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征讀後感600字(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1W

長征讀後感600字(精彩多篇)

《長征》讀後感 篇一

《紅軍長征的故事》這一本書中描寫了當年戰爭時期中,紅軍們爬雪山、過草地等一些不怕艱難、不怕犧牲的故事。最讓我難忘的是,當這些戰士剛進入紅軍隊伍的時候,竟然就已經不把“死”放在心上了。為了祖國的和平,他們真是了不起!

紅軍長征中的一個故事讓我至今還記憶猶新,那就是關於戰地女傑——賀子珍。1935年4月初,紅軍們趕到貴州附近的五里排,突然他們的頭上有一羣敵機,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裏、坡地上,但躺在擔架上的紅軍傷員根本動不了。賀子珍連忙去疏散傷員,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賀子珍被炸傷了,不過好的是敵機在這時候飛走了。

醫生給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又給她做了全身的檢查,發現她的頭部、上身和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大汗淋漓,但卻一聲不吭。終於,賀子珍身體淺層的彈片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最後一行時,我心裏真是激動極了,暗暗地想,這些壯舉簡直是中國戰爭史上前所未聞的,這些英雄都是些平凡的人,但他們卻是那樣堅強、勇敢、自信。我也要像他們一樣,雖然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但我也要堅強地面對一切,讓自己自信起來,變得更棒!

《長征》讀後感 篇二

在“長征”這個在人類歷史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進行時,小到十二三歲的小紅軍,大到40多歲的從國民黨“中央軍”跑出來的老紅軍,都正隨時準備慷慨赴死,毫無遺憾地、光榮地赴死。在每500米就會死一位紅軍的道路上,用血肉為理想架起橋樑。當國民黨軍隊看見紅軍純粹硬碰硬的進攻時,他們驚訝一幫“土匪”怎麼會這樣死得從容不迫,驚訝這些一隻腳跨在陽間、一隻腳跨在陰間的戰士是怎樣擁有了這鋼鐵般的意志。

即使是馬克思、恩格斯這樣敢“想”的思想家,肯定也無法相信這些農民竟能創造出像“長征”這樣平常人不會相信的奇蹟。這樣的意志和信念,來自於建立一個平等社會、讓人人都過上好日子、在現代人看來並不算遠大的夢想,或是來自於險惡的白區裏羣眾送來的一碗開水。這些其實就是信仰。

信仰,其實就是長征的中堅力量,一種只有在特定環境下創造,卻又可以輕鬆創造的一種能量。平常的理論都是物質創造精神,而信仰卻能讓精神締造物質。當一羣飢餓勞累的狼看到一頭鹿時,一定是信仰的力量才能讓它們在體力完全透支的情況下繼續追逐獵物。同樣,當紅軍戰士們想到自己的戰鬥可以使更多的羣眾過上好日子,乃至全國都開始那絢爛之夢時,而他除自己和生命之外卻一無所有,他也一定會竭盡全力,在並不算高深的信仰的力量引導下前進。雖説信仰既不能讓戰士們刀槍不入,也不能讓戰士們力大無窮,卻讓戰士們能夠無畏地、保持理智地發出人生最耀眼的光芒。

看過《長征》,我才明白了信仰的力量,一種“出身卑微”卻能“書寫傳奇”的力量!

《長征》讀後感 篇三

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一個偉大的奇蹟,它穿越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它為中國的歷史寫下了一篇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史詩,它更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驕傲。

《長征》中的每個故事使我記憶深刻。飛奪瀘定橋,敵人有先進的武器,堅固的碉堡,卻抵擋不住紅軍戰士們對革命激情;過草地,★★紅軍戰士們面臨飢餓和危險,冒着槍林彈雨,克服困難;翻越大雪山,紅軍戰士們被飢餓和寒冷折磨,但他們以頑強的毅力、懷着對革命勝利的渴望終於成功了。在長征中他們翻過了18座崇山峻嶺,渡過了24條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個省,經過了62個城市。他們以一種不怕困難的精神,用自己的足跡征服了二萬五千裏的路途,最終成功會師。雖然前方是困難重重,炮火猛烈,但他們為了革命,甘願獻身,為了新中國,不懼死亡,他們用熱情創造了中國革命的輝煌明天。正因為紅軍戰士們這種信念,才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精神。

《長征》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教育課,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會有坎坷,會有迷茫,最關鍵的是讓自己心中有一盞明燈,現在和平年代不需要面臨槍林彈雨,不必忍飢挨餓,但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還會遇到困難,有些同學遇到難題就不再去認真思考,而是把乞求的目光轉向父母,過分地依賴答案。如果照這樣下去,何時才能獨立解決困難,怎麼做祖國的接班人,怎麼做21世紀的主人呢?

