往往是居高臨下的,帶有某種先天的心理優越感,説句不中聽的的,是一種施捨的情感。楊絳是何許人也?她會用這樣的情感來對待別人嗎?

第三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夜深人靜之時,又一次翻開這篇文章,用心地品味了一遍。也許是寂靜的夜終於沉澱了紛亂的思緒,心絃被悄悄地撥動了。一個問題泛上心頭:“楊絳先生為什麼要説‘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個“愧怍”從何談起?回想公開課上,授課老師也提及這一句,並由此引申出了對主題的探討:“對普通勞苦民眾的同情”。我卻覺得,這個思路是對的,這一句的確是理解此文的關鍵句。但引申的具體內容我不能同意。這種“愧怍”並不是源自於“同情”!

那麼到底是源自於什麼?心頭似乎一瞬間湧現了千言萬語,待要捕捉,卻又在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到底是什麼呢?我長長地歎了口氣,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什麼楊絳先生會感到愧怍?愧怍就是慚愧,她為什麼會慚愧?不可否認的是,老王的苦難、不幸與她並無關係,況且她自己也並不是一個“幸運”兒!苦思之下,突然一個詞躍入腦海“無辜負疚”!就是它了!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3

初讀《老王》,已是國中的事了,老師説:國中、高中、大學都有這篇課文,不同的年齡讀這篇文章會有不同的領悟,現在我就作為一名高中生,談談我讀了這篇文章後的小小感悟。

老王,貧窮。他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為生,住在塌敗的小屋裏,沒有什麼親人,有一隻眼睛是“田螺眼”,另一隻還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錢不知吃了什麼藥,總不見好。老王,真是一個不幸者。

老王,善良。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他沒有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大概壓根沒有想到這點”,他送默存去醫院卻不肯收錢,他欣然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好像有了這邊緣,乘客就圍住了不會掉落,在彌留之際,把好香油和大雞蛋慷慨送給了楊絳。這樣的人少有了……

每當讀到老王給“我”送雞蛋和香油這兒,我的心都為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兩隻眼上都藉着一層翳”,“簡直像從棺材裏倒出來的”“骷髏上繃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歲月的年輪和病魔的纏繞讓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顯得更加不幸,讓“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卻能慷慨地送給別人好香油和大雞蛋,這些應該是他自己沒有吃過或是捨不得吃的,即使他現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個好人。

“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我”為什麼會感到愧怍呢?字典裏關於“愧怍”一詞的解釋為:因為自己的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作者認為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他們改善處境,“我”是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對老王做的還不夠而感到愧怍呢?又或許是老王為“我”做的太多了?又或許是不幸者地不幸觸動了“我”?

讀了《老王》,讀到了他的不幸,更讀到了他的善良與樸實,再貧困也阻礙不了他的熱心腸,現在這樣的人真的不多了,當讀到了老王,又給心上增添了一絲暖意,一絲感動,讓我們也多為不幸者多做些什麼吧……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4

今天我們學習了《老王》一課,學完之後,使我記憶猶新。

《老王》講述的是一個勞動階層蹬三輪的故事。

老王從北京解放後,就蹬三輪。因為是單幹户,所以生意很淡,靠活命的就只有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他的家境非常貧寒,沒有什麼親人,只有兩個沒出息的侄兒。

他的一隻眼是瞎的,所以很少有人來坐他的三輪車,只有作者不嫌棄,每次坐他的三輪。老王替別人送水時比別的人送的多一倍。從這兒就彷彿看見老王,那淳樸、善良的身影。後來三輪車已經太舊了,老王只好改運貨物。這樣他的生意更差了。

雖然這樣,可命運就是折磨人,他生病了。有一天,他來到了作者家,給作者家提了許多雞蛋和一瓶香油。第二天老王已經永遠地走了……讀到這兒,我的心為之顫動。想到老王一生命運坎坷,到臨死,卻還不忘別人的恩惠。試問一下,世上又有多少人像老王這樣呢?很少受到社會眷顧的人卻能夠想到關心別和感謝他人。在老王的眼前,我們似乎都很渺校

當今社會,許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幸運者更是對不幸者不屑一顧。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每個人的待遇都不同,有的人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則受盡命運的捉弄。但社會不可能顧及到每個人,所以我們這些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讓像老王這樣的人越來越少。

有句歌詞唱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明天……就讓我們伸出關愛的雙手,給像老王那樣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5

其實一開始預習這篇文章時,我沒怎麼認真地讀,只是單純地認為老王的一生很可憐,但在真正對這篇文章思考過之後發現其實沒那麼簡單。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個兩個的疑問,一個在於全文的最後一段楊絳所説的那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究竟想表達什麼?另一個就是楊絳和老王他們之間真正的關係是什麼?互相是如何看待對方的?

