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世界簡史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5W

世界簡史的讀後感多篇

《世界簡史》讀後感 篇一

可能是受爸爸的影響,我從小就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在爸爸的歷史故事中,歷史一點都不可愛,充滿了帝王將相間的權謀和農民反抗的殺戮。可是看了威爾斯寫的的《世界簡史》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想法。

《世界簡史》是英國作家赫伯特·喬·威爾斯的作品。跟隨威爾斯的思緒,我們可以瞭解人類的起源、文明的進步和更迭、民族的形成和融合、近現代國家的形成、宗教文化以及人類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等。我驚奇地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的民族也曾經經歷過我們中華民族面臨的艱難抉擇;這麼大的地球上,人類之間的交流自古以來就十分廣泛,原來我們並不孤獨。

這本書用大量的篇幅對空間中的世界、時間中的世界以及生命的起源作了描述,我感覺自己頭腦中的世界從平面的漫畫變成了三維的動畫,多麼神奇。威爾斯先生在講述歷史時,彷彿是一個大朋友,將很多事情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讓人覺得親切而入迷。以前我也看過家裏書櫃上陳列的教科版的《世界簡史》,但我在書中更多地看到了農民受苦受難,最終被迫造反起義打倒地主,但結果不是被統治者鎮壓,就是取得政權又變成欺壓老百姓的統治者。但在這本書中,我更多地看到了人們如何努力地想過上更富足更文明的生活。

不過我也發現這本書有個小遺憾,就是很多歷史事件都是點到為止,缺乏詳細完整的交代,只能讓剛學歷史的人對世界歷史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比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描述就很簡單,戰爭進程基本沒有涉及,這對一個着迷於戰爭史的人——比如我來説,是有些不滿足的。不過我很快在序言中發現作者還有另外一部書《世界史綱》,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遺憾。

地球是橢圓的,歷史是立體的,從不同的方位瞭解世界,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所以,我想對小朋友説:要多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這樣我們就不再是坐井觀天的青蛙,而是翱翔天空的雄鷹了。

《世界簡史》讀後感 篇二

《世界簡史》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赫伯特˙喬˙威爾斯。這本書引領我們追尋人類祖先前仆後繼所創造的偉大文明——日石文明、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亞利安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引領我們去晉見亞歷山大大帝、阿育王、羅馬皇帝、中國皇帝、羅馬教皇、俄國沙皇,去感受他們風雲激盪的人生和他們的雄才大略;還引領去拜謁人類偉大的靈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孔子、老子等,去觸碰他們不朽的思想脈搏;還不忘引領我們去領略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所藴含的真義和神韻,去感悟其靈性、靈氣和靈脩;還毫不粉飾得把人類歷史上的血腥、殘暴、衝突、戰爭一覽無餘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在看《世界簡史》這本書時,可以知道很多的知識,如: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心中便充滿了疑問:考古學家是從哪裏發現了遠古的生物的?那些生物長什麼樣?是大還是小等問題。於是,我認認真真的,一字一句的讀下去,嘴裏還唸唸有詞。讀着讀着,我便找到了答案。考古學家是從層巖石中發現了遠古的生物的,那些生物就是我們現在的生物的祖先,所以相差不了多少,大小也各不一樣。而且,我還知道了最早出現的動物是一種像蚜蟲的三葉蟲,後來還出現了有九英尺長的海蠍子,在比化石巖更古老的的巖石中,偶爾會出現一種分離狀態的碳——石墨。瞧!多麼有趣啊!

看完《世界簡史》後,我認為《世界簡史》不只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史書,他不拘泥於條條框框,他所真正關注的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具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從書中,我深深感受到人類所遭受的苦難而感到憐憫。更可貴的是他比較可觀的看待東西方文明,歌頌光明,憎恨黑暗。

歷史總會給人無限的感慨,就好像站在長江的入海口;歷史總會給人無限的疑問,就好像面對着一個難題;歷史總會給人無限的驚訝,就好像聽見一件聞所未聞的奇怪事;歷史總會歷史給人太多的無限了,永遠也數也數不清。

世界簡史讀後感1000字 篇三

物質充斥着生活,而暴力事件,意外傷害,天災人禍,階級糾紛這些問題圍繞發生的時候,人的本心就被迷惑了。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現在生活的這個地方一直就是這樣嗎?紛擾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大約只有歷史才能回答。在浩瀚宇宙中存活的地球,經歷數載變化才迎來生物的出現,卻遭受全盤毀滅,漫長歲月的等待可以再次頑強重生,似乎預兆循環體體驗之旅就此展開。

