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國學的天空》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1W

關於《國學的天空》讀後感多篇由本站會員“zhendaoaaa”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關於《國學的天空》讀後感多篇

素來對國學懷有一種崇敬之情,覺得它那樣高高在上、觸不可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國學的天空》讀後感7篇,歡迎借鑑參考。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一

上個學期期末的時候,語文組推薦了準備自招的書目,隔壁班的語文老師推薦的就是這本,個人讀下來覺得挺好的,對孔子、孟子、莊子思想的解讀都是通俗易懂,看起來很輕鬆的,老子可能有點費腦子,總體來説作為一本國學入門書還是很親切的,見解也都很獨到。

主要來講孔子吧。因為學校里語文課也有上《論語》嘛,考試也會考論語題,我每次大考前都會把論語的教科書看一遍,好多句子書上的釋義都爛熟於心了,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觸特別深。最鮮明地一個感受就是,讀《論語》切忌只觀一家之言。

比如説,對於曾參説孔子指導以忠恕貫之,教科書非常認真地解釋了而且很當回事,《國學的天空》中認為曾參當時還年輕,從師不久,是孔子教育失敗的案例,孔子之道應以仁貫之。

又比如,關於曾點之志,浴乎沂風乎舞雩,孔子贊同的原因,語文老師給的標準答案是這是社會實現大同時才有的景象,而《國學的天空》中認為曾點之志好在順乎條件,沒有特別要求什麼,像子路啊冉有啊公西華的志向就前提條件是有個國家給你治理。

《國學的天空》也有提出更深一步見解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宰我三年之喪一問,它在教科書基本理解的基礎上,提出孔子的説法集中了生理、倫理、心理,這些深刻的見解都是畫龍點睛之筆,在學校裏教過一些基本的想法之後去讀,很有意思。

我認為,如果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修身,為了治國平天下,在教《論語》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告訴學生解讀論語不可只聽一家之言,而應在瞭解前人的各種解讀的基礎上構架自己的理解。可惜,應試的要求正與之相反,一方面,這使《論語》很大一部分價值得不到發掘,另一方面,這就少了很多樂趣,實際上,無論是《論語》,還是孔子,都是很有趣的存在。雖然我在課堂上由孟老師生動的講解也有所體會,但課外讀起來感覺真的截然不同。

順帶,在這裏,我要大力誇一誇我們的語文老師,並不是説他突破了應試的要求,而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並讓我對《論語》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孟老師好啊!我吹爆孟老師!

説實話,我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些詫異。以往在我心裏,儒墨道法都是和西方哲學一樣燒腦的存在,但這本書實在讀起來太順了,就跟某些人生勵志讀本一樣,很實在,和西方哲學著作相比很地氣。原因大抵是它側重於處世哲學,而西方哲學更側重於為世界構建一個框架。處世哲學,説白了,就是怎麼做人,其實道家一樣,再怎麼談道可道非常道,還是會強調要無為。

處世哲學是一個很難去講的東西。首先,你無法去評價它,定位它。因為研究處世哲學的人讓人覺得好像活得太累,老想着這麼把人做好,跟那些看破紅塵的人比就隱隱低了一等。但無論你活得多麼超脱,你看得多透,終究得受七情六慾的支配,終究得活在社會聯繫中,終究得和喜歡的不喜歡的人打交道,經歷這樣那樣的事。這是很現實的事情,沒人逃得了現實。

其次,處世哲學是散的,它很難建起一個框架。我前兩個禮拜給自己佈置過一個思考題——我想交什麼樣的朋友。一開始我覺得吧,要人好,那什麼樣的人算好。要境界高一點,不能俗,眼裏只有名和利,那境界高又要怎麼體現。要坦誠,虛偽的人不可深交。我就好像用手指去堵蓮蓬頭中噴出的水,總是沒法堵滿。最後我沒有得出任何結論,這是唯一一個我毫無頭緒的思考題,想法很多,卻沒有一個可以作為可靠的立足點進行發散和推敲。

