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第七條獵狗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32K

八年級第七條獵狗讀後感

《第七條獵狗》是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的著作。這部書主要描寫了人與動物之間奇蹟般的故事,人類文化和社會文明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新,但生命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輝煌的精神內核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第七條獵狗讀後感,請您閲讀。

第七條獵狗讀後感1

假期裏,我看了著名動物小説家沈石溪寫的《第七條獵狗》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老獵人召盤巴的第七條獵狗的故事。在一次狩獵中,召盤巴一槍沒有打中野豬的要害,受傷的野豬朝着召盤巴撲了過來,他的獵狗赤利沒有過來相救,不過幸好野豬沒有傷到老人。因為赤利沒有過來相救,召盤巴回到家,準備殺死赤利,可它哪裏知道,在老人與野豬搏鬥的時候,赤利在與一條蛇在廝殺。召盤巴的孫子可憐赤利,偷偷地放了衝擊力,赤利到了森林中做了豺主。又過了半年,一羣狼襲擊召盤巴,赤利趕了過來,用生命救了召盤巴,他感動的流下了眼淚。

讀了本文,我感受到了赤利的忠誠,召盤巴冤枉了它,它並沒有記仇,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救護着主人。雖然召盤巴要將它殺死,到了森林中它卻依然沒有忘記昔日的主人,儘管它揹負着冤屈,儘管它面對着力量的懸殊,卻還是捨命相救。要知道,它只是一隻狗,要打敗一羣豺狼是多麼的不易。為曾經想要殺死自己的主人拼上自己的性命,哪怕自己曾經揹負冤屈,這樣的狗世上能有幾條?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它的忠誠,它的勇敢,一直為大家津津樂道,只是我們人類自己呢?

第七條獵狗讀後感2

我們都知道狗是人類最貼心的朋友,讀了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一書後,我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故事講述的是老獵人召盤巴的第七條獵狗的故事。老獵人闖蕩山林40年,卻得不到一條稱心如意的獵狗,一直很遺憾。第七條獵狗是軍犬的後代,“攆山快如風,狩獵猛如虎”。老獵人非常愛護它,給它取名赤利,也正是這條獵狗伴隨着獵人走過了一段離奇的經歷。

赤利幫助主人抓到很多的獵物,卻從不獨享。就是這樣一條忠誠的獵狗,卻在潑水節時被召盤巴追打。原來在森林裏捕野豬時,它突然跑進亂草叢,召盤巴認為它臨陣脱逃,對他不忠心。其實它也有它的苦衷:在捕野豬時,一條眼鏡蛇飛速向召盤巴奔去,只差幾步時,赤利向蛇撞去。按平常,狗是不敢和蛇相鬥的,也許是救主人心切,赤利不顧一切,與毒蛇廝殺起來,最終把蛇咬死。召盤巴打死了野豬,就把它打跑了。此後它成了豺狼首領,但它還是在暗暗的保護着召盤巴。有一次豺狼羣包圍了召盤巴,關鍵時刻它挺身而出,擊退了豺狼,召盤巴感動得淚流滿面,這條狗再次回到了召盤巴的身邊。

忠誠、善良、勇猛是獵犬的天性,獵狗則是獵人的知音。狗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好好珍惜它們、愛護它們,營造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世界。

第七條獵狗讀後感3

今天,我看了沈石溪寫的《第七條獵狗》。《第七條獵狗》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老獵人召盤巴,打獵40年卻沒有條合意的獵狗。直到有了第七條獵狗,老人愛狗如愛子,給它取名——赤利。

一次,老人狩獵野豬時,一條毒蛇要襲擊老人。赤利和蛇搏鬥,沒有幫老人。老人很生氣,要殺赤利,但被老人的孫子艾蘇蘇放了。逃走的赤利靠獵捕為生,在與豺狗羣的戰鬥中,它咬死了所有成年的公豺狗,成為豺狗羣的首領。

