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W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多篇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

“所有熱烈的生命,都必然包含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李白,就是如此。他的自由,一是天性使然,二也有一部分離不開趙蕤的教導。

自由,是生命本身最自然的狀態。其最具震撼人心的美,便是那種強大的生命力。而李白那永不衰老的強大生命力賦予了他對自由最不懈追求的心。所以他酗酒,所以他無法將一官半職做得長久。

而他那熱烈到近乎極致的生命,給李白帶來了益處的同時,卻也無可避免得顯出一個不算特別弊端的弊端——就是那種濃烈而又純粹的愛憎喜悲。他太有精力了,所以一切情感都像是傾盡了畢生的氣力。這種情況也絕不僅僅只在感情上表現,也體現在做事上。

李白做事一向是很認真的。例如他用了一生去追尋的仙道和仕途。以至於他寫干謁詩的時候也格外用力——各種溢美之詞層出不窮,把對方和自己都誇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也不知是誠心想毛遂自薦,還是存心想噁心對方。譬如那篇被選入《古文觀止》的《與韓荊州書》。“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和周公相齊,也不怕人家受之有愧。反正韓朝宗除了拒絕就沒其它表示了,卻讓後人對這溜鬚拍馬、自吹自擂的情狀胃裏泛酸。

可實際上,對李白來説,他真的有那麼想做官嗎?怕也未必。他不可能不明白官位到底具有一個怎樣的束縛意義,他應是不喜束縛的。可是為什麼卻仍舊執着於此?不得不説,這定然有一部分是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於是,像“忠君”“士當以天下事為己任”這種有才治世卻隱於野是不關心蒼生和天下的思想,早就耳濡目染地伴隨了他一生。

因為儒家思想從確定“獨尊”地位開始,到李白出生,早已滲透八百餘年深入骨髓,融進了中華民族的骨血之中。所以不管李白到底是尊孔反孔還是兩邊都沾,他骨子裏還是有些儒家思想的痕跡。倘若真能抹掉甚至剜去這塊痕跡,那麼今日之謫仙早已不是謫仙,真的位列了仙班。畢竟,那是這天上之人身上最後一絲煙火氣息。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2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初看到李白二字,想到的便是這句詩。

李白有一個江湖。他的江湖裏是俠義,是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樂觀,是“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自信,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灑脱……他就像金庸小説裏的那些俠客,嗜酒如命,劍術超羣,敢愛敢恨,豪邁灑脱重義氣,更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才氣,也正因如此,他到了如今還被無數人喜愛和讚頌,還被人尊稱“詩仙”。他的自由和疏狂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不單單是中國人。

這也正是我讀《李太白集》的原因——我想更加深入地認識這個儒士,這個道士,這個俠士,這個謫仙人——而不僅僅是背一背那些固定了的賞析和參考答案。我崇敬他,敬他的浪漫,敬他的理想主義,敬他的才華橫溢。初識他其實是因為那首《靜夜思》,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寥寥幾句語言平實卻意境深遠,讓那時還是國小生的我無比敬佩又懊惱——寫這麼多詩,要背多少賞析啊!開始迷戀他是情竇初開時,羨慕他的“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喜歡他的“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真意切——只要是真愛,那麼點距離又算什麼呢?於是開始試着瞭解他,看到了他的豪邁和狂傲。一個人若只是狂和傲,那也就一狂生,稱不得“謫仙人”。含喜含悲,且狂且傲,有血有肉才是李白這謫仙人。於是有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有了“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憂愁,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忠義……

他是下凡的仙人,卻得不到重用,所以愁。他幸運地生在了盛唐,卻也是不幸的——因為他不願為了名利奴顏婢膝,不願向所謂權貴低頭,所以離開了官場。我們這些凡人生活太平庸了,所以會對他的縱情肆意而豔羨——他是真正地痛快地活着。要説我讀他的詩集有什麼感受,其實很簡單——我覺得我看到的是一個江湖,一個李白的江湖,一個承載了他思想的江湖。李白是一個俠客,更是我心中的神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3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家族中排行十二,也稱李十二。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李白涉獵的內容廣泛,除儒家經典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他很早就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問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李白,對待朋友非常真誠。與汪倫離別時,他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與元丹丘、岑夫子喝酒時他説“蒸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可見他對待朋友是及真誠之人。也只有這麼豪放的性情,才能寫出如此詩句。

李白,一生仕途不順,官方記載李白因元丹丘被公主舉薦,進而被唐玄宗任用為翰林供奉。翰林供奉其實算不上一個正式的官職,主要的職責是陪同皇帝吟詩作賦。杜甫評價李白的詩句,“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只不過是杜甫想突出李白不侍權貴的形象而已。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李白所處的社會地位而言,他根本不可能做到天子呼來不上船。李白的大才體現在詩詞歌賦上,但在政治方面,李白是否具備真正的大才?從後來他參加永王的軍隊及那個時期所寫的詩句來分析。李白在政治方面,還是非常幼稚的。

李白,是在符道士。“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中的紫煙就是道教的説法。李白進入仕途的方式比較有意思,用現代人做事邏輯來分析,李白是先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網紅”。當然李白是非常有才華的,他在當時就有一大批粉絲。又因他有很多與常人不同的行為,被很多人推崇和賞識。賀知章評價其為謫仙人。就是一個例子!但掌權者會任用一個“網紅”人士來幫自己治理國家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註定了李白的政治命運!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4

《長相思》屬樂府《雜曲歌詞》,這兩首非同時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

六。但異曲同工的是,這兩首詩不僅題目相同,連內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彷彿是兩個飽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間內心獨白的真實寫照,一映一和,成為李詩中最温柔的一篇。