以孔子為例,仔細思考可以感受到也是一樣的。孔子崇尚因材施教,就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問,他給出的答案也不一樣,從這點也可見一斑。正因為怎麼做人不是一個具體可以整理、歸納説出來的,所以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

不可否認,孔子為人之道核心是仁,生理、心理、倫理通過禮的形式架構起了仁,給人感覺他好像隱隱約約構建了一個框架,但其一,這個框架是模糊的,怎麼理解有不同的説法。其二,當你再把中庸之道啊誨人不倦啊周而不比啊等等一系列雜七雜八的東西全塞進去的時候,就會無奈地發現這些都是散的,塞進去就亂了,像是一地寶石的碎片,每一片都熠熠閃光,可它們沒法拼成一整塊。

正因為它散,所以逐塊理解就比西方哲學那種體系式的理論簡單多了,真的無障礙閲讀。

説到底,人本身無高下之分,促使高下之分產生的是標準。但我相信,確乎存在“聖人”。

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影響下,我對“人”這個名詞很敏感。“他是個人”,這樣一句話,包含了極為豐富的信息,比如他會恐懼,他會孤獨,他會感到開心也會感到難過,這些都是最淺顯的。為了進一步解釋,我舉一個詞為例子——“幸福”。我依稀記得我在哪講過,在幸福面前人是平等的。這在一些童話裏有完美的詮釋,我就不再贅述。所以這個比法律還公平的存在是哪來的?我認為是人性,而人性的存在源於人,因為這個人是人,所以他有人性,因為他和其他人一樣有人性,所以他在對幸福的感受上與他人沒什麼區別。這話乍聽可能有些不可理喻,我僅希望以此表達人生而為人的深邃意義。

由此,人格的發展,在不同的時代也是平等的,這也孔子成為聖人的原因。有一些標準可以將人格劃分為不同的境界,而孔子正處在那個最高的境界,譬如老子、莊子,或許還有楚狂接輿,都和孔子一樣處在那個非同一般的境界。但其他人,孔子的門生,什麼子路啊子貢啊冉有啊公西華啊等等都沒有到那個境界。再後來活在陽儒陰法下的眾多儒生更是與俗人無異,我大膽地説一句,正是這些人僵化的解讀玷污了孔子的學説。通向至高境界的道路不可能是教條化的,正如北野武在《真相兇猛》裏寫的一句話,“要把一個知識變成真正的知識需要讀很多的書,這道理亙古不變。”這些真正有無窮的價值的事物,都是可言而不可言的。它需要積累,需要思考,需要沉澱。

而到了那個為聖的境界的人,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他們都對人性中愛的成分有深刻的體悟,都享有精神上的自由,後世對他們的評價有高有低,但那都是後世的評價,後世算個什麼,我説得尖鋭一點,那都是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作出的評價。

補一句,關於愛和自由這兩點,國學方面我並未讀到過確切的論述,是我在閲讀的基礎上自己歸納的,主要可參考書目是《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大革命講稿》、《愛的藝術》,也基於我對一些思考人性的電影的感受。具體來講,譬如家國情懷,是對人類對黎民百姓之愛的展現。對他人真誠,也是由愛延伸出的對他人的信任。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則,不為外界所動,這是精神自由的具化。這些是通的,我在讀這本書前就想過很多,在讀孔子的想法時甚至會有一拍即合的感動,或者有時是“哇又是這套我自己心裏就是這麼想的呀”的毫不謙虛的感歎。我摸着我的良心説,我為我想到了這些感到驕傲,我堅信我會同樣成為那樣從容且豐富的人。