半年後,豺狗羣襲擊了老獵人。赤利及時趕來,它與豺狗羣廝殺,並在最後一刻用自己的命保住了老人的命。

讀完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赤利的忠誠。它為了保護自己的主人,和毒蛇拼死搏鬥。雖然召盤巴冤枉了它,覺得它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但是赤利只覺得委屈,並沒有怨恨老人。反而在半年後,它犧牲了自己,再次救了老人的命。

不光是赤利,所有的狗狗對主人都很忠誠。我看過這樣的一部電影,名字叫《忠犬八公》。

裏面講了一個教授,每天都要坐火車去工作,在這一天,他從火車站撿回來一隻叫八公的小狗。慢慢地八公長大了,每天都坐在火車站前的花壇上接教授。一天,教授在上課的時候,突然心臟病突發,死了。八公仍然在火車站等教授。後來,教授的家人搬家了,可是八公不肯走,還在那裏等着教授。八公等啊等,不知道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終於,在冬天一個下雪的夜晚,八公夢見教授回來了。八公永遠閉上了眼睛,幸福地死掉了。在它生前的最後一秒,它滿足的笑了。

像赤利,八公這樣的狗狗有很多很多。我只想説一句話:“愛護狗狗吧,因為在它們心中最愛的,永遠是我們!”

第七條獵狗讀後感4

幾隻身體強健的公豺正在低吼,他們正叫豺王趕緊做出選擇。豺王望了望那深不見底的野豬洞,母野豬正堵在門口,好像已經決定了要為自己的孩子與着一羣餓豺決一死戰。他又望了望年邁的豺娘,那是曾經用鮮血將自己餵養的生身母親。

那幾只公豺已經擺好了架勢,已經準備向豺娘撲去。豺王知道,自己正面臨着最艱難的抉擇。豺孃的眼中滿是絕望------她不想當苦豺,不想成為犧牲品。但他更不願相信那個站在自己面前的羣豺之首,使自己的兒子,是自己在旱荒之年,要破乳房,用血餵養長大的兒子!

然而就在這時,令羣豺吃驚的一幕出現了------它們的王,年輕勇猛的豺王,衝到了野豬洞前。他已做好了準備,他準備好了犧牲,準備好用自己碎裂的身軀來換取豺羣的一頓飽餐。但就在母野豬衝上來的瞬間,豺娘擋在了兒子的身前。這是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中寫豺王帶領羣豺圍獵母野豬的場景。豺王用自己的生命回報了他的母親,而豺娘也在生命即將終結時,最後再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次,儘管這一次付出的是她的生命。反觀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家庭因為金錢而導致父母子女反目呢?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就是我從書中所學到的。

第七條獵狗讀後感5

前段時間,媽媽給我買了沈石溪的一套動物生死傳奇,我愛不釋手,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閲起來,我看的第一本書就是------《第七條獵狗》。

故事講述的是老獵人召盤巴的第七條獵狗的故事。老獵人闖蕩山林40年,卻得不到一條稱心如意的獵狗,一直引以為憾。這第七條狗是軍犬的後裔,它“攆山快如風,狩獵猛如虎”。召盤巴視它如掌上明珠,給它取名為“赤利”(傣族傳説中會飛的刀)。這條狗在打獵中和獵物生死搏鬥,屢獲戰功。

