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生的物種起源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6K

高中生的物種起源讀後感

讀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後,更加了解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僅是説大自然,我們人類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闡釋了生物的進化原理,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一些關於物種起源讀後感,請您閲讀。

物種起源讀後感1

我讀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知道他是英國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説。

《物種起源》是它的代表作,它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同樣值得欽佩。他的那種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這本書概括地總結了他對自然界觀察所得的基本事實、思想、結論和推論。達爾文進化的動力則是:自然規律、食物得失、交配繁衍的能力、新種持續產生、不適者淘汰。而最大的原因是食物來源和繁衍能力。

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因此進化論從此取代了神創論,並且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主導思想,即"自然選擇"。它有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徵,變模糊為清晰,化複雜為簡單,並且在舊有的知識上添加了很多新的東西。

達爾文是一切世紀的博物學中最偉大的革命者。雖然達爾文在完成《物種起源》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這並沒有影響他要完成該書的決心。我想正是因為這些困難,才使得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該書中運用了大量資料。並最終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髮展變化的,且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説。

《物種起源》是世界生物進化很有價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關注生物土地家園的,以靈魂迴應靈魂之書《物種起源》具有很多的重大意義: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標誌着19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影響歷史進程的經典著作。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鉅著,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

其中也不乏一些偉人對它的高度評價。馬克思就認為《物種起源》可以用來當作歷史上的階級鬥爭的自然科學根據。李卜克內西則認為它是成為劃分科學史前後兩個"世界"的界限。而英國植物學家華生則認為達爾文是本世紀的、甚至是一切世紀的博物學中最偉大的革命者。我想也許華生的評價有點極端,因為在未來的世界誰也無法預知,但這已經充分説明了達爾文對人類社會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當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不僅僅是生物進化論值得我們學習,其中還有更多的觀點,如自然選擇學説,遺傳變異,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適者生存,這都非常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總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對我是受益匪淺,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

物種起源讀後感2

我們在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為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但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在嘗試着讀這一本書,那些有意無意的爭論我能從這裏明白許多!

首先:什麼是生命的起源?這是這本書最為基礎的一個問題。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後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這本書裏,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裏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基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基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相信上帝是違背科學和理性嗎?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説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説,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裏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為什麼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為這些事的依據這裏有似乎有些牽強吧。

物種起源讀後感3

一個月來,我對《物種起源》進行了持續的閲讀和研究,體驗到了一種智力上的享受。達爾文理論的核心乃是“自然選擇”,這是一個雖不復雜,但易被誤解的概念。賴特在《道德的動物》中對這個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這裏借鑑一下,“自然選擇”就是:如果在一個物種中個體之間存在遺傳性狀的變異,且某些性狀比另一些更有利於生存和繁殖,那麼,前者就會在羣體中(明顯地)擴散開來,結果(顯然是)物種中遺傳性狀的總體表現發生了變化。達爾文就是利用這一模型,對生物世界的各種現象展開了解釋。自然選擇具有強大的解釋力,這一點只有親自看一看此書才能理解。這本書內容豐富,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這裏僅談談我印象較深的幾點吧。

一、博物學。這個學科有什麼特點,看看達爾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對海量資料地把握,是我最為驚歎的。博物學者的確很“博”,種植、養殖、觀察、考察,從家鴿的毛色到白堊紀地質層的特點,無一不知。在對大量感性資料的佔有基礎上,博物學者們進一步整理、歸納,提出了諸多理論。許多現代科學如地質學、生物學等都產生自博物學。雖然現代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傳統博物學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學或者説一種跨學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影響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書中對某些動植物有趣習性的描述讓我不禁感歎自然選擇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瞭如此“計劃周密”的行為,簡直超越我們的想象。如第六章關於盔蘭屬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絕。

三、達爾文謹審慎的學風。達爾文有理由為自己建立了這一解釋力強勁的理論而驕傲。但是,從書中我們看到達爾文並不自負,他對自己理論的侷限性有清醒的認識並對所有質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雜交不育性與雜種不育性的淵源與原因”這一節中,達爾文寫道,“經過再三考慮,我確定這個結果大概不是經由自然選擇而來的”。達爾文的謹慎還表現在他對人類認識侷限性的承認。他在第七章中對為什麼與長頸鹿親緣很近的動物沒有長出長脖子時,寫道,“正如對為什麼人類過去有的事情沒有在這一國發生而在那一國發生這種問題,期望得到確切的回答一樣是不合理的。”

本書的閲讀使我理清了許多之前模糊的問題,如進化是否有方向,複雜性與適應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時,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物種起源讀後感4

高中那時學生物的時候就聽説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那時候一直備戰大學聯考,沒有機會去了解這本書。所幸這個月去圖書館借了一本《物種起源》,看了這本書,不僅對之前生物課本的相關知識點印象有所加深,而且對物種起源過程感到神奇,更多的,是對其中的哲理的感悟!