所以你活在互聯網社會並不比活在農耕社會幸福,你想活得像孔子那樣高明,難度並沒有多大變化。所以孔子是聖人啊,是我們應當崇敬與仰慕的人啊。

最後對處世哲學,我想再説一句。

如果是為了怎麼做人而去讀一本教你怎麼做人的書,是沒有用的。因為為人處世中應當怎麼做,是現實中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產生了困惑,發生了矛盾,而自然而然地想到調整自己的做法來和別人相處得更好,《危險的心理諮詢》是典例,我為別人看到了我有瑕疵的一面而感到焦慮自卑,因此我應當更加更真誠地面對自己,悦納自己的不完美,也真誠地面對別人,通過與別人的交流來消融隔閡、相互包容,這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如果你為了功利的目的去看書,就跟看學習經驗一樣,説真的,沒什麼效果。

但另一方面,你看書看多了,吸收其中的營養來豐滿自己,自然就會學會怎麼做人,學會怎麼充實自己的內心,獲得由內而外的快樂與寧靜,這是一個薰陶、浸染的過程,聖人的處世哲學由此逐漸構架。

我自我反思,我這個人,沒什麼家國情懷,在看人上有時或許有些假清高。路總歸長着,希望我會成為更好的人。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二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麼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説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後不住地誇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裏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後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裏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裏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鬥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髮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僕”,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並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後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裏感悟真諦吧!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三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並且能看懂的書。

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説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

對於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

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於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於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着?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遊。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於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後,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説頭。

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鑑。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對於中國的士人來説,儒家之學可立偉業,道家之學養天年。兩家之學為中國讀書之人提供了兩條可以選擇的路,此路不通還有一條,眾人又何樂不為呢?

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道家仍可存在發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有關。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四

中華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燦爛的歷史,《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裏就融匯着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我們國小生閲讀,每首古詩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 使 繁 宂 的得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

剛開始讀《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時比較累,但堅持下來發覺並沒有那麼難理解。讀多了,讀書的速度就變快了,讀完一本書後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讓我更加喜歡經典了。

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第五單元“四時田園”這一部分,它用許多古詩來教育我們:做人要勤勤懇懇,不能懶惰。以前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懶惰,什麼事都讓別人幫我做。值日時,我是組長,我就讓那八個組員打掃,我則坐在凳子上悠閒地唱着歌。最後,由於組員不合作,沒打掃乾淨,老師批評了我一頓,我心裏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湧上心頭。哎,都怪我!讀了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從今以後,我漸漸變得勤勞了。就説去年吧,學校有縣裏領導來檢查衞生,我們組由我負責打掃衞生,在我的牽頭下,我們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為此,還受到縣領導的表揚呢。當然,這得歸功於經典誦讀!

經典誦讀中,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言論也讓我們值得去學習和借鑑。在《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又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雖然我成績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試驕傲情緒不斷滋長。對於身邊學習比我差的同學總是不理不睬,家長、老師説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當我讀了孔子的話時,又反省了自己,覺得很慚愧。連知識淵博的孔子都那麼謙虛,何況一個小小的我呢?從此以後,我變得很謙虛,經常向我身邊一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百萬綠絲中的小苗吸收營養的成分。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讀之如沐浴春風,我會讓它永遠伴我前行……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五

在中央黨校的一段講話中説道:“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種文化交融貫通的現代社會,我們大多數人逐漸摒棄了彙集中國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國學文化,片面地認為我們的“國學文化”是落後的、帶有封建殘餘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謂先進的西方文化。

事實上對於各國文化,如果我們用辯證的眼光來看的話,在其積澱傳承的過程中都會有精華也有糟粕,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的“國學文化”有很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比如:提倡修身齊家、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等,我們如果將國學中的精華挖掘出來,在幼兒園裏,從兒童時期對孩子進行薰陶、浸潤,就能達到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據調查發現,在中國,由於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會性問題:缺乏愛心,不尊敬長輩,蠻橫,自私,合作與分享能力差。

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如果我們在幼兒園適當導入國學與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在培養兒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話説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事實上成年人的很多行為習慣、人格思想在7歲以前就已經形成並影響伴隨我們的一生。因此,筆者認為在幼兒園階段開設國學經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兒園開設“國學”經典教育,以《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經典文章為教材基礎,通過誦讀原文、模仿動作、再現情境等教學手段有效地將“國學文化”傳遞給兒童。

那麼,怎樣在幼兒園有效地開展國學文化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呢?