第一首先以“長相思,在長安”直白的訴説自己身在異地,而思戀的人在長安。然後開始描寫環境:“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紡織娘在金井欄邊鳴叫,已到了有霜的時節,連竹蓆上都透着寒意。此處詩人由秋聲、秋意起興,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現出來了。在這個“微霜悽悽”的日子中,詩人在做什麼呢?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歎”,哦,原來詩人在這個寒氣襲人的秋夜裏,挑着孤燈在思念一個人,“思欲絕”,在動詞後用虛詞加以補充,起到強調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讓我們更能體會到那種思念到極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詩人思之不得,開始煩躁不安,於是他站了起來,走到窗户邊,捲起窗簾,發現窗外浩月當空,霜繁星稀,寒氣逼人,秋意越發濃了,這樣的相思讓人更加難以入眠了,於是詩人只好望着月亮空自長歎。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戀誰呢? “美人如花隔雲端”!原來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該怎樣去遣懷呢?詩人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先用一句淺顯的對仗“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和氛圍中,然後緊接一句“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將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盡致,且看:上面有蒼蒼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綠水盪漾的波瀾,二人相隔天長地遠,連魂魄飛來飛去都極為辛苦,何況隔着關山險阻,難以逾越,相見就更加艱難!原來愛到極至,連做夢都是如此期盼相見,儘管相隔千山萬水,魂魄也會不辭勞苦的來回飛越。然而,怕只怕“夢魂不到關山難”,因為險阻,夢中的魂魄也越不了關山,使二人不得相見,如此相思,長久下去,豈不讓人摧折心肝?於是末一句用“長相思,摧心肝”來結束全篇,讓人感覺話已畢而情未盡,胸臆直抒,蕩氣迴腸!

在浩瀚的中國古典文化中,也許人們最初只是為了模仿,後來竟形成了一種習慣。如男子悲秋,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宋玉;女子傷春,人們就會想起杜麗娘一樣。而正是因為這一春一秋,秋去春來,才讓人更加深切的體會到,思念,是年年歲歲、無時無刻不在的。《長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發出了

“長相思、摧心肝”的吶喊,對女子的相思之苦,詩人又是怎樣來描繪的呢?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節、時間、環境、情緒全出來了。春日的一個黃昏,日色將盡,夜幕降臨,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縷縷煙霧,女主人在幹什麼呢?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這樣一烘托,一幅温婉細膩的場景率先浮現在了讀者面前。

緊接着一副工整的對仗“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古代趙國的婦女善鼓瑟,故稱趙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傳司馬相如曾奏蜀琴來挑逗卓文君。詩人用這兩句排比在暗喻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趙瑟剛彈過,鳳凰狀的瑟柱停下來了,又不知不覺的拿起蜀琴,準備開始奏起鴛鴦弦。而鳳凰、鴛鴦都是成雙成對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種見證!哦,原來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愛人了。

再來看下句“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極吶喊“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一片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因鳳凰柱、鴛鴦弦帶給她的那深切的別離之苦捎給遠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

心事已經寄予春風了,春風真的能給愛人帶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嗎?女人心裏依舊一片茫然,於是她發出了一聲沉重的歎息:“憶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對你的思念如此遙遠,就象隔着那蒼茫的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為流淚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膽誇張的對偶把這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刻畫出來了,舊日的那對顧盼靈秀、眼波如流的雙目,如今卻變成了淚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開之後,女子除了長夜無眠和深深歎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淚洗面。

末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使這個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了,你看她嬌嗔的説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為思念你而肝腸寸斷,等你回來時,在明鏡前看看我憔悴、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調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讓人倍加愛憐和心痛。

詩人雖不是女子,卻能刻畫如此生動、細膩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卻能讀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樣,我想,世間無論男女,也許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讀懂對方,此生足矣!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5

道教的李白和世俗的李白!

合上最後一頁,忽然有點難過,明白了書名“通天之路”中的悲情意味。李白一生都在兩個世界間撕扯——代表世俗政治最高層次的朝廷和代表精神領域的道教——註定了他內在的矛盾,在兩個地方都無法久留。天才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轟轟烈烈的:他有西域血統,從小生活在多文化環境,精通月氏文;他年紀輕輕就遊遍中國河山;他跟隨馴養了上千種鳥兒的老師趙蕤在深山修行,學習煉丹術;他箭法精湛,有遊俠之氣;他的詩歌不拘於格律,受《詩經》和民歌影響頗深,他酒醉之後依然能夠不假思索地讓詩句傾瀉而出,“每個字、每一行、每個韻都恰恰好”——這讓目睹他作詩的人稱他為“詩仙”。

然而,他正處在一個衰落、腐壞的王朝,他的從政之路無比坎坷,達官貴人要麼嫉恨他的才華,要麼只把他當作一件昂貴的傢俱。暮年的天子耽於享樂,通天之路上處處是百姓的屍山血海。但他雖在政治上天真到近乎愚蠢,對人卻有赤誠之心,因此他一生都不缺朋友,也對底層百姓有真切的同情。他“雖然愛熱鬧,但他內心深處是一個獨行者,是中國詩歌史上孑然獨立的一個人物,就像一顆閃耀的恆星,它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對其照耀的世界全部一視同仁。”

只可惜,驕傲和個性註定不容於這個平庸的時代。天才轟轟烈烈地來,卻悄無聲息地死去。直到他死去一年後,朝廷才終於賜給他那個他一生都在等待的機會,卻無人知曉他已不在。直到數年後他的崇拜者白居易來到他的墳冢,為他的一生寫下最後的註解——“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7

李白,是中國詩史的曠代奇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余光中《尋李白》所尋尋覓覓的,如詩人自己所説的是一種“宛轉的懷鄉”,也是我們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種歷史的情感。