從動物轉變成人類的那一時起,意識在人類的發展中就成為歷史,而這些進程中的單細胞生物,成為化石供以研究,爬行動物學着生存,站立起來建成羣體,而後的人類,以膚色區分為黑色,白色,棕色,黃色,這各色人種以大地,海洋區分開來,佔領地盤,修建城邦,圍攏田地。從古埃及到古巴比倫再到古希臘,古羅馬,這些城邦無一不是用政權,戰爭,暴力與乃至更大的暴力來征服眼前的土地,人們把原古帶來的野性真正發展到極至,圏地,修路,建城,衍生更多的人。

我們看到的這些爭奪的紛爭就是歷史。如果用地區來分離地球,那麼有海洋與陸地,如果用人種來區分物種,那麼追蹤源頭都一樣。但這世界是仍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與信仰,有祭祀,有先知,有孔孟之道,有耶穌與,還有釋迦牟尼。越來越多的種族成與信仰形成,越來越多的朝代變化更替。一個新城邦的誕生,必然都經歷過內部族羣的四分五裂,外族種羣的入侵,擴張,征服,變革,合併,然後大一統。當人們對城邦習以為常後,國家的概念便取代了地區,歐洲世界在逐步穩固後的和平時光裏,進行另一輪的生產創新,工業革命。與最初成為人類一樣,工業的發展是另一種人類的成長形式。輪船、鐵路等新興產物,不僅讓這一時期的人們見識到更多的地區風貌,也滋生出更大的野心,地盤地擴張,權力的統治,更多財富的擁有權,終於讓人們起了爭奪之心,戰爭終於爆發了。不同於原古野性的人們,經歷過工業時代的掌權者,採用了更為高級的掠奪方式,以地球為主戰場,以國家利益為共同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漫長而痛苦,但無可避免,如果説軍隊的設立除了保衞自家外,那現在更重要的就是打仗。

我以為,狩獵文明是工具的革命,是社會化的初始形成。農耕文明是發展農業經濟,是文明化的初始形成。工業文明是工業的革命,是城市化的初始形成。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學着掌握不同的新技能,為了生存而不斷創新與革命,戰爭是手段,掠奪是進程,這些手段都是為了更多的和平與穩定。世界的發展大約就是這樣,經歷進化與戰亂,擁有信仰與信念,學會堅強與圍合。歷史是什麼,大約就是這樣。

《世界簡史》讀後感 篇四

這本《世界簡史》的作家是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社會思想家。全書共67章,從宇宙中的地球寫起,一直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從人類文明的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再現了人類文明酸甜苦辣的歷程。

這本書內容詳盡,更重要的是文字生動,讀起來一點不枯燥,反而頗有趣味。如“植物肯定先於動物移居到陸地上,但兩者登陸的時間恐怕相距不久,植物要在陸地上生存,必須解決兩大難題……”在告訴讀者知識的時候,並沒有直接説出,而是通過問題啟發讀者展開思考。類似的文字很多,也正是文章生動有趣,輕鬆易懂,才讓孩子能對此書愛不釋手。

書中末尾還貼心地附錄了《世界大事年表》,從公元年800年興建迦興基,到1922年希臘人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打敗,讓讀者一目瞭然。其中的亮點是這裏面多次提到了中國的歷史,史詩鉅著——《世界簡史》 如公元前247年秦始皇成為秦王、公元前214年中國開始修建長城、220年漢代滅亡,中國開始了長達四百年的分裂時期、128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前滅亡,明朝建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也許這些是外國人心目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吧。

歷史是厚重的,歷史人物是光輝的,在孩子學習歷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人類發展的艱辛歷程,珍惜當今的和平時光,愛護地球、節約能源。世界勢必會在曲折中前進,人生也是如此,必將苦樂參半。面臨困難時,莫退縮,直面應對,困難會被克服,春天總會來的!