《物種起源》自1859年在英國倫敦出版以來,受到眾多市民的熱烈歡迎,被爭相購買。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震驚世界的論斷:生命只有一個祖先,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而來的。它發表傳播後,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已為學術界、思想界公認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20世紀40年代初,英國人霍爾丹和美籍蘇聯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在達爾文思想的影響下,創立了“現代進化論”。可以説,這本書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是最偉大、最輝煌的劃時代的里程碑,對人類歷史有着極大的影響。

達爾文在每個人都信仰神的時代敢於挑戰權威,堅持自己的看法,與權貴鬥爭,即使被權貴刁難,他仍相信自己的結論的正確性,並且四處宣傳自己的結論,喚醒封建迷信的人,這種為學術奉獻的精神,很值得現今社會的我們學習。與達爾文相反的是醫學家富蘭克林,本來她發現了某一項研究,但由於當時社會主流思想並不接受她的研究,所以久而久之連她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的研究的正確性,最終遺憾地放棄了這個結論,然而,兩年後,兩個年輕的醫學家看到富蘭克林的研究結果認為很有道理,兩人開展了對這個結論的深入研究,最終發表所得結論一舉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而富蘭克林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幾年最終就是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最終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榮譽拱手讓人。所以,現今社會中的我們,現有的知識太多,這無形中給我們添加了許多條條框框,許多人有新的看法和研究但是不敢確認其正確性,使得很多研究無法更新,作為新時代的一員,我們應該扛起社會的責任,為科學社會的進步而努力。

這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理論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生命的進化過程就是這個原理,不是環境適應生命,而是生命適應環境。能夠適應環境的就能夠生存下來,不能適應的就只能被淘汰,這就是一個自然選擇過程,最終有能適應環境的優秀基因的物種就能夠一直保留下來並遺傳給下去。現如今我們這個社會也是如此,許多人在抱怨社會不公中沉淪,最終被社會淘汰出局,然而真正有毅力的人卻能夠適應環境大潮流,順應時代的發展,最終在生存鬥爭中勝出。

所以《物種起源》這本書的許多理論是能夠應用到社會中的,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指引了我們該如何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成功地生存下來,很有現實意義,我強烈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物種起源讀後感5

隨著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世界及人的主體性,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題: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麼?。人及世界上各物種在進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如果有,它同客觀決定的力量之間又是什麼關係?這樣的問題誰也解釋不清楚

但讀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閲讀當中,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裏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達爾文主義的理論是邏輯推理。也就是説自然的選擇與進化只是通過推理的論據來表達,是一種邏輯上的順延。事實上,生物改變並不一定是按這種推理進行的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是科學的假設。達爾文證明自己理論的證據是缺乏説服力的,只能解釋一些不尋常的現象

他卻由這些特例推廣到普遍進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礎上的假設。的確,達爾文的理論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個物種向另一種物種進化而來,那麼必定存在物種間的過渡類型。可是為什麼我們所發現的化石中卻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證據?如果生物的進化真的是長時間的逐漸變化,那麼從單細胞又如何產生出複雜多樣的動物門類呢?從同一個祖先那裏又如何進化出多種不同基因組合的物種呢?為什麼大約6億年前的寒武紀,幾乎所有動物的“門”同時在地層中出現呢?

理論的最終思想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推理只能用在動物界,然而達爾文卻把這種理論強加給人類社會……他忽視了人和動物的智力在空間上的差距……人類的大腦思維是三維的,而動物的思維是二維的,從動物要想過渡到人類,首先智力要過渡到三維,但是二維的事物是不能過度到三維事物的,就像二維空間幾何圖形要變成三維立體圖形一樣,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達爾文和當時的科學家卻忽略了這個致命的關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被資本主義理論的推崇者由生物學轉移到人文學、社會學,把人類和諧互助精神退化為生物界的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叢林生存原則。正如馬克思所説,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每一個銅板都滲透着鮮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所謂的科學假説,經不起邏輯推敲和科學論證,早已被有理智的人們所唾棄。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轉移至今還有其市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毫無人性可言,多少適者生存於被掠者的血汗之上,多少不適者死於適者的傾軋之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