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5W

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是一本世界名著,在讀它的時候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為裏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劇情等,都要用一個外國讀者地方身份去翻譯,下面常常備註着他國語言,風俗習慣的,實在是難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閲讀!

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1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説內容複雜,人物眾多,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書中融匯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寫的是小鎮馬貢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驚異的瘋狂歷史。

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專業老師那裏看的。當時看着這個題目就覺得有種脱離現實的魔幻般的感覺,而我對這本書的作者並不瞭解。在人文課上,老師也講過這個小説。

小説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於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

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着戰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着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着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後,這件事消失。

這小説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後寫照,在此向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

往往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着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又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2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説。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説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説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着。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繫,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脱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3

孤獨是個頑疾,當死亡成為我們路之終點的時候,孤獨也就隨之而來,這世間有多少吵鬧,就會有多少孤獨。無疑,孤獨本身就是一道枯澀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馬爾克斯的筆卻是含笑的。他沒有徒勞地去化解苦難,而是裹了一層糖衣在外面,那幾欲和神話接壤的想象力,讓每個冰冷的字都長了一雙翅膀,也曾讓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飛的衝動。

《百年孤獨》一書中,奧雷里亞諾第二是個歡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經營彩票生意,喜歡請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邊拉着手風琴,一邊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卻依然反覆地説着,人生短暫。熱鬧終歸會沉寂,孤獨如影相隨,每個人都深受折磨,但臨牀表現卻不同。

奧雷里亞諾上校的晚年,終日把自己關在梅爾基亞德斯的作坊裏製作小金魚,每打造出一尾,便將其投入冶煉的火焰中燒燬,如此反覆,在那羞澀而涼薄的時光裏等待死亡降臨。阿瑪蘭妲則坐在糖漿般的陽光裏,日復一日地編織壽衣,白天織,夜裏拆。

麗貝卡從童年開始就在兜裏裝滿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樣戀着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頭骨卻總在每個夢魘之中嘎嘎作響。還有思維像滑扣螺絲一般的老布恩迪亞,終日被綁在棕櫚樹上,風吹雨淋,他瞪大雙眼,究竟在想什麼?從來沒人喜歡去享受孤獨,為何我還渴望更多的人來喜歡此書?

借用一下搖晃着存在主義旗幟的那些人理論,先將自己逼到絕望的天涯,再回過頭來建立希望的天國,唯有這樣,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們不需要悲劇,但應該有悲劇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這斑斕且喧囂的世間,也該沉下來,挨着土地行走。

在時光裏,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在踩着節奏行走,並非只有第五交響曲,才流淌命運的旋律,即便踽踽獨行的人,也並非只有一進一出的呼吸與每分鐘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許,下一秒就會春暖花開。

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4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一向覺得我是個容易入書入戲的人,但讀罷《百年孤獨》,書裏面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正因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正因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愛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刻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堅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描寫中學生百年孤獨讀後感5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遊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説,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以新聞報道般的準確性再現出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

哥倫比亞當代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但展現其高超的魔幻現實手法的則屬《百年孤獨》,此作品使馬爾克斯走上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台,從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地位。

僅僅書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開,給人以遙遠的感覺。作品以布恩蒂亞家族7代人的興衰史見證了馬孔多這個小鎮的繁華與沒落,直到小鎮被一陣颶風吹走,從此世上再也沒有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獨。這一百年的時間跨度裏,小鎮上發生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事情,而這些故事在馬爾克斯瘋狂的魔幻想象描繪下變得那麼真實與諷刺。

府把香蕉園三千名罷工者的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邊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俏姑娘雷麥黛絲最後抓着雪白的牀單昇天而去;雷貝卡只要情緒失控就會貪婪地大吃泥土和牆上的石灰,並且拼命咂吮指頭;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七代傳人最後被螞蟻吃掉……在馬爾克斯想象中的世界裏,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很多來自印第安神話、東方傳説以及《聖經》典故。

雷麥黛絲昇天來源於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零十一個月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裏有關洪水浩劫以及諾亞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滿想象力的情節看似荒誕,實質是作者對本土國家落後、封閉、缺乏現代性、邊緣化的諷刺與擔憂。“作為一個深深植根於本土、關心祖國人民命運、嚴肅反思本族歷史的作家,他骨髓裏浸染的本土化的東西使他能夠始終站在拉美民族立場,發現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終卻仍被現代歷史遺棄的命運。”於是,他站在現代歷史的角度,洞見拉丁美洲的孤獨。

那些看似發生在久遠時代的故事如今讀來卻使人深思。馬爾克斯在書末悲傷地感歎:“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於是,我想起了馬爾克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致答詞:“對我們來説,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為了使生活變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規財富,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