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繁花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國中生繁花的讀後感

於是金宇澄的小説《繁花》對我的震動是巨大的。這是一部大量運用滬語的小説,不過並沒有多到讓其他地區的讀者難以讀懂),可是它遠超出方言小説的水平,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繁花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繁花的讀後感1

《繁花》採用上海方言、人物對話的方式、單雙分章雙線並行的結構模式,將生活在兩個不平靜時代下的市井百姓的生活、情感、形態,用看似瑣碎的記敍一一剝離給讀者看。在整部書的徐徐展開過程中,金宇澄以冷靜超穩的旁觀者態度把握着故事的節奏,但是,在這冷靜超穩的背後,我分明感受到作者的大悲憫、大情懷;在無數次的“不響”背後,有作者太多無法言語的語言;在那麼多次“落了一滴眼淚”的背後,有作者奔湧不止的眼淚。一直以説書人身份存在的作者,在29章還是忍不住站出來説:“情況往往如此,老友見面,以為有講不完的話題,其實難以通達,長期的間隔,性格習慣差異,因為蜂擁的回憶,夾頭夾腦,七葷八素,談興非但不高,時常百感交集,思路阻塞。”我想,金宇澄之於《繁花》,之於《繁花》的人物——他的老友也是如此吧——悲憫太深,反而冷靜;用情太濃,反而平淡;想説的太多,反而無言。莫言説過:編造一個苦難的故事,對於作家並不是難事,但是“那種建立在人性無法克服的的弱點基礎上的悲憫,卻不是能夠憑藉才華編造出來的”。

《繁花》裏環境描寫的筆墨並不多,更沒有大段集中的描寫,但是隻要在章節中出現,無論是雨,是樹,是花,是光的變化,還是生鏽的鐵軌,幽幽的貓,不多的筆墨,毫無渲染,但是會反反覆覆,整體串起來,背景就有了,人物的情感就有了,心裏變化就有了,故事的結局暗示就有了,讀者的心緒也就有了。

繁花的讀後感2

《繁花》裏對人物的刻畫筆墨簡練,尤其是心理描寫,幾乎淡到沒有,常常用不響,或是一笑、一呆,或是落了眼淚,可是極簡的心理文字和另一些描寫放在一起就有了無限的表達力,例如寫到蓓蒂化而為魚,李李化而為蛤,兩人的幻化神祕夢幻,阿寶內心的悲涼在這樣的文字裏越來越濃了。

金宇澄開篇寫到“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讀完全書,沒有感覺到命運掌握在人物自己的手中。充滿階級鬥爭的年代裏,人們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改革開放後,沒有信仰的這些人同樣在紙醉金迷裏迷失着自己,迷茫、悲苦、失望甚至扭曲,正如作者結尾引用黃安的歌裏説:誰又能擺脱人世的悲哀。

讀《繁花》,還有幾處感受頗深,一是處處草蛇灰線,人物命運的安排,故事情節的展開,有的甚至綿延千里,起初不在意,讀至後來方知其妙。二是隱喻手法的運用不露痕跡。三是現實和魔幻的結合。曲盡人散,舞歇台空,繁花落盡,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但是,繁花是凋零的開始,凋零也是繁花的啟動。人生的長河會重複多少這樣的故事?或是作者有所期許?

繁花的讀後感3

在《繁花》中,為人稱道的是語言,拋棄刻板敍事,文字先行,迴歸到傳統的“話本體”的表達。這是一部以大量的人物對話與繁密的故事情節為主的長篇小説。“人生如花,書中大段關於花、樹的敍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説是“珠環翠繞”,光線、顏色、氣味,在人世搖曳,加之盛開與枯萎的姿態,包括傳統意義的繁華城市的細節,是花團錦簇的印象。”金宇澄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詮釋書名“繁花”的寓意。