世界簡史的讀後感 篇五

幾年前,跟隨潮流買了這本書,但是翻看之後感覺看不進去,強迫看了一陣子,就隨手扔在了書架上。慚愧,年齡遞增,品味卻在遞減,類似衝動之下買的書,好多都沒看完,就放到一邊了《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讀後感(原創)。

書兒們,抱歉冷落你們了,幸虧兒子沒有發現媽媽的懶惰《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讀後感(原創)。

寒假前,學校佈置看這本書並寫讀後感,便又搬了出來再看一次,呵呵。

“500年前,哥倫布運用當時簡陋的航海技術進行環球旅行,他安全返航並告訴世人,世界是圓的。500年後,我在班加羅爾,卻聽到熟知當今最先進技術的工程師告訴我,世界是平的!更為有趣的是,他還把這看成是件好事,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認為這是印度和世界發展的絕好機遇——我們讓這個世界變平了!”

置身這個平坦的世界感覺非常的幸運,讓每個個體都可以嘗試着實現夢想。不要小看這種機會的力量,多少年來,機會的不均等不知道讓多少英才壯志難籌。能有機會融入平坦的競爭,本身就是值得慶賀的!

但是有機會實現夢想和是不是容易實現夢想又是兩碼事。在巨大的競爭壓力面前,我們更可能被拋棄,被淘汰出局,這只是一種悲劇,沒有人會因此對你憐憫和關心,這個規律叫做——優勝劣汰!

我們惟有不斷不斷的努力才可能在平坦的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書中有個公式值得一提:CQ+PQ>IQ。CQ代表好奇心商,PQ代表激情商。既然平坦的世界已經來了,我們應該更有激情的生活。

激情才能在堅持的過程中快樂起來,有活力才能更加快樂地堅持下去,現實社會中,沒有比這更好的良藥了。一個充滿激情的人才是永遠打不跨的人!

世界簡史讀後感900字 篇六

這是一本以時間空間為維度,講述生物文明發展更迭的書籍。整本書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適合任何初學者及需要快速瞭解整個世界產生及發展脈絡的讀者閲讀,通俗易懂的語言能夠保證獲取信息的高效率。

從茫茫宇宙中億萬個星系,到連☆☆續不斷的時間鏈條,地球只是座落在這空間格局之中的及其微小的一顆近似球形的天體,是時間長河中某一光影下的輪廓。在現今科學發展水平下,考古學上所發現並承認的最早生命誕生在16億年前,當然也有可能再往前也存在未曾發現的某些更簡單的生命。隨着物種不斷進化適應更換的環境,有一部分魚類被趕到了生存環境惡劣的水陸邊緣,但不能給離開水源太遠。其中有一部分劣勢羣體迫於生存被趕往陸地,為了禦寒並保護身體,進化出羽毛或毛髮,並逐漸形成恆温系統來保證各機能的正常運行。

在考古學家承認的真正的人類出現之前,有很多類人猿的進化,然而他們的生存及大腦容量的限制,使得他們很容易將前後出現的兩件事情誤認為是因果關係。比如吃果子後死了,或者打雷後有人死了,這兩者中前者是真實的因果關係,而後者則是錯誤的。但是僅擁有相當於現代人3歲智力的亞人類根本區分不開,因而對自然的各種不解力量充滿了恐懼,為了能夠活命,開始有某些亞人類積攢這些經驗,他們多半依靠大腦中對某些景象的想象來認識理解世界中各種奇怪現象,因而神的理論開始有被需要的舞台。

可以想象,那個時候的很多迷信習俗,比如祭祀,祭品大概就是在這種不正確的因果關係中逐漸建立並流傳下來的吧。直到現在,雖然社會已高度發展了,但是很多陋習沒能擯棄的原因,大概也是因為人的內心存在某些未知的恐懼,需要這種靈活的寄託。當然隨着社會越來越進步、越來越文明化,更多的迷信陋習會逐漸減少。

當第一個國家逐漸建立,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了國家的影子,自從人類出現,各種競爭與戰爭便從未停止過。各類神學宗教、哲學思想家等在此期間興起於世界各個大地,這一部分書本是按照世界上各國家城市的興起時間順序講述不同國家的情況。直到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美國崛起,日本的發展,最後重新建立了新的世界經濟格局。

總體來説,我的歷史學的不好,但是當看完這本書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大概的空間,這個充滿星系的空間中,一顆巖漿翻騰的星球逐漸演變成為藍色星球的過程,可以看清上面各海洋與大陸上不同生物的活動,植被建築物的更替,逐漸出現各種發明製造。一個完整的文明進化史就這樣在時空中完美的演繹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