詩,應該講究結構的美的經營,結構不具有美學價值的好詩,是不可思議的。《尋李白》的外部結構自由而嚴謹,造句、建節與成篇都比較自由舒展,是所謂自由詩體,但是,第一節與第三節各為十四行,第二節與第四節各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擴展了的古典詩歌中的隔句對,這樣,在參差錯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飭之趣了。從內部構造而言,這首詩以“迴旋”與“立體”構成它的間架的特色。詩以李白的“失蹤”始,在敍寫詩人的痛飲狂歌與坎坷遭遇之後,復以李白的乘風歸去終篇,反覆迴旋,始終圍繞“尋”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線式的敍述。詩的開篇“至今還落在”的“至今”是超越時空的奇想,古今並舉,形成時空的立體感,其它如寫李白作品“千年後”的魅力,寫現代之謎的“霍霍的飛碟”,都是古今互證,易地移時的手法,形成了全詩內在的立體構架,這樣,全詩就不致停留在絕緣的古典的平面,而具有現代的浮雕式的美的效果。

《尋李白》的開篇轟然而起,破空而來,擬人的“傲慢”與“羞憤”出人意外地加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還落在”與“人卻不見了”似真似幻,不僅活畫出李白傲岸不羣的神采,而且有廣闊的藝術時空供讀者神遊遐想。詩的第二節關於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寫,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節“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的渲染和跌宕之後,第四節詩人更忽發奇想:“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你的故鄉,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間盛傳李白在採石磯長江中捉月而死的傳説,而余光中的一闋“月光奏鳴曲”,為讀者奏響的竟是一個想像飛騰的奇妙尾聲。李白詩的想像如行空天馬,超逸絕然,而余光中詩作豐富而具有創作性的想像,確實也頗有“太白遺風”。

余光中認為:“我敢斷言,今曰許多以詩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會下於六十年代那些以詩為名的魔咒囈語。”《尋李白》的語言,密度高而彈性大,煉字煉句具有“新鮮”與“新奇”的美學效果。如“和滿地的難民和傷兵,把胡馬與羌馬交踐的節奏,留給杜二去細細苦吟”一句,虛實互轉,伸縮自如,凝鍊而繁富,它不僅生動地表現了杜詩的內容和風格的特色,與李白詩作了美的對照,同時又概括了安史之亂與以後的回紇入侵,時空闊大而包舉眾端。又如“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不僅是“小”與“長”運用了西方詩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辭法,而且“長安城小”與“壺中天長”又是無理而妙的反向的變形,加之一“怨”,更覺文字向內緊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義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全詩最光彩照人的筆墨,“七分”,“三分”,“半個”等數量詞運用各呈其妙,而“釀”,“嘯”,“吐”這幾個動詞更可以説詩中之眼,沒有這種雄奇駭俗之句,怎麼解為我們民族的詩的“謫仙”寫照傳神?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8

李白,字太白,詩風飄逸浪漫,被稱為詩仙。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一下李白,那就是“狂”,這個人狂得沒邊兒,為什麼説他狂呢?我舉兩個例子。有一次,李白去拜訪渝州刺史李邕,李邕當時極負盛名,拜訪期間,李白大談抱負理想,被李邕輕視,李白在臨別寫了首《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還有一次,李白被舉薦做官,接到告示,李白很開心,在詩《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寫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是李白自己寫的。我們再看看他的好朋友詩聖杜甫怎麼評價他?杜甫在《贈李白》中寫到: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而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也説:“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通過李白自己的詩,以及杜甫對他的描述,大家可能對李白的“狂”有了一個基本的印象了。

這首《尋李白》是一首自由體詩,詩人談吐揮筆,幾乎每一句話,都與主題李白緊扣在一起。全詩運用了很多李白的故事傳説,比如第一段,力士脱靴,杜甫苦吟,賀知章讀李白《蜀道難》尊李白謫仙人的事情等等。欣賞全詩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這首詩歌具體賞析,百度百科有詳細講解,大家可以參考。當然,在今後的文章裏,我會專門拿一篇出來,跟大家分享,怎樣品讀詩歌。

我節選其中最經典的一段,與大家共享。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除了愛喝酒,還有俠客夢,他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酒放豪腸”簡單的四個字,卻表達了很多,特別是李白喝酒時那種瀟灑的千杯不醉的模樣。“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月光”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的“仙氣”,“劍氣”則表現了的李白“俠情”。一個“釀”字,一個“嘯”字,與數字的巧妙結合,極大的增加了詩句在對李白描述上的表現力。“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一句,讀來真是如長虹的氣勢,蔚為大觀,彷彿帶着讀者重新回到了李白筆下的那個盛唐。整句詩,沒有一個字提到李白,卻又處處透着李白之氣,即使一個不怎麼了解李白的人,讀這句詩,也知道,這就是李白。難怪被餘秋雨老師贊為“當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9

如果有人問我,你知道詩仙李白嗎?

我大概會很詫異的回答: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位從小到大,課本里出現過最多次的,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詩人,誰會不知道?

如果有人繼續問我,你瞭解李白嗎?

我不得不遲疑,捫心自問:我瞭解李白嗎?他盛名背後的那段真實人生,到底是什麼樣的?我真的還答不上來。李白,這個見多最多次名字的唐朝詩人,不過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啊。從小到大學過那麼多李白的詩,我對李白所謂的“知道”,到底是什麼?