這是一部有關上海的地域小説的典範之作。《繁花》裏有三個核心人物,阿寶、滬生和小毛。阿寶爺爺曾是大資本家,阿寶爸爸少爺出身參加革命做地下黨,不過那個年代資本家和地下黨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滬生家是軍隊幹部,“wg”中受衝擊;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個年代都是踏踏實實的底層,沒有大起大落。他們從小是好朋友,小説由這三個人引出其他男男女女,當然還有時代與社會。故事從這三個男人懵懂的童年一直寫到中年老境,時間跨度有半個世紀,從五、六十年代寫到九十年代,但不是連貫寫下來,而是分成“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故事”兩條線索來講。小説共三十一章,凡單數章節講述“過去的故事”,凡雙數章節講述“現在的故事”,就這麼均衡地交叉隔開。“現在”這部分沒有太明顯的時間跨度,似乎是一個靜止的時空;而“過去”這部分有着清晰的時光流逝,看着這三個少年日漸長大,歷經人生的酸甜苦辣,兩條線索最後融到一起,是“過去”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現在”。

大上海的阿寶、滬生、小毛穿梭在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構成的巨大時空陷阱之間。他們在六十年代興致勃勃地投身羣眾運動,一如九十年代忙着賺錢應酬。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卑微而熱切地活着,身不由己,被種種慾望和挫折所牽引。時代在變化,而他們被桎梏的心性從未得到過自由。説到底,是一顆顆年輕且熱切的心,被時間的虛妄所埋葬。

書中男男女女在萬丈紅塵裏,無法抗拒情慾的迷障,總是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於是,一步步走向宿命的軌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生活總是不吝於展現最殘酷的真相,所有的真心都是情感的虛妄。

而面對這些虛妄,所有人物在作者筆下都選擇了“不響”。在書的扉頁上就寫着:“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不響”似乎就成了這部看似沒有主題的小説最好的引線,幾十、幾百個“不響”將兩段時代中發生的一個又一個如珍珠般的故事串聯起來。無論穿越如何熱鬧的生活,上海人的骨子裏也是沉默的,這份內心的沉默同樣維繫着阿寶與滬生成年後的個人尊嚴。

繁花的讀後感4

在金宇澄的《繁花》中,為人稱道的是語言,拋棄刻板敍事,文字先行,迴歸到傳統的“話本體”的表達。這是一部以大量的人物對話與繁密的故事情節為主的長篇小説。“人生如花,書中大段關於花、樹的敍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説是“珠環翠繞”,光線、顏色、氣味,在人世搖曳,加之盛開與枯萎的姿態,包括傳統意義的繁華城市的細節,是花團錦簇的印象。”金宇澄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詮釋書名“繁花”的寓意。

這是一部有關上海的地域小説的典範之作。《繁花》裏有三個核心人物,阿寶、滬生和小毛。阿寶爺爺曾是大資本家,阿寶爸爸少爺出身參加革命做地下黨,不過那個年代資本家和地下黨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滬生家是軍隊幹部,中受衝擊;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個年代都是踏踏實實的底層,沒有大起大落。他們從小是好朋友,小説由這三個人引出其他男男女女,當然還有時代與社會。故事從這三個男人懵懂的童年一直寫到中年老境,時間跨度有半個世紀,從五、六十年代寫到九十年代,但不是連貫寫下來,而是分成“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故事”兩條線索來講。小説共三十一章,凡單數章節講述“過去的故事”,凡雙數章節講述“現在的故事”,就這麼均衡地交叉隔開。“現在”這部分沒有太明顯的時間跨度,似乎是一個靜止的時空;而“過去”這部分有着清晰的時光流逝,看着這三個少年日漸長大,歷經人生的酸甜苦辣,兩條線索最後融到一起,是“過去”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現在”。

繁花的讀後感5

兩年前,我想稍微認真一點地訓練自己寫作。當時我自以為有一條獨到的見解:很多同齡人和我一樣,讀着關於約翰彼得瑪麗的故事長大,倫敦巴黎紐約似乎比中國的大部分地方更讓他們感到親切。對於這些讀者,與其給他們一些發生在中國的現實主義的故事,還不如刻意去編造一些全然發生在異邦的與中國毫無關係的故事。因為這樣的想法,兩年來我寫了一些這樣的異邦故事。這些故事對我來説不算太難,我在國外生活已經有幾年了。