1通過多種手段與途徑,培養幼兒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對於幼兒來説,如果只是枯燥的讀書,時間一長難免失去興趣。教師應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合理運用多種手段來輔助經典誦讀,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刺激來激發幼兒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1.1講述故事法

講故事是幼兒十分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將國學經典中的小典故,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講給幼兒聽,揭示傳統文化經典中的道理,幼兒感興趣,容易聽得進去,學得也輕鬆。

1.2圖畫法

古詩文經典比較難記,將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圖畫、動畫等形式,可以使古詩文經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時還能有助於記憶。幼兒形象思維佔優勢,在引導他們背誦一些文字艱深的古詩文經典時,如果能利用Flash動畫將枯燥艱澀的文字轉化成圖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記憶,而且有助於增強他們對古詩文經典的學習興趣。在活動開展得比較好的基礎上,還可以組織幼兒自己給文字配上圖畫,不斷加深幼兒的理解。

1.3趣味遊戲法

將誦讀的內容融入到幼兒最感興趣的鍛鍊與遊戲中,是增加兒童學習興趣的好辦法。伴隨經典的唱誦,孩子們做着創編的扇操、拉手操、武術操、椅子操,氣勢磅礴,直擊兒童心靈。在孩子們户外的器械活動中,把孩子們熟記的《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編成橡皮筋、長繩、“跳房子”的新跳法,讓孩子玩起來不念就不行,快樂地念唱鞏固;在“翻膠線”、猜拳、手指戲等小遊戲中,經典詩詞的唸誦也成了完成遊戲的規則背景。將“經典”教育巧妙移植到多種活動中,使活動富有“趣味性”。

1.4多種感官訓練法

在指導幼兒開展誦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借鑑多種藝術手段,如組織開展吟詠、朗誦、唱歌、跳舞等活動,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對古詩文經典的感受力。

1.5情境表演法

大多數國學經典都是比較深奧難懂的,是幼兒難以理解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義,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適當的情境,通過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奧難懂的經典變為直觀形象的表演,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以致用,讓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1.6比賽競爭法

幼兒園還可以組織舉辦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文藝匯演和各種比賽,形式包括朗誦、吟唱、講故事、背誦比賽、合唱、相聲小品、遊戲等,以此檢驗誦讀活動的成效,激發幼兒更大的興趣。

2家園互動,合力培養幼兒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

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重在“合力”。我們力求實現“雙邊互動”,用參與性、最生動的方式讓家長始終“和孩子一起”。比如在班級中建立了“流動麥克風”制度,讓小小的錄音筆在每個兒童的家庭中流動,錄下親子共同誦讀的章節,在全班播放並領誦,每月評比“金話筒”;以“經典長廊”為載體讓家園同行,我們在幼兒園長廊以“活動夾”懸掛可自由取放的國學經典誦讀卡,家長每天都可以與孩子一道取一張卡片回家,根據內容或與孩子共同誦讀,或講述給孩子聽,或朗讀給孩子欣賞。每天,要求家長安排5-10分鐘與孩子共同誦讀此內容,並由孩子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和對家長參與的評價。

“滴水能穿石”、“積少能成多”,國學教育貴在堅持。努力把握好長時期“一滴水”的份量,始終保持孩子們“樂學”的狀態是國學教育的根本。滴水會累積起穿石的力量,滴水能彙集成江河的豐富,從孩童開始,從小蓄積起來的民族的美德與智慧終將厚積薄發。