李白,字太白,盛唐時期著名詩人,被稱為詩仙。

這是我腦子裏能跳出來的,用來形容李白的句子。很好笑,畢業了那麼多年了,關於李白,也就記得這麼官方的説法。這些形容確實沒錯,卻無比的蒼白,就像流水線傳送帶上全自動滾動的貨品,沒有任何感情。是的,我曾經學過那麼多李白的詩詞,卻對李白這個活生生的度過那麼多歲月的人,一點感情也沒有。我學習那些詩詞也就是為了考試吧,我應該從來沒有在乎過,寫出這些浪漫而豪氣字詞的人,到底有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那個詩詞背後,真實的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在《康震講詩仙李白》裏,能得到了一些答案。

作為一本傳記,康震從他的角度寫了李白一生的故事。這個愛喝酒、信道教,桀驁不馴的李白,想要當宰相或成為皇帝的老師,是他在政治上的不凡志向。從他二十四歲出蜀各處遊歷開始,直到四十二歲,李白才終於獲得了唐太宗的召見,從一個布衣之士直接躍上了龍庭。可惜身在翰林院,並未得到政治上的重用。皇帝看中的,還僅僅是他詩詞上的才華。短短的一年多之後,李白離開了長安。李白再次獲得參與政治的機會,是在“安史之亂”開始之後,在廬山避難,卻苦惱報國無門的五十六歲的李白,收到了永王李璘的邀請,可惜李璘戰敗後,李白入獄,好在保住了性命,可這一次,為他的政治生涯畫上了一個悲慘的句號。夢想着要東山再起的李白,收到了被流放夜郎的懲罰,後來雖然大赦得以獲得自由,可終究還是“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原來真實的李白,是這樣度過這一生的。

作為一本傳記,康震在寫法上,也充滿了思辨。很多問題並不是平鋪直敍。而是通過展示同一個李白相關的歷史事件的幾種不同的説法起頭,通過一些證據來探討哪一種是更正確的説法。

通過這本書,那個原先只是著名詩人的李白,他真實一生的地圖在眼前展現,另一個活生生的李白,在腦海中逐漸建立,是一次很好的學習體驗。可從閲讀體驗來説,這本書的結構稍微有一些瑕疵,邏輯上會有些奇怪。

先從目錄來看一下全書的結構。本書一共十章。

第一章 身世家世,通過討論李白的出生地,李白是不是唐玄宗的親戚,李白為何做倒插門女婿以及李白有沒有後代子孫,把李白從出身到去世的概況,串在了一起。

第二章 出仕之路,第三章 翰林生涯,第四章 長安失意,第五章 從軍永王,第六章,被捕入獄,第十章 流放與亡故,把他人生節點中的重大事件拉出來詳述。

第六章和第十章之間的三章,分別是第七章 思想信仰,第八章 交遊往來,第九章 經濟來源,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豐富李白的人生。

作為一本傳記,一般通常作者會採用時間的順序來完成,可這十章的內容,如何從時間線來串,並不完全符合。如果把第一章的內容看成是總分結構裏的“總”。“分”的內容裏的第七、八、九三章的內容並不是按照時間線來順的,無法承上啟下。因為從內容上看,第六章被捕入獄和第十章流放與亡故,才是可以無縫連接。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這麼操作呢?在這裏也許可以理解為,作者把流放與亡故的部分放在最後,是希望結尾部分是和李白的人生軌跡相符合的。而作者本人又很想説説關於李白的思想、交遊和經濟來源這三個問題。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我在網上搜索的時候,在“百家講壇”裏發現了新的線索。原來這本書的內容是來源於康震早年在百家講壇裏關於李白十講內容的文字稿。這十次講座內容分別是:

李白出道之謎、李白翰林之謎、李白遭讒之謎、李白參軍之謎、李白入獄之謎、李白家世之謎、李白交遊之謎、李白收入之謎、李白信仰之謎、李白死亡之謎。

根據講座的內容來看,基本上這本書是講座的文字版本,作者在出版的時候,把標題和順序做了一些調整。那這本書本的出版,不是從寫一本傳記的'出發點來寫的,而是要把講座內容都組合進去,這樣就能理解閲讀時,在結構上的不適應了。不過,所謂瑕不掩瑜,這本關於詩仙李白的書,看完還是受教頗豐的。至少可以讓我反思一下關於古詩詞學習的問題。

不知道現在學校裏的古詩詞學習是什麼樣的,我讀書的時候,基本就是詩人相關最簡單的文學常識知識點一講,詩詞説的內容是什麼一説,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緒一定,一首詩就講完了。坦白説,離開學校後,我不太記得我學過些什麼,偶爾能用的幾句詩詞還是小時候就會的那種。

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開始播的時候,才重新喚起我對詩詞的記憶。坦白説,我並不是完全不喜歡古詩詞的類型。爸爸很喜歡古詩詞,家裏很多相關的書籍,我小時候還挺喜歡翻翻那些很厚的唐詩宋詞三百首的詞典的。就是詩人傳記看的不多,只有李清照的傳記,我是認真看過的,小時候也很喜歡她的詩詞。不同於學習裏的古詩詞學習,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還是設計的很好的,每年在春節期間播放,擂台賽的比賽形式挺新穎的,配上全場百人團集體答題,增加了可看性。點評的老師都是相當專業的,講了很多詩詞相關有趣的故事,每次都能看的津津有味。不僅展現了很多參與者對古詩詞的熱愛,也激發了很多人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

那我們在學校裏的古詩詞學習,如何能更有趣一些呢?我也許不是能回答這個問題最合適的人,但也總有些事情可以去嘗試的吧。至少,我可以把這本關於李白的傳記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看看書裏寫的這個李白,和在課本上的詩詞裏僅僅擁有姓名的李白,有着怎樣的不同。

我很喜歡一位熱愛古代文學的老師向孩子們提問”我們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時候,她的答案:

“我們為什麼要學古詩詞呢?我們不要以為我們要學的古詩詞太多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些古詩詞,只是在中國五年多年曆史裏,被留存下來的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都遺失了。你們不覺得詩詞很神奇麼,可以讓我們知道那麼千百年前的人是怎麼生活,怎麼思考的?我們現在學習並傳承這些古詩詞才能讓這個後來人也能繼續知道這些,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

