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2W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彩多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一

合上書本,冉阿讓留給我一個落寞的形象,他佝僂着身子,臉上爬滿皺紋,目光暗淡卻堅定,慢慢地走進太陽巨大的光輝裏,直至消失不見。

他勤勞卻貧苦,為了姐姐的孩子偷了幾個麪包鋃鐺入獄,幾次越獄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卻難逃法律的鐵面無私以及內心的惶恐不安。直至遇見了小女孩珂塞特,他此生所有的温柔與愛終於有了出口,珂塞特就是他的自我救贖之路,一條通往光明,接近上帝的路。

最成功的小説往往帶給人哲學式的思考。人類社會的文明可以給人類多大程度的幸福或者苦難。悲慘世界,寓意當時社會背景下,底層社會的人的生活多麼悽慘。階級固化,輿論偏見,愚昧昏庸,所謂的文明社會並沒有帶給底層社會的人多少幸福,甚至把孩子趕到黑暗的角落,永遠見不到陽光。

如果把黑暗的社會背景當做人類生活之上的屋頂,那麼也別忘記,屋頂之外,還有蒼穹。苦難無助的人們,只有把對幸福的嚮往寄託宗教,寄託於上帝。

冉阿讓起初也並不相信,甚至靈魂裏沒有一點神性的火花。他天性是善良的,可是生活的苦難壓抑着他原始的善良,他在作惡的時候遇到了苄福汝主教,仁慈的主教大人以德報怨,讓冉阿讓的靈魂第一次顫抖。而後無聊孤苦的珂塞特,那一顆飽經風霜的心產生了憐愛,這是他靈魂第二次顫抖。

珂賽特於他,就像末日的一縷光,好像是上帝的饋贈,來拯救他這個被世界拋棄的靈魂。於是他心中有了愛,有了對光明的期待,哪怕面對他從前所犯的錯,也再也無所畏懼。他也終於靠着自己的摸索,心中有了關於上帝的影子。也終於按照上帝希望他的去行事。

最終他終於安詳且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二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的作品之一。講説了主人冉阿讓曾經是一個苦役犯,因為拿了一塊麪包而在監獄裏服了19年的勞役。就像一個無家可歸的野狗一樣被人唾棄。他滑到人生的邊緣,滿懷憤恨和痛苦。正在這時,一個仁慈的主教拯救了他,改變了他的人生……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裏。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三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 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四

當我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強烈的感動在心中油然而生。是什麼讓冉阿讓從一個苦役犯變成品德高尚的人?是愛吧,偉大而無私的愛。

主人公冉阿讓幫助窮苦的姐姐撫養七個孩子。一年冬天,飢寒交迫,冉阿讓實在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們捱餓,他偷了一塊麪包,從此便開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在冉阿讓陷入絕望的情緒時,卞福汝主教向身處黑暗的冉阿讓伸出了援助之手,用他的仁慈改變了一切。他送給冉阿讓的兩個燭台,不僅照亮了冉阿讓前方的路,更照進了冉阿讓的心裏,讓冉阿讓堅硬的心第一次感受到温暖與光明。

受到感化的冉阿讓踏上了救贖的路。他隱姓埋名,開設工廠,幫助一個個人找到工作,擺脱貧困;他奮不顧身,抬起馬車,將被壓在馬車下的割風救出;他接待重病的芳汀入院治療,將珂賽特救出魔爪;他悉心照料珂賽特,孤身撫養她長大成人;他釋放一直敵視自己的沙威,用寬容、仁慈感化他冷硬的心……儘管行善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儘管遭受種種的誤解與惡意的揣測,但他仍用最真摯的心對待每一個人,用愛温暖每個人的心。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冉阿讓通過自己無私的愛以及崇高的靈魂,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這展現了作者以及當時的勞動人民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對美好的嚮往,傳遞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這個世界,但可以讓自己的心中充滿陽光。用心對待每一個人,用愛温暖他們的生命。用愛與寬容帶給世界最美好的祝福。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五

剛剛讀完了《悲慘世界》這部小説,我合上書,文章描繪的悲慘世界依稀浮現在我眼前,而在黑暗的世界中,文中的愛與善,卻照亮了整本書,也把流浪在黑暗中的我領入了一個光明的境界。

在現在這個和平的世界裏,人們安定地過着屬於自己的生活,我們每天被和諧、幸福籠罩着。然而在我們快樂的同時,是否想起在那個過去的年代裏,上帝卻給了他一個悲慘的世界、不公的命運。

為什麼一個善良的人卻被命運無情地捉弄,受到上天的懲罰?為什麼即使做了無數的好事卻因曾經的一件錯事而永遠無法迴歸好人的行列?那全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