幼兒園的國學文化教育旨在讓孩子常常耳濡目染於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孩子純潔無暇的心靈裏,播撒下真、善、美的種子。我們相信,“國學文化”的價值將會伴隨兒童一生,傳統文化的精髓滋潤將扶持他們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揚帆啟航。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六

小時候知道孔子,好像是在批林批孔和打倒孔家店開始的。那個時候才剛剛記事,我是在大字報和標語中知道了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作為維護封建皇權和倫理的理論基礎,是大毒草,是被革命的對象。對孔子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封建舊制度的代言人,是一個矇蔽中國老百姓幾千年的偽君子、大壞蛋。那個時候,我們把他叫做孔老二,對他只有蔑視和憎惡,沒有尊重,沒有一點點好感。

隨着年齡的增大和國家對傳統經典教育的恢復,慢慢對孔孟之道的瞭解多起來,孔孟之道不再是大毒草,孔子也不再被人們鄙夷的稱作孔老二。後來,自己買了《論語》,也就是為了看《論語》而看,好似在學習古文,在記憶其中的經典名句,對孔子學説的認識並不深刻,也不繫統,也沒有多少體會和感受。

真正的對孔孟之道精髓的理解,是看了《國學的天空》這一本書。應該説,我們對於孔子學説的學習和教育還是確實存在很多偏見和不足。傅佩榮老師對於孔子學説的演繹,深入淺出,他總結了孔子學問的三個特點。即學習傳統、學思並重、學行並重。

學習傳統,在孔子時代指的是學習五經六藝。孔子不僅學習傳統的智慧結晶,也習得傳統技能。所以他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展現為一個人才的典範了。現在需要學習的傳統,就應該包括我國自古至今所有文化的經典之作,也應該包括其他文明的經典之作。學思並重,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僅僅知道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思考,否則一味接受外來的資料和信息,沒有一箇中心思想予以統一,難免導致混亂。在這一點上,就要按照哲學中的“揚棄”處理,對任何事物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絕對化的錯誤。既要有發揚、保留和繼承的“揚”的過程,也要有拋棄、克服的“棄”的過程。既要要去其糟粕,也要取其精華,要有批判,也要有繼承。學行並重,是要注重實踐,特別是道德實踐、社會實踐。好學首先要降低物質的慾望,還要在言行上磨練自己,然後在向良師請教的基礎上使自己走上正途。我們要認真對照學習毛主席的《實踐論》,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由表及裏,由感性到理性,瞭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繫,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髮揮自己的潛能,不斷提高自己勝任本職、服務社會的能力。

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髮揮自己的潛能,不斷提高自己勝任本職、服務社會的能力,就要從自身做起,珍惜寶貴的時間,利用一切時間來學習,象書中講的老人粘蟬一樣,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在有限的生命區間裏掌握足夠的知識和本領,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成就一份事業。成就一番事業,還應該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研讀經典的目的,就是要在學習中瞭解過去幾千年社會發展的歷程,從經典學習中學習經驗,在實踐中提高自己,在主動把握自身走向人生正途的同時引領大家一起造福社會,擔負起社會的責任。這也就是學到了儒家的入世情懷。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僅是讀了一本書,更不是把其中的隻言片語拿來運用,而是在學習中領會書中的精髓,讀經典,悟人生,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對照自己的責任,每日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反思自己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而在創先爭優實踐中自覺地修改不足,提高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國學的天空》讀後感七

人人都能看懂的國學入門之作,用孔、孟、老、莊的智慧解答當代人的心靈困惑。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讀完本書後我一直在想,這本書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哪一節呢,我的頭腦中立刻出現孝敬父母這一章,孔子認為,孝順出於子女愛父母之心,這種愛心自然表現為和悦的神情與利臉色。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一些獨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裏忙碌着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優慮。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在此,我想結合本書中的一個小故事來談一下我的思考。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裏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説:"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説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儘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