是啊,我們作為現代人有必要讓這些古詩詞永遠繼續流傳下去,大概是為了讓我們這個民族的後來人,還能有機會在看着月亮念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時候,能覺得自己和李白,看到的是同一個月亮。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0

我一直很喜歡《唐詩三百首》,我喜歡詩仙李白,記得李白小的時候有一次,學習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讀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乾脆把書一扔,溜出門玩去,他連蹦帶跳地跑着,突然聽到“嚓,嚓,嚓”的聲音,看見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鐵棒,李白很奇怪,問老奶奶為什麼在磨鐵棒,老奶奶告訴他自己在磨繡花針,只要不間斷地磨下去,再粗的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的。李白聽後,心想:“對,只有要恆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轉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致志地讀起來。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他打下紮紮實實的基礎。後來,李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被後人們譽為“詩仙”。

李白的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尤其是他和“詩聖”杜甫是好朋友,兩人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我們現代的國小生,要學習李白等先輩們的不斷進取、鍥而不捨的精神,為以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還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為國為民的偉大胸懷,將來才可以為人民、為祖國獻出一份力量,做出應有的貢獻。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1

一千年前的大唐國境裏,大匡山上微弱的燈光,那正是李白讀書的影像,那時的他已經心繫天下。

《李白傳》這本書講述了李白的一生。從他的出生,到他的離世,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到悲傷啊,沒有人會想到,他們眼中那個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詩仙,原來也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挫折。從他小的時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燈讀書,這讓他有了一個夢想:成為宰相,匡扶天下,為大唐打造一個太平盛世。之後,便在森林或湖邊隱居,於是他苦練劍術,期望有朝一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但他對朝廷有很大的誤解,許多人都説地痞流氓令唾棄。但他們不知道朝廷官員比他們更令人厭惡,在那裏你要像韓信一樣能屈能伸。也要像許多人一樣對官大的人低聲嚥氣。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與人平輩而交,但這樣只會讓人對他憎恨,説他狂妄自大,他不懼強權,就算皇帝也不給面子。 這讓他四處碰壁,安史之亂的爆發使他有了期望,但因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呈現,他只好流放在外,當他歸來之際,事情才就此了結,但李白最終還是一事無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詩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業,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為他天生只是一個詩人。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2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喝酒能喝成這樣,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了他是誰,不錯,他是李白。我十分喜愛李白,自認為與他有“三同”,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同”:喜遠遊四方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年少便遠遊四方,志向遠大,歷經各地,所到之處,所寫即所想,天地渺茫,皆在筆墨之下。

遠遊四方不僅是我的目標,更是我心之所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我願與鵬同翔,飛至名山大川,飛到九霄之上。

“二同”:喜笑傲江湖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他進不離身武功高強,不慕富貴,才華橫。因為他清高自傲,所以招惹了不少人,我卻認為他是“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最後雖然有高力士等人的挑撥離間,他被賜金還鄉,卻仍然瀟灑無比。

我或許不能像他一樣説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話,我卻能像他一樣,做個“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蓬蒿人,廣結好友,交談甚歡,笑談磨難。

“三同”:喜吟詩作賦

“李白斗酒詩百篇”,每每想到李白酒杯一拿,一飲而盡,大手一揮,筆墨橫飛,膾炙人口的詩就寫了出來,流傳至今,便覺得那是何等的瀟灑飄逸。

我這點遠不及他,畢竟“詩仙”可不是白叫的,而正是這點更加重了我對他的敬愛,我要向他學習。

他人盡皆知,而我頂多算個無名小輩。

不過,正是如此,我要做個李白,與鵬同來;我要做個李白,明震天外;我要做個李白,逍遙自在;我要做個李白,被人崇拜……

白即我,我即白。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3

在暑假裏我買了一本書名字叫《李白全傳》他講了李白一生中發生的事情。李白從小刻苦學習,不僅能作詩而且會武功。

李白出生有一個傳説:李白的母親夢見天梗星入懷,才生下李白。所以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所以他字太白。

李白的座右銘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視金錢為糞土,友誼為千金。他一生中認識了很多豪傑。如:元演、郭子儀、等等。

李白疾惡如仇,經常打抱不平。在少年時期中,他帶着一位書童,浪跡天涯。幾年來把從家裏帶來的幾萬兩銀子施捨完了。他雖然被唐玄宗罷了官,可是依然關心天下百姓。

他曾經讓楊國忠幫他磨墨,讓高力士給他脱靴。醉寫嚇蠻書。還偷走了安祿山造反的證據。他61歲時還決心要上戰場做一名勇敢的士兵,討伐&“安史&”。可是路中因為生病而沒有實現。

我覺得李白這個人文武雙全,重視友誼,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是他因為濫喝酒,才早逝。否則,他還能寫下很多不朽的詩篇。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4

暑假,於瑣事之餘,閒暇之時,有心出遊,不如讀書。餘讀李白傳,感其宏偉,歎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輝,千載即逝唯李白一人。

他是唐代詩人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給後世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寶藏。他本身也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貫,他的一生...... 都是一個令後人困惑不解的迷。雖然不能完全解開,但我們還能,在這位偉大的詩人身上發現珍寶。

自古以來,凡有志氣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為俠客的夢想。仗劍天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二肋插刀。可歎,許多人都被殘酷的現實困擾後擊敗。李白也是一位豪傑。他出生於中亞碎葉城五歲時牽至蜀地彰明縣青蓮鄉。幼時李白和小夥伴們在桃樹下舞動桃木劍廝殺,行俠仗義,除兇殺惡是李白自小以來的夢想,從:

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

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託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

的《結客少年場》到殺掉江二太歲的《俠客行》: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無一不體現了李白的俠客精神。實際上李白的一生漫遊都在拜師訪道學藝練劍,而且劍術有極深的造化。所以李白最可愛的地方莫過於他的俠客性。俠客的高潔孤寂讓他寫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俠客的灑脱,讓他暢意揮毫寫下了“人在世間不順意,明月散發弄扁舟”。俠客的自信讓他寫下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千古名句,湧現了一個俠客的不凡灑脱之氣。

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單從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敗的甚至是極不負責的人。從第一任妻子許氏開始説起。許氏可謂是名門之秀,但是李白拜師出遊,遊覽名勝,一去就半個月一年多,照顧孩子操持家事全歸許氏一個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後一病不起,撒手離世,直到臨終也沒等到丈夫的歸來。第二任魯女雖無名分,但甘願為李白照顧孩子,可最後等來的卻是李白與宗氏結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達理。嗚呼!如果非要找個理由的話,或許偉大的人物總要犧牲家庭來換得成就。哀哉!

最後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入仕為官,清除天下的惡人惡事,掃除大唐的亂臣賊子,精忠報國。可是無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偌大的大唐帝國竟沒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許是生世使然,或許是造化所為,最後幾經周折弄了個翰林待詔之職。雖受人羨慕,禮遇,但李白是思想主義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現實中來,又怎麼可能不碰壁呢?他總是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管仲這類賢才,所以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李白感到,縱使宮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於是主動請辭。

李白終究是孤寂的,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最後在湖中撈月溺水而亡,“相期邈雲漢”了。李白死後,他的詩句為世人世代傳誦,成為千古絕句。李白也被世人譽為詩仙。也許這是對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5

在羣星璀璨的中國文學史上,大概沒有哪個文人所受的關注和喜愛能與李白相比。喜歡他,不僅是因為他盛滿世間萬種風情的詩,還因為他“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邁,更因為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

讀罷隨園散人的《李白傳》,我再次感受到了大詩人李白的豪情萬丈、意氣飛揚,但那份豪放裏分明有鬱郁不得志的悲傷。李白終生為理想奔走,他相信,那個清明盛世不會讓他的才學埋沒;他相信,天高地遠,總有鵬程萬里的時候;他也相信,即使前方是斷壁殘垣,他也能以凌雲之筆,畫出日月傾城。可他的夙願始終難了。他多次像達官貴人推介自己,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華和氣節,都以失敗告終。天寶元年(742年),玄宗在長安金鑾殿召見李白,等了十年,他終於如願走入了廟宇之堂。再入長安,李白頗有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心境。唐玄宗對李白厚愛有加,李白以為他可以憑藉自己的才氣,像管仲、諸葛亮那樣大展宏圖,誰知玄宗看重的只是他“筆落驚風雨”的才氣,從未想過讓他成為輔弼天下的政治家。李白手中的那支筆,本想描摹宏圖大志、壯麗山河。可現在,卻只能描寫盛世的歌舞昇平,只能描寫君王和妃子的風花雪月。他的赤膽忠心無人過問,年華盛世湮沒了他所有的雄心壯志。他不甘心,卻也不願苟且。他選擇離開長安,把自己交給了一壺酒、一簾月、一首首詩。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他“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出走多年,歸來仍是少年。歷經歲月滄桑的李白依然保持着狂放和天真,所以他的詩才能那般飄逸灑脱,或許也正因如此,曲意逢迎的官場,註定不適合他。李白的人生可謂落寞,晚年還經歷了牢獄之災和流放之苦,但這些都不影響他以詩人的姿態立於歲月之上,把酒吟誦,長嘯仰天,衣帶生風。

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像李白一樣有想要抵達的彼岸,但往往拼盡一生,也未能如願。即便如此,那又怎樣!我們都要在風雨兼程中漸漸老去,最重要的是,我們以何種姿態走過,那才是生命的質感。

李白,已去千年,但他的詩還在,他的精神還在。他的璀璨奪目,將永遠被歲月典藏。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6

《李白之死》系聞一多先生就學清華學校時所作,是詩人早期創作的長詩之一。詩歌以“李白捉月騎鯨而終”這一民間傳説為基礎,加以詩的提煉與生髮,寫來慷慨激昂又哀怨動人。

比起常被當作標籤而貼在李白大叔身上的“狂”和“醉”,聞一多更加強調的是李白身上若隱若現的另外一種東西——孤獨。正是這種排遣不掉的孤獨,驅使李白神思飛揚但又迷醉於幻想之境而不知返,終於在幻覺中沉江而死。與“孤獨”比較起來,“狂”與“醉”不過是派生的情感表現,是詩人試圖驅散孤獨的努力。

本詩先以華宴已罷、杯盤狼藉、風流雲散的畫面開篇,燭光已殘,燈火將熄,李白爛醉如泥,半夢半醒倒在餐桌上,面前還留着各樣的盤碟杯盞,滿屋殘餘的輝煌與正漫延開來的冷寂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此時的氣氛更冷的令人打顫。“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熱鬧總是暫時的,繁鬧過後剩下的便是無盡的孤獨——長詩一啟篇即描繪了李白欲掙脱孤獨而不得的失敗景觀,從而為全詩奠定了一個基本的情緒基調──哀婉、悽清、迷離。

而酩酊中的李白在孤寂當中又想起了那永遠純淨、永遠皎潔、永遠温良、永遠不背叛自己的月亮。純淨的月亮已經成了詩人孤寂中唯一的慰藉,月亮在李白的眼中才是真正的知己,真正的“人”。於是李白才會把這種超脱不得的怨懟轉移到月亮身上。而由於長時間的對月凝思,李白的幻覺出現了,他是這樣的深愛他唯一的知己,以致於在他瞥至湖面時,居然產生了月亮落水的錯覺。於是,在酒精和孤獨的衝擊下,在喪失了理智的迷幻中,李白不顧一切地入水營救月亮——營救他的知己——營救他心中這唯一的寄託……最後終於力竭而亡,沉於水底。

在這裏,聞一多故意改造了傳統的民間傳説,賦予了瀟灑的李白以瀟灑的結局。可這看似瀟灑的結局背後卻被詩人隱藏了孤獨可悲,在細細品味思考中,我忽然感覺——李白獻身於自己的理想,而這一理想又只是虛幻的假象。月亮其實永遠不會掉入水中,它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這對於一位真誠的精神探索者而言,這不就是最可悲哀的結果麼?