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裏,幼年喪父,姐姐將他撫養成人。因為生活的壓力,他偷了麪包,因而入獄,因為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沒有人願意接受他,人們躲着他,憎惡他,都用異樣的眼光打量他,他連個過夜的地方都沒有,甚至連狗也不接納他。當他敲響最後一扇門的時候,一位慈愛的老人接待了他,那便是迪涅主教(米里艾)老人。老人憑藉他的善良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愛戴。依然記得他説過的話:“這扇門並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但是要問他是否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這裏就是您的家。”這是一位多麼偉大的老人,他用他的愛去感化一個剛剛出獄的苦役犯,温暖他、寬恕他,他洗淨了冉阿讓的靈魂。他體現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從此,冉阿讓決定做一個善良誠實的人。他確實做到了。

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許多波折。因為他的前科,儘管他有強健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會遭到人們的誤解。其中的沙威探長便是典型的“法律開門狗”,他不相信罪犯會洗心革面,死死抓住冉阿讓不放。可是最終連他自己都被冉阿讓的寬宏大量而感動了,從而選擇自殺。由此我想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都會犯錯誤,可當時的人們為什麼不能像米里艾主教那樣以一顆善良、寬容的心去原諒冉阿讓的過去呢?難道曾經失過足的人就不能再做好人嗎?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冉阿讓並沒有因命運的不公而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因為米里艾主教的感召和他想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促使他努力着,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為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己的人生。

在海濱蒙特勒伊市,人們親切的稱他為馬德蘭伯伯。他的智慧使這個起初經濟蕭條的城市變得朝氣蓬勃,人們都過上富足的生活,他待人和藹,經常捐款給醫院和學校,還救濟貧困的人們,使他們衣食無憂這樣的好事他究竟做過了多少,沒有人統計過,但是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因為他是一個可親可敬的人。

可他還是被捕了,被戴上終身監禁的紅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個海員在修理桅杆時,不慎落進大海,冉阿讓不顧安危救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大海。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又見到了他的身影,他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戰鬥,幫助別人。他沒有子女,卻收養了一個不幸的女孩,待她如親生女兒。這便是他的一身,一個英雄光輝的一生。

冉阿讓是偉大的,那個不幸的人是一個可敬可佩的人!他是受人民愛戴的市長,是沙威和馬呂斯的救命恩人,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一個英雄!一個聖人!

可是好人未必都有好報,最終他在阿賽特和馬呂斯的陪伴下離開了人生,他不要求將自己葬在指定的地方,只需隨便的一塊地,也不要標記。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別人,卻不要別人記住自己。他到臨終前也不忘記米里艾主教送的燭台,可見他有一顆感恩的心。

讀完這本書,感動之餘,我突然感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裏也有光明和温暖啊!尤其不能讓我忘懷的是: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政府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對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這個罪惡的人呢?直至讀到最後: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並不是他所維護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温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六

《悲慘世界》説的是冉阿讓為了姐姐的7個捱餓的孩子去麪包店偷了一塊麪包,但他立刻被抓了起來去坐牢,坐了19年才被放出來。

然後,他來到了一個小鎮,那時很晚了。他想找一家客店隹,可是所有的客店老闆都不讓他住。最後他在一個神甫家住了一夜。半夜時他偷了神甫的一套銀餐具。但是第二天被抓了,警察把他帶回神甫家問是不是他偷的,神甫説你為什麼不把2個蠟燭台一起帶走呢?這樣一説冉阿讓就被放了。從此他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面且還當了市長。

有一次,他為了救一個和他長的很像的人就説:“我才是冉阿讓”。就這樣他又被抓了,但是他又逃走了。因為他要救一個叫珂賽特的女孩子,並且收養了她。然後他又救了一個叫馬呂斯的人,不久珂賽特跟馬呂斯結了婚,後來馬呂斯知道是冉阿讓救了他,他們想和冉阿讓一起住,但冉阿讓死了。

我覺得冉阿讓是好人,他做了一點壞事,也做了許多好事。我以後要多做好事,大方一點。還要誠實、守信。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七

《悲慘世界》是一部世界文學名著,是雨果的代表作,著作中的主人公冉阿讓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印象,人性的好壞並不能因為一時的錯誤而被定性,就像冉阿讓一樣,原本是個善良的勤勞的人,可是他因為救濟孩子偷了一塊麪包就終身被人看不起,深受社會的鄙視和不容,但從他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悲慘世界講述的是冉阿讓為了幫助姐姐的七個孩子,一時犯錯偷了一塊麪包,因此被判監禁5年,在獄中他覺得社會不公四次逃獄,被加刑到19年。假釋出獄後他因為有過前科找不到工作,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遇到了好心的主教收留,可對社會充滿了敵意的冉阿讓偷走了主教的銀器再次被抓,主教告訴警察這是誤會,並再次送給他銀器維持生活。主教的善意深深的打動了他,他決定改過自新,做一個善良的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和工作,他變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並當上了市長,但為了保住無辜的人,他坦然走上法庭公佈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再次入獄。逃獄後的冉阿讓救濟了可憐的孤女,並帶她去了法國,過上了暫短的安定生活,之後因為身份再次被誤解,知道臨死前才獲得了人們的諒解和尊重。