首先來看下老王,老王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很“單純”的人,誰對他好,他就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回報,去感恩,當時的時代背景正值文革期間,應該説是一個很亂的時間段,楊絳夫婦在那個荒唐**的特殊年代裏也受了不少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但這些卻沒有影響老王對他們的態度,因為老王很善良,他是真正在用他的心來分辨是非而不是隨波逐流,應該説他對楊絳是全心全意,毫無顧忌的。

而楊絳對老王的態度卻稍有不同,當時的社會很少有人能夠看得起像老王這樣的人,但楊絳對待老王卻很好,很多事情都在幫助老王,老王對此也很感激,可以説楊絳對待老王的態度還是比較平等的,但也只能用比較一詞來説,骨子裏還是有一股隔離牆在保持着距離,並不是全心地付出,每次老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勞動來感恩楊絳的時候,楊絳總是會把錢給他,和他劃清界限,誰也不欠誰的,文中第8節的也也將老王比作了棺材裏倒出的殭屍,也許是無心的,但不經意間還是透露出當時的她對老王還是有一點“看不起”的感覺,老王其實也知道這一點,也許這就是楊絳最後愧怍的導火索。

當老王最後快離開人世的時候,他想盡自己最後的全部力量去感謝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較平等,對他幫助很大的楊絳,其實我個人的理解,老王還有一個最後的願望,就是在自己死之前能夠真正感到平等,而楊絳是他唯一的希望,這時候錢啊,雞蛋啊,物質對一個即將離世的人來説已經無關緊要了,他想要的是精神的慰藉,他想沒有遺憾地離開,而當他把雞蛋給了楊絳時,楊絳卻回頭去拿錢,其實這時老王的心已經冷了,但他還存有一絲希望,對楊絳説我不要錢,但當時楊絳卻認為這是一句客套話,並沒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願,所以老王才會“一手攥着錢,滯笨地轉過身子”,精神和生理的雙重打擊下,老王走了,但我覺得他是帶着遺憾走的,而之後楊絳終於明白了老王的用意時老王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她才會覺得愧怍。

其實楊絳當時是一個不幸的`人,只是老王比她更加不幸,因此她覺得她當時給與老王的關心還不夠,這也導致了她之後的愧怍,相濡以沫是指泉水乾了,兩條魚吐沫互相潤濕,兩條魚的意思就是雙方要平等,第二就是要盡全力雙方互相依賴生存下去,應該説老王是這樣做的,但楊絳對待老王只能説是善良,有同情心,並不能説是相濡以沫,楊絳當時對待老王其實心底裏還是有一層隔膜的,也許她自己也沒發現,也許因為她是知識分子,我覺得這不是骨子裏的原因,如果楊絳當時也和老王一樣是車伕,那麼就不會有這層隔膜了,還是一個身份高低的原因。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6

楊絳所詮釋的人道主義,無一星半點的矯揉造作,她只是用自然凝鍊的文字記錄下現實譜寫的哀轉音符。那看似無風無浪的平靜水面下,實則波濤暗湧,那是因為她將深沉的呼喚匯聚在淚珠與血水灌注的深海中了——尊重和平等——這上天賦予人類,卻時常難以被理解並實踐的美德!

幸運與不幸都非人們所能左右。僥倖擁有前者的人,也可以是不近人情,甚至窮兇極惡的;而當後者接踵而至時,仍能保有淳樸善良的品質和吃苦耐勞精神的人,難道不更令人肅然起敬嗎?當天賦和環境等不可抗因素改變了一個人的某段人生軌跡時,又何需多言呢?

幸運與不幸全都是人們左右的。既生長在同一片土地,呼吸着同樣的空氣,同樣用四肢——行走和做工,就有義務相互扶持。當偶然得幸者將鄙夷的視線劃開可憐人枯槁乾裂的皮膚時,他就是打破命運中和諧平衡的愚者。

世上聯繫人們的大概是幸與不幸,愛與同情,在真正的理想社會中,至少每人擁有它們的總和應該均等。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7

老王,何許人也?一個底層的三輪車伕,一個身弱多病的老年人,一個平凡的人,甚至有些許卑微,些許愚昧。但,正是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人間真情,什麼是笑對人生。