《李白之死》運用了十分現代的寫法,卻又力避出現現代的術語,全詩以李白的月下獨酌為基本骨架,其中又不時穿插眾多的歷史史實及李白本人的詩句,這樣就在虛幻的軀體上成功地披上了一件史實的外衣,從而使歷史與現實雖然互相矛盾但又能互相解釋,實為玅絕。

對於此詩,有許多名家的賞析曰:此詩反應了聞一多“超脱於封建倫常秩序與價值觀念”“追求個人理想的堅定”“對於西方文化氣氛的隔膜”等。這些大而深的意義,對於一個還尚無人生閲歷的學生來説甚為高深。不過我能從此詩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李白內心中深不見底的“孤獨”,還有借李白之口轉述“孤獨”的聞一多先生內心的“孤獨”。而聞一多先生的“孤獨”也在李白先生的“孤獨”中得以轉化與釋放…。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7

他,把生命化作一曲樂章,樂章華麗的戛然而止後,動人的韻律卻久久繚繞……——題記

年少氣盛的他,提着一把劍,帶着治理天下的狂氣,告別了“萬里送行舟”的故鄉,來到了長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動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邊作翰林。他以為自己的報國忠心很快就能實現,可皇帝只把他當成消遣是寫詩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個春日的午後,他又在長安街的酒鋪裏喝醉了,幾個宮裏的人匆忙來找他,七手八腳的把她抬進轎子。他揉了揉雙眼,見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貴妃正親自調着醒酒的羹,帶着幾分醉意,他請旁邊的一個宦官幫他脱下靴子,便提手寫道:“……莫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池月下逢。”天子貴妃大臣們相互傳看無不點頭稱讚。

這三首《華清宮》卻被小人當做把柄,他只得辭別了長安,雖寫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可他真的對政治生涯失望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既然“人生在世不稱意”,就去“散發弄扁舟”吧!

還是一把長劍,一身白衫,可心裏有的卻只是看透凡塵的念想。輕舟一日便飄過萬重山的快樂,月下花間一壺濁酒的惆悵,汪倫踏歌送行的悲傷,見胡姬壓酒勸客人品嚐時的思鄉,遇杜甫這位知音後的欣喜……站在盛唐風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將相,而是他!

一個月冷風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個人走到湖邊,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見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間都傳説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稱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華美而又哀傷的離去。

他,就是李白。繁華的長安城不留他,他就歸隱到山嶽河川中;殘酷的現實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綺麗的樂章,是一首蕩氣迴腸的歌!

醉人的樂音在人們心裏繚繞着,繚繞着,已有千年了……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8

不記得是第幾次讀《李白與杜甫》這本書了。從前印象很不好。為的郭沫若挖空心思地貶低和糟踐杜甫,看了叫人生氣。我又向來鄙薄郭沫若的為人。因此,總是帶着牴觸的心理來讀。這一回算是耐着性子,又從頭至尾讀了一遍。對於《關於杜甫》部分,還是極反感。

竊以為這本書的後半部,完全不必寫。除了標榜階級立場之外,看不出郭沫若在杜詩研究方面下過任何功夫。郭沫若寫杜甫,通篇都是一種“找茬”的調調;讀之令人生厭。我們若想從郭沫若對杜甫的具體論斷裏有所受益,註定是緣木求魚。但若換一個思路,將郭沫若對杜甫的論述,當作特定時代文學批判的一個典型案例來解讀,則足以窺一斑而知全豹,於學術史的瞭解大有裨益。研究20世紀學術史者,不可不讀該書,尤不可不細讀該書《關於杜甫》部分。郭沫若挖空心思詆譭杜甫,亦時時見出其天性之黠慧,若能拋價值判斷於一旁,讀者自可從中找樂。

但説句良心話,該書的《關於李白》部分,確實寫得好。古往今來的李白研究,並無幾人能出其右。我每次讀,都要為之拍案叫絕。

郭沫若的文史功底和才氣真是罕見。郭沫若尤其擅長直覺式判斷,往往不待繁瑣考證,一眼即能看出問題。郭沫若論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可能是偽作,説帖中“癸丑”二字寫得過扁,分明是後來添上去的。我最佩服他這種直覺式斷論的本事。非兼得天才與學力之長,不能作此直覺式判斷。郭沫若論李白,亦頗多此種判斷。譬如他説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奔流鹹秦”的“鹹秦”二字是“碎葉”之訛;又據魏顥《李翰林集序》“生子曰頗黎”,論斷世傳李白子名“伯禽”,實乃“伯離”之誤。這些判斷,皆前賢所未能道。雖然不免有臆測的嫌疑,但足以備一家之説。郭沫若論李白,處處見出大家風範。諸多判斷,看似出於直覺,卻又與史實若合符節。