我們應該向奧運健兒和航天英雄學習,發揚“長征”精神,困難面前決不低頭,用民族偉大智慧迎接挑戰,努力學習,以祖國的興衰為己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長征》讀後感 篇四

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紅軍長征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故事寫到,譚友林在進入草地時得了傷寒,病得十分嚴重。同志們給他做了東西吃,他一丁點也咽不下去,只能天天喝水。譚友林的右臂上本來就有傷,這樣一來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更嚴重了,傷口每天都能擠出半杯膿血。草地的氣候變化無常,難以猜測,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暴雨,譚友林因為發燒,他貪圖涼爽沒有及時披上牛皮做的遮雨斗篷,這一場雨加重了病情,差一點奪去了他的生命。等雨一停,他剛下馬就昏到在帳篷前。等他醒來,發現大家都因為擔心他,勸他坐擔架。可譚友林拒絕了戰士們的提議,他怕因為自己連累了他們,冒着生命危險,繼續在草地裏前進。到後來,經過楊醫生的精心治療,還有同志們的關心和愛護,他的身體才慢慢好了起來。

讀完這個故事,想想我自己,和譚友林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呀!記得在我六歲的時候,有一次生病發高燒,體温有41度,每天在醫院掛鹽水的時候,我總是哭哭啼啼的,沒有像譚友林那樣堅強,忍着病痛繼續長征,我和他們比,實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太渺小了。他們是真正的革命戰士,我們應該多讀書,瞭解革命烈士們的故事,瞭解他們的生活,去回顧他們在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上的艱苦生活,激勵自己在幸福的新時代,好好學習,健康成長!

《長征》讀後感 篇五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這是《長征組歌》裏一首歌的開頭,這足以説明紅軍在爬雪山、過草地時的艱辛。

紅軍在爬雪山、過草地時是最艱難的,雖説這一段路只是長征中的一小段,但這卻是最艱苦、最磨鍊人意志的一段路。夾金山、夢筆山、亞克夏山、昌德山、達古山,這是紅軍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海拔均超過4000米,極其兇險。松潘大草地是中國海拔最高、最兇險的草地。

只聽這些山的名字,我們可能都會畏縮。紅軍要在幾個月的時間翻過五座大雪山和一片巨大的草地,真是無法想象,而四面八方到處都是國民黨的追兵,還要處處提防。

紅軍缺衣少食、超強度的跋涉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無法體會的。

那麼,靠着什麼使紅軍戰士在面對嚴寒、飢餓、缺氧以及死亡時都能勇往直前呢?只有一種精神才能使普通戰士做到這一點,那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天,可望而不可即,高於天就更不可能了。但是有這樣一羣人,在他們心裏,革命精神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他們面對困難與艱險絕不退縮,而是捨生忘死,勇往直前,他們共有一個名字一一紅軍。無數的困難與磨難都被他們踩在了腳下,他們是錚錚鐵骨,是一支偉大的鋼鐵部隊……

長征途中,屍骨累累,紅軍戰士們有的餓死,有的凍死,有的病死,看着面前自己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他們忍住悲痛,戰勝嚴酷的環境。革命精神考驗着他們的意志,就是這種精神支撐着他們一步一步翻越雪山,走出了沼澤,為我們後輩換來了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正是有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念,紅軍才能穩穩當當地紮根在陝北那塊黃土地上,並在解放戰爭中橫掃千軍,所向披靡,也才能在朝鮮戰爭中讓目空一切的聯合國軍乖乖認輸。有這樣一支部隊,中國必將無敵於天下……

《長征》讀後感 篇六

長征,這麼一個幾乎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的名詞。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帶給中國,乃至世界極大地震撼!

而王樹增所寫的《長征》,並沒有特別華麗的文筆,而是用樸實的語言,刻畫出一段宏大的歷史。

二萬五千里長徵是世界的一大奇蹟,是中國的一筆榮譽。在兩年的時間裏,各隊紅軍憑藉過人的智慧和不怕死的精神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等等。在翻雪山、過草地與此同時,還要面對身後強大敵人的追擊,圍堵。這使得紅軍人數驟減。

紅軍戰士們一共翻過了18條山脈,其中有5條還是雪山。渡過了23條河流,經過14個省。當有些時刻,沒有乾糧,戰士們就只好挖野菜、草根或樹皮。他們甚至還會吃自己的皮帶。

在這麼嚴峻的情況下他們面對的是,自己簡陋的裝備,還要跨越重重困難,身後還有數十倍的敵軍堵截,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死無全屍。

但他們沒有放棄,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將自己、組織和國家綁定在一起,義無反顧地背上了拯救中華於水深火熱之中。

如今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更應當居安思危,想想那些為了如今的和平而犧牲的烈士,要對其抱有崇高的態度。

紅軍戰士們,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這一段偉大的歷史。我們應當以他們為榜樣,在學校要努力學習知識,將來成為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習他們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精神,遇到了困難不要輕言放棄,要敢於面對它。

《長征》讀後感 篇七

在1934年末,有一羣人,有一條路,他們走了兩萬五千裏,靠雙腳丈量了大半個中國,縱橫十餘省,戰役600多次,用炮火和血肉撕裂的黑暗,1十萬英烈的犧牲,這條路叫——長征,這羣人叫紅軍,而故事的主人公,説的的便是這些人,以及他們的精神“長征”。