與此同時,在個人生活上我遇到了困難。在上海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我發生和目睹的私人生活,似乎在當時只是被經歷了,而在多年後,情節不斷重放,不斷被審視,越來越迫切地需要已經成年的我去為過去的經歷提供解釋。當時我難以理解的長輩,很多都故去了,我卻仍然在心中不斷面對他們,無法與之和解。我發現我難以解釋大部分私人生活,尤其是全然用滬語溝通滬語思維的家庭生活。“愛”“恨”這樣的大詞似乎更適合出現在波瀾壯闊的俄國小説裏,上海人使用更曖昧的“歡喜”或者“厭棄”。是非善惡的問題是狄更斯和霍桑的專項,可是家庭生活中我經歷到的道德賬本遠比這些要糊塗糾纏得多。除了這些感情上或者道德上的曖昧,更可怕的是,當我回憶起在上海的十幾年生活,大段大段的往事中我甚至找不到感情或者道德本身,不是“壞感情”、“壞道德”,而是“無感情”、“無道德”,一片空白。人們説着話,你以為他們有什麼目的而説這些話,可是他們戛然而止——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他們只是突然站起來了。

當我把寫作的容易和私人生活的困難聯繫在一起思考,我意識到寫作對於我之所以還不夠困難,是因為我歸根結底不相信作品能折回過來影響到我的私人生活。反過來説,如果文學作品負擔着對生活做闡釋的重任,我的確還沒有讀到這樣能闡釋我的私人生活的作品。許多小説和詩歌讓我感動,可我從沒有在其中找到我的父親母親。語言的不同——文本是用普通話讀寫(甚至是下意識中的英語轉譯),而私生活大部分是用滬語溝通——固然是兩者之間難以交流的困難之一,可是我隱隱覺得,這中間還存在更深更不可逾越的困難。

繁花的讀後感6

一個寫書評的人,應當誠實。

讀完這本書,我第一句誠實的話是,這本書不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第二句誠實的話是,這本書是、並且將成為未來一年內我最喜歡的。

讀書的時候,連去找文字之下的第二種意味的慾望都沒有。因為書裏描述的這個世界實在太博大了,很多時候戛然而止,其中留白,也只能自行體會。

單純從敍事語言看,上海話太迷人。婁燁拍《蘇州河》,劇本、拍攝、情緒把控都很好,就是演員沒選好。應該選兩個本地演員,説着一口上海腔調,再倔強,再灑脱,再崩潰,再發瘋,那才能成為美人魚,真正與蘇州河融為一體。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當時對滬語的瞭解不過淺薄了了,卻用了宏大的篇幅正兒八經地拿杭州話與其比較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上海話像水,更軟,更柔,更妥協。

讀了《繁花》後發現,其實不然。

上海女人比男人更會用他們的語言。我最欣賞她們在話最後加上一個“吧”字的時候,像是後退服軟,可憐巴巴地同你商量事體,其實呢,卻是不動聲色的強勢。梅瑞説,以後,我做滬生的妹妹,可以吧。汪小姐哼一聲説,兩對夫妻去春遊,白板對煞,有啥意思呢,我總要透一口氣吧。銀鳳看看板壁,壓低聲音説,小毛真老實,海德是要我赤膊,戴了奶罩,赤兩條大腿,只穿三角褲,枕頭旁邊,擺出騷樣子來,下作吧,太下作了,我可以拍吧。

我喜歡上海女人在柔情似水背後不經意透露出的鋒芒和堅韌,這是有智慧的妥協。她們精明世故,審時度勢得恰到好處,駕馭男人也得心應手。而她們的性格,都是自然而然從她們的説話方式裏窺見的。

寫上海的市井樣貌最好的作家之一王安憶在她的書《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中,這樣寫上海的女人:

“這裏的女性必是有些男子氣的,男人也不完全把她們當女人。奮鬥的任務是一樣的,都是要在那密密匝匝的屋頂下擠出立足之地。由於目標一致,他們有時候可做同志,攜手並肩地一起去爭取;有時候可就成了敵人,你死我活的,不達目的誓不休。這種交手的情景是有些慘烈,還有些傷心,因都是渺小的人生,在可憐的犄角里,週轉不過身來,即便是勝也勝不了幾寸,敗卻是不能敗的。這地方的男人也是用不上男子氣的,什麼都得伏小曲就,蜷着地來,也難怪不把女人當女人。雙方勢均力敵,一樣的無倚無賴,白手起家,誰也讓不得誰。要説男女平等,這才是,同一地平線上,一人半邊天。……凡是浴血浴淚過來的,找的不是男子漢,是那體己和知心,你攙我,我攙你的。要説都是弱者,兩條心扭成一股勁,就是這地方的最温存和最浪漫。”