《關於李白》部分,“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這一章,寫得最為精彩。永王事件,錯綜複雜。讀兩《唐書》及《資治通鑑》,往往如墮五里雲中,難得真相。郭沫若卻將玄宗“制置”、肅宗稱帝、永王東巡三者之間的時間差算得極準;將玄宗、肅宗、永王父子兄弟三人各自算盤,剖析得細緻入微。此一部分剖析事件原委,可謂單刀直入,直奔主題;所下判斷,真如老吏斷獄,精悍絕倫。故足以發千古之覆。我每讀此章,必大呼痛快。郭沫若作為大史學家的政治洞察力,不是一般的文史研究者所能具備的。這大概與其一生從政、諳熟政治鬥爭有關。

“李白在長流夜郎前後”這一部分,亦精彩。郭沫若分析李白下獄及流放夜郎前後心理變化,極為妥貼。較之一般的人物傳記,郭沫若在還原詩詞作品的情境方面,亦見出他作為大文學家的敏感。他在行文中,隨意插敍《早發白帝城》《上三峽》兩首詩,説明李白遇赦前後心境的不同,令人歎為觀止。

學術研究,往往因襲者多而發明者少。郭沫若論李白,於史料左右逢源,而其論斷又是這等醒透痛快。是以可貴。

説到文章的寫法,郭沫若《關於李白》也具有典範價值。同樣是寫李白,他絕不像李長之那樣缺乏深度,但也絕不是陳寅恪那樣純粹論文寫法。郭沫若用純粹的白話來寫作,語言生動,表達到位,不愧為現代文的大手筆。

郭沫若博聞強記,隨手援引的資料,也很有趣。原來陸游對李白和杜甫的功名思想,都很有些看不慣呢。陸游批評李白,説:“以布衣得翰林供奉,此何足道!遂雲‘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宜其終身坎坷也。陸游又寫過一首《秋興》詩批評杜甫:”功名不垂世,富貴但堪傷。底事杜陵老,時時矜省郎?“讀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亦可滿足獵奇心理,此亦一樂。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19

説起將進酒,就不得不提前一個人,那就是詩仙‘李白’,他是浪漫主義詩人,主要作品有《靜夜思》,《行路難》,《望廬山瀑布》等,都出自他之手,他為我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他的詩以逍遙自在着稱。而詩聖‘杜甫’的詩,卻大多悲壯。所以,我比較喜歡李白的詩,特別是《將進酒》,給人一種豪情壯志的感覺。

首先,就要從開頭開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聽,就給人一種豪情壯志的感覺,由此,他激勵我們奮發向上,不要氣餒,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告誡人們人人都要得意的時候,不能驕傲,要順其自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要告訴人們不能太注重錢財,不管有多少錢財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有多少終究是身外之物,倒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的才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説明了李白心中的無奈。‘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表現了人不能太注重錢財,倒不如長醉不復醒,但誰又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借曹植,來説出自己心中所想。可謂心之豪情大發。

我們説不出李白的豪情壯志,説不出他的逍遙自在,他看破紅塵,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李白乃一代名詩人,李白深刻的寫出自己的豪情壯志,用將進酒來抒發自己心中之情。望《將進酒》能流芳百世。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20

初見這本書,以為是老大哥和小迷弟之間的絕世情懷,沒想到卻帶我走進了當時那個社會下傳奇二人組令人心寒的事件。李白依舊是那位卓爾不羣的謫仙人,杜甫仍然是那個踏青大地遊走河山的愛國少年,只是,他們二人均在世俗的摧折下多了幾分悲哀和孤獨、更令後人惋惜和心痛。

李白兩次進長安,第一次本想做官幹大事,卻始終得不到重用,被皇上在宴會上傳詔作詩以此來取悦皇上,終因得罪高官貴族而被“賜金放還”。第二次進京作了翰林,成為他一生最華麗的樂章。相反,杜甫到長安卻成為他心中最大的痛苦,考試時遇到考官李甫林下令不錄取一人,後在政治上屢受挫折,經濟也愈發困難,只能在貴族府邸中陪他們飲酒賦詩維持生計。同時,他對黑暗現實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杜甫硬生生地從少年磨成了“老杜”、也愈發接近百姓的心,這樣憂國居民的他,更令人心疼。

再來説説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杜甫第一次遇見李白是在李白被“賜金放還”那段時光,杜甫作為李白的粉絲一直陪他遊山玩水、求道煉丹,對李白瘋狂崇拜。那一年成了二人心中最快樂的時光。然而,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三次見面後,兩人結束了“放蕩齊趙章、表馬頗清狂”的日子,一轉身,便是一輩子的未曾相見……

從後代角度來看,世人調侃最多的是杜甫寫了二十首涉及李白的詩,而李白被證實只有兩首給杜甫。最令人悲哀的是,連一個小小的官員李白都可以為人家寫一首《贈汪倫》,真一股心酸湧來。在杜甫的天空中,李白是唯一閃耀的星,而李白的天空裏,羣星燦爛浩若煙海……最後,李白身亡,杜甫過了很久,才從別人口中聽到這個消息,他長歎一聲,半晌未醒,數年後,五天未吃東西的杜甫在縣令的招待下暴飲暴飲、活活把自己撐死。

李白一生風流,無數人為之吶喊,杜甫半身淒涼,無人為之欣賞,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而李白沒被稱為老李?因為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

這本書是郭沫若對《李白與杜甫》的重新解説和塑造。分七章描述李杜間的遭遇和異同,保留了那份最原始的初衷。二人都是詩壇的奇蹟,交相輝映,缺一不可。

李白的故事讀後感 篇21

今天,我讀了《李白的故事》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李白的高深的學問與智慧。特別是他的詩,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亂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他不但有學問還具有許多人的氣質和擅長,例如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讀到這我就更敬仰他了,我要學習他那風趣,巧妙的語言來愉悦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