老王,是世間的一顆微塵,一顆平凡的微塵。縱觀老王的一生,沒有春風得意,沒有驚人壯舉,更沒有豪情萬丈,有的,只是隨波逐流,只有命運留給他無盡的不公。一人,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行走在繁華的首都,像只過街老鼠,努力躲閃塵世中人們刺痛他心靈的目光,為一天的温飽疲於奔波。老王,一個底層的勞動人民,在這個都市裏,過着卑微的一生,除了楊絳先生,無人關心,無人注意,至死,也無人陪伴,只有他的靈魂,繼續忍受着漫漫的長夜,無盡的孤獨深淵。他的一生,輕於鴻毛,像極了一顆塵埃,一顆無人問津的塵埃。

老王,一片葉,一片在狂風中無依無靠的葉。家,心靈的港灣。老王的心靈,卻無依無靠,沒有親情的慰籍,老王便常有失羣落伍的惶恐。他,是這個城市突兀的闖入者,在這個城市中單打獨鬥,徹夜品嚐着孤獨的滋味。葉落歸根。他,卻無家可歸。他這片葉子,註定無法“化作春泥”,只能獨飄零。

老王,一束光,一束在漫漫長夜中的黎明之光。

作為一個極不幸的老人,他完全有理由自怨自艾。但他沒有,他選擇了“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身世的不幸,他人的議論,對於他只是雲淡風輕。他沒有“以怨報怨”,只是默默忍受着,用他樂觀的心態慢慢消化着。這個世界並沒有給予他厚愛,他卻燃燒自己的生命,為這個黑暗而混亂的世界帶來温暖,帶來幸福,用盡人生最後一份力量,為作者一家,送上了一份震撼人心的大禮。

或許,某日,在街頭看見一位樸實、善良的三輪車伕,那就是他了,那個三輪車伕老王,那個笑對人生、奉獻至死的老王。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8

隱隱約約地,好像看見了老王。那毫無血色的臉上透出疲憊與滄桑,那提着雞蛋和香油的雙手不住顫抖着,那輕輕的一聲“我不吃”,竟成了他永遠的定格。

老王,大家都知道,你很不幸。作為動盪社會裏的下層人民,我無法想象,你經歷了多少厭惡與鄙視。人們惡意地揣測你,妄加推論,甚至將此作為一種樂趣。你默默忍受着風、浪,那本就揚得不高的帆在風中肆意地狂舞着,但最終,沒有落下。家的温暖,於你而言,就像清水緩緩流過指尖,有那麼一天,會漸漸淡漠在心底。親情之愛,在眼睫閃動的瞬間,已飄飛不見。歲月為何要將你的那隻眼當做紀念?無人知曉。在生命的終點,你悄悄地拉上帷幕,從此,你靜默在了大家的世界裏。

老王,縱使生活再無情,你也依舊是那個真誠的你。歲月輪迴,光陰似箭。你為他人奉獻着,且不求回報。你從不吝嗇一分錢,從不謀取眼前的一絲利益。你堅守,你執着,山河的變遷並沒有讓你就此沉淪。也許,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祥子的影子,但你,比他高潔,比他堅定。周圍時不時的烏煙瘴氣該是多麼燻人,你依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燈塔,也依舊卑微,但你,從不動搖。

那一份“最後的禮物”,亦不知凝結了多少的心血。也許擁有了他們,你可以繼續感受世間萬物,你可以看到光亮,看到温暖。可你沒有。你知自己與楊先生的情誼深厚,縱使病痛已將你折磨得麻木,你還是用一顆樸實善良的內心,讓我們熱淚盈眶。

老王,大家只能這麼稱呼你了,我終不知你從何來,終不知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亦平凡,亦偉大。歲月的磨難使得這麼多人忘記了自我,心甘情願地陷入世俗。你沒有。

物質上的支持本可以讓你的生活有新的希望,你也本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你沒有。老王,我看見你的背影,漸行漸遠,終,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9

傴僂的身軀,纖瘦的臂膀,那焦急的神情,滂沱大雨前,誰,還在苦苦奔波?

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一個勤懇勞作的拉車伕,在那個浮滿殘酷的夜隻身一人離開這個無情的世界。我想任誰在讀遍其中滋味之後都會淚流滿面吧。可事實上有很多人在為賦新詞強説愁,道人不解愁滋味,向他人痛訴着自己的艱辛,他們在説這句話時不知道貧瘠的山區裏渴學的孩子們仍舊用着那破舊不堪,被城裏人白眼視之的書桌上,卻以比他們高百倍千倍的認真在作業上演算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煤區的人揹着百斤的煤來回的走幾百米的路程僅僅只是為了賺取維持家計的生活費用;不知道姐妹抓鬮讀書那個有書讀的妹妹卻哭得淚流滿面。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王是不幸的,得了惡病,身世無人知曉,從不受人重視,受惡意攻擊,他的艱辛沒人理解,也從不會有人在乎。可是隻有這樣的人才更懂得感恩。帶送冰塊,車費減半;載病人不要錢,拿錢後還不大放心;給改裝三輪裝護欄,為客着想,這個忠厚老實,心地善良,知恩圖報的人才值得去敬愛。以自己完整的善良去無視別人的惡意嘲諷,無法做偉大的事,但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於斯,老王做了最好的演繹。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馬蘭花任風吹雨打都不怕,這就是善良。那些平平淡淡生活的人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卻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於作者楊絳而言,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卻絲毫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老王那顆金子般真摯而誠懇的心應當博得我們每個人的喝彩!

