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中國科學家袁隆平》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從小,我最喜歡纏着爺爺、奶奶講故事,對他們那個年代發生的人和事都充滿了無限好奇。爺爺奶奶,講得最多的就是她們小時候生活條件很差,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糧食不夠吃的時候,為了不餓着肚子幹活,他們吃過粗糠,吃過野菜,甚至吃過樹皮、黃土,那時人們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夠吃上一頓飽飯。我常不相信地問:“爺爺,你們不是天天勞動嗎,為什麼還是吃不上飯呢?”爺爺説:“那時糧食作物產量低、農業技術落後、沒有高產穩產的水稻優良品種,所以人們白天加油幹、晚上打夜戰,最後還是不能吃飽飯”。“那爺爺為什麼我們現在能吃飽飯,怎麼又有高產的種子了呢?”爺爺説:“那是因為有位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他努力研究培育出了高產優質的雜交水稻呀!”

讀《中國科學家袁隆平》有感

從此,袁隆平爺爺的名字深深刻進我的腦海裏。然而,一次在圖書館偶然看見了《中國科學家袁隆平》這本書,我毫不猶豫地翻開了它。正是因為看了這本書,袁隆平爺爺在我腦海裏不再僅僅只是個名字了,他的形象變得具體,他的事蹟讓我感動,他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成果讓我幸福。

袁隆平爺爺,他出生在一個知識家庭,他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儘管抗戰期間,袁家逃難,袁隆平的父母不管輾轉到哪裏都會把孩子們送進學校讀書。也正是因為袁隆平爺爺成長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所以他打小就痛恨這些日本鬼子,這也讓他很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弱肉強食,想要不被別人欺負,中國必須要強大起來!”一顆愛國之心的種子也就這樣深深埋下了。

在袁隆平爺爺高中畢業準備要考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他毅然選擇學農,在那個年代,這並不是父母眼中的“最優選”。袁隆平的父母認為他應該學理工、學醫。而袁隆平卻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人人都得吃飯,農民要是不種田,大家怎麼飯吃,社會怎麼能生存。所以農業是最重要的行業,是最學以致用的學科”。也從此開始了他發展農業的新篇章。

三年的自然災害,讓袁隆平爺爺深切意識到身上的責任感和糧食的重要性。為了國家富強起來,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吃飽飯,讓水稻能長成甘蔗一樣高、讓米粒能像雞蛋一樣大。他選擇研究嫁接水稻,提高糧食產量。儘管當時對於水稻的學術觀點是“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雜交水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可袁隆平爺爺堅信“實踐出真知”,為了證實他的設想,他櫛風沐雨,頂着烈日,冒着風寒,深下基層,請教農户,走進田間,蹲在地頭,一顆顆去尋找,一粒粒人工去雄花,年復一年進行實驗。“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他用事實推翻了傳統經典理論的“無性雜交”學説,並推論出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這是袁隆平爺爺的畢生追求。他時常對人説他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實現這樣的夢想,種種厄運擊不垮他,再多惡人傷不到他,重重困難壓不彎他,面對漫天非議責難,他正道直行,執着堅守,一步步實現了他“喜看稻浪千層翻”的願景。如今,斯人已逝,然而他的雜交水稻留在了人間,繁衍生息,哺育着更多的人,給人民和國家帶來了更多豐收和致富的機會。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袁爺爺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後我會更加珍惜每粒糧食,堅決做到吃乾淨每一碗飯,每一粒米,從而養成絕不浪費的好習慣。

袁隆平爺爺,他一生一心研究雜交水稻的故事令我感動敬佩,袁隆平爺爺,他不僅僅是中國農業科學家,更是一位為國家建設和科技興國做出卓越貢獻的先行者。他用科學的力量推陳出新,用科研的成果改變世界,造福人民。

“科技興國,科技強國”。作為新時代少年,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思想,以袁隆平爺爺為榜樣,努力學習,勇於探索未知,積極創新,不畏困難與失敗,為國家,為人民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