這部小説很長,故事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冉阿讓雖然一是犯錯,但終究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用自己的後半生盡力的去做好事,幫助他人,可是在那個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於苦刑犯有着極度的鄙視和排斥心理,即便是被自己救濟的孤女都離他而去,可見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是造成了社會的不公的根本原因。

以後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好人終究是有好報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八

前幾天,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悲慘世界》,讓我十分感動。

全書以主人公冉阿讓傳奇式的一生為主要線索,塑造了冉阿讓、芳汀、珂賽特、愛潘妮等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失業短工冉阿讓因偷竊一塊麪包被判刑,經歷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出獄後,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靈魂得到昇華,一心為善,關心窮人。期間他與沙威發生了數次衝突。但是,冉阿讓始終未能見容於統治者,幾遭困厄,最後在孤獨中死去。

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挫折,只要一個人的心中還懷着一顆信念的種子,就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人生就是這樣,只要種子還在希望就在。

這本書還讓我們懂得了:善良、幫助別人和奉獻是很重要的,一句歌詞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書中的冉阿讓就是這樣,賺了很多錢,變成了廠長,但他還是平易近人,在割風伯伯被壓在馬車下時,是冉阿讓去救他的。而在馬呂斯垂死時,又是冉阿讓救了他並送他回家的。擁有善良的品格是多麼重要啊!它可以救活垂死的人,也可以讓邪惡的人經過善良的洗禮後也變成善良的。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像冉阿讓一樣善良,會為別人奉獻的人,如我們敬愛的老師,他們在課堂上把自己的知識一點不留的傳授於我們。

我們要向冉阿讓學習。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九

今天我讀完了,文壇巨匠——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説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他與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的貝尚鬆省,父親曾是拿破崙手下的將軍。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是個因飢餓而偷一個麪包而坐牢的苦囚犯,因為四次逃獄都被發現而加刑。在監獄裏度過了十九年,他出獄後在一個小鎮收到主教的教化,決心從善,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一個小城,成為鉅富他廣施仁愛卻不能挽回自己因為飢餓而偷一個麪包的錯誤,這時他碰到了苦難的芳盯,芳盯因為太窮而被迫把女兒寄養給兩個暴發户,可她自己卻不知情,還蠻以為自己的小寶貝,吃得好穿的好,其實那兩個人把她的心肝當成女傭了,這時芳盯受到了冉阿讓的接濟,可是沒過幾天芳盯卻死了。冉阿讓也被抓了,冉阿讓故意掉海里去,死裏逃生了,他把珂賽特(芳盯的女兒)接回了自己家,並把她撫養大,最後成為了一個漂亮的姑娘,珂賽特嫁給了一個叫馬呂斯的人,但是冉阿讓也去世了。

我讀了這本書,深深的體會到了,那時的黑暗,政治昏庸無道,是窮苦人民遭到迫害,而富人家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他的小説裏,可以看到那時的法律只顧富人的利益,不顧窮人的生死。雨果的這個小説是通過真實事件改編的,他通過大量的蒐集題材才寫出了這樣深刻的小説,他還被迫流亡過呢!如果當時多一些這樣開明的人,法國就會少一些像冉阿讓這樣悲慘的人,這該多麼美好啊!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十

什麼是人性的美麗?善良的主教告訴了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讓從一個心存歹念的囚犯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對於萬物的博愛之心感召了冉阿讓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讓做了一生的逃犯卻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寬容與言傳身教,支撐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愛制“惡”造就了冉阿讓這一為大靈魂。他的身上散發着人道主義的光茫。

小説以冉阿讓為線索,反應了法國大革命前不同階級的人民的不同命運,而芳汀和珂賽特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窮苦人民的悲劇,讓人心痛不已。作為一個母親,芳汀每天不辭辛勞的工作,僅僅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迫於壓力,他不得已將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但是德納第卻只把珂賽特當做騙取錢財的工具,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卻沒能見到女兒最後一眼。但是正是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

雖然《悲慘世界》已成為那個時代的標誌,但它並未被這個時代所遺棄,它永遠散發着人道主義的光芒。我們這個世界,何嘗沒有像芳汀一樣窮苦的人民?何嘗沒有像德納第一樣唯利是圖的小人?何嘗沒有像教主一樣博愛的人?何嘗沒有像馬呂斯一樣為愛痴狂的人?也何嘗沒有像冉阿讓一樣改過從善,成就一翻偉業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個時代的追求與信仰。

雨果走了,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明與自由,仁愛與善良,他的思想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