在我看來,沒有人是失敗者,沒有人需要被放棄,世上每個人都當是贏家,心中若是盛了滿滿的愛和寬容,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懷平等博愛之心,這個世界便因你而折射出耀眼的色彩,你便是勇士,便當永垂不朽!

老王最後孤苦伶仃的死去,但正如村上春樹所説“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於我,於那些心存感恩的人,老王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想,若是我,只要我付出了,自己問心無愧就好。愛是付出,欲是索取。一個善良的人便是一個發光體,哪怕是暫時沒人發掘,你仍舊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人!

於我,老王教會我如何去愛,給我寬容,讓我明白,這世間的真性情,是我們真正需要弘揚的美德!

楊絳《老王》讀後感 篇10

相信讀過這篇文章的人無不被悲苦不幸卻善良真誠的老王深深打動。老王的感恩之心是平凡的,卻是最真摯的。時刻敲擊着我。

老王,底層的人力車伕,常常有“失羣落伍”之感,沒有親人,“沒出息”,有一隻田螺眼,住在破敗的小屋裏。但就是這樣“卑微”的人,卻有着自己高尚的靈魂。“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價相等,車費減半”,特別在默存去醫院時他堅決不肯拿錢,啞着嗓子悄悄問我還有錢嗎?一個“悄悄”,一個“啞”寫出了老王的善良,他怕丟了楊絳面子。可楊絳對老王的情感,對老王這種心態,有點像現在的人對那些在建築工地上勞動的建築工人一樣。他們感激建築工人給城市帶來的變化,同情他們的辛勞,但他們從來只把他們當作民工,當作下層人民,甚至時時刻刻提防他們,怕他們給自己帶來麻煩,給城市帶來不安。

楊絳對老王付出的情感頂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殘疾,同情他的貧困。老王對楊絳是親人般的愛,而楊絳付出的頂多是憐憫。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香油和雞蛋是奢侈品,老王花了多少時間積攢下一桶油,他不給同院的窮哥們,不給他的侄子,只是因為在那荒涼的年代,在那勢利的年代,他沒有知音,沒有親情,他在這人世間唯一覺得給他温暖記憶的是楊絳一家人。他覺得楊絳尊重他,理解他,以至他要在生命的迴光返照的時候,去感謝她。去和他這一輩子最親的人告別,或許他希望得到心裏安慰,或許他希望得到臨終關懷。

當老王説我不是要錢的,楊絳解釋説:“我知道,我知道。”其實她並不知道,在那一瞬間她只知道用物質交換精神,她把人世間的東西看得太狹隘,太複雜。老王需要的只是一點臨終關懷就那麼簡單,她卻本能地拒絕了,幾年過後,她才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托爾斯泰説過:“理解是愛的別名。”楊絳不理解這種大愛,她本能地拒絕了和他不是同一階層的底層人。知識分子的清高讓她看不到老王人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輝。

因為字裏行間讓人看不到楊絳温暖的心腸,“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面如死灰,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裏的殭屍,骷髏上棚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面對如此虛弱的老王,他沒有一句問候,沒有請他進屋,沒有送他下樓,她不知什麼疾病,也不瞭解用什麼藥,老王去世十多天後竟然才從老李那裏順便知道,竟也不問葬在哪裏。

楊絳對自己的冷漠僅僅用“我不懂,沒多問”來為自己開脱。字裏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冷冰冰的俯視,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紀伯倫説過:“別人請求,我們給予,這是美好的;別人沒有請求,我們給予,這是更美好的事。”但楊絳在此時做的,沒有讓我們感受到美好,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不同階層之間的不平等,不同階層之間的隔膜。她不主動示好,她僅僅站在心靈的高處,偶爾以一種憐憫之心去伸出援助之手,她沒有做到以心換心,用平等心、真誠心、關愛心去交換一顆老實心、善良心、厚道心。

現代生活中是否還存在老王?但願他像老王卻又不是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