就是這樣一條獵狗,卻在潑水節時險些被召盤巴毒打併煮熟。原因就是在森林裏捕野豬時,召盤巴不小心踩到了眼鏡蛇,蛇被他激怒,飛速向召盤巴奔去,只差幾步時,“赤利”挺身而出,不顧一切,與毒蛇廝殺起來,展開了一場無聲的搏鬥......而此時,老獵人正遭遇了一頭兇猛的野豬,他一槍沒有能致命,野豬卻向他猛撲過來。就在生命懸於一發之際,幸好由於野豬用力過猛被榕樹的樹杈卡住,他才躲過一劫。召盤巴誤會“赤利”臨陣逃脱對他不忠,痛恨因膽小而背叛自己,狂怒之下,他把“赤利”綁在檳榔樹下痛打,還開鍋燒水準備剝皮把他吃了。幸虧和“赤利”一起長大的孫子艾蘇蘇放了它。“赤利”帶着滿腹的委屈逃到了山林中,靠獵捕為生,併成為一羣豺狗的首領。但“赤利”還是在暗暗的保護着召盤巴。有一次豺狼羣包圍了召盤巴,它們瘋狂地發動襲擊,老獵人沒有備足武器,眼看就要遭到不測,關鍵時刻“赤利"及時感到,不顧自己的安危保住了舊主人的性命。老獵人熱淚盈眶,眼前總晃動着檳榔樹下那一幕。

讀到此時,我被“赤利”的忠誠感動了。狗也會知恩圖報,自給自足,它不顧主人的嫌棄、冤枉,拼死相救,更不要説我們人類了。沈石溪講述的動物故事,顯然是別有深意。他曾説過:“動物小説的題材最容易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道德的束縛和文明社會種種虛偽的現象,可以毫無遮掩地直接表達醜陋與美麗融於一體的原生態的生命。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不僅是人類的,也是動物的,我們要和動物和平相處。

第七條獵狗讀後感6

小時候看過一本小人書第七條獵狗,那時天天都想着自己也有條多好啊。後來長大了,淡忘了,卻一直不怕狗,不管看起來多兇的,相反很喜歡,心存善意。

上週講斑羚飛渡,然後這個週末正好一直在下着小雨,適合看書,便找出沈石溪的書看看,有一段時間沒有被感動過了,這次卻流淚了。

頭三篇,關於狼的。狼,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從小就聽着狼來了的故事,然後上學,學了很多的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等等諸於此類的詞語,所以一直認為狼很貪婪,狡詐,奸惡,殘暴,不知是因為懼怕還是厭惡。後來在大二時看了《狼圖騰》,不管真實與否,不去評論民族之爭,不去糾結於歷史,只看狼。狼的勇敢,聰明,紀律和組織性,還有情義,深深的吸引住我,全盤否定了以往我對狼的看法,我開始喜歡它們,開始用温情的目光注視着它們。不可否認,我是帶着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看的,所以上午用了兩節課的時間給孩子們唸完了這三篇,還好,孩子們也很喜歡,雖然喉嚨隱隱作痛。

狗,又名犬,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對於狗,從小時就很喜歡,可惜一直沒機會養過。《第七條獵狗》是其中的一篇,一條聰明勇敢卻被主人誤解的獵狗,很多時候動物比人更有情義。特別是狗,看過太多類似的故事,但每次還是被感動得稀里嘩啦的,所以我才這麼喜歡它們的吧。還有一篇是《藏獒渡魂》,一條渡魂失敗的野魂犬,有着虐殺動物的殘忍,最終被一隻勇敢的母崖羊,用它纏綿而又堅強的母愛重塑了藏獒的靈魂。藏獒,是狗類中最兇猛的,第一次瞭解也是從一本小説上,《藏獒》,還記得那隻勇敢威風的岡日森格。

豺,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豺屬。豺,沒有狼高大,威猛;沒有狗的忠誠;長得不好看;獵食總是羣起而攻之;還嗜食腐屍;總之人們不喜歡,認為其惡貫滿盈。起初我也不喜歡,主要是長相太醜,而且不符合我對孤膽英雄這一類形象的崇拜。可看過書後,對它們的態度有所改觀。豺羣在森林,草原上是所向披靡的,而且從不挑食,還很聰明,可以説,你要是想喂那麼幾隻,是很好養的,嘿嘿~

每一種動物能夠活到今天,都是生命進化中的佼佼者。願我們能用公正尊重的態度和它們和睦共處,心存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