我從小就知道上海的男女關係和外面的世界都大不相同,按我母親的説法,她認為找個上海男人當老公當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傳言裏,上海男人寵老婆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現在我發現這個説法只對了一半。王安憶這段話説得很妙,其實我們看到的情形大多數是因為兩性關係的勢均力敵而造成男女平等的局面,卻忽略了一旦平衡被打破便要不死不休的結局。比如汪小姐之於徐總,5室阿姨之於小珍爸爸,陶陶之於小琴,阿寶之於李李。《繁花》裏有一百多個人,超過二十段感情,而這些人之中,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隻有幾面之緣的菱紅。

她剛出現的時候,我以為她是個李李式的女人,能幹,世故,在男人之間遊刃有餘。同樣,在她故事裏那個有錢的老先生出現之後,我也以為會發生什麼極其正常的亂搞事件。但這段往事單純到荒誕。就如同韓總説的:“從頭到尾巴,一個大花園,一老一小兩個人,走來走去,比較單調。”確實,在這個我慢慢熟知起來的世界裏,隨處可見的是那種天涯論壇上經常出現的八卦事件,諸如陶陶出軌,李李被騙異國,汪小姐偷情懷孕。但我沒想到她的願望那麼簡單,竟然只是到花園飯店的的最高一層看這個城市的風景。細看這段是會落淚的。當然,俞小姐不懂,麗麗不懂,小阿姨也不懂,就算是還沒進入成人世界的我,也不太懂。菱紅冷笑的時候,我心裏有些發涼,因為這些所謂的朋友在她最單純的夢裏加入最膩心的揣測。這一切,卻皆是源於,這個城市實在是太大,太繁華,太迷人眼了。同樣,他們的反應其實再正常不過,因為這是上海人獨有的城市賦予他們的氣質。他們努力在這個無邊的城市裏尋找棲身之地,在腥氣的蘇州河邊,彎曲的小弄堂裏,逼仄發黴的木質閣樓上,卻全是枉然。人情冷暖,嬉笑怒罵,這本書讓我也有幸做了兩個月的上海巴子。

一個城市最迷人之處,就在此刻。

説實話,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純粹浸淫於聽故事的樂趣之中,每天睡前讀一段,有些催眠,更多時候有種暗潮洶湧的驚心動魄。當我看到蘇安衝進李李飯店裏要求汪小姐把肚子裏的小囡打掉的時候,整個人都有點懵,只因上海人之間的交往實在令我這個非上海人有些匪夷所思。於是我又返回去看第八章裏常熟的那個下午,翻來覆去得感受,書越讀到後面,也就越容易懂得那個世界的一舉一動了。其中命運之手翻雲覆雨,每個小人物都身不由己,最是令人悵然。

可能這就是《繁花》最好的地方,因為在這個真實世界的複製品中,我們成了上帝,冷眼旁觀,不置一詞。而我們看到的,是曾經從來沒有如此深入接觸過的,南方的土壤和文化。

不同於北方的《平凡的世界》、《紅高粱》抑或是《白鹿原》——他們的生活總是過多得被家族和政治所束縛——在南方,尤其是上海這個東方大都會中,人們對政治以及個體獨立的態度,是值得細細思量的。

可惜時間無多,只夠囫圇吞棗閲讀一遍,連蘇州河和思南路都沒法去走走看看。若十幾年後再重讀此書,看那些上海的男男女女,在里弄之中,來來往往,命運交錯,大概是要落淚的。就像黃安的《鴛鴦蝴蝶夢》唱得一樣,“可是誰又能擺脱人世間的悲哀”,一片廢墟之下,曾經是一個世紀的繁華。這難過,可以感受卻又説不出口,總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