每到自己閒暇的時候,腦海裏總是慢慢掠過一件又一件英雄事件,記得《長征》中有一段寫道,在12月份的一個下午,政治部主任羅兼桓為了擺脱敵人的追擊,羅兼桓帶領自己的一部分官兵勇度湘江,江水冰冷入骨,但我們的紅軍戰士沒有退縮,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的精神,毅然渡過湘江。

在王樹增先生《長征》的紀實文字中,我深深被紅軍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衞祖國的愛國精神,感動着,與那時的時代相比,我們的生活已經説不清,有多麼幸福了。在那時,雖是一個人才,英雄輩出的年代,卻也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在那時,雖説孕育了一大批思想解放家,卻也是一個多事之秋,屍骨殘骸,民不聊生的年代,像我們這樣幸福的生活,是他們做夢也不敢想的事情,但他們追求不止,一直為之奮鬥。

在曾經愛國是雙腿,雙臂,是十八歲血染的青春,是一個人一個連營的性命,是那聲豪邁地向我開炮,而現在只不過是舉手之勞,對於我們也不過是好好學習,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推脱呢?因為他只不過是需要每個人進一點點微薄之力,僅此而已,為此,希望我們永遠銘記“長征”精神。

《長征》讀後感 篇八

對於我們生長在幸福、快樂的現代生活裏的孩子們來説,什麼是苦、什麼是累幾乎從來沒有切身的感受,但讀了《長征》這本書之後,終於知道什麼叫千辛萬苦,什麼是恆心和毅力,什麼才算真正的英雄!

兩萬五千裏的長征,紅軍叔叔們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面對寒風凜冽,冰雪覆蓋的高山,紅軍叔叔、阿姨,甚至有的年齡小的只能叫哥哥的戰士們,沒有吃的,就吃炒麪,到後來甚至吃煮的皮帶;沒有太多穿的,有的只能靠吃辣椒禦寒。經過漫漫草地,遇到的卻是可怕的淤泥和沼澤,陷阱去就會再也爬不出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倒在了長征的路上,可是紅軍叔叔們卻有着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英雄氣概,他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用超乎想象的努力和艱辛走出了一條前進的道路。這既是一條淬鍊意志的艱難之路,也是一條生命之路。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每一個故事都深深地觸動着人們的心靈,就像書中寫的那樣: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想想現在的我們,始終沐浴在陽光明媚的春天裏,衣食無憂,歡聲笑語,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在老師、同學們的關心下不斷進步。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卻因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這和紅軍叔叔們比那該差的多遠啊!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堅強的意志和不怕困難的鬥志;學習他們那種頑強的毅力和不怕死的拼命精神。在國家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強大的今天,讓我們珍惜時光,勇於拼搏,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為祖國更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長征》讀後感 篇九

《長征》這本書是由王樹增先生所寫,他寫的書都是關於紅色經典的,除了《長征》,還有《朝鮮戰爭》、《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長征》這本書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等等。

這本書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紅軍戰士們整整二萬五千裏的長征。王樹增為了完成這本書,收集了許多資料,採訪了許多親歷長征的老紅軍,數度行走長征路線,終於完成了這本60多萬字的《長征》。

二萬五千裏的長征途中,紅軍面對的是什麼?是高山懸崖,冰山雪地;是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在這期間,他們吃野菜,吃草根,甚至吃樹皮,吃石頭。這令人感到絕望的險境,卻被這隊令人熱血沸騰的戰士戰勝了。這就是紅軍,在寒冷的雪地中,身着薄衣,飢寒交迫,是什麼讓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呢?是堅強的意志。

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有這麼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説的就是紅軍,在經歷了沙漠雪地,渡過了雪山激流,經歷了酷暑嚴寒。

長征的勝利是革命戰士用他們的生命與鮮血鋪出來的,我們更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雖然長征已經成為歷史,可我們不能忘記紅軍精神,我們應把紅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好好學習,用科技強國,沿着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

《長征》讀後感 篇十

讀了《七律·長征》這篇作文後,時我無比敬佩紅軍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英雄氣概。

紅軍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的正確引導下,取得了四次勝利。以後,由於在王明路線的錯誤引導下,第五次“圍剿”以失敗告終。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進行長征。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長征全程二萬五千裏,這期間,紅軍翻越了連綿起伏的五嶺山、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穿過荒無人煙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經過了11個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條大河,最後,穿越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在長征勝利結束以後,毛澤東同志以及其輕快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滿懷豪情的《七律·長征》。這首是濃縮了長征途中的艱險、曲折和悲壯,震撼了我的心靈。

毛主席多次為紅軍的英勇而慨歎,多次賦詩言聲。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軍排以上幹部大會上朗誦了這首詩。

《七律·長征》這首詩,是我領略了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和高昂的氣質,更讓我敬佩紅軍戰勝艱難險阻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